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题:如何看待未来房价走向?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最新数据显示,从环比看,9月份,“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下降0.1%;70个大中城市中二三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幅均有回落。 记者走访市场也印证数据变“冷”:最近一个月,北京已开盘或临近开盘项目都有不同程度打折。从全国范围看,“金九银十”各大地产商选择降价促销,各地新房成交量下滑,市场逐渐高位回落。 一线城市房价回调,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显示持续严厉的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市场预期出现积极变化,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房地产市场降温是趋势性的吗?未来房价走向又该如何看待? 预判房地产发展格局和前景,必先理清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核心政策导向。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紧紧围绕“房住不炒”定位,目前的房地产调控已经实行了两年多。继上半年各地出台调控政策累计约200次,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没有“喘口气、歇歇脚”,各地因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地方调控主体责任正在落实。 7月31日,深圳发布个人3年限售、企业限购、商务公寓只租不售、热点盘公证摇号销售等系列调控措施。8月17日,住建部约谈海口、三亚、烟台、宜昌、扬州五市主要负责人,要求严肃清理查处捂盘捂地、囤房炒房等问题。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公积金政策收紧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房地产税法列入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的第一类项目。 需求侧与供给侧共同发力的调控“组合拳”为楼市稳定创造了积极条件。围绕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房地产长效机制,许多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 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流入量大的一线、二线城市和其他特点城市,增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有效供给,加大对符合条件新市民的住房保障力度。 另一方面,住建部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完善对地方房地产调控工作的评价考核机制,严格督查,对工作不力、市场波动大、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 种种政策表明,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房住不炒”定位正在从各方面得到进一步落实。政策“说话”,对引导和稳定房价预期起着关键作用,把一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的躁动打回原形,让有些地方寄予房价“再飞一会儿”的希望迅速冰冻。 当前有些杂音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促使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要明确的是,根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所强调的“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精神,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不立不破,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尚在研究、还未完全建立之际,在房地产调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的关键期,不会允许任何放松原已建立的调控政策体系、任由房价上涨的做法。 同时也要看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逐步去克服。前期调控较多采用应急性行政措施,短期对抑制房价、降低风险起到了作用,而从长期来看则需从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形成包括金融、土地、财税、住房保障、市场管理等一揽子政策工具,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可以预见,只要在实践中坚决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调控定力不变,加快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房价便失去了非理性上涨的根基。投机买房者、土地财政的依恋者乃至全社会都需认清大势,丢掉调控会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放松的幻想,摒弃房价“复燃”的幻想,及时调整心态回归理性,沉下心来做一些有利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