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琐录】民国洛阳城往事

2017-10-24 08:58 22592人阅读 8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琐录】民国洛阳城往事

[复制链接]
守望者(亚修) 发表于 2017-10-2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守望者(亚修) 于 2017-10-24 09:00 编辑

         民国洛阳城往事
    剃头匠荷担上街,持器作响为记号,剃头匠所持响铁曰唤头,唤头长一尺,铁制,状如大铁摄子,左手握其柄,右手用一棍拔动,发出“嗡嗡嗡”的声响,呼唤人们出来剃头。
    常年不息的炉火,几个强壮的匠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呼哒呼哒的风箱声,告诉人们这就是打铁铺。庙会上售卖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在街角修鞋的匠人,裁缝店的老师傅,他们一辈子就靠一项技能养家糊口。好像他们的人生从未跟财富关联,起早贪黑,总是辛勤地营生。
    旧时,洛阳城人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公私店铺里虽有品类较多的印花布(有花色和图案的布),但价格较高,一般人家很少买得起,所以,只能买些无色或颜色较浅淡的白布杂布等,拿回家去加工“染色”,从而就有了染坊。
    清乾隆三年(1738年),庄献德从河北高阳迁移来洛,开始腌制酱菜和制做酱油、醋,开办“公和祥” 酱园,为洛阳规模最大的酱菜生意。清末,河南府鼓楼街正华门住户郑占鳌在自家宅院开办了洛阳城第一家浴池“天福澡塘”。
    民国4年(1915年),郭芳五在西大街东头路南创办了洛阳首家“恒大照相馆”。 西大街李家“大宅第”酒楼,开始了洛阳近代饭店业。
    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经常光顾的是茶社,可以提供相对廉价的娱乐方式和场所,人们只需多花几分茶钱便可以在茶社听戏、闲聊等。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入清以后,洛阳茶庄(茶叶店)绝大部分为晋商或山东等地的客商经营。“新盛长” 饭铺,是于立堂,号于老四,(家住西平街)开的。1947年中,因世事不稳,“新长盛关张。保安街于保和(于老三)将“新长盛”租赁,演义了一场“真不同”。
民国洛阳城人们为了谋生,不少人各尽其能努力工作,小吃在洛阳遍地开花。泮甡园酱肉、潘和尚烧鸡、阎家羊肉馆、马蹄角儿张家馄饨、张步高家棕糕、彭家油茶、高家驴肉、李家小碗牛肉、寿春街蒸肉、大众街郭发亮家小油馍、大众街陈家甜酒冲蛋、正义街刘家鸡蛋灌饼、右安街杨家果子油茶、新街刘家粽糕、东门里薛家浆面条、陈家水煎包、白家灌汤小笼包等等,星罗棋布。


        摘自李健虎《民国洛阳城往事》

小酒 发表于 2017-10-2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
沙发 2017-10-24 17:49 评论 收起评论
我花开后百花杀 发表于 2017-10-2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蹄角儿张家馄饨。这个似乎有传人。
板凳 2017-10-25 10:49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7-10-2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地板 2017-10-27 16:50 评论 收起评论
大猫王 发表于 2017-10-2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老记忆
5# 2017-10-29 14:47 评论 收起评论
社保小秘书 发表于 2017-10-3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接地气很有意思的贴子。
6# 2017-10-31 10:27 评论 收起评论
zxz123 发表于 2017-10-3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7# 2017-10-31 13:49 评论 收起评论
豆腐汤 发表于 2019-4-30 1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看这类文章
8# 2019-4-30 12:37 评论 收起评论
虚拟世界 发表于 2019-5-5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都失传了吧
9# 2019-5-5 04:14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