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洛阳

2024-03-14 09:06 195612人阅读 72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洛阳] 经典里的洛阳

  [复制链接]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4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邙山相对华山,黄山,九华山,泰山,都更为肥沃,黄土深厚,更有利于植物生长,自然条件优越。中学时,同为孟津,我们就知道孟津东接近平原,更富有。所以平乐观等都在孟津东一带。即使现在,朝阳的羊肉汤,烩面,也是吸引孟晋人前去品尝。孟津东部左边就是低凹的铁谢和黄河渡口,右边就是下坡到了汉魏古城。这里确实是古代交通要道,繁华无比。
441# 2025-3-4 15:44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5 08:45
评论
主要是现在的邙山都是种的庄稼,没有了森林,光秃秃的缺乏想象空间了。如果邙山依然是林壑尤美,鹿鸣雉雊,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玄山樵夫 2025-3-5 08:51
评论
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北邙山上不种农田,只栽种松柏树。那些尚未长出松柏的空地,是为百姓官员留下的归葬之地。
玄山樵夫 2025-3-5 08:57
评论
不事王侯不种田,日高犹自抱琴眠。吕洞宾这句诗,是躺平的最高境界了吧。北邙上以后退耕还林趋势会加快,假以时日,嘿嘿,北邙就多了几个仙人
goforone评论玄山樵夫 2025-3-5 10:28
评论
我们小时候,人口8-9亿人时,邙山农田野地,野兔,獾,毛狸子出没多。只要人口降到6亿左右,邙山很有可能退耕还林,恢复原貌,那时洛阳城镇化了
玄山樵夫 2025-3-5 11:59
评论
现在人口下降也是对大自然的减负,希望还邙山以森林,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古邙山就回来了。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5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此贴,观历史,释烦闷,洽尔心,诸君可搜《Things You Said》一曲以伴听,词虽英文,情则同心,很美:心郁邑余侘傺兮,欲言而莫之白。退静默而心遨游兮,极思遥之遐美。
442# 2025-3-5 09:18 评论 收起评论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5 09:18
阅此贴,观历史,释烦闷,洽尔心,诸君可搜《Things You Said》一曲以伴听,词虽英文,情则同心,很美:心 ...

人上了年纪,自然就看透了,人生其实无意义,正因此要及时享受山水田园。
443# 2025-3-5 10:29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5 17:04
评论
从有趣到有意义,我们的业余爱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跨越。
goforone评论玄山樵夫 2025-3-5 17:05
评论
人上年纪千万不能没有爱好。没有了爱好,真的就是混吃等死了。
玄山樵夫 2025-3-5 17:28
评论
是的,爱好是人生的乐趣所在。乐趣无价。但爱好一定要是健康的爱好。从有趣到有意义,真的是升华的感受。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一直在读《晋书》中的陆机传。这篇文章读起来很费劲,因为很多是辩论的文章。每天五六个小时,只能读个2页左右。因为要查很多资料。陆机读完了,开始读起弟陆云的传记,嘿,一开始就是有趣的开始。发出来,以飨诸君。

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 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龙驹, 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吴平,入洛。机初诣张华,华问云何在。机 曰:“云有笑疾,未敢自见。”俄而云至。华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已。先是,尝著缞绖上船,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华坐,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 “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鸣鹤,隐字也。云又曰:“既开青云睹 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隐曰:“本谓是云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 强,是以发迟。”华抚手大笑。刺史周浚召为从事,谓人曰:“陆士龙当今之颜子 也。”

444# 2025-3-6 08:58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6 09:17
评论
著缞绖上船,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陆云真是个爱笑之人呢,顾影自笑,真真有笑疾也。好看的皮囊,何如有趣的灵魂呢。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6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08:58
这几年一直在读《晋书》中的陆机传。这篇文章读起来很费劲,因为很多是辩论的文章。每天五六个小时,只能读 ...

