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神聖的土地

2024-11-10 21:40 43118人阅读 9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那片神聖的土地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片神聖的土地
   2013年10月印度尼西亚华人报纸《好报》刊登白桦林的《河洛寻根》专访  河洛文化之旅: 那片神圣的土地 (十二篇文图连载)
原载 《价值中国》2013年10月3日 阅读量166805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2013年10月2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亮相APEC舞台。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印度尼西亚华人报纸《好报》刊登记者白桦林的《河洛寻根》专访  河洛文化之旅: 那片神圣的土地 (十五篇文图连载),使海外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洛阳伊川神奇的天然石龍 。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那片神圣的土地
_20241109225951.jpg
      

——河洛文化之旅序言
白桦林
      朋友从北国归来,跟我谈起了路过十三朝古都的情景。他们感受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结束了五天的西安旅途,要往北京去经过洛阳,待了两天。去了关林看了关圣帝君(关羽),到了白马寺,转往龙门石窟。然后就赶往北京,洛阳的文化古迹除了一寺一帝一石像外,其他的什么印象也没有。我告诉他,你白去了一趟,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怎么就只有这点印象。
     后来,朋友看到我写了很多游记,于是,就建议我也写写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让想了解这段文明的人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于是,我就开始搜集资料,每逢暑假回国,假期有一半时间用在了收集材料上,但三年下来也没有写成,朋友笑我说,看来自己是读不到了,我也只好笑笑加以回应。
    自己并非不想写,而是我还不能准确把握。三年的空闲时间,虽然走了许多地方,但越收集材料,越越感到知识的匮乏,总是不能像写其他地方的旅游文章一样,随心所欲而又游刃有余。
  龙年暑假,接触到同学,他建议我要想真正了解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完成三件事,一是拜访,除了拜访当地的居民外,最重要的是拜访洛阳古都学会成员,他们对洛阳典籍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书上没有的。二是实地考察,到每个自己知道的景点,再次亲身体验,与儿时的走马观花是两个概念。三是到博物馆去,那是最正宗的渠道,包括实物,图片,讲解,最直观地了解洛阳地质地貌,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然后再收集相关的资料。
     我听从了朋友的规劝,龙年从回到北国开始,三个月漫长的时间,走出去不知有多少次,不记得了,只记得星光下就在路途中,一直到华灯初上,才踏上归途,乐此不疲。洛阳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成为我纵向了解洛阳历史的集中地。每个景点,除了实物照片外,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讲解。我再次体验到了洛阳历史的厚重,其中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母体文化——河洛文明。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这次的旅游文章,该与以往的旅游文章不同,应该是一种文化之旅,将河洛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慢慢地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对河洛文明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从范围来说,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了解了这些,我又想把范围再扩大一些,我的脑瓜子里除了要告诉大家河洛文化以外,还想告诉世界华人,华人被称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那么炎帝与黄帝的传说也应该不要错过。为此,我三次登临西安宝鸡,东临黄河新郑,拜访炎帝故里和黄帝故里,也顺便把许许多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收集。我问朋友,是否可以把炎黄的文化一块纳入河洛文化,朋友说,炎黄二帝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河洛文化覆盖的区域,完全可以将这些故事纳入你的河洛文化之旅。  
     但在行文的时候,我又陷入了困境,如果以时间为线索,我三年外出的时间又不统一。如果以空间为线索,不用说整个河洛地区,单就洛阳的地名风景点就是一片扩大的棋盘,星星点点,古迹遍地。如果以历史作为线索,那就是历史教科书了,根本不是什么旅游文章,朋友告诫我,那样写出来也没有多少人看,那是历史,不是旅游,旅游是轻轻松松的游玩过程中了解一些历史文化,从中受到启迪和美景的陶冶,心情得到净化,不是写论文哦。
     一句话点醒了我,因此,这次行文,就以时空的交错为线索,不同时间的旅游景点可以放在一起,而是以区域性来划分文稿的结构,这样以来,区域性的景点大家可以参考,以景点为线索,带出风景特色,历史典籍,传说故事,风土人情,地质地貌,及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这样就能抚慰大多数人们的心灵,跟随你一块进入那一片神奇的土地,了解古老的河洛文化,我不敢说此次行文就一定能让你说不虚此行,但有一定可以告诉你,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沐浴文明的洗礼,心灵也会闪烁智慧之光的。


沙发 2024-11-10 21:4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片神聖的土地连载
2、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

    华夏文明的母体


      洛阳新区开发。洛阳丽景门夜景。关圣帝君。

    只要有阳光和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炎黄的血液,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黄与河洛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旅游之前,这是首先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问过朋友,河洛文化与炎黄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两者渊源有多深。朋友直截了当告诉我,二者关系密切,炎帝黄帝是中国古代先民中两位非常有本事的部落首领。二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他们曾经在河洛地区生存生活过,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也有很多。假如你对河洛文明比较了解的话,就会很容易的明白,古代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经是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摇篮。下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洛地区所孕育的历史根源很深,如树之根本、水之渊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母体。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 被认为是中华的人文始祖,他们其中很多人或者在河洛地区出生,或者在河洛地区带领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或者在河洛地区兴都建城,成就一番事业,这样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披荆斩棘,在与大自然搏斗中留下了宝贵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方式,经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发展、演变、融合,就形成了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华夏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根据古典书籍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段记载①翟智高老师认为,少典氏和有蟜氏的祖居地就在河洛流域,后来随着岁月的演变,分化成为两大部落联盟,一个是炎帝神农氏族部落,一个是轩辕黄帝氏族部落,主要活动区域都分布在黄河流域,黄河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炎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分布在古代的河洛地区。斗转星移,日变月迁,各个部落在历史发展中继续演变,逐渐分化出许许多多的小部落,成千上万个姓氏,据不完全统计,起源于黄河流域河洛地区的姓氏就有1500多个,大家现在中国最常见的百家姓氏中,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姓氏基本上都源于河洛地区。
     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探寻远古文明的重要时期,从全球来看,世界上将近有14亿的华人都认同炎黄文化,共同尊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华的人文始祖,血脉里流淌着的是炎黄文化。由此看来,这种非常强大的认同感自然形成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本质源自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正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为了部落人民谋幸福的悲悯情怀,逐渐地融合在人们的血脉里,这种炎黄精神和炎黄文化随着岁月的打磨,自然而然地化成骨肉,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①。

     时空这么久远,该怎样证明呢?从考古的角度来说,人们喜欢拿出土文物来证明。大家知道,河洛地区有许多灿烂的文化,曾经一再发掘出惊动世人的文化遗址,象二里头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龍山文化遗址等等,每个遗址都有许许多多的器具来作为物证。

    朋友举了个例子,譬如说三皇五帝的古代传说中,黄帝作为部落首领,非常注重人们的生存生活状况,曾经反复试验,改进铸鼎技术。鼎是做什么用的呢?朋友说,鼎本是远古先民们的炊具,不同于后来的青铜器,人们将文字刻在鼎上面以勒功劳,炊具自然是陶制品,没有那么坚硬,也不容易保存。在河洛地区,只拿仰韶文化来说,遗址就有500多处,每一处都拥有大量的鼎。仰韶往西不远是灵宝,灵宝就有铸鼎塬,周围有29处遗址,文物中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鼎。

    再譬如,有专家说,洛阳平逢山是炎黄母族居所,新郑为黄帝父祖居地,洛阳地区有许多与炎黄有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是古代宫殿遗址,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是5000年以前的政权中心,从时间和空间方位来说,与黄帝作城的历史记载有着惊人的一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翟智高老师曾经证实,神农炎帝诞生于洛阳伊川,据翟老师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这是古籍《竹书纪年统笺》中的记载。还有"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龍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②" 这是《春秋纬.元命苞》的记载。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说的就是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在伊的记载。而洛阳龍头沟附近不但有巨大的天然石龍,而且有很多出土的文物,这个将在后来的文章里显示。

    这说明炎黄是当时部落的杰出首领,在河洛地区,他们带领人们开辟荒野,注重农业生产,开启了文明之路,河洛地区也就成为华夏文化兴起的源头。

    再从历史的传承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文化本来是指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的文化,换句话说,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专家考证,华夏文化主要源自河南龍山文化,中国古代夏商文化。而河洛地区正是龍山文化,夏商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从这点来说,河洛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如果是这样,那么处于河洛文化中心的洛阳,就更有必要去写一写了。从地理位置,政权更替,山水地貌,文化遗产,都对历史上四面八方有重大影响。单从古今兴亡的大事来看,只要朝代更迭,洛阳首当其冲地受其影响。
注释①,此内容见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
注释②《炎帝传》




板凳 2024-11-10 22:1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片神聖的土地连载
3、金秋岁月觅石龍
        

——寻访翟智高老师
白桦林
      夏秋季节,天气还没有退去暑气,骄阳还有些明亮,为了了解洛阳故都的历史变迁,受朋友推荐,前往伊川寻找翟智高老师,翟老师曾经是洛阳古都学会理事,现在是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副会长。
       路途之中,道路宽敞,阳光明亮,高大的白杨树披着阳光,样子十分可爱,伸出硕大的华盖,叶子晶莹剔透,抬头遥望,在路两边排成两行伸向远方,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金秋白杨图,你看那叶子储存了一个夏天的阳光,将金黄编织进光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辉,仿佛一群金色的蝴蝶在明亮的阳光里翩翩起舞。这种逆光镜头又仿佛定格在了记忆里,空气里凝聚着芬芳的色彩,到处充满温馨。
     我用相机拍照乡村风光,引起了路人的好奇,一位老人家一边观看,一边跟随,他问我是不是摄影协会的,我说:不是,是摄影爱好者。问清来意后,老人说,自己与翟老师同乡,可以给我作指引。

     我们边说边走,老人须发银白,眉目清朗,容貌好像太白李金星。他说,你要了解洛阳文化,找翟老师算是找对人了。翟老师对洛阳的地理地貌很有研究,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可是掌握很多。他这些年一直在搞地理历史方面的研究,先是在洛阳,又到了京城,在北京大学一个研究部门工作,他是洛阳天然石龍的发现者和宣传者,对龙文化情有独钟,正在与朋友筹划拍摄大型电视史诗片《中华龍》,听说有百十集呢……
     走在宽敞的马路上,我想,今天竟然如此幸运,好像上天派来个引路人,看来今天该有好兆头。
      徜徉在金色的大道上,大杨树两边是庄稼地,风儿送来玉米杆的清香,秋天的庄稼有些已经收割完毕,有的还正在收获。农人已经在细致地耕作土地,准备播种小麦,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走进村落,走街串巷,来到翟老师的家附近。我刚要说声谢谢,老人家早已骑车走远,消失在巷陌之中。
     高大树荫下人们在聊天,询问翟老师家,邻居指着其中一家让我看,门旁边有翠竹冬青掩映门楼,婆娑的绿色墙裙旁有清清的渠水淙淙流过,那就是翟老师的家。

     朱漆高门楼的大门半掩着,邻居们说,他刚刚回到家。我来到门前,问声有应,翟太太热情开门,并呼唤楼房内的翟老师出来迎接客人。我说自己是慕名而来,今日特来拜访。
      翟老师一边热情地迎我入客厅,一边说,自己送朋友刚回来。儿子忙碌沏茶倒水,让我坐下。寻看客厅,简洁异常,墙壁上贴着全家福,几幅地图,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大的巨龙腾飞图,我指着那幅画说,这就是洛阳流传的天然石龍吧,翟老师点头称是,然后便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讲解。
      常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此前,我与翟老师未曾谋面,但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爱好相一致,我们俩一见如故,翟老师对我是有问必答,一连几个小时,话语都不打折扣,竟然从中午开始一直谈到太阳落山。我心里暗自赞叹,一方面佩服翟老师惊人的记忆力,能将《水经注》等古典书籍及古诗词的引用清晰准确,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表明他对故都与家乡的热爱至深,心里不觉暗自埋怨起自己来,为什么今天才来找翟老师。
       翟老师从地理位置讲起,首先讲了洛阳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龙门的来历传说等。接着跟我讲了洛阳历代古都遗址的变迁,历代帝王对此地的开发利用等等。接着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洛阳四周各县区日新月异的巨变,都在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当地经济。最后非常详细地介绍客厅里几幅天然巨龙春夏秋冬四季照片的来历。
      传说龍门以南的伊水在远古时期是五洋江大湖,有神龙居住。“昔夏之将兴也,青龍止于郊,龍降于崇山”。《天问》王逸注记述:“禹治洪水时,有神龍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是说有神龍用尾巴指出导引洪水的方向,用龍尾划开决口,帮大禹治理洪水。这个决口被称为伊阙,因是神龍所开,故人称“龍门”。伊水自南而北穿越龍门,两岸岩峰壁立如阙。


《汉书沟洫志》记曰:“昔大禹治水,山陵挡之者毁之,故凿龍门,辟伊阙。”东汉傅毅过伊阙回京都洛阳,作《返都赋》云:“因龍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伊阙早在汉代以前已被称为“龍门”。隋炀帝欲都洛阳,登北邙而望伊阙龍门,“昔炀帝尚登邙山,南望伊阙,曰:真龍门也。”千百年来,只有“龍门”之名,而神龍在哪里却成了千古之谜。

4、中华龍的象征意义
    包容团结与时进

    伊阙。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美丽的伊水。民间舞龙。

   说起龙文化,翟老师将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从而将龙文化很好地加以解释,认为寻找天然石龍,开发天然石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翟老师说,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来看一般意义上龙文化的传说。你知道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我说是包容,集合各种动物的优点,鹿角牛耳虎眼鹰爪狮鼻鱼身马齿蛇身鱼鳞厖等等,吸取众物之长,也象征团结融合,同时,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是中华文明图腾①。

     翟老师笑了,你说的就是与时俱进。其实,龙文化的传说及其象征意义非常多,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详说,你说的只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象征意义,这种传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譬如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图腾说,认为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这样以来,深得五十六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华人喜爱,包容团结。同时,龙文化一样被提升为民族象征和民族精神。龍既然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鱼、鳄,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飞的鹰,会奔跑的鹿、马、驼、虎、牛等等,都被幻化为龙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历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为龙的代表或龙的化身。

     再譬如说,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马头象征勤劳和善良;鹿角表示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机动灵活等。当今世界正是中华龙文化兴起的时代,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创造热情很高,龙凤形象创新组合,龙凤图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无限的艺术表现。当今这个时候,借此可以好好宣传一下,让每个华人将龙文化的优势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几千年,可以说龙文化酿就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始祖文化、精髓文化。②

    接着,翟老师又讲解了龙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母体文化。他告诉我,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举个例子来说,远古时代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中国版图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了。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证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人,以后慢慢讲,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片河洛地区洛水伊水之地有什么与龙文化有关的信息。

    翟老师说,1991年秋,在古都洛阳龙门以南20多公里的伊川龙头沟口附近,人们取土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空心砖,砖上模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画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模印有"捕龙图" 图案,龙张着大口,双目双角,飞腾跳跃状,龙后尾上部有一小人作撒网状,在和龙共舞。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
         


    龙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捕龙图空心砖的出现令人大为不解。据查,该捕龙图在全国出土文物中是罕见的孤品,其画面所表现的人与龙和谐相处,与钟鼎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龍背上有一个小人:
   捕龙图空心砖文物出土于龙头沟,是否该沟有"龙" 呢?多少年来,人们对洛阳有"龍门" 之名,无龙体之实感到困惑。捕龙图如同黑夜中的一绺闪电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龍" 的真容③。

   再譬如,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有龙王屯,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龙头沟中还有一种非常吉祥的鸟,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龙鸟、龙女,传说是神龙女儿化身,这种黑羽红嘴鸟,使人联想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其中升龙头上即有这种龙鸟,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这种鸟的图案,称阳鸟。
   翟老师的讲解使我越听越有兴趣,特别是那神秘莫测的龍文化与天然石龍,我非常想知道的是,他是怎样发现天然石龍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

