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洛阳杂文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选
“检察文化杯”2017洛阳杂文征文大赛已圆满结束,现将优秀作品选登出来,请各位网友鉴赏并提出宝贵意见。重新顶起此贴,目的是想让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些杂文,看看我们洛阳的杂文作者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而是破坏,既破坏了自己观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破坏了我们良好的话语环境。无论你是一时激愤,还是故意捣乱,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是都在批评“戾气”吗?那就从我做起,从学会讲理做起。
序
《洛阳杂文•2017“检察文化杯”洛阳杂文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选》即将付梓,这是继去年洛阳检察机关与文学团体第一次合作征文有益尝试之后,再次联袂取得的又一硕果。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洛阳市杂文学会和市检察文联的同志们,也诚挚地祝贺本次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各位作者!
2017年,继去年文化育检各类活动之后,我市检察文联的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我们开展了检察长推荐书目阅读、干警与在校大学生文化交流、检察人员征文赛等一系列文化育检活动。在检察业务千头万绪、队伍建设任务繁重、全国检察机关紧锣密鼓进行司法改革的特殊时期,对这些活动的坚持充分说明了市检察院党组对文化育检工作的重视。2016年洛阳检察业务工作在全省拔得头筹,荣列第一。应该说,业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其背后文化育检对干警润物细无声的正面影响是分不开的。
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发声筒。对任何一个社会事件的观察和评论都可能会迅速发酵和传播,司法事件尤其如此。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评论时政,今有平民作者手机微信纵论天下,这样复杂的舆论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现象。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正确言论的建设性影响巨大,而错误言论的破坏力同样波及面广。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体。杂文的文体属性决定了它不能不关注现实,不能不探究真相,不能不追求真理。然而,在信息多发的舆论环境下,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看清事物的真相并非易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杂文写作者,要提高素养,固本强身,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洞察力,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并行诸文字的能力。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杂文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我们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我们要求开门搞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绕弯子,直奔主题,真刀真枪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起到红红脸、出出汗,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效果。”总书记所强调的“洗澡治病”、“红脸出汗”是对党内监督的一种要求,同时也应是我们杂文作者理应保持的一种态度和精神,更是杂文的价值追求。嬉笑怒骂的文笔里,蕴含的是作者一颗祝福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赤诚之心。希望全市的检察干警和杂文写作者以此自勉,创作出更多文笔犀利、充满正能量,从而有益法治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佳作!
高建伟 2017年9月12日
* 作者简介:高建伟,洛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人治之恶与法治之善
马晓娟
可能是职业使然,身为检察官的我,读史时总忍不住用法治的眼光审视,从体制的角度探究。时代在进步,人治与法治的冲撞,正慢慢在中国民众的认识中弥漫,《人民的名义》热播并被叫好,可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史书告诉我们,从古到今,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对官员的法律监督都是政治清明的第一关键。从中国古代历史的法律监督中,能够看到明君治下法律监督的强大有力,也能够看到专制政治下法律监督的名存实亡。能看到制度设计的优良效果,也能看到制度的破坏逆转。看到了制度的作用,也看到了士人的作用。之所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包括法律监督在内的任何制度都跑不出历史的兴亡律,其核心原因正是今人所反思的人治之恶。 人治之下,皇权任性。封赏逾制、用人恣意是皇帝带头违法,而正直士人要抗击黑暗,显用志士,弹劾权贵,本就是以卵击石,由于志趣的一致而自发联合以期有益于政,也是自然的事,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但此种情况被奸佞引为口实而污其为朋党也成了自然的结果。奸佞沆瀣一气,贤人同心救国,我们因此可说,“结党”是人治的必然。 人治,催生了人事斗争。在整个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制下,国大业大,各地情况又不同,科学技术落后,执政真实情况难以被皇帝了解,士人虽忘死报国,但因不巴结皇帝近臣而仕途坎坷乃至身首异处的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深宫中的皇帝之所视所听但凭身边人翻云覆雨之口舌,外戚和宦官作为身边人熟知皇帝喜恶性情,哄皇帝有着天然的优势,更何况,奸佞弄权必托以忠言。这样,忠奸人事斗争就成为古代皇权制下政治的主旋律。皇帝被宦官、外戚、大臣各种政治力量包围,各种声音影响着皇帝使得帝意难测,伴君如伴虎,动辄诛灭九族,在身处官场的人们常感到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打击异己,垄断权力,不仅仅是为了贪污自肥,更多是为了自保求安。当然,在官场黑暗、斗争复杂的局势下,舍生忘死、身死族灭的士人贤者史书上比比皆是,但这绝不应是政治的常态,一种政治,如果常靠善士贤人的鲜血来支撑,那它一定是需要改造的。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人治的悲哀, 人治,使社会常处于危难之中,使民族生灵无谓内耗。因为皇帝只是生命个体,他有无限膨胀的私欲,也有生长深宫脱离民情为奸所惑的限制,同时,处理家事是他作为人的正常需求,而处理家事的原则也总会和国事的处理原则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没有缓冲机制来消解,戚宦政治就成了皇帝制度的衍生物。于是,皇权黯弱,枝脉横生,政治无序,权力倾轧,士人奋起,政变流血……读史过程中感受最多的,不是鲜明的是非善恶,而是人治之下宦官、外戚、士人等各类群体生存的无奈和悲凉。这种动乱的残酷结局超越皇室降临于全体民众和社会,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这是人治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了解到民主法治这个东西在西方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从制度设计的意图上看,法治是集善之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释放人性正能量。先进的中国人已经看到,民主法治正是为消灭人治之害而生,民主法治正是人治的对立物。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从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来看,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法,法既是国家成立的标志,也是国家得以存续的保证,所以,判断人治和法治的标准,不是看法律的多少,不是看统治者在一切统治手段中是否对法律最为看重,甚至不是看其立法有多精湛,而是要看当权者的观点、利益与司法冲突的时候,是按其人的意志办,还是按法的精神办,哪怕这法被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明显不当,那也必须通过正当程序来论证和修改法律,以改进此后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因为,如果没有经过正当程序,国民没有理由相信当权者不是在徇私,这就是法治。在整个国家体制中,无论国民还是官员,普遍建立起了对法的信任而不是对某一任或某一个领导人的信任,法的立、用、改、废均须建立在正当程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领导人的一拍脑壳,臣下的高呼万岁圣明之上。正如郝铁川先生在其《法治随想录》中所说:“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其实很简单,一个地方管住了‘一把手’的就是法治,管不住‘一把手’的就是‘人治’。” 国人对法治尚有误解。法治不是法制,秦朝的严酷法制是法治的对立物,因为它不是“良法”。法治的涵义不仅包括以法而治,且必须是“良法之治”。何谓“良法”? “良法”就是在立法进行各种利益权衡时,把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为统治者管控社会、窒息活力、与民争利。要保证此点,就要求立法、执法、司法都要具有科学正当的程序。法治不是政治口号,它包括法大于权的政治理念,对宪法的尊重,对民主程序的尊重及落实等一系列内容,是动态体系而非仅指文本上的法条。法治要求一切人、一切党派都要在正当法律的范围内决策行事。 见善不学非勇也,优秀的中国人要学习产自西方的民主法治,却走了许多弯路,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从李大钊到毛泽东,从国共合作的“三民主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直至今天,在开明高层大力弘扬法治的今天,实践中却仍然存在诸多落后观念和行动上的阻力。譬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我国宪法早已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充分保障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但是在实践中,有些人错误地将司法权的独立、公正和权威,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混为一谈,个别司法机关的领导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实践中行政干预审判、领导“批示”案件、上下级司法机关“联手定案”等损害司法独立乃至破坏法治的行为时有发生。作为司法机关的部分当政者尚且如此,这些行为无异于撤去捍卫法治的最后一道屏障。而许多冤案的发生,正是肇始于此深刻的体制根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今天,每一个体制内体制外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义务思考法治,运用法治,法治与中国人的结合,是一个值得全民琢磨和努力方可付诸于行的话题。
作者简介:马晓娟,洛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洛阳市检察文联会员。
蒙古大夫 发表于 2017-11-22 11:33
但从文章形式来说,样板式的空洞~论文还是八股~
内容么我还是看新闻联播吧~
欢迎提意见,但请稍安勿躁,我会陆续将全部入选作品发出来。 发到这里就是因为洛阳城事的网友心明眼亮、直言不讳,欢迎大家评头论足。 闲话骂人
吴涛
