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祭祀天然石龍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遥感卫星拍摄的太空云流有时显示是龙形。阴阳交汇图。在石龙对面南沟沿望龙台,出土有按规律摆放的石器,这些石器的年代久远,似为先民祭祀天然石龙的遗物:
:
自从天然石龍出现后,翟老师只要回来,就要到天然龍壁对面就坐,看看天然石龍的模样,心里暖暖的。时间变换,早晨傍晚景色不同,心情悲喜不一,春夏秋冬花草灌木的变化,石龍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装扮,就像风雨雷电霓虹的浮现一样,变化莫测又让人着迷。
翟老师说,每次端详那天然石龍,就会有种特有的亲切感。你看,那石龍好像就是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熟悉,他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仿佛为龍而生,让龍的部位一应俱全,神形兼备。不由得感叹起来,大自然还真是奇妙,这是任何人工塑造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天然石龍的腾飞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无所不能的通天神物,看这巨大的天然形体,巨口、曲身、利牙、隼眼,马头上还真的长有长角,曲折蜿蜒的身体,背部有飞翼,身下有足掌。从春夏秋冬四季来看,不同季节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草木荣枯颜色变化不一,天然石龍身上凸显出来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龍能不断的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隐藏。于是先民就以石龍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龍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那就是图腾崇拜龍,集合了各种吉祥的祝福。下面我们来看看四季石龍特点①。
春季,惊蛰之后,虫鸣蛙噪,草木萌发,石龍四周的植物刚刚萌芽,太阳光下散发出嫩绿的光泽,石龍看起来比较清晰,被认为是龍登天之象。天空中如果出现雷鸣闪电,该是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轰隆隆隆的雷声就成了她呼风唤雨的吼叫声,当地百姓常常在二月二龍抬头的日子来祭祀神龍,祈求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这样,来年才能五谷丰登,不愁吃穿了。:
春天祭祀中华神龍 年年好运 万欢呼图:
夏季,太阳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阳光明亮,雨水充沛,草木繁茂,石龍被周边的灌木所覆盖,再来看,石龍基本上看不出清晰的姿态,当地百姓认为龍可能到天上行吉云布祥雨去了,但仔细查看,还可以隐隐约约见到龍卧榻的轮廓,龍的形体姿态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此时被认为是龍"或跃在渊" 的潜龍实景,非常奇妙。夏天 隐藏的石龍:
秋季,石龍身上的草因为长在料礓石上,根系比较粗浅,秋风一吹,草儿比周围黄土上的颜色先枯黄,由于色彩的对比比较明显,好像龍行云布施之后又回来了。
冬季,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天气寒冷又干燥,草木生气全无,干枯的肢体随风而去,石龍的颜色与周围土壤颜色一样,不易识别,就好像龍潜藏起来了,即所谓的"潜龍勿用",奥妙之极。
当下雪的季节来临,沸沸扬扬的大雪落下,将石龍覆盖,到处一片洁白。奇妙的是大雪过后,天气放晴,阳光下料礓石吸热快,石龍身上的白雪首先溶化,四周的白雪如天上的白云,石龍好象在白云中飞行,呈现出壮观的"飞龍在天" 景象。也许这就是对"龍,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的形象说明吧②。
优酷伊川龍头沟天然石龍配曲“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MTI4NzU5Mg==/v.swf
如果说,其他地方赋予神龍许多神秘色彩的话,那天然石龍地区人们是怎样赋予石龍神秘色彩的。
翟老师说,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人都崇拜龍,龍在华夏先民不断创造、赋予她以吉祥如意的意念,使得更加完善而成吉祥物,譬如她能上天,能入渊,能消灾,能降福,能让风调雨顺,这种无所不能的神化吉祥的艺术形象。就成为华夏祖先的图腾。如今,每一个海内外华人都会以自己是龍的传人而自豪,龍文化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
就这一点而言,石龍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对龍的情感与崇拜,在许多载体上都可以见到,譬如空心砖上的舞龍图,带龍地名随处可见,还有龍鸟,再加上天然石龍,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对龍的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③翟老师认为,从文明起源的夏朝开始,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农业文明兴起的国度里生存生活,靠天吃饭是第一生存法则,对能够行云布雨的龍的崇拜不但折射出人们因为不了解大自然真相而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和敬畏,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历法就显得非常重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是人们所期盼的。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来自翟老师《炎帝文化与龍文化》
注释②见《说文解字》有关龍的解释。
注释③翟老师认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度,从哪个角度来说,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自古都非常重视,炎帝曾经喜农耕,重视农业生产。
9、巨型石龍逢盛世
神农诞生寻真踪(上)
九龙朝洛阳都城风水图。伊川龙头沟石祖。石龙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 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 。龍头沟发现八千年以上的红陶三足钵。
伊川龙头沟石斧。
龍头沟发现的辛字形石铲:
。
