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了教师教数学课,管理两个班级的孩子,到做副校长做教学研究,管理学科教师业务,直到做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管理一个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管理从头至今都在被不断重新定位着。管理的目标是人,手段是人,生产力因人而产生,纵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最终达到学校的进一步成长。但实际上,教师的成长才是一切发展成长的制动中心,因为,管理必须是一群人一起成长的过程。
管理就是一群人的远行,能否走下去,能否一步一个脚印走出闪光的足迹,能够回过头来问心无愧不留遗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群人一起成长,需要价值标准的引领,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优秀的行动逻辑,去决定去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能够在学习中实践,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内省,在关系搭建中创建期待,在平凡坚持中造就英雄,在情感跌宕中感受路途风景。一本群人一起成长一定需要理性的思考内容,一定需要英雄的诞生。用每一个人的奋斗去引领一群人的成长,一群人当中不论是谁,拼搏奋斗是正能量的召唤,用一群人的共同奔跑,成就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以奔跑的共同姿态形成一种文化的新生长。
读更多的书——价值标准的引领
一群人的远足,有的人想去看草原,有的人想去登高山,并不是每个人心目中的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人的思维是由教育价值观决定的,这就需要价值标准的引领,读书是一种让人快乐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读同样的书,才能见到同样的思想,打开黑暗里的亮窗,才能照见自己的影子,去低头反观自己。《论语》的经典,《论中国》的客观,《王阳明全集》里的智慧,《学记》的睿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浪漫情怀……读书的厚度决定思想的高度,看得书越多,越看清自己的渺小,越懂得谦虚做人的道理。你看的书越多,认识的“前辈”越多,读书是最有效的“社交”,你从伟人和教育家那里得到的智慧也就越多。
校长不能够只自己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引领着一群人一起读书学习。读同样的书,悟同样的道理,生长出同样的思想。否则,和团队的思想学习差距越大,越无法实施好办学理念和方案。思想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处在两个理论逻辑体系里的认知,是不可能跨越理想与现实的沟壑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理论水平高的领导者,无法让理论落实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水平高的实践者处在低水平的群体中,会体会到痛苦,而不是自豪感带来的快乐。
一所学校就是要一群人一起到达目的地的,一起去往同一个精神领域。这样的领域既不是学校办学企及的水平,也不是生源发展下的规模质量,而是这群人的思想高度。相同相近的价值标准水平的一群人,能够最快速度的落实好工作愿景,减少到最少的摩擦力,产生最大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一起享受路途故事中的笑与泪,能在情感体验中彼此成就对方。
人生目的存在正确性问题和合理性问题,人生目的就是终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人生并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如果只是为了赶多远距离的路,你会一路看码表公里数,会忘记感受自己的成长。同样是工作,有的人抱怨着去做,有的人心怀感恩去做,一份能够让自己不断追求极致的工作,是快乐产生的源泉。
我们时常最担心的不是工作有多累多困难,而是自己没有以前那样激情澎湃。当我们开始有了抱怨和畏难情绪,我们也就失去了可贵的动力。如果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了新想法的灵感,而且根本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就必须知道只剩下了堕落灵魂留给自己的惶恐不安。
读书这种行为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完全认同于现实,读书证明我们还在寻找答案,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未长大。在不知不觉中,人生价值标准已经被逐渐确立,读同样的书,分享不同的故事,碰撞交融争辩认同,相同的价值标准就在一群人中开始弥漫。
做更多的事——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群人共同的成长,因为各种不同经历和见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思维方式则是主要矛盾影响因素。思维方式包括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高级的思维方式,会懂得降低矛盾成本,去除不必要的情绪化消耗,时刻保持一致的做事目标而带来的互利共赢思维。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具有正向的思维方式,那么能力越强、热情程度越高,最终产生的结果就越好。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负向,那么,能力越强、热情程度越高,最终产生的结果就越糟糕。
