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土寺在伊川,怎么会称为“东都净土寺”呢? ①、隋炀帝建东都,将伊川和孟津并入东都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作为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入南陈国都建康(今南京),南陈灭亡,隋朝统一全国,标志着南北朝时代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标志着自西晋灭亡后长达273年的分裂局势结束。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决定由长安迁都洛阳(《隋书 帝纪三 炀帝上》(隋文帝仁寿四年;甲子,公元604年)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位于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十一月乙未,幸洛阳。)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亲自到洛阳,登上邙山最高处翠云峰,选勘东都城的营建方位。放眼南眺,南边连绵的伊阙山脉,有一个豁口,两山相对若天阙,伊水中流,似天赐龙门,这一区位任何朝代从未用过。 《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隋炀帝为什么会感叹“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是他了解到已有四大都城选定在伊洛平原, 1、夏都斟潯(二里头)、 2、商汤西亳(偃师商城)、 3、东周王城(涧水区域)西周成周(瀍河区域)、 4、汉魏故城。 而照着伊阙龙门这一区域,正好还空着,作为建隋东都城很合适。隋炀帝很满意,下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隋书 帝纪三 炀帝上》建东京洛阳诏:“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 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万姓!《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 ‘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欤!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 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 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户, 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群司百辟,佥谐厥议。但成周墟脊,弗堪葺宇。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 炀帝令尚书令杨素、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新建东都洛阳城。主要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壮观,居城外百里能望之。 大业元年,隋东都中轴线上皇宫紫微宫的乾阳殿、大业殿等建成,隋炀帝在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并且把隋东都皇宫的大门称为“则天门”,把东都城的南大门命名为“建国门”。 历史上洛阳一直局限于洛水之北,东西长,南北窄。《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派武公(武公:周定王曾孙,西周惠公之子)出使楚国,对楚相国昭子说:“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 隋炀帝为洛阳建成大都城,提前已有谋划。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大旱,粮食不足,当时的大元帅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就趁机极力动员他的父皇隋文帝率领朝廷百官和家属“就食于洛阳”,说的是缓解关中的压力,实际是把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转移到洛阳。 杨广早已谋划营建洛阳为都城,他借父皇隋文帝之手废除了洛阳和洛阳附近地区历史上所设置的旧建制,打乱原来的区划,例如:废东京尚书省,废东魏所置的洛阳郡。废除洛阳南的东魏所置新城郡改为伊阙县,又在洛阳北析置河阴县,在洛阳南析置伊川县,为将来洛阳建都扩大范围做准备。 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他把洛阳都城正北面的河阴(孟津县)、东都正南面的伊川县并入东都洛阳都城范围,实现了北依邙山接源远流长的黄河,南达鹤鸣九皋的九皋三涂山。一是隋大一统王朝建都洛阳贯通南北中轴线的需要。二是伊阙龙门口属古人看重的“天阙”, 据《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记载:“河南(带郡。有关。有郏山。有瀍水。)洛阳(有汉已来旧都。后魏置司州,东魏改曰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东京尚书省。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炀帝即位(废省。置河南县,东魏迁邺,改为宜迁县。后周复曰河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又东魏置洛阳郡、河阴县。开皇初郡并废。又析置伊川县)。大业初河阴、伊川二县并入焉。(伊阙,旧曰新城,东魏置新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伊阙山)”。 河南(带郡)洛阳,从有汉已来就是都城。后来东魏改曰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当年又废东京尚书省。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开皇初时废洛阳郡、新城郡(开皇十八年改为伊阙县),隋为了扩建东都洛阳,在仁寿年间置河南县,又析置河阴县和伊川县。隋大业初年,隋炀帝徙入新都,把东都正北面的河阴(孟津县)、东都正南面的伊川县并入东都洛阳都城范围,实现北依邙山接源远流长的黄河,南达鹤鸣九皋的九皋三涂山。是隋大一统王朝建都洛阳贯通南北中轴线的需要。
伊阙龙门口属古人看重的“天阙”,但古代的风水观念认为,山的缺口有“不聚气”的缺憾,作为都城中轴线的终点,有“王气、财气、福气”可能会“泄气”的忧虑,与“气聚风藏”的愿望相悖。所以,夏商周汉魏晋北,洛阳作为大一统王朝建都贯通南北中轴线,均不照着龙门山的伊阙口。这也是隋炀帝心中的疑问:“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只是手下大臣苏威太会说话,说,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个区位好,就是单等着您来使用。 历史上东汉王朝属大一统王朝,《马融 广成颂》曰:“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选定在洛阳南部新城县的九皋三涂山,作为大汉都城“气聚风藏”的南照壁。后汉记载:“《后汉书·马融列传上》:“自黄炎之前,传道罔记;三五以来,越可略闻。且区区之酆郊,犹廓七十里之囿,盛春秋之苗.....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骋望千里,天与地莽。于是周阹环渎,右巒三涂,左概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夤以荥、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玄林包竹。籓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聘畎亩之群雅,宗重渊之潜龙。乃储精山薮.....营傅说于胥靡,求伊尹于庖厨.....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群瑞。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纳僬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环。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反洛京。”
沙发
2024-1-8 22:02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