昨天说到圣人也骂人,很多人不信,圣人也会骂人?圣人首先是人,是人就会有人的情感,当他们愤怒的时候,当然会骂人,而且圣人会毫不掩饰,旗帜鲜明地骂人!孔子骂人的标志性语言就是贼,他有一次曾经愤怒地骂那些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有个老朋友名叫原壤,一次原壤叉开腿坐着,孔子看见了非常生气,用手里的拐杖敲着原壤的腿说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你小的时候不懂得孝悌,长大了也没有什么成就,老不死的时候还是一个害人精! 不仅孔子会骂人,孟子也骂人。孟子骂人比孔子更直接,孟子骂人的标志性语言是禽兽,总之就是把对方比为非人类。孟子认为杨朱和墨翟的思想是在惑乱人心,他不是展开辩论,而是直接开骂,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当时还有个思想家名叫许行,孟子对许行的学说非常不屑一顾,他直接说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说许行说话简直就如同鸟叫一样,后世我们称南方人说话为鸟语,就是孟子起的头儿!一次有一个人故意刁难孟子说:“男女之间是不是应该授受不亲?”孟子说,对啊,男女之间是应该授受不亲啊。结果那个人继续问道:你嫂子掉井里了,你拉不拉?孟子一听,勃然大怒,他说道:嫂子掉井里了而不伸手拉一把,那简直是豺狼!孟子不仅自己骂人,而且还说自己骂人算是轻的,孔子骂人更重,“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个最早发明了俑的人,大概断子绝孙了吧。当然,这句话没有见到其他地方说起,产权还暂时归到孟子他老人家这儿吧。 不仅孔孟骂人,翻开儒家经典,骂人的话比比皆是。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就来看一首《诗经》中骂人的诗,《小雅》的《巷伯》篇中就有几句非常经典的骂人的话:“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把那一天到晚说人坏话的人,抓去喂豺虎,豺虎都不愿意吃他。把他扔到北极去,北极也不愿意收留他。算了,还是让老天来收拾他吧! 说了半天,我就是想要告诉各位,见到丑恶的人和事的时候,要敢于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未必非要学习孔孟骂人的语言不可,但是在关键的时刻我们不能当老好人,不能逆来顺受,我们要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曾经有些轻狂子弟对初唐四杰的作品喋喋不休,诗圣杜甫就看不下去了,他说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来有人诽谤杜甫的时候,韩愈也挺身而出,他说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愚辈,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当然,骂人也需要有点技巧,有点水平。若论骂人的技巧和水平,章太炎堪称高手。他曾经在《苏报》上发表文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骂光绪皇帝为:“载湉小醜,不辨菽麦!”清廷大怒,通缉章太炎,并且愿意以巨额代价换取西方列强同意将章太炎从租界引渡回来。最终,迫于舆论的压力,改为以清廷为原告,在租界的法庭进行审判。清廷诉章太炎诽谤,章太炎答辩道:我所说的醜,用的是古意,本是“类”的意思。 “载湉小醜”就是载湉这小类人。你们不懂文字,自取其辱,与我何干?(注:丑和醜本来是两个字,丑是十二地支的一个,醜则指的是醜陋。简化后,将醜字取消,其含义合并到丑字之中了。)皇帝都要骂,康有为就更不在话下了。主张革命的章太炎对主张保皇的康有为毫不客气,据说章太炎曾经送给康有为一副对联:“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下联的结尾嵌进去了“有为”两个字。上联出自《礼记·中庸》,原话是: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下联出自《论语》,就是前面说过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章太炎没说一个脏字,恰恰是他没说的那两个词:妖孽和贼,才是章太炎要送给康有为的。骂人达到这样的境界,真也是无以复加了吧。
作者简介:吴涛,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平等关系
李群娟
高频词,往往使神经因过度刺激而疲劳,进而熟视无睹。于是,一枚有生命力的词汇,最终被俗化,概念化,蝉蜕一样挂在枝头。 “平等”二字早已滥熟,却难有人真正思考它的意义。好友40岁方悟,已算是幸运,多数人一生未得,浑噩沉浮。说国人从小未接受过平等教育,仿若谎话。男女平等,贫富平等,人人平等,耳朵都起了茧子。但真正的教育,不是视觉轰炸,也不是强制记诵,是用事实给人看。真的假不了。说一百遍“我爱你”,也不如三秒钟深情的凝视。粗暴只能引发内心的抑制、冷漠和怀疑。 平等是一个大词。这里只说它的日常用途,只说人与人关系中的平等。 人际关系看起来简单,其实极其复杂,人性之幽微多变,不止常出乎世人所料,也常出乎自己所料。相处中的种种龃龉,各有各的因果,但一份平等的关系,至少是文明与智慧的表征,能避免诸多伤害和不适。 有平等,才有尊严和尊重。任何关系的一方,倘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对方之上,不管给他这份骄傲的是辈份、官位、财富、才华还是年龄,都会造成不尊重。以爱之名轻易冒犯别人的尊严,从而,也就少了理解和宽容,多了批评与吓唬,颐指气使地为对方安排一切,有救世者一般的自大与霸道。而强势的一方有时不自知,以为是帮助与疼惜,有时是骄矜,以为正确而多能。 个性、独立、不卑不亢这些语词,是人人心向往之,毕生追求却难以做到的。这一切需要不流俗和有分寸。不流俗,是不人云亦云,不唯唯诺诺,有思想,有底线,不随便妥协。这样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冲突。如果你想成为有个性的人,就不必害怕冲突,矛盾正是检验关系的试金石,不合则去,合则留,留下的,才是知己,才是值得珍惜与付出的。而一旦关系的一方太在乎这份情感,爱的多的人是弱者,往往失去自我,丢掉分寸,放弃立场,于是,在迎合与退让中,骨子里奴性泛起。奴性人人有,关键在于是否被突显。低到尘埃中去,不自觉泛起的奴性与相伴奴性的仰慕与迷恋,抬高对方的自信,加深了对方的骄矜,翘翘板倾斜,失衡。当下一次矛盾冲突到来时,强势的一方需要维护强势,迎合的一方习惯顺势、顺从与退让,久而久之,形成不平等的角色模式,稳定的关系气场。平日,在外面展现的或许是虚假的平等,一旦进入这种关系,角色模式马上各归各位,有升堂的,有抬轿的,唱念做打,一出一出熟惯重复地演下去。不平等的关系,只能造成自高自大与自轻自贱,双方都不可能达到不卑不亢。 不平等的关系,难言真正美好,只是维持。双方最终又都为不平等所伤,感觉找不到真正与自己般配的感情。强势者有没有对手的寂寞,任情宣泄后的失落和对弱势者笨拙的鄙薄,弱势者则有担心犯错的禁口,隐忍中的困惑与受伤的愤怒。不平等的关系一旦日久,形成固化,很难改变。让强势的一方放下优越感,如同久富乍贫,绝难捱熬。而奴性的一方,给他平等,也如出身寒微的妾被扶了正,总难大大方方,自信坦然。最终这个平等只能成为一种空话。 但“平等”二字,如暗室之光,一旦弱者被其照耀,开启心智,就难以再像过去那样甘于某种关系,甘于关系中固化的角色了。他必然要改变。改变必然引起抵抗与震动,最终破碎是肯定的。只是早晚问题和以什么为契机的问题。
懂了平等,自然矜持,有分寸。世间一切良善、单纯、温顺、随缘、宽忍、谦虚和真诚,都有可能伴随着奴性,或趋向奴性。从小受惯长辈训诫的我们,更多时候,习惯于随波逐流,做个好人和庸人。骨子里有深重的自卑,并不真正看得起自己。长大后,自卑感有两种表现,一是自大,二是奴性。在相处中,彼此困缚,掣肘,以私心相爱,难有真正的尊重。有人说,在关系中修行。我想,懂得平等的人,有平等要求的人,才能自尊自爱,惠及万物,也才能热爱自由,走向成熟,更好地建设生活和世界。
作者简介:李群娟,女,原籍孟津县,现居宜阳。宜阳一高教师,郑州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细雨湿流光》。
写的不错 人治之恶与法治之善 吴涛老师的文章耐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安锋
徜徉洛阳城街头,见得最多的城市宣传标语就是“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各种宣传品和领导的讲话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这句话。我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时,心潮澎湃,感慨于洛阳在古今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司马光是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一句超级棒的广告语,跟“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及“洛阳纸贵”等等一样,都是对洛阳重量级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的描述和赞颂,每当吟诵,自豪感油然而生。 于是,我准备在我的一个讲座中引用这两句诗。为了叙述完整,我找到了全文——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二首。初读一遍,出乎我的意外,内容跟我原来的想象完全不同,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全诗如下: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原来当年司马光路过邙山,在山巅住马俯瞰,眼前洛阳城一片葱茏景色,河山拱戴,水波荡漾,草色青青,诗人心中凄凉,春风无情,并不知道此地已经物是人非,当年都城的繁华化为灰烬,只剩下空荡荡的残破宫阙。看着这个衰败的废都,不由让诗人感叹地说:你想知道古今兴废的道理吗?那你就来看看现在的洛阳城吧! 在诗人当初的情境下,洛阳城是反面的代表,佐证兴亡无常,衰落无奈。 读后我沉思良久。原来以前我的理解是浅薄的,这两句并不是描述洛阳很牛,能代表古今大势,而是真切地揭示了洛阳城的历史特征,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处于天下之中,每每改朝换代,必饱经战火苦难,让人观之一声叹息! 周日我骑车登上邙山之巅,意图体味司马温公的感受,中午时分阳光正好,我眼前的洛阳城一派生机,绿树掩映,牡丹飘香,车流人潮,欣欣向荣,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映成趣,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这座城市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眼球,以雍容的姿态焕发出新的青春。 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呀,纵观洛阳城的历史,就是一部兴衰的历史,每当战乱,战火的硝烟将伟大的城市烧为白地,让历代热爱洛阳的文人扼腕叹息。然而,勇敢的洛阳人面对苦难毫不气馁,重新复建,心怀梦想,追求辉煌,总在经历磨难后强力崛起,这就是洛阳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内核。 所以,俯瞰我钟爱的洛阳城,重新吟诵“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名句,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懂得了苦难的价值,感受了肩上的使命。就让这两句诗,伴随我们世世代代洛阳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吧。
作者简介:安锋,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洛阳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东方今报、洛阳晚报特约撰稿人。
篇篇精彩,耐读。 获赠集子,挑灯夜读。
郁郁文气不负洛阳名望,
殷殷厚意足见赤子诚心。
近水楼台,先读为快。一句话,没白看! 安得广厦千万间
尹承伟
新加坡很小,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相比,用弹丸之地来形容都嫌大。好像陈水扁曾骂新加坡是个“鼻屎”大的国家,但这个“鼻屎”国的清廉却把贪腐的陈水扁映衬成了一粒“鼻屎”。 还是说说新加坡的“小”吧,小得我只好拿洛阳和它相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为719平方公里,人口550多万;洛阳的市区面积为80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为217万。也就是说,新加坡比洛阳的市区面积还要小80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要比洛阳的市区人口多出一倍半。人多地少,新加坡的房子一定很贵吧?是的,很贵,比洛阳贵多了,但新加坡的“房奴”比洛阳少多了,因为85%的新加坡人住的是组屋,也就是由新加坡住房建设局开发的廉价住房。 有多廉价呢?据说工作几年就买得起,首付10%,用公积金还贷款,政府补贴你三万块。搞笑的是,如果你买的是离父母很近的组屋,政府再额外补贴你一万块的孝敬父母钱。我赶紧扒拉了一下小九九:假如买一套40万元的组屋,首付4万用政府给的补贴,再用公积金按揭,说不定不用花钱就买一套组屋呢。 当然这是极端情况,而且前提是,你必须是中低收入的新加坡公民,只有新加坡公民才能买到这么便宜的、建在自己国家土地上的住宅。
