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地产前总裁 耿忠强 中交、绿城的高层换岗慢慢地浮出水面。
7月10日,中交地产(000736.SZ)发布公告,董事兼总裁耿忠强辞职。 公告显示,耿忠强由于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总裁职务。此前,自媒体曾爆料,耿忠强将有望接替李永前,任绿城中国的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 中交地产内部员工早在公告之前就有所风声,“耿总是去绿城,而绿城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前将接替他的职位。” 与此同时,绿城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青岸也将回归中交,接替李青岸的人选为中国交建物资采购管理中心总经理周连营。在绿城经营班子里,李青岸、李永前是早年中交派驻到绿城的第一批管理层,迄今已经四年,排名仅次于行政总裁张亚东。 乐居财经多方求证,宋卫平及刘文生将辞任绿城联席主席,由张亚东接替。近日,绿城中国将宣布换防轮岗事宜。 中交焦虑 央企人事,波云诡谲。去年12月,耿忠强被正式聘任为中交地产总裁。而今,总裁位置还没捂热,就草草“离场”,外界不免质疑中交这波人事变动。 事实上,近两三年来,整个中交系进入了人事调整密集期。孙国强、曹舟南及杨剑平等陆续出现于人事调整名单中,成为中交系加快整合步伐的信号。 2017年,中交地产高层人事变动超过18项,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副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均有变动。当年12月,中交地产原董事长吴文德辞去公司董事会所有职务。 随着地产板块重组整合的不断推进,中交为了优化管理链条,“吴文德式”的人事变动时常发生。去年5月,履职不到两年的中交地产总裁杨剑平离职,这位雄心勃勃的温州老板,原本希望入主这家央企上市公司,但最终还是挂靴而去。 在杨剑平卸任的四个月后,“老臣子”孙国强也对外宣布不再担任中交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同天辞任的还包括六名董事。 大规模换血的背后是因为对房地产业务整合效果的不满,中交地产系希望迎头赶上中海、保利等地产龙头央企,其于2017年曾立下成为规模前二央企的“军令状”。 然而,背靠中交集团的中交地产,即便在整合、加注资源的助力下,发展脚步依旧缓慢。在整合重组失败的2016年,中交地产年营收约21亿元,净利润1186.73万元。2017年,因4月份托管中交置业等曲线重组,中交地产实现营业收入57.94亿元,净利润6.17亿元。 2018年,中交地产销售额为148.77亿元,而同期,保利地产销售金额4048亿元,中海为3012亿港币,差距不言可喻。 此外,截至2018年末,中交地产总资产402.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00%,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2.85 亿元,较上年末少20.52%。它的负债从2017年的86.7%上升到2018年的89.5%。 “傍上”绿城 相比于内部动静更大的整合,中交控股的绿城中国则更像是其在地产业务上的“后花园”,其于2014年、2015年两次收购绿城中国股权。 2014年,与融创中国恩怨纠葛了210天之后,绿城在2014年12月18日晚间与融创中国宣告“分手”。正当大家对宋卫平一方如何筹集资金偿还此前融创支付的费用时,短短五天时间,中交集团半路杀出,成为驰援绿城的“白武士”。 在行业内,绿城是有着强烈产品基因与行业辨识度的企业,中交控制绿城的目的是什么?“中交的业绩压力那么大,中交的最终计划当然是并表绿城,并不是外界所谓的合并重组。”彼时,中交高层毫不讳言的说道。 可是过去5年间,中交对绿城的业绩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 中交地产与绿城中国在地产集团的架构上是平行关系,但实际上,不论是区域布局还是产品定位,中交地产都无法做到完全避免与绿城的同业竞争。 此外,中交带来的理念与扎根在绿城骨子里的文化存在互斥,两者在盈利理念上的区别也显而易见,中交地产此前定位是中低端产品,节约成本,而绿城则聚焦于中高端业务线。 绿城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绿城累计取得的合同销售金额1564亿元,同比仅增加6.9%,位列2018年房企销售额第17位。假使中交、绿城并表成功,那中交地产业绩也未能排进央企前二。 过去的2018年,从年初寿柏年清空绿城股份,到曹舟南离职,再到张亚东担任绿城行政总裁,绿城内部从创始人掌舵到央企主导的转换,暗藏着中交“去宋卫平化”的缩影。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道,“之前,中交地产和绿城的协同性体现的并不太好,即使在张亚东入驻绿城之后,绿城还是相对独立运作的,和中交的地产板块的配合度是比较差的。” 此次互换高管,中交目的旨在加强中交和绿城的融合效应,至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则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