文人生于乱世,陆云陆机张华,都在八王之乱中,被王爷们杀死,可惜。还是做纯粹的文人,纵情山水,可得善终。也许陶渊明也是汲取了他们的教训,一头扎在南山之中。
445# 2025-3-6 09:22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6 09:35
评论
晋书评价陆机云:“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当初司马颖任命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的时候,陆机已经意识到危险,可他还去了
玄山樵夫 6 天前
评论
陶渊明之诗之文,真是好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开始,我国就进入契约极度匮乏的不信任时代。八王是近亲,也互相厮杀,下手狠辣,败者非死不可,这也是对司马老贼的报应。不重视契约,就是野兽族群,结果就是整体都生活在低质量的状态。总最近一次欧盟会议,说起大鹅是不讲信用,竟然连带说就像xx不讲信用一杨,令人五味杂陈,难道国际形象如此?
446# 2025-3-6 09:28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6 09:37
评论
《论语》中最后一章《尧曰》有辞: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这个带领团队的大道。
goforone评论玄山樵夫 2025-3-6 09:42
评论
有一定道理。做人最终的大招是德行。严生惧,惧生恨。
玄山樵夫 2025-3-6 09:47
评论
这几年诸子百家皆有涉猎,只是粗浅,但读《老子》《庄子》《论语》较多,尤其以《庄子》为多。这些经典真是大有裨益。有空可以一读。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史哲,各有不同各有趣味。文学就像百花园,看到的是姹紫嫣红,闻到的是各种奇异香味,悦人耳目,沁人心脾。历史,像一瓶老酒,更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旅行,可以观察到各时期各地各种人物的人生百态,百变人生,千般滋味。哲学呢,就像登山,登着好累,但是越登的高,就有风光又一层的感觉,真个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447# 2025-3-6 10:38 评论 收起评论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6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0:38
文史哲,各有不同各有趣味。文学就像百花园,看到的是姹紫嫣红,闻到的是各种奇异香味,悦人耳目,沁人心脾 ...

也建议你读读世界文明史,国内国外都看,同一时间轴对比,就会感悟感慨更多。
448# 2025-3-6 11:54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6 11:59
评论
粗读了一段企鹅欧洲史,书全套都买了,可惜读了只是一段。还是因为读中国传统经典太上瘾了。
goforone评论玄山樵夫 2025-3-6 13:04
评论
确实,自己的历史,读起来更有代入感,体会更直接
玄山樵夫 2025-3-6 13:49
评论
嗯,每天读书6到8小时,感觉时间还是不够用。传统经典必须研读才能出味,粗读难以持久。细究之,几乎都把字典读熟。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朋友说起连环墓志铭之事,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白居易为元稹写墓志铭,李商隐为白居易写墓志铭。前几天刚刚把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读完,今天白居易为元稹写的墓志铭读了读。

刚才把白居易给元稹写的墓志铭看完了,这个墓志铭名字特别长,共48字,情深何极,由此可见一斑。诗人之中,惺惺相惜者,元白两人,堪称挚真,难有并题。这篇墓志铭与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相比,还是元稹写得好。不过这篇文章最后的铭,极好,摘录如下:呜呼微之!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嗟乎哉!道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矣夫!呜呼微之,已矣夫!

白居易死后,白居易的堂弟时任宰相的白敏中托人去请李商隐撰写白居易的墓志铭。本来,按唐代风气,请人为自己的先人作墓志铭,一般都是择高位且文名昭著者,特别是像白居易这种既曾在高位,又负盛名,连唐宣宗都亲为写诗吊挽的文人,就更应该选择有高位者了。而李商隐地位卑微,政治上还与自己对立,白敏中实在不情愿,偏偏这是白居易临终前指定的人选。

白居易晚年极喜李商隐的诗文,对其推崇备至,曾说:“我死,得为尔子足矣”。李商隐果然给儿子衮师取字“白老”。

李商隐为白居易写的墓志铭,在网上搜了半天,搜不出全文,遗憾。问DeepSeek,也只是给出节选片言。网上评价说,李商隐为白居易写的中规中矩,并不出彩。要是这样,还不如用白居易自己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呢。我们且来奇文共赏析——


醉吟先生传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白居易给自己写的这篇墓志铭读了读,简易平近,得乐自谓,有陶谢风。白居易曾有言云:我殁,当敛以衣一袭,以车一乘,无用卤薄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於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
449# 2025-3-6 13:5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稹第一个夫人是韦夏卿之女韦丛。贞元十九年(803年)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韦夏卿小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


