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夏季,本周一洛阳的夜晚格外凉爽。由于凉快,对于我这个怕热的中老年人便有了出门散步的冲动,没想到走到西苑路附近竟偶遇一位老友。
昨晚当我路过西苑路时,一群正跳着广场舞的中年美女映入我的眼帘,就在我从她们身边走过时,没想到站在队列前面的一位女士竟喊出了我的名字。
原来是“丹姐。”
丹的具体年龄记不清了,应大我四五岁,再过几年她也将步入花甲之年。我与丹至少有二十几年未见,可她却一眼认出身体面貌全非的我。
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在千禧年前后,丹在洛阳娱乐界也算小有名气。
丹是艺术科班出身,当年在某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后来在婚姻上和两个男人打了几个回合,索性就辞了工作,穿梭在洛阳各大舞厅当台柱子,2001年曾在纱厂路迪吧“生存方式”做领舞。
我年轻时钟情音乐,工作之余客串过几个夜场做歌手,我在新友谊大酒店西隔壁二楼的“盛世酒廊”唱的比较多,恰巧丹也在那里做过表演,我们就在此相识。
那时洛阳玩音乐的年轻人熙来攘往,可最后坚持在洛阳发展的却不多,许多有才华的玩伴都去了一线城市追求梦想。
在洛阳今天仍与音乐有关联的圈友,丹算一个,还有一位叫“静波”,至今仍被圈内称作洛阳第一贝斯手,当下在洛阳文旅集团下属公司担任演绎总监,改行做了导演和创作。
如今一说“舞厅”二字,洛阳40岁以下的年轻人会觉得这个词很陌生,殊不知上世纪八九十代的舞厅是彼时洛阳年轻人交友娱乐的主要场所。
在那个文娱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年轻人的业余生活除了影院就是舞厅,再者就是录像厅和台球室,那时能去舞厅的年轻人等同于如今泡在各种“吧”的时尚小青年。
就拿洛阳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市区就有十余个可以跳交际舞的舞厅。
那时的舞厅从涧西到老城沿着中州路的主干线一路扩散开来。
比如上海市场,广州市场,青少年宫,广寒宫,豫剧团排练厅,豫西宾馆,青年宫等,一般都是下午场和夜场两场,下午场只用磁带播放音乐,最多来个电子琴伴奏,晚上人多有伴唱和小乐队。
舞池周围是椅子和小茶几,还有一个衣帽存储点,灯光一般都比较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进舞厅后先会左顾右盼观察是否有熟人在。
观察的目的有两点,若有普通熟人,帅哥们会少许收敛对陌生异性的献媚,可若有心仪的熟人,无论男女,大家便装作看不见对方在舞厅尽显绅士风度或淑女纯真。
对男青年来说,进到舞厅若发现没有男伴的漂亮女生莫过于恶狗抢食,几人马上轮番上前邀请,你不成他上,他不成我上,几番来回下来,受邀女生虽脸上不悦,但心里却如四月初的牡丹。
舞厅音乐以慢三、慢四、快三、快四的规律,周而复始的进行演奏,多数时间是男多女少,男请女跳,气氛很温馨。当然,期间时有相互争风吃醋,但大体还是和谐的。
那时社会娱乐活动很少,没有网络,迪吧因投资较大也不多,单身青年找对象的渠道非常局限,舞厅很自然的就作为饮食男女的交友平台。
当年在舞厅男找女出去约会有个很难听的俚语,俗称“挂癞子”,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该词恐怕听都没听过。舞厅里真正跳国标的没有几位,多数是平推,能简单跳个交叉花步就算是舞者了。
而在舞厅寻找“猎物”的60后年轻人常把上年纪的专业国标舞者称为“烧包货”,他们既嫉妒专业舞者的舞技,又想不通他们来舞厅展示舞姿的原因。再他们的认知里,舞厅就是寻觅异性伴侣的最佳场所。
