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洛阳

2018-06-24 12:16 242800人阅读 12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洛阳

[复制链接]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4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初进洛阳城1948年春季,我本该上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了,但因当时时局不稳,到处都在传言,解 放 军要来攻打洛阳了!村里的小学春节后便没再开学,我也就整天在家无所事事,闲得发慌。
一天早上,吃过早饭,我正要出外玩耍,父亲突然对我说:“你四大(村里习惯称父亲的弟弟谓“大大”或“大”)去城里拉大粪,咱们等会儿坐他拉粪的车去城里转转!”
我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洛阳城距我村西门三十多里,长这么大我连村西门外的那些村子都没去过,更别说洛阳城了!
过了一会儿,四大牵来牲口套好了大车。该上路了我才发现,趁车去城里的人还真不少!除了父亲和我,还有五大以及街上其他几个大人。我和四大坐在车前,其他人坐在车两边的车帮上,四大挥舞着长鞭赶车。
我们一行人刚出村西门不远,就上了洛孟(洛阳至原孟津县城)公路。其实,说是公路,在当时就是一条土路,只不过比乡间的土路宽了些、平展了些罢了。
车行不久,就看到公路边有一座高大壮观、精工雕刻的石砌“贞节牌坊”,大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我可是第一次看到,只是当时什么也不懂,也没下车去仔细地看一下。——这样的“贞节牌坊”后来我在白马寺火车站西边不远的公路边还看到过一座。
大人们一路上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洛阳东关。在东关外附近一家宅院门口,四大停下车,我们一行人跟着也都跳下车,等四大卸套把牲口拴好,便一起进了这家小院。在这家男主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他家后院露天厕所的粪坑边,看了看坑里的大粪,便出来了。四大留下来和人家商谈购买那家大粪的事宜。
不大一会儿,四大也出来了,大家商定,吃过晌午饭后,愿意一起回村的就还到这家门前集合一起回村。
大家各自分散活动,我和父亲、五大一起来到东关大石桥桥头,桥上放满了缠着铁蒺藜的鹿砦,禁止通行。据说大桥被守城的国民党青年军实施戒严,但却没看到有人把守。
桥上不能通行!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有人从桥东南角一家商铺门前的雨水沟,穿过涵洞下到河沟里可以过河,便跟在这些人的后面来到河滩,踩着河里的石头渡过了浅浅的缠河,来到东大街。
听大人们说,大石桥桥下的这片河滩当时还是洛阳县的刑场,小伙伴们嬉笑打闹时经常有人说,把你拉到大石桥下去——枪毙!洛阳解 放初期在“镇反”运动中,就有成批的“反革命分子”在这里被镇 压枪毙。
顺着东大街,我们来到十字街。父亲带着我和五大走进北大街南头一家布匹店(位置就在现在的八角楼北侧),我们刚一进门,店伙计笑脸相迎、端上一盆温水,拿来毛巾肥皂让我们洗手净脸。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头一次用被我们叫做“洋胰子”的香皂洗了手脸。然后,父亲进入内室去和店主谈话,我和五大坐在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喝着店伙送来的茶水休息。
我和五大在店里只坐了不大一会儿,就出来游逛了。十字街附近有一个露天市场(也就是后来的老城商场),该市场有两个通向大街的过道,南边的过道通向东大街,西边的过道通向北大街。我们从东大街的过道进入那个露天市场,市场里到处都是撑着布棚的地摊,感觉地摊上什么货物都有,两条通道的两边也都摆满了货架和地摊。我们在市场里转了一大圈,从西边的过道里出来,来到北大街上。
我抬头往十字街口望去,看见父亲正焦急的在布匹店门口转来转去地等我们,我和五大赶紧走了过去。
接着,父亲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来到一条不知名的小巷,走进一间画室。只见这间不大的画室内,四壁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类人物的炭精粉画像。从内室走出一位画师,一看原来他就是家住我村南街曾在“郭氏义学”教过我们几次《三字经》的郭老师。父亲从怀里掏出一张老人的照片对他说,这是某某托我捎来让你给画的。
从画室出来已到晌午,父亲便带着我们去洛阳火车站(现东站)附近吃饭。路过一条小巷口,往里看去,突然看见小巷尽头的白灰墙壁上写着“大金台”三个大字!原来洛阳城里赫赫有名的“窑子”大金台就在这里呀!我虽然是个十来岁的小孩,也知道“窑子”不是什么好地方,在大人面前也就没敢吱声。
我们来到站前一家简陋的饭店,上了吱呀吱呀响的木板楼,拿出自带的烙馍交给店伙,店伙拿去切碎后放进三个大海碗里,放上了羊肉片,浇上了羊肉汤,端到了我们的饭桌上。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羊肉汤泡馍,吃的大汗淋漓,畅快至极!
吃完午饭,按约定时间我们回到东关那家门口,这时四大已装好了满满一车大粪,套上了牲口在等我们。因车上装有大粪,再坐人怕牲口拉不动,街坊上的那几个人便没再来和我们一起回村,回家的路上只有我们一家四口人。除四大在前边赶车,父亲五大和我都跟在车后边走路。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实在走不动了,就上身爬在车尾,两腿吊在车下,让大车这么带一段路,再下来走。就这样爬爬走走地回到了家。
这就是我这个乡下小孩第一次逛洛阳城的经历。
数年后我到北京上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新出版的中国地图册,上面介绍说洛阳曾是九朝古都(现说十三朝古都),但自明清至民国已降为只有五万人口的县城了。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二进洛阳城》

1952年,我已是洛阳五中(现孟津平乐高中)初二的学生。这年春天,学校决定利用3天春假组织全校师生游龙门、逛洛阳城。
那时普通人出行不象现在,有公交车等交通工具,而主要是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路。放假的头天一大早,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迎着初春和煦的阳光,踏上了旅程。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两年多,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高昂的激情,我们一路唱着豪迈的歌曲——“年轻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新中国的一切要我们当家做主人……”
我们出村一路向南,在白马寺西边的枣园村附近,涉水渡过清澈的洛河,中午在李楼小学打尖。傍晚时分来到关林,当晚在关林庙内的大殿里打地铺宿营。当时我就睡在关平背后的地上,一路奔波 ,非常疲劳,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游览龙门。我们先排成单行队爬上龙门桥西北方一个半山坳,在那里参观了龙门煤矿的一个矿井。当时那里并没有出煤,我们只是扒着井口上的三角架,往井下看了看,井里黑咕隆咚的,并没看到什么就下山了。
随后,大家自由活动,分散游览龙门。在东山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参观了已被破坏了的蒋宋别墅,游览了香山寺;在西山我们瞻仰了高大雄伟的卢舍那大佛,观赏了大大小小的石窟、佛像。
晚上我们仍宿营在关林庙大殿。
第三天一大早,我们列队向洛阳城进发,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进洛阳城了。在南关码头我们乘船渡过洛河,在南关公园稍事休息后,继续列队进城。说是逛城,实际上我们只是从南关进城,进入那时的洛阳城,也就是现在的老城区,一路穿城而过。当时的老城除了鼓楼和城门楼,可以说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此外,就是感觉街上的店铺多、人多。随后,我们踏上小北门内原老城体育场东门外的一段马路,这条马路据说当时刚刚修成,是洛阳城里唯一的一条水泥马路。走惯了乡间土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都觉得非常新奇!
出了小北门,来到护城河边一家农具修造厂。在厂区内,只见东面有一个用石棉瓦搭成的、四面无墙的大棚子,就是所谓的车间,大棚中间有一个化铁炉,此外,没有看到别的什么机器设备,也没有看到有工人在干活。化铁炉附近有一堆黑乎乎的砂子和几个新浇铸的铁车轮,这种铁铸的车轱辘在农村见到的多了,我们叫它“铁车脚”,没什么看头——原本想能看看它是怎么“倒”(浇铸)成的,可惜没有看到。
这时,老师领着一位工人师傅拿来几个移苗器给大家看,大家觉得很新奇,便都围了上去。这位工人师傅拿起一个移苗器,给大家连说带比划地讲解它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是一种用铁皮焊成的圆筒状器具,上面焊有一个长长的“∩”形支架。移苗时,用圆筒套住禾苗,双手使劲将支架按下去,使圆筒深深地插入地下,再用劲将支架往上一提,圆筒便将禾苗连根带土一起拔了出来,而不伤及幼苗……在农村主要用来移栽棉花幼苗。
十年后,我从外地回洛探亲,途经小北门时,看到这里已盖起高大的厂房,门口挂上了“洛阳机床厂”的牌子。
当天下午,我们还参观了北关外的一个火柴厂。这个火柴厂是个独立的小四合院,周围没有别的什么院落。据说此院原来是个小庙,院门朝北开,有一个小门楼,院内东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南端是一个三间大的上房,上房正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工作台,台上堆放着蘸了硫磺的火柴棒和空火柴盒。有十几个女工围坐工作台四周正在忙碌着,只见她们用手飞快地抓一把火柴棍,码齐后装进火柴盒,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火柴梗和火柴盒的制作过程在这里却没有看到。
出了火柴厂,我们便一路向东踏上了归程,从而结束了三天的春假活动。
沙发 2018-6-25 11: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三进洛阳城》
“青年的心在跳跃,满腔的热血在燃烧!听,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响应她的号召!让我们走,走进军干校!让我们走,走进最前哨……”
——1953年暑假前,我初中毕业。
这首激动人心的《走进军干校》歌曲,是我们毕业考试前刚刚学会唱的。毕业考试一结束,学校就动员我们,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报考空军某航空学校。新青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恢复“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名)团员要带头报名。当时,我虽然不是团员,也积极地报了名。经过各校的政治初审和身体初检,洛阳地区所属各县700多名合格的考生,在暑假期间来到关林备考。
我们这些考生在此免费吃住半月有余,每天接受空军部队派来的招生人员对我们进行“准军事训练”。
中考结束后,成绩过线者留下再次接受身体检查,成绩未过线者自行返乡回家。
体检合格的有300多名考生,正式加入了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成为航校的学员,被空军来的招生人员带走。
我们这些成绩过线而体检未过的考生,便被洛阳专署教育局转往位于西关(现丽景门)内的洛阳高中——当时的洛阳县和市区里唯一的一所高中待命,这也是我第三次进洛阳城了。
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当时的洛阳专署:当时的洛阳专署——全称洛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也称洛阳行署或专区,下辖洛阳、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阳(现汝阳)、伊川、洛宁、嵩县、栾川、卢氏、陕县、灵宝、渑池等豫西地区十余县,是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机关,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市,行政首长称专员。党的机关是中共洛阳地区委员会,简称洛阳地委,领导人称地委书记。
再说我们进驻的这个校园洛阳高中,据说原先是洛阳城的城隍庙,庙门就是校门,现在已成了洛阳三十中的后门,1959年修兴华街(老兴华街即现在的中州东路段——西关九龙鼎至青年宫广场附近这段路,原先,这里既无街也无路,全都是民居民房)时将其拦腰截断,学校也被一分为二,路北部分成了现在的洛阳六中,路南部分成了洛阳三十中。这个城隍庙的大殿就在现在中州东路洛阳六中大门东侧的马路边,从西关向东走不远就可看到。
当晚,我们在该校有顶无墙的大棚餐厅里,看了根据山西作家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二黑结婚》。电影散场后,我和我校的几个同学,就睡在城隍庙大殿后边那座教学楼二楼的一个教室里。
第二天早上,在洛阳一中校园吃完早饭后,我和几位同学在西大街闲逛。走到洛阳县人民政府大门口,一看没人把守,便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在大院里遛了一圈,也没人过问,就出来了。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我们几个农村娃好奇,进去闲逛了一圈,竟然无人阻挡!出来一看,难怪——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原来人民政府的“县衙”大门是朝北开的,不朝南!这个大院在西大街中段路南,前几年还有,里面是什么单位就不知道了。
第三天,我们几个同学闲逛出了西关。刚出关外,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关外街两旁停满了架子车!每辆车上都插着一面小红旗,上写着“开封援洛XX运输队”。我们忽然明白,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而洛阳的大建设、大发展也就是这样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那时的西关外,远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建筑。穿过关外的马路街及架子车队,只见眼前一片荒草地,芳草萋萋,草深没膝。向西远望有两座巨大的半月形屋顶建筑物,跑去一看,更让我们吃惊——这屋子可真够大!东边的那个大屋有半截是三面都敞开着的,里边放着一架飞机,飞机上还涂着一个圆形的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旁边有一个持枪的解放军战士在站岗,但他并没有阻止我们观看飞机。——原来这里就是我们小时候传说中的西工飞机场,数年前在通往火车站的金谷园路东西两侧还可以看到这两座建筑物。
中午在一中吃午饭时,教育局的负责人向大家宣布说,从北京某部来了一个招生小组,号召大家自愿选报北京某保密院校。招生人员向大家进行政治动员说,同学们志愿报考航校希望参军保家卫国,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不要紧,现在大家可以自愿选报我们这所国防工业院校,同样可以实现你们保卫祖国的愿望……但是这是个什么学校,要我们去学习的是什么专业?都没有说,只是说暂时保密,到了学校以后,大家会知道的。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学校管吃管住,不用家里花钱就行,况且又是到首都北京去上学哩,管他是学什么的!于是,就填了报名表。
报了名,大家就各自返乡回家,等候学校的录取通知。回家后没多久,我就在母校洛五中(现孟津平乐高中)的公告栏里,看到了我们洛五中同学被录取的名单。知道了我们要去上的是“北京工业学院”(简称“京工”,现名“北京理工大学”),这所大学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为我国培养国防军事科学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
九月初,我和村里其他4位被录取的同学一起来洛阳报到。“京工”这次在洛阳地区共录取260名新生,其中有40名女生和少数男生是在其他中考生中录取的,其余皆为原先报考航校的考生。我们这260名学生共分10个班。特别要说的是,光我们洛五中就被录取了23名,将近一个班,而我们平乐村包括我在内就有5人,要知道,有的一个县才一两名,甚至一个都没有。洛五中当年共有四个毕业班200名毕业生,加上被空军航校录取的同学,洛五中就有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被这两个学校录取。由此可见,洛五中作为当时豫西地区有口皆碑的名校是名副其实的。
报到后,我们每人给发了九仟元(相当于现在的九毛)三天的伙食费。报到仍然是在洛一中校园,晚上住在农校街的县招待所。所谓的县招待所,当时就是一所空空荡荡的小四合院,房子里连张床都没有,只是在屋地上铺了些席子,远非今日的星级大宾馆可比。据说,这个招待所就是供给那些乡镇干部自带铺盖来县城开会时住的。
我们在这里住了三天,等所有的学生都来报完到后,校方才告诉大家说,因为学校给你们新盖的教室尚未完工,请大家暂时先回家,下个月再来这里报到。考虑到许多同学来自偏远的农村,背着行李步行两三天才来到洛阳城,让他们再把行李背回去太麻烦,教育局便让我们把行李都存放到了专署大院里的一座独立的两层小楼的楼上。当时的专署大院,就在老城区有名的老集市场西北方一条小巷的深处,现在那里是豫西宾馆。
在洛阳的这三天,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到东关的大石桥头,瀍河岸边简陋的木板房小饭馆去吃一大碗一千元的阳春面,三天共花六千元。就这样,我来洛阳时分文未带,回家时,却给母亲带回去了三千元,母亲非常高兴。
1953年10月,我们再次来洛阳报到后,便在当时的洛阳站(现在的东站),乘坐学校包下的三节专列车厢,满怀无限的激情和美好的憧憬,暂时告别了千年帝都洛阳,奔向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
板凳 2018-6-26 11:5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夜宿关林,昼游龙门》