注释②翟老师不愧是龙文化的研究者,一谈起来便有说不完的精彩。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洛阳发现天然石龙》


5、跟随龍女找石龍

   秋日阳光浴沟堑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黄龍聖碑。


   






龍鸟(陽鳥)。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扉衣龙鸟。
      此时的午后,阳光灿烂,通过纱窗射进客厅,荡漾着明亮的光辉,也影映在翟老师的脸上。当谈起天然石龍的发现过程,翟老师非常兴奋。龍头沟与神龍的传说,他娓娓道来,时而谈感受,时而谈历史记载,这个发现石龍的奇遇,让人难以忘怀。
    洛阳龍门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神龍的故事,其中神龍帮助大禹治水神奇而美妙的传说尤为引人入胜。龍头沟附近的地名中包含很多与龍有关的信息。譬如:天然石龍景区有九条沟,分别为禹龍沟、黄龍沟、龍凤沟、龍头沟、升龍沟、龍王沟、白龍沟、卧龍沟、降龍沟等。过去都有水,后来由于煤矿开发,使地下水断流,现九条沟中只有龍头沟(龍凤泉)、龍王沟(龍王屯)、降龍沟(姜沟)三条沟中有少量泉水,其它沟已没有水①。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


   1991年秋,附近出现的空心砖上有惟妙惟肖的"捕龍图" 图案,人物与神龍嬉戏的场面如此生动形象。而现实中,龍头沟有一种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龍鸟。






龍头沟 望龍台 龍鸟近景.
     这一切,对于十分热心龍文化研究的翟老师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龍头沟有关龍的传说,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神农的母亲女登"感神龍首于常阳" ,这里就是常水之阳,但现在却始终找不到神龍的答案。他曾与原洛阳市人大主任、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先生和原洛阳市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先生,多次到洛阳附近有龍地名的地方寻找"龍迹" ,特别是对龍头沟一带的寻觅更是探访多次,但一直不见有龍的影子,不见龍现身。于是就继续收集资料,做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春夏秋冬,日月轮回,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翟老师就喜欢去龍头沟转转。朝阳灿烂,暮霭染霞,都会把美丽的光环洒落下来。夏秋季节,沟外沟内葱茏翠绿一片,百鸟鸣叫好似大自然的演唱会。

    龍头沟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又称太阳鸟。大家知道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扉衣帛画上,天堂部分右上角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太阳,太阳中就雕画着红嘴黑羽毛的龍鸟,这就是太阳鸟,形体与天然石龍地区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一模一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
:.


    看那龍鸟,黑羽毛,红嘴巴,红脚掌,一年四季都在龍头沟生活,在龍头沟上空盘旋,在上空鸣叫,这似乎是对心灵的一种召唤。
  冬日下雪,踩在雪地上,沐浴着清冽的风儿,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身心爽快。最宁静的要数早春,崖壁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冰凉的,沁人骨髓,四周的荒草经过凉冬,好像魂灵被掠走,还没有苏醒过来。待到惊蛰春分节令,隆隆的雷声使蛰伏一冬的虫儿从昏睡中复苏,那振聋发聩隆隆的天音,难道不正是上古先民呼喊"龍、龍" 的呐喊声,融入大自然,放飞寻龍的梦,翟老师每听到山谷中回声,总是兴奋不已,他梦寐以求对龍的热爱,连他的网名也离不开龍,龍隆音、飞龍在宇、龍门之南,他相信,龍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这个谜团迟早会解开的。

    话说到了1993年的11月份,中国石油地质勘探队来到了伊川盆地进行地震勘探,大型地震勘探车要到龍头沟一带,有朋友推荐,由熟悉这一带地形的翟老师为他们指引线路。当听说龍头沟有龍鸟的故事后,勘探队员们非常新奇,便非要拍摄一下龍鸟是什么样子。翟老师便带领朋友们走进了龍头沟。
    农历大雪节前后,此时的龍头沟内外一片荒凉,庄稼收割完毕,小麦尚未长高,沟里的荒草被残雪压盖着,在寒风吹袭下一起一伏,附在地上。大型地震勘探车缓缓开进,绕过一道道山梁与沟壑。朋友带着勘探仪器跟在后面,在蜿蜒的小路上慢慢前行,各种灌木丛都被冻掉了叶子,如果此时不是还有阳光照耀,还真有点寒风透骨凉的感觉。为了不让大家失望,翟老师讲起了龍鸟的传说。

   传说,太阳龍鸟是神龍的女儿,神龍的画师爱慕龍鸟而请虾米当红娘。谁知虾米嫉妒画师,就编造谎言,说龍女认为画师身份低贱而不配。受骗而失恋的画师由爱变恨,当龍女在龍潭洗澡时,画师将墨汁倒在潭水里,龍潭墨黑,龍鸟全身乌黑,双脚埋在泥土没被染黑,惊叫中红嘴唇露出水面未被染黑。于是,红嘴黑羽毛的龍鸟终生陪着神龍,从春到夏,由秋到冬,从不离开,可朋友们也感到奇怪,既然传说中有神龍,那么出现龍鸟的地方也该有龍了。

    此时,从天而降一只鸟,唧唧地鸣叫着,也许这只鸟儿并不知道不远处有人,便伫立枝头,用喙梳理起自己的羽毛,圆形的头颅,红红的嘴唇,红色的脚掌,身著的羽毛像黑色的绸缎,阳光下泛着光泽,光泽呈现五彩,浑身乌黑的鸟,神龍女儿的确非同一般:


    翟老师赶忙拿起相机,小心翼翼地,生怕惊扰了这只龍鸟,但当靠得近了举起相机时,这只鸟立马起飞。  阳鸟在不远处又落下,继续唱起好听的歌,叽叽喳喳的,并不断盘旋飞舞几番,身著绅士燕尾服饰,用夸张怪异的动作在给翟老师示意,不一会儿,龍鸟移动了好几个地方,每次飞得都不太远,好像在给翟老师引路似的,翟老师就这样跟着龍鸟翩跹飞舞的踪迹,设法拍到清晰的龍鸟静态画面。


20130606文明之旅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天然石龍开发意义》
注释②讲起此段内容,翟老师非常兴奋,因为发现巨龍的过程非常有趣。




天然石龍龍身上的两只龍鸟


6、蓦然回首惊心处,
   天然石层隐神龍

     秋龍原图。洛阳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绿松石龍头部。天安门金龙和玺图。天坛祈年殿的龙和凤。雪中望龍。

     龍鸟在飞舞中,很难捕捉到她们轻捷的身影,不知不觉,龍鸟飞飞停停,引领翟老师来到一个沟边,这不是多次来过的龍头沟吗?对面就是当地百姓称之为"石垅 地" ,沟壁上是一段司空见惯的料礓石层,再熟悉不过了,每次看,满眼都是石头,加上酸枣刺和灌木丛叶子的遮盖,看得人眼花缭乱,引不起什么关注。
         

龙头沟风光
     冬季的天空中不见白云踪影,太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风儿也停了。大地缺少了绿色植物的装扮,裸露的黄土地显得有点萧杀单调。龍头沟沟沿上的酸枣刺依然是那么扎人,但由于冬天叶落了,已不再那么遮挡视线。二十几米宽的沟对面,料礓石层看起来更清楚,此时似乎带有神秘的色彩。细看沟那边的阳坡上,竟然落着一大群龍鸟,翟老师兴奋的俯下身,把相机镜头对向龍鸟群方向聚焦:

      百余米的场面逐渐微缩成如同邮票般大小的画面,猛然间,照相机镜头中显现出的镜像,使翟老师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原来那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料礓石层,浓缩成小小画面后竟是活灵活现的巨型石龍:

         

天然石龍图

     天然料礓岩石自然一波几折叠皱蜿蜒,正似俯卧欲腾飞的巨型石龍,千万年来就隐藏于龍头沟沟壁厖午后的阳光斜射在龍头沟的沟壁,使杂乱无序、叠皱蜿蜒、高低不平的料礓岩石产生明暗对比较强的影像,衬托出巨型石龍惟妙惟肖的雄姿,是那么富有震撼心扉的魅力。
         


   翟老师兴奋不已,不觉大喊一声,神龍现身了!!!惊得沟那边龍鸟们呼啦啦地一起惊飞,盘旋着飞舞而去:


     翟老师非常高兴,他很快向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洛阳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洛阳市易经学会邵殿文和洛阳市史志办任世荣等几位先生进行汇报。得知此消息,领导们非常谨慎,决定先不声张,然后抽空到现场观看。当从相机观察孔看到那逼真的石龍画面后,他们连声赞叹不已。一致认为古籍文献记载这里的古地名、古文字、龍的传说,早已与龍文化有密切联系,事出有因,很有研究价值。

    龍头沟全长9华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水源头为龍泉,有黄龍小庙伴随着叮咚的泉声,不远处那二十多丈长的岩石层,恰巧就是巨龍的身躯。任会长带头并动员人们捐款,由翟老师出面安排,在石龍轮廓外围栽植了九十九棵柏树,进行绿化保护。又安排人对龍头沟崖壁上的沉积泥土和荒草进行清理,让被掩埋的天然料僵石显露出来,石质龍身更为清晰显现出神龍俯卧欲腾飞的姿态。

     当再次回到拍摄龍鸟的地方,巨型石龍形像非常清晰,石龍由自然沉积岩构成,巨龍呈伏卧欲腾飞状,龍头朝西,尾向东,形体非常生动。经测量,石龍露出部分长约90米,高9米,石质龍身通体连贯,龍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龍牙,龍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龍须状,人们亲切地称呼龍须椿。龍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龍角,石质龍身线条全由地壳自然变化形成,人们不得不佩服上天的鬼斧神工,石龍的头、吻、牙、鼻、舌、眼、獠牙、角、身体、足、爪、翅一应俱全,龍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龍的翅膀,龍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不知有多长,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龍所无法比拟的。还有最为奇妙的,是在巨龍腹部位,有天然石层风化而成的小石龍,天然巨龍腾飞,腹下护佑小龍,显示出龍母龍子相拥时候的温情,这一天然石龍的发现,举世无双,也使闻名中外的"龍门" 变得名符其实:
         





    翟老师一直在想,自己对这片土地太熟悉了,从小都生活在此处,为什么这个神秘的天然石龍今天才现身呢。经反复琢磨才悟出,以往之所以站在石龍面前而不识龍的尊容,是人离石层太近,百十米长的石层,在一二十米这么近距离,人眼睛是不易分辨出巨龍的图像。如果要后退想远一点观察,南沟沿就挡住了视线,看不到北沟壁上的石层。正是用相机的微缩功能,识别出隐形千万年的石龍。

       我想,这缘于翟老师坚持不懈对龍文化的研究,而翟老师却说应当感谢神秘的龍鸟。后来,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人们天天从此经过,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龍形不易辨别清楚,即便有人在此处观察到了,没有十二分的关心,没有天天思考这个问题,此天然石龍即使现身了,也会像天空夏日的浮云,你说像什么就是什么,天然石龍行云布雨完毕之后,便销声匿迹,留下深邃的天空,无迹可寻了。

     也只有翟老师,一直思考,不停寻找,让其显露真容,不过可有一样,天然石龍一旦现身,那该是一鸣惊人,世人震惊了。

    主持神舟飞船工程的李景上将专门听取关于天然石龍的情况汇报,并欣然题词:“中华神龍”:


李景上将听取关于翟智高关于天然石龍的情况介绍:




李景上将题辞中华神龙.jpg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摄影



7、一鸣冲天世人惊
天然石龍的有关报道




   龍头沟望龍台龍鸟。北京龙文化邮票首发地点。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

     天然石龍的出现,震惊了世人,以农业文明起源的中华文明自然给龍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翟老师也因此成为天然石龍的代言人。翟老师总是以浅显的语言将天然石龍的社会学意义阐释得非常明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报纸电台广播及新华社的报道①:
    1994年10月,"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洛阳召开,天然石龍的照片使与会专家学者感到新奇与震惊。11月20日,《洛阳日报》报道"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 的消息,配发了石龍现场的照片。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高级记者王兆麟关于洛阳天然石龍的报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①由自然沉积岩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龍,不久前在河南洛阳龍门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村被发现。
   这个石龍位于大莘店村龍头沟的沟壁上,是洛阳古都学会、易经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实地考察时,清除杂草尘土后,并作多角度观察时发现的。石龍对面南沟沿上有望龍台,台上石碑刻有"龍头沟内龍泉佳,九里土沟有石龍" 的诗句。
    经测量,石龍露出部分长约90.9米,高9.5米,石质龍身通体连贯,龍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龍牙,龍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龍须状。龍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龍角,石质龍身线条全由自然地壳变化形成。龍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龍翅,龍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 ②。
  同一时间,全国的晚报和港、澳、台的媒体迅速转发新华社的报道,台湾的短波电台在丙子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次播发"大陆洛阳附近发现巨型天然石龍" 的报道,石龍的喜讯传遍了海内外。
    时光走到1997年,香港回归是龍的传人的大喜事③,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巨型天然石龍摄影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 。石龍的雄姿使参观者眼界大开。参观展出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对天然石龍的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他们为中华祖国龍的国度有如此体形巨大、象形逼真、年代久远的巨型天然石龍而自豪,纷纷赞誉这是"世界第九大奇迹" 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天然第一龍" 。尤其是石龍腹部的小石龍,紧密依偎在巨龍身上,象征着港、澳、台是中华祖国巨龍身上天造地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天然石龍图案,母子相拥,真正体现了回归的主题,与会人员不由得暗自称奇,拍案叫绝。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为石龍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
刊载天然石龍全景照片的《世界华人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集》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题词:"大潮扬帆"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词:"发展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卢嘉锡题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题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人民日报》原社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题词:"风韵天然" 。
   北京大学考古与环境学系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赵春青等到洛阳伊川考察,特意到龍头沟对天然石龍作考察。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

  夏先生认为,覆盖在石龍上边的红褐色土壤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约三百万年,而石龍形成的年代当更为久远,是地下水中碳酸盐离子自然聚集,并经地壳褶皱、陷落、抬升、风化等复杂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在石龍尾部不远曾出土有一段大型动物腿骨化石,与中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恐龍腿骨相近似,印证夏教授的推断是有科学根据的。
  2000年为世纪龍年,天然石龍摄影作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华龍脉书艺大展" 时,受到海内外各界友人的好评。先后载入大型图文套书《中华龍,源流文化》、《图说中国图腾》、《三皇五帝时代》。参加文化部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佳作奖,并载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辛已年春节世纪之交,天然石龍的丰姿首次亮象于中央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节目中。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中华龍》出版座谈会上,中华龍、天然石龍的研究人员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许嘉璐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华龍。源流文化》一书的彩版第一页,即是天然石龍不同季节的实景照片。
   听到这里,我非常想了解,作为天然石龍的诞生地,以农业文明发祥的中华文化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龍赋予的神秘色彩。


注释①以上及下面的几则报道,内容非常详细。本则《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是新华社郑州1996年2月12日晚报专电。

注释②《新华社地方广播稿》1996年2月12日。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天然石龍的开发》。据翟老师说,不只是因为石龙体型巨大,也不是因为造型美观,最为重要的的石龍母子相拥,真正表现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血脉相连,充分体现了回归的主题,这是获奖的主要原因。


8、天然崇拜吉祥物

         


天然石龍的四季隐现







  春天祭祀天然石龍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遥感卫星拍摄的太空云流有时显示是龙形。阴阳交汇图。在石龙对面南沟沿望龙台,出土有按规律摆放的石器,这些石器的年代久远,似为先民祭祀天然石龙的遗物:


