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合始终是主流,历史上倍受褒赞、使中国一次又一次走向颠峰的太平盛世都是在大一统的王朝实现的。分则为乱世,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社会倒退。可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分裂时期,只有三国时期是个例外,故事留传、英雄频出,被历史大书特书,妇孺皆知。这次出行,也是想看一下当年的遗迹,感怀一下远逝的历史。
5月1日清晨6点,房间外不同的鸟共奏的交响曲把我们叫醒。为了赶时间,昨天半夜行车,夜宿湖北安陆服务区。简单收拾,开出服务区,初升的太阳明亮,视野开阔,昨夜行车已经穿越了桐柏山区,驶入了平阔的江汉平原,正式进入地理意义上的南方。这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稻青黄,收割的季节到了。
赤 壁
近午时分,到达了三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赤壁古战场,位于长江南岸,湖北省咸宁市境内,孙刘联军在此大破曹军,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三大经典战役之一。经此一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历史上无数的骚人墨客都以赤壁大战为题材,写下许多的文学作品,最出名的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不过,东坡所写的赤壁为“文赤壁”,也叫“东坡赤壁”,现位于湖北黄冈境内,而此赤壁为“武赤壁”,为战役实际发生地。在景区西北临江边赤壁矶头断崖之上,刻有一米见方“赤壁”二字,据传为东吴周瑜手书。因此地战况惨烈,死伤无数,后人在上方还刻有一道教符号,用来消解怨气,超度亡灵。围绕着赤壁大战,前前后后发生的许多故事,象“舌战群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华容道游戏”等等一直演绎至今,仍被我等后人所引用。曹操也是在赤壁演兵备战、求贤若渴时吟唱了著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我等嗜酒之人喝酒的借口,杜康酒也成为洛阳的名片之一。
赤壁古战场景区不算很大,但景点的布置和展馆的陈列,较完整的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全貌。
荆 州
离开赤壁,驱车直奔三国必争之地——荆州。荆州,天下九州之一,又称“江陵”,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三国时期,这里是三国必争的战略要地,冲突的中心,魏蜀吴三方都把荆州看作自己的门户、屏障,不抢到手誓不罢休。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荆州作出评价:“此用武之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70%都与荆州有关。所以荆州理所当然是我此行的游览重点。
查地图得知,位于长江北岸与赤壁隔江相望的洪湖,就隶属于荆州市,紧挨赤壁景区就有一个码头,汽车可以轮渡过江,直奔洪湖。可驶到跟前一看,因北岸码头存在安全隐患,轮渡停航,只好由长江南岸大堤一路向西经湖南岳阳临湘上高速。本意住在荆州古城里,参观浏览方便,但交通拥堵,无处停车,酒店也全部客满,一直开到几公里外沙市区洋码头附近才总算找到一间房住下。
匆匆逛了逛大赛巷小吃街,就上了长江大堤。夏朝开始,沙市就隶属荆州,地名江津。春秋战国时名津,又称夏首,为楚国郢都外港。唐朝时始称沙市,逐步发展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商品转运码头,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市、南方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转运口岸。1863年,清政府同意英轮在此处江面装卸货物,1895年,又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自此,各大小列强纷纷在此设立租界、开办洋行、修建码头,故称为“洋码头”,现如今新建成的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霓虹闪烁,人流涌动,成为市民晚间休闲娱乐的场所。
2号一大早,就赶紧来到荆州古城抢占车位。荆州古城东西宽、南北窄,为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10.5公里,原有6座城门,后因交通又新开3门,现共有9门。现存城墙为明清砖墙,6个古城门均有瓮城,以东门城楼宾阳楼最为雄伟壮观。东门瓮城外城门朝向偏南,门上悬挂“荆州”两个镀金大字,为游览的焦点,古时为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
想当年刘备应该也是排着长长的仪仗,担着丰厚的嫁妆,通过荆州城的东门迎娶孙尚香的。只可惜来得不巧,城墙上正在整修,不能通行,无法满足我徒步古城墙的愿望,只有坐电瓶车绕城墙一周,以示对荆州历史的崇敬与尊重。媳妇还租了汉服登城游览拍照,也算是应了三国的背景。
抚摸斑驳沧桑的城墙,回顾那段历史,感慨良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荆州的得失与三国霸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曹操赤壁大败,失了荆州,再也无力挥师南下;刘备借得荆州后,如虎添翼,并以此为基地攻占益州,最终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一方霸主;而孙权也多次谋取荆州不得,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自此走向衰亡。三国力量平衡被东吴打破后,东吴自身的灭亡也成为定局,最终被曹魏的继承西晋所灭。进一步设想,假如当初不是刘备得了荆州,而被曹操或是孙权占据,那中国的历史走向又会如何呢?