1952年和1953年,我曾先后两次住宿关林庙。第一次是跟随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第二次是来此参加中招考试。现在我就说说那次春游关林、龙门的情况吧。
1952年,学校利用三天的春假,组织全校师生到关林和龙门进行春游。放假头天一大早,我们全校师生身背铺盖、手提干粮袋从学校出发,一路高歌徒步南行,在白马寺村西邻的枣园村附近涉水渡过洛河。中午在李楼小学打尖后,下午继续南行,傍晚来到关林庙。
当时的关林庙可能是洛阳县第二中学的校园,记不太清楚了。
学校安排我们班的同学在大殿内打地铺宿营。我把铺盖卷和干粮袋放在地铺的席子上以后,先在大殿内转了一圈。只见大殿正中的神坛上,关公正襟危坐,神坛下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四将威风凛凛侍立左右。——而我的地铺就在关平背后的屋地上!
大殿的门窗上都是精雕细刻的关公故事木雕画。
大殿前是前后敞开的拜殿,拜殿西侧的支架中竖立一柄丈八长的大刀,那就是关公当年使用过的“青龙偃月刀”,据说有上百斤重。有的同学想试着拿出来,谁知用两只手握住刀柄,别说拿出来了,连晃一下都晃不动!
拜殿前檐正中悬挂一横匾,上书“威扬六合”四个大字,据说是慈禧太后手书。近日再游关林,发现该匾挂在仪门楼内,仪门外挂有关林二字的横匾,刚好把它给挡住了,不易被人看到。六合,乃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拜殿前的月台下有一甬道直通仪门,甬道两侧的石栏柱头上都雕有石狮,这些石狮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十分有趣,有同学仔细数去,共有104只。
甬道南端的仪门楼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当时都是教室。次年的中招考试,我就是在西边那个教室里参加考试的。现在那里成了卖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仪门前不远处是关林庙大门,大门外的广场南侧有一个戏楼。据说每逢关林庙会,举行祭关大典,戏楼上都要上演有关关公的故事戏。广场上还有四乡八村来的民间社火比赛,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以及锣鼓大赛等等。广场上来自各地的观众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大殿后边是二殿,殿门上方悬挂着“光昭日月”的横匾,据说是清代光绪皇帝手书。殿内正中塑有关公的戎装塑像,关平和周仓侍立两侧。该殿后门外有两棵奇异的古柏树,东边的那棵柏树,树身旋转如龙升天,裸露的树根枝枝丫丫,很像龙爪,被称为“龙柏”,也称“旋生柏”。现在这颗柏树的树根已被土埋住,上面的说明牌只称其为“旋生柏”,“龙柏”已不再提起。
二殿后是三殿。三殿中间是过厅,过厅东侧是关公的寝殿,寝殿北侧有一个顶子床,关公头枕绣枕,身盖锦被,头东脚西身卧帏床。据说,关公卧室门槛下曾有一机械装置,有人进去,一脚迈进门槛踏上去,关公立马就会坐起来相迎。过厅西侧是关公的书房,关公面南而坐聚精会神地在阅读《春秋》。该殿外东侧小门旁的一间小房内当时还住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
不久前,我再次独游关林,进入该殿,发现殿内过厅两侧的隔墙没有了,关公的卧像被移至靠东墙的高台上去了,观《春秋》的坐像也被移至靠西墙的高台上了。
三殿后便是关冢,当时我和许多同学都曾登上高高的冢头四下眺望,伊洛平原、无限风光尽在眼底。
大庙东西两侧,从仪门到二殿各有一排厢房,这两排厢房当时都是教室和学生宿舍,或教师的办公室兼卧室。现为石刻艺术馆,里边放置的都是洛阳地区出土的各种墓葬碑刻和石雕艺术品。
东厢房的南端是钟楼,西厢房的南端是鼓楼。次年暑假的中招考试,我们洛阳地区700余名报考空军航校的考生,曾集中关林备考,在此吃住半月有余。我被分配住在鼓楼旁边那个教室,住了几天,我嫌那里住的人多,教室里太热,便和其他两位同学私自拿了席子,住进了鼓楼。当时鼓楼里并没有鼓,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就是一座空空的木板小阁楼。我们把席子铺到楼板上,白天坐在上面玩耍或复习功课,晚上就躺在楼板上睡觉。
还是说第一次夜宿关林的事吧!我们全校师生在庙内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们便列队向龙门进发。龙门离关林很近,没走多久就到了。
来到龙门北口,我们先排成单行队,依次爬上龙门残桥西北方一个半山坳,参观龙门煤矿在那里开挖的一口矿井。这个矿井的位置应该就是后来的龙门石窟研究所所在地,现在那里是什么单位就不清楚了。
实际上,这个矿井当时并没有出煤,井上井下都没有看到有矿工干活,附近也没有看到有挖出来的煤。我们绕着井口转了一圈,扒着井口上的三角架,往井下看了看,黑咕隆咚的,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们就下山了。
下山后,队伍就解散了,大家自由活动。当时的龙门山就是洛阳城郊的一处荒山野岭,无人管理,当然也没有人卖票收钱啦!
我和几位同学首先来到已被炸毁的龙门桥下。据说,这座水泥桥是1932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准备迁都洛阳时修的,蒋经国还把它命名为“中正桥”,1944年为了阻止日军侵占洛阳,又把它炸毁了。桥炸了,也没有阻止住日军占领洛阳。炸后只剩下四个圆柱形的水泥桥墩顶着一截桥面,孤零零的立在伊河西岸附近的河水中,现在已全无踪影。
站在桥下的河水里向东山望去,香山寺就在半山坡。
逛完香山寺,走进寺后的“蒋宋别墅”。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50大寿的。此时这座别墅已是破败不堪,楼上楼下空空如也。
吸引我们眼球的倒是那些色彩斑斓的水磨石地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那里见过这么好看的“石头”,出于好奇,有的同学就捡了几块被人砸下来的“五彩石”,装在自己的书包里,说要带回家去让家里人看看。于是,我也捡了几块带回家去,让家里的人看,都说很好看,没见过。
从香山寺下来,山脚下从南到北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泉水坑,泉水清澈见底,泉眼里汩汩地冒着水泡。大点的泉水坑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小螃蟹小蛤蟆在水里爬……
涉水过河来到西山下,青石条铺就的道路平平展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龙门煤矿的存在,这条路上经常有拉煤的大车经过,把路面弄得黑乎乎的。河面上稍有微风吹来,路面上便煤尘飞扬,很煞风景。
踏着青石板路自北向南走去,禹王池内温温的泉水哗哗的向外流淌,流过石板路面,汇入伊河。
万佛洞那些仅有寸高的小石佛密密麻麻,排列整齐,个个栩栩如生,看似“万佛一面”,实有“佛佛不同”之感。
南行来到一处山崖下,此处有一个稍斜的竖直“通天洞”。此洞自然形成,直通山顶,天光斜现。据说曾有真龙从洞中飞出,故称“龙门”。我曾跟随两位同学进入洞内,向上爬去。爬了一会,往上一看,犹如坐井观天。忽然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成语,我害怕爬上去下不来,便没再往上爬。那两位同学爬没爬上去,爬上去后,怎么下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此洞两侧的崖壁上,北边刻有“郭公路”,南边刻有“方公路”六个大字,都是斗大的楷体字。据说这些字是清代满族人郭朝鼎和洛阳县知县方有光所刻。“通天洞”之名是我杜撰,有资料介绍说,每遇大雨天,就有雨水“澌流澌流”的从洞中流出,有人即以雨水流动的声音称其为“澌流溪”。经年累月,传来传去,“澌流”二字又被同音字“石牛”二字代替,成了“石牛溪”。
此洞现仍在,但洞口已被封闭,洞外有围栏,洞口也无说明牌,游客都是匆匆而过,无人知道这里曾有一个“通天洞”。
一路南行来到著名的奉先寺,这是一个露天开凿的大石窟。该石窟宏伟壮观,犹如一座没有屋顶的寺庙大殿。据说古时曾在石窟顶上建有木结构的屋檐,中间五间,两侧各有两间。因此,又称“奉先寺”为“九间房”。年深日久,木结构的屋檐早已荡然无存。现在游客们在佛像头部周围看到的那些方形孔洞,就是当年用来安装木制屋檐的支架的。
刚一登完奉先寺那高高的青石台阶,来到平台上,一抬头就看到有个同学正站在高高的卢舍那大佛的头顶上 ,在向下面招手。我们不禁惊讶,他是怎么上去的?胆子可真大呀!
后来听他说,是从石窟南侧那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一个斜坡爬上去的,先爬到大力士的头顶上,从大力士头顶后边的洞口钻进山洞,穿过山洞,再从卢舍那大佛头顶后边的洞口出来,登上卢舍那的头顶。是不是这样呢?无从考究。
我刚把视线从卢舍那的头顶收回,一转眼又看到几个同学在抱石窟北侧那个金刚大力士的脚脖子,便走了过去。几位同学轮流去抱,没有一人能抱住的。我也跃跃欲试的走上去一试,当然也没有抱住。现在,已不让游人随意去抱佛脚了,但仍能看出,千百年来,那个大力士的脚脖子已被游人抱的明光铮亮。
有人说,谁能抱住大佛的脚,谁就有福。有位同学说,看来咱们都是无福之人了!又有同学戏谑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不住呀!哈哈!”
现在龙门石窟的所有洞窟和奉先寺的石佛都围上了围栏。奉先寺大佛头顶后的洞口也都已被封闭,南侧的斜坡也被封堵上了。
我们在龙门石窟风景区自由自在地游玩了一天,晚上又回到关林庙住宿。第三天一大早便背上行李离开关林,直奔洛阳城。
地板 2018-6-27 11:5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5# 2018-6-28 10:5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2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园三结义》
·桃源忆故人·
桃园结义千古传,
拜兄弟结金兰。
刘关张是典范,
忠义薄云天。
关云长仁义忠胆,
扬六合壮河山。
光昭日月永年。
忠魂葬洛南。
6# 2018-6-29 11:4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3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1)
(龙门对伊水)
龙门横嶂从地断:
伊水纵流自天來。
天造地设
7# 2018-6-30 10:5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3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龙门对伊水)
         (二)
       龙门阙峰迎巀薜;
       伊水中流俯潺湲。
        千秋画屏
8# 2018-6-30 11:1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3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龙门对伊水)
      《三》
   巍巍龙门山,风光无限;
   悠悠伊水河,气象万千。
     壮丽山河
9# 2018-6-30 17: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6-30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龙门对伊水)
        《四》
    龙门洞开生云气;
    伊水中流曲无尽。
     绝妙风光
10# 2018-6-30 17:5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龙门对伊水)
       《五》
    卢舍那端坐龙门西山奉先寺,
    白乐天静卧伊水东岸琵琶峰。
      洞天福地
11# 2018-7-1 10:0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龙门对伊水)
             《六》
    北魏孝文帝始凿龙门石窟神龛,佛光普照;
    大唐白太傅开发伊水八节险滩,造福黎民。
      功在千秋
12# 2018-7-1 10: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龙门》
     (宋)邵雍
    江天无少异,
    幽鸟下晴沙。
   洛去山形断,
   川回渡日斜。
   龛岩千万穴,
   店舍两三家。
   清景四时好,
   都城况不赊。
13# 2018-7-1 19: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春游刘秀坟
1952年春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春游刘秀坟。那天清晨天刚亮,我们便踏上了旅途。全校师生排成一路纵队,沿着学校后面邙山岭上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一路北上,在上午十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刘秀坟。
当时那里还是一所学校——前院是一所中学学校的校园,后院才是刘秀坟墓的陵园。
说实话,当时我对刘秀的坟墓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不就是一个大土堆吗?有啥看头?在我们平乐村北边的邙山岭上就有刘秀后辈儿孙的三个大冢: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我一直就对它们是视而不见,从没有觉得这些大冢有什么稀奇之处。
使我特别感兴趣的倒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举世闻名的黄河。所以,当同学们开始分散自由活动时,我便和几位同学一起走出该校的校门,来到位于学校不远处,紧邻黄河南岸的铁谢村。
这个铁谢村虽然不大,可是非常有名。据说,该村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南岸的一个有名的大渡口,是黄河南北两岸的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街上有许多粮棉油商行。我父亲不到二十岁就在这里的一家商行里当学徒工,三年学徒期满后才回到我们平乐村,在我家附近的一家粮棉油商行里当上了伙计。
我们几位同学来到铁谢村的一条主要街道上,街上到处都是摆地摊卖各种各样物品的小商小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我们径直来到村子北边的黄河岸边。只见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波涛滚滚,不停地向东奔流而去。远望河的上游,正有一艘大帆船缓慢地从北岸向南岸驶来。近处南岸的岸边从西往东也停有十几艘大大小小的帆船。同学们都不由地感叹:哎呀,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呀!
回到校园——也就是刘秀坟后,中午我们喝着校方提供的白开水,吃着各人自带的干粮。稍事休息后,我才和几位同学一起出了该校后围墙上的小门,来到远近闻名的刘秀坟墓陵园大院。陵园出乎我的意料,比我想象的大的多!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犹如一座小山一样拔地而起,巍然耸立的大冢。只见冢上冢下满目都是高大参天的千年古柏,苍翠繁茂,浓郁葱茏,柏香扑鼻,一派庄严肃穆的气象。陵园之大超乎我的想象,相比之下,我们邙岭上的三个汉皇陵,确实就象是三个大土堆,既无陵院,也无任何林木,毫无引人特别注目之处。
我们兴致勃勃的在陵园里转了一圈,最后又登上了冢顶四下瞭望了一遍。
回校后不久,在一次历史课上,教我们历史的史明亮老师,便给我们讲述了在我们乡间早就传说已久的有关刘秀坟的传说:
刘秀的儿子一贯爱跟他唱对台戏,刘秀让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据说刘秀临死前想死后葬在邙山上,但想到这个一贯反其道而行的儿子给他葬到别处,便告诉儿子说,死后把他葬到黄河里去。未料想,他的儿子一辈子不听皇帝老子的话,觉得实在是不孝,这回是老皇帝的最后一次嘱咐了,说什么也得听他老人家的!
于是,刘秀的儿子就把刘秀葬到了滔滔奔流的黄河里的一个小岛上去了。没过几天,人们突然发现,波浪滚滚的黄河不知何时绕开刘秀坟墓所在的小岛向北移去!把刘秀的坟墓留在了黄河的南岸。
于是,人们便又传说,真龙天子刘秀显灵了,黄河水龙王爷忌于刘秀皇威主动绕道而行了!
14# 2018-7-7 10: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陵晓烟》
清明时节,旭日东升。
瑞气紫烟,陵西产生。
飘若浮云、缓缓向东。
累累云团,笼罩陵园。
烟雾缭绕、飘飘渺渺。
红墙翠柏,碑碣墓冢,
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汉陵晓烟,奇绝妙景。