3 (1).jpg

4.png

两图对照,元稹就住在今天的军屯村东一点。履信坊与履道坊紧邻,一南一北。元稹与白居易关系好,住的也如此之近。但是时间上,两者在这里有交集吗?查了DP,说是公元824年白居易罢杭州刺史后,回到洛阳从田苏手里买下了履道坊的宅子。那时候,元稹在浙江任同州刺史。后来元稹回到长安,再后来到湖北。看起来,元白二人在洛阳没有当成邻居。

450# 2025-3-6 16:00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7 08:49
评论
元稹的经历与他写的《莺莺传》很相似。《西厢记》又是改编自《莺莺传》。元稹一生是痴情而不专一,被后人诟病。
小叶儿 发表于 2025-3-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学知识,问候楼主先生。
451# 2025-3-6 16:29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6 16:45
评论
感谢一起交流,我也是边学边与大家交流,交流中也学到很多东西。自己一个人学稍有枯燥,众人一交流就有趣多了。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中有很多表达看这个动作的词,不常用的词,但却在特定语境里是很美的表达。
表示斜视,同时也有看、望、注视之意,有眄和睇。
眄庭柯以怡颜,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的表达,是不是很美。
既含睇兮又宜笑,这是《楚辞》里《山鬼》一篇的句子,是不是很深情的感觉。周代之时,睇在楚国多用,今天广东一带多用。睇,有含情脉脉的意思。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这个是《滕王阁序》里的句子。睇眄,指目光流动。与其它表示看的词对比看,睇、眄,两个字更文气一些。

睇与眄的区别是啥?DeepSeek这样回答:“睇”是带情感的斜视;‌“眄”是余光随意一瞥。

还有睐、盱、眙、睢、眭、睃、睥、睨等等,大家可以讨论。

452# 2025-3-6 18:03 评论 收起评论
goforone 发表于 2025-3-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6 16:00
元稹第一个夫人是韦夏卿之女韦丛。贞元十九年(803年)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 ...

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名字很好听,比如我建的一个微信群,就命名“宣范里”。如果地理位置都勘探明确,就在四个角落,立一个碑文,刻上里坊名字,全市统一规格。花钱不多,但是让游客对洛阳有文化的带入感。
453# 2025-3-7 09:07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5-3-24 18:16
评论
是的,古代很多的名字都是仔细研磨出来的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读《东周列国志》,又了解到这个故事,郑灵公因为一碗肉羹而丢了性命,真的令人唏嘘。
食指大动、染指于鼎,这两个成语皆是因于这个故事。
子宋与子家,这两个人真是够狠的。
454# 2025-3-24 18: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张岱被誉为最有趣的人,看看他写的这篇《岣嵝山房》,颇有意趣。

       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石桥低磴,可坐十人。寺僧刳竹引泉,桥下交交牙牙,皆为竹节。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
  山上下多西栗、边笋,甘芳无比。邻人以山房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独无鱼。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有客至,辄取鱼给鲜。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园、飞来峰。一日,缘溪走看佛像,口口骂杨髡。见一波斯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余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置溺溲处以报之。寺僧以余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

       读完这篇短文,古今穿越,似若随张岱作遨游一番矣。
       一、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这一句信手拈来,阅之,寓目遐心。 二、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好一个寂寞雅趣,耳饱溪声,目饱清樾,此间乐,孰知之?三 、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有客至,辄取鱼给鲜。这张岱真是不泯童心,把溪水堵塞起来聚为潭,养起鱼来,以作招待宾客之用。四、骂杨髡,椎佛像,置溺溲处以报之,张岱真乃性情君子是也。哈哈,看官阅此不免莞尔,复叹有趣。


