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净土寺与玄奘法师(四) 翟智高 文图
净土道场,皇家寺院,高僧论佛开讲坛 “天下名山僧占尽”。洛阳龙门南伊川之右,最负盛名的就是“出家人难得一方净土”的伊水岸边,隐于长寿山巨型卧佛之中建于北魏天赐年间的净土禅寺。伊川净土寺在隋东都范围之内,称东都净土道场。 ①,隋唐皇宫中轴线,北有上清宫,南有净土寺 净土寺寺院建在巨佛丹田生生不息的白云岩上,山门前是由东向西流的“定盟泉”与“倒涧泉”合流处,称“二龙戏珠”宝地。净土寺出土的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的“雲山舍利之塔”铭文石刻,“雲山”一词突出表明净土寺所在的白云岩,犹如天上吉祥的的白云,降落在此处。与《汉书 广成赋》所描绘的“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相吻合。 建于北魏的净土寺,北是古都洛阳,邙山之巅北魏孝文帝陵与净土寺同处于一条南北中轴线。隋唐东都城北有邙山上清宫,是道家最高宫观。南有净土寺,是皇家最高佛学道场。 唐高宗李治“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诣京洛,见帝于合壁宫,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合壁宫位于洛阳西苑西的延秋一带,从这里骑马走丰李、龛涧、新城到鸾浴沟东都净土寺,是帝王到广成泽的“轻车熟路”。高宗在合璧宫召见慧立,命其到东都净土寺留住,使慧立对玄奘法师自幼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后由此寺到西天取经有了更深切地了解,为他撰写《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积累了可靠的史料,然未成而卒,后由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凡十卷,为今人研究玄奘之重要史籍。 ②,高僧釋義褒净土讲经七眾載驅群公畢至 《续高僧传》卷十五《唐京师慈恩寺释义褒传》,记载有浙江金华高僧釋義褒,在京洛净土讲经,并“遘疾卒於淨土”的事:“釋義褒。姓薛。常州晉陵人。京邑承風以事聞奏。下敕徵延。便符昔願。即而入朝。時翻經三藏玄奘法師。龍朔元年駕往東都。別召追往。頻入宮禁。義論橫馳。乃於淨土講解經論。七眾載驅群公畢至。英聲逾盛。不久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涼恨法門之早揜。皇上悼傷久之。遂敕送柩。返金華山舊寺。賻贈之榮光聞遠近。” 文中的“七众” ,语出“仁王护国经并翻译名义,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载驱”, 指车马疾行。 出处 《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高亨注:“载,犹乃也,发语词。载、驱,车马疾行。”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一:“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释义褒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说明七众为赶到净土听讲,驾着马车疾速行向净土而去。正是净土在都城外,须驾车“疾行”。 “群公”,古时把诸侯和朝臣称为“群公”。譬如《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孔颖达 疏:“羣公,总谓朝臣与诸侯也。 郑玄 云:羣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群公也泛指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称,不一定非得是诸侯和朝臣。例如 晋 张协 《咏史》:“蔼蔼东都门,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羣公。”王勃把在滕王阁聚会的嘉宾称为“群公”是很贴切的。 释义褒于净土讲解经论,洛阳城以及附近七众为赶到净土听讲,都是驾着马车疾行向净土而去。由于是“佛事论坛”,来听释义褒讲佛经论的“群公”,不一定非得是指当朝的大臣们。到净土寺听义褒和尚讲经的,大多是当时对佛事感兴趣且又有声望有名位的“群公”们,为赶到净土听义褒讲经,驾着马车疾行“毕至”赶往净土听讲。 释义褒“英聲逾盛。不久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完全可能是他为佛事而奔波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五十一岁便英年早逝。“卒於淨土”,应该是在“难得一片净土”伊水之滨洁白石岩上的东都净土道场病逝。皇上开恩,“遂敕送柩。返金華山舊寺。賻贈之榮光聞遠近。” ③,南印度摩赖耶国高僧释跋日罗菩提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 《宋高僧传·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记载:“释跋日罗菩提。华言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大智大慧二禅师。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礼焉”。“后随驾洛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④,唐诗记述山僧剩有殷勤意,煮烂胡麻当晚餐 唐代诗人、翰林学士李翰由南方赴当时的京都长安,路过白元五里三寺,寺院老僧人为他煮胡麻(芝麻)粥充饥,当晚这位翰林学士夜宿金山寺,梦中也想的是国家大事,实在令人感动,作诗曰:“过尽伊阳第几滩,偶从方外驻征鞍。林深月转松悺暗,虚塌云浸布被寒。梦寐也思王事重,驰驱敢惮客程难。山僧剩有殷勤意,煮烂胡麻当晚餐”。
“雲山舍利之塔”石刻揭开千年“佛舍利”之谜 雲山重现佛舍利,贝叶真文有传奇 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洛阳净土寺又一次重修时,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舍利被隆重安放在寺院的雲山舍利之塔中。
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权威的记录或考察详细记载佛祖舍利的历史分布。现在可考证有佛舍利的塔: 净土禅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528年)的《雲山舍利之塔》铭字石刻,铭文曰:“雲山舍利之塔 菩大元國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主持門资惠整等 匠人李二 建”。证明净土寺存放有佛祖舍利的塔。 清张文德《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中提到当时净土寺存放有“贝叶经”和“佛舍利”,诗云:“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杖,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诗文印证玄奘从印度带回的贝叶经和佛舍利安放在净土寺。