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子弟谭嗣同
陕西籍老前辈作家柳青说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段话因为是大实话,所以后来被用烂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你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你就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你如果行差踏错,那么,等着你的就可能是万劫不复。 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谭嗣同是真正的大清高干子弟——他生在北京宣武区,在深宅大院里舒舒服服的长到十三岁,一口京片子的他才跟随父亲回到家乡浏阳。他爹做过许多地方的封疆大吏,如湖北巡抚、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甘肃按察使、布政使……
按道理说,谭嗣同百分百属于既得利益阶层,他毫无疑问应该与那个体制结成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但是,他在人生最紧要的地方走错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面见袁世凯。 那是个危机四伏的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他把光绪皇帝的密诏拿给袁世凯看,然后说:今天可以救皇上的人只有您了,您要是愿意救就赶紧救吧,您要是不愿意救,请杀了我然后到颐和园告发我,您同样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急了,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你一样受过皇上的特殊礼遇,你说说我们怎么救吧?于是,两人商量了诛杀荣禄软禁慈禧的周密计划。谭嗣同问他诛杀荣禄可有把握?袁世凯轻蔑的说就跟杀一条狗一样。 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回到住地的同时,袁世凯已经来到荣禄宅邸。 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党人。 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谭嗣同为什么会跨出这样致命的一步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倒数第二步。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无疑,马关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但它同时亦是一个神奇的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卖国条约屡见不鲜。但卖国兼神奇的,恐怕没有比得上马关条约的。 它的神奇在于,自从签订以后,中国近代史包括现代史当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 没有马关条约,台湾就不会割让给日本,也就不用二战后再收回,也就从根本上没有了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之流折腾的份。 没有马关条约,日本人就来不了辽东半岛。他来不了辽东,哪儿会有九一八事变?而没有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也不会屁滚尿流的往陕西跑,他不去陕西,哪儿有什么西安事变? 一个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并因此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还在深刻的影响这世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浏阳,正在时务学堂当喷子的谭嗣同当时就火了。即刻撇下学生和朋友,束装前往北京。 其时谭嗣同已经成家,媳妇也是湖南的大户人家,叫李闰,知书识礼,颇有文采;诗歌辞赋,无所不能。夫妻感情甚笃,虽舍不得谭嗣同离开,但李闰不知轻重,并未阻拦。 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谭嗣同一到北京,便于梁启超等人混在了一起,企图通过变法维新来挽救民族危亡。他认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当务之急根本之策。 这就触动了清王朝的核心利益。按道理说,清王朝的核心利益,也应该是谭嗣同的核心利益——没有清王朝,他爹去哪里做巡抚?他跟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不一样,那些人都是穷屌丝,他可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啊! 可惜他想不明白。 这就是他行差踏错的倒数第二步。 他为什么会走错这一步呢?在马关条约之前,他在浏阳与好友唐才常办了一个“时务学堂”——这位唐才常也是烈士,只是比谭嗣同多活了几年——就是这个时务学堂,成了谭嗣同的舆论阵地,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公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身为高干子弟,一心想着贵贱平,一心想着贫富均——病的不轻啊! 这病是怎么得的呢?好,我们来看他行差踏错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