在共同的做事过程中,有的人是目标责任制思维,既完成目标,又不影响接下来工作的发展值,这样可持续的思维方式即为正向思维。而有的人则不同,只考虑眼前利益,不考虑持续性因素,譬如团结和谐共处等,虽然完成既定工作,却给下一步工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在思维肽里形成固定链状结构,这种在做事中共同建构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形成。所以,管理鼓励更多的分工交叉,而不鼓励孤立和绝对割裂,或者说更需要大多数人和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完成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才有可能在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中,促进正向思维方式的发展形成。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让同样的时间和资源,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思维方式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的质量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固有所谓的能力,就是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优秀的人都擅长于独立深入思考,注重目标思维。能够不断地追问为什么?通过不断地追问来深挖自己内心的诉求与想要达成的目标,直到把它们想得足够清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挑战性思维,充分权衡利弊,在做好一切能准备的事情后,才勇往直前地往“虎山”而去。
目标思维、利他思维、欣赏思维、挑战思维和欣赏思维,是优秀者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是在团队共同做事情的过程中,围绕目标团结协作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变得更为清晰,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靠语言,靠的是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过程中的达成。
流更多的汗——行动逻辑的形成
当工作出现了困难,有的人会直面困难,有的人却会找借口回到原点,而且你会发现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重演,这是由不同人的不同行动逻辑决定的。
完成一项工作,有的人总等候别人布置,有的人会主动开始进入状态,做充分的前期准备,用最好的方案执行;有的人碰到问题就会左顾右盼寻找他人责任,而有的人马上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寻找自己问题;遇见新的工作,有的人马上找风险,能够说出许多“不可能”的数个理由,目的就是放弃,不愿意尝试,而有的人,则马上寻找突破口,哪怕只有一种可能也要试一试,即使不成功,也能够获得失败的经验。
后者的行动逻辑与众不同却屡屡制胜。他们信奉“没有不可能,只有不肯做”,“激情比能力重要”,“小事做精细,大事才精彩”,“想到就去做,只有做才有可能接近成功”。行动逻辑根深蒂固的差别,明确区别出执行力的强和弱。
羡慕别人拥有好身材,不如悄无声息开始锻炼身体的计划,并且从不间断;看到别人口才好演讲能力强,医生水平突破演讲恐惧,那就先冲上台再说;惊呼他人能够写出好文章,最好的办法不是先去搜集资料,而是马上坐下来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然后接着往下写,等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办法。
行动逻辑里没有等待再等待,只有尝试再尝试。等待、默默发力不是最好的准备,只有跨出第一步才叫执行,只要开始,最难的部分就已经过去,只有敢于决策开始,全身心投入行动,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必然到来的成功。
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打中了一只兔子,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的逃生,猎狗穷追不舍。担心没命的兔子拼尽全力奔跑,猎狗追不上了,悻悻地回到了猎人身旁。猎人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很不服气的辩解自己已经尽力而为。
兔子的竭尽全力和猎狗的尽力而为,就是两种不同的行动逻辑,行动就要付出,付出就要流汗,流更多的汗,才能够看到付出的成果。把工作当任务,就是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工作,自己会把自己变成“非主流”。用已经做过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内疚,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凡事从不竭尽全力,直到有一天已经不再能够竭尽全力。
我读书的时候跑800米,听信了其他人讲的“刚开始不要尽力跑,最后冲刺阶段再发力”的逻辑。就按照这个“预设”去跑,一开始漫不经心,结果最后想竭尽全力的时候,却使不上力。竭尽全力就要从头到尾从始至终都竭尽全力,才有可能出现奇迹。
追问:管理是……
管理不是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而是在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的过程中,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对照实践的深入思考,让一群原本价值标准各不相同的人,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具有精神高度的价值标准。
管理不是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达成,而是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的经历中,用一群人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去提醒每一个人需要建立的思维新构造。在矛盾丛生的繁杂工作中,依然懂得目标挑战的意义,懂得主要问题与次要矛盾的谁先谁后,学会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给自己设置障碍的高级思维方式。
管理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经验的获得,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经验获得的情况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全心全意用心感受。懂得流再多的汗都不会白流,做更多的作业都不会白白付出,经历再多的失败也都能够换来体验。假如竭尽全力的行动逻辑,能够成为一群人的逻辑圣经,这个团队将会形成不可阻挡的行动力。
管理是一群人一起成长的过程,教育是一边学习一边长大的信奉。因为期待成长,就会总以为自己从未长大,所以从来都会像个小孩子一般去拼尽全力。
作者: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青青
201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