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网上看到洛阳前三季度GDP是40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11亿元,增速为6.1%,第二产业为1799亿元,增速仅为3%,第三产业为2058亿元,增速为10.5%。而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GDP预测增速为7%--8%,到今年年底,洛阳或许将首次落后全国平均GDP增速。
看到此数据,楼主心中像堵了一个塞子,我没想到今年家乡的经济数据是如此之差,但心堵抱怨并不能为家乡增加些什么,我想作为一名洛阳土著,我们更应该面对问题,提出建议,在后几年让这座千年古都厚积薄发。
洛阳户籍统计人口为720万人,常驻人口约705万人,属北方城市的人口大市。经济总量在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在城市立体交通规模排名第一,在文化底蕴排名第一,在旅游资源中排名第一,在中国“一五”工业建设投资中排名第一。(再次提醒,这些第一的范围都是中西部非省会城市)
那么我们面对这么多第一,有多少是国家政策支持?有多少是老祖宗和留下来的?有多少是改开以后发展起来的?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真的利用好这些“第一”去发展家乡了么?
我们先从洛阳的经济产业说起。
从数据来看,洛阳第二产业(制造业)前三季度增速仅为3%,远低于同类城市的平均值。这说明,洛阳的工业制造业正在下滑,而且速度极快,当然这离不开今年大宗商品涨价的原因。洛阳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涧西的几个大厂,在历经上世纪末的大改制后,满应脱胎换骨,实现技术革新,促生新兴产业。可国家“一五”投资兴建的“洛阳一拖”如今硬生生被搞成一个国内二流的制造企业。而那些后起之秀的民企“吉利、奇瑞、长城”依靠自主创新,今天的企业规模完全碾压当年洛阳这个工业巨兽。
以“一拖”为例,涧西的几个大厂情况基本如此,这些大厂都历经企业改制,可固化僵尸般的体质却未随着改革的春风推陈出新,依然坐在半世纪前“苏联老大哥”的账簿上自娱自乐,整整拖累了涧西几代人的发展。如今,当年这些大厂被改制出来的子弟们,他们如今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站稳脚跟,只会把洛阳当做故乡,而他们的下一代将把洛阳当做故土,等到这群人的父母过世后,他们的子孙或许将来只会把洛阳当做旅游目的地了。
因此,洛阳工业制造业搞上去的切入点之一是把这些工业巨兽振发起来,大刀阔斧进行实质性改革,引入新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发展资本,重塑当年辉煌。涧西的大厂已耽误了洛阳两代人,不能再这样了。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洛阳在这几年除引进董小姐的“格力电器”外,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应势而生的却成立了大批本地国有集团。这些国有集团大肆兼并本地资源,依靠垄断资源维持企业运营,甚至在垄断的情况下依然亏损。中国的私企为社会提供80%的就业岗位,因此洛阳这几年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南方产业发达城市背道而驰,国企对于稳定地方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却是非常缓慢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所以,洛阳下一步的产业提升重点应着重放在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只要对方真心过来投资,咱们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要资源给资源,让对方先赚钱看到希望再说。这才能稳住当地年轻人不持续外流,才能对得起洛阳这几年投入巨资兴建的地铁和高架。
高层在去年就提出“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借此春风,洛阳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环,充分享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发展机会。而发展除引进产业和技术创新外,最重要的是当地城市管理与政商环境的提升。
北方城市在计划经济的老海洋里起起伏伏,换着姿势游泳,可就不想游到岸上。这与有些人的固化思想息息相关。对于洛阳来说,我们平日看到的城市交通管理、道路维修管理、朝令夕改等生态现象仿佛成为一个糖尿病患者,平时日日服药,关键时来一针,可这么多年从没想根治过。尤以城市交通管理为例,洛阳在此方面的顽疾可谓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一代接一代的文化传承,这与交通管理者的水平不无关系。
在政商环境上,我们始终未打破“官老爷”的工作作风,对于百姓提出的有些问题,不是打官腔敷衍过去,就是装聋作哑。这些状况极不利于洛阳生态提升,我们碰到问题不怕,怕的就是官本位的封建思想。经济发达城市的管理者一定是这座城市的服务者,这种生态理念不形成,洛阳就发展不起来。因此,洛阳急需一批在南方发达城市有服务城市工作经验的人才入驻工,为洛阳僵化的政商生态形成“鲶鱼”效应,倒逼那些不作为、无能力的“管理者”进行蜕变和提升。
洛阳今天大政策下的“副中心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城市,是我热爱的家乡,真心希望洛阳能越来越好,重振千年古都的雄风。
81#
2021-10-23 11:47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