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阳上清宫

2018-03-04 21:29 65298人阅读 34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洛阳上清宫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上清宫老子庙的兴废变迁
原载价值中国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2007-3-16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07-3-16/59341.html
“2007‘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文、图: 翟智高
    洛阳素有“天下之中”, “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商都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故城(西周成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隋唐东都城(曾作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和北宋的陪都)等五大都城遗址。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何尊铭文,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 ”,洛阳叫“中国”:
:
        
一、老子悟道北邙上清宫
  洛阳上清宫是著名的道教胜地,位于洛阳市邙山之巅翠云峰,隋唐洛阳故城中轴线正中的北端,涉足山巅,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远眺伊阙,状如龙门。《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记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
   下图:洛阳上清宫:
   
   相传春秋时陈国苦县人老聃,在东周任柱下史(又称征藏史)时,曾在此处栖息悟道。《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乡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到周都洛邑(今洛阳)向老子求学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当年孔子不远千里来洛阳请老子讲解道、德、礼、乐,老子在此谈天说地、纵横古今,使孔子佩服的五体投地,孔子发自内心的评价就是“吾今见老子,其尤龙也”。后来这里传为老子在此处炼丹,后演变成太上老君炼丹处。
   按以往的说法,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上清宫。
   其实,汉代时邙山之巅翠云峰老子修炼悟道处已是道家圣地。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喜陵江北岸)人帛和(帛护,字仲理),曾慕名到邙山翠云峰老子炼丹处修道。帛和发展了老子学说,在洛阳创立了“帛家道”,后从洛阳流传到南方。帛和最后在翠云峰辞世,其墓在翠云峰东北。墓碑上写着“真人帛君之表”。墓碑立于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对帛和墓曾作过考察,并记录在他的《水经注· 洛水》中。《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瀍水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下图:洛阳上清宫大殿遗址和石础石:

上清宫位于洛阳风水最佳处:

   帛和之后,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沛国丰人,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汉天师世家》)。张道陵在翠云峰修身养性,修炼大道。张道陵又在洛阳南鹤鸣山升仙观创五斗米道,为了发展道众,他会通老子《道德经》旨义,奠定了他的道教理论。成为闻名于世的天师道的始祖--张天师。还特立天下"二十四治"("治"为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将洛阳北邙山(翠云峰)列为"二十四治"之一的"邙山治"。说明张道陵对邙山的向往深慕之情。《云笈七签》列邙山为"天下第七十福地",为真人魏伯阳修真处,更显其钟灵神秀,泽惠人世。

沙发 2018-3-4 21:4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炀帝尝登邙山上清宫,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公元589年, 20岁的杨广作为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陈朝,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结束了上百年 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亲自到洛阳查看风水。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保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炀帝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下图:伊阙、龙门
龙门伊阙:
   隋炀帝既崇佛又尊道,在确定隋东都洛阳城中轴线时要"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
三、“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之隋唐都城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主要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殿庭周围遍种奇花 异木。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壮观,居城外百里能望之。还有规模巨大、风景优美的显仁宫、上阳宫。
   
   下图:隋东都洛阳城示意图: 外廓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住地方。在修造规模宏大的显仁宫时,所需的木料要到江西去砍伐,一根作柱梁的木料,需要两千人搬运,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人工。炀帝又下诏修建通向洛阳的大运河,极大的方便了南北水路交通,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板凳 2018-3-4 21:4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李唐皇家以尊崇老子而建立的祖庙
自李唐王朝与老聃联宗系祖以来,东都邙山翠云峰的地位骤然大增,特置"老子乡"以显示其他望之崇高。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下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于邙山翠云峰建上清宫。这是李唐皇家以尊崇老子而建立的祖庙。在建庙时,发掘到一方古石案,当时人判断是老子在这里悟道遗址,或者是汉仙人帛和的修真旧址,更引起唐宗的重视,庙建成后,下令设醮行祭。
洛阳上清宫古石案:
元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朝后,遂下令改洛阳上清宫为太微宫,奉祀太上玄元皇帝。唐代韦渠牟,在他所作的《步虚词》中说:"那将人世恋,不去上清宫牟"。

地板 2018-3-4 21:4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李世民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之梦
  李世民曾有一个梦,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国教,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这也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了。
洛阳王城公园涧河的道家标志阴阳太极图:
唐太宗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写道:“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
太宗在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特意提到洛阳人玄奘“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唐太宗所说的“幼怀贞敏---翘心净土”,就指玄奘九岁时随其二哥在洛阳东都净土道场(净土寺)出家的事儿,是李唐王朝崇道尊佛的典型事实。净土寺位于洛阳伊川白元乡水牛沟村,始建于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公元404年),寺中尚存五间古大殿以及重修古碑和隋唐石柱的实物:
净土寺大殿隋唐时代方形花纹石柱:
           
净土寺大殿黄色砂岩四方八棱角水波纹石廊柱00.jpg


净土寺大殿四根黄色砂岩四方八棱角水波纹石柱.jpg
   隋开皇元年,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唐代佛教是在隋代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尊老子为始祖,那时佛、道、儒更是和谐发展.
  下图,历代重修净土寺时,保留下来隋唐或重修时阴阳鱼图案砖芭。(在很隐蔽的部位,不易被发现,才得以存留下来):
净土寺大殿阴阳鱼芭砖特写.jpg