翟老师为了让我清楚了解人们对石龍的崇拜折射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他举了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农业历法是根据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来表达气候的变换,进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们认为龍能够祥云布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这样才会获得丰收,让人们安居乐业。不管是上天布雨还是潜藏不出,都在人们心里留下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上天的许多征兆人人都非常的敬畏,上天的隆隆雷声,明亮的电闪,都成为与龍联系起来的迹象,我们就拿农谚做个例子。
现代科学常识使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譬如春分和秋分,这是太阳运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或向南移动的节点。石龍地区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明显,南方温湿气流运行到北方,与北方冷干气流在石龍地区交汇的情况就显示出季节周期性。我们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将这种规律与地面特定的地理坐标天然石龍相联系,创造出独特的农业历法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规律:
石龍以东白元土门出土的伊川缸 仰韶文化 眼观太阳 月亮运行一年十二个月 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图案:
伊川缸解析:眼观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和八卦方位图:
。 譬如说,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将预示当年的干旱或雨涝,天然石龍一带区域几乎最为灵验。当地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龍隆好收年" ,"春分雷鸣龍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 。"最怕秋分龍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 。"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 。"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 。"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①" 。这些谚语印证了古人对春分、秋分的节气与天气的关系,即春分时节的隆隆雷声主夏秋季节的风调雨顺,而秋分时节的雷声隆隆预示着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这些浓缩而形象的谚语,正是中华先民长期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晶。
现实科技也可以解释洛阳石龍地区的气候特征,石龍地区位于洛阳正南方,所处地理位置正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余脉的东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这一带交汇。从农历二月初二春分龙登天到夏至节期间,西南暖湿暖湿气流交汇在石龍地区上空,出现对流天气,不但能带来隆隆雷声,而且形成丰沛的降雨,常言道,春雨贵似油,一定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丰收的。
春天的龍云
夏天的龍云
这时候,翟老师把话锋一转,天然石龍的发现不但震惊了世人,也因此为另一位名人的诞生找到了佐证,这位名人就是神农氏。
我不觉惊奇地说,你说的就是炎帝吗?翟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翟老师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这是《竹书纪年》最有价值的明确记载。后来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神农氏,初国伊" ,就是说神农氏第一次是在伊这个地方建国的。我还是不太明白,要翟老师仔细讲解②。
翟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在洛阳伊川,古代有"伊侯国" 之称,这个在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牧于伊侯" 的记载。
翟老师的第二条史料依据就是《春秋纬.元命苞》的生动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龍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非常流行的的创世传说,流传很广,说的是第一代神农氏炎帝诞生就在伊,就是伊侯国。
详细来说,就是少典氏居民部落居住在洛阳平逢山,具体位置翟老师曾经做过一篇论文,就在今天洛阳市西郊的周山一带。
《春秋纬.元命苞》记载的这个记载也很生动,少典的妃有娇氏女登曾经来到龍头沟一带游玩,当她看到这个巨大的天然石龍的时候,心中惊喜万分,喜之敬之为神龍。女登诚惶诚恐的情感,自然会激动和兴奋。回去之后,定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少典,大家知道,女人在最为心动的时候也最容易怀孕。当时,少典是中国传说中三皇之一棗伏羲的后代,属龍族,听了这件事情后,他当然也高兴激动。随后,女登怀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就教化百姓,让人们重视发展农业,研究农业历法,确定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节气,播五谷,尝百草,成为农业之神,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炎帝神农③
伊川大莘店炎帝庙炎帝神农氏出巡2012年1月27日正月初五壬辰年春节:
: :。
也正是因为神农是有娇氏女登看到石神龍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龍氏。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龍首生炎帝神农的事演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之后,就成了"炎黄子孙、龍的传人" ,慢慢的就传开了。 .
