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对于郑州虹吸周边城市的对错不做评判,只陈述各地市网友观点。
开封人: 郑州低房价对省内人口的吸纳,省内人口可以转化为郑州人口,人口是城市配套发展的关键,对开封是一个打击。郑州人口已然超越南京武汉,南京武汉由于高房价,省内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较少。典型如厦门由于高房价导致省内人口无法转化为厦门人口,经济发展迟滞,大部分都是在老家买房。而成都长沙由于房价低导致人口大量涌进,经济发展一跃千里。 郑州开封政策的不一致性,比如人才引进政策,企业支持政策,政策的不一致性导致很多企业不会在开封设厂,吸纳的人才比较少。深圳为什么能从小渔村一跃成为一线城市,深圳可以说是政策的集大成者,不论是人才,还是企业政策都是开放前瞻有活力。 郑州开封城市风貌的不一致性。郑州现代化,开封古老化。郑州都是高楼大厦,有什么一级高质量基建大部分都是在郑州开建。开封的城市风貌感觉还是上个世纪的,跟现代化的郑州没法比,导致许多人更愿意去郑州生活。 郑州开封交通的便利性导致资源虹吸,这种便利性不同于地铁。首先距离过长,50公里,交通成本高但交流方便,比如开封市民有什么病很多人都会去郑州看病,对开封大型医院是个打击。地铁距离短成本低,不同于轻轨铁路,地铁才是真正的城市融合体现,地铁的出行频率高,地铁才不会导致资源虹吸。昆明的呈贡也正是由于地铁沟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人口和GDP越来越多。 城市等级划分对开封的打击,最新的城市定位郑州新一线城市,开封四线城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会使更多人才涌向郑州,开封人才不断流失。
焦作人: 郑州现在让我极度反感,关于河南理工大学计划搬迁郑州校区,我有反对意见。 一座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财富,是这座城市居民的精神图腾和文化骄傲。 河南大学迁入郑州,开封这座千年古都从此就像丟了魂魄的行尸走肉。 如果焦作放任河南理工大学迁入郑州,就意味着焦作从煤矿城市转型旅游城市的失败。没有百年名校文化衬托,开封失去河南大学还能苟活几十年,但焦作失去河南理工大学几十年后就是老破小。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校区占地四千亩,只要继续还留在焦作,相信思维正常的焦作领导都会无限给河南理工大学提供土地。一些校领导小心思,不顾焦作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死活,一心只想往郑州跑。 那些鼓吹河南理工大学迁入郑州可以吸引人才得到发展机遇的人,是鼠目寸光的卑鄙小人。让国家投入几百亿异地建新校区,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不如把钱留给焦作本校吸引人才,改善教学科研,与焦作这座城市共同发展岂不更好。 安阳钢铁集团捆绑了安阳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结果总部搬到郑州。 牧原集团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部从南阳迁到郑州。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从新乡迁入郑州。 许继集团从许昌迁入郑州。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从三门峡迁到郑州。 其他周边市县迁到郑州的企业更是多不胜数。 郑州一个背靠地上悬河的城市,装不下太多的企业和名校,吸收了太多周边市县的发展血液,郑州周边市县未来发展后劲被郑州做空了。 只吸收周边市县的大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胃口了,现在还要吸收周边市县的百年名校,郑州你让我感到恶心。 在河南提出强省会战略是走入畸形,河南各地市应该均衡发展,不要为了郑州,弃其他17市的发展于不顾,一个农业大省造成地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才是灾难。 我不希望郑州再吸收下边地级市的大企业和学校,这些大企业和学校是当地未来发展的命脉,把命脉都挖走了,还让下边地级市怎么发展,地级市老百姓收入减少了,郑州你能负责吗?