5# 2018-3-4 22:0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武媚娘对道不太感兴趣,而对佛很热衷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接班后,仍把“三教合一”作为“国策”。由于国都长安老是闹旱灾,皇帝就把百官带到吃喝不愁的东都。唐高宗李治看重洛阳的重要地位,还与老子庙在洛阳有关,他掌权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他的爱妻武媚娘住在洛阳的合璧宫(洛阳宫),去上清宫祭祀老子比在长安方便多了。
但高宗的爱妻武媚娘对道不太感兴趣,而对佛很热衷。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史称睿宗,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
豫王李旦史称睿宗,武则天实际掌权时他是傀儡。后来连傀儡皇帝女皇也不让他干了,武则天做了“大周天子”,赐豫王李旦姓“国姓”,可叹李唐皇族帝胄,也被迫把李姓改为武姓。这时的上清宫中,李氏的始祖老子李聃恐怕气的要亲自与武媚娘拼命的。
武则天实际掌权后,就是大举扩建洛阳的宫殿,建“天堂天枢”,修洛阳的白马寺和龙门石窟,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她亲自资助脂粉钱而建立起来的,也是她留存于后世的最给洛阳“长脸、挣钱”的{标志性政绩工程} :
      
   
   

“ 一陰一陽之謂道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子是什麼人,是道家鼻祖啊,會去與一個小女子爭?愔熟老子 “ 不爭 ” 之道的唐睿宗,終於在母親武則天年老退出歷史舞臺後,于 710 年六月二十四日再次登基,改元景雲,下詔把自己曾住在洛陽修業坊的宅第改建為景雲觀,重樹上清宮老子廟的國廟地位,得以使道家香火不斷。 。

即使到了失去任何信仰的現代,人們仍然願為觀賞盧舍那而不惜拼命擠入“龍門”:








6# 2018-3-4 22:0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玄宗下诏在东京积善里旧邸建玄元庙
   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第五天(712)八月三十日,改元先天。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玄宗下诏在两京和各州均建一所玄元皇帝庙,并设置崇玄学。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玄宗又下诏在东京积善里旧邸建玄元庙。
下图,洛阳上清宫石花盆:


   据《旧唐书》等史书记载,玄宗李隆基曾三次下诏"敕建"东都洛阳玄元庙(老子庙)。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玄宗仿其父的做法,将自己在洛阳积善里的旧宅, "敕建"为玄元庙:唐玄宗对大臣们说:"我当年作藩王(临淄王)时,住在东都积善里,应该在这里建玄元庙。"
    玄宗之所以把玄元庙建在他的旧邸,是因为他的旧邸临着定鼎门大街积善里,是东都皇城端门之南、定鼎门街西第一街第一坊,庙设于此,同皇宫隔洛水相望,更显得玄宗曾住地的声望威重,也可借人们祭祀老君(老子)香火,使自己的“业绩”得以“流芳后世永传千古”,这是玄宗的私下本意。

7# 2018-3-4 22:1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不愿邙山上清宫老子庙改建到洛水以南
   但洛阳的百姓和文人士绅们,却不愿看着邙山上清宫老子庙改建到洛水以南。因为按传统的风水理论,北为玄武,是太上老君在的方位,邙山上清宫正在此位,是洛阳城的靠山与保护神。如果把保护神随便搬到洛水南,在都城中轴线的中间,皇城以南建个庙观,不仅失掉了古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底蕴,也不利于官员的升迁和爵位(据说有“能住庙前吉利,不住庙后倒霉”的说法。如果庙观建在皇城端门之南玄宗旧邸积善里,洛水北就成了“庙后”,“洛阳”就不利了)。
   百姓的抵制和说法使官员们如梦方醒,因为官员富绅们大多住在洛水北,不想“住庙后倒霉”。最终东都洛阳的玄元庙,既没有按皇帝的意思在玄宗旧邸创建,也没有在城内另建它处,终究还是在邙山上清宫原处重建。这大概是那个时的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最成功的案例吧。

8# 2018-3-4 22:1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宫垣之内,松林连接,以象仙居
   唐代重建后的洛阳上清宫坐北面南,正名曰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元庙。玄宗封其名曰"太上玄元皇帝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名太微宫。其建筑规模与西京长安玄元庙(后改名太清宫)相同。为一座辉煌壮观的宫殿式园林建筑群,雄踞于邙山翠云峰之颠。
   上清宫主体大殿,为大十二开间,中有四根绞龙柱顶天立地。殿基高敞,庄严肃穆。歇山斗拱,飞檐重迭,碧瓦覆顶,风筝檐挂。大殿前后门,各有两列石阶,均可登级而上,进入殿内。
   玄元庙山门上额书"琼华"二字,东门上额书"九灵",西门上额书"三清"。宫之东侧建有御斋院,西侧建有公卿斋院,供道士迎宾、住宿之用。"宫垣之内,松林连接,以象仙居。"大殿后洞府深邃,洞府之上建有高耸入云的斋坛。"琼华"门外,两边矗立着耸天铜柱,一气通天,华光四射,甚为雄壮。
   玄元庙落成之后,玄宗立即下诏享玄元皇帝于新庙,并命有关官署定玄元皇帝告享时所奏乐。玄宗审查批示了太常寺卿所奏降神用的《混成之乐》和送神用的《太乙之乐》。