注释①此讲解内容充分显示了石龙地区地处冷热空气的交会点上,谚语是人们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奥妙灵验。
注释②此讲解内容来自翟智高老师《炎帝神农与龍文化》,翟老师说,此说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从多个角度寻求看问题的一种方法,地理位置及物证是很好的例证。
注释③此讲解内容看神话传说《炎帝传》
10、天地万物多奇妙
天然石龙的开发
瑞雪飞龙雪神农龍原图。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考察天然石龍。中华龍脉与中国古都位置。洛阳伊川天然石凤凰图。
据地质考古学家考察,这个巨型石龍,是地下水中碳酸钙离子长期自然聚集,又经一系列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年代久远,龍形逼真,属天然石龍奇观。附近有著名的 古城南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8500年)、穆店旧石器遗址,距今36万年,马回营北遗址(距今4000年-5000年)。在天然石龍附近出土有古人为祭龍 而摆放的石器,表明古代先民早已将石龍作为崇拜的神物。
从全国地图来看看天然石龍的位置,天然石龍正好位于熊耳山脉东端。
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龍之地。中间一沟为龍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龍泉。石龍即位于龍泉之北沟壁上。神奇的是该地区皆为深厚黄土,唯石龍是天然岩石层。龍泉水常年流淌不息,干旱雨涝均保持一定流量,世称龍泉长流水,也许是盆地底部,也许是暗流涌动。据《水经注 伊水》载:"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 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宋代邵雍所著《伊川击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牵羊坡达伊川坟上。" 并赋诗曰"陆海卧龍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龍自往还。"
其实,有石龍,还应该有石凤凰,才算配对,翟老师继续观察,在黄龍沟的对面有个凤凰沟,石龍旁边不但发现了天然石凤凰,而且还出现了天然石龟,都为吉祥物,是最可贵的天然景观。
奇妙的石龍石鳯凰,再一次显示了这块伊水两岸是块风水宝地。不只是天设地造,而且栩栩如生,此地如果开发一下,是相当不错的旅游资源。
除了物华天宝外,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与历代名人。
谈起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翟老师可是了如指掌。中国各类风景名胜应有尽有,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龍文化景观。天然石龍体形巨大,龍形逼真,一年四季变幻莫测,与天文、历法、易经等有密切关系,是独一无二的神龍奇观。又是天然的,别的地方难以复制。石龍,石凤凰,石龟,都是未来独一无二龍凤文化特色景区的资源优势。
我们不妨再举几个例子,看看这片土地的风景名胜。唐代洛阳八大景中,伊水就有"平泉朝游" 、"龍门山色" 两个。商代有开国名相伊尹,唐相姚崇,唐相李德裕,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宋威武郡王石守信,宋名相范仲淹、文彦博,易学大师哲学家邵雍,理学家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均选择伊川为长眠安息之地。以石龍为中心,东有少林寺、中岳庙、风穴寺。西有花果山、神灵寨、九龍洞。南有陆浑水库、天池山、白云山、老君山、石人山、鸡冠洞、重渡沟。北有龍门石窟、白马寺、青要山、小浪底等著名旅游景点。洛阳南部旅游快速公路距石龍仅四公里,距洛界高速公路仅十多公里,这里有广阔开发前景。如果以龍文化为龍头,包括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景观,再加上秀美自然景观,旅游前景非常可观①。
翟老师指引我看墙上的山水地貌图,他因为是搞地质研究的,所以,山水地貌在他眼中,就像军事家的行军布阵图一样,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此时,从全国的地形地势看,河洛地区处于龍身体的什么位置,这一看,不觉让人大吃一惊。
九龍朝洛邑 洛阳五大都城图_
天然石龍出的九条龍沟溪流汇入神农炎帝庙东的了九皋湖
天然石龍位于被称为"天下之中" 的洛阳正南方,在古老的"河图" "洛书" 中,图案的南方为一个圆点,表示"一元为始" 。"一" 音"伊" ,即伊川。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逸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史记 周本纪》记载:"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②
翟老师解释说,南望即卜定王都时看风水,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定洛阳为王都,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灭,历时约800余年。有意思的是周洛阳王城的中轴风水线向南延伸,恰巧通过石龍地区。石龍与王城之间为南北向起伏腾跃丘陵,状如巨龍,被称为龍山,北端有著名的龍门,而王城中轴风水线向北延伸,即黄河小浪底,龍水之咽喉。
更发人深思的是,秦都咸阳的东西中轴风水线也通过石龍。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上朐在江苏连云港,与咸阳直线距离约900多公里,但秦都咸阳何以在远离都城的上朐立石,作为东大门的标志?二千多年来困惑了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其实,两地相连直线恰与北纬34 23′一线平行,是秦人认定的龍脉风水线。这条线上有著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自称祖龍),新城故城(石龍所在地),阳城(大禹所都,禹父化为黄龍),新郑(黄帝所都)。
