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惨五一结束,留下了无数个对比强烈的名场面。 在上海,人们为了买菜扁担、毛驴、推车齐上阵,大街上仿佛重回80年代。
在西安,昔日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如今兵马俑比人多。
在北京,年轻人最爱的三里屯,也因疫情歇业停摆。
整个五一,景点限流,电影推迟,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但北京“最大的不夜城”却依旧人山人海,夜夜灯火通明。 它就是北京新发地。
今天整个朝阳区在家办公,很多地方仍在封控,但北京却并没有再抢菜。 这是因为,新发地承包了北京80%的农产品供应,大家抢菜的时候,新发地1天供应2.8万吨,打破了34年来最高纪录。 1毛1斤的绿叶菜,8种蔬菜只卖35元的蔬菜包,是大家不抢菜底气。 但很多人不知道,新发地过去是片坟地。 如今不仅是北京人的菜篮子,还诞生了无数个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从荒凉的坟地,到亚洲最大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是怎么做到的?
北京最大不夜城, 入场费就要500万 和三里屯的灯红酒绿不同,新发地的灯火,是无数个商贩和货车照亮的。 每天凌晨,三里屯的小姐姐开始蹦迪,新发地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12点,装满蔬果的大货车排队到达。
凌晨1点,交易高峰开始,个体商贩、超市等团体开始进货。
2点钟,是传说中菜最便宜的时候,买的越多省的越多。
凌晨3点,三里屯的小姐姐蹦迪结束,新发地迎来了早高峰,社区,餐饮等开始进场。
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全北京人每天吃的瓜果蔬菜、生鲜肉蛋,70%来自新发地。 就连超市里进的货,百分之八十也来自新发地。
新发地的水果蔬菜价格,更被视为京城果蔬价格的晴雨表。 所以在上海人们因为高价菜发愁的时候,北京超市里的菜1天就恢复了原价,甚至还有降价的趋势。
在新发地,每天买进卖出的蔬菜就有1.8万吨、果品2万吨,除此之外还有3000多头猪、1500多只羊。 新发地每天有多火? 《法制晚报》曾经记录过这种场面:凌晨4点,有运菜车刚刚来到新发地,一些 “散客”立刻就围了上来,不用半小时就能卖空一车。
这种盛况,大概只有手机发售时才有,而在新发地这只是每天的日常。 媒体人土城说过:“新发地是北京永恒的堵点,超长的大货车随时可能把马路堵死。”
对不熟悉新发地的人来说,这里就像一个食物迷宫。 16个足球场大的场地里,绿叶菜、茄果、菌类、禽蛋、水产品、进口水果等,按照类别被安排在不同区域,1天根本逛不完,就算开车也要半小时。
别看这么火爆,但想成为新发地的一员,门槛却相当高。 有些新发地的摊位费,比北京的房子还贵。 比较边缘地带的大棚摊位,一个月摊位费大约是1.2万。 普通的货车摊位,一天的摊位费是1000元,一个月下来就3万,这还不算看管费用。
一个80平米的冷库加上门口100多平米的摊位费,门槛招标费用就500万,比得上北京一套房。 即使这么高的价格,在新发地仍有2000多个固定摊位常年驻守。 在新发地可以说,没有卖不出去的菜,也没有买不到的菜。 有公开数据显示,新发地批发市场1年的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能达到1319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十七年双居全国第一。
从坟地到亚洲最大,全靠这些大V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亚洲最大菜市场,在58年前还是一片坟地。 清朝的时候,这个位于北京南四环和南五环之间的地方,叫新坟地,起名方式和公主坟、八王坟一样简单粗暴,这个名字叫了近300年。 直到1958年,坟地被填平,开辟为农田,才改为新发地。 如今的新发地菜市场,占地1680亩,相当于157个足球场。 在刚成立的时候,只有15亩,摊位稀少,装修简陋,连围墙都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
看新发地的发家史,数字15就像个图腾,记录了每个历程。 1985年,北京打开大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看到商家的新发地村周边农民,自发在交通便利的十字路口摆摊售菜,各地的菜贩子开始聚集。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以至堵塞交通。 1988年村民张玉玺带着15名管理人员,拿着15万启动资金,用铁丝圈了15亩地,开始建立新发地帝国。
新发地发展的前两年,只能称得上是个集市,菜农进入不收任何费用,纯粹靠场地拉人气。 直到1991年,才开始向来市场交易的商户收取管理费,第一年收取的费用就超过了200万元。 这在90年代无疑是笔巨款,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玉玺决定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新发地。 当时北京的菜市场还有大钟寺和岳各庄,相比之下新发地只是个弟弟。 为了把新发地做大,张玉玺用了一个狠招:爆款引流法。 简言之就是把大户抢过来,做大做出名后,再吸引其他散户。 新发地的第一个大爆款是西瓜。 据报道,张玉玺打听到佳木斯有舒家七兄弟是垄断东运西瓜的大户,他托人介绍认识了舒家老七,三番五次请对方吃饭,答应所有条件。 舒家兄弟被其诚意打动,决定进驻新发地,成为第一批西瓜大王。
