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伊川作协走进洛阳烟云涧青铜小镇

2018-06-11 17:38 93717人阅读 6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伊川作协走进洛阳烟云涧青铜小镇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1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青铜小镇,感受古老文明
——文化遗产日伊川作协走进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
   6月9日是2018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伊川作协17余人到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采风。






“我们馆里现有各类青铜展品305件,展品展示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工艺特点,全面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在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省级非遗传承人方长站向前来采风的作家们进行介绍。
   作家们对烟云涧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及流程、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全方位采访。“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主要是采用传统失蜡法,整个过程均为手工操作,刚出炉的青铜器只是毛坯,还得经过打磨、抛光、上蜡、做旧等工序,才能算是成品。”翟智高教授说,仿古青铜器好看不好看,关键在于做旧,我们现在的仿古青铜器制作技术,能够使刚出炉的青铜器,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红斑绿锈,失音失重,甚至铜质碳化,达到几千年才能自然形成的效果。作家们看到,馆内展出的仿古青铜器,真像是出土的千百年文物。












   这个自古被称为烟云涧的地方,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是王室用青铜礼器祭祀天神的宝地,也是青铜器的烧制地,如今的烟云涧村,各个都是能工巧匠,人人都是烧制师表。2011年,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作家们还来到位于烟云涧村东南的青石龙溪古桥进行参观。桥上苔痕斑驳,留下了记录历史印痕的深深车辙。古往今来,千年丝绸古道上,走过了无数马队和骆驼队,烟云涧的青铜器,也随之走到海角天涯。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1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阅读
烟云涧与青铜文化源流演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e658f0102woyl.html




探秘洛阳天室山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8-1-15/1491852.aspx




烟云涧---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重要发源地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4-11-21/1121705.aspx



沙发 2018-6-11 18: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12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川作协作家们走进烟云涧






