9# 2018-3-4 22:2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玄宗自己和宰相李林甫配像都是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
玄元庙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诏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新庙。所谓新庙,实是在上清宫原址的重建。玄元皇帝不是木牌位,而一尊太白山石雕老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袍,壮严肃穆。这尊雕像是雕塑大师杨惠之雕刻的。左边配雕的石像有文宣王孔子,还有道教四位真人:庄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右边配雕的石像有玄宗自己和宰相李林甫,这些配像都是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九月,诏天下两京玄元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简称玄元宫。
  玄宗为使道教信仰制度化,为培养高级道教人材,把道教典籍列入大唐高等教育的教材。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玄元庙)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天宝元年正月七日。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元元皇帝降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令尹喜台西得之。于是置元元皇帝庙于大宁坊西南角。东都置于积善坊临淄旧邸。庙初成。命工人于大白山砥石为元元皇帝圣容。又采白石为元宗圣容。侍立于元元皇帝之右。衣以王者兖冕之服。又于像东设立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林甫犯事。又改刻石为杨国忠代焉。
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二年正月丙辰,"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还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统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事。不久,又改崇玄学为通学,博士曰道德博士。通玄学师生的待遇与国子学(国立大学)相同。
从天宝二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仅东都邙山玄元宫的崇玄学,为唐帝国培养了一千三百名高级人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奉诏缮写了大内所藏道藏《三洞琼纲》五千七百卷,分别藏东西京太清、太微宫及各州紫极名垂画史的《五圣千官图》,并令诵持《旧唐书》)。他们为保存和传播道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0# 2018-3-4 22:2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名垂画史的吴道子《五圣千官图》感动杜甫
  为了使大唐帝国皇帝的列祖列宗直接与"大圣祖"同受太微宫荐献之享,玄宗在天宝八年六月,对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五个皇帝封为"大圣皇帝"。在"大圣皇帝"称号之前依次加谥号为"神尧"、"文武"、"天皇"、"孝和"和"玄贞"之名,时称为"五圣"。接着,命内供奉吴道子将"五圣"真容绘在太微宫大殿正壁上。将文武千官仪列左右,以锦秀河山作为背衬,这就是名垂画史的《五圣千官图》(也有说《五圣千官图》中的五圣分别是道教中的四位天帝(东华、西灵、北真、南极)和扶桑大帝)。玄元庙吴道子之两幅大型壁画,当时就有人评价说"丹青绝妙,古今无比"(唐&#12539;康骈《剧谈录》)。玄元宫观严然成为一所皇家宗庙了:


   吴道子的《五圣千官图》绘成之后,一时轰动洛阳城,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大诗人杜甫于天宝八年冬至这一天,也慕名登临游赏,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长诗: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作者:杜甫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
杜甫遥望伊阙龙门,还有《龙门》诗: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下诏"自今后,每亲告献,太清、太微宫改为朝献,有司行事为荐献"。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又下诏(太清、太微两宫)"每岁四时及腊修庙献之礼"。两京道宫,由于皇帝的重视,在国家生活中占据有一定的地位。东都太微宫虽位在北邙,山路坎坷崎岖,但由于它的地位隆崇,所以依照常规,斋醮祭献,奉祀不衰。
  玄宗之后,这座道观,宗庙二位一体的太微宫(上清宫),仍然起着支配唐王朝宗教、宗庙活动的作用。

11# 2018-3-4 22:2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武宗李炎嗣帝后下令灭佛,皇帝神主石像埋入地下
   唐武宗李炎嗣帝后,下令灭佛,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佛家寺院,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对洛阳太微宫(上清宫)道观、宗庙二位一体形式给以改造。中书、门下省上奏:"太微宫新造小屋藏神主",实际是将原来所立的大唐帝国皇帝的列祖列宗神主,集中到新造小屋收藏。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太 常寺博士郑路上奏:"东都太微宫神主二十座,奏请瘗(埋藏)于宫空闲之地"。除保留老子石像和道教四位真人石像外,其余的文宣王孔子,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等石像可能一并埋入地下,吴道子名垂画史的《五圣千官图》大型壁画可能在此时消失。
   又据南宋康与之《昨梦录》载:"国初修老子庙,庙有吴道子壁画,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沉之洛河."若宋初以公元960年前后计算,吴道子的《五圣千官图》即于此时付之东流水.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从此,东都太微宫不再是李唐的皇家宗庙,而成为专门供奉老子(太上老君)宫观。