顺着这个思路,新发地引进了无数个爆款,那两年除了西瓜大王,新发地还从各地挖来了猕猴桃大王,黄瓜大王和苹果大王。 “黄瓜大王”闫学强,13岁就出来卖菜,一天只能赚5块钱,曾经为了买一身军大衣,足足攒了俩月钱。
现在他给家乐福、永辉超市等大户供货,北京的黄瓜有一半都是他的货。年销售额几个亿。 到过新发地的都知道,新发地还有众多“单品大王” 。 像“辣椒大王”、 “芹菜大王”、“苹果大王”等100多个品类大V。 靠无数个爆款,新发地做成了亚洲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
人均百万富豪,新发地底气何在? 在很多人眼里,新发地只是个卖菜的,其实新发地早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帝国。 在交易中心以外的区域,北京城区也遍地都是新发地便民菜市场。
不仅如此,新发地还修建了大量的小区,供批发商户或回迁村民等人居住,像天伦锦城小区、新发地锦城园小区、期颐百年小区等。 除了房地产,货运物流也是新发地的重要支柱,新发地甚至有自己的长途客运站,是北京南部重要的客运中心。
除此之外,新发地还有物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酒店、矿泉水厂、建筑材料厂等都是新发地的经济支撑。 新发地最厉害的是,不光自己年入千亿,商户们也几乎人均百万! 靠卖水果蔬菜年入千万可以说是传奇了,但在新发地却很常见。 在新发地诞生了无数个百万富豪,甚至是亿万富翁。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新发地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商户共有168家,最高的一家达到了19亿元。
也就是说,你拎上菜篮子去新发地转一圈,穿着破军大衣的大哥,可能刚卖出7万斤的茄子。 马路对面正在剥葱的大姐可能手握万顷基地,是个平平无奇的亿万富翁。 毫无疑问,新发地是北京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新发地遍地富豪的背后,是极致的品牌力。 这个品牌指不仅仅是新发地的品牌,而是把品类做成品牌的能力。 新发地“掌门人”张玉玺分享过市场刚成立时,自己和农户的故事。
那时张玉玺带人收管理费,卖菜的农户不解凭啥要交钱,争执之下有人“啪”抽了张玉玺一耳光。 这一巴掌让张玉玺意识到,一个只会收摊位费的市场,是留不住人的。 很多商户很多人十几年前揣着十几块钱、一个背包就进了北京,新发地就是他们选择落脚的第一站。 他们大多是零星的小商贩,和很多市场的菜贩一样,卖各种瓜果蔬菜。 为了让商户们形成品牌意识,新发地给市场大户们资源对接、资金支持、政策优惠,让他们深耕单品经营,帮助打通农产品上下游端,这些商户们逐渐越做越大。 因此在新发地市场中,形成了“专业的街”,比如“南瓜街”、“洋葱街”、“西葫芦一条街”。
这种情况下,在同质化的品类中,想要出头,必须做出自己的品牌。 像“大葱大王”毛勇习,初到新发地靠剥葱赚钱,一天剥10小时只能赚60元,不舍得买鸡蛋,菜叶捡别人扔的,扫把也是捡别人不要的。 从新发地剥葱小妹开始,毛勇习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做大葱,如今拥有自己的品牌“永席大葱”,还拥有专门的大葱种植基地,每天发货量达130吨。
还有“脐橙大王”马国水,当初拿着借来的30块钱,在北京街头推着自行车卖菜,后来卖了三年水果。
直到进了新发地,才最终选择了脐橙品类,在新发地成立了国水果品有限公司,如今年销过亿。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批发市场,全国一共有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新发地却做到了亚洲最大。 用实力证明了,不是所有的批发市场,都叫新发地。 结语: 80年代的北京和上海,曾经遭遇过严重的“买菜难”问题。 为了让老百姓吃得上菜,政府每年都得巨额补贴,1984年,北京仅仅蔬菜的补贴就达到了9000万元,但“吃菜难”却仍没有得到解决。 这时有了新发地。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农产品价格一度飞涨,5毛一斤的萝卜暴涨到了8元一斤。 后来,在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和有关部门协调下,用30个小时就将价格平稳住了。
此时新发地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在之后,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疫情,甚至新发地自身疫情爆发,北京也很少出现全城抢菜的问题。 即使在现在,张玉玺依然会说:有新发地在,不会让大家没菜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