板凳 2018-6-12 18:1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2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一)
     崛起中的青铜小镇
                         文/芷 兰
    伊川的杜康酒香飘全国,伊川的圣贤文化闻名四方,如今,青铜小镇成为伊川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烟云涧青铜古镇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下,位于伊川、汝阳交界处,康水、明水环绕,莲花山拱护,杜康河穿镇而过,古井老宅,故道石桥,是一个有八百多户人家、三千多口人的风水宝地。这里绿树葱茏、水流潺潺、烟云笼罩、祥光普照。这个古镇近年来声名远扬,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样绝活,那便是创造了青铜器传奇。据说曾有人带着烟云涧生产的青铜器出国被专家认定为文物而名噪一时。他们生产的复古青铜器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远销香港澳门海外地区及世界各地,因而该古镇被称为“中华复仿青铜器第一古镇”。
    绿树掩映之中,清清的康水环绕之中,一座恢宏而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烟云涧青铜博物馆了。馆前康水从古流到今,静静地守候着这一片热土。进入博物馆,正门口的一座高大的“中国尊”非常引人注目。我走上前去细细观赏:它的口部为喇叭圆,外部有四道大飞棱,飞棱上装饰有凤鸟造型,口沿下饰有龙、鲵龙造型。尊体有卷角饕餮造型。主体为圆,圆口朝天,寓意纳福自天。四道大飞棱连接线呈正方形,寓意华夏大地,四方平安。听翟智高先生介绍说,中国尊是以西周青铜器何尊为原型设计制作而成的。在中国尊的后面底座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铭文: “盘古开天,繁衍五洋。宅此中国,华夏名扬。自强不息,历经苍桑。礼乐传世,德厚安邦。喜看今朝,雄居东方。一带一路,伟业开创。福自天来,世界共享。作尊以志,永载典章。”短短64个字,记载了当今开创“一带一路”的世纪伟业,赞颂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文化。
   馆内有大大小小很多青铜鼎,有洛阳鼎、四足方鼎、三足圆鼎……纹饰规整舒展,刀工干净利索,鼎身刻有极具装饰和图案效果的图像,设计颇具想象力,寓意美好而深远。自古以来,鼎便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史书上也就有了楚庄王问鼎、齐宣王求鼎、秦武王举鼎、秦昭王迁鼎等一系列与“鼎”有关的故事,进而延伸出“问鼎中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语。据传商朝初期,伊川一个叫伊尹的人,被成汤请去,伊尹用鼎烹调出不同的美味佳肴,说鼎中的滋味变化,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但使用什么原料要预先准备好,并要有精熟的调配技艺手段,并由此联系到治国的方略大计。于是成汤聘伊尹为宰相,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代表王权的九鼎迁于商。后世把伊尹用鼎调滋味联系治国方略,称为“调鼎术”,把善于策划,谋略,计划,筹划和善于管理者称为“调鼎”者。伊尹被尊为烹饪鼻祖、第一名相。
  馆内的曾侯乙编钟发出了响亮悦耳的声音,引我陷入了沉思,想起了发生在伊川大地的一件震撼华夏大地的大事:2015年12月,洛阳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伊川徐阳一带发现春秋陆浑戎墓葬。发掘出土的铜编钟,比 “稀世之宝”曾侯乙编钟要早200多年。徐阳距青铜之乡烟云涧仅有十多公里的距离,且同位于古丝绸之路“秦楚古道”上。让人怎能不为烟云涧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惊叹不已呢?中华古文明源远流长,河洛文化是源头,身为河洛人,又怎能不为之感到骄傲呢?
  在烟云涧青铜器电商总部,迎面墙上巨大的横幅标语“烟云涧青铜期从这里走向世界”映入眼帘,让我感触颇深。是啊,如今互联网时代,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以微妙传神、栩栩如生的复古青铜器形象,借助互联网的翅膀,正飞遍世界的角角落落,再现曾被沉淀了的故事,闪烁出中国青铜器的煜煜神采。
工艺车间里,两名女工正在精雕细刻,制作青铜鼎,是那样的认真,表情事那样的凝重。我猛然发现,女工的皮肤和手中的青铜鼎色泽是如此相似,我想:不正是穿越千年时光的青铜器,给了她古铜色的肌肤、铮铮的铁骨和巍然屹立的脊梁吗?而她,不正是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的一分子吗?在别人看来最不起眼的烟云涧古镇泥巴,创造了古今青铜文化的传奇啊!是爱,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蕴含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铸造车间门口,讲解员指着一个大青铜鼎身上神秘的图文告诉大家:这就是“河出图洛出书”,又叫“河图洛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著名传说。据说六七千年前,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之后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于战胜了洪水。天地间自有玄机啊!
    烟云涧青铜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因为地处千年丝绸古道“秦楚古道”要冲,加之风光秀美,早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是王室用青铜礼器祭祀天神的宝地。烟云涧苔痕斑驳的青石龙溪古桥上,留下了记录历史印痕的深深车辙。古往今来,千年丝绸古道上,走过了无数马队和骆驼队,烟云涧的青铜器,也随之走到海角天涯。古镇附近出土的古代青铜鼎、青铜爵、青铜车等,佐证着烟云涧作为华夏青铜文化源头的历史印记。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如今的烟云涧古镇,人人都是能工巧匠,个个都是工艺大师,仿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固新,他们把青铜文化融入时代的脉搏,扬起澎湃的浪花,重现了“炉火映天地、红星透紫烟”的壮观场景。古老的镇子创造了致富的神话,如今这里的姑娘都不愿嫁到外村去,情愿和父兄守着乡土,“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这一点值得现代人深思。是的,很多人都习惯了向外寻觅,在都市的纷繁中迷失了方向,而忽略了灵魂深处故土的天空。古镇烟云涧人,不艳羡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在那片最本真的土地上,创造了生命的价值和辉煌,给虚妄的现实一次救赎。
  目前,烟云涧村正在政府主导下建设青铜特色小镇,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打造成一座集研、产、销、游、购、娱于一体的全国闻名的青铜小镇。烟云涧青铜器,在神奇的伊水之滨,谱写着一曲辉煌大气的华美乐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芷兰,本名岳令团,河南伊川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洛阳文学院特约创作员,《华夏诗文》杂志社名誉主编,《南开春秋》伊川作协副主席,现任职于伊川文联。已出版《古道芳菲》《古道幽兰》《古道云天》《在水伊方》四部诗集及散文集《竹泉情缘》、散文诗集《今夜有风》,《在水伊方》获洛阳市对外形象宣传六个一工程奖,《竹泉情缘》入围河南省第二届杜甫文学奖,作品先后十多次获奖并散见于国内外报纸及文学期刊)
地板 2018-6-20 20:2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二)
             烟云涧青铜器
                      文/王卫芳
   在洛阳市伊川县南部有个美丽的小镇——烟云涧,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这里是仿古青铜工艺品铸造基地,历史悠久,被称为“中国青铜第一村”,并且创造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品牌“烟云涧青铜器”。它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时代的画卷里!
   古代的烟云涧村由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山环绕,其间有康水、明水,似两条飘带穿村而过,日出日落时分,袅袅炊烟和山涧升腾的水汽交融变幻,使古老的烟云涧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烟云涧”因此而得名。
   据历史记载: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以南的烟云涧一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北面是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地方,从上古到夏商周时期的帝王们,将这里作为祭祀天神的宝地,烟云涧也就成为铸造供应各类祭祀礼器的地方。传说,大禹也曾在烟云涧南边的金鼎山下铸九鼎。附近数十年来出土的青铜车、青铜爵、青铜斝和“子申父己”青铜鼎等,佐证着烟云涧作为华夏青铜器之源的历史印记。
   随着历史的发展,几千年来 烟云涧是秦楚、晋楚、周楚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交渡天下咽喉要冲”。古道走过了无数的商队、军队、马队和骆驼队,把这里的青铜器带到世界各地。现在世界上百余家博物馆都收藏有烟云涧青铜器。村子东边那苔藓斑驳的青石,溪古桥上的深深车痕,见证了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
   今日有幸,在伊川作协主席王鼎山老师与副主席岳令团老师的带领下,和众多文友一起来到了这个仰慕已久的古镇。在翟智高老师的引导下,参观了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内现存有300多件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青铜仿古制品。那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令我们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更令我们惊讶的是,每件制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从开始的土质选择到最后的烧制模型,精细雕琢,打磨抛光,制品做旧,成品检验等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并且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就是这样,烟云涧人不断追求卓越,使得村内个个都成了能工巧匠。古往今来的烟云涧人世世代代以铸造青铜器为业,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烟云涧人们也与时俱进,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结合现代技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青铜制品的仿真度与收藏价值大大提升!
    看着那琳琅满目、形象逼真的青铜制品,禁不住捧一件在手心,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这青铜古色,不正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象征吗?这精致的雕刻,不正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吗?它不正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烟云涧人精湛的铸造技艺与创新精神吗?正是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在不断开拓创新中,才使青铜文明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我相信,作为中国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正以它厚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也必定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上空!
(作者简介:蓝梦 ,原名:王卫芳,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喜欢诗歌、散文、喜欢朗颂,曾在《伊川作协》、《月牙诗社》、《作家美文》、《诗意文韵》、《中国诗歌精品》、《读者美刊》、《晶莹美刊》、《枫叶诗苑》、《远方诗歌文化传媒》等诗社发表诗文等。记录生活点滴,感受多彩人生)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三)
                 神奇烟云涧
              文/董素玲