455# 2025-3-25 10:05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7 天前
评论
山岣嵝,人佝偻,这名字就惹人心思。庄子的审美感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丑入图画,故神仙多是古铜古玉人物。
玄山樵夫 7 天前
评论
瘿木病态惹人怜,在中国古代,病态美是最高级的审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如此。
玄山樵夫 7 天前
评论
冷绿万顷,人面俱失,这八个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赞叹张岱的用词精绝。
玄山樵夫 7 天前
评论
咂摸之,与《湖心亭看雪》一样精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玄山樵夫 7 天前
评论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远取留白,望之遐思不绝,耐人寻味。近则精审,像微距拍摄,观之惊奇。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审美受《易》影响极大,虚虚实实的意境才是中国式审美的真谛。无疑,张岱就抓住了这个。读张岱的文字总觉得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虚虚实实中的留白惹人遐思不绝。《湖心亭看雪》短短159字,却若一场空灵虚诞的电影,令人寻味难了。有人稽其深意,或为鬼故事,或暗寓明末故事,等等。《红楼梦》也是大为虚虚实实的写法,草灰蛇线,伏脉千里,至今已经演变为红学。不仅中国文学如此,中国式建筑也是如此,不追求高大,而追求虚虚实实的繁缛,斗拱就是典型代表,其巍峨其多姿,令人仰止,宅院深深深几许,又引人入胜。建筑如此,汉服也如是,衣袂飘飘神仙姿,玉佩将将清音远。
456# 2025-3-25 11: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5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读《东周列国志》,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是个假的。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取材于《史记》,司马迁呢,则是根据传说写的。司马迁为什么不采用《左氏春秋》,不得而知。我们先看看《左氏春秋》的记载。
《春秋》鲁成公八年,原文: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再看看左丘明的传文: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赵庄姬为赵朔的夫人,赵朔死后,赵庄姬与其叔叔赵婴齐有染,这个是乱伦行为。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

赵同、赵括看不下去,一起流放赵婴齐到了齐国。赵庄姬因此陷害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杀。赵武跟着他母亲赵庄姬长于公宫,没有那么悲惨的命运。

[color=rgba(0, 0, 0, 0.8)]


457# 2025-3-25 18:0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庄子》有感,咱新安县有消食丸,这庄子就是消忧丸。
在庄子眼里,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仁义把标准定的很高,然后让人去追求,达不到要狠狠处罚。这样的仁义是把人畸形化的作恶工具。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态度。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崇尚无为任化。
再说下去,其实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一切按规律办事就行了,不要自作主张。所谓道,就是规律,所谓德,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有个放风筝的故事,把孔子、老子、庄子、列子的区别讲的有趣且清楚。
孔子放风筝,不管有风无风,拉着风筝满世界乱跑,跑得满头大汗。
老子放风筝,有风了就放,没风就歇,风大了手松得大些,风小了手拉得紧些。
庄子放风筝,没风了不放,风来了,手一丢,飞吧,随尔任逍遥。
列子放风筝,没风不放,风来了双手一伸,并说道:“我就是风筝。”
总结一下,孔子:克己复礼,老子:顺势而为,庄子:随遇而安,列子:随心而行


458# 2025-3-26 09:15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6 天前
评论
历史上两人周游列国,一孔子,一重耳。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为用,重耳周游列国而终获资助。孔子克己复礼,无疑于刻舟求剑,不亦令人叹惋乎?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6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很奇葩,但寓意却深。结合当下,很有现实意义。先看这个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试想一下,随着信息大爆炸,现在的我们一睁开眼,就是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每一天我们都在疲于奔命,似乎前方有个引子,一直在引着人跑。我是谁?似乎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也没有时间思考。花开花落,阴晴圆缺,大自然我们也几乎无感。别人跑,我们也跟着跑,就这样跑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每天被各种诱惑迷了心窍,不就是日凿一窍吗?
与其疲于奔命,不若活出真己,超脱世俗一些,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不要太过聪明,尝试着也浑沌一些,这人生是不是可以轻松而有趣一些了呢?
459# 2025-3-26 10:16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6 天前
评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庄子所谓浑沌的另一种表达吧。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继续读张岱的《陶庵梦忆》,看看他的书房怎么样吧。
       张岱的书房叫不二斋,不二斋最初为张岱曾祖父的讲学场所,以佛语“不二”为名,寓意“无分别心,视万物平等”,即般若意。我们先奇文共赏析——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此“满耳秋声”横披一幅,真乃点景成趣处)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把阳光比喻成水,真奇思妙想也)。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看看张岱的不二斋,就会想到曹雪芹了。他们都是富二代,其生活奢靡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张岱曾在《自为墓志铭》中这么描述自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与一般富二代不同的是,张岱与曹雪芹有着丰盈且有趣的灵魂,兼其为文佳美,故令人阅而叹,叹而思,思而复叹,叹而复思......意会一瞬,滋味皆不同也。