周王朝与秦王朝在历史上均为中华大一统的王朝。两个大王朝的龍脉风水线在天然石龍成十字交叉,是有意还是巧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龍身上,尤以龍腰部位建都最多。
洛阳位于巨龍之胸腹部位,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龍天子" 。考古发现有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③
西安位于龍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 ,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龍的国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听到这里,真让人赞叹,古代的先民们,在定都之初,早已把风水勘探,奠定了都城的良好基础。
20130610文明之旅
注释①翟智高《中华龍寻根》
注释②《历史文化名城洛阳》
注释③翟智高《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11、古都龙脉定鼎位
自古龙凤呈祥地
郑州地处巨型螯足地形中图。白元净土寺里的玄奘雕塑。安阳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中。河图洛书鼎。
太阳的霞辉给翟老师的院落披上了七色之光。翟老师说,都城的选址与中轴线的规划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今天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 学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 仍然是城市生长变化的准则。我很想听听更多关于古代都城风水的解说。他毫无倦 意,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讲解,生动形象,让人不觉感叹,大自然真奇妙,历朝历代的都城都这么有讲究。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中华大地地形是巨龙腾跃:自天山山脉开始,经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山脉到宝鸡、咸阳、洛阳一线的秦岭,再由华山东北延伸过黄河、向东北经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脉地势状如巨龍,北为龍首,中为龍腰,西为龍尾。
洛阳正处在巨龙的心脏部位。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九道河流环绕,形势甲于天下,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东西横列排开,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作为陪都①。
翟老师说,你知道螃蟹或蝎子长的大夹子吧,称为螯。奇妙的很,自洛阳龙门经嵩山到郑州的山脉地貌,恰似龙的巨大前足,状如巨螯,而郑州正好位于龙足之螯上。郑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载商王仲丁迁于敖,即此地。郑州已列入著名古都之列,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天下之争,必争郑州,用"举足轻重" 来形容郑州的战略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由洛阳顺着太行山再向北是安阳,古都殷墟位于龙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为商的后期都城达250多年。殷墟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宝藏,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有极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阳跃入中国七大古都之列。殷墟安阳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商王都。令人称奇的是,从宏观风水角度看,安阳和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虎鼻子的位置。
讲到北京,翟老师更是如数家珍。他说,最神奇就属北京了,正好位于中华巨龙的首部。北京作为古都,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燕,《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召公封于燕地建都,遗址在北京的琉璃河。到元、明清时期迁到现在的这个地方,并且得到空前发展。
北京都城规划严格按"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 的布局,龙脉风水很严谨,潮白河在东方,为龙。西山香山自然为虎,"虎,护也" ,也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北边燕山为玄武,玄武又称龟,是有实力长寿的象征,北京的正北方恰像稳重的玄武,北京南北中轴线定位恰在燕山向南突出的龍头部正中。南方朱雀位,朱雀的形象是凤凰,北京的正南方有飞机场,是名副其实的金凤凰,堪称都城风水佳话②。
北京紫禁城故宫的整个建筑群就是一条龙,皇宫从内到外都充满龙的影子,仅太和殿就有12645条龙,整个故宫有多少条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
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定都北京之后,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还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现今的北京真正把中国带到了巨龙腾飞的时代。
翟老师说石龙地区还有许多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和经济价值,譬如说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净土寺,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这个寺院剃度出家,净土寺就在天然石龍东边伊河对岸的白元镇鸾浴沟:
该寺最奇特之处,是建在一坐状如巨型佛像的山体上,长达数公里。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巨佛头朝洛阳龙门,与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北中轴线相照。当年隋炀帝欲定都洛阳,登北邙山看王都风水,南望伊阙,曰:"真龙门也!古人何不建都于此?" 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正好穿越伊阙龙门口,直指伊川境内净土寺所在的天然巨型佛像。著名高僧唐玄奘法师,就出家于净土寺,后又从这里到西天取经,留下千古佳话③。
20130614文明之旅
注释①所讲内容见翟老师《古都开发规划》
注释②翟老师《中华龍脉与中国八大古都》
注释③翟老师所讲内容是有关石龙地区的开发利用。
12、献计献策话古都
寻常人间一卧龙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与秦楚古道河南段走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位置与都城中轴线图。大洛阳远期规划设示意图1。
说起洛阳长远发展规划,翟老师面对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最为煞费心思的地方,不但长期考察,而且还专门写有论文,就是从环境风水学的角度来谋划洛阳未来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都占据中心枢纽,四面皆天然屏障,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润泽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古有"八关都邑" 、"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 ,"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 ,人称"八方辐辏" 、"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 。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①。
翟老师认为当今洛阳的发展,跨伊河跃龍门向南部扩展是最佳区位。正是考虑首先要保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不宜向东发展,因为东边有夏代王都二里头、商代第一个王都偃师商城以及汉魏洛阳城;中间有东周西周王城和隋唐东都城,开发很受制约;不宜向北面扩展,因为北有邙山古代陵墓群,而向西面扩展,有隋代西苑遗址等。如果在这些重要的古遗址搞大型开发,想得到国家批准肯定不容易。何况搞那么样的千城一面的水泥森林,没有什么文化品味。真不应该让这些火柴盒式的楼群继续压盖在古都遗址上了。
我问道,洛阳真的没有发展空间了吗?刚才还是一脸严肃的翟老师却笑了,他说,上天早已留给洛阳有黄金地段,就是南部区域。
由定鼎门向南,再从龍门到九皋山之间,伊河北流朝洛阳,河两边溪流密布,水源充沛,佳饶鱼苇,平原丘陵相得益彰,是被周武王和姜太公誉称为:"毋远天室" 的"天室" 风水宝地。铁路、公路、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西气东输二线管道位于区域中。这个区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今天洛阳市新区和伊川县新城区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除古新城遗址外,没有都城遗址制约,一直可以规划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的九皋山。现在,许多高新产业都在此区域选址,这些地方该是洛阳大展宏图的地方了。
听闻此言,我倍感欣慰,身为洛阳故都的未来而高兴和自豪,我再次惊叹于翟老师的讲解,入情入理,又生动有趣,也为翟老师丰厚的文化积淀所折服。接着,便讲起了洛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趣闻遗事,让人倍感亲切。
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改线走伊川,翟老师功不可没。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西气东输的背景①,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途11省区,全长4000km。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最终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2004年10月1日全线贯通并投产。二线工程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三角,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的建成投产,为中国能源版图又增添了一条重要动脉,将有利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提高天然气管网运营水平,并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原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规划要从西安经西峡、内乡到南阳一线,崇山峻岭,钻山开路,安装管道,工程浩大,难度大,投资也大。
当翟老师得知定下的这条路线后,他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具体走向" 改线建议。
翟老师建议的新线路,就是改走历史上有名的秦楚古道,他亲自多次实地考察并写有论文。古代从秦国到楚国,出函谷关到陕县三门峡,走雁翎关向东南,过宜阳三乡、韩城、赵堡、伊川莘店、白元,沿着九皋山脉北麓平坦河谷,过温泉、汝州、叶、宛厖便捷的商旅军事通道,几乎是一条直线的古道线路,直达江淮荆楚诸地,走河谷,路平坦,没有翻山越岭的困难。古老的东部丝绸之路,历代的马队、骆驼队都从这里走过。西气东输工程如果改走秦楚古道,该节约多少人力物力呀!