:

   自从天然石龍出现后,翟老师只要回来,就要到天然龍壁对面就坐,看看天然石龍的模样,心里暖暖的。时间变换,早晨傍晚景色不同,心情悲喜不一,春夏秋冬花草灌木的变化,石龍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装扮,就像风雨雷电霓虹的浮现一样,变化莫测又让人着迷。
    翟老师说,每次端详那天然石龍,就会有种特有的亲切感。你看,那石龍好像就是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熟悉,他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仿佛为龍而生,让龍的部位一应俱全,神形兼备。不由得感叹起来,大自然还真是奇妙,这是任何人工塑造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天然石龍的腾飞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无所不能的通天神物,看这巨大的天然形体,巨口、曲身、利牙、隼眼,马头上还真的长有长角,曲折蜿蜒的身体,背部有飞翼,身下有足掌。从春夏秋冬四季来看,不同季节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草木荣枯颜色变化不一,天然石龍身上凸显出来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龍能不断的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隐藏。于是先民就以石龍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龍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那就是图腾崇拜龍,集合了各种吉祥的祝福。下面我们来看看四季石龍特点①。

   春季,惊蛰之后,虫鸣蛙噪,草木萌发,石龍四周的植物刚刚萌芽,太阳光下散发出嫩绿的光泽,石龍看起来比较清晰,被认为是龍登天之象。天空中如果出现雷鸣闪电,该是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轰隆隆隆的雷声就成了她呼风唤雨的吼叫声,当地百姓常常在二月二龍抬头的日子来祭祀神龍,祈求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这样,来年才能五谷丰登,不愁吃穿了。:
春天祭祀中华神龍 年年好运 万欢呼图:
         

  夏季,太阳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阳光明亮,雨水充沛,草木繁茂,石龍被周边的灌木所覆盖,再来看,石龍基本上看不出清晰的姿态,当地百姓认为龍可能到天上行吉云布祥雨去了,但仔细查看,还可以隐隐约约见到龍卧榻的轮廓,龍的形体姿态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此时被认为是龍"或跃在渊" 的潜龍实景,非常奇妙。夏天 隐藏的石龍:
         

秋季,石龍身上的草因为长在料礓石上,根系比较粗浅,秋风一吹,草儿比周围黄土上的颜色先枯黄,由于色彩的对比比较明显,好像龍行云布施之后又回来了。
         

  冬季,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天气寒冷又干燥,草木生气全无,干枯的肢体随风而去,石龍的颜色与周围土壤颜色一样,不易识别,就好像龍潜藏起来了,即所谓的"潜龍勿用",奥妙之极。


   当下雪的季节来临,沸沸扬扬的大雪落下,将石龍覆盖,到处一片洁白。奇妙的是大雪过后,天气放晴,阳光下料礓石吸热快,石龍身上的白雪首先溶化,四周的白雪如天上的白云,石龍好象在白云中飞行,呈现出壮观的"飞龍在天" 景象。也许这就是对"龍,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的形象说明吧②。


优酷伊川龍头沟天然石龍配曲“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MTI4NzU5Mg==/v.swf


   如果说,其他地方赋予神龍许多神秘色彩的话,那天然石龍地区人们是怎样赋予石龍神秘色彩的。
  翟老师说,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人都崇拜龍,龍在华夏先民不断创造、赋予她以吉祥如意的意念,使得更加完善而成吉祥物,譬如她能上天,能入渊,能消灾,能降福,能让风调雨顺,这种无所不能的神化吉祥的艺术形象。就成为华夏祖先的图腾。如今,每一个海内外华人都会以自己是龍的传人而自豪,龍文化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

  就这一点而言,石龍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对龍的情感与崇拜,在许多载体上都可以见到,譬如空心砖上的舞龍图,带龍地名随处可见,还有龍鸟,再加上天然石龍,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对龍的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③翟老师认为,从文明起源的夏朝开始,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农业文明兴起的国度里生存生活,靠天吃饭是第一生存法则,对能够行云布雨的龍的崇拜不但折射出人们因为不了解大自然真相而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和敬畏,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历法就显得非常重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是人们所期盼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炎帝文化与龍文化》
注释②见《说文解字》有关龍的解释。
注释③翟老师认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度,从哪个角度来说,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自古都非常重视,炎帝曾经喜农耕,重视农业生产。




9、巨型石龍逢盛世
神农诞生寻真踪(上)


    九龙朝洛阳都城风水图。伊川龙头沟石祖。石龙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 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 。龍头沟发现八千年以上的红陶三足钵。
伊川龙头沟石斧。

龍头沟发现的辛字形石铲:

  翟老师为了让我清楚了解人们对石龍的崇拜折射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他举了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农业历法是根据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来表达气候的变换,进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们认为龍能够祥云布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这样才会获得丰收,让人们安居乐业。不管是上天布雨还是潜藏不出,都在人们心里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上天的许多征兆人人都非常的敬畏,上天的隆隆雷声,明亮的电闪,都成为与龍联系起来的迹象,我们就拿农谚做个例子。
  现代科学常识使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譬如春分和秋分,这是太阳运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或向南移动的节点。石龍地区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明显,南方温湿气流运行到北方,与北方冷干气流在石龍地区交汇的情况就显示出季节周期性。我们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将这种规律与地面特定的地理坐标天然石龍相联系,创造出独特的农业历法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规律:

  石龍以东白元土门出土的伊川缸 仰韶文化 眼观太阳 月亮运行一年十二个月 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图案:
伊川缸解析:眼观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和八卦方位图:
  譬如说,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将预示当年的干旱或雨涝,天然石龍一带区域几乎最为灵验。当地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龍隆好收年" ,"春分雷鸣龍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 。"最怕秋分龍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 。"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 。"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 。"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①" 。这些谚语印证了古人对春分、秋分的节气与天气的关系,即春分时节的隆隆雷声主夏秋季节的风调雨顺,而秋分时节的雷声隆隆预示着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这些浓缩而形象的谚语,正是中华先民长期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晶。
    现实科技也可以解释洛阳石龍地区的气候特征,石龍地区位于洛阳正南方,所处地理位置正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余脉的东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这一带交汇。从农历二月初二春分龙登天到夏至节期间,西南暖湿暖湿气流交汇在石龍地区上空,出现对流天气,不但能带来隆隆雷声,而且形成丰沛的降雨,常言道,春雨贵似油,一定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丰收的。

春天的龍云


夏天的龍云


    这时候,翟老师把话锋一转,天然石龍的发现不但震惊了世人,也因此为另一位名人的诞生找到了佐证,这位名人就是神农氏。
我不觉惊奇地说,你说的就是炎帝吗?翟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翟老师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这是《竹书纪年》最有价值的明确记载。后来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神农氏,初国伊" ,就是说神农氏第一次是在伊这个地方建国的。我还是不太明白,要翟老师仔细讲解②。
    翟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在洛阳伊川,古代有"伊侯国" 之称,这个在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牧于伊侯" 的记载。
翟老师的第二条史料依据就是《春秋纬.元命苞》的生动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龍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非常流行的的创世传说,流传很广,说的是第一代神农氏炎帝诞生就在伊,就是伊侯国。
详细来说,就是少典氏居民部落居住在洛阳平逢山,具体位置翟老师曾经做过一篇论文,就在今天洛阳市西郊的周山一带。
   《春秋纬.元命苞》记载的这个记载也很生动,少典的妃有娇氏女登曾经来到龍头沟一带游玩,当她看到这个巨大的天然石龍的时候,心中惊喜万分,喜之敬之为神龍。女登诚惶诚恐的情感,自然会激动和兴奋。回去之后,定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少典,大家知道,女人在最为心动的时候也最容易怀孕。当时,少典是中国传说中三皇之一棗伏羲的后代,属龍族,听了这件事情后,他当然也高兴激动。随后,女登怀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就教化百姓,让人们重视发展农业,研究农业历法,确定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节气,播五谷,尝百草,成为农业之神,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炎帝神农③

伊川大莘店炎帝庙炎帝神农氏出巡2012年1月27日正月初五壬辰年春节:
:。
    也正是因为神农是有娇氏女登看到石神龍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龍氏。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龍首生炎帝神农的事演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之后,就成了"炎黄子孙、龍的传人" ,慢慢的就传开了。
.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充分显示了石龙地区地处冷热空气的交会点上,谚语是人们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奥妙灵验。
  注释②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翟老师说,此说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从多个角度寻求看问题的一种方法,地理位置及物证是很好的例证。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看神话传说《炎帝传》

10、天地万物多奇妙

天然石龙的开发

瑞雪飞龙雪神农龍原图。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中华龍脉与中国古都位置。洛阳伊川天然石凤凰图。


    据地质考古学家考察,这个巨型石龍,是地下水中碳酸钙离子长期自然聚集,又经一系列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年代久远,龍形逼真,属天然石龍奇观。附近有著名的 古城南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8500年)、穆店旧石器遗址,距今36万年,马回营北遗址(距今4000年-5000年)。在天然石龍附近出土有古人为祭龍 而摆放的石器,表明古代先民早已将石龍作为崇拜的神物。
   从全国地图来看看天然石龍的位置,天然石龍正好位于熊耳山脉东端。
     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龍之地。中间一沟为龍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龍泉。石龍即位于龍泉之北沟壁上。神奇的是该地区皆为深厚黄土,唯石龍是天然岩石层。龍泉水常年流淌不息,干旱雨涝均保持一定流量,世称龍泉长流水,也许是盆地底部,也许是暗流涌动。据《水经注 伊水》载:"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 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宋代邵雍所著《伊川击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牵羊坡达伊川坟上。" 并赋诗曰"陆海卧龍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龍自往还。"

     其实,有石龍,还应该有石凤凰,才算配对,翟老师继续观察,在黄龍沟的对面有个凤凰沟,石龍旁边不但发现了天然石凤凰,而且还出现了天然石龟,都为吉祥物,是最可贵的天然景观。

    奇妙的石龍石鳯凰,再一次显示了这块伊水两岸是块风水宝地。不只是天设地造,而且栩栩如生,此地如果开发一下,是相当不错的旅游资源。


除了物华天宝外,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与历代名人。

   谈起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翟老师可是了如指掌。中国各类风景名胜应有尽有,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龍文化景观。天然石龍体形巨大,龍形逼真,一年四季变幻莫测,与天文、历法、易经等有密切关系,是独一无二的神龍奇观。又是天然的,别的地方难以复制。石龍,石凤凰,石龟,都是未来独一无二龍凤文化特色景区的资源优势。

    我们不妨再举几个例子,看看这片土地的风景名胜。唐代洛阳八大景中,伊水就有"平泉朝游" 、"龍门山色" 两个。商代有开国名相伊尹,唐相姚崇,唐相李德裕,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宋威武郡王石守信,宋名相范仲淹、文彦博,易学大师哲学家邵雍,理学家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均选择伊川为长眠安息之地。以石龍为中心,东有少林寺、中岳庙、风穴寺。西有花果山、神灵寨、九龍洞。南有陆浑水库、天池山、白云山、老君山、石人山、鸡冠洞、重渡沟。北有龍门石窟、白马寺、青要山、小浪底等著名旅游景点。洛阳南部旅游快速公路距石龍仅四公里,距洛界高速公路仅十多公里,这里有广阔开发前景。如果以龍文化为龍头,包括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景观,再加上秀美自然景观,旅游前景非常可观①。

   翟老师指引我看墙上的山水地貌图,他因为是搞地质研究的,所以,山水地貌在他眼中,就像军事家的行军布阵图一样,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此时,从全国的地形地势看,河洛地区处于龍身体的什么位置,这一看,不觉让人大吃一惊。
九龍朝洛邑 洛阳五大都城图_




天然石龍出的九条龍沟溪流汇入神农炎帝庙东的了九皋湖
   
  天然石龍位于被称为"天下之中" 的洛阳正南方,在古老的"河图" "洛书" 中,图案的南方为一个圆点,表示"一元为始" 。"一" 音"伊" ,即伊川。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逸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史记 周本纪》记载:"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②   

    翟老师解释说,南望即卜定王都时看风水,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定洛阳为王都,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灭,历时约800余年。有意思的是周洛阳王城的中轴风水线向南延伸,恰巧通过石龍地区。石龍与王城之间为南北向起伏腾跃丘陵,状如巨龍,被称为龍山,北端有著名的龍门,而王城中轴风水线向北延伸,即黄河小浪底,龍水之咽喉。


  更发人深思的是,秦都咸阳的东西中轴风水线也通过石龍。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上朐在江苏连云港,与咸阳直线距离约900多公里,但秦都咸阳何以在远离都城的上朐立石,作为东大门的标志?二千多年来困惑了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其实,两地相连直线恰与北纬34 23′一线平行,是秦人认定的龍脉风水线。这条线上有著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自称祖龍),新城故城(石龍所在地),阳城(大禹所都,禹父化为黄龍),新郑(黄帝所都)。
  周王朝与秦王朝在历史上均为中华大一统的王朝。两个大王朝的龍脉风水线在天然石龍成十字交叉,是有意还是巧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龍身上,尤以龍腰部位建都最多。


   洛阳位于巨龍之胸腹部位,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龍天子" 。考古发现有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③
   西安位于龍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 ,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龍的国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听到这里,真让人赞叹,古代的先民们,在定都之初,早已把风水勘探,奠定了都城的良好基础。

20130610文明之旅

注释①翟智高《中华龍寻根》
注释②《历史文化名城洛阳》
注释③翟智高《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11、古都龙脉定鼎位
自古龙凤呈祥地


    郑州地处巨型螯足地形中图。白元净土寺里的玄奘雕塑。安阳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中。河图洛书鼎。

     太阳的霞辉给翟老师的院落披上了七色之光。翟老师说,都城的选址与中轴线的规划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今天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 学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 仍然是城市生长变化的准则。我很想听听更多关于古代都城风水的解说。他毫无倦 意,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讲解,生动形象,让人不觉感叹,大自然真奇妙,历朝历代的都城都这么有讲究。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中华大地地形是巨龙腾跃:自天山山脉开始,经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山脉到宝鸡、咸阳、洛阳一线的秦岭,再由华山东北延伸过黄河、向东北经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脉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


    洛阳正处在巨龙的心脏部位。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九道河流环绕,形势甲于天下,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东西横列排开,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作为陪都①。

   翟老师说,你知道螃蟹或蝎子长的大夹子吧,称为螯。奇妙的很,自洛阳龙门经嵩山到郑州的山脉地貌,恰似龙的巨大前足,状如巨螯,而郑州正好位于龙足之螯上。郑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载商王仲丁迁于敖,即此地。郑州已列入著名古都之列,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天下之争,必争郑州,用"举足轻重" 来形容郑州的战略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由洛阳顺着太行山再向北是安阳,古都殷墟位于龙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为商的后期都城达250多年。殷墟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宝藏,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有极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阳跃入中国七大古都之列。殷墟安阳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商王都。令人称奇的是,从宏观风水角度看,安阳和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虎鼻子的位置。


  讲到北京,翟老师更是如数家珍。他说,最神奇就属北京了,正好位于中华巨龙的首部。北京作为古都,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燕,《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召公封于燕地建都,遗址在北京的琉璃河。到元、明清时期迁到现在的这个地方,并且得到空前发展。

  北京都城规划严格按"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 的布局,龙脉风水很严谨,潮白河在东方,为龙。西山香山自然为虎,"虎,护也" ,也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北边燕山为玄武,玄武又称龟,是有实力长寿的象征,北京的正北方恰像稳重的玄武,北京南北中轴线定位恰在燕山向南突出的龍头部正中。南方朱雀位,朱雀的形象是凤凰,北京的正南方有飞机场,是名副其实的金凤凰,堪称都城风水佳话②。
   北京紫禁城故宫的整个建筑群就是一条龙,皇宫从内到外都充满龙的影子,仅太和殿就有12645条龙,整个故宫有多少条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

