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洛阳

2024-03-14 09:06 162648人阅读 503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洛阳] 经典里的洛阳

  [复制链接]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12-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在东周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标志着中国文化骨架长成,成人了。
诸子百家几乎都源于易,后来,儒道两家发展壮大了。墨家法家岐出于儒家,是儒家派生衍变而来,墨家甚至走向与儒家有了很大区别,一度水火难容。道家讲的是宇宙规律,是哲学思想,是老子在讲自己心中的易。易,是天书,讲给大智慧的人听的。老子,通过《道德经》把《易》讲给读书人听的。老子是做事,主张顺势而为,按规律办事。庄子是老子思想在人事上自适领域的投射,乱世自全的生存宝典。木雁之间,龙蛇之变,浮游于道德之乡,才是生存之道,而不仅仅是无用,更不是所谓躺平。做事学老子,自适学庄子,确实是大智慧,几乎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呢,是历代不断发展的,不断被改革的。儒家的目的从一开始与道家不同,儒家最初是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儒家第一元圣是周公,主张以礼乐文化治理国家。孔夫子在礼的基础上,又在礼前面加上仁义二字。到了孟子又在仁义礼后加了个智。孔孟之时的儒家虽然以克己复礼为目标,以王道为路径,还是讲士人要有气节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到了董仲舒,又在仁义礼智后加了个信,通过独尊儒术,把儒家改造成了国家豢养的士人群体,犬儒已经开始出现。但因孔孟重士人气节的惯性,政府也举孝廉尚行,两汉重气节依然盛行,与权贵进行着拉锯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不断强化的,对读书人的管控越来越重,魏晋南北朝,部分读书人因为无力又无奈,开始在老庄启发下学玄。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是儒家的新发展,开始从实用主义向哲学领域思考。理学以天理为万物的本源,但主要思想在人事上,没有在自然科学上研究。天理是讲规律,但人事规律的研究异变为统治阶级定规矩,人事规矩为统治阶级而定,这样又演变为层层束缚,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层层加码。如果在自然科学上研究自然规律,就不得了啦。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就在于坚持格物致知。王阳明研究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出发点虽然依然唯心的,但开始提出知行合一,注重与实践开始结合。王阳明与朱熹不同,朱熹讲先知后行,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行是并发的。理学之“理”,知行合一之“知”,都发出了世界本源性思考。天理、知,朱熹王阳明都把研究重心放在人事上,偏废了自然科学。朱熹的格物致知,没有去深度思考自然科学,王阳明也是重在人事。道家有老庄,宇宙规律、人生自适规律都是直指根底的,所以后世道家难以再有深度上的突破,只是广度上拓展,在不同领域上细研究。而儒家却是不断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并进的。
361# 2024-12-2 14:1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12-2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方与西方思考方式的不同,可能就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农耕文明注重群体协作,海洋文明注重自由冒险精神。所以,东方讲“和”,英雄最推崇团体奉献牺牲。西方讲自由民主,对不同领域的个人英雄推崇。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孟德斯鸠的地缘决定论很有道理呢。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中国东边是大海,北边是不毛之地,西南是高山峻岭,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桃源。这个桃源里,中国人便自给自足起来,以农耕社会繁衍着。
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易”,对立统一规律是最底层的逻辑,这个与西方是一样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中国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和”,天人合一、万物和谐,这才是大同世界,是中国人的理想国。

《庄子》里的《德充符》一篇里提到“德者,成和之修也”。
所谓的道德修养,在于保全和之气。
故宫有个保和殿,大意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奋斗的方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那个“和”字寓意深远,就在于此吧。

362# 2024-12-2 18:2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