    古都洛阳,灵秀伊川,古镇葛寨,伊水河畔,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青铜器制造基地“烟云涧”。这里依山傍水,绿树环绕,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山环抱;康水、明水穿村而过。整个村子烟云缭绕,如梦如幻,令人陶醉忘返。


    一条弯弯曲曲,绿草如茵的乡间小道上,龙溪古桥静静地横卧在溪水之上,年深日久,龙尾已经不见,只剩下龙头还在昂然注视着前方,似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古老的商道传说......




    站在桥上,望着车痕累累的青石桥面,仿佛看到了昔日秦楚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骆驼车队,正缓缓地迎面走来。然后在这美丽的小村子里休整一宿,第二天早上再携带着这里精美的青铜器具走向世界各地。耳边也不由得地响起了“送战友,踏征程,耳边响起驼铃声”饱含深情的沧桑歌声。
    史载夏商周时期,烟云涧就是王室祭祀天地用青铜器的地方,也是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基地之一。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制作工艺也由古老的泥范、石范、演变到如今精密高超的失蜡制造。
    适逢 2018年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我们伊川作协一行数十人来到葛寨乡烟涧村参观采风。 在青铜器制作工坊,我们见到了两位正在制作蜡模的女工,她们正在用充满智慧的双手,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模具,专注而细致。这种原始的制作工艺,最是耗费时间,体力。但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青铜器才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韵味,保留了原始的古风古迹。 从而享誉于世界各国,声名远播。
    随后我们到了“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这里有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制品。名扬天下的天子驾六,形神具备的神树,精美的编钟,细致入微的雕像等,.琳琅满目,满室生辉,看的人眼花缭乱,兴致盎然。
   “呀!真漂亮!” 同行的老师一声惊呼,大家都围了过去,原来是一款古色古香的香薰笼。小巧玲珑的铜制熏笼,像我们女士用的香粉盒子一样大小,里面放上一枚比绿茶瓶盖稍大一圈的熏香,然后盖上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盖子。不由得令人遐想连篇,似乎穿越到了古时侯的书香世家,看到了行动举止讲究的深闺少女,正在熏香夜读,品味孤独。
   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不仅继承了古老的青铜制作工艺,而且在仿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青铜神器。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世界一绝。难以想象,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烟云涧人竟能保持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大到几十吨的人物雕塑,小到几厘米的装饰物件。而且无一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这种精神真的是难能可贵,而青铜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连绵不绝。
   青铜器的制作,不单单是外形上模仿得惟妙惟肖,它囊括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里面。每一件青铜器,几乎都有它的前世今生。每铸造一件青铜器,首先得对它的背景了解通透,然后才是外观的塑造。这样才能使一笔一划、一点一线都充满活力,才能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它的生命力。 比如河图洛书鼎,河图是园点,寓意“天圆”;洛书是方图,意为“地方”,每个点每条线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不了解这些,就难以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就欣赏不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烟云涧村由制作仿古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它使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得以继承和发扬,使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再现和重生。它对我国青铜器制作的保留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神奇秀丽的烟云涧,美丽迷人的烟云涧, 正以它独特的文明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一步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董素玲,网名:铃儿响叮当。文学爱好者,喜欢写作。怀揣梦想,向往诗和远方,始终坚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四)
            印象烟云涧
                文/杜哲蕊
杜哲蕊.jpg
   喜欢上“涧”这个字,是前不久从三川的《康河芹溪》中的感知到的。他在文中写到“流落到成都的诗圣杜甫每日里有‘香芹碧涧羹’的啜饮,其嗜芹之心,溢于言表”。我就想这碧涧该是一个清逸隽秀,幽深静谧的好地方吧,那里的清泉一定是清凉,纯净,天然的,否则怎么能煮羹呢?
    那涧一定也是云雾缭绕,仙气氤氲,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又风霜高洁,冬乃水落石出吧。可是想象只是想象,终归没有亲眼所见,不免遗憾!然而所喜的是,在三川先生和芷兰姐姐的引荐下,有幸参加了昨天世界文化遗产日里的采风,对这涧有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感受。


