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争

2020-03-18 09:05 1016876人阅读 1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夷夏之争

[复制链接]
飛龍在宇 发表于 2020-3-1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夷夏之争
   《古本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詹子庆先生据此得出“夏朝的前期历史主要面临着来自东方的夷人的威胁。除上述伯益与启的斗争外,还有就是史书记载的两个东夷首领人物,一是有穷氏后羿,另一就是寒浞,他们崛起后先后篡位代夏,羿、浞二世加起来,大概也有40年的历史。”关于夷夏之争,古今文献中多有论说,似乎已成历史定论。但对此说全面深入地考证后,疑点多多,很难成立。
一、关于伯益
     伯益,舜的虞官贤臣《史记》:“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即伯益),舜赐姓赢氏。”
     伯益,大禹治水的左膀右臂,《论衡》:“禹、益并治洪水。”《史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因此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不出益与启争帝位的史影。但司马迁的记述中的“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这段话令人费解。伯益佐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朝夕相处,历尽千辛万苦,大禹也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意若没有伯益(即大费)辅助,治水能成。“益之佐禹日浅”与事实不符。
     但司马迁的这些话,来自《孟子 • 万章》。孟子的这席话,是对学生万章“至于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的回答。孟子的这席话中还有:“其子贤、不肖,皆天也。”即不管启贤与不贤,继天子位是天意;不管益贤与不贤,未继天子位也是天意。在天意不可违,在上天面前,没有是和非。虽“天下授益”,实“启代益作后”(《楚辞 • 天问》)这里全是天意,“非人之所能为也”(《孟子 • 万章》)
       真的是天意非人为吗?否!
《韩非子》载:“古者禹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启。”
《战国策 • 燕策一》则曰:“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禹死后,禹子启是用暴力夺取天子位的。不管继承制取代禅让制有多少合理性,在禹的王位继承问题上,只有启篡改大禹遗愿而杀益夺权,而无益与启争夺天子位之事,这里不是天意,而是人为。
二、关于后羿
      《史记》的记述是:“夏后启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仲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夏的帝位始终在大禹的子孙中传递,并无移入夷人之手,后羿“因夏民代夏政”,只是“代”而已。后羿是夏世的大贼,还是有功之臣,这要依据事实作逻辑的判断。
      1、《尚书 • 五子之歌》曰:“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返。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在太康据帝位不谋帝事,贪图享乐,灭厥德,失民心,在外盘游无度,十旬不返,在这种黎民咸二,因民不忍,王权危亡之际,后羿站出来“因夏民代夏政”,将太康距之于河。若把此事说成是东夷人篡夏权,就有点是非不分。
      司马迁的说法是“太康崩,弟仲康立,是为帝仲康。”孔传曰:“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为天子。”说明这时后羿掌握着废立天子的大权,既便如此,羿并没有废太康后,自己篡权称帝,而是仍把天子位交给禹孙仲康,即《尚书 •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后羿仍处于辅佐的地位,这不能归结为夷人对夏构构威胁,不能归结为“夷夏之争”。
      2、《史记》“太康崩,弟仲康立。”《伪孔传》则云:“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为天子。”孔颖达曰:“仲康必贤于太康,但形势既衰故政由羿耳。”政出于羿,但羿立仲康为天子,羿并没有篡天子位。
      仲康在位期间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征羲和。《史记》:“帝仲康时,羲和缅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这时的仲康能“肇位四海”,能命胤侯帅六师出征羲和。胤侯告于所部:“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即言君当谨慎以畏天,臣当守职以辅君。按孔安国说的:此时“修职辅君,君臣俱明。”这时的“君”还是“仲康”,而不是“羿”,臣是“羿”、“羲和”和“胤侯”,君臣关系俱明。
3、《史记》:“仲康崩,子帝相立。”
《今本竹书纪年》曰“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候。”邳侯,夷也。
     相妻有仍氏,“仍”与“任”通,有仍氏即古“有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夷也。
     相居斟灌依斟寻,斟灌、斟寻,夷也。
     少康奔有虞,邑居轮氏。轮氏,在伊水东岸,嵩山之阳。有虞,舜之后。有虞氏将女儿嫁给少康,并使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有靡氏收二国余烬,灭寒浞,复夏业,有靡氏是夏禹后裔。
     综上所述,少康中兴,有夏业的延续。帝相时,是夷夏融为一体,是高度融合,而不是互相争斗。
三、关于寒浞
      寒浞是个政治野心家,是东夷的败类。他六亲不认,忘恩负义,为了争权夺利,扫除障碍,霸占羿妻,他首先杀害的是夷人后羿。然后伐东夷的斟灌灭斟寻,最后杀后相。寒浞的这些政治阴谋、政治举动,其实质是争权夺利,他进攻杀害的对象,不分夷夏。寒浞之恶,只是为权为利,不存在夷夏之分、夷夏之争。
     从东夷人颛顼西迁开始,夷夏就处于高度的融合状态。从谱谍学上分析,夏与夷早已是融合的。《世本》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帝五世纪》云:“颛顼生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辛氏女曰志,是为修己。”《史记 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有辛(莘)氏居伊水,属夏、商、周王室之裔。
    不少学者从考古学角度,分析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高度融合,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有大量东夷文化的原素,李伯谦先生认为这是“后羿代夏”的结果。靳松安先生则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是夏初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二里头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随着夷人入主华夏,夷人的传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必然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传统的中原文化相融合。┄┄正是在两大集团文化因素融合的基础上,夏礼才得以逐步完善,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
作者:李 沣
注释:
1、詹子太《夏史与夏代文明》第106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关系》,《文物》1986年第6期。
3、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213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彩雲間 发表于 2022-6-22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2022-6-22 05:52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