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的张玉良:转型不是去地产化

2019-07-15 18:11 11829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绿地控股的张玉良:转型不是去地产化

[复制链接]
清雅小居 发表于 2019-7-1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7岁的绿地控股(以下简称“绿地”)和63岁的张玉良,还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至少张玉良自己认为,只要还有能力以及身体条件允许,股东支持他在董事长位置上坐下去,他就会继续。“因为之前做得不够好,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在5月16日的绿地集团年度股东大会上,张玉良坦陈。

坐拥万亿元总资产,如今的绿地已经不再是一家纯粹的房地产公司。

张玉良带领着这头“大象”,从之前以房地产为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和大消费协同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升级,重组成立大基建、商贸和酒店旅游三大产业集团,“地产+多元产业”全面推动房地产主业高质量的发展。

绿地的多元化也已经不是在起步阶段。至少,根据2018年公布的年报显示,大基建的营业收入跟房地产已经接近,前者为1481亿元占据总营收的42.5%,后者为1615亿元占46%。而同比增长率上,前者为41.33%,远远超出后者的7.3%。这放诸任何一家多元化房企,都是不能想象的。

中长期可观发展空间与短期的资本市场表现,有时候需要时间来熨平。对于近年来被其他房企赶超的规模体量、相对低迷的股价表现等,股东会上小股东们对公司提出了质疑。

对此,张玉良回应,除非特殊情况,绿地在未来三年里实现20%?30%的增长不是问题。

另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今年绿地的工作重点中,继续推进混改是一方面,不排除通过子公司进行定增或者创造新的方案来进行定增;另一方面则是加快项目的结算。

绿地式混改

绿地在混改上,本就有着不容忽视的发言权。

2015年通过引入五家投资机构入股金丰投资,绿地实现了整体上市,也创造了A股当时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借壳”。这是绿地的辉煌时刻,也被外界认定为国企混改的典型案例。

上市之时,绿地形成了多元化股权结构。占总股本28%左右的是公司的员工持股会上海格林兰投资;其次是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三家国企,分别为:上海地产集团、中星集团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剩余股东占据24.92%。

对于混改,张玉良颇有心得。他曾称,只要具备混合所有制、企业班子想做事、政府要放手等几个条件,绿地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未来,绿地准备参与央企的改革,参与各省地方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的确,在此后的时间里,绿地在自身的股权层面不断推进混改。虽然上海国资是绿地控股最大的实际控制人,但是并不参与公司日常的运营。这也就意味着绿地的经营权主导权始终在职工持股会及管理层手上。

在具体的业务层面,绿地还在推进着其他企业的混改。最早开启的是大基建领域的混改:2017年通过2亿元增资扩股贵州建工,再到2018年参与天津建工集团的混改。

到了2019年,绿地又首次在大消费领域迈出混改的步伐,实现对东航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项目。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而言,如果能在更高层面的母公司混改上有所突破,对于绿地而言是新的机会。”张玉良在股东会上表示。

按照时代周报记者的了解,今年3月,张玉良见了国资委的相关领导,并受到了对方对绿地在混改尝试上的肯定和赞许。

在股东会之前,阿里巴巴入股红星美凯龙一事触动了张玉良。“其实长期以来股东结构比较稳定的话,未必对市值有提振作用。加上绿地员工持股会里新员工比较少,对员工本身的积极性的刺激并不大。”他称,要是能在重要股东中有所变化,可能股价也会有所改变。

进步和空间

对于绿地近三年的发展,张玉良还是给出了相对满意的评价。利润、收入和负债结构,被认为是平衡的。

根据公司2018年财报,绿地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84亿元,同比增长20%;3875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6%;利润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26%;净资产收益率增至17.14%,同比增长13%。

负债结构上,2018年的有息负债余额为2689亿元,较年初减少71亿元,同时期内持有货币资金约810亿元,净负债率为171.83%,较2017年的206%有所回落;另外,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两年回正,达到422亿元。

不过,张玉良对公司近三年的ROE指标更为满意。一是跟过去的绿地比,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增长13%、15%和17%;二是跟上海国企和央企比,绿地在2018年17%的数值至少是前者的2倍,后者的4倍。

“绿地未来肯定还会保持高增长,在内部经营要求中,会比对外公开的还要高出10%?15%。”张玉良在当天股东会上表示。

产业协同的效应也在显现。大基建的营收在2018年开始跟房地产主业并驾齐驱。

在绿地规划中,2020年大基建产业目标经营收入超过4000亿元,占据整个集团的半壁江山。

事无完美。大基建在毛利率的表现上并不乐观。根据2018年的财报,仅为3.72%,同比减少0.03%;远比房地产主业27.01%的毛利率要低。

“但今年大基建有望贡献更大规模的利润。”张玉良坦陈,绿地的大基建将会成为科技型的大基建,净资产回报率将能实现8%?15%。

张玉良认为,绿地的业务结构还是很有竞争力:“经历2015年和2016年的调整,2017年和2018年在持续稳步增长。”

加快资金回流

眼下,绿地也在推进销售去化率和项目结转。

张玉良在股东会上算了一笔账,在截至目前6000多亿元已经销售了的货值中,33%左右为已经竣工的但并没有结转。

“有的项目的结算周期是有点长。”张玉良表示,往往发生在定位高端的项目,或者规模大的社区,以及存在比较复杂问题的项目。

从年报数据显示,绿地2018年的回款率的确有所下降,为77%,在此前的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79.4%、80%。

可行性的办法就是要继续推进项目去化和结算。

绿地今年拿下的上海董家渡项目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案例。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这个总建面近120平方米的巨无霸项目,其预销售金额约700亿元,将在今年三季度率先推出商业和办公部分,住部分争取在年末进入销售。

按照张玉良当天对时代周报记者的介绍,项目已经进入全线施工状态,此前尚未办下来的相关文件已经在近期内完成。

“期待成为绿地在上海的地标。”他首度对外表示,如果有特殊需要,自持部分或许能稍作降低,比如可以根据重大工程规定中,通过对整栋楼引进大公司的方法进行。

一些小股东对绿地为该项目提供担保的一份议案投出了反对票。

“不用担心这个项目的资金。”张玉良回应小股东们的忧虑,绿地可以在这个项目上做到现金流的平衡。

对于张玉良而言,外界的质疑对绿地而言是好事:“现在企业每天在奔跑式前进,路上有风有雨,风雨兼程是常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