   烟云涧,听起来比碧涧更有诗情画意,大概是烟云浩渺的山涧中藏着一条潺潺清溪,伴着这清溪,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幸福美满地生活的好地方吧。到达这里的一瞬间,才知道这竟是十四年前我在沙园小学上班经过的地方,可当时并没有在意它,估计是怕那段“鬼门关”的传说吧,而如今慕名而来,却发现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华天宝,这天宝就是仿古青铜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康河和明河的水养育了勤劳聪颖的人们,他们在这美丽的河畔劳作耕耘,用聪明智慧把古人发明的失蜡铸造青铜器的工艺重新传承。那繁琐的工序,那创新的才思,打造了那精湛的青铜器艺术品。当看到那栩栩如生像是从历史隧道中穿越过来的酒樽、磬钟,大方鼎时,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惊叹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惊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
    你看那匹古铜色的战马正在嘶鸣,前蹄已愤然跃起,背上的岳飞大将军,手持沥泉神枪,已决然要与宿敌展开一场生死战,要么赢取大宋江山,要么战死沙场,他的表情那么凝重又那么自信,如果秦桧不来搅局的话,那么这次一定能让金兀术带着他的大部队滚回老家……这些历史在我看到策马奔腾的青铜艺术品时,一下子涌入脑海,这一段悲壮的历史活生生地在烟云涧手艺人中的手中再现,这难道仅仅是技术上的熟巧?更多的是艺术上的创新啊!
   再看那金色的酒樽,静静地立着,像是在等待诗仙太白的到来,或许只有太白这么一位酒中仙才能在当歌对酒时,把他心中满满的月光盛放在这金樽里,就着月光,闻着酒香,李太白醉倒在了极乐之宴上;也或许只有这烟云涧的青铜酒杯才能盛放这份诗与贵,诗与歌,诗与明月相融的盛唐文化吧,因为这里“濯清泽兮烟云渺,出沧桑兮物华济”!

   其实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座“福自来”的大鼎,上面四个角,像宅院的屋檐,最上面刻着龙,应该是古代帝王和权利以及国家的象征;中间刻着羊,那估计就是吉祥如意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想起“三阳(羊)开泰”这个成语,我想它应该很有思想艺术,最初的“祥”字怕是“羊”字的写法吧,羊温顺儒雅,祥吉祥儒雅,两者应该可以合在一起,寄寓吉祥如意!可它之前是写作“阳”的啊,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何来这三阳之说?那估计应该是朝阳,午阳和夕阳,这三阳能开启一个泰康盛世吧!为什么把羊放在大鼎中间,是不是因为午阳是正天中的太阳,正辉煌灿烂呢?正如“如日中天”之意,这样设计寓意是希望中华上下五千年不管是文化还是国运永远都如日中天吧!
   想到这里,心中突然对眼前这个大鼎肃然起敬,一个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件却在烟云涧这一方净土上,在这些勤劳聪颖艺人的孕育下有了活生生的生命,这简直就是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其实奇迹的出现也不是偶然,而是传承的力量,踩着创新的脚步在文明的华夏大地上开了花结了果!
   愿记载着传承和创新的烟云涧在伊水河畔源远流长,在华夏大地烟云浩渺!
(作者介绍:无弦玫瑰,原名杜哲蕊,伊川白元人,爱好文字。曾写《沙园小学那些事》等散文见于伊川报。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五)                
            烟云涧
                文/张会坡
张会坡.jpg
      一 、阴间
         
   世上若有阴间,我去过。有文化学者在《烟云涧三字歌》里吟唱道:
   入土门,鬼门关。
   割头寨,到阴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单单一些地名村名,就值得探源,值得玩味。
   从伊阙沿上古伊水南溯,经过一个暗红泥砂岩下的村落,就进入了土门。这“土门”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至今仍这样叫。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入土门多少遭了,说不清的,说不清就不去说它,反正神知道,天也知道。
   土门之南,我外婆家村口有个小山岗,山岗有名号,就是传说至今的“鬼门关”,听着可吓人了。打小就知道这个“关”。母亲讲述过外公口授的故事,每每夜深人静,那里便有钟磬鼎鸣、笙吹击打之音传来。说是那些身世显赫之族,在举行进入“阴间”的盛大仪式。待鸡鸣三巡之后,一切又没了影像。过“鬼门关”,直到九皋山中段的天室山之间,那里有片区域,便是传说中的的“阴间”了。我到过“阴间”。多少遭了?也只有神知天知了。
   文化学者翟教授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连崤山和熊耳之山,东接五岳之中的嵩山和外方山。洛阳周王城向南的中轴线,恰好照直九皋山中部的天室山。从上古到夏商周,帝王们便将烟云涧作为制作祭祀天神所需青铜礼器的铸造宝地。传说大禹在这里铸九鼎,从此,这里就成了青铜器铸造和出产之地。以往所谓的“鬼门关”,其实是“九鼎八簋”的“簋门”,在《后汉书 广成赋》有记载,古代九皋天室山麓是皇家的“大汉南郊广成泽皇家园林”,只有最尊贵的帝王将相才能走这个最尊贵的“簋门”。后来是以讹传讹了。
   这一带有着太多的文化遗址,土门遗址,古城遗址,白元遗址,上皇古酒遗址,杜康造酒遗址,陆浑戎遗址……不胜枚举。这“阴间”地下埋着多少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又埋有多少青铜古物,难知。
二、方鼎
   这里有个村落,名唤烟云里,后改为烟云涧。走过“簋门关”,便到烟云涧。
   烟云涧竹树环合,康水明河穿街而过。街道古朴典雅,青铜店铺鳞次栉比。那些招牌檐下挂,幌子门前插,徜徉其间,夏商古风迎面吹来,穿越之感便厚重起来。
   “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那天,我随采风团走进了烟云涧。洛阳烟云涧青铜器工艺博物馆馆长方长站接待了我们。方馆长称,据方氏家谱载,烟云涧青铜器工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他是方家第16代传人,由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创办的国内首家青铜器工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部门核准授牌,其青铜器物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在茂林修竹掩映下的博物馆院内,我们见到了足有一人多高的四足方鼎,也就是“河图洛书鼎”。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鼎”的前世今生,也解读了“方鼎”不为人知的丰厚文化内涵。