  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定都北京之后,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还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现今的北京真正把中国带到了巨龙腾飞的时代。



    翟老师说石龙地区还有许多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和经济价值,譬如说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净土寺,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这个寺院剃度出家,净土寺就在天然石龍东边伊河对岸的白元镇鸾浴沟:

    该寺最奇特之处,是建在一坐状如巨型佛像的山体上,长达数公里。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巨佛头朝洛阳龙门,与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北中轴线相照。当年隋炀帝欲定都洛阳,登北邙山看王都风水,南望伊阙,曰:"真龙门也!古人何不建都于此?" 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正好穿越伊阙龙门口,直指伊川境内净土寺所在的天然巨型佛像。著名高僧唐玄奘法师,就出家于净土寺,后又从这里到西天取经,留下千古佳话③。


20130614文明之旅
注释①所讲内容见翟老师《古都开发规划》
注释②翟老师《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注释③翟老师所讲内容是有关石龙地区的开发利用。

12、献计献策话古都
寻常人间一卧龙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与秦楚古道河南段走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位置与都城中轴线图。大洛阳远期规划设示意图1。

     说起洛阳长远发展规划,翟老师面对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最为煞费心思的地方,不但长期考察,而且还专门写有论文,就是从环境风水学的角度来谋划洛阳未来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都占据中心枢纽,四面皆天然屏障,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润泽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古有"八关都邑" 、"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 ,"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 ,人称"八方辐辏" 、"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 。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①。


    翟老师认为当今洛阳的发展,跨伊河跃龍门向南部扩展是最佳区位。正是考虑首先要保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不宜向东发展,因为东边有夏代王都二里头、商代第一个王都偃师商城以及汉魏洛阳城;中间有东周西周王城和隋唐东都城,开发很受制约;不宜向北面扩展,因为北有邙山古代陵墓群,而向西面扩展,有隋代西苑遗址等。如果在这些重要的古遗址搞大型开发,想得到国家批准肯定不容易。何况搞那么样的千城一面的水泥森林,没有什么文化品味。真不应该让这些火柴盒式的楼群继续压盖在古都遗址上了。

     我问道,洛阳真的没有发展空间了吗?刚才还是一脸严肃的翟老师却笑了,他说,上天早已留给洛阳有黄金地段,就是南部区域。


    由定鼎门向南,再从龍门到九皋山之间,伊河北流朝洛阳,河两边溪流密布,水源充沛,佳饶鱼苇,平原丘陵相得益彰,是被周武王和姜太公誉称为:"毋远天室" 的"天室" 风水宝地。铁路、公路、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西气东输二线管道位于区域中。这个区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今天洛阳市新区和伊川县新城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除古新城遗址外,没有都城遗址制约,一直可以规划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的九皋山。现在,许多高新产业都在此区域选址,这些地方该是洛阳大展宏图的地方了。

     听闻此言,我倍感欣慰,身为洛阳故都的未来而高兴和自豪,我再次惊叹于翟老师的讲解,入情入理,又生动有趣,也为翟老师丰厚的文化积淀所折服。接着,便讲起了洛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趣闻遗事,让人倍感亲切。

   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改线走伊川,翟老师功不可没。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西气东输的背景①,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途11省区,全长4000km。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最终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2004年10月1日全线贯通并投产。二线工程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三角,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的建成投产,为中国能源版图又增添了一条重要动脉,将有利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提高天然气管网运营水平,并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原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规划要从西安经西峡、内乡到南阳一线,崇山峻岭,钻山开路,安装管道,工程浩大,难度大,投资也大。

    当翟老师得知定下的这条路线后,他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 改线建议。

   翟老师建议的新线路,就是改走历史上有名的秦楚古道,他亲自多次实地考察并写有论文。古代从秦国到楚国,出函谷关到陕县三门峡,走雁翎关向东南,过宜阳三乡、韩城、赵堡、伊川莘店、白元,沿着九皋山脉北麓平坦河谷,过温泉、汝州、叶、宛厖便捷的商旅军事通道,几乎是一条直线的古道线路,直达江淮荆楚诸地,走河谷,路平坦,没有翻山越岭的困难。古老的东部丝绸之路,历代的马队、骆驼队都从这里走过。西气东输工程如果改走秦楚古道,该节约多少人力物力呀!

   后来,经反复论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果然改线走秦楚古道一线,并在伊川境内留出分输气口。在人民网河南视窗播发的"西气东输二线在河南规划四个出气口" 报道中,采用的就是翟老师绘制的线路图。利用古代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利国利民,然而又有几人能够这样做呢。

   时光很快过去,相会成为心灵中的美好记忆。当我从翟老师家出来的时候,外面路灯已经亮起,想想他这样一位做事低调谦和又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我打心里佩服翟老师,他关心民生疾苦,关心经济文化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祝福翟老师做出更多的成绩,利国利民,幸甚至哉。

    再一次回望翠竹掩映的门楼,心里感激翟老师,他送给我一套天然石龍邮票,盖着天安门的邮戳,这套邮票曾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
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眼前又浮现出来时的情景,金秋岁月,白杨树金黄的叶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定格在人生美好的记忆里。

20130615文明之旅
注释①资料来自宣传材料 河洛文化。

注释②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当时是重大建设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重要。
河洛之旅连载

炎帝神农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洛阳伊川龙头沟一带发现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八千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神农炎帝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龍形象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被升华成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炎帝神农作为龙的传人,是全世界华夏人公认的人文始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和伟大力量。
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7-11-14/1469998.aspx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东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龍头沟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辞通》引《竹书纪年》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的记载。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

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易·系辞》介绍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有以上记载,可知炎帝神农氏时代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农业得到优先发展。
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河洛文化研究院杨作龙先生《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http://www.docin.com/p-1155416268.html)考证:关于炎帝出生于伊洛地区,已有伊川籍学者翟智高论述于前,王大友先生继其后亦主此说。兹介绍如下:近年,翟先生在伊川县之龙头沟发现了巨型天然石龙。据介绍,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长年不息。长水(常水)水源头的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的岩石层,石层下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腾飞状。此长水,据《水经注》之伊水称:“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并认为此常羊即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之常羊。笔者亦到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考察过,巨型石龙此言不虚,相信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诞生的传说。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厘)、帝哀(里)、帝榆罔。
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几千年来民间把神农炎帝母有娇氏女(安)登称为九龍聖母。

  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考察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面对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的故里。
   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经不断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整个中华民族威武奋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
  龍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



   国家提出关于重振传统优秀文化雄风的设想,有人认为以往关于建设人文旅游的理念过时了,好像只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就行了。所谓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山水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有效开发,大力推介,成效卓著,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人文景观,厚重的传统优秀文化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不可以停下来。

  围绕讲什么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展现好中国形象作出深刻论述,习主席提出明确要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就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伏羲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四大文化基地;洛阳(夏二里头、偃师商城、周王城与成周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开封宋汴京城等,中原的都城文化在国内国际都是屈指一数,属一流都城圣地,有开发不尽的厚重古迹、讲不完的曲折动人历史典故。河南淮阳作为伏羲文化当之无愧的发祥地,河南鹿邑作为老子故里,洛阳作为老子工作和道德思想形成地,河南新郑作为黄帝的故里,洛阳作为少典有娇氏与炎帝神农故里;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净土寺在佛教界的重大影响!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停滞不前,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海内外华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古往今来,中国的儒、道、佛、理、神等各有不同的信奉者,兴衰各有千秋。但任何朝代没有反对龙的。今天,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
    中国这个崇拜龙的大国,一切有关龙的史料、文物、传说等等,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影。尽管各地有无数龙景观、龙地名,但真正的神龙却是千古之迷。很难看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真实的龙景观.
  史料文献记载,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神农。据考证,此神龙首由天然石龙演变而成,龙头沟之地名即是由此而来。

  炎帝神农诞生于洛阳,黄帝生活于洛阳,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华夏文化根在中原。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之说源头在中原, 人们自然尊崇。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年男女来此游览,祈盼龙凤呈祥更是一大乐事。此地的炎帝神农庙应扩建重修。史料记载,神龙母有娇氏“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农业之神。龙的传人之说,皆因神农母感神龙的神话传说而流传千古。陕西黄陵的黄帝陵,经多年努力,目前已吸引了几亿元海内外捐资。
   在石龙附近有炎帝庙、商代名相伊尹祠,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宰相,称中华第一相。还有宋代易经大师、哲学家邵雍著书、讲学的安乐书院和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邵雍研究先天象数学,图标出六十四卦二进制排列方圆图,是现代电子计算发明的启蒙者。康熙皇帝为他题写“学达性天” 匾,派钦差噶拜送到伊川莘店邵夫子祠悬挂。石龙、伊尹、邵雍仅处于两公里范围内。
  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的巨型天然石龙,揭开了中华龙神秘的面纱。这个由天然岩石组成的石龙,长九十余米,高近十米。所有关于龙的特征应有尽有。史料中关于神龙的记载,在这里均能得到印证。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龙体景象显现出或“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飞龙在天”等神奇变幻的不同形象。
    春分时节,祭神龙盛况。只见天然神龙似对人们祭祀感到兴奋,眯着眼睛,咧着嘴似在微笑。龙身上、身下的人们显得是那么渺小,更衬托出石龙的巨大,但见旌旗招展、鼓乐震天、万众欢呼、祥云现瑞、紫气升腾、龙腾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吻上方的烟雾,是人们祭祀龙时产生的香火烟气聚集而成,现场抓拍的图像,恰巧像似巨龙吐出的祥云瑞气,不管是天意还是巧合,吉祥的画面是生活中的实景,通过照片使之定格为永恒的春分龙登天 祭龍“龙腾盛世图”。
    河南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辽宁阜新查海石塑龙、河南濮阳蚌壳龙、湖北黄石卵石龙和洛阳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充分说明龙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是龙信仰、龙崇拜的历史传承,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龍龙的形体与古代甲骨文“龍”字极近似,为巨口有牙,弯曲之身,上边有辛字头。石龍所在地古代称有辛氏。
  古今龍字有多少艺术的写法,恐怕难以统计出来。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繁体龍字定型,有一定演变规律。
甲骨文和钟鼎文龍字的典型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
伊川出土有商代有铭文的“子申(龍)父己鼎”:

  
   依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关于龍字的图形和解释,以闪电一曲一伸来厘定“申”字不确,“申”字是地地道道的龍字:

  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字,最明显演变规律是右上方是辛字头。典型甲骨文 字就是辛字头 ,《甲骨文字典》释义:龍,“ 象龍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象巨口长身之形,从(辛),从乙。“月”其吻,乙其身”。
带辛字头的甲骨文龍字;

   西周青铜器上之龍字,其共同特征也是右上角均是辛字头,例如:《轲尊》龍字:

西周《多友鼎》龍字:


西周《颂壶》龍字:
《王孙遗书钟》龍字;
龍演变成篆体、繁体定型为“龍”,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甲骨文、金文、篆体“龍”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巨口有牙,蛇形弯曲之身,头上有“辛”字头。伊川石龙地区古称大莘(辛)。
   特别有意思的是,伊川石龙附近发现的西汉空心砖模印“人龙和谐图”(下图左),与金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下图右),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竟然有异曲同功之妙,都是在腾龙的后身上有一个小人,形象的表达出人与龙的亲密关系。并且与天然石龍极为相似
龍神秘莫测是通天神灵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先生论述伊川天然石龙:“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帝尧母感生于伊川,商相伊尹生空桑,皆在此地。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氏、帝尧、伊尹的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石龙为始祖圣迹,则宜同时做历史人文问祖开发。炎帝在九龙沟九卓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地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则自然景观与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文明发轫一体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古空桑的远古遗址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王大有先生为石龙题词:“神農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龙腾飞中华志,古今敬仰民族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石龙所处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姓氏和风俗习惯,大多源于这里,但洛阳没有真正具有寻根游性质的景区,五湖四海与海内外华人到洛阳祖根之地寻根游,缺少能引起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的神灵物。业内人士认为,天然石龙完全具备列入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和联合国人类自然遗产的资格。
    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天然石龙以其神秘莫测、通天神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满足人们寻根溯源的意愿。


地板 2024-11-10 22:2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片神聖的土地连载
3、金秋岁月觅石龍
        

——寻访翟智高老师
白桦林
      夏秋季节,天气还没有退去暑气,骄阳还有些明亮,为了了解洛阳故都的历史变迁,受朋友推荐,前往伊川寻找翟智高老师,翟老师曾经是洛阳古都学会理事,现在是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副会长。
       路途之中,道路宽敞,阳光明亮,高大的白杨树披着阳光,样子十分可爱,伸出硕大的华盖,叶子晶莹剔透,抬头遥望,在路两边排成两行伸向远方,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金秋白杨图,你看那叶子储存了一个夏天的阳光,将金黄编织进光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辉,仿佛一群金色的蝴蝶在明亮的阳光里翩翩起舞。这种逆光镜头又仿佛定格在了记忆里,空气里凝聚着芬芳的色彩,到处充满温馨。
     我用相机拍照乡村风光,引起了路人的好奇,一位老人家一边观看,一边跟随,他问我是不是摄影协会的,我说:不是,是摄影爱好者。问清来意后,老人说,自己与翟老师同乡,可以给我作指引。

     我们边说边走,老人须发银白,眉目清朗,容貌好像太白李金星。他说,你要了解洛阳文化,找翟老师算是找对人了。翟老师对洛阳的地理地貌很有研究,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可是掌握很多。他这些年一直在搞地理历史方面的研究,先是在洛阳,又到了京城,在北京大学一个研究部门工作,他是洛阳天然石龍的发现者和宣传者,对龙文化情有独钟,正在与朋友筹划拍摄大型电视史诗片《中华龍》,听说有百十集呢……
     走在宽敞的马路上,我想,今天竟然如此幸运,好像上天派来个引路人,看来今天该有好兆头。
      徜徉在金色的大道上,大杨树两边是庄稼地,风儿送来玉米杆的清香,秋天的庄稼有些已经收割完毕,有的还正在收获。农人已经在细致地耕作土地,准备播种小麦,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走进村落,走街串巷,来到翟老师的家附近。我刚要说声谢谢,老人家早已骑车走远,消失在巷陌之中。
     高大树荫下人们在聊天,询问翟老师家,邻居指着其中一家让我看,门旁边有翠竹冬青掩映门楼,婆娑的绿色墙裙旁有清清的渠水淙淙流过,那就是翟老师的家。

     朱漆高门楼的大门半掩着,邻居们说,他刚刚回到家。我来到门前,问声有应,翟太太热情开门,并呼唤楼房内的翟老师出来迎接客人。我说自己是慕名而来,今日特来拜访。
      翟老师一边热情地迎我入客厅,一边说,自己送朋友刚回来。儿子忙碌沏茶倒水,让我坐下。寻看客厅,简洁异常,墙壁上贴着全家福,几幅地图,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大的巨龙腾飞图,我指着那幅画说,这就是洛阳流传的天然石龍吧,翟老师点头称是,然后便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讲解。
      常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此前,我与翟老师未曾谋面,但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爱好相一致,我们俩一见如故,翟老师对我是有问必答,一连几个小时,话语都不打折扣,竟然从中午开始一直谈到太阳落山。我心里暗自赞叹,一方面佩服翟老师惊人的记忆力,能将《水经注》等古典书籍及古诗词的引用清晰准确,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表明他对故都与家乡的热爱至深,心里不觉暗自埋怨起自己来,为什么今天才来找翟老师。
       翟老师从地理位置讲起,首先讲了洛阳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龙门的来历传说等。接着跟我讲了洛阳历代古都遗址的变迁,历代帝王对此地的开发利用等等。接着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洛阳四周各县区日新月异的巨变,都在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当地经济。最后非常详细地介绍客厅里几幅天然巨龙春夏秋冬四季照片的来历。
      传说龍门以南的伊水在远古时期是五洋江大湖,有神龙居住。“昔夏之将兴也,青龍止于郊,龍降于崇山”。《天问》王逸注记述:“禹治洪水时,有神龍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是说有神龍用尾巴指出导引洪水的方向,用龍尾划开决口,帮大禹治理洪水。这个决口被称为伊阙,因是神龍所开,故人称“龍门”。伊水自南而北穿越龍门,两岸岩峰壁立如阙。


