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让“同志”的称谓更具魅力 刘育章 (2018年6月27日)
“从今天起,我是你们的同志了!”这是83岁的耄耋老艺人牛犇入党宣誓后的一句感言。“同志”的称呼让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感到神圣、感到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同志”本指志同道合的人,该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我们党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同志”是共同理想和共同事业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并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为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称“同志”,包含有鲜明的为共同政治理想和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之意。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二字的价值高于一切,千百万仁人志士把能够成为党内的“同志”作为毕生的追求。诸多红色影视剧中都有这样的场面,或是入党宣誓以后,亲切的称“同志”,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其含义是终于加入了党组织,成为组织中的一员,或是在对上接头暗号,激动地称“同志”,其含义是“终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有了主心骨,那场面令人激动,让人振奋、令人难忘。 “同志”是平等关系的体现。“同志”发自肺腑,“同志”是共同心声,在战争年代党内一直都互称“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毛泽东等领导的尊敬,党内文件出现了称呼职务现象。为此,1959 年 8 月 3 日,毛泽东同志就此事专门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种旧习惯应当改过来,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1965 年中央专门就称呼问题发出《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遵守这一规矩的典范。这里我举两个事例:一是刘少奇同志“叫同志多顺口啊”。1954年9月,刘少奇同志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秘书杨俊向刘少奇同志报告工作时,轻轻叫了声“委员长”,刘少奇同志没有应声,头也不抬地继续伏案工作。杨俊又稍稍抬高嗓音,再叫了一声“委员长”,可是刘少奇同志仍然没有什么反应。此时的杨俊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没有办法,只好壮着胆子提高声调叫了第三次“委员长”,声音比前两次响亮得多了。这回刘少奇同志终于有了反应,他不高兴地抬起头来看了看杨俊,表情严肃地说:“你怎么突然叫我这个,不感到别扭吗?”杨俊挨了批评,不知原因何在,很是委屈。刘少语气缓和下来、温和地对他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还是叫同志。叫同志多顺口啊!” 二是邓小平同志“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1984年,“同志”又有一次不同寻常的亮相。当时的《武汉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这是1984年4月武汉一职工向邓小平写的申冤信。邓小平在信上圈阅道,“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量处理!” “同志”是党内纯洁的关系的体现。2016年6月28日,主席总 书 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内一律称同志。实际上,“党内一律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内生活的一贯要求和重要的政治规矩,它有利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纯洁同志之间的关系,能有效避免党内同志之间的庸俗之风。 党内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历来要求坚持的重要的政治规矩,其目的在于强化党员身份,严肃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让“同志”这一亲切又温馨的称呼叫得更响亮,让“同志”的称呼迸发出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