郑州人: 河南大学要搬到郑州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网友议论纷纷。一部分人诚惶诚恐,担心自己的家乡被郑州强大的虹吸能力给吸走,另一部分人义愤填膺,认为郑州虹吸河南周边城市不地道。 事实上,大城市对小城市天然具有虹吸能力,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论想或不想。 优质资源向优质的地区转移,这是必然的趋势。很多企业,就算不被郑州虹吸,也会被其他的地方吸走。比如周口的金丝猴集团,就从周口,搬到了上海。 再比如许昌的许继集团和平顶山的平高集团,这两家优质的企业,早就被省外的人惦记上了,其他地区也一直想合并许继和平高这两家企业。 当然,最后,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之下,几家合并成为中国电器装备集团中原区域总部落户郑州。 河南出现一座拥有虹吸能力的城市,是好事情,郑州也虹吸了全国不少优质的企业。比如说比亚迪,还有一些好学校,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郑州研究院等。 如果把城市的边界视为特定的行政区划,那么对行政区划以外的区域必然表现为虹吸现象,但行政区划本身就是人定的,而且在划分行政区划时,也并不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素,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 尤其是国内的这种行政区划,具有明显的“山川形胜、犬牙交错”的特点。也许对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有很好的效果,但发展经济却并不合适。 将大城市,视为一个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所谓的虹吸,实际上就是大城市成长为都市圈的过程,整个区域受到了中心城区的带动,整个都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发挥好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要打破行政壁垒。 这时候再回过头看,才发现原来简单的把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发展的屏障是那么愚蠢。 中西部长久以来,都一直在被沿海发达地区虹吸,归根到底,就是相对于改革开放最早的东部南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发达城市,自然而然就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虹吸能力。 以洛阳为例,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洛阳就一蹶不振,衰落了一千多年,建国初期,洛阳只有5万多人,但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河南的核心项目几乎全部都放在了洛阳。洛阳也一跃而起,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到了洛阳。
当时的洛阳,对周边地区有极强的虹吸能力。 但是改革开放后,洛阳逐渐衰落,逐渐被别的地方虹吸,有人统计了这些年离开洛阳的企业: 1、中航锂电,从洛阳迁到常州。 2、中机十院国际工程公司,从洛阳迁到北京。 3、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洛阳迁到广州 4、中铁隧道局集团,从洛阳迁到广州。 5、中铁十五局集团,从洛阳迁到上海。 6、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从洛阳迁到深圳。 7、中铁隧道集团勘察设计院,从洛阳迁到天津。 8、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从洛阳迁到天津。 洛阳兴起之时,全国各地的人来建设洛阳,衰落之后,企业纷纷离开洛阳。 所以地方是否具有虹吸能力,还得是发展。 城市与城市之间本身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甚至城市内部都存在竞争关系,每个城市都想虹吸其他地方。市区想虹吸下面的县,发达城市想吃掉弱小城市,就像人一样,都想往高处走。 但自己把自己带入,并产生浓浓的恨意,就有些太愚蠢了。
洛阳人: 首先对于郑州朋友提出洛阳建国初期只有五万人表示反对,先不说建国初期巩义、登封都属于洛阳,就是洛阳城区也不止五万人。 现在的城市竞争,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竞争,虽然今年9月把洛阳列为大城市级别让洛阳人激动了一把,但当下河南重点打造的仍是郑州都市圈。 以前,河南设想过同时建设郑州、洛阳、南阳三个都市圈。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现在的“一主两副”模式,即以郑州都市圈为核心,同时重点发展洛阳和南阳两个副中心城市。 然而郑州都市圈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后,洛阳也被纳入了郑州都市圈,这就触碰到了洛阳人的敏感神经。 因有开封的前车之鉴,再加之郑州这二十年对洛阳发展实在不友好,洛阳人担心以后会像开封一样,成为郑州的卫星城。逐渐趋于平庸,这是洛阳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郑州以前拉开封加入自己都市圈的时候,曾说要加强开封的教育实力,还提出要迁几所大学过去。结果,在开封的河南大学,转眼就开始向郑州搬迁了。 高等院校只是一个缩影,其他资源像企业、项目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对周边卫星城的虹吸能力是很强的。 这就是为什么洛阳一直对郑州都市圈不感冒的主要原因。毕竟,开封、许昌的例子就在眼前。 放眼全国,真正成功的都市圈案例,就数上海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这才是郑州都市圈应该借鉴的。 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宁波、南通,都获得了很多发展资源,与上海形成了良性合作模式。 广州与周边的佛山、清远、肇庆也是如此,分工明确,互联互通做得很好,几乎可以达到同城化了。 洛阳有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重工业底子,而且人口数量也有支撑,就应该成为河南的苏州,或者佛山这种角色。而不能走过去的老路,成为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其一,河南的产业资源和其他重大项目不能全部往郑州堆积,可以将合适落地的项目,给洛阳多配置一点。 其二,让洛阳有独立发展空间,就像湖北的襄阳和宜昌一样,不仅可以带动三门峡、济源崛起,还能给郑州提供辅助。以河南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以郑州一个城市的发展,是无法承载的。 现在,河南各个城市。只有郑州一枝独秀,洛阳只是勉强硬撑。 近些年洛阳的经济地位,已经从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到去年的非省会第五了。
副中心城市不强,足以证明河南这几年势头不如四川和湖北的核心原因。 洛阳加入郑州都市圈是现实需要,是无法避免的。但应该给洛阳清晰的定位,和独立的发展空间。 比如把洛阳打造为工业生产基地,郑州作为经贸、金融中心,一个企业有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这个企业才能健康发展。郑州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吧。 让洛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副中心城市,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还能辅助郑州都市圈和整个河南省的影响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