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它有何象征意义? 洛阳应天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隋炀帝年间。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的洛阳宫城紫薇城正式开始兴建。紫薇城的正南门最初并不是叫做“应天门”,而是在当时被称为“则天门”。则天门是一座呈现“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它主要组成部分是由门楼、垛楼、东西阙楼以及下面四周廊屋,它们相互之间连为一体。 则天门在隋唐皇室举行重要仪式的主要场所 则天门在隋朝时期作为隋朝皇宫的正南门,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当时朝廷重要的大事基本上都在则天门上举行,例如新皇登基、改元、大赦、接见外宾、举行宴会等,这个重要的皇室习惯一直被沿用至北宋年间。 到了唐代神龙元年(武则天和唐中宗使用的年号),为了避武则天的名讳而把则天门改称应天门,也叫五凤楼。据历史记载,公元690年,67岁高龄的武则天自立为皇帝,弃用国号“唐”,改国号为“周”,定都城在洛阳,并把洛阳称为“神都”,史称“武周”。 洛阳应天门的名称在历史上有哪些变更? 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郑”,同时也把则天门改名为顺天门。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则天门为了避“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而改名应天门。同年十一月,为了避唐中宗尊号“应天皇帝”而改名神龙门。之后没多久又复名为应天门,从此应天门一直沿用至今。 洛阳应天门的建筑形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皇宫的修建 《唐两京城坊考》 载: “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唐) 武德四年( 621) ,( 秦王李世民) 以其太奢,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弘机更加营造。 洛阳应天门建成后经过多次改建扩建,李世民时期认为应天门过于奢侈,就命人用火把它烧毁。到了唐高宗显庆初年才重新修建应天门。 当时建筑的格局构造为“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单单就是应天门下部的台基东西范围就达到了137米,南北方向60米,城门进深25米,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建起了一座高达35米的城门,其规模及壮观程度不言而喻。 应天门建设时有两重观,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紫薇观”。应天门上的阙楼最初是采用单向三出阙形式,阙楼就是城门前的望楼,三出阙是阙楼中等级最高的。在考古学家经过遗址考察推断,唐朝之前的应天门为单向三出阙,而到了唐朝重建应天门时才改为后来的双向三出阙。 应天门天子三出阙就成了以后中国古代礼制最高的都城门,这种皇帝享用的最高礼制一直被沿用至元朝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皇宫城门阙楼已经有所衰退,已经再也没有三出阙这样高等级的阙楼出现。 应天门的建筑群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面历朝历代的皇宫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就算是到了明清时期,北京故宫午门很多地方就是参照应天门而进行修建的。 应天门有哪些象征意义? 《隋书卷二○·志第一五·天文中》:“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坐落在紫薇城正南的应天门,其取名的寓意就是为了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是天上帝王所居住地紫薇宫的正门,也被称之为“阊阖”。它在七十二星宿中,被视为东方七宿之首角宿,因为天上有两颗星犹如苍龙的两个角而得名,古人认为这是黄道经过的地方。这才有了“上合天门入明堂”的说法。所以古代帝王为了让天下人认可,就连居住的皇宫都要牵扯上神话中的事和物。
32#
2020-9-21 21:40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