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伊川历史文化研究

2024-06-04 22:52 23718人阅读 17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时期伊川历史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周时期伊川历史文化研究
翟智高
古都洛阳龙门口南,是山清水秀圣贤之乡伊川县。伊川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伊川地区发生过许多载于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述如下。
一、陆浑戎迁伊川,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
东周时的伊川,因地处周王都城洛邑的南面而称做“周南”地
新城故城与周公测景台位置图(1).jpg
伊河川.jpg
公元前638年,原在西北敦煌地区的陆浑之戎部族,千里迢迢,拖家带口迁徙到东周王室天子脚下、洛邑伊阙龙门南的伊川(史称周南地),建立起陆浑国,戎人由常年游牧逐渐转变为农耕为业,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距今已有两干六百多年的历史。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638年)记载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但陆浑戎具体迁到伊川什么地方,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在陆浑之戎未迁到伊川之前,周王室南大门外,伊河洛河之间。长期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有伊洛之戎、扬拒之戎、泉皋之戎、蛮氏之戎等。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将因有夏之居,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天室地区指的就是九皋三涂山以北到伊阙山之间的伊川盆地。这里原来居住的戎族属于炎帝神农氏夏族原始部落他们对周朝占领自己的地盘不满,二者之间不断发生激烈冲突。据《左传、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 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杜预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间者”。周襄王为达到“以戎制戎”,许可秦晋将甘肃敦煌的陆浑戎迁到伊川伊洛之戎的地盘,意在使戎族内讧,削弱他们的实力。陆浑戎迁来伊川后,与伊洛之戎等戎族友好联合、融合在一起,通称陆浑戎,建起陆浑戎蛮子国。
陆浑戎的祭祀礼仪与儒家不同,戎人在祭祀先祖或神祇时,是披发祈祷方式
儒家在祭祀先祖或神祇时,是束发作揖方式。于是当周大夫辛有到伊川,看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感叹说:不百年,这里已实行人礼制儒家的了啊!
辛有感叹周礼被戎人披发礼制所取代,没有想到这正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具体例证。
当代考古证实,披发祭祀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礼仪,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披发青铜人像。不仅是披发,头上还有两个龙角,双角既表示是牛角,又表示是龙角,不论是牛角还是龙角,都表明是炎帝神农氏龙族:
图片1.jpg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国家修建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经过伊川徐阳地区,发现春秋时期的古墓。2015年经科学发掘,属东周春秋时期的陆浑戎贵族墓群。后来又在附近的宜阳南留,发现两汉时期的陆浑故城县治遗址。
陆浑戎所建国都在何地?据《洛阳市文物志~古城址》记载,伊川新城故城遗址是“伊洛之戎和戎蛮子的聚集地”。
新城,故蛮子国.jpg
《汉书地理志》对陆浑戎国有记载:新成,惠帝四年置,故戎蛮子国
北魏《水经注•伊水》对陆浑戎的国都记载的更详细:伊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吴涧水,即新城故城西的楼子沟水,从伊川平等乡杨寨村与古城村之间向南流,再向东流向伊水。
伊川水系图片1)(1)(1).jpg
由以上三条史料,可知左传记载的“陆浑戎迁于伊川”,建立的“故蛮子国”国都,就在新城故城遗址。


