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这块“栓船石”竟然印证了一座消失了的上古湖泊

2019-11-28 16:56 114422人阅读 1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伊川这块“栓船石”竟然印证了一座消失了的上古湖泊

[复制链接]
榆木疙瘩 发表于 2019-11-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川这块“栓船石”竟然印证了一座消失了的上古湖泊

   “栓船石”位于伊川县高山镇最高主峰憩鹤山(俗称高山台)峰顶,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关于该石,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舜帝之时,公共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九州大地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高山镇地势较高,但当时仅露憩鹤山峰顶一块小小的陆地。北可望龙门,西可望见半坡山(位于今伊川县和宜阳县交界处),南可望见海东庙坡(今伊川县鸣皋镇境内),其余则是茫茫一片江水,古称“五洋江”。当时这一片辽阔的水域并不能居住,偶有行人驾船在水面上来往。于为了行驶方便,人们便在憩鹤山峰顶这块路出水面的大石头上开凿了一道约有30公分的凿洞,便于行人栓船歇息。



    当时,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伊川的民间传说是,大禹凿开了龙门山,让洪水纷纷注入黄河,位于伊川、嵩县、宜阳等地的“五洋江”最终消失,陆地才显露出来,后来才有了人们从外地迁来定居。
    这个传说还有其他版本:一个放羊的孩子偶然得到了神仙的一把金斧子,把龙门山劈为两半,才让“五洋江”里的洪水流走了。
不管版本如何,“五洋江”的存在应该是比较确定的,那么该石为远古时期栓船之用似乎应该有此一说。从照片上看,该石凿洞附近有一道一米左右的勒痕,非是一日一时造成的。其年代久远可见一斑。



    这块平凡又神奇的石头,几乎每个高山人都知道它的传说,也应有不少人到此游玩过,拍照过。但今天,我和朋友再一次近距离和它“亲密接触”,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不仅仅是年代久远:石身远看像卧龙,近看像雄狮;凿洞从背面侧看像凤眼,从东面正看像极了海豚,从南面侧看又像绝了一匹汗血宝马的马头,马的眼睛特大特神,似乎还有一道泪槽;继续从东南方向看,顶部突出的巨石又像一只庞大的海归趴在马脖子上,连海龟的面目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这算不算造化奇巧,鬼斧神工?“栓船石”位于伊川县高山镇最高主峰憩鹤山(俗称高山台)峰顶,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关于该石,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舜帝之时,公共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九州大地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高山镇地势较高,但当时仅露憩鹤山峰顶一块小小的陆地。北可望龙门,西可望见半坡山(位于今伊川县和宜阳县交界处),南可望见海东庙坡(今伊川县鸣皋镇境内),其余则是茫茫一片江水,古称“五洋江”。当时这一片辽阔的水域并不能居住,偶有行人驾船在水面上来往。于为了行驶方便,人们便在憩鹤山峰顶这块路出水面的大石头上开凿了一道约有30公分的凿洞,便于行人栓船歇息。
    当时,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伊川的民间传说是,大禹凿开了龙门山,让洪水纷纷注入黄河,位于伊川、嵩县、宜阳等地的“五洋江”最终消失,陆地才显露出来,后来才有了人们从外地迁来定居。




    这个传说还有其他版本:一个放羊的孩子偶然得到了神仙的一把金斧子,把龙门山劈为两半,才让“五洋江”里的洪水流走了。
不管版本如何,“五洋江”的存在应该是比较确定的,那么该石为远古时期栓船之用似乎应该有此一说。从照片上看,该石凿洞附近有一道一米左右的勒痕,非是一日一时造成的。其年代久远可见一斑。



    这块平凡又神奇的石头,几乎每个高山人都知道它的传说,也应有不少人到此游玩过,拍照过。但今天,我和朋友再一次近距离和它“亲密接触”,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不仅仅是年代久远:石身远看像卧龙,近看像雄狮;凿洞从背面侧看像凤眼,从东面正看像极了海豚,从南面侧看又像绝了一匹汗血宝马的马头,马的眼睛特大特神,似乎还有一道泪槽;继续从东南方向看,顶部突出的巨石又像一只庞大的海归趴在马脖子上,连海龟的面目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这算不算造化奇巧,鬼斧神工?



    在栓船石西边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处“仙人石”,是大禹的遗像?还是赐给牧羊童的那个神仙?模糊的轮廓,诉说着遥远的传说,见证着五六千年来的沧桑巨变......

    文字作者:霜冷伊河 图片:灵枫摄影



真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9-11-28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言之有据,应加为精华。
龙门山以南,古时应是巨大的湖泊。那一带与水名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水寨,白沙,洒洛,鸣 皋,洁泊,潭头等地名。
依据龙门伊阙附近的地质构造不应该有那样沟壑。那一带是东西向的构造,龙门的泉水即出自这组断裂构造。没有在河流通过两侧没有发现有南北向断裂构造的痕迹、我在那一带拍了一些照片,足以证明这一点。
古人的传说应该更接近于事实。龙门山以南是浩大的湖泊,龙门山堵住了湖水北去的通道,但那里相对于龙门山来说海拔较低,地形相对低洼,宜于开凿。古人因势利导,就在那里为湖泊凿开了一条北去的通道,即目前我们看到的伊阙。否则无法解释上述现象。
进一步推测,正是有了这样的开凿,后人在两侧的已经开凿的石壁上发现了厚层的优势灰岩,才萌发了雕凿石窟的念头,才有了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




沙发 2019-11-28 18:48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