于是, 刚到新加坡,我便开始迫不及待地留意组屋,倒不是想买,而是想看看,传说中的中国经济适用房的“师傅”——新加坡组屋到底长啥样? 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10年的小伙子告诉我,新加坡的住房基本有三种,组屋、公寓和排屋。排屋相当于我们的联排洋房或别墅,公寓是商品房,组屋就是政府提供给国民的经济适用房。 从外观看,组屋与公寓几无差别,但是组屋的面积一般较小,而且没有围栏形成封闭的小区,当然也就没有物业了。没有物业?那组屋区不得脏成啥样啊!不必担心,政府不是提供给了你便宜的组屋之后就撒手不管了。瞧见小区草地上的那个铁桶吗?那是专门给居民们祭奠时烧纸用的,有的小区内并排放三个。我问那个小伙子,这铁桶钱谁出啊?小伙子回答我说当然是政府啊。你听,当然是!连烧纸的铁桶都给你准备好了,你还会担心组屋区的卫生吗? 千万别以为组屋都是些地段偏、质量差的房子,覆盖了新加坡85%人口的组屋质量和公寓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多在交通便利的好地段。想想也是,哪有那么多的偏远地段可以容纳85%的人口呢? 为什么说组屋是经济适用房的师傅呢?因为住房制度改革初始之时,中国是参照甚至是照搬了新加坡的组屋制度。还记得安居工程吗?多么温馨的名字,后来虽然改名叫经济适用房了,但还是声称要建设以经济实用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比如必须是中低收入的本地户口,购买5年后才能上市交易等等都是照搬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是建设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市场体系的话,从上世纪末到现在,恐怕大多数人已经“居者有其屋”了,而且不必把自己爹妈和老丈人的积蓄都花了还背个“房奴”的恶名。
现在经济适用房越来越少,甚至一度传闻要取消,而商品房的价格实现了跨越式的高涨,以至于我产生了一个错觉,每当一个地方的新领导上任时声称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就觉得房价要涨。 虽然不少年轻人买了房子,但那却是三个家庭两代人的积蓄。在这种被“压榨”的生活下,还问什么“你幸福吗”?如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公租房一起统称叫保障性住房了,虽然没有当初“安居工程”听上去那么温暖,但“保障”二字时刻提醒政府注意自身的职责所在,这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后来在查阅资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组屋其实并非新加坡首创,而是英国这个资本主义发源地发明的,新加坡只是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据说在新加坡住建局的大厅里,镌刻着杜甫那句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惜我没有亲眼看到,下次去一定要亲眼看看,住房梦也是多少人的“中国梦”啊。
作者简介:尹承伟,就职于洛阳市某新闻媒体。
谁来检查检查团
杨倍力
前些日从报上读到一篇题目为《谁来审计审计事务所》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单位让一个审计事务所进行了审计,结论是亏损一万余元。这个单位不服气,让另一个审计事务所又审了一次,结果这个单位盈利了十万余元。于是发出了谁来审计审计事务所的感慨。还有,武汉体彩开奖时公证人员发表了不公证的“公证”词的余波未平,为西安体彩公证的公证员因三辆不公证的宝马车而受到了公证的处理,又有人发出了谁来公证公证处的感叹。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一则报道:原人民银行青海分行干部陈志清,在国库处工作了7年时间,采取制造假凭证、涂改票据、截留转移等手段,先后作案14起,贪污国库资金1549.3万元。文中还提到:按照规定,青海省财政厅、国税局、审计局和人民银行等自身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每年一次甚至多次的监督检查,那么,一个一般工作人员为什么能在如此严密的监管下从国库盗取1500多万元?这的确发人深省。 其实,问题很简单。一语可道破天机,那就是现在许多所谓监督检查纯粹是在走过场。社会上有首顺口溜就是形容检查团的:“坐着小车看,让人牵着转,住着高级楼,吃着高级饭,酒足饭饱后,听把汇报念,临别老一套,继续好好干!”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一些领导干部在下基层之前,先让秘书电话通知被检查单位“做好准备”。当然这“做好准备”包括做好接待工作,让领导住好、吃好、玩好……另外还包括准备好汇报材料等。在汇报材料中当然是“摆成绩是过五关、斩六将,说问题星星点点”,甚至还包括抓紧时间做假帐、做假报表之类,检查团“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被检查单位先进评上了,检查团的“战利品”也不少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贪官祝友文是多年的先进,连升三级的李长河、成克杰、李长青、仇和等事件的发生。 谁来检查一下检查团呢?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一个是像登封市原公安局局长任长霞那样,检查哪个单位,事先不通知,或临时改变检查路线,来它个措手不及。笔者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上级要检查学校图书室建设情况,头天下午通知了甲学校,甲学校连夜把乙学校的图书借了来,谁知,检查人员第二天一早径直来到了乙学校,一查,大煞风景。那一年,这个乡的图书室建设全没过关。第二要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微服私访。任长霞在登封查了那么多积案和大要案,大部是微服私访、深入现场的结果。第三就是要追责。如果有严重问题而没有检查出来,应追究检查团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失职行为,并让其负连带责任。若有以“查”谋私者,更须坚决按党纪国法从严惩处。做到这一些,检查监督走过场这一歪风就可以刹住了。
作者简介:杨倍力,就职于伊川县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室。
很精彩,耐看。 要让法治不生气法律人就得争口气
金瑛
“我们常常探讨大陆司法系统的不健全,司法工作受外界干扰,律师的地位不高等等”。读了陈长文老先生《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这本书,发现其实海峡对面的台湾地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陈长文,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台湾知名律所合伙人兼执行长,曾担任海峡交流基金会首任秘书长、红十字会(台湾地区)秘书。一连串的简历中,其核心还是一位法律人。做为一个前辈级人物,发出“法律人为什么不争气”的诘难?实在是怒其不争,激其奋进。 这本书用诙谐的笔调,从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发端,提出了“法律人,你要如何争气”的问题。该书引言中讲述了一个热气球笑话,很形象地点出了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学教授为社会所诟病之处——律师们巧言善辩以“当事人利益中心论”为借口讨好委托人、争取顾客,而检察官却常常因消极应对“乡愿”而成为贪腐共犯,法官将断案简单地看成一个冷漠的工作,忽视了对当事人应有的关注、关怀,同样的,法律教授们也缺乏对底层的人文关怀,将法律授课看成是技术的传授。进而引出台湾法律人的现状,在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即下了一个相当震撼的标题:“人的光明,法的黑暗?”在台湾,整个社会对法律人一直非常厚待,法律人在台湾社会地位很高,不但“总统”、“副总统”,连大半的“行政院长”也都是法律人。在金钱、名利甚至嫁娶上,法律人都不输于人。但是,法律人又是怎么回报社会的呢?不但没有治理出一个兴旺的社会,反而出现大量弊案,守法精神崩坏,这正是法律人亲手“处决”了法律啊!岛内发生的台开案、国务机要费案自不必说,连陈长文本人所在的台湾理律律师事务所的法务专员——台北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刘伟杰,也因盗卖客户寄存的股票,获新台币30多亿元,用以购买钻石后逃离台湾而被通缉,这也是促成陈老先生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文中反讽地指出,法律人地位日隆,但法律尊严却荡然扫地的荒谬现象。在这一系列的角色自省后,作者认为,不是法制社会不能实现,恰恰相反的,“我们废弃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与价值传统去移植了西方的法律制度”。自近代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法制形式上通过移植和嫁接,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框架和体系,在形式上基本完备,但依附在法律典章制度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精神并没有真正移植。我们学习研究以及移植建立的,只是法学研究方法上西方社会法律人的形式态度,并未能感受到价值观上的思考基础,这样的法律不是从自己土地生长、开花和结果的,我们感受不到西方世界在争取人权和自由过程中,所坚持的理想和付出的代价。因此,法律人应该自省,要重新构建法律的伦理与理想,重拾所应具备的正义价值观,才能担当正义守护,不负社会厚望。 看完本书,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同时也是对社会上千千万万法律人的审视。马英九先生为这本书所作的序《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文,将法律人与救死扶伤的医生相比,“医生的工作是消解病苦、救人性命……而法律人的工作则在于解纷止争、辨分是非,乃至于断人生死”,借此说明法律人工作的重要,以及法律工作的崇高性和不可玷污性。学习法律之人只要成为技艺娴熟、沉稳冷静的法律匠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陈长文先生心目中,法律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法匠,而要有自己的精神和理想。过度强调实证条文诠释的法学教育让我们对法律条文熟悉无比,严格的考试门槛让我们唯法条至上,但却缺乏成为法律人最重要的一项条件——对正义的信仰与信念,一旦物质的诱惑让我们放弃道德,权势的邪恶让我们卑躬屈膝,于是,我们忘记了法的自然属性,忘记了应该坚守的道德律令。这样的法律匠,又有什么用呢?正如徐显明教授所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眼下大陆法律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与台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人如何在当前法治尚未完全彰显的逆境中“不以己悲”,又如何在地位即将日渐崇隆的未来“不以物喜”,时刻保持法律人独立、自立、中立的人格,真正建立起对于法律的信仰,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事。作为法律人的我们,有没有反省自己,正如陈长文先生所言,法律人,我们自己做了些什么?我们有没有不断的提升侦办能力,恪尽职守?我们有没有在每一宗案件中都秉承公义,作出裁断?我们有没有严格依从法定的程序,不留瑕疵?我们有没有对诉讼能力低下的当事人,足够耐心?我们有没有对当事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尽快结案?我们有没有保证双方当事人在庭上尽其所言,文明待之?我们有没有将裁判理由依法依理,详尽说明?我们有没有想尽办法用我们最大的努力,执行到位?我们有没有在整个进程中用心谨慎,避免出错?我们有没有将个人的私利置之度外,专心办案? 面对中国的法制现状,如何从精神上建立政府与人民的法治信念,在观念上树立法的概念,中国的法律人在法律伦理的培养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海峡此岸彼岸,都任重而道远。纪伯伦曾说:“就像一片孤叶,不会未经整株大树的默许就枯黄,作恶者胡作非为的背后,并非没有你们大家隐匿的允诺。”所有有志的法律人,我们不但不能容许自己成为败坏法律人名声的那片“枯叶”,也绝不能容许自己成为默许枯叶萎黄的“隐匿允诺者”。法律人不能只做一个技艺娴熟的法律匠,还必须把知识运用在法律工作中;而单单做好法律工作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自己,法律是公平正义之术,是基于对社会总体的关心和关怀。作为法律人的我们应该有理性的头脑、悲悯的情怀、批判的精神、乐观的追求,秉心公正、为民谋福,担当正义守护,这样我们才会无愧于法律人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金瑛,女,1982年3月出生,法学硕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任职于洛阳市人民检察院。曾荣获“河南省优秀公诉人”“洛阳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看了,都很有见地。 薛瑄一身硬骨头
