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去上海参加旅游行业的一场活动,洛阳本地也有几位同行参加,下面想讲讲这次活动内容与再次到上海的感受。
这次活动是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向上海旅游机构推荐旅行项目,目的是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介绍各自城市下半年的旅游项目。
活动比较顺利,洛阳和西安两地旅游内容又是出奇的相似,西安主打大秦、大唐文化和丝绸之路起点,洛阳打的是隋唐洛阳城与牡丹文化。
从上海客户反映来看,七成客户依然青睐西安,把西安当做旅游目的地。
江浙地区客户好像多年形成一种习惯,旅行线路要么是西安—洛阳—郑州—开封,要么是郑州—洛阳—西安。
这种习惯多年未改,没人把洛阳放在第一站或最后一站,洛阳只是线路中的一所驿站。
这种习惯就好比人早起如厕刷牙吃早饭一样,没人先吃早饭再刷牙、再如厕。
虽然我是洛阳人,但我必须承认洛阳与西安关于旅游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止是旅游项目,还与城市规模、城市属性、城市品牌、城市宣传等因素息息相关。
西安有兵马俑、大雁塔和大明宫遗址,洛阳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隋唐洛阳城,按理说两地文旅项目不相上下,可一旦晒出旅游收入,洛阳常常是西安的四分之一,甚至是西安的一个零头。
抛开城市规模与西安西北重镇属性不谈,西安关于旅游造势方面要远远超过洛阳,从央广到各大网络,从时尚创新到文化挖掘,这些都走在洛阳前面。
今年洛阳火起来的汉服唐装和古装表演节目是2014年隋唐洛阳城去西安大明宫遗址学回来的经验,洛阳很多仿唐建筑也是模仿西安的建筑风格,而且还出自同一位设计大师。
当我们问起上海一家旅游机构关于洛阳与西安的区别时,对方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西安和洛阳差不多,都是地下埋的东西比地上有名,就看你们谁挖的多。
即使上海人说了这句无厘头的话,但我认为洛阳旅游虽然比西安落后,但洛阳的旅游资源相比西安并不匮乏。
单就牡丹花与南部山区的青山绿水就比西安强的太多,只是洛阳直到今天还沉浸在几位汉服小姐姐中不能自拔,从来不知该如何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来打好这套组合拳以点带面。
今天的洛阳只想着做好旅游城市,从未真正考虑过做好城市旅游。两者概念截然不同弄,带来的收益也是天壤之别。
洛阳若以后想发展高科技制造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那么旅游就是张城市名片,只有把这张光鲜名片递到别人手里,别人才知道中国内地还有一座值得投资的城市。
活动说完,再简单讲讲这次到上海的一些感受。
上海是我每隔几年必须去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居民经济实力雄厚,月薪人均达6000多元,洛阳的旅游同仁常常到上海搞旅游推荐活动。
上海的城市面貌与前几年有所不同,前几年路上还能看到些烟头、塑料袋等杂物,这次在路上我是一个烟头没看到,繁华的南京路和外滩也是如此。
这说明不但上海本地人素质在不断增高,而且来上海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员素质也有所提升。上海正在以其各种优势吸引着全国的年轻精英汇聚于此。
我感觉这种虹吸效应会越来越强。
比如说上海一名街头保安月薪是5000元(包吃住、五险一金),而洛阳街头保安月薪是2500元,若让一位从事安保行业的人来选择,他选上海还是洛阳呢?
还有就是街上跑的汽车。
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上海路面上跑的汽车,至少有一半跑的是新能源汽车。
为此我咨询了载我们参加活动的一位中巴司机,司机表示,虽然上海这两年充电价格越来越高,今年已涨到2元/度,可依然不能阻挡上海人对电车的青睐。说来说去,电车的能源费用依然小于油车,而且上绿牌还有各种政策支持。
城市面貌变化较大的还有路上景观与花墙。
前几次来上海感觉路上景观和洛阳新区相差不大,这次沿着苏州河畔走了一圈,遍地的三角梅和盛开的美人蕉简直亮瞎了我的眼睛,使我感觉仿佛置身在一个大花园中。
上海很多建筑墙壁都是花墙,就是通过塑料花盆或其他容器把花种在墙壁上,而且我发现上海正在去标语化,很多花墙掩盖了曾经的标语内容。
这与洛阳形成巨大的反差。
比如洛阳景华路上的中信二小,前几年学校临景华路一侧的铁艺围栏内一到春末就绽放出一片片美丽的蔷薇花,一到花开时,好多人不远数公里到这里打卡拍照。
可前两年不知为何把蔷薇花修剪了换成不伦不类诗词灯带,搞得顿时情趣全无。
这就是发达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区别,一个是尽可能展现自然的美,一个却以亮化灯带为纲。
说完城市面貌,其实上海的人文结构还是有说头的。
前些年我来上海是最不愿与上海本地人打交道的。那时感觉上海人总是居高临下,他们觉得中国除了上海本地人,其他都是啥也没见过的乡巴佬。
可这次给我的感觉却是,上海本地人越来越务实,他们谈合作再不是以往的眼睛向上,无论你是哪里人,只要你能为他们带来利益,他们便笑脸相迎。
多说一句,上海人的笑脸相迎并不违和,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合作,让你感到久违的亲切感。
可这次让我们依然感到自己是乡巴佬的却是在上海工作的内地人。
有天,我们几人去外滩闲转,其中有位新安县的朋友去小店买烟,卖烟的好像是位来自其他省的人。
当新安县朋友提出买一包九元的大前门时,卖烟的立刻脸拉的老长,并表示大前门十一元一包,爱买不买。
因我们刚到上海就买过九元一包的大前门,于是新安县朋友就嘟囔了一句。
这可好,卖烟的开始不依不饶,说河南人买烟爱讲价很麻烦,那意思好像他是上海人,看不起我们。
还有一次是坐出租车,在路上因为堵车,我们就问了一句—“堵车时是如何计费”的问题。司机好像是位安徽人,同上次那位卖烟的一样,嘴里絮絮叨叨来不起上海就别来的话。
从以上两种情况来看,今天的上海正在发生变化,本地人现在越来越务实,只要能合作赚钱,无论赚多赚少,他们便真诚拿你当朋友。
反而那些在上海长期工作的外地人当下开始趾高气昂,仿佛他们才是上海真正的主人,所有短暂来上海的外地人在他们眼中都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这种生态场景使我想起电影《甜蜜蜜》中的一个桥段,本来张曼玉和黎明两人都来自内地,只不过张曼玉会说广东话,比黎明早些进入打工角色,但张曼玉便以一种港港本地人的姿态看待黎明这个内地乡巴佬。
国人的基本人性在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上内容便是这次活动内容与上海体验的总结,今天社会正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无论一座城市发展还是个人的处世观念,我们必须顺应大的趋势。
有的城市在变化中逐渐没落,有的人赶不上潮流变为了沉底的沙子,相信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城市和个人终有一天会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