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与再生的循环

2019-12-04 22:18 92294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灭亡与再生的循环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19-12-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一年春节期间,在河北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发现了一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这处埋葬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邺城考古队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

佛头出土
北齐佛教造像
发掘现场
出土的彩绘佛造像
出土的彩绘造像

推测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武宗会昌灭佛,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各留二寺,每寺僧各留三十人。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拆寺院所得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石像砸毁。那时有一些信佛的人,举行隆重的法会,将灭佛活动中损坏的佛像佛像集中起来,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将他们埋葬起来,以积累功德。他们相信,将来有一天这些佛像还会重见天日。   会昌灭佛没收了大量寺院田产。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释放寺院闲杂人五十万以上。得到大量财物、土地。  
  但唐武宗灭佛的第二年,武宗突然暴病身亡,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主持灭佛的宰相李德裕被流放到海南岛,最后死在那里。后来,李德裕的骨殖,由他的孩子从海南运回中原,埋葬在洛阳伊阙龙门南边的伊川县窑底村北侧的坡上。
   无独有偶,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也曾出土过类似的佛像窖藏,直到今天,这些千年以前的佛像仍然散发着动人的光泽和炫目的色彩:











由翟智高先生主持复原的北魏阿弥陀佛立像佛像,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北京灵光寺大和尚释常藏收藏

9北魏阿弥陀佛立像9_.jpg


由翟智高先生(13849904034)主持复原的北齐菩萨立佛像,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北京灵光寺大和尚释常藏收藏

8北齐菩萨立9jpg.jpg



10 北齐普贤菩萨_副本.jpg
由翟智高先生主持复原的北齐普贤菩萨像,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北京灵光寺大和尚释常藏收藏
北齐普贤菩萨010.jpg

10 北齐普贤菩萨_9.jpg

由翟智高先生主持复原的达摩铜像,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北京灵光寺大和尚释常藏收藏
15078181949309.jpg

达摩一苇渡江铜像4_ 1.jpg


















发现佛像埋葬坑出土
   在北吴庄北漳河滩沙地内,邺城考古队注意到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比如发现一些汉白玉碎石,于是决定在此进行考古勘探。1月10日,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佛教造像埋葬坑。鉴于遗迹的重要性,很快便开始了抢救性发掘。
有近3000件佛像
   当考古人员在现场进行了RTK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然后去除上部5米左右厚的流沙层时,“所有的人都傻了”,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个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的不规则方形土坑。从中发掘出土编号佛造像2895件(块),造像碎片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
   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这批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一是埋藏坑位于邺南城外郭城区内,其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是编号佛教造像数量达2800多件(块),其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
   三是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题材包括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这些都充分显示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四是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佛像埋葬坑出土
  
文物保护
色彩保护成大难题
本次出土的佛造像,除了部分无色外,很多都色彩艳丽。如何保护佛造像颜色成了一大难题。
   朱岩石队长介绍,有关专家已选取最小的碎片,进行色彩等技术分析,以形成预案推广运用。
   早在发掘时,在文保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表面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第一层宣纸包装用于平衡湿度,第二层气泡塑料薄膜包装用以防摩擦碰撞,第三层塑料薄膜用以密封。
   据介绍,目前色彩保护、金箔装饰的加固、近3000块碎块的拼接缀合这三项难题形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将陆续实施。
待解之谜
是否源自灭佛运动
   这批佛造像是什么时间、由谁埋入地下的?这背后有怎样的一段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前者指的是因反对佛教,将佛像砸碎,杂乱填埋。后者指的是佛教信徒为了做功德,看到古代残像就收集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埋下,有的还在上面建塔。
  从考古中发现,这些佛造像的摆放杂乱,可能属灭佛而非痤埋。另外,我国史上有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其中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统称为“三武灭佛”。鉴于本次出土佛像中,发现了个别唐代风格的造像,推测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代灭佛运动。
  但这些零散的碎块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埋藏坑与具体遗址或古代寺院遗址是否有关系?它对于东魏北齐邺城南城外郭城的探寻能够提供怎样的线索?还有待后期研究揭开谜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