马军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官场上,级别高的要见级别低的,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要知道在现实中,不要说级别高的明言要见见某位级别低的官员,就是没明说,仅有此意向,相信不少人也会趋之若鹜,闻风而动。但明朝有位官员遇到此事偏偏说“不”。 这位官员就是一代名臣薛瑄。 当时薛瑄身为御史,是个七品小官,而要见他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时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在当时可了不得,官居一品,很多人想巴结还巴结不上呢。不见就不见吧,薛瑄还说出了这样一番义正词严的理由:“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意思是说自己是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员,怎能私下拜会公卿呢。也许有人可能据此认为薛瑄这么做是在“作秀”,以邀时名。可“作秀”也没这么作的,把朝中炙手可热的一品大员得罪了,这不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吗? 其实,薛瑄骨子里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当时宦官王振颇得明英宗信任,可以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权倾天下。一次,王振问三朝元老、大学士杨士奇:“我的同乡谁可以提拔为京官?”杨士奇推荐了薛瑄,薛瑄于是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杨士奇认为薛瑄得以重用,是王振的主意,便提醒薛瑄去道谢一番。谁知道热脸贴到冷屁股上,薛瑄不但不领情,还正色道:“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后来在东阁议事,公卿们纷纷上前拜见王振,独独薛瑄屹立不动。王振过来向他行礼,薛瑄也置之不理,这下可把王振彻底得罪了。 也偏偏事有凑巧。当时有一个指挥病死,其小妾颇有姿色,王振的侄儿王山想娶这个妾,无奈指挥的妻子不同意。小妾就诬告妻毒死丈夫,并屈打成招。但案件报到大理寺复核时,薛瑄查出其中的冤情,多次驳回。王振为报复薛瑄,让都御史王文诬陷薛瑄等人犯下“故出人罪”,又让大臣弹劾薛瑄收受贿赂,把薛瑄定为死罪,打入大牢。在狱中,薛瑄仍读《周易》如故。临近行刑时,王振的一个家奴哭泣不止,王振问他为何而哭,家奴说,听说今天是薛夫子行刑的日子,“振大感动”,再加上兵部侍郎王伟等上疏申救,薛瑄最终得以免去一死。 按说经过生死之劫的薛瑄多少该长点记性,骨头变软了吧。可薛瑄依然固我。 公元1454年,苏州闹饥荒,愤怒的饥民纵火烧了富户的房屋,朝廷派王文前往巡查。王文以叛逆的名义,将二百多名饥民处以死罪。薛瑄据理力争,“力辨其诬”。后来,朝廷查实后,将为首闹事的16人法办,其余的全部释放。本想多处理一些,冒功请赏的王文气得不得了,冒出一句:“此老倔强犹昔。” 薛瑄不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还是一位大学者,著有《文集》、《读书录》、《理学粹言》、《读书二录》等,开创了河东学派。是明朝获准从祀孔庙的第一人,而在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中,也仅有薛瑄、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四人获此殊荣。
作者简介:马军,男,汉族,河南光山人,70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洛阳市杂文学会副秘书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28个省市区的百余种报刊发表过文章。有作品入选《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5》《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最美的故事》等43种选本,现供职于洛阳一家媒体。
“别光站着跺跺脚”与“请您停下帮帮忙”
席明阳
那是深冬时节,寒风料峭,我独自走在滨河路上。看着街上昏黄的灯火与偶尔驰过的车辆,心想,在这个冬夜步行晚归的人怕是只有我了。 行不多时,到了滨河路与南昌路交叉口,瞧见一位交警仍在执勤,昏黄灯光笼罩的夜幕中,唯有他身上的反光带发出耀眼的光。尽管瞧不清楚样貌,但并不妨碍马路中央他身躯的高大。 带着敬意走过路口,忽然听得身后有人大声说:“别光站着啊,跺跺脚!”我回头循声看去,只见刚才的交警来到路边,搓了搓手,似乎有些尴尬,再转身回到马路中央,踱了几步,跺跺脚,再踱几步。末了,他又回转过来。 原来,路边,有人扛着摄影机在录像。 另一件事发生在春天,正是“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的时候。即便在城市,路边的景致也是美不胜收呢。忽然看见平时行人稀少的河洛路与南昌路交叉的丁字路口,此时竟多出了几个头戴小红帽、身着橘色衣的交通协管。他们中一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手里拿着印有大大的“停”字的小红旗,站在慢车道边的人行道上,当红灯亮起时,举起旗子,纤细的胳膊伸得笔直。然而还没等我敬佩的目光收回来,心里刚刚升起的暖意刹那间冰凉。他们拦住想要闯红灯的电动车,说出来的不是“请您守交通规则”,而是……而是 “请您停一下,帮帮忙。”说话的同时,其中一个姑娘拿出手机开始噼里啪啦拍照。待红灯熄灭,举旗的姑娘放下旗子,拍照的姑娘马上凑过去,俩一起欣赏起刚刚拍过的照片。大约在那些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得很灿烂。 因为对丁字路口右侧直行的非机动车是否需要等红灯怀有疑问,所以我回家后专门查了资料。是的,在新交法中有规定:没有专设非机动车指示灯的任何路口,在没有交警指挥的情况下,也应遵守信号灯的指示。可惜除了那个明媚的春日,同一个路口,我再不曾见到哪辆电动车或自行车停下来等红灯。 这两起马路上的小见闻,让我思索良久。无论是“别光站着,跺跺脚”还是“请您停下,帮帮忙”,都让我心里有一种异样的味道。寒冬的夜里,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的交警让人敬佩,大约也没有人认为他们会不冷,然而,这样“别光站着,跺跺脚”摆拍出来的寒冷实在很让人倒胃口。在慢车道上协助指挥交通的“小红帽”们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很高尚,可是,“请您停下,帮帮忙”却在这高尚之中掺进了让人说不出的滋味。 无论是交警的“跺脚”摄像,还是交通协管志愿者的“配合”拍照,都脱不出习惯的“一对相机就摆,一上镜头就装”的新闻宣传窠臼。想要的“效果”有了,却离真实远了。“假做真时真亦假”,久而久之,这样做出来的新闻还会有人信吗?或许,他们不是在做新闻报道,也不是为了宣传,只是想留下一段资料罢了。可是,这又明明是工作,而且是公共服务工作,真的可以像一个人进入影楼一样不顾真实,肆意摆拍吗? 行文至此,我又忆及,依然在那个冬天,几日后再次路过滨河路路口,仍有交警在执勤。这次,没有摄像机,他站似傲雪的松,笔直挺拔,没有跺脚。
作者简介:席明阳,洛阳人,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现从事教育工作。
“张花儿”的操守
张贺
原本,我不太喜欢狗。但是,当朋友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收留一条小狗时,我一时冲动就答应下来。我自己分析,这种冲动一是看到养狗人被狗追随忠诚守护所生的羡慕;另一个是心中还有些若我不要了这狗,它或许下场就会很可怜的心态。 不管怎样,狗是领回来了。品种:泰迪。性别:女。年龄:两个月。一番思考后,起名叫“张花儿”,本人姓张,它来了我家当然得随着主人的姓。同时,女生嘛,叫花儿好听。 张花儿初来乍到,对我特别依赖,步步紧随,不离左右。我坐在沙发上,它就跳到沙发上依偎着我,并且,把自己的头放在我腿上,讨好地看着我。此时,我若不抚摸一下它,表示对它的安慰,自己的心就会不安。我到厨房做饭,它就安静地蹲在我旁边,一双水汪汪且呆萌的眼睛追随着我,期待偶尔可以得到一些美味。我要出门它就慌忙扑到我腿上想和我一起。 我承认,一开始,这种被需要、被依赖、被讨好的感觉着实不错。但两天后,我就想把张花儿送人。随地大小便使屋里臭气熏天,怎么除臭消毒还是解决不了家里飘着淡淡的养狗的特殊味道。而这对有轻微洁癖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折磨。经资深养狗人指点应该定时带张花儿出去溜溜。这样,它养成排便在外面的习惯,就不会在家里“随便”了。 于是,我加入了趾高气杨的遛狗大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铲屎君”。牵着一条忠实可爱的小泰迪,看着旁人羡慕的眼光,我嘴角常会不由自主地上翘,心生不少愉悦。可很快,这美好的感觉就宣告毁灭。张花儿出门就溜边,嘴巴耷拉着地面找吃的,遇到别的狗主人若是能给它个零嘴,它便立刻冲着人家摇头摆尾,撒娇卖萌,一副奴才样儿,怎么都叫不回来。每当遇到凶一点、大一些的狗,它就耷拉着脑袋躲着走。而碰见它感觉弱一些的狗,它便冲过去。见到人也一样,看到小孩旺旺叫,看到大人灰溜溜。每次出去遛它,它使我丢了不少面子。 回家之后,百般教育,恩威并施。不管是威胁呵斥,还是增加零食,提高待遇,可张花儿依然如故。恨得我咬牙切齿,向朋友抱怨,后悔养了这么个无操守的张花儿。朋友劝我:一条宠物犬而已,它生来就是陪你玩耍和娱乐的,你却要求操守,操守是什么?是盗亦有道;是不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是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难道你想教育一条宠物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况且,宠物犬就是这德行,它本就成不了看家护院、舍身救主的忠狗烈犬。你对它要求品德和气节,合适吗?话说回来,人是比狗高级了多少倍的高级动物,可是,是不是人人都讲着操守?世上,有多少人做着连狗都不如的事情! 这一番话,使我联想起近日的“辱母案”和“出轨门”。顿时,无语。
作者简介:张贺,女,70后,洛阳市杂文学会副秘书长。
虽然已经读过,仍然愿意重读,每次都感觉很有味道。作者的思考和洞察力让人佩服。 :) 工人日渐稀缺,说甚工匠精神
李磊
昨天,群里陈老师跟我说:“匈奴,你没有母校了。”陈老师是我二十多年前上洛轴技校的老师,我在那里学的电工,听到这个消息,一阵悲凉…… 这不是我第一次没有母校:我小学毕业的井胡同小学因为这些年的生员减少已经关闭多年,初中毕业的三十中也被对面的六中合并这倒无妨,它本身就是六中分出来的,没有了三十中的校名。轴技校的关闭彻底让我成为一个没有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但这些不是我悲凉的原因,让我悲凉的另有其故。 这两年一直在提一个词:工匠精神。我不是个工匠,只是最普通的普通电工,不算在技校的三年学习,就是毕业后也从事这个职业20年了。对于这个职业,我是蛮喜欢的,甚至靠手艺吃饭,一直是我活的一个骄傲。如果身体允许,我也愿意一直从事下去。 我是上世纪70年代人,在我们那个年代,高等教育没有普及,考上大学对于大多人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上个职业高中、技术学校,早一点上班能赚钱为家里减轻负担是我那代人一个普遍且不错的选择。那个时代的工人也算过得安稳的一个群落。 时代碾压一切,几乎刚到工厂上班的我们随即经历了下岗潮,大批工人失业,没下岗的也发不下来工资,到工厂里工作成为一个大家唾弃的选择,而科技的发展更是让年轻人打开眼界后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在我毕业后的三年,我们单位在洛轴技校委托培训一个班的锅炉工,去报名的只有三个学生,这个班不得不停办,而那年由于要求锅炉工必须有证上岗,各地需要大量锅炉工,却没人再愿意学习从事这个职业…… 我在工厂干了10年,这10年正好遇到厂里的几次技术改造,从中央空调系统到电梯,工厂设备到厂房整体线路改造,跟着师傅们学了不少技能,而在技校的三年系统学习也成为能应付工作的基础。这点微末的电工技能成为我离开工厂后混饭的傍身一技。 在外边打工这10年,网络迅速发展,年轻人从乐于跑销售改变为愿意成为网商、微商,有许多人宁可干个保安也不愿意做个技术工人,因为打工的飘荡,我在很多家单位都应聘上过班,最起码也不少于10家,而在这么多单位,见到的近百名电工同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仅遇到一个比我还年轻的电工…… 20年前,刚20岁出头最年轻的我被单位的师傅们称做小李,20年后,已然40岁的我还是单位最年轻的人,还被人称做小李…… 看不到年轻人愿意从事技术工人,不愿学门手艺,他们宁愿做个保安,宁愿在某些生产流水线上消耗自己几年青春后去做个微商。大家都在传诵那些靠经营、销售成为富翁的案例,没有人再瞧得起一门手艺,没有人愿意再守着一门手艺过平淡而清苦的日子…… 没有人愿意做工人,没有数量庞大的工人群落,说工匠,那不是扯吗? 没有人可以抗衡时代的车轮,也许所有的抱残守缺都是一种病态,想起我的一个师傅对我说的一句话:幸亏我已经老了。他很幸运,靠一个手艺活一辈子,活在对有技术的人会被尊敬的年代。很不幸,我还没到那个年纪…… 这两年,每当有人劝说我不要做电工,要改行的时候,我都会笑着跟他们开个玩笑:别看我这点手艺不怎么样,要是咱们都关到集中营,我一定比你们活得久,因为“我是个有用的工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台词),你们都被丢进焚烧炉的时候,他们会需要一个电工……
作者简介:李磊,洛阳土著,年已不惑,毕业于洛轴技校,电工专业,曾就职于洛阳春都集团制药公司从事电器维修近十年,现为一流浪电工。用网名“失败的匈奴”在网络上做一些社会公益事。
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
敖玉梅