《汉书沟洫志》记曰:“昔大禹治水,山陵挡之者毁之,故凿龍门,辟伊阙。”东汉傅毅过伊阙回京都洛阳,作《返都赋》云:“因龍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伊阙早在汉代以前已被称为“龍门”。隋炀帝欲都洛阳,登北邙而望伊阙龍门,“昔炀帝尚登邙山,南望伊阙,曰:真龍门也。”千百年来,只有“龍门”之名,而神龍在哪里却成了千古之谜。

4、中华龍的象征意义
    包容团结与时进

    伊阙。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美丽的伊水。民间舞龙。

   说起龙文化,翟老师将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从而将龙文化很好地加以解释,认为寻找天然石龍,开发天然石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翟老师说,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来看一般意义上龙文化的传说。你知道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我说是包容,集合各种动物的优点,鹿角牛耳虎眼鹰爪狮鼻鱼身马齿蛇身鱼鳞厖等等,吸取众物之长,也象征团结融合,同时,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是中华文明图腾①。

     翟老师笑了,你说的就是与时俱进。其实,龙文化的传说及其象征意义非常多,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详说,你说的只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象征意义,这种传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譬如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图腾说,认为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这样以来,深得五十六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华人喜爱,包容团结。同时,龙文化一样被提升为民族象征和民族精神。龍既然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鱼、鳄,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飞的鹰,会奔跑的鹿、马、驼、虎、牛等等,都被幻化为龙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历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为龙的代表或龙的化身。

     再譬如说,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马头象征勤劳和善良;鹿角表示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机动灵活等。当今世界正是中华龙文化兴起的时代,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创造热情很高,龙凤形象创新组合,龙凤图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无限的艺术表现。当今这个时候,借此可以好好宣传一下,让每个华人将龙文化的优势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几千年,可以说龙文化酿就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始祖文化、精髓文化。②

    接着,翟老师又讲解了龙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母体文化。他告诉我,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举个例子来说,远古时代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中国版图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了。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证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人,以后慢慢讲,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片河洛地区洛水伊水之地有什么与龙文化有关的信息。

    翟老师说,1991年秋,在古都洛阳龙门以南20多公里的伊川龙头沟口附近,人们取土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空心砖,砖上模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画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模印有"捕龙图" 图案,龙张着大口,双目双角,飞腾跳跃状,龙后尾上部有一小人作撒网状,在和龙共舞。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
         


    龙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捕龙图空心砖的出现令人大为不解。据查,该捕龙图在全国出土文物中是罕见的孤品,其画面所表现的人与龙和谐相处,与钟鼎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龍背上有一个小人:
   捕龙图空心砖文物出土于龙头沟,是否该沟有"龙" 呢?多少年来,人们对洛阳有"龍门" 之名,无龙体之实感到困惑。捕龙图如同黑夜中的一绺闪电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龍" 的真容③。

   再譬如,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有龙王屯,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龙头沟中还有一种非常吉祥的鸟,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龙鸟、龙女,传说是神龙女儿化身,这种黑羽红嘴鸟,使人联想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其中升龙头上即有这种龙鸟,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这种鸟的图案,称阳鸟。
   翟老师的讲解使我越听越有兴趣,特别是那神秘莫测的龍文化与天然石龍,我非常想知道的是,他是怎样发现天然石龍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

注释②翟老师不愧是龙文化的研究者,一谈起来便有说不完的精彩。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洛阳发现天然石龙》


5、跟随龍女找石龍

   秋日阳光浴沟堑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黄龍聖碑。


   






龍鸟(陽鳥)。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扉衣龙鸟。
      此时的午后,阳光灿烂,通过纱窗射进客厅,荡漾着明亮的光辉,也影映在翟老师的脸上。当谈起天然石龍的发现过程,翟老师非常兴奋。龍头沟与神龍的传说,他娓娓道来,时而谈感受,时而谈历史记载,这个发现石龍的奇遇,让人难以忘怀。
    洛阳龍门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神龍的故事,其中神龍帮助大禹治水神奇而美妙的传说尤为引人入胜。龍头沟附近的地名中包含很多与龍有关的信息。譬如:天然石龍景区有九条沟,分别为禹龍沟、黄龍沟、龍凤沟、龍头沟、升龍沟、龍王沟、白龍沟、卧龍沟、降龍沟等。过去都有水,后来由于煤矿开发,使地下水断流,现九条沟中只有龍头沟(龍凤泉)、龍王沟(龍王屯)、降龍沟(姜沟)三条沟中有少量泉水,其它沟已没有水①。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


   1991年秋,附近出现的空心砖上有惟妙惟肖的"捕龍图" 图案,人物与神龍嬉戏的场面如此生动形象。而现实中,龍头沟有一种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龍鸟。






龍头沟 望龍台 龍鸟近景.
     这一切,对于十分热心龍文化研究的翟老师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龍头沟有关龍的传说,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神农的母亲女登"感神龍首于常阳" ,这里就是常水之阳,但现在却始终找不到神龍的答案。他曾与原洛阳市人大主任、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先生和原洛阳市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先生,多次到洛阳附近有龍地名的地方寻找"龍迹" ,特别是对龍头沟一带的寻觅更是探访多次,但一直不见有龍的影子,不见龍现身。于是就继续收集资料,做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春夏秋冬,日月轮回,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翟老师就喜欢去龍头沟转转。朝阳灿烂,暮霭染霞,都会把美丽的光环洒落下来。夏秋季节,沟外沟内葱茏翠绿一片,百鸟鸣叫好似大自然的演唱会。

    龍头沟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又称太阳鸟。大家知道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扉衣帛画上,天堂部分右上角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太阳,太阳中就雕画着红嘴黑羽毛的龍鸟,这就是太阳鸟,形体与天然石龍地区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一模一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
:.


    看那龍鸟,黑羽毛,红嘴巴,红脚掌,一年四季都在龍头沟生活,在龍头沟上空盘旋,在上空鸣叫,这似乎是对心灵的一种召唤。
  冬日下雪,踩在雪地上,沐浴着清冽的风儿,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身心爽快。最宁静的要数早春,崖壁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冰凉的,沁人骨髓,四周的荒草经过凉冬,好像魂灵被掠走,还没有苏醒过来。待到惊蛰春分节令,隆隆的雷声使蛰伏一冬的虫儿从昏睡中复苏,那振聋发聩隆隆的天音,难道不正是上古先民呼喊"龍、龍" 的呐喊声,融入大自然,放飞寻龍的梦,翟老师每听到山谷中回声,总是兴奋不已,他梦寐以求对龍的热爱,连他的网名也离不开龍,龍隆音、飞龍在宇、龍门之南,他相信,龍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这个谜团迟早会解开的。

    话说到了1993年的11月份,中国石油地质勘探队来到了伊川盆地进行地震勘探,大型地震勘探车要到龍头沟一带,有朋友推荐,由熟悉这一带地形的翟老师为他们指引线路。当听说龍头沟有龍鸟的故事后,勘探队员们非常新奇,便非要拍摄一下龍鸟是什么样子。翟老师便带领朋友们走进了龍头沟。
    农历大雪节前后,此时的龍头沟内外一片荒凉,庄稼收割完毕,小麦尚未长高,沟里的荒草被残雪压盖着,在寒风吹袭下一起一伏,附在地上。大型地震勘探车缓缓开进,绕过一道道山梁与沟壑。朋友带着勘探仪器跟在后面,在蜿蜒的小路上慢慢前行,各种灌木丛都被冻掉了叶子,如果此时不是还有阳光照耀,还真有点寒风透骨凉的感觉。为了不让大家失望,翟老师讲起了龍鸟的传说。

   传说,太阳龍鸟是神龍的女儿,神龍的画师爱慕龍鸟而请虾米当红娘。谁知虾米嫉妒画师,就编造谎言,说龍女认为画师身份低贱而不配。受骗而失恋的画师由爱变恨,当龍女在龍潭洗澡时,画师将墨汁倒在潭水里,龍潭墨黑,龍鸟全身乌黑,双脚埋在泥土没被染黑,惊叫中红嘴唇露出水面未被染黑。于是,红嘴黑羽毛的龍鸟终生陪着神龍,从春到夏,由秋到冬,从不离开,可朋友们也感到奇怪,既然传说中有神龍,那么出现龍鸟的地方也该有龍了。

    此时,从天而降一只鸟,唧唧地鸣叫着,也许这只鸟儿并不知道不远处有人,便伫立枝头,用喙梳理起自己的羽毛,圆形的头颅,红红的嘴唇,红色的脚掌,身著的羽毛像黑色的绸缎,阳光下泛着光泽,光泽呈现五彩,浑身乌黑的鸟,神龍女儿的确非同一般:


    翟老师赶忙拿起相机,小心翼翼地,生怕惊扰了这只龍鸟,但当靠得近了举起相机时,这只鸟立马起飞。  阳鸟在不远处又落下,继续唱起好听的歌,叽叽喳喳的,并不断盘旋飞舞几番,身著绅士燕尾服饰,用夸张怪异的动作在给翟老师示意,不一会儿,龍鸟移动了好几个地方,每次飞得都不太远,好像在给翟老师引路似的,翟老师就这样跟着龍鸟翩跹飞舞的踪迹,设法拍到清晰的龍鸟静态画面。


20130606文明之旅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天然石龍开发意义》
注释②讲起此段内容,翟老师非常兴奋,因为发现巨龍的过程非常有趣。




天然石龍龍身上的两只龍鸟


6、蓦然回首惊心处,
   天然石层隐神龍

     秋龍原图。洛阳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绿松石龍头部。天安门金龙和玺图。天坛祈年殿的龙和凤。雪中望龍。

     龍鸟在飞舞中,很难捕捉到她们轻捷的身影,不知不觉,龍鸟飞飞停停,引领翟老师来到一个沟边,这不是多次来过的龍头沟吗?对面就是当地百姓称之为"石垅 地" ,沟壁上是一段司空见惯的料礓石层,再熟悉不过了,每次看,满眼都是石头,加上酸枣刺和灌木丛叶子的遮盖,看得人眼花缭乱,引不起什么关注。
         

龙头沟风光
     冬季的天空中不见白云踪影,太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风儿也停了。大地缺少了绿色植物的装扮,裸露的黄土地显得有点萧杀单调。龍头沟沟沿上的酸枣刺依然是那么扎人,但由于冬天叶落了,已不再那么遮挡视线。二十几米宽的沟对面,料礓石层看起来更清楚,此时似乎带有神秘的色彩。细看沟那边的阳坡上,竟然落着一大群龍鸟,翟老师兴奋的俯下身,把相机镜头对向龍鸟群方向聚焦:

      百余米的场面逐渐微缩成如同邮票般大小的画面,猛然间,照相机镜头中显现出的镜像,使翟老师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原来那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料礓石层,浓缩成小小画面后竟是活灵活现的巨型石龍:

         

天然石龍图

     天然料礓岩石自然一波几折叠皱蜿蜒,正似俯卧欲腾飞的巨型石龍,千万年来就隐藏于龍头沟沟壁厖午后的阳光斜射在龍头沟的沟壁,使杂乱无序、叠皱蜿蜒、高低不平的料礓岩石产生明暗对比较强的影像,衬托出巨型石龍惟妙惟肖的雄姿,是那么富有震撼心扉的魅力。
         


   翟老师兴奋不已,不觉大喊一声,神龍现身了!!!惊得沟那边龍鸟们呼啦啦地一起惊飞,盘旋着飞舞而去:


     翟老师非常高兴,他很快向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洛阳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洛阳市易经学会邵殿文和洛阳市史志办任世荣等几位先生进行汇报。得知此消息,领导们非常谨慎,决定先不声张,然后抽空到现场观看。当从相机观察孔看到那逼真的石龍画面后,他们连声赞叹不已。一致认为古籍文献记载这里的古地名、古文字、龍的传说,早已与龍文化有密切联系,事出有因,很有研究价值。

    龍头沟全长9华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水源头为龍泉,有黄龍小庙伴随着叮咚的泉声,不远处那二十多丈长的岩石层,恰巧就是巨龍的身躯。任会长带头并动员人们捐款,由翟老师出面安排,在石龍轮廓外围栽植了九十九棵柏树,进行绿化保护。又安排人对龍头沟崖壁上的沉积泥土和荒草进行清理,让被掩埋的天然料僵石显露出来,石质龍身更为清晰显现出神龍俯卧欲腾飞的姿态。

     当再次回到拍摄龍鸟的地方,巨型石龍形像非常清晰,石龍由自然沉积岩构成,巨龍呈伏卧欲腾飞状,龍头朝西,尾向东,形体非常生动。经测量,石龍露出部分长约90米,高9米,石质龍身通体连贯,龍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龍牙,龍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龍须状,人们亲切地称呼龍须椿。龍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龍角,石质龍身线条全由地壳自然变化形成,人们不得不佩服上天的鬼斧神工,石龍的头、吻、牙、鼻、舌、眼、獠牙、角、身体、足、爪、翅一应俱全,龍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龍的翅膀,龍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不知有多长,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龍所无法比拟的。还有最为奇妙的,是在巨龍腹部位,有天然石层风化而成的小石龍,天然巨龍腾飞,腹下护佑小龍,显示出龍母龍子相拥时候的温情,这一天然石龍的发现,举世无双,也使闻名中外的"龍门" 变得名符其实:
         





    翟老师一直在想,自己对这片土地太熟悉了,从小都生活在此处,为什么这个神秘的天然石龍今天才现身呢。经反复琢磨才悟出,以往之所以站在石龍面前而不识龍的尊容,是人离石层太近,百十米长的石层,在一二十米这么近距离,人眼睛是不易分辨出巨龍的图像。如果要后退想远一点观察,南沟沿就挡住了视线,看不到北沟壁上的石层。正是用相机的微缩功能,识别出隐形千万年的石龍。

       我想,这缘于翟老师坚持不懈对龍文化的研究,而翟老师却说应当感谢神秘的龍鸟。后来,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人们天天从此经过,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龍形不易辨别清楚,即便有人在此处观察到了,没有十二分的关心,没有天天思考这个问题,此天然石龍即使现身了,也会像天空夏日的浮云,你说像什么就是什么,天然石龍行云布雨完毕之后,便销声匿迹,留下深邃的天空,无迹可寻了。

     也只有翟老师,一直思考,不停寻找,让其显露真容,不过可有一样,天然石龍一旦现身,那该是一鸣惊人,世人震惊了。

    主持神舟飞船工程的李景上将专门听取关于天然石龍的情况汇报,并欣然题词:“中华神龍”:


李景上将听取关于翟智高关于天然石龍的情况介绍:




