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话今昔 华人
最近整理物品,翻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有粮本、蜂媒票、全国粮票、河南粮票、粗粮票细粮票等。看着这些票证,勾起我当年用这些票证购买粮油物资的情形。
我是1987年11月从部队转业回到洛阳的,那时我们家有三口人,由于那时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物资供应紧张,每人每月的供应量是10公斤粮食、半斤食油,粮食主要有白面、黄面、红薯面和小米,很少有大米。
看粮本上的记载,我最后一次用粮本买粮,是1997年元月25日,买了15斤白面,5斤大米,算是过春节的物品吧。 那时候人们的口粮全靠供应,人口少的家庭勉强够吃,人口大孩子多的家庭几乎都不够吃,特别有男孩子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不到月底米面就见底了。因此粮店规定,每月28号起,可以购买下个月的粮食,每到这一天,粮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家人口少粮食凑合够吃,但吃油就有点紧张了,那时各家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油不够肥肉凑”,就是去市场上买点肥膘肉,回来在锅里练成大油贴补家用,炼油的油渣也舍不得仍,或用于炒菜或包包子,吃起来都是满口的香啊。这点油主要用于日常做饭,根本不敢油炸东西,只有平时多积攒点,过春节时才敢炸点油货。 香油更不用说了,平时是根本见不到的,只有过春节时,拿粮本去粮店,每户供应二两香油,这已是比较奢侈的了。
“蜂媒票”是那个年代购买燃媒的主要凭证,没有媒票你就买不到媒,买不到煤你就不能取暖做饭。 记得媒票的标准,是每人每月一块钱46块蜂窝媒,我们家三口人138块媒,一月按30天算,平均每天4.6块媒,刚刚够做饭用,取暖根本不敢敞开烧,不然就接不上茬了。
每到月底月初,买媒的人超多,各个媒场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看媒本上记载,我最后一次用媒票买媒,是1992年6月,记得那时候去买媒,早上得早早的起来,吃了饭,从邻居家借来三轮车,蹬着去煤场排队,排队要排两三个小时,十点多能买上媒就算不错了,回到家就十一二点了。 说起蹬三轮车,我那时根本不会骑三轮,骑上三轮老往一边跑,不往正道走,稍不注意就撞到人了,后来我就在家属院里反复练习,时间久了慢慢掌握了要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刚从部队回来,住在一间小平房里,一个煤炉子,既取暖又做饭,由于媒不够用,晚上要把炉子封住,后半夜常常被冻得睡不着觉。后来搬到了楼房,我在阳台上装了个“土暖气”,把管子接到房间里,由于不敢敞开烧煤,房间里依然是冷冰冰的,特别是冬天,直觉的房内到处都是风,半夜醒来头和耳朵都是凉的,无奈我睡觉时带个帽子,把头和耳朵捂得严严实实,想起来那时候的生活真是艰难。
粮票是买粮的主要凭证,没有粮票,你就买不到粮,吃不上饭。平时粮本上省下来的粮食,年底可以取成粮票,有了粮票,就可以在异地购粮吃饭,也可以拿粮票换盐换鸡蛋。记得那时候出差乡下,在老乡家吃顿饭,就给老乡两毛钱二两粮票,就这还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所以才积攒了不少粮票。
仔细清点,除了粮本媒票外,我还存有全国粮票175斤、河南细粮票280斤、粗粮票160斤,这些都成了永久的纪念。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有所好转,人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得到改善,特别空调走进百姓家,解决了冬暖夏凉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倡导的热力供暖和燃气进家,基本解决了百姓取暖做饭问题,再不为买不到燃媒而发愁了。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了,国家富裕了,物资丰富了,市场繁荣了,粮食连年大丰收,再也不限量了,人们想吃啥买啥,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票证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过着美满的幸福生活,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领导,感谢当今这个好时代,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听党话跟党走,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相信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