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征“遗教不灭”,佛陀舍利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第一,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发现。 第二,是北京灵光寺招仙塔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发现)。 第三,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81年发现)。 第四,是镇江甘露寺铁塔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发现)。 第五,是杭州雷峰塔的释迦牟尼佛髻发舍利(2001年发现)。 第六,是辽宁朝阳北塔的释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发现)。 第七,是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发现)。 《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佛舍利,作者唐玄奘剃度出家的伊川白元鸾浴沟净土寺,新发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雲山舍利之塔》铭刻,表明洛阳净土寺曾经有过“舍利塔”。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将带回的佛舍利分一部分供奉在自己“幼怀贞敏、翹心净土”剃度出家的净土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洛阳伊川净土寺可能会成为第八个有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地方。
古碑作证,净土禅寺洗“冤屈”
净土寺位于洛阳伊阙南新城古城伊河东岸,大殿门前,立着两通石碑.是1988年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一年的《净土襌寺記》石碑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是明末李自成战乱时,寺僧与村人为保护石碑而埋入地下。刻于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净土禅寺记》碑文记载:“净土兹寺创自口口天賜延和间历乎宋沿乎金元”。该石碑由当时的“布政司县政府及伊阳、嵩县的僧会,会同洛阳乾明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郊县众多寺院主持签名,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碑”。 天賜是北魏道武帝年号,天賜元年是公元404年,净土寺建寺距今已有1609年的历史。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是奉天府承德郎永平府通判丁卯科举人管世禄撰文,其碑文中有“洛阳管子休官林下定盟泉右,观净土之祠宇,见浮屠之遗迹。浮屠雪山,幽居清净。瞻彼水峪寺曰净土。蜿蜒青龙驯服,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舞。万世王祀,宫墙庙貌”的叙述,是净土寺作为隋唐皇家寺院悠久历史的见证。
《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记载:“净土寺在城北五十三里鸾峪沟,唐贞观戊子建”。有人据此认为伊川水牛沟的净土寺始建年代,晚于玄奘出家的时间,可以排除是玄奘出家地”,是比较轻率的。 唐贞观戊子即公元 628年,是唐太宗贞观二年。在此之前的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净土寺被毁。两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坐稳帝位后,全国著名寺院得以重建,贞观二年(628年),净土寺也修复重建。净土寺在北魏已有,实际上是唐太宗贞观二年后重建,为了避讳唐高宗李渊曾下令毁掉寺院的史实,毕竟李渊是李世民的爹啊。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汝州知州白明义,很懂得“子为父隐”,“为尊者讳”的古训。既不说是复建、也不说是重修或重建,只写一个“建”字。就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试想,如果写“贞观二年复建、重修或重建”,就会引出“什么时候为什么被毁”的疑问。 此志书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所做,主编是汝州知州的白明义。白明义,字宜庵,奉天府承德(今河北承德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汝州知州。 清朝的白明义没有看到300年前明代嘉靖《净土襌寺記》和《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石碑,有自己的老乡奉天府承德(今河北承德县)人管世禄的碑文。也可能明代石碑还被埋地下没有出土,所以他不知道净土寺创建自北魏天賜年间的历史。 因此,仅以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记载的:“净土寺在城北五十三里鸾峪沟 唐贞观戊子建”。就认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的伊川净土寺,不可能是玄奘出家的寺院”,结论较为轻率与武断。
清人纂改历史的小伎俩,差一点毁灭了玄奘出家的净土禅寺
清人徐松在其著作《唐两京城坊考》毓财坊记述“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 照徐松的说法,“大云寺就是后魏(北魏)的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汉魏)故城(迁)徙到隋东都建阳门内,原在毓财坊,迁走了,到唐贞观三年又迁了回来”。 人们以为《唐两京城坊考》是唐代的文献,没有怀疑“凭空捏造”是清人随意篡改历史的惯用伎俩。上述一段话还被徐松塞进由他辑录的《河南府志》,似乎这是“元代的史料”。然而很多学者知道元代《河南府志》的原本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宋代的《河南府志》,“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是徐松自己加的。 查北魏《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故城区域肯本就没有净土寺,怎么会在大业四年突然冒出来一个“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自故城徙建阳门内”?既没有历史依据,更与当时的史实相悖。毓财坊已湮灭于洛河河床滚动的变迁中,哪里去找净土寺呢?清人纂改历史的小伎俩,差一点毁灭了玄奘出家的净土禅寺。 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宁相信清人的这种“记载”,真令人不可思议。 与此异曲同工的事情,还见于伊川邵雍墓园的石牌坊的“安樂佳城”铭文石匾,石匾刻有“大清乾隆七年嵩县知县徐玑”的铭文。目前从县到省市以至国家文物部门,各级的档案资料记载是清乾隆七年所建。
然而在2011年扩建安乐佳城广场时,发现埋在地下的石牌坊的石匾,铭文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二月朔日”、“赐进士第中顺大夫河南府知府吴相 同知张嘉孚 通判彭天叙 鄭卿立 ”。
