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净土寺创建时期的历史风云

2024-01-08 21:54 183354人阅读 2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净土寺创建时期的历史风云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净土寺创建时期的历史风云
原载 价值中国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3-11-28/1958503.aspx
      原创作者   翟智高
       洛阳龙门石窟南伊川白元镇幽静的山沟中,有两条奇特的山溪,古称倒涧,即自东向西流,入伊水、会洛水、进黄河流入大海。沟溪水中常有鸾凤沐浴,亦称“鸾浴沟”。在两溪汇聚处的北侧,是一片洁白岩石,有一座佛家宝刹,即历史上著名的“洛阳净土寺”。出土的明嘉靖十一年“净土禅寺记”石碑,碑上镌刻有“嘉靖壬辰冬十月既望,净土寺僧人圆景手尺牍谒予,告曰,兹寺刱(创)自(北魏)天赐延和间,历乎宋沿乎金元。”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净土寺在伊川,怎么会称为“东都净土寺”呢?
①、隋炀帝建东都,将伊川和孟津并入东都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作为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入南陈国都建康(今南京),南陈灭亡,隋朝统一全国,标志着南北朝时代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标志着自西晋灭亡后长达273年的分裂局势结束。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决定由长安迁都洛阳(《隋书 帝纪三 炀帝上》(隋文帝仁寿四年;甲子,公元604年)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位于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十一月乙未,幸洛阳。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亲自到洛阳,登上邙山最高处翠云峰,选勘东都城的营建方位。放眼南眺,南边连绵的伊阙山脉,有一个豁口,两山相对若天阙,伊水中流,似天赐龙门,这一区位任何朝代从未用过。
   《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隋炀帝为什么会感叹“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是他了解到已有四大都城选定在伊洛平原,
1、夏都斟潯(二里头)、
2、商汤西亳(偃师商城)、
3、东周王城(涧水区域)西周成周(瀍河区域)、
4、汉魏故城。
       而照着伊阙龙门这一区域,正好还空着,作为建隋东都城很合适。隋炀帝很满意,下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隋书 帝纪三 炀帝上》建东京洛阳诏:“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 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万姓!《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 ‘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欤!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 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 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户, 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群司百辟,佥谐厥议。但成周墟脊,弗堪葺宇。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
      炀帝令尚书令杨素、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新建东都洛阳城。主要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壮观,居城外百里能望之。
      大业元年,隋东都中轴线上皇宫紫微宫的乾阳殿、大业殿等建成,隋炀帝在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并且把隋东都皇宫的大门称为“则天门”,把东都城的南大门命名为“建国门”。
     历史上洛阳一直局限于洛水之北,东西长,南北窄。《史记 楚世家》记载,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派武公(武公:周定王曾孙,西周惠公之子)出使楚国,对楚相国昭子说:“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
      隋炀帝为洛阳建成大都城,提前已有谋划。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大旱,粮食不足,当时的大元帅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就趁机极力动员他的父皇隋文帝率领朝廷百官和家属“就食于洛阳”,说的是缓解关中的压力,实际是把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转移到洛阳。
       杨广早已谋划营建洛阳为都城,他借父皇隋文帝之手废除了洛阳和洛阳附近地区历史上所设置的旧建制,打乱原来的区划,例如:废东京尚书省,废东魏所置的洛阳郡。废除洛阳南的东魏所置新城郡改为伊阙县,又在洛阳北析置河阴县,在洛阳南析置伊川县,为将来洛阳建都扩大范围做准备。
      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他把洛阳都城正北面的河阴(孟津县)、东都正南面的伊川县并入东都洛阳都城范围,实现了北依邙山接源远流长的黄河,南达鹤鸣九皋的九皋三涂山。一是隋大一统王朝建都洛阳贯通南北中轴线的需要。二是伊阙龙门口属古人看重的“天阙”,
      《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记载:“河南(带郡。有关。有郏山。有瀍水。)洛阳(有汉已来旧都。后魏置司州,东魏改曰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东京尚书省。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炀帝即位(废省。置河南县,东魏迁邺,改为宜迁县。后周复曰河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又东魏置洛阳郡、河阴县。开皇初郡并废。又析置伊川县)。大业初河阴、伊川二县并入焉。(伊阙,旧曰新城,东魏置新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伊阙山)”。
      河南(带郡)洛阳,从有汉已来就是都城。后来东魏改曰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当年又废东京尚书省。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开皇初时废洛阳郡、新城郡(开皇十八年改为伊阙县),隋为了扩建东都洛阳,在仁寿年间置河南县,又析置河阴县和伊川县。隋大业初年,隋炀帝徙入新都,把东都正北面的河阴(孟津县)、东都正南面的伊川县并入东都洛阳都城范围,实现北依邙山接源远流长的黄河,南达鹤鸣九皋的九皋三涂山。是隋大一统王朝建都洛阳贯通南北中轴线的需要。