舞厅一般夏天人多,冬天人少些,这是因为夏天穿的少,不但手感清晰,气息传递也十分迷人。
进入千禧年后,随着我们70后这代人进入社会和各种休闲活动逐渐丰富,迪吧正式在洛阳拉开了兴盛大幕,而舞厅则沦为本地中年人饭后的娱乐场所。
迪吧替代舞厅就如同在一个百米接力赛的赛场,洛阳的60后很不情愿地把引领时尚潮流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70后。
时代若抛弃一代人是不会给谁打声招呼的,在不经意间速度快的让人难以接受。
如今能记起那年洛阳的著名迪吧有:延安路上的阿波罗、上海市场的解放区和超时空要塞、沙厂路上的生存方式、老友谊宾馆院内的时光隧道,还有自由曙光、蓝魅儿等等。
迪吧与舞厅存在本质的区别,迪吧不是为异性交友而去,而为巩固爱情而来,只为在两情相悦上再添一把火。洛阳年轻人去迪吧一般都是成群结队,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上人,大家跟着台上的领舞一起扭动身体,一起疯狂呐喊。
前文提到的“丹”就是舞台上的领舞,那时丹一身黑色的轻薄皮装,跟随重金属音乐的节拍在高高的舞台上不停地用肢体语言向舞池中的青年男女传递着发泄一切的欲望。
在舞池上方噼噼啪啪闪耀的镁光灯下,每个人都好似都在触摸220伏的电门,随着电流传遍全身,身体里的每根毛细血管都充满着“摇啊摇啊摇”,有的喝了点酒的女生则把两只手搭在男友肩上把头稍微低下,跟着把披肩的长发来回甩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晚十一点左右是洛阳每个迪吧最有情调的时候,这时整个舞场激烈的灯光全部熄灭,只留下几盏似隐似现的暗灯,一切变得非常寂静。这时一位歌手(对,这时轮到我出场)随着伴奏缓缓走上舞台连续唱两首抒情歌曲。舞池里的青年情侣此刻早已相互搂着对方腰肢跟随歌曲节奏在舞池一边轻摇着汗水未干的身体,一边伏在对方肩头诉说着只有两人能听懂的情话。
迪吧在洛阳兴盛了十年,随着70后们成家生子,迪吧这种娱乐方式并不被新生代的80后们接纳。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洛阳的“慢摇吧”开始兴起,其中最有名是解放路新都汇里的“爱派酒吧”与“红场酒吧。”
慢摇吧与迪吧和舞厅都不同,慢摇吧没有舞池,只有一个小型舞台仅供歌手表演,台下则摆满了桌子,喝点酒的客人若对音乐有点感觉,可以在桌边跟着节奏用轻肢体语言附和着打着拍子。
这种慢摇的感觉瞬间被80后们所接受。
就这样,洛阳的70后如当年接过60后接力棒一样,又把引领娱乐潮流的接力棒自然地传给了洛阳的80后们。
至于后面90后们接力网吧,00后们接力剧本杀,一代接一代,代代都不同。可对于迪吧,那是一段让洛阳70后们陶醉和留恋的浪漫时光。
时光荏苒,当年那些时尚弄潮儿们都很不情愿地被岁月推进暮年,当下在城市广场跳尬舞的花甲老人多半是当年混迹舞厅的洛阳60后们,他们今天依然不服老,即使让人围在中间当猴子看也无所谓。
这些60后们不惜被年轻人拿着手机拍来拍去,年轻的拍摄者把他们的尬舞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供人取乐,此举像极了当年他们在舞厅里取笑专业舞者“烧包货”的场景。
世间真是好一个轮回。
时代的发展会改变人们对娱乐休闲方式的取向,舞厅、迪吧,甚至慢摇吧以及每个时代不同年龄的群体都会随着科技迭代和岁月沧桑逐渐被封存在历史的文件夹中。
在文件夹被封存人群里,有那年在舞厅专业跳国标的舞者,有为寻找异性伴侣终日泡在舞厅的60后们,有昨晚在西苑路法桐树下跳广场舞的丹,有退到幕后为游客编排节目的静波,还有正在伏案码此文的我和千千万万追赶时代潮流的那几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