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们所知的西方格林尼治天文台,它就是24时制的。而我们现在说的白天12点和夜间12点,就是中国古今所称的午时和子时。24时制在明万历年间,当时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一个自鸣钟,有24时制和中国的12辰来吻合,这个体系其源头,就是暦法体系、阳历和农历授时体系、包括现在的标准时,它很可能源自于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在《伊川缸》所描绘的二十四节历法体系。
古往今来,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作历法,版本多不胜数。但均为传说或讲故事,缺乏科学的文物实证。伊川土门出土的伊川缸历法图案,形象的诠释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内涵,证实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经历代无数次的观察,明白了其中规律性的道理,获得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中华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闰月时有十三个月),有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有二十四节气。六十年一甲子循环。对应一天是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6#
2024-10-10 23:05
评论(0)
收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