李景上将题辞中华神龙.jpg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摄影



7、一鸣冲天世人惊
天然石龍的有关报道




   龍头沟望龍台龍鸟。北京龙文化邮票首发地点。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

     天然石龍的出现,震惊了世人,以农业文明起源的中华文明自然给龍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翟老师也因此成为天然石龍的代言人。翟老师总是以浅显的语言将天然石龍的社会学意义阐释得非常明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报纸电台广播及新华社的报道①:
    1994年10月,"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洛阳召开,天然石龍的照片使与会专家学者感到新奇与震惊。11月20日,《洛阳日报》报道"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 的消息,配发了石龍现场的照片。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高级记者王兆麟关于洛阳天然石龍的报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①由自然沉积岩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龍,不久前在河南洛阳龍门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村被发现。
   这个石龍位于大莘店村龍头沟的沟壁上,是洛阳古都学会、易经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实地考察时,清除杂草尘土后,并作多角度观察时发现的。石龍对面南沟沿上有望龍台,台上石碑刻有"龍头沟内龍泉佳,九里土沟有石龍" 的诗句。
    经测量,石龍露出部分长约90.9米,高9.5米,石质龍身通体连贯,龍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龍牙,龍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龍须状。龍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龍角,石质龍身线条全由自然地壳变化形成。龍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龍翅,龍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 ②。
  同一时间,全国的晚报和港、澳、台的媒体迅速转发新华社的报道,台湾的短波电台在丙子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次播发"大陆洛阳附近发现巨型天然石龍" 的报道,石龍的喜讯传遍了海内外。
    时光走到1997年,香港回归是龍的传人的大喜事③,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巨型天然石龍摄影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 。石龍的雄姿使参观者眼界大开。参观展出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对天然石龍的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他们为中华祖国龍的国度有如此体形巨大、象形逼真、年代久远的巨型天然石龍而自豪,纷纷赞誉这是"世界第九大奇迹" 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天然第一龍" 。尤其是石龍腹部的小石龍,紧密依偎在巨龍身上,象征着港、澳、台是中华祖国巨龍身上天造地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天然石龍图案,母子相拥,真正体现了回归的主题,与会人员不由得暗自称奇,拍案叫绝。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为石龍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
刊载天然石龍全景照片的《世界华人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集》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题词:"大潮扬帆"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词:"发展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卢嘉锡题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题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人民日报》原社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题词:"风韵天然" 。
   北京大学考古与环境学系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赵春青等到洛阳伊川考察,特意到龍头沟对天然石龍作考察。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

  夏先生认为,覆盖在石龍上边的红褐色土壤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约三百万年,而石龍形成的年代当更为久远,是地下水中碳酸盐离子自然聚集,并经地壳褶皱、陷落、抬升、风化等复杂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在石龍尾部不远曾出土有一段大型动物腿骨化石,与中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恐龍腿骨相近似,印证夏教授的推断是有科学根据的。
  2000年为世纪龍年,天然石龍摄影作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华龍脉书艺大展" 时,受到海内外各界友人的好评。先后载入大型图文套书《中华龍,源流文化》、《图说中国图腾》、《三皇五帝时代》。参加文化部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佳作奖,并载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辛已年春节世纪之交,天然石龍的丰姿首次亮象于中央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节目中。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中华龍》出版座谈会上,中华龍、天然石龍的研究人员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许嘉璐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华龍。源流文化》一书的彩版第一页,即是天然石龍不同季节的实景照片。
   听到这里,我非常想了解,作为天然石龍的诞生地,以农业文明发祥的中华文化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龍赋予的神秘色彩。


注释①以上及下面的几则报道,内容非常详细。本则《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龍》是新华社郑州1996年2月12日晚报专电。

注释②《新华社地方广播稿》1996年2月12日。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天然石龍的开发》。据翟老师说,不只是因为石龙体型巨大,也不是因为造型美观,最为重要的的石龍母子相拥,真正表现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血脉相连,充分体现了回归的主题,这是获奖的主要原因。


8、天然崇拜吉祥物

         


天然石龍的四季隐现







  春天祭祀天然石龍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遥感卫星拍摄的太空云流有时显示是龙形。阴阳交汇图。在石龙对面南沟沿望龙台,出土有按规律摆放的石器,这些石器的年代久远,似为先民祭祀天然石龙的遗物:


:

   自从天然石龍出现后,翟老师只要回来,就要到天然龍壁对面就坐,看看天然石龍的模样,心里暖暖的。时间变换,早晨傍晚景色不同,心情悲喜不一,春夏秋冬花草灌木的变化,石龍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装扮,就像风雨雷电霓虹的浮现一样,变化莫测又让人着迷。
    翟老师说,每次端详那天然石龍,就会有种特有的亲切感。你看,那石龍好像就是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熟悉,他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仿佛为龍而生,让龍的部位一应俱全,神形兼备。不由得感叹起来,大自然还真是奇妙,这是任何人工塑造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天然石龍的腾飞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无所不能的通天神物,看这巨大的天然形体,巨口、曲身、利牙、隼眼,马头上还真的长有长角,曲折蜿蜒的身体,背部有飞翼,身下有足掌。从春夏秋冬四季来看,不同季节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草木荣枯颜色变化不一,天然石龍身上凸显出来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龍能不断的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隐藏。于是先民就以石龍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龍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那就是图腾崇拜龍,集合了各种吉祥的祝福。下面我们来看看四季石龍特点①。

   春季,惊蛰之后,虫鸣蛙噪,草木萌发,石龍四周的植物刚刚萌芽,太阳光下散发出嫩绿的光泽,石龍看起来比较清晰,被认为是龍登天之象。天空中如果出现雷鸣闪电,该是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轰隆隆隆的雷声就成了她呼风唤雨的吼叫声,当地百姓常常在二月二龍抬头的日子来祭祀神龍,祈求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这样,来年才能五谷丰登,不愁吃穿了。:
春天祭祀中华神龍 年年好运 万欢呼图:
         

  夏季,太阳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阳光明亮,雨水充沛,草木繁茂,石龍被周边的灌木所覆盖,再来看,石龍基本上看不出清晰的姿态,当地百姓认为龍可能到天上行吉云布祥雨去了,但仔细查看,还可以隐隐约约见到龍卧榻的轮廓,龍的形体姿态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此时被认为是龍"或跃在渊" 的潜龍实景,非常奇妙。夏天 隐藏的石龍:
         

秋季,石龍身上的草因为长在料礓石上,根系比较粗浅,秋风一吹,草儿比周围黄土上的颜色先枯黄,由于色彩的对比比较明显,好像龍行云布施之后又回来了。
         

  冬季,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天气寒冷又干燥,草木生气全无,干枯的肢体随风而去,石龍的颜色与周围土壤颜色一样,不易识别,就好像龍潜藏起来了,即所谓的"潜龍勿用",奥妙之极。


   当下雪的季节来临,沸沸扬扬的大雪落下,将石龍覆盖,到处一片洁白。奇妙的是大雪过后,天气放晴,阳光下料礓石吸热快,石龍身上的白雪首先溶化,四周的白雪如天上的白云,石龍好象在白云中飞行,呈现出壮观的"飞龍在天" 景象。也许这就是对"龍,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的形象说明吧②。


优酷伊川龍头沟天然石龍配曲“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MTI4NzU5Mg==/v.swf


   如果说,其他地方赋予神龍许多神秘色彩的话,那天然石龍地区人们是怎样赋予石龍神秘色彩的。
  翟老师说,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人都崇拜龍,龍在华夏先民不断创造、赋予她以吉祥如意的意念,使得更加完善而成吉祥物,譬如她能上天,能入渊,能消灾,能降福,能让风调雨顺,这种无所不能的神化吉祥的艺术形象。就成为华夏祖先的图腾。如今,每一个海内外华人都会以自己是龍的传人而自豪,龍文化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

  就这一点而言,石龍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对龍的情感与崇拜,在许多载体上都可以见到,譬如空心砖上的舞龍图,带龍地名随处可见,还有龍鸟,再加上天然石龍,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对龍的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③翟老师认为,从文明起源的夏朝开始,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农业文明兴起的国度里生存生活,靠天吃饭是第一生存法则,对能够行云布雨的龍的崇拜不但折射出人们因为不了解大自然真相而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和敬畏,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历法就显得非常重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是人们所期盼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炎帝文化与龍文化》
注释②见《说文解字》有关龍的解释。
注释③翟老师认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度,从哪个角度来说,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自古都非常重视,炎帝曾经喜农耕,重视农业生产。




9、巨型石龍逢盛世
神农诞生寻真踪(上)


    九龙朝洛阳都城风水图。伊川龙头沟石祖。石龙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 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 。龍头沟发现八千年以上的红陶三足钵。
伊川龙头沟石斧。

龍头沟发现的辛字形石铲:

  翟老师为了让我清楚了解人们对石龍的崇拜折射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他举了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农业历法是根据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来表达气候的变换,进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们认为龍能够祥云布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这样才会获得丰收,让人们安居乐业。不管是上天布雨还是潜藏不出,都在人们心里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上天的许多征兆人人都非常的敬畏,上天的隆隆雷声,明亮的电闪,都成为与龍联系起来的迹象,我们就拿农谚做个例子。
  现代科学常识使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譬如春分和秋分,这是太阳运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或向南移动的节点。石龍地区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明显,南方温湿气流运行到北方,与北方冷干气流在石龍地区交汇的情况就显示出季节周期性。我们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将这种规律与地面特定的地理坐标天然石龍相联系,创造出独特的农业历法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规律:

  石龍以东白元土门出土的伊川缸 仰韶文化 眼观太阳 月亮运行一年十二个月 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图案:
伊川缸解析:眼观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和八卦方位图:
  譬如说,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将预示当年的干旱或雨涝,天然石龍一带区域几乎最为灵验。当地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龍隆好收年" ,"春分雷鸣龍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 。"最怕秋分龍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 。"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 。"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 。"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①" 。这些谚语印证了古人对春分、秋分的节气与天气的关系,即春分时节的隆隆雷声主夏秋季节的风调雨顺,而秋分时节的雷声隆隆预示着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这些浓缩而形象的谚语,正是中华先民长期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晶。
    现实科技也可以解释洛阳石龍地区的气候特征,石龍地区位于洛阳正南方,所处地理位置正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余脉的东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这一带交汇。从农历二月初二春分龙登天到夏至节期间,西南暖湿暖湿气流交汇在石龍地区上空,出现对流天气,不但能带来隆隆雷声,而且形成丰沛的降雨,常言道,春雨贵似油,一定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丰收的。

春天的龍云


夏天的龍云


    这时候,翟老师把话锋一转,天然石龍的发现不但震惊了世人,也因此为另一位名人的诞生找到了佐证,这位名人就是神农氏。
我不觉惊奇地说,你说的就是炎帝吗?翟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翟老师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这是《竹书纪年》最有价值的明确记载。后来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神农氏,初国伊" ,就是说神农氏第一次是在伊这个地方建国的。我还是不太明白,要翟老师仔细讲解②。
    翟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在洛阳伊川,古代有"伊侯国" 之称,这个在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牧于伊侯" 的记载。
翟老师的第二条史料依据就是《春秋纬.元命苞》的生动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龍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非常流行的的创世传说,流传很广,说的是第一代神农氏炎帝诞生就在伊,就是伊侯国。
详细来说,就是少典氏居民部落居住在洛阳平逢山,具体位置翟老师曾经做过一篇论文,就在今天洛阳市西郊的周山一带。
   《春秋纬.元命苞》记载的这个记载也很生动,少典的妃有娇氏女登曾经来到龍头沟一带游玩,当她看到这个巨大的天然石龍的时候,心中惊喜万分,喜之敬之为神龍。女登诚惶诚恐的情感,自然会激动和兴奋。回去之后,定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少典,大家知道,女人在最为心动的时候也最容易怀孕。当时,少典是中国传说中三皇之一棗伏羲的后代,属龍族,听了这件事情后,他当然也高兴激动。随后,女登怀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就教化百姓,让人们重视发展农业,研究农业历法,确定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节气,播五谷,尝百草,成为农业之神,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炎帝神农③

伊川大莘店炎帝庙炎帝神农氏出巡2012年1月27日正月初五壬辰年春节:
:。
    也正是因为神农是有娇氏女登看到石神龍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龍氏。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龍首生炎帝神农的事演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之后,就成了"炎黄子孙、龍的传人" ,慢慢的就传开了。
.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充分显示了石龙地区地处冷热空气的交会点上,谚语是人们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奥妙灵验。
  注释②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翟老师说,此说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从多个角度寻求看问题的一种方法,地理位置及物证是很好的例证。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看神话传说《炎帝传》

10、天地万物多奇妙

天然石龙的开发

瑞雪飞龙雪神农龍原图。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中华龍脉与中国古都位置。洛阳伊川天然石凤凰图。


    据地质考古学家考察,这个巨型石龍,是地下水中碳酸钙离子长期自然聚集,又经一系列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年代久远,龍形逼真,属天然石龍奇观。附近有著名的 古城南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8500年)、穆店旧石器遗址,距今36万年,马回营北遗址(距今4000年-5000年)。在天然石龍附近出土有古人为祭龍 而摆放的石器,表明古代先民早已将石龍作为崇拜的神物。
   从全国地图来看看天然石龍的位置,天然石龍正好位于熊耳山脉东端。
     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龍之地。中间一沟为龍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龍泉。石龍即位于龍泉之北沟壁上。神奇的是该地区皆为深厚黄土,唯石龍是天然岩石层。龍泉水常年流淌不息,干旱雨涝均保持一定流量,世称龍泉长流水,也许是盆地底部,也许是暗流涌动。据《水经注 伊水》载:"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 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宋代邵雍所著《伊川击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牵羊坡达伊川坟上。" 并赋诗曰"陆海卧龍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龍自往还。"

     其实,有石龍,还应该有石凤凰,才算配对,翟老师继续观察,在黄龍沟的对面有个凤凰沟,石龍旁边不但发现了天然石凤凰,而且还出现了天然石龟,都为吉祥物,是最可贵的天然景观。

    奇妙的石龍石鳯凰,再一次显示了这块伊水两岸是块风水宝地。不只是天设地造,而且栩栩如生,此地如果开发一下,是相当不错的旅游资源。


除了物华天宝外,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与历代名人。

   谈起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翟老师可是了如指掌。中国各类风景名胜应有尽有,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龍文化景观。天然石龍体形巨大,龍形逼真,一年四季变幻莫测,与天文、历法、易经等有密切关系,是独一无二的神龍奇观。又是天然的,别的地方难以复制。石龍,石凤凰,石龟,都是未来独一无二龍凤文化特色景区的资源优势。

    我们不妨再举几个例子,看看这片土地的风景名胜。唐代洛阳八大景中,伊水就有"平泉朝游" 、"龍门山色" 两个。商代有开国名相伊尹,唐相姚崇,唐相李德裕,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宋威武郡王石守信,宋名相范仲淹、文彦博,易学大师哲学家邵雍,理学家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均选择伊川为长眠安息之地。以石龍为中心,东有少林寺、中岳庙、风穴寺。西有花果山、神灵寨、九龍洞。南有陆浑水库、天池山、白云山、老君山、石人山、鸡冠洞、重渡沟。北有龍门石窟、白马寺、青要山、小浪底等著名旅游景点。洛阳南部旅游快速公路距石龍仅四公里,距洛界高速公路仅十多公里,这里有广阔开发前景。如果以龍文化为龍头,包括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景观,再加上秀美自然景观,旅游前景非常可观①。

   翟老师指引我看墙上的山水地貌图,他因为是搞地质研究的,所以,山水地貌在他眼中,就像军事家的行军布阵图一样,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此时,从全国的地形地势看,河洛地区处于龍身体的什么位置,这一看,不觉让人大吃一惊。
九龍朝洛邑 洛阳五大都城图_




天然石龍出的九条龍沟溪流汇入神农炎帝庙东的了九皋湖
   
  天然石龍位于被称为"天下之中" 的洛阳正南方,在古老的"河图" "洛书" 中,图案的南方为一个圆点,表示"一元为始" 。"一" 音"伊" ,即伊川。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逸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史记 周本纪》记载:"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②   