瑞兆丰年,五谷丰登。
15# 2018-7-8 12:5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汉皇陵登临记
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三个东汉皇陵位于孟津县平乐村北部的邙山岭上。
农业合作化以前,我家曾有几块棉花地就在大汉冢东南不远处。少年时代去地里锄地或摘棉花时,曾不止一次地偷空爬上去玩过。
登临大汉冢,河洛四望空。
洛水闪银光,黄河波浪涌。
俯首邙山岭,尽是棉花丛。
王陵若星棋,散落花海中。
有一年春天,我伙同邻居好友上山挖野莱,从南到北,依次爬上三汉冢、二汉冢,最后登上大汉冢。前几次我独自上大汉冢,都是从我家那块棉花地,向西出发而去,就近从冢的东边爬上去的,所以不知道冢前还立有石碑。这次先上三汉冢,三汉冢比大汉冢小多了,不太高,就从南面往上爬。來到冢前才发现冢的前面还立有石碑。所以,登后面那两个冢时,都先到冢前去看了石碑,然后再找比较容易攀登的地方往冢上爬。
在三个大冢的前边,看了大清乾隆年代的洛阳知县龚松林在三个墓冢前立的石碑才知道:大汉冢是汉明帝显节陵,二汉冢是汉章帝敬陵,三汉冢是汉和帝慎陵。这三个大汉皇陵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7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立碑: 大汉冢为汉安帝陵, 二汉冢为汉顺帝陵,三汉冢为汉冲帝陵。
在二汉冢的顶上,正中心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盗墓洞。我俩绕着这个杂草丛生的洞口转了一圈,伸着脖子往洞里看了半天,黑咕隆咚的,啥也没发现,就从冢上下来了。
接着去爬大汉冢。两冢之间没有路,我俩就在已经犁过但尚未下种的棉花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这个邻居好友比我大两三岁,辈份也比我大两辈,我得给他称“爷爷”。当时他虽然文化水平没我高:我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他连三年级都没上完,就不上了。但他知道的事情比我多得多,我俩一边走一边说。据他说,二汉冢上这个洞是一伙不知从那里來的“南蛮子(当时我们对南方人的称呼)”在好多年以前挖的。这伙“南蛮子”认为,皇帝的墓里一定埋有许多金银财宝,先挖中间这个不大不小的,真挖出宝物来,再挖北边那个大的,最后去挖南边那个小的。谁知挖了几十丈深啦,仍然没挖出啥东西来,别说啥宝物啦,就连个破砖烂瓦什么的也没挖到。正在犹豫着是否还要继续再挖下去的时候,不知从那里蹦出來了一个道士,登上冢头,从怀里掏出一面小镜子,说是什么“宝镜”,能看到地底下千里以内的景物。不论是啥地方, 地底下有没有啥宝物, 用他这宝镜一照便知。 说着,他便把手中的小镜子放到一只眼上, 闭上另一只眼, 装模作样地低着头往地下看了半天, 抬起头來说道:“ 这冢里头啥东西也没有, 挖也是白挖!” 说完, 便走下冢头扬长而去。这伙盗墓贼便都傻了眼,没再继续挖下去。
上了大汉冢,好友对我说,这里头埋的是刘秀的老四儿子,他虽然被他的皇帝老子立为皇太子,但他最不听他老子的话。据说老子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总要和他老子对看干,刘秀深知他这个儿子总爱和他打别劲,所以临死的时候便正话反说,告诉他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埋到黄河里去吧!意思是说,你可千万别把我埋到黄河里去!可他这儿子偏在这时忽然良心发现,他想:老爹活着的时候,自己总是同他唱反调,现在老爹要走了,马上就该自己当皇帝了,该听老爹一次话了,于是就把刘秀埋到黄河里去了。
1951年我上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刘秀坟去春游,我发现刘秀坟并不在黄河里。春游回校后的第二天上历史课,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上面的故事。讲完后又接着说,我们昨天看到的刘秀坟并不在黄河里,这是咋回事呢?传说是他儿子把他埋到黄河里去以后,黄河的水就改道向北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刘秀坟不但不在黄河里,而且离黄河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黄河为什么会在这里北移呢?在咱中国一直都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黄河是一条水龙,水龙遇到了“人龙”, 就乘乖地躲开了。呵呵,既是传说,姑妄听之!
在大汉冢东南约四五百米处有我家的二亩棉花地,这是一块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地块。南北宽度也就十來米吧,这块地的南侧从东到西分布着三个约五六米高的小冢, 该地北边正对南边中间那个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冢,冢的顶上也有一个很深的盗墓洞。我家这二亩地正好夾在中间,因此这块地的地名便叫做“四冢”。冢里埋的什么人?无人知晓。现在这四个冢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平掉了,周围的土地都划给了小浪底移民村——妯娌村的移民耕种。
从“四冢”往东北方望去,在三十里铺村南的一处高岗上有一座又高又尖的冢头,像一个圆尖的山峰直插蓝天,俗称“尖冢”。而在三十里铺村北,另有一座占地面积比这个尖冢大十几倍的冢,这个冢却很矮,只有几米高,而且还是平顶,很像一个烙馍的鏊子,因此,被称为“鏊子冢”。 这两个冢一高一矮,一小一大,一尖一平。在北邙山上大大小小多如繁星的陵墓群中,这两个冢的形状实属罕见。这两个奇形的冢我也曾专门跑去爬上去看过一次。
大汉冢附近的这几座与众不同的墓冢,与大汉冢有什么关连?无从知晓,还待后人去考证吧!
16# 2018-7-9 11:4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白马寺印象
  白马寺北距我们平乐村约五、六里地,俗称“大寺”。“农业合作化”以前,我家有一块麦地就在“大寺”西北约200米处,地名就叫“大寺后”。
少年时期,有好几次我在地里锄麦,休息时我就把锄头往地里一扔,来到大寺西围墙一个小门口,溜进寺里去游玩。有时小门没开,我就绕到北边围墙的后门,从门缝里钻进去。后门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大门,安有两扇粗糙的大木门。锁上后,中间还有很大的门缝,小孩子一侧身就可钻进去。
     那时,寺院外围四周都长着一圈高大的白杨树。西围墙外的杨树林,中间是庙里的麦地和菜地,围墙外有一口水井。西围墙那个小门,就是专供庙里雇佣的长工出来种菜、浇水而开的。
      据说,土改前白马寺有庙产土地百余亩,是白马寺村最大的“地主”。除少量土地是寺内雇佣数名长工,饲养数头大青骡子耕种外,大部分土地都是租给附近的村民耕种的。
     有一年麦收大忙时节,听说庙里唱戏,我便跑进去看,戏台就搭在清凉台东边的小广场边。因正是农忙季节,看戏的人寥寥无几,观众的后面,就是打麦场。庙里的几个长工正在那里打麦,有的牵着拉石滚的大骡子在碾场,有的拿着杈麦子的杈把在翻麦杆。
     土改时,寺里的百余亩土地便都分给了附近村里的农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洛阳县召开解 放后县里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我班一位朱姓同学作为学生界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据他说,白马寺有一位和尚作为宗教界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他说,那时寺里的和尚大都流散他处,或还俗回乡了,只剩这位和尚因家住大寺西边不远的村庄,就留下来看庙了。
     我们平乐郭氏家谱上有一篇序言中写道:“白马寺,寺前有文笔峰,寺后有毗卢阁,乃风水之地。”此序言,为我平乐郭氏十一代祖永祥写于顺治三年(公元1647年)。如今毗卢阁仍在寺后的清凉台上,寺前的文笔峰却不知所踪。
     大寺东南不远处是齐云塔。从山门到齐云塔之间还有一座三间大的小庙,庙门朝北,俗称“小寺”。该庙内供奉的不知是什么神祉,看上去非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可谓“凶神恶煞”!所以有“小寺神,吓死人”之说。我曾特意进去看过,确实叫人十分恐惧,进去看了一眼,就吓得跑了出来。此小寺也不知何时被拆了。
      山门前那对石马,人们都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为纪念白马驮经而立。非也,那对石马原是宋朝太师太保魏贤信墓前神道里的石马,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白马寺当时的主持和尚,人称“老德浩”的迁至寺前山门外。魏贤信的墓地就在大寺北边约三里地的一处麦田里,因曾有石马立此,我们平乐村的人便称此地为“石马洼”。需要说明的是寺院西边和北边的农田基本上都属平乐村所有。
     1944年洛阳沦陷后,因白马寺附近有火车站,还有公路,交通比较方便,日本鬼子便在大寺北边强占我村大片农田,其中包括我家的六亩麦地,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军用飞机场,同时,在白马寺村里驻扎了军队。
     日本是个佛教国家,许多人都信仰佛教。据说,当时日本兵都住在白马寺村里,没住在大寺里;还听说,日本鬼子兵每个人的腰间都挎有一个小铜佛,希望佛祖保佑自己平安。
     佛教为在家修行的教徒制定有八种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日本鬼子兵来到中国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身带小铜佛,其作为却与佛教与人为善的教义和戒条大相径庭!
     1945年春节刚过,就传说驻扎在白马寺村的日本鬼子要来攻打我们平乐村,乡公所和村公所立即动员村民整修寨墙,在寨墙上挖掩体,准备迎战敢于来犯之敌!
      正月十七日凌晨,元宵节刚过,战斗便打响了!村里拿枪上寨墙打鬼子的都是村里的普通农民,没经过什么军事训练。双方激战数小时,由于敌强我弱,我村还是被敌 人攻陷!
    鬼子兵虽然打进了我村,但也尝到了我村村民的厉害,所以,没敢在村里久留,很快就撤回白马寺了。
    这次平乐保卫战,我村虽然伤亡惨重,但也充分体现了我村村民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我三大当时在乡公所的伙房当炊事员,战斗打响后,乡公所的人全都上了寨子,只剩下三大一人无所事事地呆在伙房里,听着外面的枪声越来越密,他终于呆不下去了!于是,在乡公所里找了一圈,想找一杆枪,没找到,便抓了几颗手榴弹,跑出乡公所,就近上了离我家不远的北寨墙。拿起手榴弹就向村外的敌 人阵地扔去。手榴弹扔完了,他又去夺别人的枪,人家不给他,叫他快下去,寨子上危险!他只好无奈地下了寨墙。刚下到半腰,从村外飞进一颗手榴弹,把他的一只脚炸掉了,只剩下几根筋连着!别人便把他抬到了寨墙下的一个窑洞里。敌 人打进来后,一个鬼子兵进去给他了一枪,子弹从前胸进去从后背出来…..
    后经抢救无效,三叔于第二天英勇牺 牲!
     住我家对门一个姓郑的青年在东寨门上打鬼子,他老妈去给他送早饭,被一颗流弹击中身亡。还听说,村里年轻的村长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平乐村村民在这次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此次战斗过后不久,一架日本飞机刚从白马寺机场起飞,就撞上了寺外高高的杨树梢,坠毁在大寺后门附近。
     又过不久,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了!
     数年前曾有媒体曝光:白马寺每年新年零点的“马寺钟声”竟然是按日本的时间敲响的!并且已敲了好多年了! 这可真是拙拙怪事一桩。据说是日本方面给了寺庙捐助仰或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日本游客,但是这位决策人士却忘记了, 自己是中囯人, 这里是中国洛阳的白马寺, 不是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要知道,佛教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即是奈良的唐招提寺也是我大唐的鉴真和尚监造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1年,省政府在大寺里开办了“河南省革命残废荣誉军人医院”,简称“荣军医院”。专门收治从朝鲜前线回国的志愿军伤残人员。这些人员大都是被朝鲜那寒冷的气候冻伤致残的。轻者,冻掉了耳朵,冻掉了手指,冻掉了脚趾;重者,冻掉了手,冻掉了脚;严重的,还有冻掉了胳膊,冻掉了腿的,甚至还有四肢全无,只剩下了头和上半身的!
    这些伤残人员,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每人都配备有一到两名的男性专职护理人员,每天24小时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疾病护理。
    我们洛五中师生(洛五中当年位于平乐村)曾前去进行慰问,还参观了这些伤员自力更生、在寺院里种植的蔬菜展览。在清凉台前的接引殿里,我们曾看到他们展出的一些白菜、萝卜、西红柿等,其中有几棵大葱,每根都有一米多长,令人甚为惊奇!
    1952年,为了揭露和谴责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所犯下的残暴罪行,保卫世界和平,由我国著名的和平民 主人士宋庆龄和郭沫若等人,联名邀请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各国和平民 主人士共同发起,要于当年十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参加会议的三十七个国家中的一些佛教界人士,会后要来白马寺参观访问。为此,要把寺內“荣军医院”的医患人员,临时转往新乡的“荣军医院”。洛阳县及第三(平乐)区人民政府组织了盛大的欢送会。欢送的民众敲锣打鼓来到白马寺火车站附近的一个铁道涵洞附近时,欢送的锣鼓声进入高潮,洞口上下都是看热闹的人群,恰在此时,一列火车从东驶来,当时铁道两侧长着两排高大的白杨树,正好遮挡了火车司机的视线,当司机发现前方铁道上的人群时,立即刹车鸣笛已来不及了,而铁道上的人群正沉浸在锣鼓喧天的欢乐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火车的汽笛声,于是惨案便发生了!
    事后,铁路部门便砍去了铁道两侧的杨树,国家投资在寺院东侧开工新建了“河南省荣军医院”,全称“河南省革命残废荣誉军人医院”,这就是至今仍在白马寺东侧的“荣康医院”。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洛阳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在我们洛五中校园里举行了隆重的全区追悼大会。追悼会开过没几天,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位于如今的洛阳老城区青年宫广场东南角的人民电影院,观看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我因家中没给我票钱便没去看,班里还有一位同学也没去看电影,我俩在教室里呆着没事便一起来到白马寺游玩。我们从西边那个小门进去,寺院里冷冷清清地看不到一个人影。在院里转了一圈便登上后院的清凉台,在清凉台上也没看见什么人。进入毗卢阁,看见阁内西边靠墙处有一尊佛像,面东盘腿坐在高台上,身上被人摸得明光铮亮。一个中年汉子双手合十祷告了几句后,先用手抚摸佛像的腰部,再抚摸自已的相同部位,反复几次。这时我才想起,最近以来,一直传说大寺里的一尊佛像显灵了,能包治百病,若身上哪个部位有病痛,就先摸一摸那个佛像相应部位,然后再摸一摸自己病痛的地方,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原来人们来摸的就是这尊佛像呀!后来因为来摸的人太多了,庙门便关闭了。
17# 2018-7-10 11:4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马寺》
·菩萨蛮·
东汉求法去天竺,
白马驼经回洛都。
天竺两高僧,
受邀来传经。
皇家建马寺,
法论转祖庭。
金光照释源,
马寺世闻名。
18# 2018-7-12 11:0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寺钟声》
·   浣溪沙·
钟声响彻梵王宫,
上达天庭传金声,
下通地府震幽灵。
西送金乌天边去,
东迎玉兔当空升,
钟声悠扬颂升平。
19# 2018-7-12 17:0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齐云塔登临记