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中坚力量。在去年中央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其中提到了“六个从严”,即: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这些良语诤言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管好我们的干部,要打造出一支“懂规矩、守纪律、端品行、正操守”的领导干部队伍。 但在如今经济全面开放、社会环境极其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打造出一支“懂规矩、守纪律、端品行、正操守”的领导干部队伍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学会“拒绝”,做到“手不染晦,身不染利”,那么,就不难成为一名好官,一名受党信任的“放心官”。 一是领导干部首先自已要从思想上对自已的权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到自已权力来自谁手、为谁所用的实质内涵,要预想到违规使用权力的后果和责任,要算好五笔帐:即政治帐、经济帐、亲情帐、自由帐、健康帐。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已的私欲,在利益面前,要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最后就是要有“拒情不避亲”的胸怀,不为“哥们义气”所累,不为“裙带关系”所困,做到以诚婉拒,以纪坚拒,以法严拒,不能被“亲情网”、“友情网”迷惑心智而丧失做事的基本原则。 二是要坚决拒绝“第一次”。也就是说,当第一次有人以物质利诱为手段向你贿赂以达到自已的目的时,要严厉拒绝,要义正严辞,要毫不犹豫。古人曾云:人生贵善初,也说明了第一次的重要性。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第一次,把握好第一次,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第一次,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第一次积累成每一次,让贿赂者无可乘之机。 三是要学会巧妙拒绝。一般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领导说这样一句话:“请你理解”。这看似简单直接的一句话却内涵丰富。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说者的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拉近了说者与被说者的关系,充满了人情味。作为领导干部尽管这句话是一句不得已的话但也是一句很得体的话,至少表明了原则态度,由理解而求得谅解。这种回绝,不至于让对方太难堪,也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但领导干部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从自已的内心深处来讲,要真讲原则;二是自律。这一点领导干部自已心里一定要真正弄明白自已是一个怎样的干部,一定要是一个行得正、站得直、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自已对他人负责的干部。所以,领导干部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说出“请你理解”这句话,才能使对方真正接受,真正认识到这不是一句官话,一句搪塞的话,而是一句实在话。理解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以行动表明态度,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表明为官的清廉,才能真正让人心服口服,请别人理解才有说服力。 当然领导干部要学会巧妙的拒绝还有很多方式和语言,这就要靠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事态,找出切合实际的拒绝方法,这样不仅会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而且会逐渐在周围环境树立起一股正气,在既不伤人又不悖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名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声望。 拒绝,是一门艺术,但也是一种手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利益、利用,是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伤害的矛盾体,只有正确处理、正确对待,才会让这种矛盾体既发挥作用,又不有悖于原则。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节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做一名具有强大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的领导干部。
作者简介:敖玉梅,女,1971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政工师,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洛阳)纪委监察部门,专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有二十余篇论文、杂文获同行业学术评选一、二、三等奖;有一百余篇通讯、诗歌、散文、小说在本系统新闻报纸及省报刊发表。
同学关系
白西玲
一、同学在古代也称同窗、同砚、同门、同师等等 。我还是更喜欢同窗、同砚这个称谓。你想象一下:稚气未脱的几个少年,共用一个砚台,在早晨霞光的照耀下,静静地写字。或者在寂静的夜晚,坐在窗前,共读同窗月。那幅画面,想着都令人神往。 古代,一个老师就带几个孩子,同学一般都是男的,女学生几乎没有,所以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同窗,才有了十八里相送的缠绵。 那时候,由于上学的人少,他们可以组成一个识文断字小团体,这个团队,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与普通人相比,更多了一层感情上、文化上的共鸣,也能满足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文化人的优越感。他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先贤道德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能默默传承和发扬,那时候的同学团队起着绝对的重要作用。 不知为何?一想起同学这个词, 就想起长衫大褂,想起水边小岛,想起山色月光。这些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也想象着这群人和着酒兴,吟哦着一句句诗词。 在过去,能读得起书,首先家里经济条件要好,穷人家的孩子是很少上得起学的。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只有读书。要不也不会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教。至于你成年后是升官发财,还是美妻娇妾相伴,我想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书后,明理,修身,传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古时候,同窗好友组成的群体,是很让人高看的一个团体,因为他们都是文化人,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君子,他们推崇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崇的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处世之道,这些,到现在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二、但是现在的同学,我总感觉和过去不一样。学的东西也区别很大,一个是偏重背诵先贤的著作,潜移默化中,人的品格得到升华;另一个,随着自然科技的发展,是偏重教人技能的多,长期以来,人的气质、修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变得有点浮躁,崇拜物质利益。这些也渗透到同学情谊之间,甚至变得娱乐至上,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担当意识的淡薄和责任感的缺失。 现在的同学也是一个个小团体,有的同学聚会像个赶场子,恨不能相识满天下,可是扪心自问知心有几人?谈论国家大事的少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之形象难觅了。 现在的同学团体,味道变了,变成了仅仅是人际社交中的一环,书生气少了,世俗气多了,早没有古代同学吟诗诵赋的雅趣之举。潜心钻研业务又有几个?聚会时,交流育子心得,心思放在培养下一代上,这些最基本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的有几人?讲享乐的多了,讲付出的少了。 现在几乎每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都会送他到学校读书,自然,几年之后,无论是大学毕业的,还是中学毕业的,还是小学毕业的,都会自豪地说我有同学,潜台词就是我是个有文化的人。就是扫盲班毕业的,也把自己包装成天下谁人不识他,岂不可笑! 你若不信,就变只蜜蜂或者蝴蝶 ,悄悄尾随同学聚会,不,是聚餐!你就会明白的。有的简直就是乌合之众,三杯两盏浊酒下肚,粗话连连,甚至丧失了现代文明人的应有的素养。 三、我这样说,是否有点悲观?也许有点以偏概全。 同学成年后, 都有自己的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判断同学情谊,不是在一起吃了几次饭,喝了几次酒,而是精神上的共鸣和契合有多少。 虽然同窗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但那几年也正是人生中最美美好的一段年华。空闲时,邀三五同学小聚,怀念单纯的岁月,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很有意义。但是,同学圈也和无数个交际圈一样,每个圈都有一个灵魂人物,在这个灵魂人物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下,团队的其他人会随着整体风气或向上,或者变得自私自利,醉生梦死。 所以,同学很多,同学交往,最起码不能破坏社会基本的元素——家庭。能成为同学是缘分,我们都记得当初为了梦想,曾经同年同月又同日灯下苦读,如今,虽然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一定要守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使它庸俗化,更不能被某些浊流侵袭。
作者简介:白西玲,网名西岭,1968年生于河南洛阳郊县,现居洛阳市涧西区。爱读书、思考。
我是一条不合时宜的狗
白西玲
一、据说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家畜。它主要的食物是吃剩菜剩饭,偶尔也吃屎。 一只只狗狗都喜欢朝着主人摇尾讨好,揣测着主人的心思,或朝着主人不喜欢的东西去狂吠。 而我是一条不合时宜的狗。每次看见一只只可爱的狗狗朝着主人没有来由地摇尾献媚,说着友好亲昵的话语,我总是躲在一边。我私下感觉,已经有那么多只可爱的精灵围着主人,已经浪费了主人的那么多宝贵的时间,还有就是相同的话我再去重复说,没准主人已经听得腻了。我全然不明白,动听悦耳的话,无论真假,主人都是喜欢听的,都是百听不厌的。至于我为何总是没有冲在最前面表演,我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我总是想等一等,等一等,等到哪天主人伤心了或者心情不爽了,我再冲上前去,保护主人。可是我的主人每天都是红光满面的、神采奕奕的、威风凛凛的、前呼后拥的,反正就是所有的好词用到主人身上都不过分。慢慢地,主人把我忘记了,留我吃的剩菜剩饭少了。 每次看见一只只可爱的狗狗,转瞬间向落难者猛吼,我又烦躁极了,嫌它们聒噪。又感觉那个人没有那么可恶,可怜他的孤立无助,同情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尴尬。在这些思想的作怪下,自然叫得不那么卖力。时间长了,逐渐,主人开始厌恶我,甚至一泡人屎也懒得留给我。 二、我虽然是一条不合时宜的狗,但我的智商不低。在饥一顿饱一顿的待遇中悟出来一个道理,一个安身立命的准则。 那就是你人微言轻,更因为你势单力薄,你不能改变落难者他的半点遭遇。哎,大家不是落井下石的哟;哎,大家只是顺势而为的哟。你的同情只能是杯水车薪,尽管你不认可,尽管你心地善良(甚至有时候被围攻者还会和别的狗狗联合挤兑你,以表忠心,好让他受批斗的时候,吐到他脸上的口水吐得偏一点,打他耳光的时候下手轻一点)。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体会,也就一并说了吧。 狗狗是群居动物,你一定要和一只只狗狗保持一致,大家干啥你干啥,大家摇尾你也摇尾,大家咬人你也咬人。这样你才不是孤孤单单的一条狗,这样你才是和大家一条心的一只犬,你才是一只有组织的犬。才会在你有事或者犯点小错的时候,大家才会包容你,才会谅解你,才会把你的错安在别的动物身上。 三、而我是一条不合时宜的狗。我做不到那么完美。 狗虽然是许多许多年前,由狼进化而来的,可我现在是一条家养的犬,我已失去了狼的凶残的本领,进而也失去了作为狼的尊严,没有几个动物畏惧我。 最终我还是在主人不耐烦的眼神中,在日复一日的被挤兑当中,死了。这是我的命该如此。在我即将死去的一瞬间,我的孤零零的灵魂飘到上空,看见我的躯壳被当做了主人的一顿晚餐。 再有来世,我一定当个有饭吃、有衣穿的一只富贵狗,一定当个众狗仰慕的一只狗,一定作一只吃得苦中苦、当得狗上狗的狗,一定作一只乖巧的、会伪装的狗。无论是醉还是醒,随着大家摇啊摇;无论是醉还是醒,随着大家咬啊咬。 哪管被称作别有用心!哪管被称作卑躬屈膝!
