经典里的洛阳

2024-03-14 09:06 168850人阅读 512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洛阳] 经典里的洛阳

  [复制链接]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权臣高某,深感洛阳不安全,南面襄樊,甚至汝阳,都是陈国的威胁势力,西面潼关一带就是西魏的军队,于是迁都到了安阳,躲避锋芒。这直接把洛阳推到了前线堡垒,于是洛阳伽蓝记载了都城迁离后的洛阳,迅速破败。因为没有行政人员和家属了,富商也走了。洛阳陷入了野兽,野草,野人出没的三野地带。
121# 2024-3-26 10:12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齐的经济实力远超北周,但为什么被北周灭了?北齐虽然占据着黄河中下游富庶的地区,密集的人口。但是,其鲜卑化的思想,造成中原汉族的疏离和极度不信任,说白了就是两张皮,互相没啥感情,内心不拥护高家;而北周重用了汉族势力,关陇汉族大家参与,民族融合做的好,于是以弱胜强。
122# 2024-3-26 10:28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齐,金,蒙元,满清,治下的中原,说到底,民心不认同。于是,天下有事便驱逐鞑虏
123# 2024-3-26 1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谥曰灵的,都是荒淫胡乱的。谥曰桓的,都是孔武有力的。

实事求是来说,相比于汉灵帝,汉桓帝还是好一点的。先说这个孔武有力吧,在汉桓帝在位期间,他任用了凉州三明,尤其是段颎,取得了对外作战的重大胜利。这个“桓”字,大概就是这样挣来的。在朝廷,虽然有党锢之争,但正直的大臣汉桓帝时在主要岗位上也是事实,陈蕃、杨秉(杨震的儿子)等等都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有一次,汉桓帝问他的一个大臣爰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啊?”爰延回答说:“陛下是汉朝中等的皇帝。”桓帝不仅没怒,还升了他的官,赞道:“敬闻阙矣。”具体请看《后汉书》中的爰延传摘录——

帝游上林苑,从容问延曰:“朕何如主也?”对曰:“陛下为汉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对曰:“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帝曰:“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拜五官中郎将,转长水校尉,迁魏郡太守,征拜大鸿胪。

你看这段对话,爰延批评汉皇帝也真够厉害的 ,说桓帝可以为善,也可以为非。同时敬告汉桓帝,多远离宦官,多接近正直的陈蕃。再看汉桓帝,敬闻阙矣!多么翩翩君子风度!

另外,段颎的故事很精彩,与耿恭的故事相比,一点都不输于耿恭。记得我是2021年11月14日在万安山顶读到这篇文章的,当时登顶万安山,大汗淋漓过后,拿出《后汉书》一读,本来是读读来解乏纾困的。谁知道一读,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精神大振。顺着东山盘桓而下的时候,手拿着书,继续边读边走,好一个段颎啊,除了班超,东汉原来还雪藏着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啊。当时通过《后汉书》知道了段颎,那种感动,那种振奋,还有最后的那种遗憾,至今记忆尤深。


124# 2024-3-26 11:07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7 09:47
评论
古谥法中: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意指最擅开疆拓土、威震敌国之人,齐桓公就是。汉桓帝,对外作战是有功的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好像都说洛阳从来没有地震过,今天读《后汉书》的《汉桓帝纪》,这篇记载说:建和元年九月丁卯,京师地震。换算一下,就是公元147年9月丁卯这天洛阳发生了地震。
对了,建和元年九月丁卯换算一下是公元147年X月X日?
125# 2024-3-26 16:27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16:27
以前好像都说洛阳从来没有地震过,今天读《后汉书》的《汉桓帝纪》,这篇记载说:建和元年九月丁卯,京师 ...

