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统一组织住宅用地挂牌出让”的文件,就像昨晚的大雪,突如其来,打开发商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大雪今天就会消失,而那份红头文件却一直存在,成为影响郑州房价的“王炸”,将持续多年。 网络传言,并非郑州一家。 2月18日住建部发文直接监控22个热点城市,具体名单未公布。网传包括北上广深,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等,共计22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网打尽。针对这22个城市实施“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
政策影响,三个方面: 1.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方) 2.开发商(卖房人) 3.买房人 一、地方政府:楼市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楼市最大的操盘手是政府,郑州楼市最大的操盘手自然是郑州政府。 什么时候供地,供什么位置,什么价格,多大面积,地方政府计划得清清楚楚。 地方政府当然会一盘棋考虑,只不过他的棋盘有大有小,但离不了管辖范围。在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他不仅会考虑地块之间的竞争——这就决定了孰先孰后;也要考虑管辖范围外的竞争——这就决定了挂地时机。一般内外协商好,形成良性竞争,皆大欢喜。 但是现在要求集中组织集中发布,住建部自然是下一盘更大的棋,统一指挥,统一安排,这毫无疑问就动了地方政府的“计划”。 从供求关系来说,这么多地集中挂牌,有用地需求的开发商基本上就那么多,价格自然难以上去。当然,也不乏这一批地中有那么几宗素质好,大家都去哄抢,抢着抢着把地价给哄起来——但是我相信这是小概率事件,拿地的时候开发商比谁都理性,比谁都理智,拿地前早就算好了底限。 况且,真有那么一两宗地几家开发商去哄抢造成价格飙升,那一定是有更多的开发商可能就退而求其次了。大家都喜欢地王,但都不希望自己弄个地王,而是希望地王就在隔壁。 以前是无序供应,各区域各自为政,不但不能让土地价值最大化,还可能为后期带来不良影响。两个方面: 一是拍出地王。还记得2016年“郑纺机”地王吗?还记得经开区三天三地王吗?还记得金茂府那个地王吗?这些都不记得的话,总应该记得前两天杭州保亿拍的双湖科技城“地王”吧? “地王”对片区甚至对整个郑州的房价带动,比什么样的营销手段都好,都更为坚实。 近5年来,郑州楼市出台的调控政策,都是在消弭2016年下半年楼市过热的影响。只是在调控过程中,一脚刹车,一脚油门,开发商和买房人也看不清前面的红绿灯了!
二是阶段供大于求。前年的绿博,去年的管南,今年的常西湖,几个片区为啥打起来价格战?就是因为阶段性土地供应过多,一手好牌没有打好,开发商为了求生存,只能降价走量,回笼资金。
现在呢,统一挂牌,集中出让,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楼市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既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既不能炒作,也满足真正买房人需求。 2018年以来,郑州楼市调控的政策就一以贯之了,今天的统一挂牌出让,只是这几年调控的一个结果,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起点。具体还有: 1.土地集中出让,保证收益,只能温和上涨。这样传导到房价上,同样也是更加稳定,温和上涨。 2.更加注重区域规划。 3.更加注重产业导入。住宅出让是短期行为,而产业落地、培育、壮大需要很多年,而土地集中出让正是“长短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当下,又着眼长远。北龙湖北岸规划调整,大量住宅地调整为产业用地就是例子。 4.更加注重开发商实力。 5.更加注重配套,更加宜居。 总之,文件只是一系列之中的一个,目的是楼市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是大郑州越来越好。 二、开发商:融资、研判和销售的综合运营比拼更重要 地挂出来了,开发商们拍走,战场就转换了——开发商之间的“比武”继续。 拍地阶段比的是资金实力,开发建设阶段就比的是速度。同样时间拿地,谁建设速度快,谁取证速度快,谁先销售,谁赢在前面。为什么?因为客户就那么多,抢先开盘,就是抢占市场、抢夺客户。 对开发商来说,速度说到底就是管理,工程管理好了,建得就快;营销管理好了,卖得就快——管理就是开发商内部的运营,这至关重要,决定了各个板块和环节能否最佳衔接,在结果上实现最优。 同样时间拿地,不同的运营能力,决定了参赛选手起跑线并不一致。这样以来,一线房企、标准化程度高的房企,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大的优势。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新一轮的快周转由此再次扑面而来。 但凡事也不能绝对,最快就是最好吗?跑得最快的就一定利润最高吗? 答案是否定的。 速度是一方面,控制成本、保证质量同样重要。开发商甲速度快,但是你搞不过开发商乙卖得便宜啊,便宜也能吸引来众多客户——对刚需客户来说,价格才是最牛叉的杀手锏。对开发商甲来说,你速度快但是比不上开发商丙质量高啊——对改善客户来说,他们非常注重品质。 所以控制成本,你才有价格优势,换个说法就是,同样的价格你才有利润优势;保证质量,你才有品牌优势,好的产品会吸引更优质的客户。 表面上比速度,实际上是综合能力,而房企的综合能力,就是运营能力。具体影响如下: 1.更拼实力。具体考验的是融资、拿地和营销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能搞来钱,拿地时前期研判准确,能够快速卖出去。除此之外,都是辅助。 2.央企及龙头房企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互相参股的现象也将越来越多,就像现在福塔南边的保利天汇和华润凯旋门。 3.中小房企只能抱团取暖,联合拿地,否则只有加速消亡。 4.开发商转型将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借助以往的产业布局,开发商可以转型到产业地产领域,甚至转到教育、医疗、养老之类的非地产领域。 5.细分市场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县城的市场份额被挤占,二是“非主流”产品将越来越少。 6.开发商链条越来越健全。原来开发商只需要搞钱、拿地、卖房即可,但现在为了降低成本,保障核心环节,将会逆市场化操作,不但自己做工程做监理做门窗做苗圃基地,还会自己做营销代理和广告推广,自己能干的全部自己干。 这种情况,在郑州已经很普遍,但我一直想问问开发商: 你自己把钱赚完了,别人还怎么能拿钱买你家的房子? 三、买房人:及时上车买到适合的房子很重要 回到供求关系,因为大量楼盘存在,楼市越来越稳定,需要买房子的人,也可以多走走、多看看,选择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房子。 同时,也不要担心开发商集体涨价。房企之间的价格联盟是很难达成的,撕毁“条约”一个比一个快。大量楼盘同期入市,对买房人来说是好事,毕竟可选择的多了,价格也将很实惠。 而且,同一片区的楼盘集中入市,开发商为了避开直接竞争,势必在产品类型上形成错位,你刚需,我改善,你有大平层,我有小户型,你做毛坯,我来精装…… 然而,从长远来看,要求多了,严格了,土地供应也就少了,贵了(温和上涨),开发商拿地成本高了,羊毛最终还要出在羊身上。 及时上车,买到适合自己的房子,才是王道。
写在后面 土地供应两集中,让楼市更加稳定,但影响之大,可谓“王炸”,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现实之中,开发商慌了,买房人笑了。 正如昨晚郑州大雪,若干年之后,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