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1 10:10

论辩的态度
王正军
      经常在微信群里围观各种辩论,大多数感觉还是比较温和的,不过一旦有人开始起劲,当然只是个别人,各种激烈的语言就脱口而出了。前两天,在一个打坐养生的群里,就是这样。因为生死轮回的问题,学佛的和修道的几个群友争论得不可开交,刚开始还是各说各的理,说着说着就激烈了起来,愚昧、无知、二货等不雅的词就出来了。养生静心为主的人群不能平心静气地讨论,竟然有人辩论出这么大的火气,实在也是让人呵呵了。       说到论辩,前提自然是在同一地时间内,同一地层面内,认同同一的条件,如果自说自话,胡搅蛮缠,偷换概念,人身攻击,这样的交流非打起架不可。有人说,鸡蛋里有毛,你当着他的面磕开一个鸡蛋说,明明没有毛,是不是说错了?那人便说:“如果没有毛,那孵出的小鸡身上的毛来自哪里?”这样的回答,一般人的智慧还真说不过人家。      上面的例子那是诡辩,而论辩,我觉得就要有论辩的样子,要态度端正,就事论事,你摆你的道理,我说我的意见,一、二、三、四,孔子遇到的两小儿辩日便是如此。       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观察到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像个盘子,依据的是远小近的大的道理。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他感觉到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依据的是近热远凉道理。       各说各有理,就连博学的孔子一时也无法判断对错。       可是,群里的辩论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各自说着自己的那一套理论,动不动就是你一副不懂的样子。许多人根本就不去听一听他人的观点,别人对也罢,错也罢,你首先要知道他人说的是什么吧,可就不去听,不只是不愿听,还是不屑听。       究其原因,还是固执己见,只一味地以自己经验去推理结论,只听进去符合自己观念的,而不同意见就直接过滤掉了,也就是思想倾向的问题。这个思想倾向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在长时间的熏习下形成的。我们总是依着自己的思想倾向去做事、讲话,有时候甚至钻牛角尖,论辩更是如此,要说改变,可以说比去别人的兜里掏钱还难。       不好改变,我们就不去改变了吗?想想我们论辩的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把理辨明,把事说清。不端正自己的态度,不去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理论,不进行符合逻辑规则的分析及推导,理是辨不明的,事是说不清的。      这就有赖于个人的态度。态度端正了,才能不固执己见,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从而表达出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北宋的宰相张商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张宰相的有疑有学,张夫人的不辩而辩,最后有了思想倾向的转变。      一次,张商英在佛寺游玩,看到藏经阁内藏经书写工整,庄严精美。他一向以捍卫儒学自居,非常愤慨。回家后,就想要学韩愈、欧阳修,准备写无佛论来辟佛。但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句话来。张夫人问他情况,张商英就告诉她因由。张夫人一听,笑着说:“既然无佛,那又有什么可论的呢?如果真的想对佛教提出论议,应该写有佛论才对啊!”张夫人这么一说,张商英心中的疑惑油然而生,久久难解。       后来张商英在朋友处,看到《维摩诘所说经》,他阅读此经,感到书中对人生道理的见解博大精深,于是将经书借回去仔细阅读。张夫人见他专心读书,就又说,“明白经义后,可撰写无佛论啊。”虽然张夫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张商英却听得惊心动魄,蓦然有悟,后著《护法论》,被收录在《大藏经》中。       无论辟佛或者护法,可贵的是张商英能够暂时放下自己的执念,认真研究不同思想的态度。你想,堂堂的大宰相,不说学富五车,那也是满腹经纶,人家都能有如此的态度。再想想打坐养生群里的众多群友,不知谁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静下心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认真地了解一下对方的思想和学说,再说出自己的见解,知己知彼,才能百“辩”不败。       群里的论辩持续了两天,最终是因为一个群友的留言而画上了句号。他写道:“在此感谢参加辩论、发言的群友们。细细思量,你们让我发现了自己心性、见地的不足,见识、学养的欠缺。存下的疑问,坚定了我探寻的方向。”       我想,这样的态度,才是端正的态度、让人赞赏的态度。认真反思,不拒绝思想的改变,不轻易下结论,是非、对错、有无之间,其实也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论辩如是,成长也如是。