沙发 2024-6-4 23:0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陆浑戎人的诗酒文化
陆浑戎国南部到九皋山,西至熊耳山伊洛分水岭,北与周王室接壤。陆浑戎在伊川建国的一百一十多年间,《诗经·小雅·鹤鸣》和《诗经·国风·周南》今存十一篇 描写伊川山水风光自然优美,人文爱情天性和谐,意蕴深奥,词语高雅。是华夏文明史册的文化瑰宝。
《诗经·小雅·鹤鸣》写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九皋:众多的沼泽淤地。渚:水中小洲边浅水。檀树,贵重的紫檀
《国风·周南·关雎》描写雎鸠鸟双双出没于伊河中的沙洲,嬉戏觅食,相互应和鸣叫,并时常发出“关关”地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双双出没,描写戎人少年对爱情的追求比较热情奔放,与周人规定的《周礼》呆板保守明显不一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少男通过帮助自己爱慕的窈窕淑女采摘荇菜、表演琴瑟、钟鼓乐等传送爱慕之情。
国风·周南·麟之趾》此诗以麒麟比人,赞美公姓、公族的仁厚诚实的诗歌。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通过视觉意象与听觉效果的诗情画意公姓多子多孙,子孙品德高尚,如同麒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
在伊川陆浑戎都古城村,出土有东周春秋时期刻有“公”字铭文的祭祀用陶器残器,“公”字很清楚,也许是对国风·周南·麟之趾》的一种佐证
公字铭文陶器图片2.jpg
《国风·周南·卷耳》,对春秋时期伊川的酒文化有细腻的描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i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hui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诗中描写女子在采集卷耳的过程中,思念她远行在外的丈夫,盼望丈夫早日回来。为丈夫斟酒接风用的是青铜器“金罍、兕觥”。兕(sì)觥(gōng)形似伏着的犀牛饮酒器。由此可以了解,当时伊川陆浑国的酒文化与青铜文化比较发达
《水经注 伊水》记载陆浑戎将士喝酒挨打的战例,守卫北部与周王室边界的戎兵,因喝酒而被周王室守军打败: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
陆浑戎又称姜戎,姜戎的先祖炎帝神农曾请来天下百神在帝台喝酒。
微信图片_20230502182724.jpg
洛阳龙门山南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创立的伊侯国。《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初国伊,继国耆,故为伊耆氏”。
   《酒浩》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的“上皇”,即是炎帝神农石年和炎帝神农氏姜明,他用伊水边的稻米小麦秫米之类的粮食,酿出醇香美酒,请来天地上下五湖四海的百神,在伊川天室山和伊水之滨的圆丘台,姜溪涓水之滨,筑坛举行盛大的天盛典。百神欢聚一堂,痛饮美酒。《山海经 中次七经》记“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伊河西岸中溪村之西,是巨大的圆丘状台。自然天成。圆丘台上有各种神庙。
太阳在地台山落下的瞬间2.jpg
地台山
地台山.jpg
2015年发掘的东周春秋时期伊川徐阳陆浑戎贵族墓群,出土有很多青铜酒器,有青铜罍、青铜酒壶等,距鸣皋镇中溪村圆丘状台仅有五六公里距葛寨镇烟云涧青铜小镇,仅有十几公里

板凳 2024-6-4 23:2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成语典故“问鼎中原”
《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当时,“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对定鼎在周天子所居洛阳的九鼎朝思暮想
纪念鼎.jpg
东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得陆浑戎国内空虚。认为到周王室看看的机会来了,就以“尊王伐戎”为名,“直捣中原”出兵“伐陆浑之戎”。
楚庄王率大军突袭陆浑戎国的行军线路,是由楚国郢都出发,挥师北上,经河南的邓、宛、方城、平顶山、临汝镇、沿九皋山脉北侧广城泽的东西古道,经汝阳的陶营、蔡店,到伊川的烟云涧再由明水康水汇合处的葛寨瑤头、沿着河流岸边的秦楚商道,经双头、省源头、谢庄,夹河,由莘地古渡过伊河,直伊川的陆浑戎国
楚庄王问鼎中原线路示意图.jpg
楚庄王问鼎中原线路示意图
楚军与陆浑戎是如何战斗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左传》记载此次是楚军“观兵周疆”“观兵”是什么意思?就是显示兵力,进行军事演习。《左传·宣公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
新城春秋时属陆浑戎,是陆浑戎国的国都。位于伊川县城关镇古城寨和平等乡古城村。附近东村、西村,古称东蛮子营、西蛮子营,相传是楚军驻扎地
当时楚国与陆浑戎国,都是周天子封的“子爵”,楚王打戎王如同是打了周天子的脸
周天子定王心中清楚,楚庄王打着“尊王伐戎”旗号,实则意在谋图周王室。此时楚国大军陈兵列阵于陆浑戎国都南部进行观兵,实为向周王室炫耀武力,对付楚军只能以德感化之。于是周天子派王孙满到陆浑戎国都,设宴慰劳楚庄王。
酒过三巡,楚庄王借着酒劲壮胆,吹嘘楚国雄兵百万,士兵们把箭簇折下来投到河中,可以堵塞河水使河水断流。乘着酒劲,楚庄王又借机向王孙满打听“九鼎大小轻重”。
王孙满告诉楚庄王“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讲了九鼎的历史,强调九鼎是王权的标志,只有有德者可拥有。九鼎是国家重器,不是你一个诸侯所能随便问事情。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
陆浑戎国与楚国和好。历史记录了楚庄王的狂妄野心。也为伊川留下东周时期“问鼎中原”的著名历史典故。