从京师地震,但没有宫殿修复的历史记载看,震中应该不在洛阳。
126# 2024-3-26 16:35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6 16:37
评论
嗯,我也在想,是不是有震感就记录了?这有可能
玄山樵夫 2024-3-26 17:07
评论
《桓帝纪》下又有辞云:“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震宪陵寝屋”,这地震真够邪乎的,京师那么大其它地方没事,就只把汉顺帝宪陵的寝屋给震坏了?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桓帝纪》,忽然意识到了东汉为什么中后期宦官干政这么厉害的缘由,原来根子出在了这里。

中常侍是什么?望文知义,就是天天陪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的人,中常侍得入禁中。
西汉时中常侍作为加官称号者,均为士人,那时候中常侍可不是宦官。东汉时期,中常侍始成为专职。东汉初期仍用士人,所以,在东汉初期看不到宦官干政的情况发生。情况在汉和帝及以后开始出现。

汉和帝因为郑众帮助他多去了执政权,他封郑众做了中常侍。
汉和帝死后,邓太后掌权,“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后汉书·朱穆传》)。其后,中常侍遂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成为由宦官专任的官职。


正是中常侍全部变成宦官后,除了上朝听政之外,其它政务办理时间,皇帝与大臣就被隔离开了,皇帝几乎都是被宦官包围着。这就形成了一个政治茧房,皇帝和宦官深度绑定在一起了。东汉后面的三次宦官干政都是如此(孙程杀梁冀、曹节杀窦武、张让杀何进)。又由于东汉中后期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外戚多是掌握权力的,皇帝长大了,就要夺权了,皇帝与大臣接触有限,只有找自己的打手宦官集团了。宦官与外戚的斗争,是机制决定了的。

宦官闹得这么厉害,东汉中后期的权柄要么是在外戚手中,要么是在皇帝手中,却没有在外朝的大臣手中,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光武帝的顶层设计决定了的。汉武帝时期,为了跟丞相争权,汉武帝创立了内朝官制,以低级别心腹官员,出任给事中、常侍、侍中、博士,给他做决策参谋,将决策权从丞相手中抢过来。随着内朝官制的发展成熟,尚书台作为奏疏、圣旨等文件的中转和起草机构,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刘秀的“尚书台中心制”,其实就是汉武帝内朝官制的高级版本,将内朝官这个非正式组织,通过机构化,形成固定的政治模板。这种结构继承了汉武帝内朝官的精髓,将决策权统归尚书台,三府堕为执行机构。
尚书台是少府下属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刘秀扩充了尚书台,设尚书令(秘书长)、尚书仆射(副秘书长)和尚书(秘书)六名;六尚书分管六曹,每曹下设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对应九卿诸部,形成了庞大的中枢机构。
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三公只是名誉上好看,实际上没啥权力。正是因为这样的机制,皇帝把天下的大权几乎全揽了。
曹操称曹丞相,是因为,在汉献帝的建安十三年春正月,罢了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曹操为丞相。曹操要揽大权,所以,恢复了丞相。这就是曹操向皇帝夺权。

再来看看丞相制度的变迁,有篇文章不错看,发过来一起学习

最早雏形是在商周时代,当时只是太宰、尹、大师,没有相之说,但是和宰相的职能是十分类似的。太宰、尹、大师都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行政官员,所以说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丞相一职,只是未正式以丞相命官名。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正式的丞相一职,所以也有人认为,春秋时期才是丞相这一职位的起源。在春秋时期有一很杰出著名的丞相,那便是管仲。


到了汉成帝时期,汉成帝有意分散丞相权力,故以丞相一人政事繁多为由,建立了三公制。三公为丞相、大司空、大司马,这样的措施,的确达到了分权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制度继承秦汉时期的体制,多个丞相相互制衡,来削弱权力。所以在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并不大,并无实权,只是辅佐皇帝办事而已。

到了隋唐时期,丞相被称为“宰相”,权力加大,可以说是重获新生,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所以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都为宰相,这样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制衡监督,削弱相权,有力地维护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统治。

宋代,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可以看出来自汉代起,丞相的权力和待遇一点一点被降级,宋朝的丞相被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宋太祖建国后,建立“二府三司”制,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

