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黄帝河洛曜迹

2019-02-16 22:59 932909人阅读 2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炎帝、黄帝河洛曜迹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9-2-16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
炎帝、黄帝河洛曜迹

    作者:杨作龍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摘要:根据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通过文献与考古的印证。我国在距今18000年前出现原始饲养业,相当古史记载的伏羲时代;在距今14000年前出现原始农业,相当神农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出现原始畜牧业,相当黄帝时代。
     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有娇氏、炎帝、黄帝、帝喾都曾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遗迹。伏羲氏族主要活动于今渑池、新安、孟津、巩义至上街一带,并在此发明八卦、网、罗与动物饲养。神农氏族出于湖北厉山,其后继者迁居河洛,孟津之潜亭山即神农赫苏氏之都;有娇氏生活于平逢山即洛阳北邙山一带;少典氏世代居住在青要山及其周边地区。炎帝、黄帝俱诞生于河洛,并都曾活动于洛阳。炎帝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顶峰,黄帝推进原始畜牧业发展,并建密都于青要之山;帝喾受封之高辛在今伊川,即帝位后都偃师。文章主要依据为《山海经》。《山海经》的主体内容为伯益据自身实地考察,并在参阅少典氏世代相传有关山川、祭祀内容及祭典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炎帝是在我国原始农业达到顶峰时期的一位农业领袖,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辉煌,正因为如此,才被奉为农神,即仍袭号为神农氏。现把有关炎帝的相关记载征引如下:《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之,生神农于裳羊山”。2、《古史考》:“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3、《周易·系辞》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利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4、《白虎通》:“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也”。5、《绎史》引《世本》:“倕作耒耜”。注云:倕为“神农臣”。

   综合上述记载可知,炎帝的主要功绩是对原始农业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木制的耒耜,提高了原始的生产力。同时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日中为市”即原始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反映。上引《古史考》记载的是在陶器发明以前先民的生活情状。就目前所知,我国陶器的使用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很显然“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属于“烈山氏”神农时期的事情。

   炎帝为有娇氏与少典氏之子,毫无疑问炎帝的出生地就应该在伊洛河地区。关于这一点,一些学者在炎帝氏族源起之地的研究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近年学者们在伊川县之龙头沟发现了巨型天然石龙,据介绍,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长水(常水)源头的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的岩石层,石层下恰巧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腾飞状。此长水,据《水经注》之伊水称:“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并认为此常羊即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之常羊。王大友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亦主此说。笔者亦到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九龙沟考察过,巨型石龙此言不虚,相信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




     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神也是极为正常的。所以将炎帝的出生地坐实在伊川大莘的常羊坡一带是有道理的。同时,符合有娇氏与少典氏两合婚姻繁衍的规律。至于炎帝其人或本氏族在伊洛的活动也还能找到炎帝曾一度生活此地的蛛丝马迹。《山海经》中次七经云:“又东二十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帝女”即炎帝之女媱姬,“姑媱之山”即是因炎帝女媱姬死后葬于此山而得名,而姑媱之山,即在伊洛地区。

   黄帝二十五子中的非姬姓分支应该都是这样的婚姻所形成。这也就决定了其子女仍出生于母家。所以娇极也应该是生活于平逢山一带。那么帝喾母家的情况又如何呢?据《路史》云:(帝喾)“父娇极,取陈丰氏曰裒,履大迹    生喾。”帝喾母家为陈丰氏。陈与田通、丰与逢通31,陈丰氏又可称为田逢氏。田逢氏当即前引《山海经》中次三经之和山所居住的泰逢氏的一个分支氏族,居住在和山、平逢山附近地区。所以帝喾的出生地也应在今洛阳周围地区。

   帝喾出生的具体地点又在哪里?《史记》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这又揭示出帝喾与放勋父子的母家都是陈丰氏,其出生地就应该相近或为同一地。我们先来弄清放勋即尧的出生地。据《路史》云:“伊阳县有伊水,尧之母家,伊侯国”。又注引《帝尧碑》曰:“其先出自瑰隗,翼火之精。有神龙首出于常羊,庆都交之,生伊尧,不与凡等。”又《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尧初生时,其母家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据此可知尧出生于今之伊川,在宋为伊阳县,古为伊侯国之地。据前述炎帝因感神龙首于常羊地为今伊川之莘地,则知尧亦生于莘。尧的母家的“三阿之南”,阿为大的丘陵,我以为三阿当指和山、平逢山和龙门山这三座不高的山体,所以三阿之南也即在莘地一带。因此我也大胆将帝喾的出生地锁定在这三阿以南地区。王大友先生认为颛顼封帝喾在伊川辛地,因称“高辛氏”32。据《史记》:“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立,“乃封挚于高辛。33”此更见高辛之地的重要。