直至现在,邵雍墓安乐佳城作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档案资料仍没有据出土的石匾铭文,及时更正此事。
净土寺所在的伊川,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清翰林学士张文德(号张翰仙)曾写有《此地自古为伊川》的诗: “熊耳之山伊水出,此地自古为伊川。亦曾有莘访故里(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店是伊尹故里),更于程墓吊名贤(二程墓在府店街)”。胡昭紫芝陆浑隐(胡昭,商代名士),九老香山胜宇传(龍门香山寺,白居易香山九老)。君不问洛阳邵夫子,花开小车时往还(邵夫子,宋代著名哲学易学家,在伊川大莘店创办安乐书院,后移居洛阳,卒后葬莘店西坡)。
净土重修历代不衰,当代保护有大功德
净土寺出土的石碑记载,净土寺有中佛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金刚殿石碑,表明古时净土寺规模很大。出土有清乾隆三十年 《圆寂上满下洋水庵和尚之塔》砖铭 金山寺 清凉寺 嵩县小里沟圣水堂等。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重修净土寺水陆殿和暨韦陀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大补修中佛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金刚殿。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对大佛殿屋面的翻瓦维修,大殿内砖芭上写有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重修字样。 净土寺佛寺大殿内内房顶中轴线砖笆上,有儒家“天人合一” 字样图案,还有道家特有的阴阳太极图砖笆,这在全国佛寺中是极为罕见的。是唐太宗主张大唐宗教文化三教(儒、佛、道)合一,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
由于年代久远,净土寺大佛殿山墙上部前檐墙体走形,出现较大裂缝,梁檩发现脱榫开裂,石质廊柱明显向前倾斜。以上险情有日益加大趋势,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殿前倾倒塌的严重事故。2006年,新华网和洛阳晚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图文报道,引起伊川县政府重视,县政协主席李其超亲临净土寺调研。2010年伊川县政府拨专款五万元,对净土寺大佛殿向前倾斜前檐进行修复,消除了倒塌隐患。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在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曾说:“我国古代佛教僧人西行求法,开始于第三世纪,这些求法僧人的本身而论,他们大都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备历艰苦,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飘海洋,九死一生,才到达目的地,他们这种追求理想,不惜身命的精神,鲁迅称之为中国民族的脊梁,是非常可宝贵的。在这数以百计的求法僧人中,玄奘法师的行迹之广阔和成绩之丰富,都超过了他的前人和后继。他是历史上我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唐代是中古时期我国和亚洲国家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代。玄奘法师就是首先为这个时代在各国关系上开辟道路最有成绩的一 人。他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穿越了当时的中央亚细亚,走遍了印度次大陆的全境,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在旅途中,他随处采风问俗,寻师求友, 参访他们的胜地,倾听他们的传说。他以平等心尊重当地人民,也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从他身上,他们对于过去得自传闻的、远在东方的支那大国,得到了进一步 的亲切认识,彼此的感情自然就亲密起来。为了把西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情况介绍给我国人民,玄奘还为 我们留下了一部辉煌的巨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十几万字。是玄奘在旅行中有意识地随时采访搜集而来的。这本书对西域和五印各国的道里、山川、气候、物产、人情、风俗,以及古迹传说等等,做了尽可能忠实而详尽的记载,直到今天,它还是世界上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史地的一部重要典据。玄奘法师以毕生的精力,从西方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成果移植到我国,我们打开地图一看,就会发现,他的耳目所 经和影响所及,是何等的广阔,几乎包括了里海以东整个东方大陆。一千多年来,他所播下的友谊种子,深深植根于东方各个民族之中。我们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兰、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人民提到玄奘,都有亲切之感。 我们纪念玄奘法师,最重要的还在于继承和发扬玄奘在事业上的勇猛坚强的精神。关于他在历史上为亚洲各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友谊传统,则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玄奘法师一千多年前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所作出来的成绩,无疑地是一个鼓舞我们的巨大力量。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述的‘錫蘭山,即古之僧伽羅國也。王宫側有佛牙精舍。僧伽羅國,古称獅子國,又曰無憂國’。就是今斯里兰卡。是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今天世界上仅有的两颗佛牙舍利,一颗在斯里兰卡,一颗在北京灵光寺,成为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纽带。 今天纪念玄奘法师,旨在还原历史的真实,弘扬玄奘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玄奘自幼在洛阳净土寺的学习,这里是他人生之路的第一站,他的观念、思想与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均是在净土寺形成。如今重新认识玄奘大师,那似白云一般的云山净土,正吻合“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襌语。
地板
2019-3-13 21:00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