   鼎有两种之分,三足为圆,四足呈方,被视为国之重器。鼎除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外,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对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在拉萨人民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的鼎盛发展,意义深远。
    参观这里制作的各种青铜器精美异常,纹饰古雅,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陈列馆里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我所关注的是,在烟云涧青铜器这面大旗的影响下,已有近300户人家从事青铜器加工,从业人员已越千人,仅2015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高达1900余万元,使烟云涧成为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加工基地和青铜器产品集散之地。其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应该说,方家对烟云涧青铜器的发展,功不可没。最初方馆长背着几十个铜镜走街串巷寻找买主,到现在,方家已发展为全村规模最大的青铜器企业之一。秉承着祖上美德,童叟无欺,事业蒸蒸日上。他们不仅传承者中华文明,也传承着方方正正的家族人格。

三、龙溪桥
   一座苍颜古拙的独拱石桥,静静地藏身于烟云涧村东的幽林深处。那是架在已废弃的秦楚古道上的龙溪桥。那天“采风行”太匆匆,没能详睹其雅容,归来数日,仍念念不忘,竟是茶饭无味。拟重拜龙溪桥。遂邀了两三友人前往。车子缓行在烟云涧与妙黍之间的乡道上,往返再三,竟迷了路径,后来在密林深处躬问牧羊老人,方如愿。



   河流不大,桥也就不那么雄伟。但是龙溪桥很古老,桥下石缝开裂,小树荒草从中生出,摇曳着历史的风尘。桥拱呈站立的椭圆形,造型典雅,具南方水乡玉带桥之风韵。其外券石板赭黄色调,隐约着精美的饰纹。顶部朝东,扬起一青石龙首,口含石雕宝珠,石龙脖颈麟甲片片,清晰可辨。看那龙尾处,已齐刷刷断了去,不知毁于何代年月。桥面青石板铺就,裂缝间填满了岁月的尘土,荒草蔓延。雨水冲过的石板光滑异常,两道深深的车痕凹陷,贮藏者曾经的一段历史和古丝绸商道上的繁荣秘籍。牧羊老人吸着烟袋说,这里曾是古代秦楚、晋楚、周楚古道的必经之地,被史书称为“交流天下之咽喉要冲”。
   
   龙溪桥,承载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而这一切,都能在烟云涧青铜器上找到印证。龙溪桥,在洛阳,在鹤鸣九皋的烟云里。

龍溪桥2.jpg
秦楚丝绸商道龍溪桥 桥面青石板上的车辙印.jpg
龍溪桥石板车辙印.jpg
  夕阳透过密林照在龙溪桥上,我坐在不足百米的引桥古道上,品味着历史云烟的古老往事,似乎飘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秦楚丝绸商道龍溪桥1.jpg
   我的眼前似乎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马队、车队、驼队从这桥上通过,也看到那些各色人等,将衣袖轻轻一甩,龙溪桥上便落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碎片。那隐匿在古树间商人的说笑声、骆驼的铜铃声,被风一吹,重又在耳边清晰地响起……
(作者简介: 张会坡,笔名三川舟子,常用名张惠,惠子等。洛阳伊川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教育工作。钟爱生活,敬畏稻菽,好野游,惜草木。有诗文见诸报刊。其散文集《野意》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 )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六)

         往事越千年
           文/卧龙
赵树辉.jpg
    烟云涧,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子,正如它铸造的一尊青铜古鼎,即厚重又精致,即久远却又鲜活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鼎,是厚重的中华文化的标志,而青铜器制作,则是烟云涧的标志。中国用青铜器祭祀的历史有多长,烟云涧青铜器制作的历史就有多长。从上古到夏商周时期的帝王祭天皆选此地,而祭祀用的青铜器均出自这个镇子的工匠之手。相传大禹曾在烟云涧村南的金鼎山铸九鼎,拜神祭天,为天下苍生祈福。
    周边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比如陆浑戎的六驾车马,比如“子申父已”青铜鼎、青铜车马、青铜编钟。
    厚重的不仅仅是这些出土的文物,就连这里随手抓起的泥土,你都能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厚重。这里的泥土有着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幻化出伟人巨像指点江山;他们能穿越历史,带你走进杀声震天的古战场;他们能带你眺望夕阳西下的驼队,那穿着秦衣汉服的商贾在这里驻足惊叹,饮一爵酒方可向西,这片土地成为秦丝绸之路一个大大的逗点。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
   九皋山是古都洛阳南的屏障,而烟云涧背靠的就是这九皋山。“鹤鸣于野,声闻于天”的传说便源于此山。从洛阳的方向来看九皋山,其突出的三个峰峦恰好组成了一个展翅高飞的大鸟,盘旋于河洛大地之间,而小小的烟云涧正处于这大鸟的两翼之间。这仅仅是巧合还是造化的神奇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烟云涧在帝王祭祀中的重要地理位置是确定无疑的。