顶帖以示支持,留言表示在看。 :) 每一篇文章的风格不同,细读都有独到之处。 佛眼 人性
——读《蒋勋说〈红楼梦〉》有感
蔡金良
别样的思维,别样的解读。 读完八辑《蒋勋说〈红楼梦〉》,脑海里蹦出“佛眼”“人性”两个词,以前也曾读过许多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读出像蒋勋先生给我的感觉。 蒋勋先生曾说过:“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也许这就是别样感觉的缘由。 蒋勋先生是用佛眼来看人性,多了理性,多了平和,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对《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更多了一份包容和担待,所以不会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来界定。而我们读《红楼梦》,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总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为里面的人物做标签,自然失之偏颇。比如薛蟠,没有几个读者会喜欢这样一个惹是生非、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但蒋勋先生却从人性的角度,直指心灵深处,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解读。 “佛眼”、“人性”,这是不是我们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缺少的? 记得2011年度中国十大正义人物——检察官杨斌,在获奖现场说过:“在我办案的后期,我经常会审视被告人的内心,来达到审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我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是错误的大小程度不同,或者我们比他们更幸运一点,我们还没有被发现。” 我们面对的群体大多是犯错误的,怎样去对待这个群体?杨斌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抛弃指责心理,用“佛眼”来看悟每一个犯错误的人。 正如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所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主观臆断往往会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系统认知。其实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往往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从事办案时间长了,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的固定思维模式,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们容易固守成见,少了感性,少了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再去过多的去关注和思考人性,不再用心地探询他们犯罪的心理路径,而是简单地标定他(她)是坏人。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苏东坡看到佛印,眼里是一堆牛粪;佛印看到苏东坡,眼里是一尊佛。一尊佛和一堆牛粪的差异仅在于:一个人心中有佛,用佛眼看,一个人心中无佛,用俗眼看。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生命都是完美的,当我们在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之时,绝不能漠视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冰冷的法律,正因为有了执法者的爱和仁慈,才有其温情的一面。法律尊严,不仅需要我们严格依法办理案件来维护,更需要我们在公正办案的过程中,用“佛眼”来看悟“人性”,怀着宽容之心,扩展人性的空间,用敬畏理解生命之心,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完成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救赎,这也许是每一个执法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律不仅仅要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是挽救个体的心灵,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执法者都应该铭记: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
作者简介:蔡金良,洛阳市检察文联会员。现任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头发的尊严
常润芳
去理发店护理头发,见一小朋友,理完发一照镜子,哭了。母亲付完费,拉他走,他哭着不走。原因是头发理得太短,没法子见人。嫌丑,怕人笑话。 看着小朋友哭得泪人似的,我们倒觉得好笑:头发过几日,不就长出来了,何必痛哭流涕呢?再说五六岁的小屁孩,懂得啥美丑?但笑过之后,我沉默了。 头发美丑,也是小朋友的尊严,尊严丢了,能不伤心吗?而相比之下,我们成年人有时丢了尊严,尚且意识不到,更不用说维护了。 且看给我护发的小师傅,头发染成烟灰色。而根部的黑发,又生长迅速,如今头顶是一片黑,下面是一圈灰,古里古怪。但他说,阿姨呀,这叫艺术。我问,你在这环境工作还凑合,回家你老妈怎么看?他笑了:起初,老妈看不惯,追着屁股打;现在嘛,习以为常了。试想,20多岁的花样年华,黄皮肤,黑眼睛,搭配一头乌发,应是恰到好处的,是造物主的杰作。而他却随意涂改,老气横秋,英姿全无,不伦不类。“错过,就是过错”,这句话,不知他听说没有? 还记得,一位专家到学校演讲。谈及染发问题,情绪激动,甚至有点歇斯底里:祖宗给的,祖宗给的呀,根儿的颜色呀!外国人黄发染黑,你见过吗,见过吗?中国人呢,你失掉自信力了吗? 当时染了发,追风的师生,都被震得低下了头。专家的一番话,似一阵冰雹劈头盖脸,或许言重了。但如只是蜻蜓点水,又如何能敲醒人们沉睡的意识,让人激灵一下,猛醒过来呢?原来不经意的头发,也是有尊严的。 如若头发变了色,诸如一些经典:“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诸如一些佳句:“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乌发云鬓,青丝万丈”等等,是不是也要更改呢?一首《黑发头飘起来》,“闪着光追着风流动着爱”,成为我们东方人走向世界的品牌与宣言。 想起有位教授,曾写自己的《固执》:我的峰顶∕今生,只答应两样色彩入驻∕当黄棕紫成为流行风∕我仍旧黑白分明∕这源自∕一辈子,我教中文。 尊严,无处不在。和年龄大小无关,和事情巨细无关;与知羞有关,与认知有关。当下社会,虽多元化、开放式、包容性,但依旧要保持自己的底线。知羞方能自尊,自尊方能自立。我们从“头”做起吧!
作者简介:常润芳,笔名怡然含笑,洛阳洛龙区人。
竹的品格
党文军
绿竹与梅花、兰花、菊花共称为“花中四君子”。古往今来,人们爱竹、赏竹、赞竹、咏竹,赋予竹清风高节、虚怀若谷、坚韧挺拔和质朴无华等高尚品格,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想起对竹子的认识和感悟,那时二十多年前,在部队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广西桂林出差,看到江边满目翠绿的竹林,长在顽石山涧边,守护着身边沃土,傲然耸立,碧绿常青,朴实无华,生机勃勃,默默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便对竹子产生了特别的喜欢之情……,从学生时代就对中国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书画作为业余爱好和追求一直与自己相伴。常言道“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军旅生活不仅磨练的是意志,也锤炼着对书画的情趣。连队黑板报这块小阵地成为练习书画创造的载体和平台,从中感悟书画的艺术魅力和竹的品质。 2005年,自己转业到市检察院工作后,身处培育和打造富有时代精神的检察文化氛围中,从中汲取着精神的营养,把研习中国传统水墨画技、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作为业余爱好,对画竹产生浓厚兴趣。画竹源于崇尚绿竹中空外直、虚心有节的形象,喜欢竹子飘逸淡薄的气概,喜欢竹子傲然挺拔的风骨。画竹重在画出竹子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忍不拔、虚心向上、脱俗高洁的品质与精神,从画中感受到竹子的神韵与气节。 竹子虽为一种常绿植物,但它富有做人应具有的品格。崇尚绿竹品格,视竹如一首无字的诗,视竹如一首奇妙的歌,虚心劲节,清淡高雅,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默默守护天地间那一抹淡淡的绿。尤其作为检察机关,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宪法使命,像竹子那样坚守信仰、忠诚法律,像竹子那样虚怀若谷、执法为民,像竹子那样坚忍不拔、严格执法,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廉洁清正。基于对竹的喜爱也在画竹中领悟着竹子的品格与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子根植于人民沃土,助推群众情怀;竹子精神凝聚向上志气,书写华夏文明;竹子品格启迪人生智慧,给予检察力量。
作者简介:党文军,陕西省蒲城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洛阳市人民检察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检察文联委员会委员,洛阳检察文联理事、书画协会会长。
感受不一样的芬兰教育
邓世太
近日,芬兰坦佩雷大学教育专家一行4人,应洛阳理工学院邀请,对来自河南省内及该校200余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笔者作为听众之一,深感受益匪浅。 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北部,人口546万人,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是圣诞老人的故乡,1917年12月6日独立。这样一个人口不多、国土面积不大、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独立时间不到一百年,却建成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名列世界第一。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与其高度重视教育的基本国策密不可分的。芬兰人将“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作为民族精神,将“公平、平等”作为价值理念,将“努力工作(Hard Work)、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高税收(High Taxes)”等“3H”作为生活信念。 芬兰教育事业发达,拥有各类学校43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90万人(包括**教育及各类业余学校的在校生),约占总人口的34.8%。全国有图书馆840家,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自2000年以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芬兰的中学生在2000、2003、2006连续排名全球第一,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芬兰人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有9个月的产假,最长可享受3年。父亲也可以休最长3年的陪产假,期间拿正常工资的80%,目的是让孩子首先接受父母的爱。第一个孩子从出生起,政府每月就发给100欧元的补贴,随着孩子数目的增长,父母获得的补贴越多,到第五个孩子,可以享受的补贴是每月189欧元。母亲一旦工作,幼童由社会照顾。 芬兰的孩子1-6岁进幼儿园,任务是学习玩耍,培养好奇心,认识社会,增加常识。教育专家对家长的忠告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以免叛逆;坚持他们的好奇心到永远,不要与他人比较。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度过有品质的时间。芬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象一律就近入学,不许择校。各学校之间不排名,只强调特色。 芬兰的学生不测智商。对每个孩子,将个人计划和个性化的学习相结合,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将来喜欢从事的工作,学习的节奏快慢由自己掌握。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关方面进行早期干预。个人理想与未来目标的距离,由家长、老师和所在学校的校长共同协商解决,保证孩子的心理及身体健康。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分成职业中专和高中两部分。职业中专学习3年后参加工作,高中毕业生参加第一次全国统考,并按本科3年硕士2年的学制,选择参加应用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学费全免,每人每月还享受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根据所学专业,发给一定数额的工资。