地板 2024-6-4 23:5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晋灭陆浑戎国
东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陆浑戎与楚国友好和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记载,晋国向周王室报备,说是到九皋天室三涂山祭祀天神“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苌弘谓刘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陆浑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警戎备晋国大肆宣称要到三涂山祭祀天神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翻过宜阳半坡山(鹿蹄山)烟火口,沿牵羊岭向东进发,经过陆浑戎国时,百姓和官员都站在大道旁,陆浑国的戎兵们也放松戒备,也挤到人群中看热闹。哪曾想,晋国祭祀队伍中隐藏着化妆成祭祀者的武士,祭祀队伍后面还跟着大部队。当经过陆浑国都城时,武士抢先攻入城中,控制城门。接着后面的大军一拥而上,占领了陆浑国都城。陆浑戎国王趁乱骑着战马越过伊水南逃楚国去了。百官和臣民纷纷逃散,有的逃向鹿蹄山九龙洞深山里,有的逃奔向鸦岭的甘水河流域沟壑中,岂不知周王室的军队正等着他们呢。
晋灭陆浑戎国,用的是“瞒天过海”之计,可谓是兵贵神速的历史大事件,《左传·昭公十七年》有精彩的记载: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洛。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
陆浑戎的戎王跑到楚国去了,其下面的大臣官员和民众,投奔到周王室的境内,成为周天子的臣民。在伊川建国一百一十多年的陆浑戎国灭亡了。

5# 2024-6-4 23: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陆浑国旧都变新城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开始,晋国的军政大权由韩、赵、魏、、范、中行氏六卿共同行使。到公元前453年晋国公室已是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使者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韩(都城原在宜阳,又迁禹县,后迁至新郑)、赵(都城在山西,后迁至邯郸)、魏(都城在今夏县,后迁至开封)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武子于公元前403定都宜阳韩城,并对东部伊川战略要塞陆浑国旧都城址进行重建,尤其是对原有的残破城墙重新夯筑加固。《吕氏春秋》对此记载:“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封人子高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
图为新城古城夯土2.jpg
记录了韩国将被晋国灭掉的陆浑戎国故都城墙重新规划夯筑,使之成为韩国的新城要塞。自此,位于伊川的“陆浑戎故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代之而起的新地名是“新城”,是“新城故城”名称的开始,也是东周由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性大事。

6# 2024-6-4 23:5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成语典故:挟天子以令诸侯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 “不如伐韩。” 王曰: “请闻其说。”
张仪对曰: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古代交通道路与净土寺5.jpg
文中的三川,指洛阳洛河、伊河、汝河三川(huan) 辕:偃师,因山势险峻,有十八盘山道,为兵家控守要地。屯留山西省屯留县,太行山的羊肠坂道经此地。南阳:今河南济源一带,新城: 在今伊川新城遗址当时为韩地。九鼎: 相传是夏禹所铸,夏、商、周三代以为镇国之宝,西周开国,武王定九鼎于洛阳。图籍: 地图和户籍。
“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秦因此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后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典故。

7# 2024-6-5 00: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陆浑戎阻断秦人车通三川的梦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首先谋划打通东进、南下的交通线。早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卒,派兵偷袭郑国。由于陆浑戎控制着龙门山南部“秦郑古道”,秦军只好“更晋地过周北门”。在嵩山,郑国商人弦高用计巧退秦师,秦军回师“灭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627年)记载,晋国联络陆浑国姜堵塞西去的“秦楚古道”,秦军只好仍从洛阳以北经原路返回。晋军和陆浑国的姜戎联合在崤山(今峡石)一带设下埋伏,“败秦师于崤”崤山之战使偷袭郑国的秦军全军覆没,由此往后的二百三十年间,秦国一直没有出潼关打通东进的交通线。
崤之战示意图.jpg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力增强,而此时潼关以东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陆浑之戎被晋国灭掉,随后晋国也发生“三家分晋”,解体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秦国决心实施东进统一中国的宏图大略。不再走崤山之北的道路,而走崤山南部的雁翎关东进。公元前391年,秦军“伐取陕”,攻打宜阳,夺取宜阳之西“六邑”(《史记、韩世家》)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请秦王“大悉起兵”,秦“遂拔宜阳,斩首六万” (《史记、秦本纪》)使秦军战车可由咸阳直驶洛水。307年,秦武王借机到周王室查看九鼎,说“雍州鼎”是他家乡的鼎,并把此鼎举起来,不慎鼎砸下来,秦武王举鼎折骨而死。他无子,诸弟争立。魏冉拥兵支持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为王,即秦昭襄王
   公元前301年,秦昭襄王令秦军由宜阳(今宜阳韩城)出兵,渡过洛水。沿赵堡,白杨向东,猛攻韩国的军事重镇新城新城(《史记、秦本纪》)。使秦楚通道达伊水流域。
11de2ee3-14d2-48bc-9921-a9f49da2d793.jpg