发展到元朝时,依旧采取各种方法削弱相权。元代的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一般都是皇太子,下设左右丞相,丞相下设平章政事。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是宰相,最多的时候,丞相数量可以达到十余人,权力不再像原先一样仅仅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十余人。

到明朝时,最为显著的政事便是废除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丞相叛乱,平定之后,便下令废除掉这个威胁到皇权统治的“丞相”一职。废丞相之后,所有的政事全部由皇帝亲决,皇帝政事繁多,不胜体力,后来又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协理皇帝,内阁权力逐渐变大,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清代继承明代的内阁制度,但后来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内阁权力逐渐被架空,内阁大学士为虚职,虽像明代一样位于丞相之职,但并没有丞相之权。军机处处理政务,军机大臣也就成为真正有权力的丞相。




127# 2024-3-26 18:57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镇压黄巾军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允许地方发展武装,剿灭黄巾军,造成黄巾军在各个地方都遭受围攻,无法运动战游击战,最终被各个击破。但也正因为各自地方武装的壮大,造成东汉名存实亡。也侧面反映,东汉的农业生产力还是比较发达的,地方武装供养军队的粮食物资,都不成问题。于是,群雄争霸有了物质保障。
128# 2024-3-26 22:1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23: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6 22:16
东汉镇压黄巾军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允许地方发展武装,剿灭黄巾军,造成黄巾军在各个地方都遭受围攻,无法 ...

还有一个就汉灵帝在临死前的一年,即公元188年,听取消了刘焉(刘璋之父)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把依“六条问事”进行监察的刺史改为负责省一级的行政长官州收。地方割据之势,就这样蓬勃发展起来了。
129# 2024-3-26 23:05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7 10:58
评论
“听取消了”应为”听取了”。多了一个字,抱歉更正。
玄山樵夫 2024-3-27 10:58
评论
把刺史改为州牧,这一改变极其重大。以前乱而不亡,就是各郡都是小势力,对国家形不成致命影响。改为州牧后,那就都是可以窃取天下的势力了
武阳 发表于 2024-3-27 1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看楼主起高楼。
130# 2024-3-27 11:0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19 19:46
东汉有两个太守被“架空”了,这两个太守悠哉悠哉乐逍遥。士为知己者死,被委以重任的两个人心系苍生 ...

宗资,东汉名臣,世居宛,一门仕宦,至卿相者三十四人,东汉时无与比者。

今天宗资的墓址在南阳市区汉冶街道蔡庄村西。该墓的两个石兽很有名,被保存在南阳汉画馆内。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灵帝纪》称:“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如今宗资墓前的天禄兽四肢和头部残损严重,但肩翼处尚清晰可见“天禄”二字。
2.png

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一、坟与墓
最早“坟”与“墓”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墓”是指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 “坟”特指在坟墓上封土成丘, “土之高者曰‘坟’”。就是最初墓葬只有“墓”,没有“坟”,坟与墓并不同时间存在。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墓葬后,直到“殷商时期”大约两叁万多年时间里没有人工堆砌的坟,即“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论语》:“古时不封不树。”

二、坟
坟(冢zong)大约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时期为公元前1,068—公元前771年),距今三千年左右,但是没有田野考古发掘实物证实。史书记载,武王伐纣胜利后,又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堆土为坟,称“封”。“土之高者曰坟。” 《史记正义》:“封,谓盖其土及画疆界。”《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将其父母合葬于防的时候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三、墓志或墓志铭,以及墓碑碑刻
墓志或墓志铭是埋入墓穴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墓志或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基本信息(姓名、字号、籍贯和官级)、家世、功德事迹;“铭”是用韵文褒扬墓主功德,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明)徐师曾《文本明辩绪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墓碑碑刻简单刻制墓主和墓葬简单信息,一般立于坟头前,尺寸较大;墓志(墓志铭)刻记墓主基本信息、家世、生平和功绩,一般埋入墓穴,尺寸较小,且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确认墓主的重要实物依据。