后来,经反复论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果然改线走秦楚古道一线,并在伊川境内留出分输气口。在人民网河南视窗播发的"西气东输二线在河南规划四个出气口" 报道中,采用的就是翟老师绘制的线路图。利用古代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利国利民,然而又有几人能够这样做呢。
时光很快过去,相会成为心灵中的美好记忆。当我从翟老师家出来的时候,外面路灯已经亮起,想想他这样一位做事低调谦和又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我打心里佩服翟老师,他关心民生疾苦,关心经济文化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祝福翟老师做出更多的成绩,利国利民,幸甚至哉。
再一次回望翠竹掩映的门楼,心里感激翟老师,他送给我一套天然石龍邮票,盖着天安门的邮戳,这套邮票曾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
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眼前又浮现出来时的情景,金秋岁月,白杨树金黄的叶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定格在人生美好的记忆里。
20130615文明之旅
注释①资料来自宣传材料 河洛文化。
注释②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当时是重大建设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重要。河洛之旅连载
炎帝神农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洛阳伊川龙头沟一带发现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八千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神农炎帝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龍形象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被升华成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炎帝神农作为龙的传人,是全世界华夏人公认的人文始祖,是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和伟大力量。
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7-11-14/1469998.aspx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东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龍头沟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辞通》引《竹书纪年》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的记载。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
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易·系辞》介绍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有以上记载,可知炎帝神农氏时代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农业得到优先发展。
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河洛文化研究院杨作龙先生《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http://www.docin.com/p-1155416268.html)考证:关于炎帝出生于伊洛地区,已有伊川籍学者翟智高论述于前,王大友先生继其后亦主此说。兹介绍如下:近年,翟先生在伊川县之龙头沟发现了巨型天然石龙。据介绍,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长年不息。长水(常水)水源头的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的岩石层,石层下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腾飞状。此长水,据《水经注》之伊水称:“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并认为此常羊即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之常羊。笔者亦到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考察过,巨型石龙此言不虚,相信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诞生的传说。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厘)、帝哀(里)、帝榆罔。
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几千年来民间把神农炎帝母有娇氏女(安)登称为九龍聖母。
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考察平等乡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面对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的故里。 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经不断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整个中华民族威武奋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
龍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
国家提出关于重振传统优秀文化雄风的设想,有人认为以往关于建设人文旅游的理念过时了,好像只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就行了。所谓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山水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有效开发,大力推介,成效卓著,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人文景观,厚重的传统优秀文化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不可以停下来。
围绕讲什么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展现好中国形象作出深刻论述,习主席提出明确要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就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伏羲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四大文化基地;洛阳(夏二里头、偃师商城、周王城与成周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开封宋汴京城等,中原的都城文化在国内国际都是屈指一数,属一流都城圣地,有开发不尽的厚重古迹、讲不完的曲折动人历史典故。河南淮阳作为伏羲文化当之无愧的发祥地,河南鹿邑作为老子故里,洛阳作为老子工作和道德思想形成地,河南新郑作为黄帝的故里,洛阳作为少典有娇氏与炎帝神农故里;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净土寺在佛教界的重大影响!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停滞不前,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海内外华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古往今来,中国的儒、道、佛、理、神等各有不同的信奉者,兴衰各有千秋。但任何朝代没有反对龙的。今天,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文化有强大的向心力。
中国这个崇拜龙的大国,一切有关龙的史料、文物、传说等等,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影。尽管各地有无数龙景观、龙地名,但真正的神龙却是千古之迷。很难看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真实的龙景观.
