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明德内文明

2023-09-09 19:05 226285人阅读 1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明德内文明

[复制链接]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3-9-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身诞生内文明 内文明产生了文化


  古老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代圣贤辈出。一道化百家。在春秋“百家争鸣”之前,社会的文化背景就是一个字“道”。在道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整个社会信道、学道、求道、问道,乃至证道,总言之,探求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是当时社会上层尊贵的主旋律。由证道的实践,才有了后世描述证道的一系列词语:修身明德、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内圣外王……


  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第四》)。《礼记•大学》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因此,学习实践道德文化,修身养性,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灵魂。其中,伏羲、黄帝、老子等圣贤都是“修之身”的杰出代表。修身可以实现生命的净化提升,激活大脑核质层(非西方文明肤浅的大脑皮层),心脑并用,产生内文明。


  在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神医扁鹊不必借用任何医疗器械,通过“望”诊指出蔡桓公的病从腠理、肌肤、肠胃发展到骨髓的过程。可惜的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一命呜呼。扁鹊能透视病人体内病气的本领来源于深度的内观。在《东方治理学——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等系列书籍中,熊春锦先生旁征博引,以详实的历史事实指出,修身内文明是文化诞生的母体,内文明在我国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和系统的思想体系。只要按照《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中留传的圣人之治方法论刻苦修身,当代的成年人也可以出现内文明。


  伏羲、黄帝、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这几位先悊(哲)是东方内文明的先驱,他们天人合一,实现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的境界。伏羲创造了易道文化,黄帝创造了法道文化和传统的中医学,老子创造了德道文化,都揭示了通过修身明德回归大道的真理。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根,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开枝散叶,从主根到辅根,从慧性文明到智能文明,从文明到文化,从文化到教育,绵延不绝。


  今天社会大环境“西风劲吹”,人们大都知道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是西方内文明的代表人物,但是人们对修身内文明知之甚少,对东方内文明的先驱,根文化的缔造者伏羲、黄帝和老子普遍陌生,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不存在。这是非常严重的“文化断裂”。难道五千年中华文明要断绝于我们这代人手中?可喜的是,目前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渐起,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严峻的现实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经典,如《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并没有得到普及;社会诵读经典并没能得到坚持和持续;尤其是传统经典教学还没有正式进入学堂、成为正式课程;……这些是文化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国家并没有真正发力去做。此外,大量商业贱习和人性陋习却充斥于文化复兴的队伍中。比如,文化一破框,什么都能装,明明是商业营销,却偏要打上文化的旗号。汉服一流行,满街尽仕女,这样以“谋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过多,适足以伤害真文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对神圣文化的亵渎,是现代的“挂羊头卖狗肉”。


  文化是真实的人生智慧。所以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注重名声,保护自己的清誉,修德性心灵。心性修持大道生!古人也重视修命,改善人生。但人们都知道,善、正、德都要从自心修起,而不去过多关注他人和外在环境。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文化是端正的生活方式,古人遵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觉断恶修善,自然百福骈集。我不反对你的生活自由,但一切恶都是自召、自造的,积小成大,怨不得他人。


      民族国运的复兴,必然伴随有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能提高人的德性素质和创造力,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整体厚实的智力支持。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繁荣盛世。汉唐盛世的出现有其历史自然发展的规律。但我们要看到汉唐的两个特点:1、人才辈出;2、创造活力。这说明这两个时代的教育工作“抓得好”!不是开更多的课程,也不是布置更多的作业习题!而是全民诵读经典以及社会大环境和谐宽容的氛围。唐代三教融合,除《道德经》《易经》外,“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汉代立国,休养生息,清静无为,不扰民!这是道的宗旨!全民诵读《道德经》。


  中国人若不认识自己民族的圣悊,不认识文化大树的根蒂、悊(哲)学的根源、文明的源头,那么去根的文明、去根的文化、去根的教育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向心力吗?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3-9-9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民诵读道德经,无为而治助复兴。
沙发 2023-9-9 19:4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