12# 2018-3-4 22: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武宗宰相李德裕是灭佛的主要参预者被流放。
早在敬宗时,李德裕在浙西观察使任内,就对佛教的发展加以限制。李德裕不管是做地方官,还是宰相,对佛教的态度是前后一致的。佛教势力的发展,必然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基于这个观点,他积极主张灭佛。对武宗灭佛大加称赞。他说:“臣某等伏奉今日制:拆寺阑若共四万六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并奴婢为两税户共约四十一万余人,得良田约数千顷。” 《李文饶文集》卷20《贺废毁诸寺德音表》。李德裕废除了洛阳境内祠庙1000余座、拆毁寺房1460所。其利用所得到异木、名花、珍宝、奇石等,建了一个“平泉山庄”,就是被称为唐代“洛阳八大景”的“平泉朝游”。不料想武宗灭佛刚一年就暴病身亡,李德裕也被流放到海南岛并死在那里,后来他的孩子将父亲骨殖迁回洛阳,葬于龙门南伊川窑地坡上。
武宗灭佛虽然打击了佛教的膨胀发展势头,也同时抑制了道教的发展,破坏了唐太宗“三教合一”和谐发展”的宗旨,使宗教信仰自由的平衡被打破,甚至造成无敬畏感的信仰缺失和传统道德观的毁灭,从此社会越加动荡不安,终于带来百年的国家分裂,战祸连绵,百姓流离失所,古都洛阳从此地位日益衰落,再也没有兴盛起来。

13# 2018-3-4 22: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王室的神主被埋,而老子的偶像仍被崇拜
   隋建洛阳时,“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异兽,以实园苑”。东都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距王城,东越瀍?涧,南跨洛川,北逾谷水”;外郭城内“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在洛阳城内兴建丰都、通远、大同三大市场,“徙各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大兴儒学。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用司农少卿韦弘机积蓄的20万钱修复洛阳宫、营建上阳宫。武则天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毁乾元殿,造明堂,高294尺,四面各宽300尺,有上下三层。“宫观楼阁参天、豪宅商铺无数”。
   但也有解不开的玄疑之处,那就是规模宏大的隋唐宫殿与洛河南北两岸的里坊建筑群。洛阳历代战乱毁灭后的大量废旧建筑材料,像砖瓦和大型建筑构件之类不易消失的东西哪里去了?前几年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等,仅有少量石头基础。
   老子这位被奉为唐王朝福祚神明的权威性哲人,在唐王朝两个多世纪的宗教崇祀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宦官、朝臣可以请奏埋唐王室的神主,而老子的偶像崇拜仍一如既往,朝祭不衰。老子学说对唐代道教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的推动作用,两京玄元宫及道院的扩建,特别是洛阳上清宫被玄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标志着全宫观建设更加有组织化,并且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道教进入鼎盛时代。



14# 2018-3-4 22:3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皇室宗亲、达官贵戚、巨富豪强投资兴建女道观
    唐高宗时,皇帝的女儿入道始兴,它成为公主舍离俗世,遁入另一方外世界的途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度入道,这是已知最早的公主入道之例。而睿宗第九、十女出家,号金仙、玉真,则是公主入道的最正式记录。玄宗为达到使杨玉环由儿媳身份转变为情人身份,走的就是入道当“当真人”。风气一开,公主曾为女冠者凡有十六位:万安公主,天宝时入道;楚国公主,兴元元年(784)请为道士,赐名上善;华阳公主,大历七年(772)以病丐为道士,号琼华真人;文安公主,丐为道士;浔阳公主,大和十二年(829)与平恩、邵阳公主并为道士;永嘉公主,为道士;永安公主,大和中丐为道士;义昌公主,为道士,乾符四年(877)诏还南内;安康公主,与义昌公主同为道士.
     公主入道之原因,其中自有道教所持具的宗教情操,使一些公主从中获得解脱,虽然在世俗间,却似乎也能实现梦寐以求的超脱世俗的理想与得道成仙的愿望。出家入道与舍家为尼,在唐代具有不同意义,这亦因为道教独有的探求不死的特质,让入道者得到另一种关怀。道教所有的探求不死的神仙思想,以及道家精于本草学的能力,也是诱使公主入道的理由。玉真公主所说“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就是舍弃世俗,强调延命。这正表现老庄道家养生的特质。延生不死是奉道,学仙者的一大愿望,因而有病想借道教的养生术,改善其身体,也同属延生意愿.
     公主贵为天子之女,身份尊祟,公主选择入道,在民间掀起入道风气,而公主养尊处优的闲适入道生活,也不同于民间道士的苦修清冷。凡有名的女道观,其大都是皇室宗亲、达官贵戚、巨富豪强等投资兴建,只不过是为他们的“出家千斤女”营建的修身养性的“安乐窝”而已。因而女道观成为唐代的一种时髦。据《唐六典》记载,开元时,天下宫观凡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其中道士所住一千一百三十七所,女道观五百五十所。而《新唐书·百官志》则云女道观达九百八十八所。