460# 2025-3-26 14:08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5 天前
评论
张岱在另外一篇《梅花书屋》里有辞云: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牡丹花种在墙上,怎么想象得出来?
玄山樵夫 5 天前
评论
西瓜瓤大牡丹?这是什么品种?
我在洛阳住 发表于 2025-3-28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3-15 10:44
洛阳一拖也曾火红过,不知道洛阳的大有人在,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东方红拖拉机。
九五年出差到上海,人家 ...

不知道洛阳的应该很少很少,我85年在上海一说洛阳都知道,但不知道洛阳是哪个省的到是非常多
461# 2025-3-28 08: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2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读《世说新语》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翻阅《晋书》得知,孙楚是个狂狷自负之人。《晋书》云: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四十多岁,才参加镇东军事。司马昭派苻劭、孙郁出使吴国,将军石苞让孙楚给孙皓写信,让苻劭、孙郁等人到了吴国,不敢把书信递上。
       孙楚后来迁任佐著作郎,又参加石苞骠骑军事。孙楚既依仗才气,对石苞很是侮慢瞧不起,当初到任,作一个揖说:“天子让我参知你的军事。”因此便产生了隔阂怨隙。石苞陈奏孙楚与吴国人孙世山一起毁谤时政,孙楚也上表自我辩解,纷争多年,事未判决。司马炎虽然没有公开治他的罪,但也因微贱之事受责,便经年累月废置无闻。当初,参军不敬重府主,孙楚轻视石苞,于是制定了对府主施敬的条例,这是从孙楚之事后开始的。



462# 2025-3-28 08:5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3-3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读《陶庵梦忆》
砎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寿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问台,以竹径,则曲而长,则水之;内宅,隔以霞爽轩,以酣漱,以长廊,以小曲桥,以东篱,则深而邃,则水之;临池,截以鲈香亭、梅花禅,则静而远,则水之;缘城,护以贞六居,以无漏庵,以菜园,以邻居小户,则閟而安,则水之用尽。而水之意色,指归乎庞公池之水。庞公池,人弃我取,一意向园,目不他瞩,肠不他回,口不他诺,龙山躨蚭,三折就之,而水不之顾。人称砎园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大父在日,园极华缛。有二老盘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莱阆苑了也!”一老咈之曰:“个边那有这样!”

本文拟人化的写法颇为新奇,最为风趣的就是最后两个老者的对话了。
463# 2025-3-31 11:11 评论 收起评论
lyhpdz 发表于 2025-3-3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忠心耿直、正直无畏
464# 2025-3-31 12:1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4-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三天,就是2025年的马上清明节了,读张岱的《陶庵梦忆》发现浙江一带古代的时候上坟真是奇葩,竟然很不严肃,而是嘻嘻为乐。且看原文——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
  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

       不过,说起这些,又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杜牧也是买醉吗?各自理解吧,重温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起清明节,咱洛阳各地上坟的时间却是很不相同的。伊川是二月十五上坟,其它县区有正月里上坟的,前些时日,甚至听说有大年三十去上坟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去上坟,在最隆重的日子里,慎终追远,真的很令人很感动。

        记得自己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伊川老家上坟,供飨给先人们最好的食物就是煮鸡蛋了。上坟一结束,每个人能分得几个鸡蛋吃。那时候,最喜欢吃的是鸡蛋白。哎,说是供飨给先人,反而是我们孩子们替先人们吃了。先人们在天有灵,也一定会笑着看着我们吃吧。
465# 2025-4-1 08:4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4-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鉴宝节目传出很多新闻,谁知道在明代也如此,看看张岱讲的这个故事。