       齐云塔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五、六尺高的塔台,塔台周边用花墙围成一个塔院,塔高十三层。齐云塔高耸入云,巍峨屹立,雄伟壮观。塔顶层下的南边有一个塔门,叫“南天门。”塔基座上南边也有一塔门,可由此门进入塔内,登上南天门,这是几十年前的齐云塔。
      现在的齐云塔经过重新修缮,新建塔院,院内还盖了一些禅房,禅房里还住了尼姑,使齐云塔塔院变成了尼姑庵。塔基上的塔门也封闭了,登塔是不可能的事了。
      1946年的春节是日本投降后的第一个春节,那时候我刚刚九岁多。大年初五那天上午,阳光灿烂,天气晴好,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去白马寺飞机场看看不久前在那里坠毁的一架日本飞机,于是独自一人从平乐村的家中来到白马寺后门附近。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副被人们砸得七扭八歪、破烂不堪的飞机残骸的骨架,觉得也没有什么看头,便来到寺院前门。
      在寺院前门外,看到不远处的齐云塔下有许多人在那里游玩,我便向那里走去。齐云塔耸立在一个高大的土台上,土台四周的花墙已坍塌殆尽。登上塔台,看到台地上的砖缝里长满了枯萎的杂草,塔周围立有数通石碑。塔上塔下都有游人,还有人在放鞭炮。仔细一看,还有人在拍手,还有人在拿石头往地上砸,说是这样能听到塔里的蛤蟆“哇哇叫”!我便也“啪啪地“把手拍了几下,似乎也听到了“唧哇唧哇”的蛙叫声。
      在塔院里转了几圈,看到有人往塔基上爬,我便来到塔基下。塔基大约有三米高吧,塔基上的南面有个塔门,因其离地面太高,不能直接进去,塔基上也无阶梯可蹬,人们便用石头把基座的东南角从上到下砸出了两行小洞穴,登塔的人就手扒脚蹬这些洞穴,爬上塔基,才能进入塔门。我也学着别人的样子爬了上去。
      进入塔门,走到塔中心,里面是一个约三尺见方的方形竖井。四壁上有脚蹬的小洞穴,蹬着这些小洞穴爬上约一层塔高后,南北两边各有一方形横洞,可在这里休息或给人让路。横洞两头又各有一方形竖洞,竖洞上下各有一窗口透亮。爬上竖洞又有一南北向的横洞,横洞中心又是一个竖洞······如此竖爬横爬直至爬到塔上最高层的下面,才有一个通向南面的塔门,门头上有青砖刻成的“南天门”三个大字。
     站在南天门四下眺望,不远处的洛河水,碧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光彩夺目。附近的白马寺村、龙虎滩村、枣园村等大小村庄像鸟窝一样散布在银色的洛河边。向下望去,塔院里的游人像蚂蚁一样在地上蠕动。
     登上南天门,并没有到达塔顶,上面还有一层。因顶层塔檐外突而使人们登顶无路。于是,塔檐的东南角便被人扒了个大豁子口。许多人就从这个豁子口,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塔顶。据说塔顶中心有一个宝葫芦状的圆锥形塔尖,爬上塔顶的人如能一下子就双手相扣抱住它,就是有福的人!有人说,站在塔顶上北望,还可以看到飘在天际的黄河。
     这个豁子口豁豁牙牙的,并不好爬。我站在那里往上看,塔顶还高高在上。再往塔下看,头就有点晕乎。虽然有不少胆大的人艰难地爬了上去,我还是害怕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可就没命了!就没敢再往上爬。只在南天门处四下看了看,就下来了。
     如今,寺院西侧又新建了印度、泰国、缅甸等国风格的佛殿。白马寺正在打造成为国际佛教文化圣地,十分令人欣喜!
     1970年代,我曾先后登上过古老的开封铁塔和新建的郑州二七纪念塔。这两座塔都很好上,因为塔内每层都有楼梯一样的阶梯。像齐云塔那样直上直下,没有阶梯的塔,不知别处还有没有?