15# 2018-3-4 22: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太微宫使"只有宰相配兼
   由于东都太微宫,在唐王朝的政治生活和宗教文化传播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后代朝廷的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直到唐末,太微宫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官衔:"太微宫使"只有宰相配兼。所以,东都太微宫不论国家形势怎么样变化,无论道佛二教因朝廷的好否时升时沉,也无论安史叛乱、伪燕都洛,即或是黄巢率起义军取道东都、西攻长安,这座老子道教祖庭宫观都被安安全全地保存了下来。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军阀孙儒攻陷洛阳,烧宫室、官寺、民居。朱温部下张全义受命镇守洛阳,这时的洛阳“仅存坏垣”、“户不满百”。张全义在这里筑南北二城,劝课农桑,苦心经营20年,洛阳的人口达到数万。
   朱温拥兵自重,挟唐昭帝迁都洛阳。朝廷对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把太微宫列入特殊拟建项目。当时,宰相柳粲记事,欲拆北邙山玄元观移入都内,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重建太微宫。朱全忠同意迁建邙山太微宫。但在短短的四个月中,要想完竣上下浩大的拆建工程,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一个重要因素是"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尽管朱全忠"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指挥工作",终于没有拆迁成,而太微宫依然矗立在北邙翠云峰上。

16# 2018-3-4 22: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太微宫每年五荐献的崇礼礼仪,高出太庙
    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称帝,国号梁,建都东京汴梁,称洛阳为西都。因朱全忠崇佛抑道,五月下诏"废雍州(长安)太清宫,改西都(洛阳)太微宫、亳州(今鹿邑县)太清宫皆为观,诸州紫极宫皆为老君庙",并"诏废道录司,存僧录司"(《旧五代史&#12539;梁书》)。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庄宗移都洛阳,即恢复太微宫之名。后曾一度改太微宫为太清宫,并恢复晚唐"太清宫使"之荣衔。不久,又改洛阳太清宫为太微宫。 洛阳太微宫,在后唐一代政治地位更高。拟定太微宫每年五荐献的崇礼。从礼仪上讲,高出太庙、郊坛之上,就连朝廷皇帝、皇后去世上谥号,也要首先派朝官到邙山告太微宫,其次才是太庙。后唐用太微宫的宗教、宗庙的仪礼,来安全社会、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7# 2018-3-4 22:4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太祖赵匡胤将洛阳太微宫改称上清宫
     宋太祖、太宗兄弟,生于洛阳夹马营,早年对太微宫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宋王朝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又将太微宫改称上清宫。有一次,宋太祖驾幸西京洛阳,遇到了阴雨天,特派随驾官冒雨到上清宫告庙祈晴。宋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宫,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特下诏于东京汴梁城宋门里仿建洛阳上清宫。天下名山建有"上清宫"的道观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宋真宗和唐玄宗一样极力崇拜道教,把道教推到国教地位,使道教又一次发展到鼎盛期。景德元年(公元1004-1008年),宋真宗曾三次驾幸西京洛阳上清宫,赞美哲人老子的至道大德和上清宫的建筑、绘画及雕刻等艺术.
    宋徽宗也十分崇信道教,这位历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曾下诏在太学设《道德经》、《庄子》博士的同时,又将洛阳上清宫收归中央秘书省领辖(《宋史》)。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宋金中原大战,洛阳上清宫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影响,隋唐宫殿区和洛河南北两岸的里坊建筑群及乎毁坏殆尽。金代,定洛阳为中京。由于战争的破坏,洛阳城已龟缩到隋唐东都皇城、宫城和东外郭城的一角,城池的面积不足隋唐时洛阳城的二十五分之一。但昔日的政治风韵、经济优势、文化遗存仍是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凡赴任官吏,来往商人,传道名士,路经洛阳的,无不要到邙山老子庙驻足凭吊,感慨系之。


18# 2018-3-4 22:5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
    纵观整个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似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与唐皇室具有微妙的关系,这使它在唐代社会一直颇具影响。道教在唐代诸帝心目中,具有本宗的情谊。唐高祖李渊得天下,其能名应图录,应谶为王,确有得益于道教老子。因而在道,佛先后这一问题上,基于李唐皇帝认为老子是本家的立场,唐代常常持道先佛后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唐帝对道教所具有的同宗意识。唐睿宗在《令西域、昌隆入道制》中说: “元元皇帝,联之始祖,无为所庇,不亦远乎”。元元皇帝就是老子。道教既与唐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唐代祟道风气之盛就不足为奇了。
    上清宫作为皇家道观的主要建筑,它的建置和沿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子哲学的盛衰。唐代使道教信仰制度化,为培养管理国家的高级人材,把道教典籍列入大唐高等教育的教材。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玄元庙)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实际上是把洛阳上清宫由皇家道观变成了讲授哲学和治世之道的皇家大学,开元盛世与老子的哲学紧密相关,
    李唐王朝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国教,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这也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更有利于国内民心稳定。武则天和唐武宗改变“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国策,走向极端,结果使社会动荡,百姓遭难,大唐由盛世走向衰败。唐皇室贵胄过分的放纵和轻视百姓疾苦,压制人材,堵塞言路;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的侵吞民脂民膏、花天酒地府化堕落,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唐盛世风光不再。