芬兰的教育没有死胡同,14 所学术型大学和24 所应用型大学之间是开放、互通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时变更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 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挥得益于良好的师资基础。在芬兰,教师是青少年理想的职业,报考师范大学的录取比例高达10:1! 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只能教小学一年级,而在应用型大学工作的教师,除了学历具备教育背景外,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3年的行业工作背景,入职条件相当苛刻。 芬兰发展的轨迹,印证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当**来培养。教育只有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反思我们的教育,与芬兰之间的差距,从理念到实际操作,距离甚远。 先看产假:尽管2016年,伴随生育政策的调整,各省对产假进行了修改,但最长时间只有6个月,男人的陪产假最长只有25天,且没有任何补贴。 再看幼儿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被父母带到音乐、舞蹈、美术、口才、国学、围棋、跆拳道、珠心算等培训班学习,经常是家长身心疲惫地带着孩子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奔波,孩子的童趣和天真在不是基于兴趣的基础上漫漫流失。 进入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孩子基本可以按片就近入学,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仍然难以满足。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孩子就近无学可入,不得不向综合条件较好的城镇靠拢;如果父母打工在外身边无人陪护,真正能够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人数,恐怕没有各级官员手中的数字报表那样好看。而以高考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使得高中阶段各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表面上看,扩招以后的升学率提高了,但能够如愿以偿进入自己喜欢的高校就读理想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那些高考成绩不高,但又希望迈进大学门槛求知的莘莘学子们,好不容易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急于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眼花缭乱的招生宣传,填报志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进入高校了解情况后,想转专业,一般都面对苛刻的附加条件;想转学,可能性微乎其微。由于所学内容与兴趣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大学毕业后除了口袋装着一纸文凭,脑袋里学进多少知识,只有自己知晓。信息不对称单向选择的后果,造成办学资源、学习时间、家长金钱等方面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因追求学习成绩而被掩盖的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显现,一旦出现外在诱因,极容易走上极端,出现让家长痛心和社会遗憾的后果。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可以用它来改变世界。”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如何充分发挥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变人口大国为教育强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作者简介:邓世太,男,出生于河南光山,求学于古都洛阳,供职于高等院校。有诗歌、小说、散文、影评等文字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并收入多本文集。出版有散文集《心迹》《天命》。
门槛与结果
段宏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两句话非常深入人心,并被奉为圭臬,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却被人忽视了。 “万事开头难”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其实是人们设置的门槛。比如大家都想上大学,但大学资源紧张,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一个通行的办法就是提高进入大学的门槛。社会上想当公务员的人很多,但公务员的岗位有限,所以公务员也有很高的门槛。这些门槛都不是轻而易举能迈进去的。 但进了门槛之后,则往往一马平川,成功在望,可以说成功了一半,甚至一多半。考大学难,但上大学容易,进公务员队伍难,但公务员的工作相对容易。 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局”是重点,“开局”和成功之间相距很近。如果我们淡化“开局”,把事情的重点放在结果,拉开“开局”与成功之间的距离,那么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年黑奴贩子从非洲运送黑奴到美洲,起初是按上船人数给船主付钱,结果到岸后黑奴病死了很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贩子对船主提出种种约束性的要求,结果还是很多黑奴死去。后来贩子改变了策略,按到岸人数付钱。这一简单的举措,促使船主主动改善卫生条件,甚至还雇了医生,黑奴的存活率随之大幅度提高。 我们看到,按上船人数付钱,关注点在“开局”,产生的影响是,过程不可控,结果很糟糕。按到岸人数付钱,关注点在于结果,产生的积极作用是过程变得可控,结果比较理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把关注点放在结果比放在开始对过程控制更有优越性。这样的策略,也被称之为结果导向的制度设计。 结果导向的制度设计在一些国家很普及。比如,上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宽进”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平等机会,“严出”则保证了教学质量;对公司的管理也是如此,注册公司手续简便,但对公司的运营监管则很严格。 反观我们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开始而不是结果,流行高门槛设计,上学、就业、办公司,样样都有不低的门槛。这样做的初衷本是为了求得一个好的结果,但往往事与愿违。最近发生的西安地铁劣质电缆事件,就是如此。涉案企业各种资质证书齐全,是迈过高准入的门槛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管理关注了门槛,而没有关注过程,监督管理没有跟上。现实生活中,高门槛往往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被人所诟病。 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高门槛的危害,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拆去约束市场流通的“篱笆墙”,降低门槛,促进更多的主体参与公平竞争,释放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淡化门槛,结果导向,关注过程,应该成为我们新的圭臬。
作者简介:段宏波,男,1973年生,机械工程师。2015年开始写作,2016年获得“首届云冈杯”和第二届“潇湘文化杯”全国闪小说赛优胜奖,获“二十四节气”全国闪小说赛铜奖。四篇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微小说精品》。作品见于《洛阳晚报》《红山晚报》《微型小说月报》《南城文艺》《微篇小说》《童话寓言》等刊物。
白起之死
化振昆
白起是秦国大将,多次率军击败韩、赵、魏、楚等国的军队,因战功而被封为武安君。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自然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了。这一仗,白起大破赵军,射死其统帅赵括,而40万赵国降卒,则被白起于一夜之间坑杀。 两年后,秦昭王又欲起兵伐赵,白起却道:“不可。”昭王奇怪地问:“前年为了打胜长平这一仗,寡人将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到军中,弄得国库空虚,军民疲惫。仗打完后,寡人欲息兵养民,你却不顾恤百姓,要求增加军粮,乘势灭掉赵国。如今军民都已得到充分休息,军饷也比过去充足得多,你怎么反而说‘不可’呢?”白起答:“长平一战,秦军大胜,赵军惨败,如果一鼓作气,是完全可以攻下邯郸,灭掉赵国的。可是这两年来,秦国的死者得到厚葬,伤者得到厚养,辛劳的得到休息,饮宴享乐也渐渐地形成了风气。而赵国呢,死者无力殓葬,伤者得不到治疗,军民因悲痛激愤而同心协力:军人刻苦操练,百姓尽力耕织。因此,大王征发的军队虽说比前年多了一倍,臣料想赵国的防守力量能增强十倍。何况自从长平之战以来,赵国君臣同忧,人人勤于政事,上上下下都将防备秦国作为头等大事;对外则以卑微的言辞、丰厚的礼物,与燕、魏结亲,与齐、楚交好。内政外交都今非昔比,因此不能进攻。”昭王道:“寡人的军队已经调集了,怎能中止呢?”其时白起亦有病在身,昭王便命大将王陵率军伐赵。 王陵果然打了个败仗。此时,秦昭王就想让白起率军伐赵,白起称病不肯受命。昭王派宰相范雎代表自己去责备白起:“楚国地方五千里,战士上百万。前几年你率领数万之众,攻入楚国,连破大城,最后将其郢都也攻下来了。伊阙之战,韩、魏联军的兵力是秦军的双倍,你却能大破二国之军,杀敌24万。如今赵国的士卒十之七八已经死于长平了,寡人的兵力是赵国的好几倍,因此派你率军攻灭赵国。你以前多次以寡胜众,用兵如神;何况现在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呢?”白起答道:“楚王自恃国大,不好好地治理,其群臣又互相嫉妒,无能而善于逢迎之辈受到宠信,有才干而又正直的则被疏远,百姓也离心离德,城池不修葺,守备不完固,更没有忠良之将。因此,臣才能率军深入楚境,拆毁桥梁,焚烧舟船,以显示不打胜仗绝不返回的决心,军粮则掠取于楚国的城郊四野。那个时候,秦国的士卒都把军营当成家,把将帅当作父母,相互之间也亲密无间,万众一心,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而楚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人人挂念着自己的家园,上上下下又离心离德,所以我才取得成功啊。而伊阙之战呢,韩国的君主即位不久,内政外交都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不愿本国的军队再受多少损失,因此希望魏国多出些力;而魏国却认为韩国是精锐之师,应该首先冲锋陷阵。臣就乘机于韩军阵前设下疑兵,似乎要与韩军决战,却率领精锐出其不意地袭击魏军。魏军一败,韩军更加惊慌,不战而溃,臣再乘胜追击,才取得了胜利。这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势而决定对策,哪有什么神不神的?长平之战后,不乘赵国惊恐畏惧之时灭掉它,使它有了喘息之机,努力耕种而积贮军粮,养孤长幼以补充兵员,整治兵甲以增强军力,加高城墙、疏浚河池以坚固防线,国君屈节谦恭地对待群臣,群臣推心置腹地对待百姓与战士。连赵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也让其妻妾与普通妇女一样到军中替战士们缝补浆洗,君臣百姓,上下一心。此时伐赵,赵国必然坚守不战,邯郸必然攻不下来,掳掠其郊野?而秦兵久久不能得手,赵国的外援必然会到来。臣只看到伐赵的危害,却看不到利益,再加上臣又有病,因此不能出征。” 范雎没能说动白起,回去将经过告诉了秦昭王,昭王愤愤地说:“没有白起,难道我就不能灭赵吗?”便增派军队,命王龁代替王陵伐赵;白起则被免去武安君封号,令他迁往咸阳西北数百里外的阴密居住,白起因病未能成行。秦军围攻邯郸八九个月,虽然死伤累累,却未能攻克。赵王又出动精锐轻骑,从侧后袭击秦军,秦军数次出战失利,损失颇重。白起就说:“不听我的话,结果如何?”秦昭王大怒,亲自去见白起道:“你虽说有病,请勉强支撑一下,躺卧军中替寡人指挥军队;你如不去,寡人会怨恨你。”白起顿首答道:“臣知道去了虽然无功,却可以免罪;不去虽然无罪,却难免受诛。然而臣还是希望大王接受臣的建议,放弃进攻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静待各诸侯国之间的变化,然后安抚其恐惧的,讨伐其骄纵的,诛灭其无道的,就可以号令诸侯、平定天下了。臣听说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臣宁愿受诛而死,也不愿当一名不能取胜的辱军之将。望大王明察。”秦昭王不再回答,忿忿而去。 又过了三个月,楚、魏等国率军救赵,魏公子信陵君击败秦军,秦军只得解围而退。秦昭王便令白起离开国都,不得滞留于咸阳城中。白起行到咸阳城西十里外的杜邮时,范雎等大臣说:“白起被迫外迁,怏怏不乐,有怨愤之言。”昭王便派使者持着宝剑,令白起自杀。白起捧着宝剑,喃喃地说:“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上天,而落得今天这种结局呢?”沉思良久,叹道:“我固然有罪。长平之战,赵国降卒40万人,被我诈言集结而全部坑杀了,我还不该死吗!”于是拔剑自刎。这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间的事。 秦国百姓因为白起无罪而死,都很同情他,纷纷在乡邑之间自发地祭祀他。
作者简介:化振昆,就职于洛阳检察部门,现任洛阳市检察文联秘书长
美国的今天和明天
黄秉忠