   
   康水与明水穿村而过,日出时分涧水生出云雾,加上烟云涧三面环山,那缭绕如诗如画,静谧间带着点诡异,更增添这个小镇子的神秘。神秘的还有一条名曰“龙溪”的小支流,从明水来,又到明水去,却成就了小溪上的一座古桥——溪古桥。溪古桥上那深深的车辙印便是秦丝绸商队留下的印记,车马,驼铃,还有这浅浅的水声,与烟云涧一同见证着锈迹斑斑的历史。
  历史已远去,往事尚可追!如今的烟云涧完整地传承了古老的青铜制造技艺,那是古朴的更是精湛的,十六道工序的每一道都饱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都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之光。这里的青铜制作工艺已申请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青铜器仿品已成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烟云涧,正以饱满的热情,稳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这里的工匠正在以精湛的技艺书写着“中国制造”,或方正,或圆润,彰显着中华青铜器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技艺的精湛。
   往事越千年,而今从头越。正如胡社桥先生所写的,“烟云古涧雾苍茫,画里溪山连汉唐。谁把铜炉当巨砚,借来金石著华章。”现在的烟云涧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赵树辉,笔名卧龙,洛阳伊川人,一线教师。河南省作协会员,《月牙文学》主编,个人诗集《卧龙吟》)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七)
    绿荫深处烟云涧
                      文/宁凡征
宁凡征.jpg
  在美丽的洛阳城南40公里处,伊水河畔的东岸,绿树葱茏,水流潺潺,繁茂的杨树撑开一把把碧绿的伞盖,把一座历史久远的仿古青铜器古镇——烟云涧淹没在汪洋的绿海里。
烟云涧村1.jpg
   这是一个八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地处伏牛山脉,北临世界文遗产龙门石窟,南接八百里伏牛山中原旅游风景区。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山环抱,康水明河绿水环绕,叮咚作响的杜康河穿镇而过。村外,古老的龙溪桥静静的站立在黄尘古道上,见证着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烟云涧地处秦楚、晋楚、周楚古道咽喉要冲,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旅交流天下的咽喉要道。(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附近,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趁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站在古老的龙溪桥上勒马听风,赳赳雄兵,马蹄声声,几千年来丝绸古道上送走了无数的军队、马帮、商队驼铃,昔日的刀光剑影伴随着历史的风雨长波“遍地英雄下夕烟”。
17、烟云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图片_20180610.jpg
  当外界惊叹烟云涧的青铜器精美厚重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青铜铸造业源源流长。根据挖掘出土的文物考证,烟云涧青铜器的手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烟云涧到九皋天室山一带就被王室列为祭祀天神的宝地。传说大禹治理水患后把中国分九州,并在此铸九鼎为天下苍生祈福。从此,烟云涧就成了青铜器铸造地和出产地之一。
烟云涧青铜小镇文化遗产日01.jpg
烟云涧青铜器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jpg
  岁月更迭,青铜铸造技艺代代传承,根据方家第十六代传人、国内首家青铜器工艺博物馆长方长站的家谱记载,明清时期烟云涧也有仿制青铜器记载。时至今日,烟云涧家家有技师,人人有绝活,公司企业52家,加工户37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实现销售年收入1.2亿元,利税高达1900余万元,使烟云涧成为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加工基地和青铜器产品集散地。如今,烟云涧仿古青铜器博物馆陈列的仿制品就有1000多种,产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逼真。能工巧匠采用传统失蜡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生产,镶嵌工艺绚丽精巧,铭文字体质朴美奂。主要产品:中国尊、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四羊方尊、洛阳鼎、司母戊方鼎、莲鹤方壶、陶龙纹壶、鸟壶、妇好尊、双羊尊等及各种造型壁挂和仿古台灯。精美的仿古青铜器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世界各地。部分精品还被国内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并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镇宅之宝。2011年,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烟云涧青铜器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烟云涧青铜器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中央电视台和多家报刊均作过专题报导,《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为洛阳烟云涧青铜器工艺博物馆题词:“青铜文明,源远流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jpg
邵华泽题词.jpg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在这块神奇厚重的土地上继承和发展先辈流传下来的青铜铸造技术,历经沧桑,自强不息。英姿勃发的烟云涧乘上历史的快车,一带一路,把伟业开创,把中国河洛文化,中国青铜器文化输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远方。
(作者简介:宁凡征,女,网名:人宁家安,河南伊川人,中共党员,一线教师。热衷文学创作,感悟人生百味。代表作品有《崖头童话》、《呵护》、《孝在当今》、《捡鸭蛋》《思念》、《等你》、《 韶光相遇》、《幸福追梦人》等等)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汇集(八)
         采风烟云涧
徐仕杰
徐仕杰.jpg
  在距伊川县城南边16公里处有一个因盛产仿古青铜器而闻名的小村庄,它就是伊川县葛寨镇烟云涧村(简称烟涧村)。该村有8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村民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制作出的青铜器名扬海内外,烟涧村被誉为“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
   适逢2018年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伊川作家一行数十人在伊川作协主席王鼎山和副主席岳令团的带领下,来到葛寨烟涧村进行采风活动。
进入博物馆,正门口的一座高大的“中国尊”引人驻足。文化学者翟智高告诉大家,中国尊是以西周青铜器何尊为原型设计制作而成的,它的主体为圆,圆口朝天,寓意纳福自天,四道大飞棱连接线呈正方形,寓意华夏大地,四方平安。
烟云涧青铜小镇文化遗产日001.jpg
  在青铜器制作工坊,两位女工正在制作蜡模。她们已经从事这种职业很多年了,她们娴熟的动作引来大家的围观。看到她们一丝不苟精心制作大家都纷纷称赞,感叹烟涧村为何能成为仿古名村,深信成为仿古名村决不是徒有其名。
24、烟云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图片_20180610.jpg
  大家参观了烟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内的青铜制品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看的人眼花缭乱,好奇多多。多亏学者翟智高先生博古通今把一件件青铜制品的出处和历史来源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听得大家如痴如醉。翟智高老师说,不要以为是仿制品就认为制作起来很容易很简单,其实每件制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从开始的土质选择到最后铸成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每道工序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否则就会成为废品。他说,正是严格的质量把关和村人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才使得烟涧村制作的产品声名远播。
34、烟云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图片_20180610.jpg.jpg
  烟涧村在90年代末期,该村的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产业,随着制作工艺的纯熟,不管是桌上的“马踏飞燕”摆件,还是5米多高的铜像,都能做得惟妙惟肖。烟涧村仿古青铜器产品主要有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复仿制品、人物造型、工艺品等三大系列1000多种,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 2014年,烟涧村举办了“洛阳烟云涧青铜文化节”。节会期间,参观青铜器博物馆的游客及客商达3万余人次,成交订单金额3000余万元。
  目前,烟涧村正在政府主导下建设青铜特色小镇,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打造成一座集研、产、销、游、购、娱于一体的全国闻名的青铜小镇,烟涧村将成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作者简介:徐仕杰,男,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伊川县交警大队工作。 曾在《大河报》《洛阳晚报》《鹤鸣文化论坛》《伊川》《伊川公安》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5# 2018-6-20 20: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6-20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川作协烟云涧采风 诗集(六)
烟云涧
文/王鼎三