    伊阙龙门口属古人看重的“天阙”,但古代的风水观念认为,山的缺口有“不聚气”的缺憾,作为都城中轴线的终点,有“王气、财气、福气”可能会“泄气”的忧虑,与“气聚风藏”的愿望相悖。所以,夏商周汉魏晋北,洛阳作为大一统王朝建都贯通南北中轴线,均不照着龙门山的伊阙口。这也是隋炀帝心中的疑问:“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只是手下大臣苏威太会说话,说,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个区位好,就是单等着您来使用。
      历史上东汉王朝属大一统王朝,《马融 广成颂》曰:“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选定在洛阳南部新城县的九皋三涂山,作为大汉都城“气聚风藏”的南照壁。后汉记载:“《后汉书·马融列传上》:“自黄炎之前,传道罔记;三五以来,越可略闻。且区区之酆郊,犹廓七十里之囿,盛春秋之苗.....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骋望千里,天与地莽。于是周阹环渎,右巒三涂,左概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夤以荥、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玄林包竹。籓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聘畎亩之群雅,宗重渊之潜龙。乃储精山薮.....营傅说于胥靡,求伊尹于庖厨.....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群瑞。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纳僬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环。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反洛京

沙发 2024-1-8 22:0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②、开皇三年(583),在少林寺修行的释灵干来到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
      隋代的历史虽只有三十多年,却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繁荣期。这期间,少林寺得以恢复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位于东都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净土寺,也迎来辉煌的时期。
      在少林寺修行僧人中,有一位灵干,善讲《华严)《十地》。他在少林寺住了七年,于开皇三年(583年)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唐《续高僧传》卷十二:“释灵干。姓李氏。金城狄道人。隋开佛日。有敕简入菩萨数中。官给衣钵少林置馆。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开皇三年。于洛州净土寺方得落采。出家标相自此繁兴。开皇七年。因修起居道业夙闻。遂蒙别敕令住兴善”。释灵干修行于少林寺,官方给衣钵并在少林寺置馆,地位较高,蒙有丰厚的供给。他到洛阳净土寺 剃度后才有了佛僧正式名分。由此也可知洛州净土寺属东都皇家寺院。


板凳 2024-1-8 22:1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3、  玄奘剃度出家的净土寺不在洛阳城内而在伊阙南的山沟中。
      陈褘(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已在净土寺出家,大正藏》卷51录有唐 张说的《大唐西域记序》记述:“(陈褘)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梁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鶖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
      小陈褘天生聪慧,来到净土寺时仅有九岁,但听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领悟很快,另众僧人刮目相看(《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记:“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
④、龆龀之年,匿迹幽巖
      对于小陈褘到净土寺时的年龄,大唐三藏圣教序》有记载:“玄奘法师者。幼怀贞敏。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

       龆龀之年,[tiáo chèn]指年龄在七八岁的儿童。《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欢儿戏》诗:“龆龀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匿迹幽巖。说的是尚在儿童时的小陈袆,随二哥来到幽深山沟里的净土寺。净土寺出土石刻《赠昭然心然净土寺上人》,讲到净土寺的环境:“绝顶皆岩石,崎岖一路通。断岩流碧水,古木惹秋风。丈室三乘透,法身五蕴空。道林棲隐处,清静与君同。”所谓“匿迹”,指洛阳城外不易为人所知的偏僻地方。“幽巖”则是幽静的山沟,与净土寺所处的是“匿迹幽巖”幽静修行禅院环境相吻合。




地板 2024-1-8 22:1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⑤、净土剃度,法号玄奘
      陈褘天性喜佛,来到净土寺后,在佛学净土环境薰陶下,以兄长长捷为师,潜心学习佛学。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下诏剃度27名和尚,由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来到净土寺选择合适人选。小陈褘在习佛中,不仅已精通佛学要诣,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问陈褘:“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褘答道::“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13岁的陈褘被录取,遂剃度,出家在净土寺, 取法号“玄奘”,意为使佛学光大(唐 慧立撰《大唐慈恩寺,玄奘法师传》:“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观之。则郑卿之言为不虚也。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城为桀跖之窠。河洛为豺狼之穴。夜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虽王董僣逆之衅。刘石乱华之灾。刳剒生灵芟夷海内。未之有也。法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兄从之即共俱来。时武德元年矣”