    翟老师解释说,南望即卜定王都时看风水,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定洛阳为王都,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灭,历时约800余年。有意思的是周洛阳王城的中轴风水线向南延伸,恰巧通过石龍地区。石龍与王城之间为南北向起伏腾跃丘陵,状如巨龍,被称为龍山,北端有著名的龍门,而王城中轴风水线向北延伸,即黄河小浪底,龍水之咽喉。


  更发人深思的是,秦都咸阳的东西中轴风水线也通过石龍。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上朐在江苏连云港,与咸阳直线距离约900多公里,但秦都咸阳何以在远离都城的上朐立石,作为东大门的标志?二千多年来困惑了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其实,两地相连直线恰与北纬34 23′一线平行,是秦人认定的龍脉风水线。这条线上有著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自称祖龍),新城故城(石龍所在地),阳城(大禹所都,禹父化为黄龍),新郑(黄帝所都)。
  周王朝与秦王朝在历史上均为中华大一统的王朝。两个大王朝的龍脉风水线在天然石龍成十字交叉,是有意还是巧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龍身上,尤以龍腰部位建都最多。


   洛阳位于巨龍之胸腹部位,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龍天子" 。考古发现有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③
   西安位于龍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 ,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龍的国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听到这里,真让人赞叹,古代的先民们,在定都之初,早已把风水勘探,奠定了都城的良好基础。

20130610文明之旅

注释①翟智高《中华龍寻根》
注释②《历史文化名城洛阳》
注释③翟智高《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11、古都龙脉定鼎位
自古龙凤呈祥地


    郑州地处巨型螯足地形中图。白元净土寺里的玄奘雕塑。安阳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中。河图洛书鼎。

     太阳的霞辉给翟老师的院落披上了七色之光。翟老师说,都城的选址与中轴线的规划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今天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 学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 仍然是城市生长变化的准则。我很想听听更多关于古代都城风水的解说。他毫无倦 意,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讲解,生动形象,让人不觉感叹,大自然真奇妙,历朝历代的都城都这么有讲究。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中华大地地形是巨龙腾跃:自天山山脉开始,经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山脉到宝鸡、咸阳、洛阳一线的秦岭,再由华山东北延伸过黄河、向东北经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脉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


    洛阳正处在巨龙的心脏部位。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九道河流环绕,形势甲于天下,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东西横列排开,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作为陪都①。

   翟老师说,你知道螃蟹或蝎子长的大夹子吧,称为螯。奇妙的很,自洛阳龙门经嵩山到郑州的山脉地貌,恰似龙的巨大前足,状如巨螯,而郑州正好位于龙足之螯上。郑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载商王仲丁迁于敖,即此地。郑州已列入著名古都之列,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天下之争,必争郑州,用"举足轻重" 来形容郑州的战略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由洛阳顺着太行山再向北是安阳,古都殷墟位于龙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为商的后期都城达250多年。殷墟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宝藏,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有极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阳跃入中国七大古都之列。殷墟安阳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商王都。令人称奇的是,从宏观风水角度看,安阳和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虎鼻子的位置。


  讲到北京,翟老师更是如数家珍。他说,最神奇就属北京了,正好位于中华巨龙的首部。北京作为古都,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燕,《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召公封于燕地建都,遗址在北京的琉璃河。到元、明清时期迁到现在的这个地方,并且得到空前发展。

  北京都城规划严格按"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 的布局,龙脉风水很严谨,潮白河在东方,为龙。西山香山自然为虎,"虎,护也" ,也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北边燕山为玄武,玄武又称龟,是有实力长寿的象征,北京的正北方恰像稳重的玄武,北京南北中轴线定位恰在燕山向南突出的龍头部正中。南方朱雀位,朱雀的形象是凤凰,北京的正南方有飞机场,是名副其实的金凤凰,堪称都城风水佳话②。
   北京紫禁城故宫的整个建筑群就是一条龙,皇宫从内到外都充满龙的影子,仅太和殿就有12645条龙,整个故宫有多少条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

  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定都北京之后,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还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现今的北京真正把中国带到了巨龙腾飞的时代。



    翟老师说石龙地区还有许多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和经济价值,譬如说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净土寺,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这个寺院剃度出家,净土寺就在天然石龍东边伊河对岸的白元镇鸾浴沟:

    该寺最奇特之处,是建在一坐状如巨型佛像的山体上,长达数公里。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巨佛头朝洛阳龙门,与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北中轴线相照。当年隋炀帝欲定都洛阳,登北邙山看王都风水,南望伊阙,曰:"真龙门也!古人何不建都于此?" 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正好穿越伊阙龙门口,直指伊川境内净土寺所在的天然巨型佛像。著名高僧唐玄奘法师,就出家于净土寺,后又从这里到西天取经,留下千古佳话③。


20130614文明之旅
注释①所讲内容见翟老师《古都开发规划》
注释②翟老师《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注释③翟老师所讲内容是有关石龙地区的开发利用。

12、献计献策话古都
寻常人间一卧龙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与秦楚古道河南段走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位置与都城中轴线图。大洛阳远期规划设示意图1。

     说起洛阳长远发展规划,翟老师面对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最为煞费心思的地方,不但长期考察,而且还专门写有论文,就是从环境风水学的角度来谋划洛阳未来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都占据中心枢纽,四面皆天然屏障,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润泽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古有"八关都邑" 、"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 ,"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 ,人称"八方辐辏" 、"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 。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①。


    翟老师认为当今洛阳的发展,跨伊河跃龍门向南部扩展是最佳区位。正是考虑首先要保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不宜向东发展,因为东边有夏代王都二里头、商代第一个王都偃师商城以及汉魏洛阳城;中间有东周西周王城和隋唐东都城,开发很受制约;不宜向北面扩展,因为北有邙山古代陵墓群,而向西面扩展,有隋代西苑遗址等。如果在这些重要的古遗址搞大型开发,想得到国家批准肯定不容易。何况搞那么样的千城一面的水泥森林,没有什么文化品味。真不应该让这些火柴盒式的楼群继续压盖在古都遗址上了。

     我问道,洛阳真的没有发展空间了吗?刚才还是一脸严肃的翟老师却笑了,他说,上天早已留给洛阳有黄金地段,就是南部区域。


    由定鼎门向南,再从龍门到九皋山之间,伊河北流朝洛阳,河两边溪流密布,水源充沛,佳饶鱼苇,平原丘陵相得益彰,是被周武王和姜太公誉称为:"毋远天室" 的"天室" 风水宝地。铁路、公路、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西气东输二线管道位于区域中。这个区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今天洛阳市新区和伊川县新城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除古新城遗址外,没有都城遗址制约,一直可以规划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的九皋山。现在,许多高新产业都在此区域选址,这些地方该是洛阳大展宏图的地方了。

     听闻此言,我倍感欣慰,身为洛阳故都的未来而高兴和自豪,我再次惊叹于翟老师的讲解,入情入理,又生动有趣,也为翟老师丰厚的文化积淀所折服。接着,便讲起了洛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趣闻遗事,让人倍感亲切。

   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改线走伊川,翟老师功不可没。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西气东输的背景①,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途11省区,全长4000km。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最终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2004年10月1日全线贯通并投产。二线工程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三角,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的建成投产,为中国能源版图又增添了一条重要动脉,将有利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提高天然气管网运营水平,并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原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规划要从西安经西峡、内乡到南阳一线,崇山峻岭,钻山开路,安装管道,工程浩大,难度大,投资也大。

    当翟老师得知定下的这条路线后,他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 改线建议。

   翟老师建议的新线路,就是改走历史上有名的秦楚古道,他亲自多次实地考察并写有论文。古代从秦国到楚国,出函谷关到陕县三门峡,走雁翎关向东南,过宜阳三乡、韩城、赵堡、伊川莘店、白元,沿着九皋山脉北麓平坦河谷,过温泉、汝州、叶、宛厖便捷的商旅军事通道,几乎是一条直线的古道线路,直达江淮荆楚诸地,走河谷,路平坦,没有翻山越岭的困难。古老的东部丝绸之路,历代的马队、骆驼队都从这里走过。西气东输工程如果改走秦楚古道,该节约多少人力物力呀!

   后来,经反复论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果然改线走秦楚古道一线,并在伊川境内留出分输气口。在人民网河南视窗播发的"西气东输二线在河南规划四个出气口" 报道中,采用的就是翟老师绘制的线路图。利用古代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利国利民,然而又有几人能够这样做呢。

   时光很快过去,相会成为心灵中的美好记忆。当我从翟老师家出来的时候,外面路灯已经亮起,想想他这样一位做事低调谦和又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我打心里佩服翟老师,他关心民生疾苦,关心经济文化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祝福翟老师做出更多的成绩,利国利民,幸甚至哉。

    再一次回望翠竹掩映的门楼,心里感激翟老师,他送给我一套天然石龍邮票,盖着天安门的邮戳,这套邮票曾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
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眼前又浮现出来时的情景,金秋岁月,白杨树金黄的叶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定格在人生美好的记忆里。

20130615文明之旅
注释①资料来自宣传材料 河洛文化。

注释②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当时是重大建设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重要。
河洛之旅连载

炎帝神农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洛阳伊川龙头沟一带发现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八千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神农炎帝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龍形象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被升华成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炎帝神农作为龙的传人,是全世界华夏人公认的人文始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和伟大力量。
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7-11-14/1469998.aspx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东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龍头沟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辞通》引《竹书纪年》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的记载。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

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易·系辞》介绍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有以上记载,可知炎帝神农氏时代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农业得到优先发展。
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河洛文化研究院杨作龙先生《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http://www.docin.com/p-1155416268.html)考证:关于炎帝出生于伊洛地区,已有伊川籍学者翟智高论述于前,王大友先生继其后亦主此说。兹介绍如下:近年,翟先生在伊川县之龙头沟发现了巨型天然石龙。据介绍,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长年不息。长水(常水)水源头的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的岩石层,石层下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腾飞状。此长水,据《水经注》之伊水称:“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并认为此常羊即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之常羊。笔者亦到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考察过,巨型石龙此言不虚,相信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诞生的传说。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厘)、帝哀(里)、帝榆罔。
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几千年来民间把神农炎帝母有娇氏女(安)登称为九龍聖母。

  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考察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面对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的故里。
   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经不断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整个中华民族威武奋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
  龍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



   国家提出关于重振传统优秀文化雄风的设想,有人认为以往关于建设人文旅游的理念过时了,好像只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就行了。所谓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山水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有效开发,大力推介,成效卓著,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人文景观,厚重的传统优秀文化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不可以停下来。

  围绕讲什么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展现好中国形象作出深刻论述,习主席提出明确要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就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伏羲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四大文化基地;洛阳(夏二里头、偃师商城、周王城与成周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开封宋汴京城等,中原的都城文化在国内国际都是屈指一数,属一流都城圣地,有开发不尽的厚重古迹、讲不完的曲折动人历史典故。河南淮阳作为伏羲文化当之无愧的发祥地,河南鹿邑作为老子故里,洛阳作为老子工作和道德思想形成地,河南新郑作为黄帝的故里,洛阳作为少典有娇氏与炎帝神农故里;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净土寺在佛教界的重大影响!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停滞不前,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海内外华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古往今来,中国的儒、道、佛、理、神等各有不同的信奉者,兴衰各有千秋。但任何朝代没有反对龙的。今天,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
    中国这个崇拜龙的大国,一切有关龙的史料、文物、传说等等,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影。尽管各地有无数龙景观、龙地名,但真正的神龙却是千古之迷。很难看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真实的龙景观.
  史料文献记载,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神农。据考证,此神龙首由天然石龙演变而成,龙头沟之地名即是由此而来。

  炎帝神农诞生于洛阳,黄帝生活于洛阳,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华夏文化根在中原。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之说源头在中原, 人们自然尊崇。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年男女来此游览,祈盼龙凤呈祥更是一大乐事。此地的炎帝神农庙应扩建重修。史料记载,神龙母有娇氏“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农业之神。龙的传人之说,皆因神农母感神龙的神话传说而流传千古。陕西黄陵的黄帝陵,经多年努力,目前已吸引了几亿元海内外捐资。
   在石龙附近有炎帝庙、商代名相伊尹祠,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宰相,称中华第一相。还有宋代易经大师、哲学家邵雍著书、讲学的安乐书院和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邵雍研究先天象数学,图标出六十四卦二进制排列方圆图,是现代电子计算发明的启蒙者。康熙皇帝为他题写“学达性天” 匾,派钦差噶拜送到伊川莘店邵夫子祠悬挂。石龙、伊尹、邵雍仅处于两公里范围内。
  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的巨型天然石龙,揭开了中华龙神秘的面纱。这个由天然岩石组成的石龙,长九十余米,高近十米。所有关于龙的特征应有尽有。史料中关于神龙的记载,在这里均能得到印证。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龙体景象显现出或“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飞龙在天”等神奇变幻的不同形象。
    春分时节,祭神龙盛况。只见天然神龙似对人们祭祀感到兴奋,眯着眼睛,咧着嘴似在微笑。龙身上、身下的人们显得是那么渺小,更衬托出石龙的巨大,但见旌旗招展、鼓乐震天、万众欢呼、祥云现瑞、紫气升腾、龙腾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吻上方的烟雾,是人们祭祀龙时产生的香火烟气聚集而成,现场抓拍的图像,恰巧像似巨龙吐出的祥云瑞气,不管是天意还是巧合,吉祥的画面是生活中的实景,通过照片使之定格为永恒的春分龙登天 祭龍“龙腾盛世图”。
    河南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辽宁阜新查海石塑龙、河南濮阳蚌壳龙、湖北黄石卵石龙和洛阳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充分说明龙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是龙信仰、龙崇拜的历史传承,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龍龙的形体与古代甲骨文“龍”字极近似,为巨口有牙,弯曲之身,上边有辛字头。石龍所在地古代称有辛氏。
  古今龍字有多少艺术的写法,恐怕难以统计出来。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繁体龍字定型,有一定演变规律。
甲骨文和钟鼎文龍字的典型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
伊川出土有商代有铭文的“子申(龍)父己鼎”:

  
   依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关于龍字的图形和解释,以闪电一曲一伸来厘定“申”字不确,“申”字是地地道道的龍字:

  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字,最明显演变规律是右上方是辛字头。典型甲骨文 字就是辛字头 ,《甲骨文字典》释义:龍,“ 象龍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象巨口长身之形,从(辛),从乙。“月”其吻,乙其身”。
带辛字头的甲骨文龍字;

   西周青铜器上之龍字,其共同特征也是右上角均是辛字头,例如:《轲尊》龍字:

西周《多友鼎》龍字:


西周《颂壶》龍字:
《王孙遗书钟》龍字;
龍演变成篆体、繁体定型为“龍”,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甲骨文、金文、篆体“龍”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巨口有牙,蛇形弯曲之身,头上有“辛”字头。伊川石龙地区古称大莘(辛)。
   特别有意思的是,伊川石龙附近发现的西汉空心砖模印“人龙和谐图”(下图左),与金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下图右),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竟然有异曲同功之妙,都是在腾龙的后身上有一个小人,形象的表达出人与龙的亲密关系。并且与天然石龍极为相似
龍神秘莫测是通天神灵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先生论述伊川天然石龙:“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帝尧母感生于伊川,商相伊尹生空桑,皆在此地。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氏、帝尧、伊尹的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石龙为始祖圣迹,则宜同时做历史人文问祖开发。炎帝在九龙沟九卓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地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则自然景观与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文明发轫一体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古空桑的远古遗址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王大有先生为石龙题词:“神農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龙腾飞中华志,古今敬仰民族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石龙所处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姓氏和风俗习惯,大多源于这里,但洛阳没有真正具有寻根游性质的景区,五湖四海与海内外华人到洛阳祖根之地寻根游,缺少能引起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的神灵物。业内人士认为,天然石龙完全具备列入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和联合国人类自然遗产的资格。
    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天然石龙以其神秘莫测、通天神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满足人们寻根溯源的意愿。