烟云涧里荡春风,
紫气祥光聚此中。
盛景且看民宅上,
村容镇貌赖青铜。


踏莎行,烟云涧采风
文/王鼎三

伊水滔滔,河之东岸,祥云聚此正妆扮。漫天紫气更氤氲,采风歌咏烟云涧。
人杰春长,金瓯一片,游人观景犹忘返。青铜古韵发昌盛,已闻捷报随风传。
(作者简历:王鼎三,字嵩铸,洛阳伊川人,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官场小说《谁主沉浮》六卷、历史演义小说《洛阳 洛阳》,小说连续获得洛阳市第四届、第五届 “五个一”工程奖。另有散文集、杂文集、诗词集等

游烟云涧
文/芷兰
漫步梦里烟云涧,
诗意画卷醉忘返。
村南美景八方闻,
鹤鸣九皋巍巍山。
村北绿流如玉带,
康明二水波潺潺。
街巷欢歌笑声起,
阡陌依稀闻鸡犬。
曼妙乡姑忙浣纱,
田庄袅袅起炊烟。
河图洛书灵秀地,
技称第一古来传。
神奇复仿青铜器,
光彩耀眼锈斑斓。
手艺精巧胜天工,
五湖四海美名传。
远销港台和澳门,
海外接连下订单。
客商联袂车龙来,
山民致富滚财源。
跨过龙溪青石桥,
耳畔汩汩听清泉。
农家携手奔小康,
烟涧儿女尽开颜。
游古邑烟涧村
文/张报
三山二水烟云涧,
鹤鸣天下盘古传。
古邑村落炉火红,
天子驾六马踏燕。
丝绸之路驼铃遥,
青石龙桥穿唐汉。
钟鸣铜鼎载旧事,
炎黄子孙续新篇。
注释:
1.三山指九皋山、莲花山、惠明山。
2.二水指烟涧村明水河和康水河。
3.天子驾六、马踏燕分别是烟涧村方家祖传铸造青铜器的名称。
赴烟云涧采风有感
文/李广欣

莲花山青康水潺,
华夏青铜器策源。
满目琳琅未接暇,
濂溪若知亦笑泉。

往昔智者超胆略,
开拓创新名豫原,
艺精器全六洲售,
天下谁不识云涧。
(作者简介:李广欣,洛阳伊川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任职于伊川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经济报,河南科技报,洛阳日报等省级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近120篇。著有伊川县历史文化书稿《伊阙钩沉》)
采风烟云涧                    
文/赵彩虹
                           