5# 2024-1-8 22: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⑥、洛阳城内净土寺之迷雾
       清代徐松著的《唐两京城坊考》“毓财坊”,加了一条注“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寿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此说大云寺就是后魏的净土寺,原在汉魏故城,迁到毓财坊,隋大业四年(608年)又迁到建阳门内,唐贞观三年又复迁回到毓财坊。
       前文已述,释灵干在开皇三年(583年)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徐松所标注的“后魏净土寺”自汉魏故城迁到毓财坊,是在大业四年(608年)。即是说,释灵干在15年前开皇三年(583年)在洛州净土寺出家时,洛阳城内还没有净土寺。
       徐松注说的净土寺,在洛城内是平原地区,与玄奘幼年“匿迹幽巖”的净土寺的山沟地貌不吻合。也与释灵干和玄奘出家的净土寺对不上号。
查阅东魏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城寺院多达1367所,在北魏(后魏)都城(汉魏故城)没有净土寺的名字徐松所标注的“后魏净土寺”自汉魏故城迁到毓财坊”,查不到出处,来源可疑。
      唐《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释义褒》于净土讲解经论,卒于净土:“姓薛。常州晋陵人。盖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慈恩申请搜扬髦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征延。便符昔愿。即而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盛处权衡。请所学宗顿讲十遍。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尔后诸寺连讲。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龙朔元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遘疾卒于净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揜。皇上悼伤久之。遂敕送柩。返金华山旧寺”。

6# 2024-1-8 22: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净土寺创建于什么年代?
      在净土寺大殿东侧,有明代嘉靖十一年《净土禅寺记》石碑,镌刻的碑文记载:“兹寺刱(创)于(后魏)天赐延和间,历乎宋沿乎金元”。碑文后刻着当时伊阳县赵知县、徐主簿、靳典史。伊阳县和嵩县的僧会司主管。乾明寺,崇福寺、碧峰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寺院主持以及本县耆老的名字。

       “天赐”(元年404年)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号。延和(元年432年)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孙子拓跋焘的年号。
       回溯到创建洛阳净土寺的那个时代,看看净土寺经历了哪些莫测变幻历史风云的洗礼吧。
三、北魏王朝
       魏太祖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自云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所谓恒安之都也。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始祖力微曾遣子沙漠汗如魏晋,始究佛法之事。拓跋珪经略燕赵时,亦颇览佛经。又礼征赵郡沙门法果赴京师,后以为道人统。天兴元年,于平城始作五级浮图,别构讲堂、禅堂等”。
     《魏书•释老志》,“天兴元年下诏勅有司于京城(大同)始作五级佛图”。
     《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天兴元年(398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北魏继承了燕、赵的佛教传统,进而兴造石窟,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即于此开始建造。
     《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天兴二年(399年)春正月甲子,“初祠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降坛视燎,成礼而返。秋七月,起天华殿。辛酉,大阅于鹿苑,飨赐各有差”。

7# 2024-1-8 22:23 评论 收起评论
劲松888A 发表于 2024-1-8 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厚重的洛阳历史
8# 2024-1-8 22:2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东晋与前秦争夺中原的混战
      此时,东晋与前秦正在混战中。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号称百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东晋。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野震动。东晋孝武帝启用谢安抵抗苻坚(《晋书·卷七十九 谢安传》记:“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
①、投鞭断流
      苻坚出征东晋时,他的大臣曾劝谏说,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
       苻坚很自负,383年10月,苻坚率秦军攻陷寿阳。与征东大将军苻融说:我坐拥百万大军,一声令下,士兵把手中的马鞭投入长江,足可使江水断流。“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眼见东晋岌岌可危,临危受命主政东晋的谢安,派遣侄子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迎击苻坚。谢安侄儿谢玄与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加玄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玄欲令豫州刺史朱序镇梁国,玄住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阳,内籓朝廷”(《晋书·谢玄传》
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2月,谢玄面对淝水边百万大军列阵的苻坚,心想,硬拼不行,需用智取。谢玄派出使者对苻坚讲:你们到我们的疆土,列阵淝水,是不想速战速决吧?那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和你们决战,但你们要稍微后退一点以便让我们渡河。苻坚想,待东晋军半渡之时而击之,必胜。于是答应把自己的军队从淝水边向后撤一点。
      于是秦军调整队形向后转,从淝水边向后移。百万秦军正后移时,晋军突然抢渡淝水突击,并由内应在苻坚大军后军中大喊“秦军败了”。正向后移动的前秦军,闻言队形大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秦军正后撤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极度惊慌,兵退如山倒《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谢玄军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此役晋军全面胜利,史称淝水之战。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七月,苻坚被后秦姚苌杀害。394年,前秦太子苻崇被西秦凉州刺史乞伏轲弹斩杀,前秦正式灭亡。