20# 2018-7-13 10: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洛东名镇平乐
平乐为“汉魏洛阳故城” 上西门外三里许的平乐观遗址所在地,位于现在的洛阳市区东北约25里地。该村地处邙山岭南麓,东于东赵村相连,东南与南寨、南赵两村紧接,南距象庄约二里,西离下黄、太仓、跃店等村各有三五里之距,北距邙山岭上的三十里铺有七八里远。在与三十里铺之间的这段山岭上自北南下依次排列着著名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三座高大的东汉皇陵。
平乐历来就是洛阳县东部的一大名镇,郭氏一直是村中第一大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浪潮中,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郭从道举家迁居河南洛阳东北25里古平乐观遗址所在地——平落村,成为该村郭氏始祖。
古平乐观建于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高大雄伟,是皇帝迎宾阅军之场所,观下建平乐馆,馆内放置镇国之宝“飞廉铜马”,也是皇亲国戚,公子王孙观赏百戏的宴乐之处。
明初郭氏家族迁来之时,昔日巍峨壮丽的高观丽馆早已了无踪影,此处已衰落为一个只有张石两姓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平落村。
至明朝末年,平落村郭氏家族经过十几代人的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已成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家业丰厚的大家族,而原住的石姓己无后人,张姓只剩两三家。
郭氏家族在村中建起南北两条东西向大街,中间一条南北向中街,在村子中心形成两个商铺四射的十字街口,从而使该村成为洛阳东部一大集镇。明崇祯进士,二品大员郭氏第十二代族人郭景昌,博古通今,他根据该村地处东汉平乐观遗址的史实,上书朝廷,将村子正式定名为平乐村,沿用至今。
平乐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洛阳县东部,这里北依邙山岭,南临洛河水,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
邙岭无高峰,海拔仅有250米,是个黄土堆积的丘陵。土层丰厚,地势开阔是适于墓葬的风水宝地。故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同时这里还是个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每年秋天棉花盛开之时,漫山遍野成片怒放的棉花像朵朵片片的白云飘浮在邙岭之上。
邙岭脚下,洛水之北,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多为水浇地,夏产大麦小麦,秋收谷子玉米等杂粮。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聚集着以平乐为首的四个有名的大村庄:平乐、象庄、翟泉、金村。
象庄在平乐村南门外两里,因该村南门外有一大石象而得名;翟泉在平乐村东邻的东赵村以东不足两里;金村在翟泉之东约两里。这四个村以其规模、人囗、经济实力等因素,人们曾给予十分形象的排行:“金平乐,银象庄,金村谷子,翟泉糠”。“说金村谷子、翟泉糠”,只表示这两个村的实力仅次于平乐、象庄,并不表示其穷困的只有谷子,只有糠。
由于这四个村子经济实力较为殷实,历史上经常是土匪刀客打家劫舍、抢掠财物、绑架人质、敲榨勒索的对象。为了自卫,这四个村庄都各自修起了围村的寨墙。
首当其冲的平乐寨修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寨墙周长约3000米,墙高壕深。东南西北共有四座雄伟壮观的寨门,门楼由青石条奠基,大青砖砌成。寨门上方都镶有石刻的匾额:东为“紫气东来 ”, 南为“辉映南极”, 西为“瑞应西清”, 北为“恩承北阙”。 均为斗大的阳文楷书。
此外,为了纪念郭氏先祖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特在村寨西南隅,正对平乐郭氏宗祠大门,另开一小寨门,名曰:汾阳门。因其两扇木制门板外包有铁皮,村人就俗称其“小铁寨门”。 此门平时关闭,只在郭氏族人举行祭祖大典时才打开。每年农历十月+五日为平乐郭氏始祖从道公诞辰,届时,郭氏族人要举行祭祖大典,盛会三天,汾阳门洞开。汾阳门外除搭台唱大戏外,还要把本年度内活捉的土匪刀客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並陈尸于寨壕,供死者的家人認领。
村中的两条东西向大街和-条南北向中街交叉,形成一南一北两个十字街囗,在两个+字街的西囗,都建有一座高大壮观的过街楼。附近地区饭店、商铺林立,是村中的繁华地带。东门内外也有七八家饭店和杂货铺,是过往客人吃饭购物和歇脚的地方。
北街和南街从东到西还有“德泰”、“德丰”、“大丰”、“恒大”等十來家专门购销粮棉油的商行,每年秋冬季节两条大街从东到西都是从郑州、洛阳等城市來此运粮运棉的大胶轮马车和汔车。车来人往,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村东门外有弘道中学,南门內有高等小学堂,西门内有国民小学,北十字街西有郭氏义学,北十字街东北角是乡公所,因乡公所西围墙外的墙脚下有一只石羊,北十字街口便俗称“石羊口”。
平乐村东邻的东赵村,村西有几十户赵姓人家,村东有几十户姓王,还有三家姓吴。可能是赵姓人家先在此落户,又处于平乐村之东,便取名“东赵”。
平乐村外东南角不足百米处就是南寨村,这是个仅有十來户人家的小村,都姓郭,是从平乐分离出去的。村子虽小,也修有不高的寨墙,只在村北开了-个不大的寨门。该村西边有-条从平乐村东门口向南直通白马寺的道路,离寨门不远处的路边有一座高大的文昌阁。从该文昌阁往南约百米处,也有一座同样大小的文昌阁。这两座文昌阁内都供奉有“文昌帝君”。南靣那个文昌阁西去不远就是南赵村,该村有十几户人家,都姓赵。
上述三个村子均以所处平乐村的方位而取名,可以说是平乐村的卫星村。
平乐村东门外不远处就是平乐郭氏始祖和二代祖的坟莹,墓前立有墓碑,碑前设有石条供桌,供桌上有石雕大香炉。墓地四周有百余棵高大粗壮的翠柏,此处便被称为“柏树坟”。墓地西边有一条排洪沟,俗称“老坟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洛阳县第三区人民政府便在这个四周被这些百年古柏围绕的大广场内,举行了有上万人参加的隆重的庆祝大会。全区所有的中小学校的师生全部列队参加。大会从上午10点开始。庆祝仪式结束后,由各校各出一名学生代表本校轮流上台进行演讲比赛。中午12点休会。下午三点继续进行歌咏比赛。我班一位李姓同学代表我们平乐小学获得演讲第一名,我校全校师生合唱的歌曲《铁树开了花》也获得了歌咏比赛集体合唱奖。
顺老坟沟往北不远处是老寨沟,也称“北寨沟”。沟口筑有一堵约一米厚的围墙,围墙中部开有大门,门上安有两扇厚实的大木门。进入沟门又分东西两条深沟,两条大沟中间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半島形山寨——郭家寨。山寨北头有一箥箕状山脊,山脊南靣依山势建有一小庙,俗称“箥箕庙”, 该山寨也称“箥箕寨”。
山寨东西两侧的沟顶及沟底挖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窑洞,是兵荒马乱以及土匪刀客來村骚扰进行侵犯时,村民的临时避难之处所。山寨南端及沟口大门内东侧沟崖下的一些山洞,有五六户人家常年居住在里靣。
村子西门外不远处的一条大沟中有一个四面临沟的小丘島,島上有一座九层高的砖塔。
1948年洛阳解放后,洛阳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了平乐私立弘道中学,改名“洛阳一中”。1950年洛一中的一些师生把平乐村的四座寨门及村外的两座文昌阁,还有村西门外那座砖塔统统都给拆掉了,用其砖瓦在校内新建四个教室(共13间平房)。1951年该校又更名为“洛五中”。1955年平乐划归孟津县管辖后,该校又更名为“孟津三中”, 现名“平乐高中”。 另在该校西北方新建“平乐初中” 一所。
解放后,村中的初小和高小两所小学合二为一,取名“洛阳县第九完全小学校”, 简称“九完小” 、“县九小”、“平小”。 平小后来又在村子南门外新建校舎一座。
平乐村历来是洛东一带地区的行政中心。解放前一直是洛阳县平乐乡的乡公所所在地。解放初期的洛阳县第三区(平乐区)区政府,以及1955年洛阳撤县扩市后,原属洛阳县管辖的洛东大部分乡村划归孟津县管辖后的平乐乡乡政府,“公社化” 时期的“平乐人民公社”, 公社改称乡镇后的平乐乡乡政府都一直设在平乐村。1993年平乐乡撤乡建镇,现平乐镇下辖19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1万1千多户,人口近五万。面积约64平方公里。
解放前,平乐村就是洛东地区的粮棉集散及商贸中心。村子南门外还建有一座小型的“震华纺织厂”。洛阳甫一解放,县政府就在平乐村设立了“平乐植棉指导区(站)”。 接着,又在南门内的郭氏“中丞公词堂” 大院建了一座棉花加工厂。因当时的农村尚无电源,该厂就用一台汽油发动机通过一根长长的地轴,经传动带带动几十台轧花机,对棉花进行初加工,将棉籽从棉絮中脱离出来。1960年该厂迁往村子南门外另建比较现代化的新厂。现今平乐镇有大大小小各类乡镇企近三千家,从业人员两万余人。
早已遐迩闻名的“平乐郭氏正骨” 医术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正骨学校”己为全国培养了数百名正骨医疗人才。
远近闻名的“象庄秦氏妇科” 也己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平乐村的农民牡丹画风行全国,远销海外。专业从亊牡丹画的农民画师有百十人,业余爱好者更多。因此,平乐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
源自平乐的洛阳水席,近年来也被村中的农民水席师发扬光大,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平乐乡土风味的“平乐农家水席”。现在一支以百余名农民水席师为骨干的上千人的平乐农民水席“游击队”, 正常年活跃在平乐周围百十里内外的城乡之间,上门为客户提供各种喜庆家宴。
如今的平乐村早己突破了两条东西大街,向村北村南发展,新建扩建三四条大街。近年来,以原有的北大街为主干道,向东延伸,穿越东赵、翟泉,直达偃师市西邻的金村,向西延伸,直连跃店附近的洛常公路,形成一条被称为“金平大道”的十里长街。一街两行小楼成排,商铺林立,俨然一个新兴的洛东小城镇。
平乐郭氏正骨、平乐农民牡丹画、平乐农家水席——三张大名片正在使平乐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乡镇。
21# 2018-7-14 17: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梦游汉魏平乐观》
依稀出了京师上西门,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出现在眼前。一位身穿汉服的女导游来指点:这就是京师洛阳上西门外著名的平乐观。建于东汉永平五年,也就是公元62年。 观为高台,帝王可以登高望远,校阅兵将,在此欢送将士出征,庆贺官兵胜利凯旋。观下建平乐馆,馆为驿舍,用以宴乐,并置镇囯之宝“飞廉铜马”于馆内,曹魏、西晋依旧如此。据《后汉书》记载:百余年后“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层五彩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引骑兵骑士数万。天子在华盖下观礼。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此文记述的就是汉灵帝在平乐观下修筑高大华丽的大坛小坛,身穿甲冑,自称无上将军,登坛阅军並绕场三周巡阅兵阵的盛况。
此时,忽听战鼓咚咚响。抬头望:平乐观下阅兵场,旌旗招展哗哗响。将士个个逞英豪:举战刀,穿战袍,弓箭挎在腰。昂首挺胸跨战马,飒爽英姿士气高。号角一声响,阵形变换甚奇妙,走马弯弓挥战刀,杀声震天高。华盖下观台上,大汉天子着戌装,文武大臣陪两旁……
转眼进入平乐馆,导游讲道:
汉和帝时,掌管宫內图书的官员兰台令史李尤在其《平乐馆铭》中写道:“乃兴平乐,宽敞丽光,层楼通阁,禁达洞房,粉梁照耀,朱华饰当。”此铭描述了平乐馆的豪华装饰。
放眼四望,馆内果然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华丽异常。
馆中央高台上,龙雀蟠卧,铜铸的天马扬蹄飞奔。导游说,这就是大汉的镇国之宝“飞廉铜马”。
李尤《平乐观赋》称:“乃设平乐之显馆,章秘伟之奇珍,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发明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的天文学家,时任兰台令史的张衡也在其《东京赋》中写道:“大驾幸乎平乐。”京师“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以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两位兰台令史在此说的都是平乐馆中放置镇国之奇珍异宝“飞廉铜马”之事。
“飞廉”乃神话中传说的风神,也称风师、风伯、箕伯、龙雀、飞雉、飞轻等。李时珍《本草.飞廉》中介绍:“飞廉,神禽之名也。其状,鹿身豹纹,雀头蛇尾。有角,能致风气。”
古代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人们盼望老天风调雨顺,得丰年。而风神“飞廉”,据说“在天能兴风,养成万物,有功于人。”因而被人们视为至宝,崇敬有加。
仔细看,那神鸟果然与众不同:麻雀头,头长角;身如鹿,毛呈豹纹;身后是蛇尾。似禽似兽,似龙似蛇,真乃奇鸟也!
再看那铜铸的天马,昂首挺胸,四蹄奋飞欲登天。据说,汉代人极崇天马视为皇权的象征,对来自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神马。《史记·大宛列传》云:汉武帝时“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大宛为古西域囯名,乌孙为古西域民族名。
兰台令史李尤在《平乐观赋》中曰:“乃设平乐之显馆,章秘伟之奇珍,龙雀蟠蜿,天马半汉。”曾发明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的天文学家,同为兰台令史的张衡也在其《东京赋》中写道:京师“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以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大驾幸乎平乐。”两位名人说的都是平乐馆中放置镇国之宝“飞廉铜马”之事。
导游话音刚停,忽然雷鸣电闪,狂风大作,龙雀翱翔,呼风唤雨;天马行空,追风逐电,奔腾如飞……
平乐馆亦为游乐场所。李尤《平乐观赋》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翫奇曲之神怪,显逸才之捷武。”“方曲既设,秘戏连叙。逍遥俯仰,节以鼗鼓。戏车高撞,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乌获(战国时秦国大力士,能举千钧之重)扛鼎,千钧若羽。呑刃吐火,燕跃鸟峙。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跳剑,沸渭回拢。”“有仙驾雀,其形蚴虬,骑驴驰射,狐兎惊走。侏儒巨人,戏谑为耦。禽鹿六驳,白象朱首,鱼龙曼延。”
曹操之子陈思王曹植的《名都篇》中亦有“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之记述。
恍惚來到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四下望:有人在骑驴射箭;有人在高空走索;有人在踢球;有人在吞刃;有人在吐火……唉呀呀,各种杂耍百戏节目精彩,令人目不暇接,入迷入魔……
朦胧之中又看到一些人在那里大快朵颐,有人高举酒杯狂饮不止。又似乎看到魏武帝曹操在那里举杯长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子曹植高歌:“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寒鳖灸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竞长筵。”诗仙酒仙李太白也翩然而来举杯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二人均为李白的朋友)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畄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两眼-睁,南柯一梦。梦中见闻,全无踪影。
平乐观、平乐馆的遗址就在如今的孟津县平乐村附近。南距白马寺仅有五六里地。平乐观建于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白马寺则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比平乐观要晚建六年。
昔日巍峨壮丽的平乐观早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繁华似锦的平乐馆更是了无踪影。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公园的建设规划,至今仅限于故城以内, 对于城外的平乐观一直无人提及。令人只知道汉魏洛阳城西门外有个白马寺,不知道还有个曾经比白马寺还要辉煌得多的平乐观。
重建平乐观和平乐馆,再现汉魏文化的精髓,这是我的一个梦想。能否美梦成真?让我们在洛阳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过程中静观以待吧!
22# 2018-7-16 11: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代第一流大剧场——东汉平乐观