东汉末年,曹操曾严令禁碑,其后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世间墓碑日渐减少。但是,人们仍希望追悼先人,于是将地表上的墓碑埋入墓穴中。禁碑之令废除后,刻制墓志铭的习惯保持下来,形成墓碑矗立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之格局。

四、第一块墓志
据考是我国最早之墓志是出土于河南洛阳的《贾武仲妻马姜墓志》,墓志明载是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距今1,916年。

1.png

五、碑与碣
碑碣:以前“碑“与“碣”是略有不同的。《后汉书》:“方者谓之碑,园首谓之碣。”古人称长形石刻为“碑”,称圆首形或形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石刻为“碣”。“碣”一般指刻在一块单独的巨大的天然石上;《说文解字》中解释“碣”字的本义就是“特立之石”。碑与碣的使用是有规制的: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用碑,五品以下用碣。现在碑的含义是包含碑和碣的,一般统称“碑碣”或“碑”。


131# 2024-3-27 18:1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有一个大臣叫胡广,是今天的湖北监利人,这个人是个不倒翁。

他事过六个皇帝,死的时候八十二岁。汉灵帝派五官中朗将持节奉策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事,赐冢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一人为郎中。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缞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八十岁时,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及共李固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于时。
       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时。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人荣之。

熹平六年,灵帝思感旧德,乃图画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诏议郎蔡邕为其颂云。这个胡广厉害吧,死了,汉灵帝还要把他的图像挂在宫中,并让蔡邕为其作颂。


汉桓帝时期,还有个非常正直的大臣叫李固,在汉冲帝死后再立皇帝这个问题上,李固、杜乔坚持要立刘蒜,梁冀却要立刘志。这个时候,胡广、赵戒对梁冀,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只有李固和杜乔坚守本议。因为这个,梁冀要处死李固。李固临死的时候给与胡广和赵戒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这就是汉桓帝时期的第一次李杜事件。

李固与胡广,今天思来,谁又不叹息呢?


        如果是既正直又能保身的,在皇帝圣明时期应该是可以的,在昏君迭出的时代那就是难上加难了。但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就是凉州三明之一,皇甫规。
132# 2024-3-27 19:31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7 21:10
评论
梁家三人对李固态度完全不同。梁商(梁固父)救过李固,重用过李固,有知遇之恩。梁妠太后(梁冀妹)也重用过李固,救过他。梁冀却害死了李固
玄山樵夫 2024-3-27 21:58
评论
其实,严格来说,汉安帝之后还有一个汉前少帝刘懿,加上刘懿,胡广历事七帝。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独一位。
玄山樵夫 2024-3-29 13:04
评论
熹平六年,灵帝思感旧德,乃图画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黄琼是桓帝的老师。黄琼死时,汉灵帝没即位。两人没交集,汉灵帝挂他的图像,为什么?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7 19:31
东汉有一个大臣叫胡广,是今天的湖北监利人,这个人是个不倒翁。他事过六个皇帝,死的时候八十二岁。汉灵帝 ...

东汉坚持己见的肱股大臣数量,历代朝代最多,估计没有人反对。比比皆是,孔融,李固,袁绍,王允,。。。所以梁启超言,东汉是古代知识分子最刚直清高的世代。可能,是因为没有科举的洗礼吧。
133# 2024-3-27 20:26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7 21:06
评论
是的,东汉风俗称最美。 洛阳古多士,风俗尤尔雅。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7 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7 20:26
东汉坚持己见的肱股大臣数量,历代朝代最多,估计没有人反对。比比皆是,孔融,李固,袁绍,王允,。。。 ...

那个时候有个察举制,孝廉之风得尚。
134# 2024-3-27 20:45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3-2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7 18:16
宗资,东汉名臣,世居宛,一门仕宦,至卿相者三十四人,东汉时无与比者。

今天宗资的墓址在南阳市区汉冶 ...

