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洛阳

2023-08-01 13:31 43268人阅读 1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城事曝光] 老子与洛阳

[复制链接]
方圆90990 发表于 2023-8-1 1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与洛阳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伟大的都城,无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此,无数的英雄豪杰与洛阳交织,在这块热土上演义了无穷的历史画卷。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正是在洛阳形成、成熟,也可以说只有在洛阳这座历史积淀、政治积淀、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最高的都市,才可能产生老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巨人。
一、洛阳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思想理论根源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均产生于洛阳,依河图洛书划九州、定洪范。依河图洛书造文字,文明。对河图洛书的解读、认识产生了易学。由河图洛书的解读、认识产生了阴阳平衡和医学理论……
二、老子出生与成长
1、出生地之迷
普遍认为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人也,姓李名耳,字聃。他父亲李乾,是周王室的一名御史(就是记录管理文书档案一类的工作者),在首都洛阳任职。老子是的第三子。
但疑点很多,最大的疑点是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官吏实行世袭制(特别是技术类官吏,史官、医师、乐师、司巫官等,因为培养一项技能是不容易的。没有学校进行教育,而且由家族培养成功率高),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经历了近三百年,这期间的史官应该一直都是李家世代担任,在洛阳购地、置宅应该是正常的,所以老子出生于洛阳的可能性比鹿邑大的多。
2、老子的成长、学习,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洛阳(周)!洛阳居天地之中,有山川之盛,人文之始,思想、文化之源,人才荟萃,只有这里才有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教材,老子生于鹿邑的可能行很小,夏商二代被灭以后,其文物、史料、档案等也一起被周继承。这么长的时间周王室的。
3、老子的老师
在孔子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一般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上学读书的。在发现老子李耳如此好学之后,其母亲就为他请了一位先生,也就是李耳的启蒙老师:商容。在还是孩童时的李耳,极善思辨之法,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很深的思考。有时候问的问题让商容也很为难,就在感觉到自己的才能不能满足李耳的时候,商容及时地像老子的母亲请辞,商容作为老师发现自己的才学,不能满足自己的学生时,及时地为学生谋以后的发展出路。对学生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周太学博士,可谓是李耳一生中所遇到的最为重要贤人。这位博学的先生对李耳倾囊相授,教导李耳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典章礼法等等,还推荐李耳做官,看守典籍。李耳在看守之便,广泛学习,学问日益精进。
老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度过,他的道家思想也是在洛阳这片特殊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研思而形成。这时的李耳成为了当时鼎富盛命的学者,名声远播四方。
4、老子故居与入周问礼之迷
在多数人看来,王城是成王和周王室世居地,姬朝之乱后,周敬王及以后诸王才居成周,老子故居和入周问礼碑在瀍河边可能是错的。
瀍河是个神奇的地方,先是“武王克殷,定鼎郏鄏”。这句话,字少意多,首先“定鼎郏鄏” “定鼎”是什么意思?大禹分九洲,制“九鼎”将九洲的山河形势做在九鼎上,以九鼎象征九洲,然后拥有九鼎象征拥有九洲,作为统治九洲的标志。所以夏、商二代每次迁都,都要迁九鼎,夏九迁、商六迁,武王看到迁都之弊,故决定“定鼎”,不迁了!九鼎放这了,国都不再迁了。再说“郏鄏”, “郏鄏”到底在什么地方? “郏”者,郏山也。“鄏”者谓田厚鄏。郏鄏的得名既然与郏山有关,那么与郏山一定不会远。
我们看洛阳山脉,郏山位于洛阳城(明清洛阳城)西北6里(洛阳县志),山不大,其西北是翠云峰,正东是葛家岭,山顶是邙山晚眺的主要观景点之一。郏山向东南方向,北关城外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古街,名叫郏鄏市街,修陇海铁路时将其冲断但铁路下面有涵洞相连, 七十年代修陇海线复线时北迁,又把北半部占了一段,北边叫后坑街,南边还叫郏鄏市街,并把水流的走向也给改了,山上下来的水不走郏鄏市街,向西并入驾鸡沟,然后入护城河。请注意,郏鄏市街这个古街名,由这个名字可知它与郏鄏有一定的渊源。
《尚书·洛诰》中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主要参照物是瀍水。
由此种种,结合西周祭祀遗址(祭祀用的坛、坑、器物等)的发现,基本可以确定,“武王克商殷,定鼎郏鄏”的郏鄏邑,土地肥沃,是个民众自然居住地,在克商之前就存在,就在瀍水两岸到洛阳城这一带。
定鼎是需要向各诸侯宣示的,要有诸侯见证的,是不大可能修好王城再进行的。到成王时才迁入王城社稷。
到成王亲政以后,从西周到东周时期,这一带因土地肥沃、山水便利,依然是百姓居住地。所以,从唐朝(高宗)起,在洛阳认定老子故居(修建老子祠),清河南知府张汉通过多方考证认定孔子入周问礼处。

三、老子为官30年