8# 2024-6-5 00:2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杀二十四万人的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对新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安排他的亲舅芈戎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为新城君。(新城君,芈戎,秦昭襄王舅,初封华阳,称华阳君,又封新城,称新城君 ”《史记、秦本纪》。)
  秦国将新城建成向东进军的大本营。公元前300年,芈戎率秦军渡过伊水,沿白元、临汝镇一线进军楚国,韩魏两国为了阻止秦军进一步南进,派将军公孙喜、暴弋夺取楚国方城。秦派庶长奂率大军继续攻楚,取楚八城,杀楚国大将景快(《史记、秦本纪》)。
周赧王和韩魏两国,对秦控制宜阳、新城,十分惊恐。于是两国联合起来,欲将秦军逐出新城。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组成三十万大军,攻击秦之新城。
秦军依靠开通的秦楚交通线,调遣部队和物资,以新城为依托,秦昭襄王派富有作战经验的左更白起率军与韩魏联军决战。在新城至伊阙龙门口四十里长的伊河两岸,双方军队经过激烈撕杀、格斗。结果韩魏联军被杀二十四万人,魏将公孙喜被俘,秦“拔五城”(《史记、秦本纪》)。
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龍门.jpg

9# 2024-6-5 00:2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秦楚交通线的首次贯通
278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秦昭襄王“与楚王会襄陵”。至此由咸阳东出潼关、函谷关、经宜阳韩城、赵堡、伊川、临汝镇,南达宛荆,东至颖淮的“秦楚”交通线全线贯通秦国势力达于长江流域。
kappframework-GvxZZg(1)(1).jpg
秦国对这条东西交通线战略地位的重视。秦昭襄王于前290年亲临宜阳(今韩城)和伊川新城。韩王和魏王到宜阳和伊川新城拜见秦昭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284年,秦昭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三年后的282年“与韩王会新城”。

10# 2024-6-5 00: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发展贸易,白圭成为商贸之祖
秦昭襄王对周王室暂时未动,而是充分利用新开通秦楚交通线的便利条件,将东南丰富的物产西运咸阳,充实国力。同时,积极扶持商贸活动。《史记·货殖列传》载:“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圭是战国时期洛阳人,《汉书》记载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洛阳南秦楚交通开通后,白圭到新城拜见新城令芈戎,针对当时货币不统一,无法结算的实际情况,白圭提出减轻田税易货贸易“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理论。谷物成熟时,收购粮食。蚕茧丰收时收购蚕茧丝帛漆器。漆器等与粮食进行等价易货交换,不用钱币交易。这样就使货物得到流通,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一举两得,利国利民,解决了各国货币杂乱难流通、难结算的头疼问题白圭的理论和经营策略就像古代的伊尹、吕尚运用谋略治理国家,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样。于是白圭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11# 2024-6-5 00: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周赧王亡国
周赧王姬延(约前336-前256)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东周第25位君主,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 周赧王在位时期,东周王室仅限于首都洛阳一带
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军伐韩,取阳城、负黍(shǔ),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史记 秦本纪
阳城在今登封告成镇。负黍登封大金店镇。
    赧王很惊恐,就向洛邑商贾大户借钱抗秦,并与诸侯约从,天下锐师伊阙攻秦,截断秦阳城负黍的道路伊川白沙豆村到登封颍阳一带,是军事交通咽喉要冲,大谷关通向楚国的大道与秦国通向新郑韩国的大道在此交会。水经·伊水注》:“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 围纶氏者也。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周本纪》)