19# 2018-3-4 22: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洛阳邙山上清宫被毁坏
    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五月,在陕西户县传道的王重阳,到山东传道过洛阳时,曾到邙山上清宫瞻仰圣迹。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
    历史车轮转到到1944年,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的“河南战役”目的就是夺取当时的中原抗日中心、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阳。
    当年5月4日,日军一部渡过伊河,直逼龙门,洛阳抗日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参战的是国民党第十五军和第十四军九十四师的1.8万名官兵,人员不整,装备落后。十五军(军长武庭麟)所辖六十四师守西工、六十五师守北邙,十四军九十四师守洛阳城,十五军司令部部置于洛阳北部制高点——上清宫。六十五师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岭、营庄、上清宫、庄王山、后洞一线。他们利用邙岭的梯田斜坡、悬崖壕沟及各村民房修成枪眼,用混凝土和砖石修筑隐蔽火力点,以散兵壕和交通沟把各个火力点连接起来。在火力点外面架设铁丝网,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设地雷。十五军的两个师凭借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击敌人,固守邙岭,与敌逐村逐地进行争夺,多次进行白刃格斗。5月22日,敌以63师团、坦克第3师团、骑兵旅团及野添兵团等数倍于国民党守军的兵力猛攻洛阳。
  当日午后,飞机给十五军投送蒋介石5月20日手令:“着仍固守洛阳,勿轻信谣言,至迟一星期,我必负责督饬陆空军增援洛阳。”
“經過一周的激戰,終被敵人用戰車由西關突入洛陽,發生巷戰,敵寇竟衝到武軍長的司令部,兵員損失非常慘重。最後他這一軍突圍的部隊,不到一千人了。所以洛陽失陷。”(蒋介石关于洛阳战役的讲话)。
    十五军司令部在洛阳北部制高点——上清宫,日军的坦克冲到了十五军司令部,上清宫的庙宇,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均在此次战役中被毁。

20# 2018-3-4 22: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洛阳上清宫应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历代宫观杰出建筑精华汇萃
    疏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大体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封建王朝行将灭亡,另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兴起的交替时期,正是老子学说的兴盛发展时期。这是因为:即将灭亡的封建帝王幻想利用老子哲学挽救他的灭亡,新立的封建王朝则利用老子的道德学说为其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权服务。上清宫虽然已基本被毁,但了解它的建置和沿革,对研究 中国的老子道德学说哲学史和道教史有重要意义.
    洛阳上清宫作为老子创建的悟道圣地,经历了上千年风雨沧桑,老子其人其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与各种文学作品和媒体中,知名度高,蕴藏着得天独厚、极具商业开发的价值。但开发遵循什么原则?有人主张以明清建筑为好,我认为洛阳上清宫应有不同时代的典型建筑物。老子悟道、会孔子是在东周时期,就应有仿那个时的建筑;汉代这里是"天下第七十福地",建汉代宫阙理所当然;唐代这里盛兴到顶点,建多么华丽的唐代宫观也不为过。如果洛阳上清宫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历代宫观杰出建筑精华汇萃,来此游览既深刻参悟老子哲学的奥妙玄奇,又能透过历代建筑的演变,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下图有关“洛阳上清宫规划设想图”,是以明清风格为基调,我不太赞同,转贴于此:

21# 2018-3-4 23:0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游老子庙而悟古都兴废,那可真应了司马光的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或早晨太阳初出,金光四射,撒向洛阳的建筑群,撒向远处的龙门伊阙。或傍晚时分,暮色苍茫,华灯初上,云烟缥缈。或雷雨过后,碧空如洗,伊洛山川,清新如画。人们站在洛阳上清宫所在的翠云峰顶远望,但见周围群峦起伏,山川秀美,城郭巍峨,宫殿宏丽,顿觉心旷神怡。就会体验到隋炀帝登邙山,观伊阙,为什么会发出 ‘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的惊叹,并决意营建东都洛阳城;就会重新领悟白居易在洛阳当“市长”时,于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登上高大的“五凤楼”的《五凤楼晚望》诗意:“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站在洛阳上清宫,更会体验老子所言之高深玄奥、神秘莫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物质上,老子强调“知足”与“寡欲”,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去除私心,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解老子尊崇自然,倡导和谐,否决争斗,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活,感悟“道”的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洛阳老子学会已承担保护和开发上清宫古迹,将遵循"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突出古迹历史风貌,展现古都厚重文化底蕴"的原则。同时,对其周边所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改造,应力求形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饮食、修学、养身、医疗"等为一体的旅游区,从而促进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游洛阳上清宫老子庙,想古都兴废故事,悟历史发展规律,真应了司马光的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Email:    zhaizhigao@163.com  13849904034
======================== ===
   附录1:“2007‘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与 洛阳上清宫复建奠基暨道家之源揭碑仪式在洛阳龙门东山宾馆和洛阳北邙翠云峰上清宫举行。 道家之源.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孙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中国墨子学会秘书长编审李广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保佑、郑州大学教授刘太恒、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沈享民、法政大学中日文化交流史博士宇都宫美生女士(日本)、法政大学博士生导师盐泽裕仁(日本)、河南大学研究生许氏明芳(越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刘文国、登封市中岳庙道教协会会长黄志杰、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 高级讲师陈大明、西安老子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陈永利、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市宗教局、洛阳市文物局、洛阳道教协会会、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电视大学、洛阳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老子学会、洛阳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洛阳市文联、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牡丹文学杂志社、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栾川县老君山景区、洛宁县人大办公室等八十余人参加此次盛会。洛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全乐;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刘为民到会祝贺。

