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洛阳名镇之延秋镇 延秋,村名,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辛店镇西陲,与宜阳县搭界,现有常住居民4000余人,均为汉族,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均耕地2亩,村中多姓氏,概28余,不乏"昌"、"来"、"颛"等稀有之姓。 据村中清代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的碑文记载,这里曾是晋、陕、豫三省客商云集的交易中心,是洛阳西南最繁华的经济重地,长久以来被称为“小洛阳”。这里逢双日有集,临街建筑也为了方便雨中交易,建有一两米宽的房檐,在洛阳一带独具特色。如今延秋村仍保留着一条较完整的古街,见证了当年集市的盛况。 延秋村北面秦岭有万安山,下一条幽谷,这条幽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历史上这里池清花馨,景色秀丽。尤为奇特的是,谷深处有一深潭,人称“龙池”。 据残碑记载,它始建于汉武元光二年,正殿是九龙圣母殿,殿前十余米处泉水涌溢聚之深潭,有龙池,龙潭的叫法。这里既有龙又有潭,又有寺,故龙潭寺由此得名。池中有泉,清水终年汩汩流淌,里边有红、白、黄、青、黑五色鱼360条,长年不见老的死、小的生,成为河洛一绝,由此命名为“龙池金鱼”,历史上被定为洛阳八小景之一。“龙池”后边原有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庙,殿堂华丽,规模庞大。抗战时期日寇侵洛,将这里作为监禁民夫的集中营,并炸毁了古寺和“龙池”。 据残碑记载,龙潭寺始建于“汉武元光二年六月十有九日”。正殿是“九龙圣母殿”,殿前十余米处泉水涌溢聚之深潭,它是洛阳八小景之一的“龙池金鱼”两千多年来栖息游乐的水中宫殿。建寺前龙鱼在水潭里同处共生,这里既有龙,也有潭,又有寺,所以“龙潭寺”因此而得名。 明代张美在《九龙含翠》诗中描写了洛阳龙潭寺和龙池沟,据说这里原来殿堂宏伟,高台翠阁,池清花馨,葱树高悬,雪山列屏,且有幽曲芳径相通的宜人佳景。唐武皇则天也曾经在此休假避暑,颇有气派。后经时代变迁,寺庙逐渐衰落。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袭击洛阳,炸毁了九龙圣母庙,致使龙池被毁、金鱼丧生。将这里作为监禁民夫的集中营。现存是建筑大多是80年代重新修建的,房屋十几间,有三大殿。平日里这里游人不多,农历3月18日是庙会,规模宏大,异常热闹。 龙潭寺和龙池沟的传说,武则天居洛阳48载,对洛阳感情颇深。一年夏天,武则天来到龙池沟避暑,但见曲谷幽深,林木蓊郁,百花争艳,小溪潺潺,一路暑气顿消。武则天住进龙潭寺。她白天流连潭旁戏鱼,晚上登临高台赏月,凉意爽身,心坦气畅。女皇派人在寺东边岗顶上专门盖了粮仓,打算长住。夏去秋来。留在东都洛阳的狄仁杰等重臣派人请圣驾还京。武则天不想离开这人间仙景,而且给来迎圣驾的人大大写了“延秋”二字。狄仁杰见皇上不回宫,影响国事,派人悄悄烧掉寺旁的粮仓,武则天无奈圣驾返京。从此,龙潭寺旁的村庄以“延秋”二字取了村名。龙潭古寺已荡然无存。潭东的山村人称之为"火烧麦",20世纪60年代还可见烧成黑焦炭的麦粒。 古籍中记载:隋唐西苑西墙最南一门名叫"迎秋门"。大概后来因"迎"、"延"二字形体相近,误将"迎"写作"延",遂得名"延秋"。 我们现在登上万安山,这里武则天的行宫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今人建的一座小庙,一通后人立的小碑也被顽皮的孩子们推到在地破做三截。
辛店祖师道覆灭记,以信奉真武大帝祖师爷为名。当时,洛阳的祖师道以赵瑜为首,主要道首还有刘森、陈铜锤、董炎、李文定等人。他们主要在南关及郊区辛店一带活动,发展道徒数百人,并利用扶乩、烧香等集会之机,大肆造谣,企图进行反革命**。 1950年农历八月初的一天晚上,赵瑜带着“王掌柜”来到道首董炎在南关凤化街开的董记饭店。在这次聚会上,赵瑜向大家摊牌:“现在朝鲜战争已经打起来了,国内的各路神仙都已下凡,时机已经成熟。咱们成立‘和平民军’,我是司令,魏东弼是副司令,刘森为军师,陈铜锤、李文定是南关大队大队长。掌柜(指董炎)负责南关的指挥,魏东弼掌柜负责辛店的指挥,王掌柜跟着我负责总指挥。”一个恶毒的计划也随即形成:农历八月十四(公历9月25日)夜里进行武装**,打下南关派出所后兵分两路,一路扒断洛阳至偃师的铁路以防援兵,另一路占领西工军火库,然后会师攻打市公安机关,夺取武器,一举拿下洛阳。侦查大队长申中良打入敌人内部,密切掌握敌人动向。在获得这一恶毒计划之后,九月二十日,洛阳市公安局密捕了王青林。洛阳市公安局和公安部队在九月二十二日深夜,分南关、辛店两个战场,统一时间,统一行动,把这一伙反革命分子一网打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