9# 2024-1-8 22: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东晋守洛阳
      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北伐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收复山东、河南,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东晋任命夏侯宗之为河南太守,镇守洛阳。
      河洛地区属于东晋的版图,雄霸潼关以西的后秦就打起争抢河洛的主意。
④、后秦围洛阳,劫掠偃、巩财物和二万人入关中
       后秦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姚兴命令其弟姚崇、镇东将军杨佛嵩率大军攻打中原古都洛阳,遭到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顽强抵抗。姚兴攻略湖城和上洛,并派姚崇攻洛阳。当时洛阳守将夏侯宗之固守金镛城,郗恢派辛恭靖救援洛阳,又命梁州刺史王正胤出子午谷作声援,后秦军无法攻破洛阳《晋书郗恢传》 :“太守夏侯宗之为河南太守,戍洛阳。姚苌遣其子略攻湖城及上洛,又使其将杨佛嵩围洛阳。恢遣建武将军辛恭靖救洛阳,梁州刺史王正胤率众出子午谷,以为声援。略惧而退”。于是后秦大军转而向东扫平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巩义西南),并将此地周围一带的财产抢掠一空,把此区域百姓二万余户尽数迁到关中(《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 记载“姚兴出潼关攻湖城,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遂至陕城,进逼上洛,拔之。遣齐公崇向洛阳,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乃陷柏谷,徙流人西河严彦、河东裴岐、韩袭等二万余户而还”。
      由于后秦侵袭河洛,陈郡、河南的万余口难民涉过黄河逃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派人慰劳并安置这些难民。

10# 2024-1-8 22: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北魏救洛阳
     ⑤、后秦再攻洛阳,东晋守将向北魏求救
      天兴二年(399年)八月,后秦大军再度包围洛阳,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向东晋朝廷告急,要求派大军抗击后秦的侵略。然而此时东晋王朝正内乱,无力北顾,反而指责夏侯宗之抗敌不力,撤了他的官。又派了一位新任太守辛恭靖到洛阳镇守河南。
       姚兴再遣齐公崇、镇东杨佛嵩攻洛阳,晋河南太守陇西辛恭靖婴城固守。晋雍州刺史杨佺期遣使求救于魏。
       东晋新任河南太守辛恭靖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后秦大军的对手,更知道东晋朝廷派不出一兵一卒驰援洛阳。思前想后,就越过朝廷,直接派杨佺期过黄河请求北魏出兵解洛阳之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秋七月,起天华殿。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
       魏武帝拓跋珪派散骑侍郎西河张济接洽此事,并及时上报。杨佺期问张济:魏伐中山,用了多少兵?济答:四十馀万。佺期说:我晋与魏,本为一家,既同结友好,义无所隐。此时洛阳兵弱粮寡,洛阳之救,全靠魏来救。若洛阳能保全,必有厚报;若洛阳守不住,与其使后秦得之,不若由魏得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 :‘秦齐公崇、镇东将军杨佛嵩寇洛阳,河南太守陇西辛恭靖婴城固守。雍州刺史杨佺期遣使求救于魏常山王遵,魏主珪以散骑侍郎西河张济为遵从事中郎以报之。佺期问于济曰:魏之伐中山,戎士几何?济曰:四十馀万。佺期曰:以魏之强,小羌不足灭也。且晋之与魏,本为一家,今既结好,义无所隐。此间兵弱粮寡,洛阳之救,恃魏而已。若其保全,必有厚报;若其不守,与其使羌得之,不若使魏得之。济还报。’)
        道武帝拓跋珪听取了张济的汇报,立即派遣太尉穆崇率骑兵六千驰援洛阳《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秋八月,遣太尉穆崇率骑六千往赴之。”
但北魏救洛阳的骑兵迟迟未到。辛恭靖固守洛阳百馀日,魏救兵未至,后秦猛攻,遂拔洛阳,获恭靖。(《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三》:“辛恭靖固守百馀日,魏救未至,秦兵拔洛阳,获恭靖。恭靖见秦王兴,不拜,曰:“吾不为羌贼臣!”兴囚之,恭靖逃归。自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送任于秦。魏主珪以穆崇为豫州刺史,镇野王”)。