东汉平乐观,是我国年代久远而建筑规模最为壮观的一个百戏活动场所,它于东汉明帝时建在洛阳的上林苑内。《三辅黄图》曰:“上林苑内有平乐观。”上林苑,是帝王郊猎之苑,西接新安,东连偃师,北依孟津,南傍洛河,占地三百余亩。上林苑内,设游赏之苑,阁、台、观,栉次鳞比,纵横交错。然而,唯有平乐观,是专供王朝搞百戏、校武活动的宫观。

从地理位置上看,平乐观位于上林苑的东侧。“其地正当故洛阳城(东汉)上西门外”(《河南府志》),正是白马寺的西北。据后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说:“谷水又南经平乐观东”。《洛阳伽蓝记》又说,汉魏故城西有“长分桥”,又名张分桥,全谷水桥分向南北绕城东行。据出土的隋代张礼墓墓志得知,“此墓葬于张分桥北,而此墓在今平乐镇的西侧二里许。为此,可以准确无误地断定,东汉平乐观的遗址,即在今白马寺西北的平乐镇。

关于东汉的平乐观建成年代,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说:“东汉都洛阳,明帝永平五年于长安迎取飞廉铜马,置于西门外,筑平乐观。”《水经注》亦说:“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后汉书·董卓传注》中也记载着这一件事。由此足见平乐观于汉明帝时筑建无疑。飞廉,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禽,它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蛇尾,纹如豹纹”(《后汉书·董卓传注》)。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汉武帝当年曾在长安置了个“飞廉馆”。明帝能将长安的飞廉铜马迁至洛阳,置于平乐观,这又说明了平乐观在当时的位置。

说起平乐观,自然会使人们想到西汉上林苑内的平乐馆。据《资治通鉴》云,平乐馆系“汉高祖刘邦始建,武帝增修,在上林苑未央宫北,周围十五里。”平乐馆,也有人称平乐观。在西汉时,曾是百戏活动的宫观之一。《汉书·武帝纪》曰,元封六年之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东汉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其《西京赋》中,提到平乐馆演出过的百戏节目,有“乌获扛鼎”(1)、“都卢寻撞”(2)、“冲狭燕濯”(3)、“胸突铦锋”、“角抵”(4)、“走索”、“跳丸”(5)、“马戏”、“化为仙车”、“水人弄蛇”、“吞刀吐火”、“云雾沓冥”、“划地为川”、“流纬通经”、“东海黄公”(6)、“鱼龙曼延”(7)、“总会仙倡”(8)等二三十种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节目。

西汉的平乐馆,何以取“平乐”之名?从众多史料看,它显然与汉高祖的中子汉文帝给匈奴书有关。《史记·匈奴传》云,汉文帝与匈奴修书写道:“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乐,以安边民,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平乐馆能以代代相传,尤其是西汉消,东汉兴,而东都重立平乐观,从很大程度上推测,定会与“世世平乐”有关。

东汉之兴,虽移国都而不移汉风,故东都亦建了规范宏大的上林苑,上林苑内仍设供百戏活动的宫观——平乐观。并且东汉平乐观且不说百戏在此观的繁盛,单就其建筑规范之巍峨,楼台亭榭之错落,绘画色彩之绝妙等方面而言,若与西汉平乐馆相比,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平乐观内,且有高台可以居高临观,故曰“观”,高台之下设有平乐馆。东汉的才子李龙在“平乐馆铭”中云:“乃兴平乐,宏敞丽光。层楼通阁,禁闼洞房。棼梁照耀,朱华饰当(9)。骋武舒秘(10),以示幽荒。如荣普覆,然后来王……”

不仅平乐观、平乐馆的建筑雄伟壮丽,观内还起有大小二坛尤为壮观。华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彩华盖,高十丈。”在这个大坛的“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难怪张衡在《东都赋》中写道:“西侧其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作为亲眼目睹者的张衡,将平乐观称为“都场”,证实了它的面积广大矣;称它“示远之观”,“天马半汉”,说明它的高度参天矣!

百戏自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以后,到东周时已达到了鼎盛期,每年有许多大的活动与百戏有关。据《后汉书·礼义志》曰:

每年立春,京师百官着青衣,由管粮官命人驱赶装粮食的泥牛,搞“打春”娱乐活动。

正月上丁,“群臣谒神……太常乐奏食,举文始(11)、五行(12)之舞。”

“正月始耕”,仪仗队“鸣钟皆奏乐”,以示春耕。

“自立春至立夏 …… 公卿官长以依次行雩礼(13)求雨”的活动中,有“黄衣舞”、“白衣舞”、“土龙吹律”等节目。

立秋“京城百官皆衣黄,……迎气于黄郊,奏‘黄钟之吕’,歌‘帝临冤’(14),而执干戚舞。”

立冬至冬至,点师百官“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击黄钟之馨,或鼓黄钟之瑟。”

腊月一日为“大傩逐疫”日,预先“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持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遂恶鬼于禁中……执炬火送疫出端门。”

人们“送大寒”时,并“作乐,观以角抵”。

在东汉,除以上频繁的礼仪而外,每逢朝中朝贺、祭祀、接待贵宾等大的活动,以及百姓的红白喜事,都与百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平乐观,是当时玩百戏的主要场所,可想,它对东汉百戏活动的发展与繁荣所做的贡献。

和帝时,帝常往平乐观观看百戏。一次,贾逵向和帝推荐李尤有“相如杨雄之风”,和帝将李尤“召诣东观,受诏作赋”。东观也在上林苑内,与平乐观比邻。李尤受和帝命,写出了《平乐观赋》。

《平乐观赋》对东汉的百戏和帝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尔乃太和隆年,万国肃清。殊方重泽,绝域趋庭(15),四方交会,抱珍远□(未打出这个怪字——笔者)   玩屈奇之神怪,显逸才之捷武,百僚于时,各命所主。方曲即没,秘戏连叙,逍遥俯仰。节以鞀鼓。戏车高撞(16)。驰骋百马,连翻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刀吐火,燕跃鸟峙,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吐剑,沸渭回扰,色渝隗一,逾肩相受。有仙驾雀,其行蚴虬(17),骑驴驰射,孤兔惊走。侏儒巨人,戏谑为偶。禽鹿六駮(18),白马朱首。鱼龙曼延,嵔婉山阜。龟螭蟾蜍,挈琴鼓缶(19)。”

李龙笔下的“百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平乐观赋》与张衡的《西京赋》一样,是我国研究古代百戏活动的珍贵史料。

到了魏晋,平乐观仍是帝王将相们的宴乐之处。曹子建在《名都篇》中曾写道:“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连翘击鞠壤(20),巧捷惟万端。”

随着历史的演变,平乐观至今已荡然无存。唐以后郭子仪的后代袭居于此,“清代科第蝉联,为洛阳望族”(《洛阳县志》),至今,平乐村乃多为郭姓,盖源于此。
23# 2018-7-17 11:5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乐观赋》东汉·李尤
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玮之奇珍。习禁武以讲捷,厌为羁之遐邻。徒观平乐之制,郁崔嵬以离娄。赫岩岩其?{山各},纷电影以盘?于。弥平原之博敞,处金商之维陬。太厦累而鳞次,承??之翠楼。过洞房之转闼,历金环之华铺。南切洛滨,北陵仓山。龟池泱漭,果林榛榛。天马沛艾,鬣尾布分。尔乃太和隆平,万国肃清。殊方重译,绝域造庭。四表交会,抱珍远并。杂Ш归谊,集于春正。玩屈奇之神怪,显逸才之武。百僚于时,各命所主。方曲既设,秘戏连叙。逍遥俯仰,节以?召鼓。戏车高ㄅ,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刃吐火,燕跃鸟峙。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跳剑,沸渭回扰。巴渝隈一,逾肩相受。有仙驾雀,其形蚴虬。骑驴驰射,狐兔惊走。侏儒巨人,戏谑为耦。禽鹿六驳,白象朱首。鱼龙曼延,?畏?延山阜。龟螭蟾蜍,挈琴鼓缶。
24# 2018-7-18 11:0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1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都篇