史料文献记载,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神农。据考证,此神龙首由天然石龙演变而成,龙头沟之地名即是由此而来。
炎帝神农诞生于洛阳,黄帝生活于洛阳,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华夏文化根在中原。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之说源头在中原, 人们自然尊崇。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年男女来此游览,祈盼龙凤呈祥更是一大乐事。此地的炎帝神农庙应扩建重修。史料记载,神龙母有娇氏“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农业之神。龙的传人之说,皆因神农母感神龙的神话传说而流传千古。陕西黄陵的黄帝陵,经多年努力,目前已吸引了几亿元海内外捐资。
在石龙附近有炎帝庙、商代名相伊尹祠,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宰相,称中华第一相。还有宋代易经大师、哲学家邵雍著书、讲学的安乐书院和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邵雍研究先天象数学,图标出六十四卦二进制排列方圆图,是现代电子计算发明的启蒙者。康熙皇帝为他题写“学达性天” 匾,派钦差噶拜送到伊川莘店邵夫子祠悬挂。石龙、伊尹、邵雍仅处于两公里范围内。
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的巨型天然石龙,揭开了中华龙神秘的面纱。这个由天然岩石组成的石龙,长九十余米,高近十米。所有关于龙的特征应有尽有。史料中关于神龙的记载,在这里均能得到印证。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龙体景象显现出或“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飞龙在天”等神奇变幻的不同形象。
春分时节,祭神龙盛况。只见天然神龙似对人们祭祀感到兴奋,眯着眼睛,咧着嘴似在微笑。龙身上、身下的人们显得是那么渺小,更衬托出石龙的巨大,但见旌旗招展、鼓乐震天、万众欢呼、祥云现瑞、紫气升腾、龙腾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吻上方的烟雾,是人们祭祀龙时产生的香火烟气聚集而成,现场抓拍的图像,恰巧像似巨龙吐出的祥云瑞气,不管是天意还是巧合,吉祥的画面是生活中的实景,通过照片使之定格为永恒的春分龙登天 祭龍“龙腾盛世图”。
河南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辽宁阜新查海石塑龙、河南濮阳蚌壳龙、湖北黄石卵石龙和洛阳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充分说明龙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是龙信仰、龙崇拜的历史传承,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龍龙的形体与古代甲骨文“龍”字极近似,为巨口有牙,弯曲之身,上边有辛字头。石龍所在地古代称有辛氏。
古今龍字有多少艺术的写法,恐怕难以统计出来。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繁体龍字定型,有一定演变规律。
甲骨文和钟鼎文龍字的典型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
伊川出土有商代有铭文的“子申(龍)父己鼎”:
依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关于龍字的图形和解释,以闪电一曲一伸来厘定“申”字不确,“申”字是地地道道的龍字:
龍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字,最明显演变规律是右上方是辛字头。典型甲骨文 字就是辛字头 ,《甲骨文字典》释义:龍,“ 象龍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象巨口长身之形,从(辛),从乙。“月”其吻,乙其身”。 带辛字头的甲骨文龍字;
西周青铜器上之龍字,其共同特征也是右上角均是辛字头,例如:《轲尊》龍字:
西周《多友鼎》龍字:
西周《颂壶》龍字:
《王孙遗书钟》龍字;
龍演变成篆体、繁体定型为“龍”,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甲骨文、金文、篆体“龍”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巨口有牙,蛇形弯曲之身,头上有“辛”字头。伊川石龙地区古称大莘(辛)。
特别有意思的是,伊川石龙附近发现的西汉空心砖模印“人龙和谐图”(下图左),与金文《王孙遗书钟》的龍字(下图右),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竟然有异曲同功之妙,都是在腾龙的后身上有一个小人,形象的表达出人与龙的亲密关系。并且与天然石龍极为相似
龍神秘莫测是通天神灵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先生论述伊川天然石龙:“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帝尧母感生于伊川,商相伊尹生空桑,皆在此地。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氏、帝尧、伊尹的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石龙为始祖圣迹,则宜同时做历史人文问祖开发。炎帝在九龙沟九卓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地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则自然景观与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文明发轫一体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古空桑的远古遗址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王大有先生为石龙题词:“神農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龙腾飞中华志,古今敬仰民族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
石龙所处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姓氏和风俗习惯,大多源于这里,但洛阳没有真正具有寻根游性质的景区,五湖四海与海内外华人到洛阳祖根之地寻根游,缺少能引起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的神灵物。业内人士认为,天然石龙完全具备列入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和联合国人类自然遗产的资格。
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天然石龙以其神秘莫测、通天神灵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满足人们寻根溯源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