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谈国学:从不用国学这词 更爱用中华传统文化
流沙河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吸收传统文化美好的东西。
敲开门上写着“余宅”二字的大门,开门的正是流沙河老师。土色的帽子、绿色的羽绒背心、褐色的暗条纹裤子,包裹着一个虽瘦却精神抖擞的老人。简单寒暄后,流沙河老师让我们在客厅坐下,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和笔率先“抛”出了对国学的理解及看法:“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礼》就有记载:‘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当时办的是贵族学校。汉代把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称‘太学’;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称‘国子监’;到清代,把一切官办的学堂统称为‘国学’。你在县上考取了秀才,就‘入学’了,称‘生员’,就有二三两银子的‘膏火费’;后来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指中国固有学术文化的总体,把经、史、子、集都叫‘国学’,还有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都叫‘国学’。国学的基础称‘小学’,包括‘音韵学’、 ‘训诂学’、‘文字学’等;到民国初年,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到五四运动时,胡适他们改称为‘国故’,提倡‘整理国故运动’。所以在我看来,国学是历来中国读书人需要掌握的传统文化常识,我从不用国学这个词,更喜欢用中华传统文化。” 流沙河介绍,在他上小学时,当时的教科书有六种版本,书中除白话文外,有大量的唐诗宋词等。“我还记得教我们的老师是尊经书院来的,看到当时的教材后很生气,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那么多的精髓,为何还要将白话文收录在教材中。于是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直接废弃了当时政府颁发的教材,从自己的诗词库中找文章给我们抄写让我们背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古文及古文字的兴趣越发浓厚,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研究中。” 对于近年来国学热的现象,流沙河无奈表示:“传统的文化多得很嘛,不要以为一切旧道德的东西都是国学,读点《三字经》、《百家姓》,穿起黄马卦、拿一把摺摺扇,摇头晃脑,完全就是表演,有名无实!” 流沙河认为“国学”热重在吸收“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注重表面形式。为此,流沙河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常识,但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功利。流沙河支招:“中学生的课本中应多增加唐诗宋词、《诗经》等选段,大学生应该掌握《诗经》中70至80首左右的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