早年看视频,里面就坟墓一说是这样解释的:帝为陵、官为墓、庶为坟。我一直认为这么说是对的。
135# 2024-3-27 20:50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7 21:05
评论
达官贵人为冢
劳力2019 2024-3-27 22:22
评论
对,像西工的五女冢、邙山的杨冢、青菜冢等。
1234567 2024-3-28 07:37
评论
还有公主坟。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溪云 发表于 2024-3-20 11:41
老师,有时间讲讲班氏三兄妹的故事。

今天继续说说班超的故事吧。
说起班超,我们都知道投笔从戎这个成语,而后又会把“有胆有识”四个字投射到班超身上。其实,班超还有个非常好的品格,就是无私,且看《后汉书》中《班超传》中的记载——
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汉章帝还是非常明白的)。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真是大度,公而忘私之人


136# 2024-3-28 16:06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铁谢吃完羊肉汤,我们对汉光武帝陵进行外部游览。有人提出,这个光武帝陵不是刘秀的,而是一个河神的祭祀陵。真正的刘秀陵,是大汉冢。于是驱车上邙山,见到一个大汉冢,但是碑上写的是 汉安帝陵,也许成了不解之谜了。而后,驱车下山,直奔二里头而去。
137# 2024-3-28 16:32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8 16:44
评论
汉明帝的显节陵、汉章帝的敬陵,在寇店。不知道刘秀的在南兆域,还是北兆域。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班超的故事是很烧脑,但是一波三折,相比于班超36人杀匈奴定鄯善,更加非常跌宕精彩。大家耐着性子读吧,越读越精彩,最后会拍案叫绝。

       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兵到尉犁界,而遣晓说焉耆、尉犁、危须曰:“都护来者,欲镇抚三国。即欲改过向善,宜遣大人来迎,当赏赐王侯已下,事毕即还。今赐王彩五百匹。”焉耆王广遣其左将北鞬支奉牛、酒迎超。超诘鞬支曰:“汝虽匈奴侍子,而今秉国之权。都护自来,王不以时迎,皆汝罪也。”或谓超可便杀之。超曰:“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岂得到其城下哉!”于是赐而遣之。广乃与大人迎超于尉犁,奉献珍物。

  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七月晦,到焉者,去城二十里,营大泽中。广出不意,大恐,乃欲悉驱其人共入山保。焉耆左侯元孟先尝质京师,密遣使以事告超,超即斩之,示不信用。乃期大会诸国王,因扬声当重加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B02A及北革建支等三十人相率诣超。其国相腹久等十七人惧诛,皆亡入海,而危须王亦不至。坐定,超怒诘广曰:“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缘逃亡?”遂叱吏士收广、汎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抄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更立元孟为焉耆王。超留焉耆半岁,尉抚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138# 2024-3-28 16:43 评论 收起评论
家在四海 发表于 2024-3-28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6 11:07
谥曰灵的,都是荒淫胡乱的。谥曰桓的,都是孔武有力的。实事求是来说,相比于汉灵帝,汉桓帝还是好一点的。 ...