麦 城
距荆州西北60余公里,是当阳市,属宜昌管辖。因为关羽的缘故,使当阳和洛阳有了潜在的联系。当初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部下马忠所杀,孙权将关羽首级星夜送至洛阳,献与曹操。后曹操用王侯之礼在洛阳城南十五里葬关羽首级,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现称“关林”;孙权在当阳以王侯之礼葬关羽尸身,称“关陵”。所以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困当阳”的说法。
按导航指引,先至麦城遗址,位于今两河镇麦城村附近,世事变迁,空旷的蓝天下,已无任何标识。心下不甘,茫然地走上旁边的麦城堤,头顶的日头灼热,一侧的沮河水安静地流淌,进入五月,堤下稻田成熟,远处有村民已经开始收稻。一切历史故事都象蓝天上的白云一样,不管是大团还是小朵,飘过之后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在这里,历史已被时间湮没,无迹可寻。
当阳关陵的规模似乎比洛阳关林略小,有趣的是,这里关羽墓冢边的的树林都没有高大的树梢,不知是不是关公显圣。千百年来,关羽忠义仁勇的形象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广泛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宋代以来,关羽不仅为民间百姓广为敬奉,还为儒家、佛家、历代帝王所极力推崇。据宋《佛祖统纪》载,中国佛教早就把关羽封为神,曰伽蓝神。宋代,封关羽为武安王;明代,即封为武圣人,还加封为大帝。到清代,关羽则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威显关圣大帝。显然,作为武圣,关羽已与文圣孔子齐名;而作为大帝,他也便与皇帝齐位了。因此,这里也和洛阳关林一样,有着不少古人瞻仰赞誉的碑刻、楹联、扁额。
路过三叉路口,中立一石,上书“长坂坡”。当年常山赵云赵子龙浑身是胆雄纠纠,在此地单枪匹马大战曹军单骑救主,几进几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舍命救回了甘夫人和幼主刘禅,赵云也由此战威名天下;张飞为赵云断后,在长坂桥边一声吼,喝退曹操百万兵,喝得长坂水倒流,二人皆盖世英雄也。旁边长坂坡公园内,立有“长坂雄风”碑,最早于明朝万历年间所立,后被日本人掠去,现碑为抗战胜利后重立,供后人凭吊。
襄 阳
未多停留,车出当阳,顺二广高速向北行3小时,即到襄阳市,因时间傍晚,古隆中景区不再售票,只有先往襄阳古城一游了。
襄阳(原称襄樊,2010年更名襄阳)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中间结点,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军事重镇,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在国家南北分裂时期,战略位置更显突出,北方政权往往将襄阳作为南下的前进基地,通过汉水进入长江直捣南方政权的核心区域;而南方政权则会将襄阳作为其北上的桥头堡,进入南阳盆地直取中原。
襄阳古城(现为襄阳市襄城区),地处汉江中游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与汉江北岸的樊城(现为襄阳市樊城区)隔江相依,联合形成掎角之势,“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时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发生在襄阳境内。
这里暂且不说三国,而是想说一下南宋王朝的灭亡。当时宋朝据守秦岭-淮河一线蜗居江南,因拼尽全国之力死保襄阳这个边陲重镇,以至于蒙古铁骑用了38年时间都未能完全占领南方。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在此地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襄阳城也经历了数次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而最终决定南宋命运的襄樊战役,自1267年一直打到1273年,前后共持续了6年,最终以宋朝完全丢失襄阳、樊城结束。随后蒙古军队沿江而下,很快就灭亡了南宋。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军事城防之强固,“铁打的襄阳”名不虚传。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困守襄阳就是以这段历史作为背景的。
夜晚的襄阳古城,早已没有了古战场的杀声阵阵、尸横遍野,古城中张灯结彩、人声鼎沸,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将古城塞得水泄不通。跟随人流慢慢来到古城北门临汉门外,宽阔的江水滚滚东流。在凉爽的江风吹拂下,远望汉江对岸,被霓虹灯点亮的摩天高楼鳞次栉比,与身后灯火通明的古城小巷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满眼富足祥和。
5月3号,为了抢占车位,仍然早起前往隆中风景区。隆中位于襄阳城西,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隐居之地。诸葛亮在此地躬耕求学10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 ,被庞统推荐给驻军新野的刘备。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感动,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先据荆州再西取益州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自晋代起,诸葛亮就始终备受后人推崇,围绕诸葛草堂,各朝各代都进行了不断地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隆中景区犹如森林公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一片郁郁葱葱,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进景区不久,天降小雨,阻止了大部分游客的步伐,正好避免了拥堵。冒着小雨,登临最高处的腾龙阁,上至顶层,近看众山苍翠,远观云雾缥缈,能清静地欣赏胜景,真乃此行幸事也。
南 阳
供后人凭吊诸葛亮的场所,除了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外,还有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和成都的武侯祠,并且襄阳的古隆中和南阳的卧龙岗都声称自己是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和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依据。所以南阳卧龙岗也是我此次三国古迹行必到之处。
卧龙岗,原处南阳城西,南滨南阳白河,北障紫山,经过城市不断的发展扩建,现已成为南阳市区的一部分。经查各种资料得知,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晋代,也经过了历代的修缮扩建,现有建筑群多为明清遗存,在明朝时被朝廷钦定为祭祀诸葛亮的地方。那为什么隆中不在南阳而在襄阳呢?有种说法是当时的南阳郡包括了今天的襄阳地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不需要我等来辨别,自古以来就多处存在的武侯祠只能证明人民群众对诸葛亮千古传颂的敬仰之心。诸葛亮审时度势、足智多谋的聪明智慧,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渊博知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都令后人高山仰止,无人能出其右者。游走在卧龙岗武侯祠内,历代的名人题刻遍布其中,还有珍贵的岳飞手书《出师表》。据说农历八月二十八是诸葛亮仙逝纪念日,也是明世宗钦定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敬拜诸葛亮秋祭日,每年都会在卧龙岗举行盛大秋祭纪念活动。
魏蜀吴的连年争战,不但给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其时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曹植的《七步诗》、《洛神赋》,曹操《短歌行》、《龟虽寿》,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等等,里面不少语句都让人过目难忘、拍案叫绝,这些作品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许这就是三国时期能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吧。
从邙山脚下的河洛大地到长江两岸,从秦岭边缘到江汉平原再到南阳盆地,三天时间,1800余公里路程,虽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每一次的逗留仍然感触良多。泱泱华夏,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已然让人难以追忆,人生苦短,又怎能阅尽无边山河萧萧?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