11# 2024-1-8 22: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北魏攻后秦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对没有救下洛阳极其愤怒,决定教训后秦。天兴五年(402年)三月,道武帝派北魏大军攻后秦,数路北魏大军一齐攻击,兵锋所及,后秦的城池变成一片废墟,后秦都城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关中地区的很多城堡白天也不敢把城门打开。
       五月,姚兴回击北魏,后秦三十万大军奔袭入北魏境内。道武帝拓跋珪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将后秦军队引诱到汾水东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的一个四周是沟壑,周围无村镇的穷山地带。然后用五十万大军,将后秦三十万军队团团围住,围而不打,困得敌军逐渐矢尽粮绝,还没有水喝。姚兴派军去救援,却被北魏打回。姚兴眼见自己弟弟被围军队即将崩溃,只好低头向北魏拓跋珪求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记载;元兴元年(402年)“后秦主兴大发诸军,遣义阳公平、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将步骑四万伐魏,兴自将大军继之。秋,七月,魏主珪遣毗陵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将六万骑为前锋,自将大军继发以击之。八月, 平退走,珪追之,乙巳,及于柴壁;平婴城固守,魏军围之。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珪命增筑重围,内以防平之出,外以拒兴之入。甲子,珪帅步骑三万逆击兴于蒙阬之南,斩首千余级,兴退走四十余里,平亦不敢出。珪乃分兵四据险要,使秦兵不得近柴壁。兴屯汾西,凭壑为垒,束柏材从汾上流纵之,欲以毁浮梁,魏人皆钩取以为薪蒸。冬,十月,平粮竭矢尽,夜,悉众突西南围求出;兴欲平力战突免,平望兴攻围引接,但叫呼相和,莫敢逼围。平不得出,计穷,乃帅麾下赴水死,诸将多从平赴水;珪使善游者钩捕之,无得免者。执狄伯支及越骑校尉唐小方等四十余人,余众二万人皆敛手就禽。兴坐视其穷,力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数遣使求和于魏”。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柴壁之战”,经此役,后秦向北魏求和。
      与此同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委任长孙肥为镇远将军、兖州刺史,给予步兵、骑兵二万人,向南攻东晋的许昌、彭城。东晋将领刘该派遣使者前往长孙肥那里请求投降,向北魏纳贡(《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天兴四年(401年)“秋七月,诏镇远将军、兖州刺史长孙肥步骑二万南徇许昌、略地至彭城。司马德宗将刘该遣使诣肥请降,贡其方物”

12# 2024-1-8 22: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河洛佛教文化兴起
      由于东晋暂不北犯河南,为北魏与后秦结“秦晋之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时,北魏仍以后秦驻守洛阳,但守军将士深知北魏的厉害。如今魏秦和好,他们感谢北魏不攻打他们。况且北魏也解除了洛阳东部彭城(徐州)和东南部许昌方面东晋对河洛的威胁,不再担心东晋对洛阳的攻击。
       于是北魏与河洛的民间商贸和文化交流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北魏的开佛窟、建寺院等佛教文化,得以快速向河洛地区渗透传播。而驻守洛阳的后秦守军对黄河对岸北魏那边前来河洛的商人、僧侣等持友好开放态度,大家都感恩上天恩賜“天賜百福”。
      天兴六年(404年),北魏改年号为天賜魏武帝拓跋珪立其长子拓跋嗣为齐王,加位相国;次子拓跋绍为清河王,加征南大将军;三子拓跋熙为阳平王;四子曜为河南王。“《魏书帝。纪第二》:临昭阳殿改补百官,引朝臣文武,亲加铨择,随才授任。列爵四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伯封小县。其官名不用汉、魏之旧,仿上古龙官、鸟官”
       天賜年间北魏与后秦的和解,为北魏的僧侣到河洛地区传播佛教文化可以说是天赐良机。
       在洛阳南秦郑、秦楚、晋楚、周楚古道交汇地区,北魏的僧侣们帮助当地信佛者选择幽辟山沟建佛寺、开佛窟。黄河南岸新安县的西沃石窟、洛阳南万安山的水泉石窟、伊川鸦岭甘水石佛寺石窟、宜阳县虎头山石窟、伊川酒后吕寨石窟、嵩县田湖铺沟石窟、渑池鸿庆寺、陕县空相寺在伊川伊水东岸偏僻的鸾浴沟,北魏僧人以此地为洁净白石岩,是难得的一片净土,帮助当地在此建起一座寺院,取名净土寺。皆是这一时期北魏佛教文化在河洛地区留下的历史印记。而当时鸾浴沟净土寺也尊崇道教,所以佛家净土寺的大殿中轴的芭砖上,还镶嵌有道家特有的阴阳鱼太极图和道教符号图案,殿脊正中还有道家仙人和龙王雕塑,是当时民族融合,儒佛道和谐共处的时代缩影。