一直有个疑问,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为啥谥号有个“灵”,是说他前半生英明神武,晚年昏聩,接连错判国事吗?
139# 2024-3-28 17:31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8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班超孤勇确实可嘉,但我的分析,更多的因素还是东汉国力实在是超出周边匈奴,羌,丁零,羯,乌桓,鲜卑,一大截。威威东汉的国威在那里,作为无形的后盾,给班超团队以支撑。当中原政权衰弱时,西域自然就离心离德了;隋唐开始,中原的生产力水平停滞,和游牧民族半斤八两。诗词歌赋文章不是硬核的生产力,加上我们的肌肉体格弱于游牧,因此被吊打1000年。热兵器来临后,游牧的蛮力彻底没戏了。蒙古化的大鹅,骨子里还是相信傻大黑粗的蛮力武器,从人类历史潮流看,被新一轮的芯片ai武器淘汰,只是时间问题。此路不通。
140# 2024-3-28 17:46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8 18:31
评论
你这个是上帝视角看问题,一语中的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在四海 发表于 2024-3-28 17:31
一直有个疑问,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为啥谥号有个“灵”,是说他前半生英明神武,晚年昏聩,接连错判国事 ...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其书中关于“灵”字的解法有: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汉灵帝被谥为灵,也是美化了的。乱而不损吗?东汉正是败在了他的手里,动了根本。汉桓帝时期的国本是动了动,但有陈蕃、黄琼等国家柱石在,基本算是没有大伤。汉灵帝时期就彻底动了根本,赵武灵王,武应该是军事上的作为,胡服骑射等。灵字,主要是国事混乱,他本人昨是今非,几个儿子又相互斗争,最后死的也是像齐桓公一样悲惨,饿死的。论不照号,赵武灵王和汉灵帝有的一拼啊。谥号并不能准确定义君王一生的作为,很多是美化过了,我大致是这样粗浅认为的。
141# 2024-3-28 18:12 评论 收起评论
家在四海 发表于 2024-3-29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8 18:12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其书中关于“灵”字的解法有: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 ...

先生博学,受教了!
142# 2024-3-29 09:51 评论 收起评论
一溪云 发表于 2024-3-2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8 16:06
今天继续说说班超的故事吧。
说起班超,我们都知道投笔从戎这个成语,而后又会把“有胆有识”四个字投射到 ...

西汉张骞,东汉班超,皆为人杰!
143# 2024-3-29 10:11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3-29 10:34
评论
班超,是被埋没的大英雄。他不仅仅是一个武将,他经略西域的思想才是最为宝贵的。班超、邓训以夷制夷的思想,恩威并施,比西汉穷兵黩武好多了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绘画是落后的。更加注重精神世界脑补的写意山水画,说到底还是对自然现实的排斥,对奇技淫巧的蔑视,根子在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制人的等级思想,魏晋清谈,也是这个脉络。写实绘画,是唯一可以真实再现东汉洛阳城市面貌的记忆载体,可惜,东汉洛阳城市的盛况,没有绘画作品记载,实在可惜,惋惜,叹息,不可挽回。千言万语的描述,不及一幅画的信息量大。
144# 2024-3-29 10:1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0:14
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绘画是落后的。更加注重精神世界脑补的写意山水画,说到底还是对自然现实的排斥,对奇技 ...

中国文化就是阴阳文化,艺术、中医莫不承之,故画注重虚实结合的写意。东汉没一幅清明上河图传世实乃遗憾。《洛阳伽蓝记》殊为珍贵,北魏洛阳城就在书中,读之心中描摹之,宫殿、寺庙、街衢等建筑一一复建,故事人物又可恍然乍现,你读《洛阳伽蓝记》比看一幅清明上河图更加具有立体感,因为细节更加生动,读起来,就感觉自己进入了北魏洛阳城一般。
145# 2024-3-29 10: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9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0:14
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绘画是落后的。更加注重精神世界脑补的写意山水画,说到底还是对自然现实的排斥,对奇技 ...

这引申出来一个问题,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各位是怎么认为的。
146# 2024-3-29 16:38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3-29 16:38
这引申出来一个问题,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各位是怎么认为的。

中华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勤劳,忍耐,和气,集体,中庸。
147# 2024-3-29 17:08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的糟粕是:明哲保身(事情不到自己头上,就装死),不求甚解(马马虎虎),追求人上人(做官),走后门拉关系(不遵守规则)
148# 2024-3-29 17: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2 1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7:08
中华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勤劳,忍耐,和气,集体,中庸。

这个答案恐怕是见仁见智。我认为是:和。《易》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统一的。道家说,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儒家说,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和,我想,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吧。
149# 2024-4-2 15: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3 1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封建王朝为什么喜欢儒家?《论语》一开篇的《学而》一篇就有这么一句:事君,能致其身。啥意思?为皇上做事可以把命奉献了。
孔子尊君,最有名的一句就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回答的那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级尊卑,这个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根本,当然是君主所喜欢的。

孟子可不是这样,直接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甚至还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两者一对比,孔夫子尊君卑己,孟子不卑不亢。
150# 2024-4-3 17:32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4-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2 15:32
这个答案恐怕是见仁见智。我认为是:和。《易》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统 ...