美国的今天是英国的昨天,美国的明天必然是英国的今天。我坚信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不以某些霸权狂的意志为转移。 英国的昨天,有过全球霸权狂的耻辱史。被称为“日不落大英帝国”,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都有它的殖民地,战船大炮,所向披靡,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英国的今天是从全球霸主宝座上跌落下来的现代英国,虽然还有大量的“联邦属国”,但只是虚有其名,再无殖民统治之实。英国本身已经回归为全球各国中平等的一员,其政府是名副其实的英国政府,虽然长期是北约的一员,也会参与一些插手别国的事,主旨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本国公民做事,谋福祉,按国际法则和惯例与各国平等互利相处。 美国以反殖民起家,建立了民主自由的“合众移民国家”,近百年来,其权力中心逐步背叛了林肯、华盛顿等先驱的初衷,处心积虑,使尽洪荒之力,实现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全球霸主。前苏联时期,他们拚尽全力,成为全球反苏阵线的领头羊,两大阵营冷战热斗数十年。后来,美国权力当局却把戈氏的举动当成了冷战另一方的败北,错误判断了国际形势趋势,以“胜者为王”的姿态处理国际事物,表现了违反国际潮流的野心膨胀,愈演愈烈地强化自身的全球霸主角色,充当全球警察,在全球范围内人为地制造假想敌,培植驾御全球势力圈,网罗狐朋狗友,压制别国兴盛崛起,俨然一副野心勃勃的霸主狂嘴脸。把一个地球村搅得到处风声鹤唳,硝烟弥漫,不得安宁。说美国权力当局是全球动乱的总根源,千真万确。 物极必反。登峰造极之日,就是跌落的开始,这是必然规律,概莫能外,只存在早晚、快慢、方式的区别。“日不落”大英帝国盛极而衰,不是衰败而是历史性的衍进,是正义、理性的回归,不再是全球霸主,不再谋求控制别国的霸权,而只是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专心做好本国的事情,参与国际事务不恃强力霸占掠夺,而是协作共进,互利双赢。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政党、派系之间,策划、措施不尽相同,而总体趋势如此。美国正处在英国当年盛扱而衰的阶段,也必然要从登峰造极状态日趋跌落。这不是凭空推断,而是诸多迹象已显,趋势不可逆转,只是时间早晚而己。近数十年来,先是朝鲜半岛战争、越南战争,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都付出过巨大的人员伤亡、财富消耗,招致国内财政亏空,民怨沸腾,国际声名狼藉。还有那遍布全球的数百个军事基地,扼制这个,防备那个,四面出击,挑起事端,频繁纠合军事演习,不仅自己劳民伤财,也给涉事国造成难以忍受的负担,搅得世界动荡不安,永无宁日。所有这些,必将越来越加剧国内政局焦头烂额,抗议四起,怨声载道,国际四面树敌,众叛亲离。 近若干年来,美国民间和政界,已经不断出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声音,呼吁当局放弃贪恋霸主地位、乐当全球警察的国策,反对花费巨额财力、物力与人力,庸人自扰地、丧心病狂地搅局别的地区和国家,要求政府专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做好本国的事情。本届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以黑马态势击败希拉里,入主白宫,重要因素之一,是打响了“美国优先”这张牌,许诺“尽心尽力做好美国自己的事情”,许多下层人氏与民众,厌恶华尔街高层惯行的理政治国和“全球霸主狂”与“世界警察”角色,希望白宫回归应有的角色和作为。特朗普执政以来,其表现让美国民众与明智人士再次希望落空,既与特朗普商人习性难改有关,主要因素在于高层利益集团主流治国理政积弊难改,惟恐全球霸主地位不保,容不得白宫稍有懈怠。不过,只要有这种民意在,正义力量肯定会逐渐成长壮大,早晚会取代主流意识,逐渐改变自己的角色和形象。加上国际上抨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声浪也日益加剧,原来追随美国搞国际和地区军事对抗,频繁参与军演的国家,有的已生厌烦,不愿为伍。我想这种趋势必将愈演愈烈,要不了多少年,美国民众与政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融入这一洪流,进而左右美国大选,从而选举符合新的世界格局的人来执掌政权。经过若干届总统更替,美国也就逐步变成英国今天的样子了。 1996年我曾著文说:“世纪只能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世纪,绝不会成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世纪,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我还写过《谁来改革联合国》一文,呼吁联合国不受某一个大国或某几个大国操纵,真正体现大小国家地位平等。美国国际角色的回归,将改变全球国际关系格局,大小国家自主治理自己的国家,不受别国干涉,由改革后的联合国管理国际公共事物,象征性地协调国际关系,依法处理国际纷争。这一天可能为期还相当遥远,但早晚总会到来。
作者简介:黄秉忠,笔名华实,网名望百子。1932年12月生于湖南武冈,洛阳日报原副总编,洛阳市杂文学会首任会长,河南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出版有《澄心集》《丽物集》《余力集》等。
“多拉快跑”的变迁
寇俊杰 坐车外出,看到道路旁不时闪现劝告司机注意交通安全的警示牌,其中有一个“多拉快跑,凶多吉少”的牌子让我过目不忘。 新中国刚成立时,工农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我虽然年龄小,但听老人说过,也看过那时的电影,知道那时的人们在春秋天不用说了,就是在夏天、冬天也是经常顶烈日、战寒风,克服种种困难大搞四化建设。工地上往往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不管是挑担子的还是拉架子车的,总是装得满满的一路小跑,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路上少有的汽车也是来去风驰电掣,司机轮流驾车,人歇车不歇。那时的“多拉快跑”是人们进行四化建设饱满热情的真实写照。人虽然累点儿,却加快了祖国建设的进程,好像跑快几步就能进入富裕生活,记得那时报刊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不知不觉六十多年过去,“多拉快跑”渐渐成了贬义词,成了“凶多吉少”的前因。这八个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关注。对司机而言,多拉快跑确实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却为交通安全埋下了祸根,成为司机、路人的隐性杀手。“十次事故九次快”,超载又降低了刹车的性能,“多拉快跑”真的是“凶多吉少”的前兆,而人一旦失去了生命,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不但在交通安全上,而且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现在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了。比如高温天气发出预警信号,禁止室外作业;发生事故,总是救人要紧;不管什么事,总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给受灾受难群众以最大限度的救助……这些年来,人们从物质生活上的要求逐渐转化到既注重物质更注重人性的要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文明的象征。 六十多年只是历史沧海中的一瞬,过往事,应了一个成语——瞬息万变,这一瞬间的变化,超过了以往的千万年。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作者简介:寇俊杰,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歌学会会员,洛阳市小小说学会理事,偃师市作协副主席。曾获“寇店杯”洛阳杂文大奖赛三等奖,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出版有作品集《小草无言》。
受些挫折也好
寇俊杰
前几天回家,正好赶上大哥给桃树剪枝,我心血来潮,也拿了一把剪刀就要剪。大哥赶紧对我说:“你不懂,可别瞎剪。”我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去小枝留大枝嘛!”大哥说:“我说你不懂吧,你还不信!你看看地面上我剪掉的桃枝。”我低头一看,见地面上粗枝也不少,就心疼地说:“哥,这些枝条好不容易才长这么粗,剪掉了多可惜!”大哥弯腰捡起一根枝条说:“这些都是疯长枝,你别看它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影响桃树生长。有些枝条生虫了,你不把它剪掉,明年春天虫子会迅速繁殖,不但影响产量,严重的还会把桃树咬死。”我点点头,看来有些事不能太顺利了,必须让它受些挫折才能更利于它的发展。尽管剪枝会让桃树“很疼”,但为了它的将来,必须这样,如果让它一帆风顺地任性生长,反而会害了它。 我们这里还有一种提高植物产量的方法,叫“打尖”,或者叫“摘心”,不管叫什么,这两个词都让人有些不舍,也有点儿吓人,可是为了控制植物的高度,避免主枝生长过高而影响侧芽的生长,也是为了造型的饱满或者提高植物产量,必须“打尖”。比如黄瓜、西红柿等。其实这种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它们的主枝或过高的侧枝最顶端的叶片连芯一起掐掉即可。 平时,人们说得最多的祝福语就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细想起来,这也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对于“野心家”来说,他的“万事如意”必将让更多的人“不如意”。就是对于一般的人,人人都想坐轿,那谁来抬轿?人人都想考第一,那谁是第二?“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想有挫折,但人生却不可能没有挫折。挫折就像被剪的树枝,被打尖的顶芯,只有忍住一时疼痛,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过年村里唱大戏,把戏台搭在村头的麦田里。三天戏过后,麦苗被压倒了一大片,有些地方还成了光秃秃的。年轻人都为这片麦子叹息,但有经验的老年人却说,没事,麦子的根没死,不耽误明年长麦子。年轻人将信将疑。老人们又说,要是冬天暖和,麦苗长得旺,还要用石磙故意把麦苗碾倒,不让它长呢。要不遇上倒春寒,麦苗死得更多。像这片被踩倒的麦子,根本没事!果然,第二年一开春,几场春雨过后,这片麦子迅速生长,很快赶上了周围的麦子。 看来人生受些挫折没什么不好!
不做“愤青”做“奋青”
雷穿云 “愤青”,即“愤怒青年”,原指对社会不满并强烈期望改变现状的青年,现也指民族主义情绪异常强烈的青年或被认为没来由对很多事物不满的青少年,有时为凸出贬义也写作“粪青”。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大街上、公交上、酒桌上……凡是三五成群的人中往往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谈天说地,看似无所不知,侃侃而谈,好像无所不通,上至大政方针,小至家长里短,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但无论怎么高谈阔论,无非都是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里有瑕疵,那里有毛病,唯一避谈的就是个人身上的不足。 那么,这些愤青身上又有什么不足呢?简言之就是他们身上缺乏青年人朝气蓬勃的好面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因为他们看到当官的,自然就会联想到人家一准会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看到穷困的,很快就会想到人家肯定游手好闲、笨头笨脑;看到同事有谁高升了,势必就会猜想人家必然是攀高接贵、请客送礼……所以,他们自己即使过得不如意,但要么是痛恨命运不济,要么是慨叹怀才不遇,于是对自己的现状安之若素,可谓“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其实,愤青身上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心中有着对现实不足之处的深深的焦虑和美好的期望,他们的见解常常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遇到不平事,他们也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但轮到自己时,他们便会徒叹无奈,“泯然众人矣”。所以说,在他们身上缺乏奋起而作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信念。他们不是现实的敌人,他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现实中的困难,从而放弃了应有的抵抗和奋争。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乃至我们的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不止需要去做袖手旁观式的点评,更需要我们趁着年轻力壮、血气方刚之时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去为之奉献。所以,我们应做奋发有为的“奋青”,而不做热情却愤怒着的“愤青”。在工作上发现不足就勇于改正,在技术上发现不足就潜心钻研,在生活中发现不足就敢于自省。只有如此,我们才无愧于青春这一段人生中最珍贵而又美好的时光。
作者简介:雷穿云,男,1967年12月出生,孟津县会盟镇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能源报》《工人日报》《咏梅》《杂文选刊》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