老子在东周的史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权威。老子被周景王册封为“收藏室之史”,据《史记》记载,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身为史官的老子深知夏殷周的历史发展、成败得失的原因,他目睹诸侯之间的吞并杀戮、祸福演变等重大事件,从中获得极渊博的知识和感悟,从而形成了影响后世达二千多年的“道家”思想体系。故东汉史学家班固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年,正是人类主题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轴心时代”,与博大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一样,老子思想也是春秋及其上古时代多方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结果。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无人可比,实乃大智大慧的“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在东周国都洛阳做官三十多年,历经景王、敬王两朝。周朝的史官实行世袭制,父亲退下来后,老子就顺理成章地袭居史官之职,于公元前543年,品学兼优的老子到东周王室出任史官。史官在中国古代,是极为荣耀的职位,因为史官要求有极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它往往和“有学问”相联系,因此,地位极其尊崇。
据史书记载,远在夏朝,就设有专门记事的史官---太史一职。到了商朝,史官就有了比较明细的分工,太史负责为商王起草、收发文书,作册则是正式的史官,内史又叫收藏史,负责保管王朝典章。周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是通过人民武装斗争推翻商王朝统治而建立的,因而它重视以史为鉴,实行以礼治国,官制设置也比较健全,由史官保管国家档案和典籍。
  老子 “一身二史”,是指老子一人既是柱下史又是守藏史,一身而二任焉。 所谓柱下史,就是朝廷君臣议事时,史官站在金殿的龙柱底下,记录天子、大夫言论,很像现代社会的会议记录员,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且需具有优秀的品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此职接近天子大臣,所记录的往往是国家的政令、决策和机密,容不得半点马虎,对照这些条件,老子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周朝有规矩,金殿议事,史官立而作记。景王给老子赐职“柱下史”并特许:以后记事可以背靠龙柱坐着去记,不要再直挺挺的站在那里记事了,这就是柱下史的由来。
公元前543年,刚三十岁出头的老子正式被景王天子任命为大周王室守藏史。守藏史的工作岗位是守藏室,守藏室是国家的文化中心,又是机要重地,是集中保存国家重要典藏和文书档案的地方。而东周王室的守藏室,不仅保存有自平王东迁到景王以来的重要典藏以及朝廷议事记录,而且保存有自文、武、周公以来的珍贵文献资料,还收集有上古时期的宝贵材料,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文献应有尽有,总之这是一座文化殿堂,是重要的文化宝库。这里成就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为创造了一部旷世的经典《道德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入周问礼、著书出关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典籍奔楚,老子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姬朝奔楚是周朝四次大的分裂事件之一,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典籍、文化的传承、溯源影响很大,典籍的丢失,是给夏商二朝的历史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是一次巨大文化的灾难。虽然老子没有和姬朝一起奔楚(好几个史官都走了),但还是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也正是因此,老子有了时间去系统地、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道的起源、道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不断的探索、求证道的真谛!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入周问礼。向老子系统地学习了周礼制度,老子也向孔子讲述了他的思想。两个文化巨人的这次会见,是世界历史上仅有的大哲之间的交流,这次会见给儒家思想注入了灵魂,也正是这次会见,也让老子认识到文以载道,世代相承的重要性。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终于彻底大悟了,看轻了世间的一切,看清礼坏乐崩以及周王朝衰败的必然,就离开洛阳,准备出关云游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环渊),看紫气东来,认定老子就是带万里紫气的圣贤,就想设法留住老子。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一段时间。《道德经》这篇众经之首就此诞生。
五、老子的思想
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深髓的河洛文明、博大的礼乐制度,还有群贤绘粹,高朋满座,给老子学习、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老子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各朝各代的文史典集,为老子寻根求源,追求理论真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此老子思想形成了,才有后来的《道德经》。《道德经》内容十分博大精深,称为众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精髓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影响着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以及每一个人。