儒家说”和“,西方说”博爱“,现实是,看英超,看法甲,黑人在英国和法国的比例很高。而我们,对黑人在华夏大地的繁衍,相当多人是排斥,忧虑,厌恶,尽管黑人和黄人,都是有色人种。我们说资本主义虚假,但他们的虚假做的真,我们宣扬了很多仁义礼智信,但是我们做的假。
151# 2024-4-3 21:56 收起评论
奔跑鐵腿 2024-4-3 22:41
评论
真是乱弹琴! 中国不是移民国家!!! 跟黑不黑没关系! 跟<博爱><和>也木一点关系!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5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内向与一个人外向,这是两种不同的性格,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性情差异。但是在融入相处过程中,是否能公平对待则是和而不同的体现。就是中国人抛弃了自己的籍贯加入外国籍后,再入中国籍也是很难的。中国人骨子里是农耕民族,抱团内敛的性格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西方是海洋民族的性格,开放一些。这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吧,我认为。
152# 2024-4-5 07:2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5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洛阳人,推荐几本书给大家读读,一为范晔的《后汉书》,二为《洛阳伽蓝记》。再加一些的话,三为陈寿的《三国志》,四为《晋书》,五为《魏书》,六为《后唐书》或《新唐书》,这些都是在洛阳建过都的史书,当然还有《史记》《汉书》。夏商太过久远,而东汉却是鲜活的,读《后汉书》东汉洛阳城就鲜活了。读《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城就在脑海中复建了。大家一起来读吧,这样一起分享,就不会枯燥。如果读范晔的《后汉书》的话,还可以读《东汉观记》佐读,兼而品读之,相互补益,又各得其趣。《东汉观记》是东汉皇家记录的东汉历史,每一篇读起来不长,文言竟然可以如此,一点也不枯燥,有点通俗的感觉,呵,东汉的史官也这么平易近人啊。《东汉观记》就是在东汉皇宫里的南宫里的东观写的,东观在哪里,可以看下图,红色标记的就是。

平泉的泉水.jpg


读读《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这些经典,你再去汉魏故城,你就会有迈一步一千年的感觉。如果你拿着书去,走一走,读一读,那种苍凉的历史感会让你唏嘘,会让你沉醉,更会让你长思不已。

这是一座怎样的成周城啊,彼黍离离,行迈靡靡,那时候的你,中心摇摇,中心如醉,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这是一座怎样的东汉洛阳城啊,与梁鸿远隔两千年的你,也会噫叹不绝的——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是一座怎样的北魏洛阳城啊,跟着杨炫之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

......


每一个朝代里的洛阳城,总有别样的历史况味。走进她,品读她,五味杂陈里,你会感慨于她的博大,你会感叹于她的神采,你会感动于她的历史,总有那么多的故事呵,让我们若初识一般去认识她,了解她,拥抱她。




153# 2024-4-5 07:30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4-5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3-29 17:18
中华文化的糟粕是:明哲保身(事情不到自己头上,就装死),不求甚解(马马虎虎),追求人上人(做官),走 ...

你所说的“糟粕”在国外也一样
154# 2024-4-5 08:05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4-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东汉都城示意图,百官早朝,先经过 司徒,司空,太尉 三府,我推测,百官早朝前,按照汇报条线,先去三个宰相,分别汇报 财政、民政、流民安置(司徒),水利,建筑(司空),边防军事(太尉),然后百官再去见皇帝,这样预先通气会,可以增加行政效率。不知都对不对。一些小事,可能三公就直接决策了,不需要汇报皇帝,否则皇帝太累了。
155# 2024-4-5 10:5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5 1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4-5 10:52
从东汉都城示意图,百官早朝,先经过 司徒,司空,太尉 三府,我推测,百官早朝前,按照汇报条线,先去三个 ...