采风走进烟云涧,            
青铜精品醉心田,           
喜得青炉千古缘,           
一道美景香庭院。              
工艺精湛佳话传,           
仿佛回到古道边,           
独特经营有作为,           
炉火纯青赛始前。
(作者简介:赵彩虹,网名:赤橙黄绿青蓝紫,永远的文学爱好者)


七律◆烟云涧青铜小镇采风有贺
文/宋克尊
三山二水几回肠
国宝烟云涧里藏
千古精工真厚重
一身绿锈尽沧桑
青铜文化传承久
重器非遗礼乐长
立足中原多壮志
五湖四海美名扬
五律◆青铜小镇有寄
文/宋克尊
红斑看圣手
岁月万层波
白发人千里
青铜梦一柯
古今兴废事
真假毁誉多
客至烟云涧
新风雅韵磨
宋克尊,号三无,汉族,52岁,中文大专,洛阳市伊川县人,在伊川县交通局农村所工作,洛阳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洛阳市作协会员。喜爱文学,对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散文等多有涉猎,有大量习作和师友交流
烟云涧
文/铃儿响叮当
烟云涧村烟云绕
龙溪古桥溪水亮
天子驾六气宇昂
河图洛书寓意广
匠心独具铸青铜
巧手运营名远扬
传统技能得继承
文化遗产世称强
(作者简介:董素玲,网名:铃儿响叮当。文学爱好者,喜欢写作。怀揣梦想,向往诗和远方,始终坚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走进烟云涧
文/李秀粉
走进烟云涧
走进了一个很古老而又
很美丽的宫殿
宫灯长鸣编钟悠远
天子驾六马踏飞燕
一个个故事在这里定格
厚重的历史深邃渊源
千年古道在这里穿过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似隐约
摇响在耳边
青石龙溪古桥上苔痕斑斑
记录下深深的车辙是确凿证言
秦晋周楚必经之路
交流天下广结善缘
无数商贾车马重载
把青铜器带向各地盛誉美传
烟云涧
一个给诗情画意赋予新意的名字
交风雨之相会结阴阳之中和
上古帝王作为祭祀天神的宝地
昭黎民百姓祈福納财的定点
一个个能工巧匠在这里云集
一道道传统工艺烧制师表
技术精湛
烟云涧
一个铸造供应各类祭祀礼器的地方
一套套全新的运作机制发展理念
烟云涧
五千年文明在这里传承
频频好运争相奉献于世人面前
(作者简历:李秀粉,女,1963年出生,河南洛阳伊川人。河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硬笔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女美术家联谊会伊川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伊川女子书画院副院长。自幼爱好诗词、书画。诗歌、散文散见于《梦回琵琶峰》《世纪诗典》《中国当代爱情诗典》《中国亲情诗典》《供销合作报》《龙眼树诗歌报》《洛阳日报》《洛阳商报》等多家报刊。出有个人专辑《李秀粉书法艺术》,并于2017年荣获东岳文学艺术奖,荣获十大网络诗人称号。签约作家,诗人。胸怀五彩缤纷,脚踏万里风云,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中华,青铜
文/王卫芳
中华,中华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五千年的文明溢满华夏
在历史的长廊
孕育出烟云涧青铜世家
哦!它是中国文明的奇葩
正以独特的方式
绽放奇彩异花
青铜,青铜
浓重的古色
精湛的技艺
雕琢智慧之花
沿着历史的长河
追溯你前进的步伐
哦!你已经遍满海角天涯
正以饱满的精神
创设青铜名塔
中华,青铜
一个是世人仰慕的国度
一个是万人瞩目的文化
穿越时空
举起爵中馨香的美酒
体会古人对饮作诗的风雅
敲响时代的编钟
燃起爱的火把
让和平之花布满天下
我想描绘你丰富的内涵
无奈,纤细的笔尖
承载不动你厚重的文化
我想咏诗来赞美
无奈,苍白的语言
怎能托起你鼎足的伟大
天子驾六的霸气
马踏飞燕的豪迈
是我们正在崛起的中华
等待
文/杜哲蕊
《朗读者》里有云:
“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
并非是触手可及的
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
等待的结果
才会显得更加珍贵”
等待是那古色古香的酒樽里
盛放的那轮盛唐明月
掩映在诗仙当歌对酒的极乐宴上
浸透着诗与月
诗与舞,诗与灵的味儿
在一千多年后仍然散发着的酒香
等待是那奔腾急的战马上
手持沥泉枪的大将岳飞
吟诵着三十功名尘与土
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光里
谱写成的一曲英雄赞歌
至今还嘹亮地响彻在广袤的天宇下
等待是烟云涧的青铜器
几经浴火与死亡的抗争
流落在聪慧人的手中
重新复活的一段段历史
经历了时间的打磨  
在华夏大地上愈发清晰珍贵

6# 2018-6-20 21:52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门哥 发表于 2018-10-28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工艺品足以假乱真!
7# 2018-10-28 17:46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