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河南府知府张汉
张汉,(1680—1759年),字月槎,号莪思,晚号蛰存,云南石屏人。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任河南知府。张汉为官清廉,重视经济和文化。他著述较多,主要有《留砚堂诗集》等,该书保存了大量有关洛阳的诗作。 他对洛阳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在任期间,着力对这里的文物古迹进行考证和保护。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地方,比如龙门、关林、洛出书处、上清宫、安乐窝、孔子入周问礼处……都有他留下的印记。既重视经济开发,又重视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境内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保护与利用。对于张汉保护河南府古迹的措施及其影响极大,但张汉也多有道听途说,糊涂立碑之事,为后人制造了很大错觉。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夏,张汉主持重修了三程夫子墓:程珦墓居中,碑上刻“宋儒程伯温先生墓”,落款“翰林院检讨知河南府事石屏后学张汉敬书”;程颢墓和程颐墓分列两边,均为张汉书碑,程氏后裔刻立。 安乐窝的邵雍祠并题联,为“托唐虞之际为天民外王内圣”,左为“卜河洛之间作地主坐啸行歌”,落款“石屏张汉”。又去拜谒邵雍墓 ,书碑“宋儒邵康节先生墓”。 张汉为范仲淹所立的碑在“褒贤之碑”后面,碑体高大厚重,上书“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几个大字,落款为“雍正五年菊月之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知河南府事张汉志”,书丹人是“虞城后裔洛阳县教谕范百顺”。 张汉有感于此,“一门三相”,又刻了几通石碑,分别上书“宋范文正公母秦国太夫人墓”“宋范文正公长子监簿公墓”“宋范文正公三子恭献公墓”等。 伊川县彭婆镇,有“商大夫篯铿母之墓。”彭祖,本名篯铿,彭姓的祖先。自尧帝起,彭祖共历夏、商、周诸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所刻,碑文为当时的河南知府张汉亲自撰写,百余个汉字,却记述了彭祖的一生和其母的高尚品德,可谓字字珠玑。 东关大街原县文庙遗址前仍保存着一通石碑,上面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几个大字,由清代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书写,洛阳县令郭朝鼎刻立。 张汉还在龙马负图寺,伏羲殿内,留有“一画开天”的石碑。 张汉手书刻石,于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龙头山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岳飞驻马处遗址。“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为清朝雍正年间。 张汉到宜阳召伯祠拜谒并亲手栽下十三棵甘棠树,题写了“召伯听政处”石碑立于甘棠村,还撰写了《召伯甘棠记》 知府张汉所立的碑,有草书“诗圣故里”四字。 张汉身为河南知府官清廉,重视文化是个好官,在白马寺里的梁国公墓,误认为是狄仁杰墓。及司马懿墓、关林等,多有道听途说,糊涂立碑之事,为后人制造了很大错觉。在龙马负图寺题了不少词。一碑上刻二诗,《伏羲先天图诗》确为朱熹作,而将《河图赞》误以为朱熹所作,始于张汉。(四库本雍正《河南通志》卷七七,按宋王曾《河图赞》、《洛书赞》,朱熹《程颢赞》、《程颐赞》、《邵雍赞》、《富弼赞》),却无人采信张汉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