少年视砚,不得砚丑。徽州汪砚伯至,以古款废砚,立得重价,越中藏石俱尽。阅砚多,砚理出。曾托友人秦一生为余觅石,遍城中无有。山阴狱中大盗出一石,璞耳,索银二斤。余适往武林,一生造次不能辨,持示燕客。燕客指石中白眼曰:“黄牙臭口,堪留支桌。”赚一生还盗。燕客夜以三十金攫去。命砚伯制一天砚,上五小星一大星,谱曰“五星拱月”。燕客恐一生见,铲去大小二星,止留三小星。一生知之,大懊恨,向余言。余笑曰:“犹子比儿。”亟往索看。燕客捧出,赤比马肝,酥润如玉,背隐白丝类玛瑙,指螺细篆,面三星坟起如弩眼,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一生痴瘛,口张而不能翕。燕客属余铭,铭曰:“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箕翕。

这篇文章最出彩的是张岱写的铭文,真的是神来之笔,念念就心沾惹了几分陆离。
466# 2025-4-1 10:1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4-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读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今日看《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以佐读,发现一张剧照,很有古风,撷取出来,与诸君共飨。

1.jpg

眭视是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古风从久远扑面。何许地也?其天也苍,其地也朴,其情也怆。
467# 2025-4-1 12:22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10 小时前
评论
读过这本书,理解不足三成。
玄山樵夫 9 小时前
评论
东周列国,有着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故事,这也是中华文化骨架长成之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峰,以后无以过之。劳力兄有空可重读。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4-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为嵇康于汉魏故城建春门外立碑事,大家在微信群里又讨论起了曹丕。一位老兄说:“丕的文论,植不及。丕的政治、军事才能,植不及。”另外一个老兄说:“曹植当皇帝,估计就是李煜。”说起曹丕,我立马就想起了曹丕写的《与吴质书》。第一次读这封书信的时候,很惊讶于曹丕的深情。原以为曹丕是寡恩少义之人,但是读了这份信,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原文如下: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续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还有一篇《与朝歌令吴质书》,描写乎微,情动乎人,一并贴出,奇文共赏析——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468# 2025-4-1 13: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5-4-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中提到了“蕤宾纪时”,这个是古人纪时的方法,在《红楼梦》里也有涉及。《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有个即景诗,其中李绮道:“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这个“葭动灰飞管”暗藏着古人的纪时密码。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后汉书》



1.png


具体怎么操作的呢,在知乎上 见一个帖子有解释,抄录过来大家学习下
进行这个实验呢,需要先盖一个密不透风的房子,而且还得是三层的。


5.jpg

不仅如此还要把墙上缝隙,全部用牲畜的血涂上,保证密闭性。

还要在墙上盖上一层厚重的布。
这差不多是汉代人能够做的,最密闭的实验室了吧。
在里面放置一个木头桌子。然后取长短不同的音律管子(应该是12根)以低到高,按照节气方位,放置在上面。
取葭莩灰,放入其中。
葭莩就是芦苇杆内壁的薄膜。
再把它烧成灰,这应该是当时已知的,世界上最轻的东西了吧。
把烧完的灰,轻轻的放到管子里面,不能压实了,灰与灰之间还保留着一些空隙。
待到地气生发的时候,比如冬至那天,子位置的那个根律管受地气升腾影响,里面的葭莩灰就会被吹出来。
但是如果人在旁边晃荡一下产生的风,就会把灰吹进管更里面了,葭莩灰聚拢在了一块。
看来是真的很轻啊。
这是汉代时期的操作方法。到了其它朝代方法有所改进。
比如唐代李淳风的《乙巳占》中,对这个试验也进行了描述,但是和上面那个有所区别。
候气法:截十二竹及铜为律管,口径三分,各如其长短。埋于室 中,实地依十二辰次之,上与地平,以葭莩灰实律中,以罗觳覆上。 律气至,吹灰动觳,小动为和,大动为君弱臣强,不动为君严暴之应也。 ——《乙巳占》后汉时期是放桌子上的,而这次是将长短不一的管子埋到地下,管口与地面平齐。
既然是测地气的,所以埋于地下,更合理一些。
待到对应节气的来了之后,地气就会吹动葭莩灰。
在古代,天为君,地为臣民。要是到了这个时间点,这个葭莩灰没被吹出来。
说明啊,地气太弱了,也就是君王对臣民压制的太狠了,该反思一下了。
反之,则是君弱臣强。(按照现代的理论来看,与地球岁差有关)

469# 2025-4-1 14:0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