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 > 日本新年号“令和”与中国典籍 作者:翟智高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9-4-1/1777376.aspx 日本NHK电视台4月1日报道称,经过日本各界代表研究讨论决定后,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宣布了日本的新年号:“令和”。1日,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有日媒记者提问称,以前日本年号都来自中国典籍,但这次是第一次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中方怎么看待这次改变?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说,有关日本的年号,这是属于日本内政,我们对此不做评论。 令和,日文读作“れいわ”,寓意是美好吉祥而和平和谐,取自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卷五《梅花歌三十二首并序》,是出自《万叶集》中的日本汉文学作品。 “令和”这一新年号出自日本汉文学,与我国古代文学典籍《文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万叶集》(日本公文书馆藏江戶刊本) “令和”二字不是《万叶集》所载和歌的内容,而是出自用汉文撰写的序,日本天平二年(730,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正月,时任位于九州的太宰府长官大伴旅人(655—731),召集本地筑紫的官员们三十余人,在其宅邸宴集赏梅,宾主唱和,吟咏梅花,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和歌。
在梅花歌之前有一篇汉文序,作为解题介绍了当时雅集咏梅的时间、地点和气候等创作背景,其全文如下: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加以曙岭移云,松挂萝而倾盖;夕岫结雾,鸟封縠而迷林。庭舞新蝶,空归故雁。于是盖天坐地,促膝飞觞;忘言一室之里,开衿烟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摅情?请纪落梅之篇,古今夫何异矣!宜赋园梅,聊成短咏。 这篇汉文《梅花歌序》从结构到措辞,都带有汉唐文学的格调和意韵,“快然自足”、“忘言一室之里”等文句,显示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烙印,其他文句也可以看到六朝与唐代文学的影子,如“何以摅情”就出自骆宾王诗,可以说这是一篇受到中国文学深刻影响的日本汉文学作品。
《梅花歌三十二首并序》第二句“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即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年号“令和”之来源,是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仲春令月,时和风气清”。载于日本《万叶代匠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写本),其文中明确写着:張衡归田赋曰 仲春令月 时和风气清: 我国唐代薛元超《谏蕃官仗内射生疏》有:“时惟令月,景淑风和”。日本的《梅花歌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意蕴与其类似。 薛元超《谏蕃官仗内射生疏》载于《全唐文》: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新年号将于5月1日零时开始正式使用。 日本新闻网称,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学者和财界领袖们参加的“年号选定专家委员会”。4月1日上午,专家委员会在首相官邸举行会议,最终从5个候选年号中选定一个,然后送交给众议院和参议院正副议长,听取国会领袖的意见。随后内阁举行会议,正式决定新年号,并送内阁决议书送交天皇签字盖印。 安倍晋三1日在官邸回答媒体提问称:“希望敲定与洋溢希望的新时代相连的新年号。”菅义伟则在电台节目中表示,“希望选出符合新时代的年号,期待为国民广泛接受,并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这个新年号“令和”据说是日本从自己第一本本土文学作品《万叶集》中间选取出来的,是第一次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据说是日本打破了近千年从中国古籍中选择天皇年号的传统。 日本强调这个年号是来自于日本本土的《万叶集》,有可能意味着日本右翼势力打算复活军国主义的亡灵,当然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日本在努力把自己文化中中国的元素剔除。 日本右翼势力似乎认为新年号“令和”刻意避开了中国典籍而取自日本古代诗集《万叶集》 “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
其实日本《万叶集》的“令和”“借鉴”了中国诗歌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东汉·张衡《归田赋》
中国典籍里“令和”最早出处是在讲针灸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先秦《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 实际上,历代日本天皇的年号均来自中国古典典籍, 只要是年号,就无法摆脱来自中国古典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文选》是历代日本朝廷选定年号的重要典籍和来源之一,彼国年号出处最多的是《尚书》(35个)、《周易》(27个),其次就是《文选》,共有25个年号的典据来自于该书,如延长(923—931)、贞元(976—978)、天仁(1108—1110)、保延(1135—1141)、建仁(1201—1204)、建永(1206—1207)、文历(1234—1235)、延应(1239—1240)、文永(1264—1275)、康应(1389—1390)、文永(1264—1275)、元禄(1688—1704)、宽延(1748—1751)、安永(1772—1781)、享和(1801—1804)、庆应(1865—1868)等。 新年号“令和”,最早见于中国古籍《礼记》: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西汉《礼记·经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