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铸法——中国人自己的“三维打印术”

2022-08-14 18:52 583710人阅读 12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范铸法——中国人自己的“三维打印术”

[复制链接]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4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铸法——中国人自己的“三维打印术”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最主要的铸造工艺是范铸法。简单而言,其步骤如下:
1.用陶土制成模;
2.再用陶土在模上翻制若干块外范;
3.用泥土制成比模小一号的内芯;
4.阴干范、芯,置入火窑中烘焙
5.组装外范、内芯,因为芯比模小一号,所以范与芯之间会有空隙,这个空隙就是青铜器的器壁;
6.浇注铜液,铜液会填满范、芯之间的空隙,待冷却后就形成了青铜器。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一些与青铜器范铸工艺有关的名词。
在铸造青铜器之前,先用陶土做出这个青铜器大致的形状,这个东西就是“模”。然后阴干、入窑烘焙,原来的泥模就由湿软就变干变硬了。
范是用陶土从模上翻印而成的。如果模是一个鼓凸的形状,那么范就是一个内凹的样子;如果模上的纹饰是凸出来的阳纹,那么范上的纹饰就是凹进去的阴纹。
浇铸之前,要把每块陶范组装起来,因此每块范的边缘都有相对应的榫卯。也正因陶范的组装,青铜器上才会留下“范线”这种铸造痕迹。
中国的青铜器,大多为容器。浇铸时如果没有芯,这个容器就会变成一个实心器。芯与模的样子基本一致,只是略小一些。与范组装时,芯在里、范在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腔。
青铜器铸成之后,有些芯是可以掏掉的,比如鼎、簋、尊的腹部芯,掏了之后,这些青铜器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容器了;有些是掏不掉的,比如很多青铜器的耳、足,外面是一层铜,里面全是泥芯。
型腔
型腔就是,范、芯组装后两者之间的空腔。型腔的造型,就是青铜器的造型;型腔的厚度,就是青铜器器壁的厚度。
浇冒口
浇冒口是浇口与冒口的统称。浇口是浇注铜液的口;冒口是用于排气的气孔,或者是暂时储存、补充因冷却收缩而所需的铜液。浇冒口一般会有2至3个,可以随意一个做浇口或冒口。
青铜器一般是倒置浇铸,所以浇冒口一般设置在器底或器足。青铜器铸成后,如果表面打磨不够精致,会看到浇冒口的痕迹。
芯撑
芯撑,是设置在泥芯上的凸起的小撑子,这些小撑子直接顶着范,使芯与范之间保持空隙,确保浇铸后的青铜器壁厚均匀。
有些芯撑经脱落、清理后,会在青铜器表面留下孔洞;有些芯撑则会被铜液包裹起来,看不到相关痕迹。
垫片
垫片为铜质,既有专门制作的、形状规整的垫片,又有利用废铜渣制成的、形状不规则的垫片。在泥芯与范之间夹入垫片,防止泥芯在铜液的冲击下发生偏移现象。
垫片一般不会脱落,在有些青铜器的器壁上,还能清楚地观察到这些垫片。
以上只是对青铜器范铸工艺一个极为简单的描述,

青铜器具体怎样做,其实是非常复杂,千变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但中国人有智慧,能把握其关键,无非是一模一范。一模是根本,外范加内芯(一个小号的模)成阴阳。
模范就是一对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一阴一阳之谓道,负阴抱阳而守中,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做事的法则与技巧。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中国智慧生生无穷。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4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三维打印术”,其实就是整体浇铸法。

整体思维,象思维,大道思维,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西方传来的分析科学是常道,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道,是智慧、方便及神通等,微妙不可思议。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不可以人之惑乱妄执来对抗、悖逆天道。
沙发 2022-8-14 19:36 评论 收起评论
劳力2019 发表于 2022-8-1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板凳 2022-8-14 21:31 评论 收起评论
乐呵呵 发表于 2022-8-15 1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佛者,觉也。
5# 2022-8-17 16:4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说众生身与如来身比类发明——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6# 2022-8-17 16: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依觉故迷,
佛者觉而不迷。

众生若离所谓的“觉性”,则无不觉。
7# 2022-8-17 17:58 评论 收起评论
乐呵呵 发表于 2022-8-18 1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乐呵呵 发表于 2022-8-18 1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古代匠人“模”存心中(即德1或中气),以模翻制出阴阳——外范与内芯儿。
外范与内芯可观,模不可见,存于心中。

经浇铸后,去掉外范,小心打碎取出内芯碎片,再经外部粉饰打磨,即成神圣器物。

所以,文物承载文化,而智慧是其本质。
10# 2022-8-18 18:3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8-18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书曰:圣有谟训,明征定保。

这是大禹智慧心髓。

阴阳五行为万物表征,万千变化,须“明”——看透,不迷惑;
内在本体恒一不变,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要“定”——真诚、清净、平等。

定慧一体,是即为道。
明者,即慧观。
11# 2022-8-18 18:47 评论 收起评论
乐呵呵 发表于 2022-8-18 2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怀锦先生 发表于 2022-9-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独是内心深处的修行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修身方法,见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独处时,也会慎重行事,检点行为,不会因没人注意而做有违道德之事。慎独是中国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历史上,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元代学者许衡的“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清代官员叶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都是由慎独而留下的千古佳话。一个人的灵魂因慎独而高尚。“慎独”不是简单的清心寡欲、不闻世事,也不是为了逃避责任懈怠不为,而是一个人在喧嚣繁华的现实中,为了追求灵魂高尚、避免底线失守而采取的修身养性之道。


慎独,作为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既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加以提倡,认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在我们党内,有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他们都注重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修行的意识,自觉做到了慎独。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也是有所戒惧的。慎独作为自我修养的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慎独能让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意志,让人看到自身的渺小,认清自己的不足,如此自能不囿于得失,不为浮名所迷、不被虚利所惑。慎独,根本的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坚守住底线,不溺于酒色财气,做到“吾心有主”。慎独,重要的是慎始,做任何事情都有独立思考能力,从开头就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慎重,往往不可能有好的结局。慎独,关键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是悬挂在心头的一记警钟,也是防止滑入深渊的一道屏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始终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要自觉把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作为原则和底线,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敬畏之上再加一把慎独之“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义与利的关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进而更好地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到强国强军的伟大实践之中。



13# 2022-9-8 17:26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