汉代大规模的外朝集议,通常在百官朝会殿。郑玄说:“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云,天子与丞相旧决大事焉。”此殿并不在朝堂,而在司徒府,相当于外朝。西汉司徒府在未央宫东门外。“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 汉代集会的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最卑。重行,是因人数太多,一排坐不下,而排成数行。《后汉书·律历志》记载了一次百官朝会殿集议的例子:“乙卯,诏书下三府,与儒林明道者详议,务得道真。以群臣会司徒府议。”并注引《蔡邕集》说:三月九日,百官会府。公殿下东面,校尉南面,侍中、郎将、大夫、千石、六百石重行北面,议郎、博士西面。户曹令史当坐中而读诏书,公议。蔡邕前坐侍中西北,近公卿,与光、晃相难问是非焉。
156# 2024-4-5 12:29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4-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5 12:29
汉代大规模的外朝集议,通常在百官朝会殿。郑玄说:“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云,天子与丞相旧决大事焉 ...

长知识,学习了。
157# 2024-4-5 12:37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4-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问题想请教,中国有1500年的空白史,这1500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158# 2024-4-7 10: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4-7 10:54
有个问题想请教,中国有1500年的空白史,这1500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关于所谓的1500年空白期,古本的《竹书纪年》有一些记载,这是发土于西晋年间的,发土地在汲县(今新乡北)。
在流传的过程中,《竹书纪年》传丢了,没了。人们只能从别人著述的书里的引用里发现这本书的一些段落文字。有心人便这些引用的部分辑轶出来,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了。奇异的是,不同于古本《竹书纪年》的是,今本《竹书纪年》是明朝时横空出世的。很多与儒家学说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毁三观的历史,都在今本《竹书纪年》里。
当然古本《竹书纪年》也有与《史记》等文献不同的,这可以相互穿插分析,而后矫正出历史事实。
在古本的《竹书纪年》里记载了从五帝到东周时期的历史,开篇第一句: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结篇最后一句: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救山塞集胥口。这是一部晋国及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历史典籍,当时晋国的史书叫乘。一个有名的故事是,赵穿杀了晋灵公之后,董狐直笔在晋乘上写:“赵盾弑其君”,把赵盾气得不行,但也没有办法。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古本《竹书纪年》对夏商西周的存在时间做了准确的记录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商朝: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朝: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并且世系也有记录,譬如夏朝有14世17后,每一个夏后在位多少年也写的很清楚。
以前,西方也不承认中国有商朝,随着不断地考古发现,现在商朝已经是确定无疑了。夏朝也会随着考古的发现,不断日渐清晰起来的。在古本《竹书纪年里》,夏朝在斟鄩建都可是很清晰地记录的有,从第三任夏后太康开始,仲康在斟鄩,夏桀在斟鄩。
一切都要建立在信史上,这要依托于后世的考古证实。可以说,古代的文献是很好的索引,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些古代文献,正是它们的存在,我们民族才知道了来路,也才顺藤摸瓜又找了回去,虽然也有一些不精确的,得到了矫正,但是更多的是得到了验证。徐旭生老先生也是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在偃师二里头找到了夏墟,我们也期待着考古不断地发现,来证实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等记录的大事件吧。

159# 2024-4-7 15: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4-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古本《竹书纪年》拍了几张照片,可以查阅一下
1.jpeg
2 (2).jpeg
3.jpeg

160# 2024-4-7 15:21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2024-4-7 17:07
评论
谢谢老师  1500年的困惑解决了。
玄山樵夫 2024-4-7 19:55
评论
客气了,我把自己很粗浅的认识说出来,希望对你有一些帮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