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移民文化越来越式微了

2024-05-10 20:06 51402人阅读 26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洛阳] 洛阳的移民文化越来越式微了

[复制链接]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0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洛阳调迁进入了大量移民,东三省最多,上海、广东、湖北次之,其它各省的都有。移民以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为主,中青年居多。
       移民对洛阳的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具体有专业文章论述),八十年代初达到了高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有一些移民调出,以调往大城市及回乡为主;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洛阳移民集中的大厂生存艰难,较大规模的移民一代、移民二代离开了洛阳;进入新世纪,随着大量科研院所、央企迁出洛阳,移民又一次成规模迁出。
       这三次移民离开高峰,到底走了多少移民一代、移民二代,没见过官方统计,个人拍脑袋估计,得有六位数。如今移民一代自然死亡过半,移民三代基本被同化,再加上近二十年大量郊县人口、豫东人口的进入,洛阳基本已看不出五六十年前大规模移民的痕迹了,移民文化越来越式微。
 楼主|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公司东北二代大多都不会渍酸菜了,三代完全没有东北口音,生活习惯也很难看出东北人痕迹,曾经的上海人、广东人、湖北人后代也如此。
沙发 2024-5-10 2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0 2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冬天做香肠的比较多,不知这是不是移民习惯痕迹?我们公司有位湖南二代,每年初冬骑着车子到郊外偷偷折些柏树枝,然后在他家后院的棚子里熏腊肉,每年那两天都会闻到熟悉的味道,这在洛阳已经很少见了。
板凳 2024-5-10 21:32 评论 收起评论
芳华-刹那 发表于 2024-5-10 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江浙移民泛滥
地板 2024-5-10 21:34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5-1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代移民背井离乡,来到洛阳,奉献技术知识和青春,要感谢这一带移民,带来的积极影响。一个地区的优秀文化属性,要靠什么维系传承?如果没有引领者,那就是大杂烩,慢慢同化,平均化,成为豫西乃至河南中原文化的普普通通一部分了。昂哥陆逊人刚到北 美大陆,也有对子女后代如何传承优秀文化的考量,于是就仿照故乡剑 桥 牛 津大学,也创立了一个哈 佛大学,培养自己的子弟,如今粗略大约20个诺贝尔奖来自这个大学;洛阳作为移民工业城市,保持不被同化,我觉得,就是发扬光大洛阳工学院(现在的名字我也记不得了),通过教育使得洛阳一直优秀。
5# 2024-5-10 21: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有点深奥,本人驾驭不了,请有识之士发表看法。
6# 2024-5-10 21:51 评论 收起评论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5-10 2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规律,这个没什么慨叹的,想让发达地区的人一批又一批地搬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可以参考上海的人员构成,也都是小地方来的,上海本地人就是由宁波人啦,苏北人啦,无锡人啦混合成的。那些比上海厉害的地方,纽约啦,伦敦啦,东京啦,香/港啦,你见过几个移民到上海去的?

自/由迁徙流动的时代,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指望发达地区人才倒流,而是受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新的贸易或者科技热点的转移,小渔村变成自/由贸易港,小山谷变成科技之乡。另一个是城市本身就在金字塔尖,除了他自己以外的所有地方,全都是小地方,全都有青年才俊怀揣梦想来此创业,达到强者恒强,不断发展。

7# 2024-5-10 22:00 评论 收起评论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5-10 2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规律,这个没什么慨叹的,想让发达地区的人一批又一批地搬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可以参考上海的人员构成,也都是小地方来的,上海本地人就是由宁波人啦,苏北人啦,无锡人啦混合成的。那些比上海厉害的地方,纽/约啦,伦/敦啦,东/京啦,香/港啦,你见过几个移/民到上海去的?

自/由迁徙流动的时代,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指望发达地区人才倒流,而是受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新的贸易或者科技热点的转移,小渔村变成自/由贸/易港,小山谷变成科技之乡。另一个是城市本身就在金字塔尖,除了他自己以外的所有地方,全都是小地方,全都有青年才俊怀揣梦想来此创业,达到强者恒强,不断发展。

8# 2024-5-10 22:01 评论 收起评论
band 发表于 2024-5-11 1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0 20:30
我们公司东北二代大多都不会渍酸菜了,三代完全没有东北口音,生活习惯也很难看出东北人痕迹,曾经 ...