1、什么是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有二个含义:一是道是法则,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所有的物质(人、地、天等),都必须遵守道的法则。二是道也是物质的,其先天地而生,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也要遵守自然界的法则
最接近道的物质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什么是德
德的表述:一是“道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
庄子解释的非常清楚,他说:“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作德”,万物得到道的那一部分,就被称为“德”,可以引申为万物的本性或禀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道德”的含义关系并不大。另一方面,“德”指的是“道”的作用和表现,“道”本身不可见,“德”就是它的具体代表,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德就是“道显现于物的功能”。
道与德有两层关系:一是主从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虽然是广大的,但它完全遵从于道。道是德的来源,徳是道的承载,德不能离开道;道支配德,德遵从道,徳不能偏离道。二是合作关系,“道生之,德畜之”,道产生了万物之后,由德来蓄养万物,二者相互配合。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畜是养护,谷是凹下去的地貌,而“德”具有深远的属性, “德”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客体(物),德是一种能力,施于客体,养护万物。
因此,“德”具体指的是:人观察、配合事物发展的能力。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德”是指“观察”、“配合”,这是与“改造”、“控制”的概念完全不同。改造、控制外物是一种“能”,是主动的、阳性的、白色的;而“德”是“玄”的,玄是黑色,因此,“德”是被动的、阴性的。
方圆
2022/1/10
附:
资料之一:《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紵,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资料之二:武王谓周公: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母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瞻伊洛,毋违天室。
资料之三:《尚书·洛诰》中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资料之四:春秋傳曰。成王定鼎于郟鄏。
资料之五:宣三年左傳文。按逸周書云。周公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繫於雒水。北因於郟山。以爲天下之大湊。
资料之六:地理志曰。河南郡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爲都。是爲王城。是則漢之河南縣、左傳之郟鄏也。周時郟鄏爲大名。漢時專城外官陌爲郟鄏陌。舊名之僅存者。
锄禾11 发表于 2023-8-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2023-8-1 17:07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3-8-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洛阳八景之一“邙山晚眺”的地方是邙山的望朝岭
板凳 2023-8-1 17: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方圆90990 发表于 2023-8-1 2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朝岭太远了,也偏离了中轴线。应该也是观景点之一吧
地板 2023-8-1 20:11 评论 收起评论
lyTV-1 发表于 2023-8-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集大成者庄子。
5# 2023-8-1 20:30 评论 收起评论
又见彩虹 发表于 2023-8-2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问,拜读了
6# 2023-8-2 08:49 评论 收起评论
奔跑鐵腿 发表于 2023-8-2 0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师爷:好像也是世袭制传承。
7# 2023-8-2 08:52 评论 收起评论
孙大姐夫 发表于 2023-8-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三万里的诗词歌赋,文化层面还是洛阳为王!对整个中华文明有影响力的大事件,几乎都跟洛阳有关。这些重要节点一一列举出来,没有哪个城市能望其项背!
8# 2023-8-2 09:58 评论 收起评论
奔跑鐵腿 发表于 2023-8-2 1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楼主讲老子,解道家百图。
继续学习
9# 2023-8-2 12:48 评论 收起评论
sootaa 发表于 2023-8-2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北关城外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古街,名叫郏鄏市街,修陇海铁路时将其冲断但铁路下面有涵洞相连, 七十年代修陇海线复线时北迁,又把北半部占了一段,北边叫后坑街,南边还叫郏鄏市街,并把水流的走向也给改了,山上下来的水不走郏鄏市街,向西并入驾鸡沟,然后入护城河。请注意,郏鄏市街这个古街名,由这个名字可知它与郏鄏有一定的渊源。

“武王克商殷,定鼎郏鄏”的郏鄏定鼎就是此地!
10# 2023-8-2 15:44 评论 收起评论
苗大个 发表于 2023-8-10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楼主讲老子,解道家百图。
11# 2023-8-10 11:16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