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企业沟通手册(五.12)3.7.3 NGO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合作案例

2019-06-08 07:42 51102人阅读 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NGO企业沟通手册(五.12)3.7.3 NGO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合作案例

[复制链接]
月下笛 发表于 2019-6-8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7.3 NGO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合作案例
这是由一位新加坡商人在上海注册成立的一家NGO,机构内残障员工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回收大公司办公室咖啡渣种植蘑菇的巧思创想、及机构人员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精神,使他们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和长期合作伙伴。
案例26:
     欣耕工坊向SAP公司销售手工艺品、为公司培训志愿者;与公司合作回收咖啡渣种植蘑菇
欣耕工坊 与 SAP公司
官方网站/博客/微博:
http://blog.sina.com.cn/xingeng999
http://www.weibo.com/xingeng999
http://www.sap.com/china/about/saplabs/index.epx
媒体链接:
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7/18/
content_78.htm
http://city.ifeng.com/cshz/hz/20120222/220105.shtml
http://gongyi.qq.com/a/20100908/000036.htm
案例提供者:欣耕工坊负责人以及SAP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主管
唐珂女士
     2010年8月上海公益季活动,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上海恩派 (NPI) 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邀请企业去参观比较大的社区组织。张晖作为SAP公司CSR负责人,到达现场。在他去参观另一社区组织,即浦东塘桥社会组织活动中心的时候,路过塘桥走廊,看见一位先生摆了茶摊,他和同事就停下来喝了一杯茶。只见那位先生指着摆放了漂亮的手工制品的展厅笑问道:“进来坐坐吗?” 张晖和同事就进去了。这一迈步就变成了一个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起点。
      朱柄肇先生,新加坡商人、欣耕工坊创始人,向张晖和同伴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深深打动了SAP中国研究院所有在场的志愿者代表,大家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朱先生从新加坡来到中国做生意,因看到河南艾滋村惨状而于2006年弃商从事公益,在艾滋村为当地农民培训生产技能,帮助他们生产并销售手工艺品。2007年,朱先生在上海成立了欣耕工坊,培训残疾人制作手工艺品,帮助其获得自主发展能力。朱先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以及他讲述的社会企业模式激起了在场SAP员工们的兴趣,大家从企业运作的角度与朱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欣耕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商业运作方面的建议。从此,欣耕成了SAP的供应商,SAP向其采购小礼品,并为其组织慈善义卖,还组织企业志愿者参与其举办的社区志愿者活动。
       欣耕最新的公益产品是用废弃的咖啡渣作为有机肥料种植蘑菇。朱先生不惜花费欣耕支出的30%聘请专家用一年多的时间来开发该技术,又从SAP等大公司那儿回收废弃的咖啡渣作为原料,待菌菇棒培育成功后,取名 “MuMuCoCo”,卖给SAP等大公司员工,由员工自行将其养大。小纸盒里长出的各色蘑菇,成为写字楼里崭新的一景。与此同时,用不完的咖啡渣,朱先生还在请专家用来做生态农业的试验,看可否种出蔬果花卉。
      朱先生之所以花大手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是因为商人出身的他深知公益产品与商业产品一样,须能经受住市场的竞争,必须靠产品质量而不是靠客户的同情心来销售。欣耕负责人认为,与SAP合作这四年,自己和同事与SAP之间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在项目设计上和对公司了解上有了变化,现在不仅欣耕会去找公司,而且公司也会主动来找欣耕,双方都有需求。
         而SAP公司CSR主管唐珂女士和前任CSR经理张晖都认可欣耕为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认为欣耕在经济上自力更生,而不是抱着等靠要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而欣耕创始人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也很会用心把握时机,他讲的故事非常打动人。
点评:
        当一个机构诞生不久,尚不够强大时,机构负责人的眼光和能力基本可决定该机构的生死。此案例中NGO负责人是一个有眼光有能力的人,所以他的机构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得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
        此案例中NGO负责人和企业CSR负责人恰好都是既有服务社会的愿望,又懂得遵守规则的人,两个机构又都是有志于实现各自的社会责任的机构,加之NGO负责人有着商业背景,精通对方的工作语言和行事规则,因此两机构之间必定沟通无碍,一拍即合,很快就找到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标,并一直对对方表现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合作必然是较顺畅的。NGO朋友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像SAP这样的大公司里的CSR部门,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的电话电邮请求其资助某项目和活动的。最终能够打动它的,一定是不同寻常的项目和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爱,而且是表述清楚的大爱。NGO工作人员不仅心中要有大爱,而且还应学会如何适时精当地向沟通对象表述出来。

小贴士7:NGO该向企业学习什么?【4】
首先,我们看一下NGO与企业的运作有什么不同:
1. NGO以社会目标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企业以商业目标为导向,以赢利为动力。
2. NGO更关注过程,比如参与性、赋权等;企业更关注结果,比如销售额、财务报表等。
3. NGO内部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内部流程简化,信息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
4. NGO很少与市场打交道,缺乏市场意识;企业直接与市场打交道,有丰富的市场经验。
5. NGO的管理有些人治化,精英人物占统治地位;企业的管理强调制度化,凡事有章可循。
6. NGO的组织架构比较固定,缺乏变革动力;企业的组织架构经常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7. NGO的薪资福利缺乏弹性,没有激励机制;企业的薪资福利与绩效直接挂钩,奖优罚劣。
8. NGO的成员大多来自同类机构,企业的成员大多来自于同类公司,属于不同的人际圈子。
然后,我们再看看NGO该向企业学习什么:
1. NGO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开展适当的商业活动,比如开办社会企业,而且要有赢利能力,一方面为NGO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一方面实践NGO的社会理念,比如助人自助,公平贸易,关注弱势等。
2. NGO不但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不能产生效益的项目不能做,严重超出预算的项目该停就停。不能只考虑产出,还要考虑投入,投入/产出比要合理,珍惜每一分捐款。
3. NGO应该简化内部流程,提高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每个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实施的周期应该尽量缩短,不能一拖再拖。
4. NGO应该主动走入市场,项目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前期要做市场调研,后期要做市场反馈。
5. NGO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NGO内部应该更民主、更公开、更有参与性。
6. NGO应该提倡扁平化管理,组织架构应该随着机构发展而变化,只有变革才能成就未来。
7. NGO应该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薪资福利与绩效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干不好的就要走人。
8. NGO应该从企业中吸收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互相取长补短。

思考题:
1. 您所在的NGO曾经与企业合作过吗?如果合作过,效果令您满意吗?出现过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的?
2. 您能分享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各一个吗?
3. 您的NGO有专人负责与企业沟通吗?如果有,工作成绩如何?
4. 您觉得本章提及的与企业建立合作的步骤和保持长期合作的步骤,有哪些适用于您的NGO?
5. 读完本章,您对于机构与企业合作产生新想法了吗?如果有,可以分享一下吗?
6. 本章案例中,哪一个最适用于您的NGO?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