13# 2024-1-8 22: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后秦佛教文化兴盛
       姚兴兴师西伐吕氏,吕光子吕隆军败投降,罗什遂得来到长安。在长安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别立廨舍,供给丰盈”。后秦与北魏和好,促进了后秦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弘治七年(405年),姚兴在长安开辟逍遥园,作为西域法师鸠摩罗什的译经场。在姚兴的亲自主持和参加下,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译经活动。从姚兴弘始三年到弘始十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十数年间,在上述众多助手的协助下译经35部294卷。重要的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论,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鸠摩罗什力前后译经共有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由此也奠定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基础
      此北魏天赐到永兴年间和后秦弘治到神瑞年间,十多年的和平时期,是黄河流域特别是河洛地区佛教文化迅速发展最快的时期。
       鸠摩罗什为后秦带来的旃檀佛像,传入到洛阳净土寺。《续高僧传》卷24《释慧乘传》记载:“ 隋大业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举高丈六,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屡感祯瑞,故用传持。今在洛州净土寺”
      北魏天赐六年(409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太子拓跋嗣即位。“天赐六年冬十月,太祖崩。壬申,(太子嗣)即皇帝位,大赦,改年为永兴元年”(《魏书 帝纪 三太宗纪》)。

此时北魏与后秦正处于和睦相处的最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把女儿西平公主嫁给北魏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为妻,拓跋嗣以皇后礼仪纳之。两国喜结“秦晋之好”,成了亲戚。“神瑞元年(414年)正月辛酉,以祯瑞频集,大赦,改元。秋八月戊子,诏马邑侯元陋孙使于姚兴。冬二月壬子,姚兴使散骑常侍、东武侯姚敞,尚书姚泰,送其西平公主来,帝以后礼纳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七)。


14# 2024-1-8 22:4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河洛地区这一和平与安稳时期维持了十二年,重又被战火笼罩。

义熙十二年(416)一月,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太子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兴既死,秘不发丧。南阳公姚愔及大将军尹元等谋为乱,泓皆诛之。命其齐公姚恢杀安定太守吕超,恢久乃诛之。泓疑恢有阴谋,恢自是怀贰,阴聚兵甲焉。泓发丧,以义熙十二年即帝位,改元永和”)
东晋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决定兴师北上,挂帅北伐。以其部将王仲德为前锋,逼近北魏所守滑台。为了稳住北魏,不让北魏支援后秦,王仲德派使者对北魏皇帝拓跋嗣说:“王征虏为刘太尉所遣,入河西行,将取洛城,扫山陵之寇,非敢侵犯魏境。太尉自遣使请魏帝,陈将假道。而魏兗州刺史 不相体解,望风捐去,因空城而入,非战攻相逼也。魏晋和好之义不废于前”(《魏书·列传·卷十七》。“晋本意欲以布帛七万匹假道于魏,不谓魏之守将便尔弃城。仲德卑辞,常自言不敢与大魏抗衡,建不能制之。拓跋嗣令建与刘裕相闻,以观其意。刘裕答言“洛是晋之旧京,而羌姚据之。晋欲修复山陵之计久矣,而内难屡兴,不暇经营。而姚氏欲以图晋,是以伐之。道由于魏,军之初举,将以重币假途。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晋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陵魏境。”于是北魏答应东晋出兵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宋书.檀道济传》:“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宋书》卷2《武帝纪中》: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师进讨,留彭城公义隆镇彭城。……二月,冠军将军檀道济等次潼关。三月庚辰,大军入河。索虏步骑十万,营据河津。公命诸军济河击破之。公至洛阳。七月,至陕城。龙骧将军王镇恶伐木为舟,自河浮渭。八月,扶风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于蓝田。王镇恶克长安,生擒泓
       刘裕先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晋朝版图。刘裕凭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宋书》卷3《武帝纪下》:“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设坛于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改晋元熙二年为永初元年……封晋帝为零陵王”)。
       刘裕称帝后,吸取过去士族豪强专横朝政的教训,加强集权,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去世。