12# 2024-6-5 00: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成语典故:债台高筑
由于周赧王是名义上的周天子,秦也不能将其杀死。《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这里有模糊之处。
西周君奔秦”,是周赧王主动“奔秦”?,还是周赧王被俘到秦占领的(新城)?
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如果周赧王活着归周,秦难道不怕周赧王被人劫持,拉起周天子的名号与秦对抗?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秦国将周赧王软禁在新城的一处高台上,派将士围住,说是保护周天子安全,供他好吃好喝,实际是不让他离开高台
而秦人找到很多借钱给周赧王的洛邑债主们,不杀这写支持与秦开战的债主,而是让他们轮流到周赧王软禁的高台上,向高台上高声呼喊,向周赧王讨要欠债。赧王此时根本还不了欠债,那些债主们就吆喝周赧王是“骗子”,是“老赖”。弄得这位周天子,又气又恼恨,周王朝最后一王周赧王,死因很尴尬。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秦“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究竟是怎么死的?很可能是因气而卒,是主要原因。于是后人就称此台是周赧王的“逃债台”或“避债台”。这就是“债台高筑”典故
伊川城关镇古城寨村和平等乡古城村,过去传说此城是东周末年周天子赧王的皇城遗址。但然而东周末年,周王室已分裂为东西两周,巩义属东周,洛邑属西周,伊川位于两周之间。
关于“债台高筑”之事,并非杜撰,在《汉书诸侯年表》中,载有“逃债台”的事:“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债之台,被窃肤之言,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绝于天下”。
由此可知,新城并非是周天子赧王的皇城遗址