【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25# 2018-7-19 10: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2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26# 2018-7-20 11:4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2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刘秀坟、平乐观、白马寺——三点一线》
汉光武帝刘秀死后,被其儿子安葬在黄河南岸的邙山北麓。其儿子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于永平五年(公元62年)在邙山南麓修建了平乐观,六年后的永平11年(公元68年),又在距离平乐观以南五六里地的洛河北岸修建了白马寺。三者从北到南正好在一条中轴线上。
不知这是偶然的现象,还是根据风水有意而为?
此后的汉明帝显节陵、汉章帝敬陵和汉和帝慎陵,或安帝陵、顺帝陵和冲帝陵,从北到南都被依次地安葬在平乐观北面的邙山岭上,位置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邙山岭上的皇陵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陵墓星罗棋布,像这样的四个皇陵从北到南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却只有这一处。且又与南边的平乐观和白马寺连成一线,从风水学的观点来分析,是否有一些什么奥妙或奥秘存在呢?很值得分析和研究。
27# 2018-7-21 11: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参观记》
前年冬天大儿子觉得自己的颈椎有点僵硬,头部转动不太灵便。经与在平乐老家的侄儿联系,准备让郭芫沅大夫给看一看,顺便参观一下她创办的《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
12月9日上午,儿子开车带着我如约来到位于洛阳瀍河区启明南路的洛阳正骨医院大门口。侄儿和一位年龄和我相仿的老人,已在那里等候。老人自我介绍说,他家住平乐南街,今年84岁了,现在正骨医院北边一个胡同口开了一个正骨诊所,欢迎你们前来参观正骨博物馆;并问我是否还认得他,我说你比我大四岁,我十七岁就离开咱村去北京上学了,现在对咱村的许多人和事都记不太清楚了,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对不起啦!他说,没关系,慢慢想。
接着,他便带领我们来到位于正骨医院南侧的《正元堂》(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原来我还以为这个博物馆是在洛阳正骨医院内的,现在看来却不是啦。
进入馆内,看到一个女孩站在柜台内,可能是负责给前来看病的患者挂号的,我们跟她打了个招呼,便向里边走去。
来到楼梯口,看到楼梯下的一个展室内,放着一辆古老的马拉铁箍木轮桥车。据说,这就是古时用来接送危重病人的救护车,里边靠窗处还有一个给牲口喂养草料用的大石槽。
上了楼梯,进入楼上的展室,刚看不大一会儿,从里边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郭大夫把我们交待给他后,便离去了。
接着,这位中年男子便领着我们继续进行参观。
这个《正元堂》是我们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人郭芫沅于2009年创办的,具有中国古代医馆式的中医骨科门诊所;2014年她又在这里创办了《洛阳市平乐正骨文化研究院》;2015年又在这里创办了《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三位一体,均有她一人负责主管。
郭芫沅是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的孙女。郭宗正是洛阳正骨医院的创始人之一,退休后,在老家平乐村创办了平乐正骨学校和平乐正骨医院。
这个正骨博物馆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再现了中国古色古香的明清时代的医馆,仁风药韵,穿越历史,把平乐正骨过往的药房、正骨诊室、制剂室、熬膏药房等等,一一展示在参观者的面前:
称药用的戥子,奇巧精致。秤杆不足一尺长,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只有小拇指尖那么粗,细的一头像火柴棒一样细,秤砣只有成人的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秤杆上的秤星儿金光闪闪。这种戥子称用来称量名贵的中草药十二分的精准。
馆中展出了数百年来平乐正骨的家传秘方、医学讲义、笔记,以及古典医书等正骨医疗文献。
展厅开头就用大量的图片,详细地介绍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发展历史。
看完展览后,我们一起来到位于展厅西南角的休息室,品茶聊天,主要是我来闲聊我所知道的一些有关的人和事啦!
我说:1948年洛阳解放前后,我在平乐村南门内的高小上四年级。那时,郭宗正老师是学校的教务主任,但我没有听过他的课。
有一次灿若先生(村里人都这么称呼郭灿若先生)来学校视察。这个学校最早是上世纪初五四运动后不久,由灿若先生带头集资创办的平乐高等洋学堂,现在是平乐高小。招收平乐村及其附近各村来求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中午放学时,只见他身穿西服,头戴博士帽,手持文明棍,站在学校后楼前的月台上,文质彬彬地给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演讲。
1946年,我在平乐村西门内的郭氏祠堂上小学三年级时,和灿若先生第四夫人的弟弟杨宝善是同班同学。据说,杨宝善的父亲不知因患什么病,一家人从外地流浪到我们平乐村,灿若先生不仅免费治好了杨父的病,还资助他全家在我们平乐村安家落户,他们一家就住在我家附近哑巴家的院子内。
杨父为了报答灿若先生对他一家天大的恩情,执意要把自己年仅16岁的女儿嫁给灿若先生!在杨父一家的一再恳求下,16岁的杨玉峰便成了年届不惑之年的灿若先生的第四夫人。
其实,灿若先生仁人君子,治病救人从不希求得到任何回报。瘸腿流浪汉老任就是个例子,这个老任也不知来自何方。灿若先生不仅治好了他的腿疾,还资助他在村寨东门附近摆了个卖香烟及其它日用品的货郎担,让他自立谋生,老任吃住就在东寨门门洞内的一个窑洞内。我家就住在东门内不远处,每天都能看到那个老任摆的纸烟摊儿。东门外就是灿若先生创办的私立弘道中学,学校的一些老师经常来他这里买烟吸。
1946年,灿若先生17岁的儿子郭维淮与孟津铁谢村16岁的姑娘谢雅静结婚,前来祝贺的宾客川流不息。24小时不间断的平乐农家水席宴,据说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才结束。我们平乐小学三年级的合唱队也在婚礼当天,前去婚礼现场唱颂歌表示祝贺。位于平乐村北门内的灿若家大院,是一所古色古香的三进大院落。临街三间房外面的房檐下挂有三块巨大的金字木匾,院内二进、三进上房的屋檐下也都挂满了金字匾。其东临两所同样规模的院落的临街房的屋檐下也都挂有金字匾,院内是否有匾,就不知道了,因为当时没有进去看。这都是我当时看到的。
此后不久,人们又在平乐村东门外大路北,原有四通碑的西侧,又给灿若先生树立了一通石碑。碑的背面从上到下刻着斗大的四个大字——神乎其技。东边的那四通石碑则是晚清时期,及民国初期人们先后给平乐正骨创始人郭祥泰,及其二三四代传承人郭树信、郭贯田和郭聘三立的。灿若先生是第五代传人。我1953年就离开老家平乐村了,这些纪念碑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毁掉的,我就不知道了。
这些古老的院落和金字匾,以及纪念碑如果保存到现在,也是平乐村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旅游景点。
关于灿若先生去世的传闻,听说灿若先生是在洛阳解放前,独自一人去上海行医的,其高超的正骨医术在上海引起人们的一致赞颂,也引起个别心怀叵测的同行的妒恨。据说,有一次几个同行要和他比武,看到底是谁的医术高超,灿若先生便邀请他们来到市郊的一处玉米地里,把一株玉米杆砍断,看谁能把它接活?那些人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都不知如何办,才能接活!只见灿若先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拧开瓶盖,大拇指按住瓶口,摇晃了几下。然后,把粘有药面儿的大拇指往玉米杆的断头处,分别摩擦了几下,便接上了。过了几天,大家来到此地一看,这颗玉米竟然接活了!不能不使人惊奇万分!
据说,就是在此事发生后不久,灿若先生才突然患急病去世的!于是,根据这个传说,村里人都说灿若先生是被人暗害的!
随后,中年人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建馆的来由和经历,闲聊了一会儿,我们就准备告辞。那位中年人分别赠送给我们每人一本新出版的,由郭芫沅编著的《平乐郭氏正骨手法》。回家后,翻看了一下,该书前面详细介绍了平乐正骨发展的历史,接着,图文并茂地详细论述了平乐正骨的各种手法,可以说是通俗易懂。但我想,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正骨医生,恐怕还得要靠理论不断地结合实践才能达到。
接着,我们又顺便参观了几个诊室,每个诊室内都有几位患者在接受医生的治疗。那天郭芫沅因到深圳讲学交流,我们并未见到其人,只是到她的诊室看了一下,就出来告辞下楼离开了博物馆。到了街上,侄儿才告诉我说,这个男的就是郭芫沅的丈夫,管理着博物馆的具体工作
28# 2018-7-23 19: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2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乐郭氏正骨的理论体系:
整体辩证;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动静结合。
29# 2018-7-24 11:4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7-2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平乐弘道中学
解放前,平乐村共有四所学校。
一是大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由平乐郭氏族人公议集资创建的“郭氏义学”,该校位于平乐北街中部路北碧霞元君庙内。“碧霞元君”乃道教神名,传为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校门上方悬挂一长方形横匾,上书“郭氏义学”四个金色大字,据说曾经只收女生学习国学。
二是民国初年全村联办的国民小学,位于平乐南街西头路北。校园后院乃“郭氏宗祠”大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校门西侧竖挂一块蓝底白字校牌,上书“洛阳县平乐乡第一、二、三保联立国民小学校”。该校教学新文化,设有1~4年级。
三是民国八年(1919年)由平乐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郭建三首倡募集款项,创办的高等小学堂,位于平乐村南门内的火神庙。该校亦教学新文化,设有4~6年级。
1944年洛阳沦陷后,为了学生的安全起见,初小学生实行就近上学。家住村东的学生入郭氏义学,家住村西的学生入国民小学。我家住在村东,我便上了郭氏义学,在此先后念了一年《三字经》和《弟子规》。我上的可能是启蒙班,还有一个班先后念的是《朱子治家格言》和《论语》。
日本投降后,郭氏义学停办。公社化时期平乐生产大队在义学大院办过幼儿园。
解放后初小和高小合并,成立“洛阳县第九完全小学校”,简称“县九小”、“九完小”。后来,又在平乐南门外新建校园,现名“孟津县平乐中心小学”。
四是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发起,由全村村民集资创办的“弘道中学”,该校位于平乐村东门外的“阎王庙”。校名“弘道”乃取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说“人能使道发扬光大,而非道使人的才华增大”。
平乐的这几所学校以“振兴文教,养育人才”为其宗旨,依据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主张,“不分贵贱、贤愚和地区”,广招四方“有志于学”之士,使其发奋苦读有处所,扩其才华有良师。
我上小学时,我们班的同学大多都来自平乐周边各村,近处的东赵、南赵、象庄等村自不必说,较远的下黄、帽郭、竹园、齐郭,以及更远的白马寺、枣园等村都有。这些村庄基本上也都有学校,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愿意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平乐来上学。至于弘道中学的学生来源更广,不仅有上述各村的学生,还有来自孟津、偃师,以及远至洛河以南、黄河以北的学生。
且说弘道中学,原是一座阎王庙。据母亲讲,她小时候每逢庙会,经常和一些小伙伴去庙内游玩。阎王殿内阎王爷端坐高台,判官小鬼侍立两侧。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这两排厢房就是十八层地狱。里面雕塑了许多在地狱里遭受各种酷刑的人的塑像。凡是生前做过坏事的人,死后来到地狱里过了奈何桥,有的被小鬼扔上叉丫树,浑身都是血窟窿;有的被扔进了热油锅;有的被绑在烧红的铜柱上;最吓人的是一个女的头被插在磨眼里,磨盘上还有个小狗在舔血,磨道上还有两个小鬼在推磨......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景观,无非在警示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干好事,千万不能干坏事!免得死后下地狱受酷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各地毁庙办学成风。在此形势下,平乐郭氏正骨名医郭灿若,顺势发起向全村村民募集款项,创办了弘道中学。庙内的阎王小鬼等地狱里的酷刑场景全部都被砸毁,清除干净。高大壮观的阎王大殿变成了学校的礼堂。两排“地狱”房,西边的改做学生伙房,东边的改做教师的住室兼办公室等。另在大殿前面的空地上新建一排十三间平房,分做四个教室,中间一间房为过道。过道内悬挂一长方形横匾,匾上有郭灿若手书“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大殿后新建一排十三间两层木板楼房,楼上为学生宿舍,楼下为教师住室、图书室、库房等。
郭灿若、郭中央等著名人士都曾先后担任过弘道中学校长。郭中央,字霞亭,曾任河南大学及内蒙古畜牧学院教授。
1947年,弘道中学学生闹学潮,在村中散发传单,贴标语,驱逐一位不受欢迎的教师。
洛阳解放前夕,黄河以北的沁阳中学曾流亡平乐,暂住弘道中学数月。
1948年洛阳解放后,洛阳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派张正民前来接管弘道中学。张正民是一位来自山东老解放区的年轻干部。弘道中学改名洛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校,张正民任第一任校长。
1950年,洛阳一中组织师生拆掉平乐村四座寨门,以及村子东门外两座文昌阁,用其拆下来的砖瓦,由洛阳县监狱里的劳改犯在狱警的监督下,在校园前院新建一排13间教室,大量扩招学生。学校设有初中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又分春秋季两个班。学生来源遍及周边许多县区。
在1951年的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洛阳一中曾破获一起反革命案件,抓获两名潜伏在学生中的特务分子。据说,这两个特务分子来自黄河以北某地,以学生身份考入学校,从事反革命破坏活动。这两个人经常在半夜藏在女生宿舍外边,装神弄鬼学鬼叫,吓的女生惊恐万分,不敢在校住宿。他俩还设法诱骗学生会主席到学校后面不远处的老寨沟去游玩,乘机把他引到一个黑咕隆咚深不见底的窑洞里。然后,这两个家伙又乘着黑暗悄悄返回来,把洞口用土块封死,以达其暗杀的目的。未料到这个窑洞是东西两头相通的,他们从西边进去,这位学生会主席却从东边的洞口走了出来,使这次谋杀没有成功。
1951年初,我高小毕业,农历正月初五我到中学报名投考初一新生。十几天后参加该校春季招生考试。学校当时仅招两个班100名新生,参加考试的考生据说竟有1500人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考生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还有洛阳市区来的考生。我们“九完小”的近30名应届毕业生除去三、四人没有报考外,余者皆被录取。榜上的前20名,基本上都是我们“九完小”报考的同学。
1951年,学校又在校园后边新建一排四个教室。是年学校雇人把学校礼堂(原阎王殿)前面月台上一口挂在木架上的古钟用大铁锤砸碎卖废铁,用其款项把校内所有的窗户都安上了玻璃,此前的窗户上都是糊的白纸。那口古钟高约一米半,直径约一米,是一口百年以上的铸铁古钟,上面密密麻麻的铸满了捐资人的名字及其捐资数目。钟声响亮而悠长,方圆十几里内都能听到,并不亚于“马寺钟声”。此前,学校上下课都是敲的这口古钟,砸掉古钟后,上下课改为摇铃。
从1951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动员学生中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新青团”,现名“共青团”)团员带头参军保家卫国。我的一位年龄仅比我大两三岁的本家爷爷,当年已上初三,是学生会的干部,便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短期的训练后,便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当了作战参谋。接着,我的另一位上初二的本家叔叔也参军到了北京,当上了部队的卫生员。
1952年,学校更名为“洛阳五中”,各年级不再招春季班学生,我们那一届便成了该校的最后一届春季班。学校便决定让我们提前半年毕业,即要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完余下的两年课程。学校为了测试我们的学习能力,就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突袭考试,在一天的时间内,把我们所学过的十来门课程全部都考试了一遍。
突袭考试的成绩可能不错,所以,此后不久,学校便决定对我们这两个班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行“苏联教学法”。首先是取消中国沿用历久的学习成绩百分制,实行苏联的五分制,即:满分五分为优秀,四分为良好,三分为及格,二分一分为不及格。其次是改变教师授课“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实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具体方法就是,老师每次上课开讲前,要先就上次课讲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要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并立即按优秀良好及格评分。如果回答的不够完善或不正确,老师就另行指定其他举过手的同学或平时一贯学习好的同学来补充或回答,并给以评分,然后开始讲当天的新课内容。下课前,老师还需把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同学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很感兴趣,学习的劲头空前高涨。
新教学法施行不久,校长张正民即被调往偃师高中任校长。张校长在平乐很有威望,村里的老百姓没有不认识他的。因为那时侯区政府经常在村里召开各种各样的群众大会,每次的大会几乎都少不了张校长的讲话。张校长个子不高,穿一身当时流行的灰布干部服,戴一副白框眼镜。上台讲话不带稿子,将党的政策讲的有声有色,头头是道,人人明白。据说后来在反右斗争中被划成了右派,八十年代被平反后,调往洛阳师范学校任校长。
接替张正民到洛五中当校长的是洛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宗君方,是兼职,但他住在学校,主要工作还是洛五中的管理工作。宗校长是河南大学毕业,后来曾给我们毕业班的同学讲过他解放前上大学的故事。
1953年我们两个春季班和当年的两个秋季班同时毕业。四个班共毕业200来人。
毕业考试刚一结束,学校便动员大家积极报名投考军事航空学校,新青团员要带头报名。我当时尚未入团,没有立即报名,我在观望。果然发现班主任老师十分器重的班长及其一伙小兄弟都未报名。毕业考试一结束,这一伙人就没再来过学校。因我家离学校很近,在家里呆着也没什么事,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要还到学校去转转。一天下午班主任老师尤廷献来到班里,邀请我们当时在班里的五六位同学到外面去玩玩。我们出了学校后门来到老寨沟,登上郭家寨,天南海北的闲扯了一阵,尤老师突然问我为什么不报考“航校”?我说我不是团员。又问其他几个未报名的同学,有的同学就说,我们班长他是团员都还没报名哩!尤老师一时无从回答,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他没带头报名确实是影响不好,大家都不要跟他一样么!”后来听说,尤老师曾亲自到我们那位班长家去找过他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尤老师颇感失望。
就这样,在班主任尤老师的动员下,我们这几个同学都才报考了“航校”。 尤老师一高兴便邀请我们这几位同学,在第二天上午一起到村里的一家照相馆共同合影留念。其实,尤老师曾任我们平乐“九完小”的校长,我的小学毕业证就是尤廷献校长签发的。我考入中学后不久,他也被调到中学来教语文,后来又当了我们班的班主任。
暑假前,我们这些报考航校的同学由学校请来的医务人员,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我们四个班约有六七十人体检合格。
暑假开始后全洛阳地区十余县共有700余名报考航校的同学齐集关林庙,在此吃住半月有余,进行备考,并有空军部队派来的招生人员每天都对我们进行一次准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不断有学生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来洛阳考学,是要去当兵的,便从家里步行两三天来到关林,生拉硬拽地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去了!这时我才听说当时乡间一直流传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再说,当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有伤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仍在热火朝天地打着,参军就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是学校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正面教育,而在某些老百姓的心目中却认为,当兵就是去送死!所以,自己的孩子要去当兵,那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这时我才明白我们班长为什么不报考军事航空学校了。
中招统考结束后不久,经过严格地体检,约有300名考生被空军部队录取。后来听说这些同学因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人当上飞行员,大都当了空军部队的地勤人员。
接着,北京工业学院来的招生人员又在我们这些人中招去约200人,同时又在其他考生中录取了80人(其中包括三十几名女生)。北京工业学院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为国家培养军工国防高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
我们洛五中共有四五十人被这两个院校录取,约占当年该校毕业人数的四分之一。
1955年,洛阳撤县扩市,平乐村及其周边地区被划入孟津县管辖。位于平乐村的洛阳五中更名为孟津三中,设有高中和初中。平乐村人郭青山曾任三中校长。郭青山小学四年级即辍学参加工作,在出任三中校长前是孟津县团委书记。
孟津三中后来又改名为平乐高中,另在其校园西北方新建平乐初中。
平乐村现在共有平乐高中、平乐初中和平乐中心小学三所学校,全都新建了漂亮的校舍,硬件设施等各种办学条件可以说是“鸟枪换大炮”今远胜昔,然而,似乎已无其昔日前身那样令人趋之若鹜的盛名了。
30# 2018-7-24 17:46 评论 收起评论
涛声微蓝 发表于 2018-7-25 1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君只看洛阳城
31# 2018-7-25 11:19 评论 收起评论
渐灰 发表于 2018-8-1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冰心在玉壶
32# 2018-8-10 17:10 评论 收起评论
lyzjt 发表于 2018-8-1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读这样接地气的文章。
33# 2018-8-13 17: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9-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回到洛阳》
   我于1953年10月离开家乡洛阳到首都北京求学,在京学习三年。1956年8月毕业,分配到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家拥有一万两千人的国营军工大厂工作。1965年8月又被调到山西大同市的一家军工科研所工作。1970年8月调回洛阳参加三线军工企业5111厂的筹建工作。
   至此为止,我已离开家乡洛阳17年了。回到洛阳,看到当时的洛阳城,已经比17年前的洛阳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开洛阳时,洛阳市的范围也就是现在的洛阳老城区。这次回到洛阳,在老城区的西边又出现了西工区;在涧河西又出现了涧西区。
   17年前离开洛阳时,洛阳还没有公交车,这时已有了公交车:一路公交车,从老城西关经中州路开往谷水西;二路公交车从洛阳火车站经中州路延安路开往景华路;三路公交车由老城西关发车开往龙门;四路公交车由洛阳火车站开往辛店、延秋;五路公交车由洛阳火车站途径洛阳老城区开往洛阳东站;六路公交车从老城西关开往白马寺;八路公交车由七里河经延安路开往西苑路。没有七路车。
   道路:新建的唐宫路文革初期破四旧,被改称劳动路;定鼎路被改称建设路;九都路被改称共青团路;···········
   王城公园文革初期破四旧,也被改称劳动公园。
34# 2018-9-4 16: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9-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5)《洛阳四大商业中心》
改革开放前,洛阳有四大商业中心:
一是位于老城十字街附近,东大街北侧的老城商场,这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大厅。从位于东大街的南门进去,出了北门,西侧还有一个通向北大街的市场。这个商场在洛阳解放前就有,但那时都是露天市场。当然,位于老城商场西边不远处的老城十字街口,以及由十字街口通向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也都是商店林立。
二是位于中州路中段的洛阳市百货大楼。这是一个拐脖儿形的三层小楼,一层和二层是商店,三层是办公室。
百货楼南面的小街也是一条商业街。百货楼西侧就是当时的洛阳市中心广场:西工游园。游园的南面就是市政府大楼。游园的西南角是国际旅社;西北角是中国人民银行;东北角,也就是百货楼的对面是洛阳市邮电局大楼。
三是位于涧西区景华路东端和西苑路东端之间的广州市场了。
这是一个口字形的平房建筑,大门开在北面。面向景华路。市场东西两侧是两条南北向的小巷,小巷两侧也都是商店,广州市场对面路北的那条南北向的街道就是一条小吃街。
四是位于广州市场西边大约一公里处的青岛路上的上海市场了。这也是一个口字形的平房建筑,大门向东开。市场南北两侧也有两条东西向的小巷。小巷两侧也都是商店。上海市场北边的景华路北的青岛路上也是一条马路市场,全是卖各种服装和布匹。
此外,还有关林庙会。关林庙会历史悠久,起于何时?不得而知。据说,历史上每逢阴历每月初一、十五,来自附近各地的小商小贩都会齐聚关林庙前的广场上及其附近,搭布棚、摆地摊,出售各种各样的商品。改革开放后,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关林批发市场。
35# 2018-9-7 08:3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9-1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16)河南荣军学校拾遗

