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心技术靠什么?

2018-06-24 10:26 11053人阅读 8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核心技术靠什么?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2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21日下午,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科学传播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做了主题演讲,在详细介绍《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系列报道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之外,还详细说明了在那些核心技术之外,我们还缺的到底是什么?全文如下。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事,下午好!
  2018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爆棚。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我在新媒体上推介了这个栏目和这篇报道,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科技日报》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日报》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由于想把开栏篇打造成“样板间”,我们毙了好几篇稿子,有些稿子还在反复修改和打磨,以至于这个栏目迟迟没有推出,直到中兴事件爆发。到今天为止,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对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科技日报》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要长期办下去,因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我想是的。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没什么关系。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三跑并存”的提法是对的(编者注:“三跑并存”是指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的新阶段),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

6月21日下午, 由科技日报社主办的“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科学传播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做了主题演讲,针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发表看法,还详细解释了中国科技应该如何赢得未来,我们需要做好那些方面?全文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清单很长

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离建成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是说抓住一两个痛点,攻克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我们在努力创新,别人也在创新,所以这个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

最近,对“卡脖子”讨论比较多,其实,这既不是新问题,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历史上很多的例子都表明:买不来的,讨不来的,这种核心技术常常自己下大决心,做大功夫,也就搞出来了。两弹一星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卡脖子”也不是坏事,反倒是好事。反之,买得来的,常常自己做不出来,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是大家经常列举的一个例子。

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一个方面就是:高端的科学仪器的制造和创新的能力。大家去实验室看看,去医院看看,大部分好的仪器、设备都是进口的。

高端仪器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我们国家正在抓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油。举一个例子,最近也是科技部的一个高端仪器设备的项目——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研究团队一直很苦恼达不到目标,攻关了七年以后,在一批中青年的努力下达到了预定的指标。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得国产化,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要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有些核心技术并不是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大家都在努力,尚待突破的。比如说,发展新能源必须配套的高能量密度的储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现在国内外都进步很快,谁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就能引领绿色低碳能源的未来。

如何赢得未来?

我想可以说,基础赢得未来,人才赢得未来,教育赢得未来。

上面提到的仪器设备也好,储能技术也好,都涉及到来自基础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如材料科学的一些突破和创新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坚定不移,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针。

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靠的都是人才,人才创造未来。而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从哪来?我想来自于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我们的教育,解决钱学森之问。当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的时候,我们必将赢得未来。

我们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

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我们的社会治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科技评价体系等,要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来做学问。

而对科技工作者本身来说,高水平的工作常常是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坚韧不拔,要坐得住冷板凳,力戒浮夸和骄躁。再困难也不要气馁,不要妄自菲薄;再有成就也不要自满,不要自以为了不起。

为了高水平的工作,还需要创造宁静的、干净的环境,宁静是利于创新的环境特征,宁静才能致远。同时,需要一种为实现科技强国伟大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最近常常说到名利双收,我认为名利双收是合理政策的结果,不应该是科技工作者内生动力。老一辈的成就告诉我们,以民族振兴为已任的奋斗精神才能真正靠得住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强大的力量源泉,国内外的成功范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精神建设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

今天我们科技媒体界举办这个沙龙,表明了他们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媒体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希望媒体努力在建设一个宁静、干净的环境,落实科技创新的文化底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魔幻吉它 发表于 2018-6-2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2018-6-24 10:37 评论 收起评论
牡丹国色 发表于 2018-6-2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2018-6-24 12:14 评论 收起评论
武阳 发表于 2018-6-24 1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 2018-6-24 17:54 评论 收起评论
风中的云 发表于 2018-6-2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的挺好,然并卵。
发展核心技术,靠的是政策,房地产行业是国家支柱产业,这是现阶段的国策。
5# 2018-6-25 09:26 评论 收起评论
不中就弄事 发表于 2018-6-25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政策牵头,一个是利益引领,有这两条啥都不是问题。
6# 2018-6-25 09:46 评论 收起评论
小楼儿 发表于 2018-6-2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下当下的中国的教育现状,就知道为什么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诞生不了诺贝尔发明奖的获得者了~
7# 2018-6-25 10:01 评论 收起评论
没事溜溜 发表于 2018-6-25 1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芯片不是砸俩钱就解决的。缺的是从头到脚踏踏实实的研究。
8# 2018-6-25 10:13 评论 收起评论
没事溜溜 发表于 2018-6-25 1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芯片不是砸俩钱就解决的。缺的是从头到脚踏踏实实的研究。
9# 2018-6-25 10:13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