新城故城遗址的夯土层_看图王(1).jpg
考古1997年第12期目录.内有伊阙城遗址(新城故城)资料 000.jpg


13# 2024-6-5 01:0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徐阳发现东周陆浑戎墓葬群和汉陆浑县故城,佐证商相伊尹出生地伊川有莘氏的位置
2008年冬,国家修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从伊川南留古城遗址范围和徐阳村附近通过,管道下挖4米多,透出这里有很多古墓葬的信息,于是引来盗墓贼的疯狂盗掘。2013年夏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工作。发掘出陆浑戎墓葬群,徐阳墓地自2013年发掘至今,发现墓葬300余个,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发现有驾六马,驾八马的王者之墓。
戎人与华夏风俗不同,所遵从的礼制不受周朝礼制的约束。戎王还会从驾六的马中,拉出两匹,驾一辆便车,到陆浑国四周的鹿蹄山、非山、熊耳山、海峰山、花果山游玩、打猎,是戎人豪放、潇洒、自由生活的特征出土有精美的青铜鼎、簋、编钟、金虎、金线、贝币、玉器,箭镞等文物。
陆浑戎墓葬群紧邻徐阳的顺阳河,因为此河环绕海峰山,山南为阳,曰顺阳河;海峰山北的河,“阴河”(不雅,音转称银河)《水经注 伊水》所记的“涓水”南北二源,是海峰山南北的两条小河流。涓水的南水河名叫顺阳河,水出陆浑西山。海山北涓水叫银河),水出西北侯溪。顺阳河与银河均注入墠渚(鸭子湖)涓水,然后汇入伊水。千百年来,中溪村人口增长快,而村南侧的顺阳河洪水泛滥威胁村庄和开垦的河滩土地。就在村南筑堤,将顺阳河导流,向东直入伊河。涓水墠渚湖就渐渐被西边土沟下来的洪水泥流淤积,变成湖地良田。未淤平的湖沼,芦苇茂盛,是水鸟和鱼虾的乐园。从中溪到新城古城寨,伊河滩地尽是稻田,稻花开的季节,上风吹之,十里稻花香。
“银河”。但此水源出侯溪.jpg
图片14.jpg
“银河”与伊河交汇一带,在夏代称有莘氏,夏代末年,这里出了一位历史名人伊尹,是商成汤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烹饪学、中医学、药性学、丝织业创始人。又是中国美味饮食的开创者,因伊尹对饮食调味有精深的研究和论述史称烹饪鼻祖历代餐馆、酒肆、食品、饭店、食府、调料等,均敬伊尹为圣人。
伊川有莘氏山水地理图.jpg
   对伊尹的出生《吕氏春秋.本味》记“有侁(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君,其君令孚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滕送女。”有侁氏,即有莘氏。这是记载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有莘氏之地最权威的历史文献。
  有莘氏采桑女采桑时在桑树洞中拣得一个男婴儿,献给有莘国君长,君长先将婴儿安排由“孚人养之”,有莘国君就以得婴之地在伊、二水交汇处,以伊水之“伊”为姓,以“”水之谐音字“尹”取名,名字就叫伊尹。
对伊尹的出生与有莘氏,除了秦代的《吕氏春秋》记载外,先秦史料中还有很多记载。《列子.天瑞》记载:“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亲为庖人,汤得而举之”。《庄子.庚桑楚》:“汤以庖人笼伊尹”。《帝王世纪辑录》载,伊尹“力牧之后,曰挚,其母曰始,孕于伊水之滨。”
   伊水之滨有莘氏之地的具体位置北魏《水经注 . 伊水》记载最具体而详细:“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右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陆浑县东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在陆浑县东的伊河西岸,今海峰山下鸣皋镇的中溪平等乡的马庄、莘营、四合头、马回、平等、东村,古城南一带的“苇子湖地”洛栾快道两侧的的河滩湖地,是《水经注 伊水》描绘的“陆浑县东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一音暖”。因“苇子湖地”有很多温暖的泉水涌出,汇成涓涓细流,因此称为涓水。
“墠渚,禹父之所化。”是说大禹的父亲鲧葬在此一带,与考古学龙山文化马回营北遗址相对应。
伊尹母居“伊水上”,即伊水之阳,在伊水的西边。“东走十里,顾望其邑尽为水矣”,应是被伊水支流银河的洪水向东冲了十来里,冲到了鸭子湖边伊尹母是孕妇在被洪水冲过程中,临产了。伟大的母亲在危急关头,正好遇到银河边的一棵大桑树,洪水漫过桑树主干,分叉上部恰好有个树洞,孕妇抓住桑树,将所生婴儿赶紧放到桑树的树洞。然而她已累身疲力竭,被无情的大洪水冲走
后来有莘氏首领派人调查空桑树洞的婴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就讹传说孕妇不听神的话,不让回头,她偏要回头,结果就变成桑树。不然她生的孩子怎么会在桑树洞中呢?“伊尹生空桑”的说法,就是这么流传下来。人不能变成桑树,这是基本的常识,说明乡亲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母亲
伊川羽毛状山岭图片1.jpg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中,发掘出804枚竹简,为竹质墨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 (释文考释)记载:{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竹简有《子羔》篇,《子羔》11号简上段说禹之母“观于伊而得之”,伊正与有莘氏有关。《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得伊尹于空桑的故事,说伊尹之母居伊水之上,故有“伊尹”之名,伊尹后为有侁氏媵臣以归汤。“有侁”,即“有莘”,“侁”“莘”字通。《史记·殷本纪》等也说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孟子·万章上》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皆可证。由此看来,上述文中的“有侁氏”,非常可能原作“有莘氏”。}上海古籍出版社,马承源主编
最新考古发现的两汉陆浑故城在今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一带。“新城县”在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大莘店古称大莘,有莘。正是“陆浑县东”“新城县南”。这里是伊水西岸二级平原上最大的一片平坦沃野,十里墠渚苇子湖(俗称鸭子湖),佳饶鱼苇。
昔日墠渚湖鸭子湖风光.jpg
鸭子湖北侧有莘氏大莘店,村西有伊尹祠和莘伯墓,是伊川境内唯一纪念烹饪鼻祖、商相伊尹的文化遗存。据《尚书 伊训》记载,伊尹年迈,“告归”,百岁而卒,沃丁葬伊“天子之礼”安葬伊尹。因伊尹是有莘氏最有名的历史名人,孔子称赞伊尹“汤臣大贤唯有伊尹”。孟子称赞伊尹在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圣之任者也”。大莘店的伊尹墓称为“莘伯墓”。