   最后,我们来明确帝喾的建都所在。《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高辛继帝位)“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史记》云:“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亳为商代西亳,“从先王居”即是从帝喾之居。帝喾都居伊洛还可以从《拾遗记》得到印证。如云:“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帝喾建都偃师,相望于故土;汤都西亳,亦婚于有莘。《帝王世纪》云:“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伊挚即伊尹,皇甫谧曰:“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34”《吕氏春秋》云:“有侁氏女採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35有侁氏即有莘氏,在今伊川之莘地,至今尚有伊尹墓在焉。

伊尹祠墓  

   

    至此我们将高辛之地和有辛氏即辛国之地确定在洛阳之伊川,加之以偃师为都,这就进一步揭示出帝喾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伊洛地区。

参考阅读:探寻中华龍的起源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07-2-2/4323.aspx


注释:
①周军、郭引强,河南旧石器[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赵春青,河洛地区新石哭时代聚落的演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26杨作龙,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④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350页.
⑤⑨(清)马骕,绎史[A]
⑥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J],新华文摘,2003年7期.
⑦(明)孙   古微书[A]卷9.引谯周,古史考.文渊阁四库全书.
⑧  太平御览[A],卷78引,文渊阁四库全书.
⑩121322张桁,通假大字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伏羲台即今洛口村所处的一片高地.
14192831高享,古字通假会典.
1517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M]1985年版.
16李衡眉,中国史前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见四部丛刊
20汉文典[M],殄读为diàn或tiǎn
21[清]吴任臣,山海经广记[A]注引
23郭郛,山海经注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4徐金星,洛阳——中华民族圣地说(油印本)
25翟智高,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研究[J],一点地带网载文
27魏书,[A]卷160
2930摩尔根,古代社会[M] 275-27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M] 中国社会出版社
33史记,五帝本纪[A]索隐
3435史记·殷本纪[A]索隐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0-7-20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氏史迹

  神农(Shennong,公元前3245年 —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第一代神农炎帝石年生于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的厘山(今洛阳市境尚阳山龙头沟一带)。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神农,又称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传说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又中断肠草之毒,不幸身亡。

  神农氏

  1、事迹

  (1)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华龙文化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东南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副其实的“神龙首”。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2)神农文化源头在中原的伊洛地区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据《大清一统志》云:“岳顶山,在宜阳县东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山。”对于此山,郑杰祥先生考察认为,“岳顶山今称岳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900余米,为熊耳山主峰,……正位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述诸山范围之内,应当就是该经所记的岳山。如果此释不误,那么此山也应就是《诗经》所说申、吕二族发源地的崧岳山。”并说:“炎帝族因居于岳山有时又被称作大岳……炎帝族以岳山周围为中心,披荆斩棘,开发山林河谷,努力发展原始农业生产。”《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

  神农氏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正是在“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地方。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蟜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远古时代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不管后世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

  八代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著有《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对八代炎帝进行了认真祥细考证。通过对多种史料的综合疏理考证,得出“炎帝文化发端于伊洛”的结论,本段特引用杨作龙先生的一些研究。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釐)、帝哀(里)、帝榆罔。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

  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神农石年的故里。

  第二代炎帝临魁。据《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称魏山。按古汉语通假规律,廆与傀,傀与槐,傀与块,槐与魁,块与魁,魏与廆,魏与隗俱可通假,所以廆山亦可称魁山,廆山或魁山在今洛阳之宜阳、新安一带。又《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与隗亦相通假。郭璞注云:騩,“音巍,一音隗嚣之隗”。山在宜苏之山以西四十里处,亦在新安县境内。本此,则第二代炎帝临魁或块隗即生长活动于这一带。

  第三代炎帝曰承,《山海经·中次六经》称:“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承与烝通,常与尚通,此山亦可称尚承之山,山在今河南省陕县南80里处,在陕县与灵宝之间,此山当即帝承之故里。

  第四代神农炎帝曰明,《山海经·中次七经》曰:“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皋与昊通,昊与皞通。皞有光明洁白之意,其下有明水,九皋山即放皋山,在今洛阳伊川县葛寨乡。北魏《水经注·伊水》载:明水与康水出狼皋山(九皋山)西北流,二水在烟涧会合,过双溪头、升仙观后注入伊水。该地自古称上皇古地,有上皇古泉,明(鸣)泉。

  炎帝神农

  炎帝明在此首创美酒,见于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记载,“(伊阳)城北五十里杜康汃,俗传杜康造酒于此,弟茅柴传其酿法,有杜水,《水经注》曰康水。说明酿酒鼻祖杜康亦选择这里造杜康酒,康水之命名就是纪念杜康功绩的。其地在伊河东岸,距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约二十多里,炎帝明居此。

  第五代炎帝曰直,亦曰宜,《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騩山“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宜与且、且与胥、胥与苏相为通假,宜苏之山既可称宜胥之山,又可称宜宜之山,山在孟津,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北约一百二十里,当为帝宜的活动故地。