看看上海过来的那些移民,一家要一年消耗上百斤白糖,有些生活习惯一两代是改变不了的。
9# 2024-5-11 10:54 评论 收起评论
享生活 发表于 2024-5-1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豫东人的大量渗入,改变了原先很多人的思路和生活习惯,变的更加深邃,更加犀利了
10# 2024-5-11 11:50 收起评论
女中豪杰柴静 2024-5-11 11:53
评论
.....................
锄禾洛阴 2024-5-11 12:31
评论
豫东人勤劳有闯劲。
 楼主|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4bed2e738bd4b31c55ed9d8783d6277f9e2ff83d.jpg
11# 2024-5-11 12:54 收起评论
锄禾洛阴 2024-5-11 12:56
评论
       该书介绍,1952年末,洛阳市区人口不足七万,至1957年,达到了三十多万。
锄禾11 发表于 2024-5-1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2024-5-11 16:15 评论 收起评论
wsdlzy 发表于 2024-5-1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2024-5-12 09:23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5-1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5-10 22:01
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规律,这个没什么慨叹的,想让发达地区的人一批又一批地搬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可以参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英国这种类型,自我找到了不断进步的思想文化机制,不用外来优秀人才涌入,也能不断涌出0到1的科技产出。洛阳,如果能发展到这种轨道,就真的是华夏圣城了神都了。
14# 2024-5-12 09:56 评论 收起评论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5-12 1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5-12 09:56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英国这种类型,自我找到了不断进步的思想文化机制,不用外来优秀人才涌入,也能不断涌 ...


你说的这种情况,可以包括在我说的第一种情况里,小渔村是新加坡,小山谷是硅谷,我都是暗指,不明说,所以你也不用单独拿出来说什么英国巴拉巴拉
15# 2024-5-12 10:27 评论 收起评论
band 发表于 2024-5-12 1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5-12 09:56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英国这种类型,自我找到了不断进步的思想文化机制,不用外来优秀人才涌入,也能不断涌 ...

🤮
16# 2024-5-12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虚拟世界 发表于 2024-5-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 县大队加豫东  移民文化  
17# 2024-5-12 12:20 评论 收起评论
金水河里野鱼香 发表于 2024-5-1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本地文化也孕育出了优秀文人骚客。比如我们孟津区,明清两代,两位正部,7位进士,3位举人,贡生数十人。最有名的是王铎,书法大家,齐名东晋二王。可能孟津是洛阳九县中明清两代人才最多的县。孟津教育的口号就是“苦学成才”,王铎说,他一日不敢不练字,书法大家也是够勤奋自律的。
18# 2024-5-12 13:23 评论 收起评论
虚拟世界 发表于 2024-5-13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规律,这个没什么慨叹的,想让发达地区的人一批又一批地搬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不可能   现在中央宣布  洛阳作为陪都直辖   北京的所有军警院校  中字头的大学  各行业总公司 除财政外交公安国防以外的各大部委  连同中央党校 档案馆全部迁往洛阳   洛阳照样还能成为发达地区
19# 2024-5-13 11:34 评论 收起评论
没事溜溜 发表于 2024-5-13 2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来移民后代没有庞大的亲友网,普遍混的不如本地人。
20# 2024-5-13 21:41 评论 收起评论
逍遥顽童 发表于 2024-5-13 2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拟世界 发表于 2024-5-13 11:34
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规律,这个没什么慨叹的,想让发达地区的人一批又一批地搬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不 ...

前辈想得有点多了,前几天查了一下,建/国初期总共15个直辖市也没轮上咱,现在即使再增加一个直辖,也是从那15个里挑。
21# 2024-5-13 22: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4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移民数量上是要超过本地居民的。但是,在居住、生活上却没有融合。
       相反,移民内部倒是进行了充分地大融合,形成了洛阳特有的,主要源自东三省、河南、上海、广东、湖北及其它各省份的移民文化。各大厂矿并未从老城、瀍河成规模招工。
22# 2024-5-14 07:40 评论 收起评论
朱延斌 发表于 2024-5-1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指望发达地区人才倒流,而是受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新的贸易或者科技热点的转移,小渔村变成自/由贸易港,小山谷变成科技之乡。另一个是城市本身就在金字塔尖,除了他自己以外的所有地方,全都是小地方,全都有青年才俊怀揣梦想来此创业,达到强者恒强,不断发展。
23# 2024-5-15 09:22 评论 收起评论
虚拟世界 发表于 2024-5-1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锄禾洛阴 发表于 2024-5-14 07:4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移民数量上是要超过本地居民的。但是,在居住、生活上却没有融合。
       相反 ...

就我们厂来说  在河南省招工主要三批  第一五十年代末期  有一批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南阳籍退伍军人  第二批是六十年代从豫东 豫西 豫南招收的工人 小时候同学就有家里是商丘  平顶山 驻马店 南阳 周口的   第三就是在文革 武斗结束后  有一批郑州的造反派  被安排到我厂。
24# 2024-5-19 10:3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