央视拍摄大莘店伊尹祠墓外景1_看图王.jpg
央视拍摄大莘店伊尹祠墓外景

14# 2024-6-5 01:3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40年),三十岁的邵雍随父亲邵古由辉县百泉迁徙到伊川神荫原西南的新(莘)国故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创办书院,讲学于家。将坟茔选定在莘店西北方三里地的牵羊坡南卧龙沟之阳。墓园向南轴线正照九皋山第三峰贤人峰,此轴线上有伊尹祠莘伯墓,三点一线很准。
邵雍墓.jpg
分析认为,邵雍崇拜伊尹在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孟子 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汤三使往聘之。”),邵雍也愿意在伊尹故里做一名乐尧舜之道的村夫,就将自己的字定为“尧夫”。
经用科学测量仪器实测,以邵雍墓塚正中为基点,向南延伸到伊尹祠莘伯墓正中,一条直线不偏不倚,向南恰好延伸到九皋山主峰第三峰贤人峰,印证邵雍字尧夫,应是参照了伊尹祠的莘伯墓。
河南伊川平等村伊尹祠.jpg
伊川有四位称“伯”的贤人,是二程、邵雍和伊尹道德学问足为表率者的尊称。
proxy5.jpg
0_276457_3487e35e22fbd6f.jpg
《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说文解字》:“伯,长也。”如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兄曰伯;又如父之兄称伯父或伯。伊川这四位称为“伯”的圣贤,程颢称“河南伯”、程颐称“伊川伯”、伊尹称“莘伯”、邵雍称“新安伯”。“莘、新”的原意,均是指伊川有莘氏之“莘”。
后世有把“莘伯”变为“辛伯”,或引申为“辛有”、“辛大夫”等,与“莘”的原意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孟世凯先生著《夏商史话》200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其中讲伊尹生地时写到:“伊尹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伊尹辅佐成汤开创商王朝555年基业。《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中国历代名师》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师,伊尹均名冠首位。
三_又岁于伊.jpg
伊尹作为伊川本土出生的历史名人,从布衣百姓成为商朝的开国宰相,成为德高望重的厨祖圣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华夏名人是伊川人感到自豪并引以为傲的事情,伊尹受到尊敬是当之无愧。
伊川的伊尹文化遗存十分珍贵,应深入挖掘研究并得到有效的保护。

15# 2024-6-5 01: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6-5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九州之险三涂山
《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三涂山在哪里?
九皋山,又称三涂山,是大禹(神天愚)堵山。《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
九皋三涂山墠渚湖沼地.jpg
《水经.伊水》记载: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
   该文中“阚骃《十三州志》云:(三涂)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考古发现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的两汉陆浑故城,其东南八十里,正是被周武王和姜太公称为“天室”的宝地。
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图片2.jpg

图片3.jpg
天室山处于九皋山脉中段这一段山脉,恰好相似大鹏鸟展翅腾飞之状,洛阳周王城向南的中轴线,正照直九皋天室山大鹏的鸟头兆瑞周王朝展翅腾飞的宏伟气势。
图片4.jpg
以大鹏峰为中心,向北有三个凸出的山头,均为海拔640米,分别是牛山、马山、虎山,古称三涂(凸)山,

图片5.jpg
周武王伐商纣王胜利后,曾与军师姜太公一起,选天室山中轴线确立“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的周王朝都城方位。史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武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不远天室。

”周武王所说的“南望三涂,不远天室”,九皋三涂牛马虎三凸仙鹤鸣叫声达天庭的“天室”。
图片7.jpg
南望三涂表明三涂山正在洛邑周王城的正南方。《后汉书 广成颂》记载:“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
图片5.jpg
天室风光95f2c841391fa1bc99aea2cf36598fd0.jpg
古时帝王祭祀天神,来到风水宝地九皋天室三涂山,祭祀香火连绵不断,仙烟云雾缭绕盘旋,山涧溪明、康二水有如从烟云中飞流直下,于是传下来“烟云涧”的地名。
烟云涧标志1.jpg
三涂天室山被作为历代皇家祭祀宝地历代祭祀活动,莫不精心诚敬为祭祀活动准备礼仪物品祭天队伍,美酒三牲、鼓乐铜器、七彩旌旗等。祭天仪式结束后,在京郊通衢大道举行庆贺:“宗庙既享,庖厨既充,摆牲班禽,鼓骇举爵,钟鸣既觞。阐蛙华羽之南音,奏于农郊大路之衢,与百姓乐之。”君王、诸侯、将相、贵宾番宾与民众同乐,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者,翟智高,河南二程文化研究院、伊川县文化研究院特邀专家。洛阳邵雍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专家。北大资源学院教授)

16# 2024-6-5 02:30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6-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阅读完了,谢谢飞龙在宇网友,问好
17# 2024-6-5 08:06 评论 收起评论
小叶儿 发表于 2024-6-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楼主辛苦!
18# 2024-6-5 08:31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