15# 2024-1-8 22:5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焘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泰常七年(422年),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泰常八年继皇帝位。亲征胡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宋武帝刘裕去逝。拓跋嗣听闻刘裕已死,意欲出征南宋。
       泰常七年(422年)十月,拓跋嗣命奚斤率兵攻南宋滑台,然而奚斤攻打失败,拓跋嗣大怒,御驾亲征。十一月,魏军攻破滑台,乘胜追击。十二月,魏军又占领兖州、青州各城邑。兖州刺史徐琰听闻寿光侯叔孙建的军队渡过黄河,便弃城而逃。于是,叔孙建率军向东进入青州,刘宋军士前来归降。
      泰常八年(423年)四月,拓跋嗣在虎牢关通过绝断取水和水井的方法攻克虎牢关。自此,北魏占领了司、豫、兖州和洛阳、虎牢、滑台三大中原军事要地,北魏在拓跋嗣的带领下再次辟地三百多里。
      泰常七年(422年),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泰常八年(423年)继位.430年,宋文帝刘义隆收复黄河以南失地,魏军主动撤退,宋相继占领滑台、洛阳、虎牢。
      同年,神麚三年(430年),魏朝将士王慧龙、韩延之、安颉等人率军反击宋军,宋军无力抵抗。延和元年(43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打北燕。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后又攻克金墉、洛阳、虎牢、滑台等地。于是河洛一带曾因刘宋暂时占领而停滞的佛寺、佛窟建造有重新恢复建造这也是净土寺中《净土禅寺记》碑文记载的“净土兹寺刱(创)自(后魏)天赐延和间”的史实根源。
      太平真君四年,太武帝攻打柔然,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但太子拓跋晃喜欢佛法,他采取慢慢将诏书发下去以拖延时间,使远近寺院的僧人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办法脱身,许多和尚都逃走躲藏起来,幸免于难(《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太子晃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或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
       太平真君十年(449年),拓跋焘大破柔然,之后兵指刘宋。由于宋文帝舍功采对,自戮良将,杀害裴方明等名将,使士气大挫,加上连年征战,国力渐衰,军中久无御敌之将。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军以号称百万之众强渡黄河,获取河洛,宋军南撤于淮河以南。
      从神麚四年(431年)到太延五年(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焘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将北方诸胡统一于北魏大旗之下。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并获得洛阳及周边地区,完成统一北方大业。

16# 2024-1-8 22:5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北魏击败南朝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七月,下诏北伐。夺取了济州,兵围滑台。十月,北魏拓跋焘派猛将陆真突入被重围的滑台,一举击溃了刘宋东路军的王玄谟所部。
      从洛阳东进的拓跋仁击溃了刘宋中路军。拓跋焘进兵东平,得济州。拓跋焘号称有四十万人,命令诸将,莫顾坚城,兵分五路,向南长驱直入,纵深穿插,直趋寿春、马头、钟离、下邳,拓跋焘亲自率领中路军攻向邹山,派遣使者以太牢祭祀了孔子。到了12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这几路北魏远征军,都是在同一天来到了长江的岸边,凡是北魏远征军所经过的城邑,刘宋几乎都“望尘奔溃”,投降北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刘宋“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 “百守千城,莫不奔骇”,宋文帝刘义隆被迫遣使向北魏求和。(《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癸未,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永昌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甲申,义隆使献百牢,贡其方物,又请进女于皇孙以求和好”

17# 2024-1-8 22: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新城人在伊阙龙门山开凿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佛窟古阳洞
       北魏拓跋焘控制淮河以北,河洛洛阳重新呈现安定祥和的局面,在百废待兴的氛围中,北魏僧侣天赐年间在洛阳播下的佛教文化种子,重新焕发新机。到了北魏太和七年(483),洛阳龙门南北魏新城(伊川)县的官员,便利用伊阙属于新城辖区之便,开展建设伊川经伊阙龙门口到洛阳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并率先开凿古阳洞佛窟,把开凿洞窟的石渣,用于修路。
       太和七年(483),龙门石窟开凿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佛窟古阳洞,并造出主佛像。龙门石窟中的古阳洞,南壁现存的《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横额形碑铭在其开头刻写着“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新城县功曹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记录的是太和七年(483)敬造的主像。年号“大伐”的“伐”字,是“代”的异体字。

