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悟

2024-10-23 09:45 34216人阅读 1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洛阳] 一点感悟

[复制链接]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10-2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读《庄子》,老庄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本是枯燥的哲学,他编了一个个寓言故事来讲述,通过故事来讲道理。他知道,对于大众来说,哲学是无趣的,而听故事却是人人喜欢的。今天我们闲话一下他谈的“涉乱世以自全”之道。
在《人间世》一篇里,他认为:只有以不材为大材,以无用为大用不可。他用六个寓言故事来阐述这个道理。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却不停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地腐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但是在《山木》一篇里,他进一步谈到:仅仅做到不材还是不行的,他举例子说,他出山在一家农舍居住,农舍主人让自己的儿子杀鸡招待。主人的儿子问主人:“一只鸡能叫鸣,一只鸡不能叫鸣,杀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庄子的弟子问庄子:以前在山林人家,看到一颗大树因为无用才得以无人砍伐,今天的鸡却因为不能鸣叫而被杀。先生怎么自处呢?
庄子笑着回答说:“我庄周会站在成材和不成材之间。在成材和不成材之间,似乎可以了但还不是根木,所以没能免除牵累。要是把握了道德就不会这样,无所谓赞誉无所谓诋毁,时隐时现如龙见蛇蛰,随时运共同变化,不愿意固执一端。一时在上一时在下,以和顺为标准,遨游在万物的本元。把握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化,那样哪里会有牵累呀?这是神农、黄帝的法则。至于万事的情状,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了。你要合人家就要离,你想成人家就想毁,你越穷人家就越压,你尊贵人家就谤诽,你做事人家就破坏,你贤明人家就谋算,你无能人家就欺负。哪有可能是一定如此呀?可悲啊,同学们可要记住,只有道德的境界才是根本啊!”
看到了吗?在庄子的眼里,涉乱世以自全,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只有随时运共同变化,才能自我保全。这与《易》的精髓一致。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是变化,你所做的决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才可以,墨守成规一定是不行的。你做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结果也很可能不一样的。
去《齐物论》里,关于标准庄子有过很精彩的论述——
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吃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撒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
当我们年龄大了,很多时候,不必一味纠结于谁正确谁错误了,而应该关注的是“和”。夫妻二人相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琴瑟和谐。合心意了,一个人天天干活,一个人天天闲散,也无可无不可。从正确与否到和谐与否,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与他人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到了最后,是与自己和解。是非没有统一标准,要想无忧,就要知忘是非。至人无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无忧,也才是真正大和解。
殷鉴不远在夏后 发表于 2024-10-23 1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流派,皆出于《易》。
少年之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年之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悲天悯人冷眼观沧桑。
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所谓的人生意义,各不相同,少数人是践行自己的信念,大多数人则是被操纵而不自知。
总而言之,挺没意思的。
沙发 2024-10-23 12: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10-2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殷鉴不远在夏后 发表于 2024-10-23 12:27
中国哲学流派,皆出于《易》。
少年之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年之后,地势坤 ...

是的,皆出于《易》。

对于不同年龄段,我有另外一种理解。
20岁学孔子,积极向上一些,求功名者做事业,需要一种精气神。
40岁学老子,通过观察,总结规律,才会事半功倍。
60岁学庄子,知忘是非,心之适也,要从是是非非中走出来。只有忘己,才能无忧,在这个阶段,把自己看淡一些,甚至忘掉自己,烦恼就自消。与他人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到了最后,与自己和解。

孔子、老子、庄子,三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有不同的适用阶段和适用环境。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但是这些所谓的优点和局限,也是从某个角度出发判断的。
三者之中,我认为,老子是《易》的较好传承者,更具有哲学意义。《庄子》,是老子思想在个人自适领域的投射,随遇而安的庄子,幸福是自适应状态,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庄子的世界观是齐物论,庄子的人生观是逍遥游,庄子的养生观是中虚之道,庄子的存世之道是浮游于道德之乡,与时俱化,物我两忘,庄子的荣辱观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人到了中老年阶段,要是逐步学习庄子,就会把烦恼主动消化一些,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不断地践行,就会达到知忘是非,超逸出尘,到了无是非的境界。这与佛教有点类似,去分别心。
板凳 2024-10-23 12:42 评论 收起评论
锄禾11 发表于 2024-10-2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 2024-10-23 18:0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玄山樵夫 发表于 2024-10-2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下午又看庄子中的《人间世》一篇,中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当我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过滤出去,才会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反之,带着情绪看到的世界都是被情绪所扭曲的世界。可以说,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个世界都是变形扭曲的。
5# 2024-10-23 18:04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10-24 09:15
评论
要想不带情感来看世界,只有庄子一类的圣人才能吧。我们普通大众都是难以企及的。
鐵道員 发表于 2024-10-23 2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貓阿狗對世界的認知是黑白顛倒的。南京大學胡福明教授曾有過“三千萬”的名言,請自行搜索。
6# 2024-10-23 20:30 评论 收起评论
IMG_20241023_201050.jpg
360安全浏览器 发表于 2024-10-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现在卖商品是一样的,东西不好只要你会说,坏的也能说成精品
7# 2024-10-24 10:29 评论 收起评论
武阳 发表于 2024-10-24 1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8# 2024-10-24 10:38 评论 收起评论
sootaa 发表于 2024-10-26 1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与不成,皆由心生
9# 2024-10-26 10:34 收起评论
玄山樵夫 2024-10-28 08:47
评论
在庄子眼中,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否,他关注的是你能否随遇而安。在老子眼中,讲究的是顺势而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