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房企的扩张速度突飞猛进。 但是,房子的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甚至包括行业质量标杆的龙湖、万科、中海,质量都爆出过问题。 成都、合肥、郑州成为了房屋质量问题的高发城市,甚至,从合肥的政府服务直通车网站上,随便搜一页都是房屋质量问题的反馈。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资金链紧张。 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会直接反应在工程质量上,这不是危言耸听。 去年315时,为了躲过房管局限价,很多房企在房管局备案精装交付,实际卖的却是毛坯。 甚至,房子的精装,也掺杂各种问题:手撕地板、发霉门、渗水墙,掉房砖…… 只要出现一样问题,都会毁掉一套房子。 以前的文章里,我提过,开发商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背面,是残酷的优胜劣汰。 被淘汰的房企多是高杠杆经营,利润抵不住借款的利息,就要倒闭。为了增加利润空间,除了加快营销和工程周转,别无他法。 克扣成本,压缩报价,想尽一切办法把钱花在客户能感知的地方,这种思路,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质量下滑。 房子的质量、房企的匠心,是需要土壤的。 原来的绿城,房子质量有口皆碑,是被宋卫平砸出来的。 十年前合肥的绿城桂花园,宋卫平现场拍板,室外泳池的贴砖全部砸了重做。这个项目的水景景观现在看来还依旧惊艳。 “绿城不仅在看得见的立面花钱,在看不见的隐形工程上,我们更要花钱。” 甚至绿城被合作伙伴吐槽:
一个立面要做五道墙,购房者又看不到。
但这就是绿城标准。 现在房企圈子,大多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土壤。 以某房企为例,现场工程师的薪资,一半底薪,一半考核工资。考核工资是直接和现场进度挂钩的。工期达不到要求还可能有其他名义的罚款。 这是房企的普遍现象。 更普遍的是,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缺少合适的监督制度,为了能够尽快把项目做完,追求进度,多少会牺牲质量。 悬挑脚手架,总要等混凝土干了,再上工字钢吧?柱子歪了,钢筋外露,你总要维修,再往前赶工吧?不,为了赶工期,就敢直接抹灰继续盖。 抢进度,本是个技术活。但为了省工期省成本,有些房企已经疯了。 碧桂园总设计师黄宇奘说过: “我们通过一套工法,希望能让我们造房子,像造汽车一样精准。” 一语道破天机。 这事不是简单的急功近利。因为,太多人觉得房子标准化生产,是可能的。所以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标准化、追求可复制,可批量生产的方式。 但是,很多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完善的房企,凭什么也跟着提周转,赶工期?没那个能力,只不过是透支自己质量和品牌而已。 更有的,一张图用在一万个城市里,不管南北差异,不论居住习惯,更不考虑什么气候日照,呼和浩特的房接把保温做薄就能盖在海南。 更奇怪的是,房子质量出问题,总是业主在出来维权。 其实,如果造出来的房子本来就不符合要求,为什么会交到业主手里? 我们的质量监管,在哪里? ▲ 安全管理部门不允许在在建工地里面建售楼部、建样板间,但开发商还是能搭个安全通道就在楼内做出样板间,甚至有的客户看个样板间都要坐施工电梯上楼。 其实,公司做大了,房子总会出点问题,只要开发商积极应对,帮业主解决问题,这并不可怕。
问题是,房子出现问题,很多开发商不是想着解决业主问题,而是想怎么推脱和掩盖。 现在的业主维权,受到各种阻力,不得不忍气吞声,或者求助政府,就因为不少开发商推卸责任,甚至有威胁业主的行径。 真的,给地产人丢脸。 在这里,鹿其君给大家提几个买房建议: (1)警惕精装修住宅,可能的话,请验房师; 其实,之所以做精装修,除了方便业主、给房子加价以外,精装修还能掩盖问题,很多人图省事买了精装修,到头来反而是多费了事(后期维修)。 据说,无论是品牌开发商还是小开发商修建的楼盘,一套房子经过验房师的仔细检查,一般都能查验出20处以上的毛病,验房师也因此不受物管或开发商待见。 (2)扩张快,高周转,负债率高的房企造的房子,谨慎买; 倒不是说高周转高负债的房子一定差,但是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高周转意味着,项目的技术、运营要求高,你所在的城市,房企能力能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一定要仔细斟酌。 (3)以低建安成本出名的房企,购买要谨慎; 低建安成本是需要强工艺做保障的,比如原来中海做项目,防水层都做一层(很多做两层),就可以很好达到防水效果,但这样对工艺的严苛要求,是需要工程人员的内功做基础的。 (4)在论坛经常逛一逛,不要怕出过问题,但是你需要重点看看公司过往出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凡是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售后服务,都是耍流氓,有通过灰色手段,有威胁业主用户的黑历史的开发商,直接PASS。 (5)最后,建议大家选择大品牌开发商的产品。 不是因为大开发商的房子都质量好,而是,如果你住的是小开发商的房子,房子真塌了,媒体都不愿意帮你曝光。 其实,我觉得我现在说这个问题,也许,有些早了。
2018年,是房地产是资金最紧张的时候。 越是这个时候,越容易出问题。 而2018年造的房子,要交房,还得过一两年。 未来房子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大家,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