  第六代炎帝曰来,亦曰釐。《名疑》卷1:“炎帝釐,一作来”。《山海经·中次四经》载:“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々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釐与厘同音,釐与来,釐与莱相为通假,清吴任臣注引《名胜志》云:“釐山在嵩县西”,山海经中的厘山,釐山,地在伊川高山乡之西,今名半坡山,均属鹿蹄之山,甘水出其阳,北流经宜阳樊店乡、伊川常川乡注于洛河。虢水,发源于宜阳赵堡乡,向西北流入洛河。滽滽之水,发源于宜阳半坡山,东南流入伊河。厘山之首鹿蹄之山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之西约二十多公里,炎帝釐(厘、来)居此。山海经记述釐山其阳有兽,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与传说第一代炎帝神农“母女登感龙而孕,生神农,人身牛首”相合。

  第七代炎帝曰里,亦称哀。《山海经广注》卷18,清吴任臣按曰:“《路史》炎帝来生炎居。”所以炎帝里(哀)又称炎帝居。里、釐与厘同音,说明是第七代炎帝里居于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西不远。

  第八代炎帝曰榆罔。据《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吴任臣注引《通览外纪》曰:“帝里又曰炎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又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注云:“节茎、克、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子榆罔立”。

  榆罔为节并之孙,是炎帝居曾孙。“罔与方”亦相通假,所以榆罔的诞生地亦与“方”相关。方,除“方山”之说外,又有“方泽”之说。《唐开元占经》卷118云:“《随巢子》曰:夏后之兴,方泽出马。”《山西通志》亦云:“禹方兴时方泽出马”。方泽在什么地方,方泽即后来鲧氏族的族居地,在《山海经》所载自青要之山南望的墠渚之地,此地为“禹父之所化”,是禹父鲧的族居地。墠渚在新城故城南有莘氏部落(今伊川平等乡),《汉书·古今人表》记:“鲧妻,有莘氏女”。《水经注·伊水》记“南望墠渚,陂方十里,佳绕鱼苇,禹父之所化。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即伊尹也。伊水又北过新城县南”。新城故城是崇伯鲧的封地,《淮南子》记载:“鲧作三仞之城,城之始也。”该地区早期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

  2、记载

  神农氏,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 斲(zhuó 古同“斫”)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

  《三皇本纪》又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

   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战国策》记载神农攻打补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朱襄史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地点在当时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

   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都称炎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

   周武王封神农的后代于焦。

  3、著作

  神农-药经《又名:神农帝连续篇》,介绍的是神农帝(又名:神农帝仙,也叫:五谷帝仙)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药经》专著。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药乃:玉帝掌管宇宙生灵万物、慈悲之怀深思黎民为生活奋斗,难免身躯会受风寒损伤,甚至病症严重命入膏肓之境,而爱护众群生在金阶千跪百叩头,表心禀求 无极老母大开恻隐之心,而老母抱慈怀爱民之心降下千种药草于宇宙繁植不绝种也。而当年命派吾神农氏下凡试百草,研究药性,宣扬医理,至今旧鉴渐渐失真传,历史演变天灾之故损毁亦有也。中断名人委曲,秘藏亦有也。吾今受命重新阐释药经乃当务之急。

  经者:置于万世不易之药理也。开经方论药性有分君臣之别,配合四季,论风寒湿热而谨慎下药。论病症之重轻、观五官、含脉诊断五脏之气运行之状态,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数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误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严重,引起六腑受伤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乱服药,服不对症之药以致后果严重,花费很大金钱,有时能复元有时败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轻,又不注意者冒险之行为也。

  4、传说

  (1)炎帝

  神农氏,即炎帝,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 (参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神农氏本为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

 神农尝百草

  (2)铲草兴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铲草兴锄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3)本草经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

  (4)相关地名

  神农涧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5)延龄草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6)还阳草,为采药而四处奔走的神农,劳累过度,浑然倒地,犹如死去。阳阳鸟(龙鸟)|路过此地,发现神农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立即飞到云山神龙谷,采来仙草,泡水喂入神农口中。不一会,昏迷如死去的神农醒了过来,非常感激龙鸟相救之恩,将这种草取名“还阳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屝衣帛画,最上层右上角有“龙鸟用还阳草救神农”图画。

  (7)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根据古代传说,皇帝神农在室外的火炉上烧水的时候,附近一棵灌木丛的叶子落到了水中,并停留了一段时间,皇帝神农注意到水中的叶子发出了一种怡人的香气。后来,他决定尝尝这种热的混合物。它相当可口。就这样,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诞生了。

  (7)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我们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沙发 2020-7-20 01:0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0-11-2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伊川龍头沟天然石龍实拍.jpg

游天然石龍2_看图王.jpg


九龙亭设计示意图1_看图王.jpg
板凳 2020-11-24 11:5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