        新城官方开凿龙门第一个佛窟的举措,无疑鼓励了民间建造佛窟佛寺的热情。洛阳附近天赐年间民间开建尚未完工的石窟和净土寺、风穴寺等寺院,又得以继续建设。
        现在很多文献和著作讲到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大都说是“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十二、北魏拓跋宏由平城迁都洛阳
      是新城功曹孙秋生刘起祖开凿龙门古阳洞,并建造第一尊佛像十年后的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拓跋宏始迁都洛阳
     《魏书帝纪. 卷七.高祖纪》记载,拓跋宏决计由平城迁都洛阳,时在公元493年:“夏四月戊戌,立皇后冯氏。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诏免徐、南豫、陕、岐、东徐、 洛、豫七州军粮。立皇子恂为皇太子。丁亥,帝辞永固陵。.....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乙亥,邓至王像舒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丙子,诏六军发轸。.....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幸河南城。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 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 班之天下。....八月甲辰,幸西宫,路见坏冢露棺,驻辇殣之。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 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诏诸从兵从征被伤者皆听还本。金墉宫成。引群臣历宴殿堂。.....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洛阳伽蓝记》曰:“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亦缘武州山石窟寺得名也。自显祖皇兴元年,始幸武州石窟寺,至肃宗熙平二年,始幸伊阙石窟寺,其间适五十年,则二寺创建之先后,可概见矣”。
    《魏书卷九 帝纪第九·肃宗纪》:“熙平二年(517年)四月乙卯,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即日还宫”。

18# 2024-1-8 23:0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古阳洞佛像的“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模特来源于伊川
       新城伊川人刻凿的古阳洞佛像,体态修长,面相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颈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样修长飘逸,长裙曳地。这种“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佛像风格,与北魏平城(大同)的佛像有所不同。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中体态修长,面相清癯秀美,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佛像
      分析其来源,当是新城本地工匠依据当地汉代儒士“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的形象而设计的佛像。

    图为汉代新城故城南,伊川平等龙头沟口一带发现的西汉空心砖上,模印的汉代儒士汉服“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形象。这也是洛阳一带可见的汉代士人穿著汉服的文物图像。




   龙门北魏雕刻的成就,诚如法国汉学家格鲁赛所言,“代表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大河报“永远的龙门”系列之六 天国毕竟在人间”报道,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来到洛阳龙门石窟,看到叹为观止的、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的古阳洞的佛像,林徽因评论说:“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这给佛教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和衣带宽大的‘褒衣博带’式的服饰。这些佛像雍容安详,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的那种佛像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如果梁思成、林徽因看到过伊川西汉空心砖上模印的汉代儒士汉服“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形象,就不会说是“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19# 2024-1-8 23:1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4-1-8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寺中《净土禅寺记》石碑碑文中“嘉靖壬辰冬十月既望,净土寺僧人圆景手尺牍谒予,告曰,兹寺刱(创)自〇〇天赐延和间”是有历史依据的
       当时净土寺的主持圆景大和尚,细心查阅了净土寺建寺之时的历史背景和史书记载,确定了净土寺建于北魏天赐延和间是历史事实,此举也得到了伊阳僧会、嵩县僧会以及洛阳、汝州、宜阳等寺院僧人的赞许和支持。
       圆景所请撰写碑文的人,是当地大莘店退休的官员李尚,曾在河北真定府灵寿县当过知县。当他接到净土寺主持圆景让他撰写《净土禅寺记》碑文的请求后,就很慎重的对待此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当时官方出版的地方志(明代正德元年(1506)汝州儒学训导承天贵编纂的《汝州志》,该书卷四《寺观》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汝州知州方应选修、汝州人张维新纂的《汝州志》卷一《寺观》,说法相同,均是“净土寺,在县北五十三里鸾浴沟,唐贞观戊子建。”两志的说法雷同,后者照抄前文,一字不差。但两者均没有提供此说法的史料依据来源。
     释圆景所持“尺牍”中提供的关于净土寺的资料,是“净土寺创建于北魏天赐(404)延和(432年)间”,《汝州志》记载净土寺建于唐贞观二年(戊子、628年)。两种说法相去甚远。李尚是个严肃的官员,他没有人云亦云的轻易相信《汝州志》的记载,而是仔细查阅“天赐延和”年间与河洛伊川有关的史书文献,走访那个时期的佛窟佛寺遗迹,听取伊阳县和嵩县政府主管佛教部门和两县僧会相关人士的意见,倾听周边佛窟佛寺的历史记忆和传说,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由此他认为,净土寺建于北魏天赐延和年间,吻合那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而《汝州志》所记载净土寺建造建造于唐初,年代不真实。
     于是李尚毫不犹豫在《净土禅寺记》碑文中秉笔直书:“嘉靖壬辰冬十月既望,净土寺僧人圆景手尺牍谒予,告曰,兹寺刱(创)自(北魏)天赐延和间,历乎宋沿乎金元”。当时伊阳县的赵知县、徐主簿、靳典史。伊阳县、嵩县的僧会司。洛阳乾明寺,崇福寺、碧峰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寺院主持以及本县耆老均在碑文上签字并镌刻在石碑上。







20# 2024-1-8 23:15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4-1-1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21# 2024-1-10 12:24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