     北邙翠云峰,自春秋末年老子在此修炼过,就与道结缘,成为中华民族的道源圣地,引起历代的关注。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当时,老子李耳正为周的柱下史和征藏史,受到牵连而被迫出走,在周王都西部要塞新安函谷关被守关将领尹喜掩护隐藏起来,著《道德经》,后归隐栾川老君山。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他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进,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从老子《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裨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取用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



22# 2018-3-4 23:25 评论 收起评论
九龙鼎上空的云 发表于 2018-3-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3# 2018-3-5 17:54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3-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资料,收藏!
24# 2018-3-6 16:12 评论 收起评论
小楼东风 发表于 2018-3-1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看不下去!
25# 2018-3-18 10:18 评论 收起评论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3-18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宫观变迁帖,说清国运城运史。
洛阳,亏欠上清宫一个庄严的道场。
26# 2018-3-18 12:0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18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淡远 发表于 2018-3-18 12:02
一篇宫观变迁帖,说清国运城运史。
洛阳,亏欠上清宫一个庄严的道场。

谢谢关注本帖。版主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为论证上清宫复建工程,洛阳开了两次国际论坛,当年陈义初、毛万春都参加了。但十几年来实施不了,至今仍是过去老样子。令人遗憾,更令人不解。





看看灵宝的函谷关

   

“函谷”是古代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谷中置关称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克,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函谷关有二:古函谷关,又称秦关,位于今灵宝市东北15公里王垛村。原关城依山而建,东、西、南墙遗址仍存,宽约12米,残高1—3米。

“秦函谷关”,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新函谷关又称汉关,位于洛阳市西约30公里、新安县城东约1公里处。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祖籍新安的楼船将军杨朴,因耻为“关外”之民,便上书汉武帝,愿以自己私财,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重建新关。考古勘察表明,新安县城东的汉函谷关关楼和关洞,是南北走向的一条很长的防线,主要还是东周王室的重要关隘要塞,老子骑牛会跑多块,东周老子那个时期,尹喜在这里守关在这里符合历史实际。




  在灵宝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实际上,老子的思想是在洛阳上清宫修道时形成的,在函谷关写的“道德经”是回忆录。


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为周室内斗,王子朝席卷周室典籍逃亡楚国,老子掌管的所有典籍档案全部丢失,新的周天子通缉,老子不得不骑牛逃亡。

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










  战乱时,道家讲不争是为了和平,太平盛世道家讲不争,是为了养生,为了一种生活的品质和从容。


27# 2018-3-18 13: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1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家世与归宿考
          作者 翟智高
   公元前571年,老子降生,因耳大,人们叫他“聃”。春秋时,人们喜欢称学识渊博的人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都喊老聃“老子”。
   刚出生时,老子体弱头大,眉宽耳阔,目光清澈而充满智慧。又因为他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时间长了,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司马迁把老子生地定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不知典出何处?
  关于老子的出身,《左传》的说法与《史记》不同,《左传》记老聃是王族,据《左传·定公四年》记:“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聃季家族世袭周王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锋,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聃季载。聃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聃季载皆少,未得封。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於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於聃。聃季载、康叔皆有驯行,於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聃季载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聃季载是周王室首任司空,即老子的先祖。老聃的祖上、爷爷、父亲就是周王朝司空的继承人。老子的父亲世袭任司空之职,全家应都在京城,老子应是其父亲在周都京城洛邑当官时出生的,高级京官的孩子不可能在乡下出生。老子虽未世袭任司空,但当上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也是周王室的重要官职。
喜学好问,老子在东周都城雒阳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官
老子少年时期就凭借父亲任司空的有利条件,在周都洛阳求进入太学读书,天文、历法、地理、史书等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没有不看的,文物、典章、史籍无所不学习,学问大有长进。
  随后,老子当上周王室守藏史,应该是沾了父亲司空的光。“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可以用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来形容。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入这样的国家级“周王室典籍收藏重地”当管理员的。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博览群书,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事儿特感兴趣。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成了当时有名气的人。孔子慕名专程到雒阳问礼于老子。
  据《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公元前538年,孔子同弟子南宫敬叔一同去东周都城雒阳,在耳闻目睹了老子丰厚的学识后,孔子感觉受益颇深,孔子向他的弟子赞叹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和孔子相比,老子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看问题的眼光更加超然,这也符合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心态。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孔子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由衷地赞叹老子犹如龙一样,合起来为一体,散开来满天彩霞,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神秘莫测。离别时,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东流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老子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都是一体的,都是自然之物,不值得伤秋悲月。


28# 2018-3-18 14:1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3-18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老子的归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骑牛西去写《道德经》留下不朽之著,写经地与归隐线路留下历史迷雾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周景王指定的接班人王子朝,因为是庶长子而不被晋国承认,王子朝打不过晋国,就将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到楚国去了。老子虽不热衷于周王室内的权力争夺,但由他保管的周王室典籍被拿走了,新的周天子悼王,以"失职罪”迫害老子。紧急时刻,老子骑了一头青牛西行,想一想,骑个牛能跑多快?能跑多远?。

