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不准涨,土地财政怎么办? 最近,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所宽松,有分析师拿出数据说,每次宽松都伴随着房价的上涨,这一次,“房价还要涨”的声音又开始出现。 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用“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八个字,为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定下基调。 目标明确了,谁来负责呢?今天,住建部下达了命令:对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 按照今天住建部的说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在地方政府。 但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也是房地产的参与者,“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地方政府正是依靠“土地财政”,从上涨的房价中受益。 今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还在大涨。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6941亿元,同比增长43%。 三四线城市卖地行情向好,支撑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大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今年上半年,卖地收入与去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占比超过90%)的城市数量多达14个,他们分布在浙江、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河北等诸多省份,绝大部分为非省会的三四线城市。 大量长三角地区城市包括湖州、常州、嘉兴、南通、温州、无锡、徐州、台州、金华等,上半年卖地收入规模在200亿-400亿元之间,收入规模仅次于一二线城市。山东、四川、安徽、河北、湖南、江西等省,也贡献了部分卖地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地级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开发商大部分融资难是个不争的事实,资金层面偏紧让房企在地块的选择上不会再“头脑发热”。 但地方政府依然头脑发热,因为“卖地”是增加收入的绝好途径。 有研究者发现,如今地方政府卖地太“贪心”,“漫天要价”,土地拍卖要价太离谱,宁可流拍,也要不断提高拍卖底价。 为什么不想想,政府卖地不断提高拍卖底价,开发商仍然是趋之若鹜,你嫌价高不要,反正有人要,不涨白不涨,“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涨价的钱最终还是转嫁到购房者身上,房价不涨才怪。
政府卖地不断提高拍卖底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下左右相互攀比。 7月底,新华社报道称,有些地方用一线城市或某些地域更高房价进行比对,认为本地房价属于价值洼地,比价心理助长调控“松口气、歇歇脚”“让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心态;有些地方出台“人才政策”,由于门槛过低,客观上存在绕开限购政策的漏洞;还有些地方出台购房摇号政策本意体现公平,但一二手房房价倒挂的现实刺激潜在需求提前透支。 新华社报道指出,地方政府要从根本上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放弃对土地财政的“饮鸩止渴”。 但现实是,地方政府凭什么会放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呢? 房价不准涨,地价就不能涨,土地财政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