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不一样的芬兰教育
邓世太
近日,芬兰坦佩雷大学教育专家一行4人,应洛阳理工学院邀请,对来自河南省内及该校200余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笔者作为听众之一,深感受益匪浅。 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北部,人口546万人,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是圣诞老人的故乡,1917年12月6日独立。这样一个人口不多、国土面积不大、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独立时间不到一百年,却建成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名列世界第一。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与其高度重视教育的基本国策密不可分的。芬兰人将“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作为民族精神,将“公平、平等”作为价值理念,将“努力工作(Hard Work)、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高税收(High Taxes)”等“3H”作为生活信念。 芬兰教育事业发达,拥有各类学校43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90万人(包括**教育及各类业余学校的在校生),约占总人口的34.8%。全国有图书馆840家,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自2000年以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芬兰的中学生在2000、2003、2006连续排名全球第一,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芬兰人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有9个月的产假,最长可享受3年。父亲也可以休最长3年的陪产假,期间拿正常工资的80%,目的是让孩子首先接受父母的爱。第一个孩子从出生起,政府每月就发给100欧元的补贴,随着孩子数目的增长,父母获得的补贴越多,到第五个孩子,可以享受的补贴是每月189欧元。母亲一旦工作,幼童由社会照顾。 芬兰的孩子1-6岁进幼儿园,任务是学习玩耍,培养好奇心,认识社会,增加常识。教育专家对家长的忠告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以免叛逆;坚持他们的好奇心到永远,不要与他人比较。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度过有品质的时间。芬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象一律就近入学,不许择校。各学校之间不排名,只强调特色。 芬兰的学生不测智商。对每个孩子,将个人计划和个性化的学习相结合,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将来喜欢从事的工作,学习的节奏快慢由自己掌握。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关方面进行早期干预。个人理想与未来目标的距离,由家长、老师和所在学校的校长共同协商解决,保证孩子的心理及身体健康。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分成职业中专和高中两部分。职业中专学习3年后参加工作,高中毕业生参加第一次全国统考,并按本科3年硕士2年的学制,选择参加应用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学费全免,每人每月还享受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根据所学专业,发给一定数额的工资。芬兰的教育没有死胡同,14 所学术型大学和24 所应用型大学之间是开放、互通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时变更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 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挥得益于良好的师资基础。在芬兰,教师是青少年理想的职业,报考师范大学的录取比例高达10:1! 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只能教小学一年级,而在应用型大学工作的教师,除了学历具备教育背景外,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3年的行业工作背景,入职条件相当苛刻。 芬兰发展的轨迹,印证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当**来培养。教育只有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反思我们的教育,与芬兰之间的差距,从理念到实际操作,距离甚远。 先看产假:尽管2016年,伴随生育政策的调整,各省对产假进行了修改,但最长时间只有6个月,男人的陪产假最长只有25天,且没有任何补贴。 再看幼儿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被父母带到音乐、舞蹈、美术、口才、国学、围棋、跆拳道、珠心算等培训班学习,经常是家长身心疲惫地带着孩子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奔波,孩子的童趣和天真在不是基于兴趣的基础上漫漫流失。 进入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孩子基本可以按片就近入学,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仍然难以满足。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孩子就近无学可入,不得不向综合条件较好的城镇靠拢;如果父母打工在外身边无人陪护,真正能够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人数,恐怕没有各级官员手中的数字报表那样好看。而以高考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使得高中阶段各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表面上看,扩招以后的升学率提高了,但能够如愿以偿进入自己喜欢的高校就读理想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那些高考成绩不高,但又希望迈进大学门槛求知的莘莘学子们,好不容易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急于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眼花缭乱的招生宣传,填报志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进入高校了解情况后,想转专业,一般都面对苛刻的附加条件;想转学,可能性微乎其微。由于所学内容与兴趣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大学毕业后除了口袋装着一纸文凭,脑袋里学进多少知识,只有自己知晓。信息不对称单向选择的后果,造成办学资源、学习时间、家长金钱等方面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因追求学习成绩而被掩盖的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显现,一旦出现外在诱因,极容易走上极端,出现让家长痛心和社会遗憾的后果。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可以用它来改变世界。”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如何充分发挥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变人口大国为教育强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作者简介:邓世太,男,出生于河南光山,求学于古都洛阳,供职于高等院校。有诗歌、小说、散文、影评等文字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并收入多本文集。出版有散文集《心迹》《天命》。
34#
2017-11-28 09:39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