   通辑老子的命令早已送达周王都雒阳的西大门新安函谷关要塞,这里是西去道路上的峡谷关口,地势险要,把守此关的官员叫尹喜,尹喜是尹文公的人,尹文公是遵从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支持王子朝当周天子的。尹喜又是老子的崇拜者,也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就知到老子来到,赶忙迎接。尹喜将新的周天子签发的逮捕老子的令牌让老子看,告诉老子,如今哪里也不要去了,以免被抓住。不如先隐居在我这里,躲过风头再说。

说起王子朝将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逃到楚国,还有一段历史疑案
   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灵王卒,子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周景王的第一个儿子王子朝是周景王的次妃子所生,虽是长子,又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欲立其为太子,但因是庶长子,遭到大臣刘耿、单旗(单穆公)的反对。《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对周景王早有不满。
   后来景王的正宫娘娘又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曰猛,大臣刘耿、单旗以猛是嫡长子为由极力拥立猛为太子。但猛为太子,却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希望有一个威镇天下的周天子,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单穆公等人借口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以王位传嫡不传庶为由与周景王作对。
  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决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颁诏而生病,景王病情严重时,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
  景王卒后,周大夫单旗、刘耿感到王子朝当周天子,他俩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暗中派刺客刺杀了周景王安排的顾命大臣宾孟,不承认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拥立王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单旗、刘耿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南宫极支持王子朝攻打单旗、刘耿。悼王猛下诏平叛,但他这个王不得人心,悼王只好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遵周景王传位于王子朝的遗诏,立王子朝为周天子。
晋国闻周王室有乱,借机以尊周悼王猛为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晋军攻打洛邑。王子朝不敌晋师大军围王城,遂带百官、周王室列祖神主、祭祀重器、史料典籍,迁居于尹文公之邑京(今洛阳西南)。晋军将悼王护送入王城。
   然而悼王猛虽借晋军复辟,可心中惊惧,没几天就死了。单旗、刘耿又立猛的亲弟弟匄为周敬王。晋军攻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退守于京。晋军撤走。六月,王子朝帅师击败敬王匄之师,重回周都王城。周敬王匄退居王城东的翟泉(今汉魏故城一带)。
   因为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宁愿有一个懦弱无能的晋国傀儡周敬王匄,而不愿意有一个强势的、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的王子朝为周天子。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晋境之黄父,商议以“扶嫡灭庶”为平定王室之策略,扶嫡即以周敬王匄为周天子正统,灭庶即不承认周景王传位于庶长子王子朝的遗诏,灭掉王子朝。
   晋赵鞅令其他诸侯国向敬王输送粮草,派兵保护翟泉的敬王匄。四年七月,晋荀跞、赵鞅率晋军入周,攻王子朝。十一月,王子朝兵败,遂带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挟周王室列祖神主、祭祀重器、史料典籍,南奔楚国。 后来晋又派人到楚地刺杀了王子朝,但周室典籍却不知下落。因而《左传》、《公羊传》等史册典籍,描写到夏商周的历史,大部分都是通过人的对话(近似回忆录方式)来叙述。后世司马迁作《史记》,周的确切纪年只能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确切纪年弄不清,就是因为再往上的周室典籍丢失了。
   老子被尹喜搭救,对尹喜很感激。应尹喜所求,凭着记忆把往日的心得体会整理写成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之后,尹喜安排送老子到洛河、伊河上游一带,隐居于深山老林更隐避的地方,即今天的栾川景石山,(景室与警世谐音),老子《道德经》不愧为警世之作,后世把老子最后的归宿地栾川景石山称为老君山。
   老子写经的“函谷关”究竟是新安县还是灵宝,要看当时的历史事实。应搞清楚在周景王至周悼王时期,洛阳周王室西部的关塞在哪里?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其强的思辨色彩,比如,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流传深远《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林语堂曾说,《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


29# 2018-3-18 14:42 评论 收起评论
康力 发表于 2018-3-22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赞。
30# 2018-3-22 19:22 评论 收起评论
剑非音 发表于 2018-11-24 0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31# 2018-11-24 09:07 评论 收起评论
往事悠悠 发表于 2018-11-26 0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古迹多,上清宫如果放在郑州,恐怕早被包装成旅游圣地了
32# 2018-11-26 05:4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8-11-2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18-11-26 05:42
洛阳古迹多,上清宫如果放在郑州,恐怕早被包装成旅游圣地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发掘河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造福当代,传之久远。洛阳的当政者要努力啊。
33# 2018-11-26 18:46 评论 收起评论
往事悠悠 发表于 2018-11-28 2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自古战乱之地,除了龙门,能保留的都在地下,龙门,白马寺,关林,以前都是破旧不堪,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巨变,上清宫还有下清宫规划好的话,以后也是个胜地,老子名气太大了
34# 2018-11-28 21:47 评论 收起评论
一阵风3 发表于 2018-12-1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赞
35# 2018-12-12 16:05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