“河南荣军学校”全称“河南省革命残废荣誉军人学校”,也简称“荣校”。
荣校成立于1951年,学校设在当时的洛阳县第三区(平乐区)的平乐、翟泉等村庄,校总部驻扎翟泉村。学校没有专建一间校舍,全校师生员工全部分散驻扎在各村的村民家中。
该校的师生员工全都是在抗美援朝前线负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他们在前线负伤后回国治疗,伤愈后经过体检,凡是被认定为不宜重返前线,继续参加战斗的残疾人员,便被转入荣校来学习文化知识。一些重残人员则被送到设在白马寺寺院内的“荣军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残人员,每人还给配备一至两名男性专职护理人员,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侍其日常生活起居。
我家也曾住进一个班的荣校学员。
1942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家原先那个20口人的大家庭解体,一分为三。分家后我和父母及弟妹一家五口人一直住在两间低矮破漏的百年老屋内。1951年春天经过长期的物资准备,父亲决定动工在院内新建三间厦屋。
新屋刚建成,我们还未来得及搬进去,便被荣校的筹建人员“号”上了。他们先派人来把屋内的黄泥墙壁用石灰水刷成白色,接着又搬进去十几付新做的铺板和床凳。一切准备就绪后,又过了些日子便住进去了十几位荣军学员。其中一位豫东籍的同志喜欢画画,就在屋内迎门的墙壁上画了一座挂钟。一些爱美的同志还在自己的床头贴上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以及《白蛇传》等戏剧的彩色画片。
与此同时,我家的左邻右舍以及村中一些凡是有空余房屋的人家都住上了荣校的学员。
这些学员白天集中上课学习文化,晚上回来写作业。因为他们在参军当兵前大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
他们一日三餐白面馒头,有菜有肉很使我眼馋。因为我家天天都是红薯米汤,黄面饼子,连根菜毛也没有。特别是天天吃红薯吃的嘴里经常吐酸水。
一开始父亲就不准我到荣军同志住的屋里去玩。实际上我也很少有时间去他们那屋里玩,因为白天我要上学,他们也要上课;晚上我要到学校去上自习,他们也要在屋里写作业或开会,基本上没时间见面。
冬天他们在屋内门口用土坯砌了个火炉,烧煤取暖,接着就开始有人邀请我去烤火。
当时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了,而他们这些同志则大都是文盲,最高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如有不认识的字,便来问我,后来还有人来找我给他念家信或写家信。
我和这些同志的关系日益密切。后来还有人教我学过几句朝鲜话,例如:阿妈妮(大妈、大娘),阿志妈妮(大嫂),多木(同志),支援衮(志愿军),土兴哈喇(交枪不杀)……朝鲜话的发音和汉语的意思是否准确,我就不知道了。
荣校还办有一份油印的小报,专门报道学校的各种动态新闻。有一期上面专登了几个因贪生怕死曾在前线自伤自残的学员的检讨书。其中有一个理发员,在一次战斗中,当别人都奋勇上前英勇杀敌时,他却故意落在后边,环顾四周无人注意时,用剃头刀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削去了半截。另一个是收尸员,专门负责收理掩埋作战牺 牲人员。有一次他在掩埋了几个同志的尸体后,乘人不注意用斧头把自己的一只脚砸伤了。其他一些一些自伤人员多为用枪打伤自己的一只胳膊或腿脚,没有一个人伤害到自己身上的要害部位。
我给几个学员同志念了以后,他们听了都很气愤,大骂这些人是胆小鬼,给志愿军丢脸,给祖国丢脸!不配当一个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51年冬天,朝鲜政府派来一个慰问团,前来荣校进行慰问。洛阳县政府在荣校总部所在地的翟泉村南门外专门搭了一个会台,在此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荣校的全体人员列队站在台前会场中间位置,我们平乐区各村中小学的师生列队站在荣校人员的后面,附近各村的老百姓则站在会场外围看热闹。中朝双方的有关负责人都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记得那天是个阴雨天,天上还下着小雨雪。
1952年全国政协颁发《抗美援朝纪念章》,发给在朝鲜境内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人员;在朝鲜境内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的中国医务人员、参加停战谈判的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到过朝鲜境内进行战地采访的作家、记者,摄影人员等,以及参加修筑铁路公路和进行物资运输的民兵民工等。住在我家的那些荣军学员全都领到了纪念章。那天我看到他们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挺着胸部走进院里,打眼一看,原来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新挂上了一枚金光闪闪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非常耀眼!纪念章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中间是毛 泽 东的侧面头像,头像下面有“抗美援朝纪念章”七个字。
从1952年春节开始,附近各村都有姑娘陆续嫁给荣校学员的,此后半年内逐渐形成高潮。因此,村中开始流传两句民谣:“一军二干(部)三工人,死也不嫁老农民。”
我家东邻一对老年夫妻生了五个闺女,膝下无子,香火无传。四个年龄大的闺女都已先后出嫁外村,剩下一个小五,年方十六,便招进了一个年近三十的荣校学员。此人是南方人,从小失去父母,是个孤儿,自愿入赘女家当养老女婿,结婚后即改姓女方姓氏,不久便复员我村当了农民。
我的一个年龄18的同班女同学和其寡母凄苦度日,此时也停学嫁给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荣军干部。
我三大在平乐抗日保卫战中**后,留下三个女儿和三婶孤苦度日。这年三婶的大女儿,比我大一岁多的堂姐已有十六七岁了,三婶便把堂姐许给了一个仅比自己小六七岁的荣校干部,堂姐嫌他年龄太大,曾以逃婚来抗拒,但最后还是屈服了。这位堂姐夫也是南方人,文化水平也不低,后来转业到郑州一家大医院当了院部办公室主任,还把三婶一家人都迁到了郑州居住。
“抗美援朝纪念章”发放以后不久,荣校的学员便开始分批分期复员回老家,或转业到洛阳、郑州等地的一些机关、企业、事业等部门去工作。住在我家的这十几位同志有的家在东北,有的家在四川,有的家在豫东,也都先后复员回了老家。其中一个四川南充人跟我关系比较好,人也长得非常帅气。他临走前专门买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让我给他在上面题词签名,我就给他写了几句豪言壮语留做纪念。而我则无本子让他签名题词,而他也不太会写字,他便让别的同志代他给我写了个纸条子,留下了他的家乡地址,让我以后给他写信。一年后,我到北京去上学,便立即给他去信报喜;他也让别人代笔给我回了信,此后,我再写信便没了回音。
河南荣军学校是当时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产物,只存在了一年多便消失了。而同时设在白马寺内的“荣军医院”如今仍在,它就是如今仍在白马寺东邻的“荣康医院”的前身。不知我们洛阳的地方志上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的这篇小文权作纪念吧。
36# 2018-9-13 15:11 评论 收起评论
爱我洛阳 发表于 2018-9-1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先生孜孜不倦的讲述
37# 2018-9-13 16: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9-14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丝绸之路发表于 2013-1-7 17:30 的帖子:
洛阳荣校成立之初,一直借住当地的民房办公。迁至白马寺后,曾驻扎在翟泉、平乐、象庄、金村、白马寺、枣园、寺里碑、韩旗、龙虎滩等附近的村庄内。
1951年7月省财政拨款五亿元(旧币)建设永久性荣校校舍。在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期间,洛阳荣校在白马寺庙院周围征购农民土改后的自耕地249.55亩(其中白马寺村94.9亩,翟泉村154.65亩)。149.81亩用于建造校舍,其余99.74亩是荣军活动和劳动场地。1952年2月,工程全面破土动工,由河南省第三建筑公司承建,在校荣军也积极参与建校劳动, 1954年12月工程基本竣工。共建办公室46间,教室88间,宿舍407间,食堂76间,传达室5间,汽车房38间,厕所22间,连接通廊114间,共计796间。同时修建大礼堂一座,可容纳观众1300余人。整个基建工程占地共计149.81亩,总投资达25亿元(旧币)。建成的荣校校舍青砖红瓦,排排相连,前后贯通,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在当时成为洛阳东郊的一道景观。
38# 2018-9-14 09: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邙山闲云 发表于 2018-9-16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7)《荣军医院慰问参观记》
位于平乐村及其周围各村的荣军学校的学员全部复原或转业后不久,我们洛阳五中(当时位于我们平乐村)的全体师生前往白马寺荣军医院慰问住院的伤员。
在慰问中我们得知,这些伤员中除了在对敌作战中受伤致残的,还有一些是来自我国南方的战士,都是因为不适应朝鲜那非常严寒的气候,在作战中,因为一连多天隐蔽固守在那冰天雪地的战壕里,又冷又饿冻伤的:轻的有的冻伤了手指或脚指;严重的有的冻伤了一只手或一只脚;更严重的还有冻伤了一只胳膊或一条腿的;最严重的是冻伤了四肢的!在那医疗手段缺乏的年代,医生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把冻伤的部位截掉。因此,我们看到不少缺指缺手,缺胳膊缺腿的伤残人员。我们还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伤员,四肢全都被截掉了!由两个青年男子推着他,在寺院里转来转去,而他本人却非常乐观。令人肃然起敬!
慰问完后,我们还参观了他们自力更生,在寺院内空地里种植的蔬菜展品。在这些展品中我们看到,有几颗大白菜,每颗都足有一二十斤以上;还有几颗长的又粗又大的大葱,每颗长度都在一米以上。使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奇。
39# 2018-9-16 01:09 评论 收起评论
lyzjt 发表于 2018-9-2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又增加了不少内容,谢谢楼主!
40# 2018-9-26 15:0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