5# 2024-11-10 22:25 评论 收起评论
_20241109225901.jpg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片神聖的土地连载
4、中华龍的象征意义
    包容团结与时进

    伊阙。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美丽的伊水。民间舞龙。

   说起龙文化,翟老师将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从而将龙文化很好地加以解释,认为寻找天然石龍,开发天然石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翟老师说,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来看一般意义上龙文化的传说。你知道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我说是包容,集合各种动物的优点,鹿角牛耳虎眼鹰爪狮鼻鱼身马齿蛇身鱼鳞厖等等,吸取众物之长,也象征团结融合,同时,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是中华文明图腾①。

     翟老师笑了,你说的就是与时俱进。其实,龙文化的传说及其象征意义非常多,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详说,你说的只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象征意义,这种传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譬如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图腾说,认为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这样以来,深得五十六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华人喜爱,包容团结。同时,龙文化一样被提升为民族象征和民族精神。龍既然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鱼、鳄,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飞的鹰,会奔跑的鹿、马、驼、虎、牛等等,都被幻化为龙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历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为龙的代表或龙的化身。

     再譬如说,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马头象征勤劳和善良;鹿角表示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机动灵活等。当今世界正是中华龙文化兴起的时代,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创造热情很高,龙凤形象创新组合,龙凤图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无限的艺术表现。当今这个时候,借此可以好好宣传一下,让每个华人将龙文化的优势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几千年,可以说龙文化酿就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始祖文化、精髓文化。②

    接着,翟老师又讲解了龙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母体文化。他告诉我,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举个例子来说,远古时代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中国版图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了。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证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人,以后慢慢讲,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片河洛地区洛水伊水之地有什么与龙文化有关的信息。

    翟老师说,1991年秋,在古都洛阳龙门以南20多公里的伊川龙头沟口附近,人们取土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空心砖,砖上模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画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模印有"捕龙图" 图案,龙张着大口,双目双角,飞腾跳跃状,龙后尾上部有一小人作撒网状,在和龙共舞。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
         


    龙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捕龙图空心砖的出现令人大为不解。据查,该捕龙图在全国出土文物中是罕见的孤品,其画面所表现的人与龙和谐相处,与钟鼎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龍背上有一个小人:
   捕龙图空心砖文物出土于龙头沟,是否该沟有"龙" 呢?多少年来,人们对洛阳有"龍门" 之名,无龙体之实感到困惑。捕龙图如同黑夜中的一绺闪电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龍" 的真容③。

   再譬如,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有龙王屯,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龙头沟中还有一种非常吉祥的鸟,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龙鸟、龙女,传说是神龙女儿化身,这种黑羽红嘴鸟,使人联想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其中升龙头上即有这种龙鸟,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这种鸟的图案,称阳鸟。
   翟老师的讲解使我越听越有兴趣,特别是那神秘莫测的龍文化与天然石龍,我非常想知道的是,他是怎样发现天然石龍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

注释②翟老师不愧是龙文化的研究者,一谈起来便有说不完的精彩。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洛阳发现天然石龙》


5、跟随龍女找石龍

   秋日阳光浴沟堑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黄龍聖碑。

   


龍鸟(陽鳥)。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扉衣龙鸟。
      此时的午后,阳光灿烂,通过纱窗射进客厅,荡漾着明亮的光辉,也影映在翟老师的脸上。当谈起天然石龍的发现过程,翟老师非常兴奋。龍头沟与神龍的传说,他娓娓道来,时而谈感受,时而谈历史记载,这个发现石龍的奇遇,让人难以忘怀。
    洛阳龍门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神龍的故事,其中神龍帮助大禹治水神奇而美妙的传说尤为引人入胜。龍头沟附近的地名中包含很多与龍有关的信息。譬如:天然石龍景区有九条沟,分别为禹龍沟、黄龍沟、龍凤沟、龍头沟、升龍沟、龍王沟、白龍沟、卧龍沟、降龍沟等。过去都有水,后来由于煤矿开发,使地下水断流,现九条沟中只有龍头沟(龍凤泉)、龍王沟(龍王屯)、降龍沟(姜沟)三条沟中有少量泉水,其它沟已没有水①。
黄土厚地 伊洛渊源 天然第一龍

   1991年秋,附近出现的空心砖上有惟妙惟肖的"捕龍图" 图案,人物与神龍嬉戏的场面如此生动形象。而现实中,龍头沟有一种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龍鸟。




龍头沟 望龍台 龍鸟近景.
     这一切,对于十分热心龍文化研究的翟老师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龍头沟有关龍的传说,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神农的母亲女登"感神龍首于常阳" ,这里就是常水之阳,但现在却始终找不到神龍的答案。他曾与原洛阳市人大主任、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先生和原洛阳市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先生,多次到洛阳附近有龍地名的地方寻找"龍迹" ,特别是对龍头沟一带的寻觅更是探访多次,但一直不见有龍的影子,不见龍现身。于是就继续收集资料,做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春夏秋冬,日月轮回,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翟老师就喜欢去龍头沟转转。朝阳灿烂,暮霭染霞,都会把美丽的光环洒落下来。夏秋季节,沟外沟内葱茏翠绿一片,百鸟鸣叫好似大自然的演唱会。

    龍头沟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又称太阳鸟。大家知道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扉衣帛画上,天堂部分右上角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太阳,太阳中就雕画着红嘴黑羽毛的龍鸟,这就是太阳鸟,形体与天然石龍地区的红嘴黑羽毛的龍鸟一模一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长沙马王堆扉衣右上角的陽鳥:
:.


    看那龍鸟,黑羽毛,红嘴巴,红脚掌,一年四季都在龍头沟生活,在龍头沟上空盘旋,在上空鸣叫,这似乎是对心灵的一种召唤。
  冬日下雪,踩在雪地上,沐浴着清冽的风儿,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身心爽快。最宁静的要数早春,崖壁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冰凉的,沁人骨髓,四周的荒草经过凉冬,好像魂灵被掠走,还没有苏醒过来。待到惊蛰春分节令,隆隆的雷声使蛰伏一冬的虫儿从昏睡中复苏,那振聋发聩隆隆的天音,难道不正是上古先民呼喊"龍、龍" 的呐喊声,融入大自然,放飞寻龍的梦,翟老师每听到山谷中回声,总是兴奋不已,他梦寐以求对龍的热爱,连他的网名也离不开龍,龍隆音、飞龍在宇、龍门之南,他相信,龍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这个谜团迟早会解开的。

    话说到了1993年的11月份,中国石油地质勘探队来到了伊川盆地进行地震勘探,大型地震勘探车要到龍头沟一带,有朋友推荐,由熟悉这一带地形的翟老师为他们指引线路。当听说龍头沟有龍鸟的故事后,勘探队员们非常新奇,便非要拍摄一下龍鸟是什么样子。翟老师便带领朋友们走进了龍头沟。
   农历大雪节前后,此时的龍头沟内外一片荒凉,庄稼收割完毕,小麦尚未长高,沟里的荒草被残雪压盖着,在寒风吹袭下一起一伏,附在地上。大型地震勘探车缓缓开进,绕过一道道山梁与沟壑。朋友带着勘探仪器跟在后面,在蜿蜒的小路上慢慢前行,各种灌木丛都被冻掉了叶子,如果此时不是还有阳光照耀,还真有点寒风透骨凉的感觉。为了不让大家失望,翟老师讲起了龍鸟的传说。

   传说,太阳龍鸟是神龍的女儿,神龍的画师爱慕龍鸟而请虾米当红娘。谁知虾米嫉妒画师,就编造谎言,说龍女认为画师身份低贱而不配。受骗而失恋的画师由爱变恨,当龍女在龍潭洗澡时,画师将墨汁倒在潭水里,龍潭墨黑,龍鸟全身乌黑,双脚埋在泥土没被染黑,惊叫中红嘴唇露出水面未被染黑。于是,红嘴黑羽毛的龍鸟终生陪着神龍,从春到夏,由秋到冬,从不离开,可朋友们也感到奇怪,既然传说中有神龍,那么出现龍鸟的地方也该有龍了。

    此时,从天而降一只鸟,唧唧地鸣叫着,也许这只鸟儿并不知道不远处有人,便伫立枝头,用喙梳理起自己的羽毛,圆形的头颅,红红的嘴唇,红色的脚掌,身著的羽毛像黑色的绸缎,阳光下泛着光泽,光泽呈现五彩,浑身乌黑的鸟,神龍女儿的确非同一般:


    翟老师赶忙拿起相机,小心翼翼地,生怕惊扰了这只龍鸟,但当靠得近了举起相机时,这只鸟立马起飞。  阳鸟在不远处又落下,继续唱起好听的歌,叽叽喳喳的,并不断盘旋飞舞几番,身著绅士燕尾服饰,用夸张怪异的动作在给翟老师示意,不一会儿,龍鸟移动了好几个地方,每次飞得都不太远,好像在给翟老师引路似的,翟老师就这样跟着龍鸟翩跹飞舞的踪迹,设法拍到清晰的龍鸟静态画面。


20130606文明之旅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天然石龍开发意义》
注释②讲起此段内容,翟老师非常兴奋,因为发现巨龍的过程非常有趣。

天然石龍龍身上的两只龍鸟



6# 2024-11-10 22: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6、蓦然回首惊心处,
   天然石层隐神龍
    微信图片_20230809204832.jpg

    洛阳二里头夏代宫殿出土绿松石龍头部。天安门金龙和玺图。天坛祈年殿的龙和凤。雪中望龍。

    龍鸟在飞舞中,很难捕捉到她们轻捷的身影,不知不觉,龍鸟飞飞停停,引领翟老师来到一个沟边,这不是多次来过的龍头沟吗?对面就是当地百姓称之为"石垅 地" ,沟壁上是一段司空见惯的料礓石层,再熟悉不过了,每次看,满眼都是石头,加上酸枣刺和灌木丛叶子的遮盖,看得人眼花缭乱,引不起什么关注。

龙头沟风光
     冬季的天空中不见白云踪影,太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风儿也停了。大地缺少了绿色植物的装扮,裸露的黄土地显得有点萧杀单调。龍头沟沟沿上的酸枣刺依然是那么扎人,但由于冬天叶落了,已不再那么遮挡视线。二十几米宽的沟对面,料礓石层看起来更清楚,此时似乎带有神秘的色彩。细看沟那边的阳坡上,竟然落着一大群龍鸟,翟老师兴奋的俯下身,把相机镜头对向龍鸟群方向聚焦:
      百余米的场面逐渐微缩成如同邮票般大小的画面,猛然间,照相机镜头中显现出的镜像,使翟老师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原来那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料礓石层,浓缩成小小画面后竟是活灵活现的巨型石龍:

            
天然石龍图
  天然料礓岩石自然一波几折叠皱蜿蜒,正似俯卧欲腾飞的巨型石龍,千万年来就隐藏于龍头沟沟壁厖午后的阳光斜射在龍头沟的沟壁,使杂乱无序、叠皱蜿蜒、高低不平的料礓岩石产生明暗对比较强的影像,衬托出巨型石龍惟妙惟肖的雄姿,是那么富有震撼心扉的魅力。

洛阳伊川龍头沟天然石龍实拍1.jpg
   翟老师兴奋不已,不觉大喊一声,神龍现身了!!!惊得沟那边龍鸟们呼啦啦地一起惊飞,盘旋着飞舞而去:


    翟老师非常高兴,他很快向洛阳古都学会会长任普恩、洛阳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洛阳市易经学会邵殿文和洛阳市史志办任世荣等几位先生进行汇报。得知此消息,领导们非常谨慎,决定先不声张,然后抽空到现场观看。当从相机观察孔看到那逼真的石龍画面后,他们连声赞叹不已。一致认为古籍文献记载这里的古地名、古文字、龍的传说,早已与龍文化有密切联系,事出有因,很有研究价值。

    龍头沟全长9华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水源头为龍泉,有黄龍小庙伴随着叮咚的泉声,不远处那二十多丈长的岩石层,恰巧就是巨龍的身躯。任会长带头并动员人们捐款,由翟老师出面安排,在石龍轮廓外围栽植了九十九棵柏树,进行绿化保护。又安排人对龍头沟崖壁上的沉积泥土和荒草进行清理,让被掩埋的天然料僵石显露出来,石质龍身更为清晰显现出神龍俯卧欲腾飞的姿态。

   当再次回到拍摄龍鸟的地方,巨型石龍形像非常清晰,石龍由自然沉积岩构成,巨龍呈伏卧欲腾飞状,龍头朝西,尾向东,形体非常生动。经测量,石龍露出部分长约90米,高9米,石质龍身通体连贯,龍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龍牙,龍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龍须状,人们亲切地称呼龍须椿。龍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龍角,石质龍身线条全由地壳自然变化形成,人们不得不佩服上天的鬼斧神工,石龍的头、吻、牙、鼻、舌、眼、獠牙、角、身体、足、爪、翅一应俱全,龍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龍的翅膀,龍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不知有多长,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龍所无法比拟的。还有最为奇妙的,是在巨龍腹部位,有天然石层风化而成的小石龍,天然巨龍腾飞,腹下护佑小龍,显示出龍母龍子相拥时候的温情,这一天然石龍的发现,举世无双,也使闻名中外的"龍门" 变得名符其实:
  翟老师一直在想,自己对这片土地太熟悉了,从小都生活在此处,为什么这个神秘的天然石龍今天才现身呢。经反复琢磨才悟出,以往之所以站在石龍面前而不识龍的尊容,是人离石层太近,百十米长的石层,在一二十米这么近距离,人眼睛是不易分辨出巨龍的图像。如果要后退想远一点观察,南沟沿就挡住了视线,看不到北沟壁上的石层。正是用相机的微缩功能,识别出隐形千万年的石龍。

    我想,这缘于翟老师坚持不懈对龍文化的研究,而翟老师却说应当感谢神秘的龍鸟。后来,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人们天天从此经过,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龍形不易辨别清楚,即便有人在此处观察到了,没有十二分的关心,没有天天思考这个问题,此天然石龍即使现身了,也会像天空夏日的浮云,你说像什么就是什么,天然石龍行云布雨完毕之后,便销声匿迹,留下深邃的天空,无迹可寻了。也只有翟老师,一直思考,不停寻找,让其显露真容,不过可有一样,天然石龍一旦现身,那该是一鸣惊人,世人震惊了。



7# 2024-11-10 23:08 评论 收起评论
631e658fly1gd1unj1tj5j20fk07tmxh.jpg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_20241109225936.jpg
微信图片_20241108204947.jpg
伊川平等乡上元村南龙头沟天然石龙,春分龙登天时节,百姓们不顾道路艰难,翻沟越岭自发到石龙处祭龙,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翟智高摄。载于《伊川县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
8# 2024-11-10 23:2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1-1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龙附近发现的西汉空心砖上,有模印的《龙与人和谐共舞图》,收录于国家邮政邮票印制总局和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当代中华名家专题邮票
此龙与人和谐共舞图,收录于国家邮政邮票印制总局和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当代中.jpg
伊川西汉时期空心砖上的人龙和谐图.jpg
模印的《龙与人和谐共舞图》,与石龙极为相似,可能是那时的人们将石龙形象艺术夸张化。
9# 2024-11-10 23:37 评论 收起评论
武阳 发表于 2024-11-13 2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0# 2024-11-13 20:02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