作者简介:王正军,网名木头疙瘩,洛阳星期六文化论坛副秘书长,杂文爱好者。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1 10:22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韦鹏翔
       曾经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我看了好多集,剧中吸引人的看点非常多,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剧中的小女孩茜茜,除了有爸爸、妈妈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都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发展,学文、学理、舞蹈、钢琴、择校……但谁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么多爱孩子的人,结果将孩子最后逼的得了抑郁症!      我是一个高中教师,有两个儿子,脾气都非常倔强。大儿子从小上课就爱做小动作,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非常差,我给他报了许多班,都没有效果;我亲自教他,他很有抵触,不听;我打他,他怀恨在心,背后打他弟弟。我曾参加过小学的“学困生”家长会,其实就是差生家长会,当时感到无地自容,对大儿子简直失望到了绝顶。在对大儿子前途失望的情况下,我没有让孩子再上学习辅导班,征求孩子意见后给他报了跆拳道,给他买了mp3。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我对孩子学习的放弃,孩子不但学会了锻炼身体,还学会了唱歌,并且开始了自主学习。大儿子的成绩变化是从初二开始的,不断进步,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并且进入了重点班,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985院校。现在大儿子上大二,在学习之余,还到社会上兼职,上学不仅不向家里要钱,还能小有积蓄。       小儿子,脾气也非常倔强,也爱玩游戏。我吸取了大儿子的教训,没有逼孩子上辅导班,也没有强迫孩子不玩游戏,他的成绩也在逐步上升。今年他上初一,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前一段孩子对我说:“爸,我感觉我应该好好学习了,我从今天起不再玩手机,也不再玩电脑了,要努力进入年级前十名。”当时,听到孩子的话,我吓了一跳,不敢相信我听到的话,儿子怎么变得这么懂事呢!我曾经怀疑,孩子是否受到了刺激,脑子是否有毛病!但是,通过几天的观察,孩子真的说到做到,在随后的期中考试中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五名。       由此我想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在家教中我们是否也该学习一下“无为而治”呢?       其实,在家教中提“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提倡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干预,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几乎没有过问过我的学习,我放学后就是放牛、割草、同大人一起参加劳动,我喜欢看课外书,家长大力支持让我买。我考上了大学,一步步走到今天,现在细细想来,父母给我的教育更多的还是他们的人格。       家教是非常必要的,要多想想孩子在想什么,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蛮横地指定孩子怎么做,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自己去领会。孩子的命运应该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我常想,假如孩子是一只小鸟,就应该让他们自由地在天空飞翔。我们不应该将孩子当做一只风筝,无论孩子飞得多高,总有一根线拉在我们的手里。还是不要过多地干预孩子的学习,多做些后勤工作,多考量一下孩子在想什么,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是他们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导师。      家庭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好好学习呢?







作者简介:韦鹏翔,男,高中物理教师,文学爱好者。偶然提笔写作,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参花》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百余篇。作品入选2011—2013《洛阳杂文》年选。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09:32

闲话杂文      
韦鹏翔
       到洛阳参加文友聚会,在饭店,一位貌似老板的女士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很尴尬。       她提的问题是:什么是杂文?       我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总之向一个普通人解释清楚什么是杂文很难。随后我又请教了杂文学会的孙建邦会长,他的回答非常幽默,他说:“杂文是小说吗?不是!是诗歌吗?不是!是散文吗?不是!那么除此之外的文章就是杂文!”孙会长的解释很通俗,但是如果就这样回答那个女老板,她能清楚明白吗?也不好说!       按照稍正规些的说法,杂文是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但这样向普通人解释,估计还会衍生出“什么是散文”等问题。       不过,纠结于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虽然读过不少杂文,也写过几篇杂文,但绝对不敢说自己懂杂文,知道怎么写杂文,对杂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我写杂文,不过是对某些事看不惯了,就写了出来;对某件事有些看法了,就写了出来,人家说写出的文章是杂文,那就算是杂文吧!杂文家们能写杂文,我辈不入流的人,或许连杂文见习生也算不上的人,照样也能写杂文。其实,不叫杂文叫其他的名字也随便。在我的眼里,杂文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杂文距离普通人其实并不远。       在这个忙碌而喧嚣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心中难免都会有些牢骚,对周围的一切难免会产生一些怨气。如果这些不良的气息不能及时地受到疏导,必然会有害于人的健康。而将这些不良气息释放出来,写杂文就是最好的途径。如果看到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然也能获得快慰,这或许就是看杂文的作用了。写杂文就像是我们在对着山崖大吼了几声,听着远方传来的回音心中感到愉悦;读杂文就像得病了吃了一剂对症的良药,有利于健康一样。杂文其实很普通,甚至是平平淡淡,与我们的生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就像我们想骂一个人时,要考虑一下骂的后果,我们写杂文,同样要考虑一下我们的愤怒宣泄后会造成什么影响。锋利的并非只有匕首,也可以是手术刀。当然,手术刀可能会更受人欢迎。       当我们心中愤懑时,想的只是用一种最合适的途径宣泄,具体这种途径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因此,在我看来,只有普通的作者能感到写杂文很痛快,普通的读者在读杂文时能感到解气、能有收获,这样杂文事业才会繁荣。杂文发展要靠普通的作者和读者,所谓杂文家们不过是关键时起引领作用罢了。      杂文啊,杂文!其实,我真的不懂你的内涵,只是时不时地写出一些别人称作是杂文的东西罢了!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09:37

话说“鸡叫”
吴      涛
      记得一次带儿子到山村里去玩,儿子听到鸡叫,很好奇,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声音?鸡的叫声,曾经是人们生活之中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而如今对于一天到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鸡叫确实是很新奇的事情。       中国人很早就驯化了鸡,鸡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六畜之一。鸡在为人们提供食物的同时,也承担了报时的功能,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雄鸡的鸣叫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在所有关于鸡叫的故事之中,恐怕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周扒皮的故事了。我们上学的时候,高玉宝《半夜鸡叫》的小说被收进语文课本,好几代人都是读着周扒皮的故事长大的。小说里描绘了一个极端刻薄的财主,为了尽可能剥削长工,深更半夜起来学鸡叫。       最新的调查显示,《半夜鸡叫》的小说纯属虚构。不过,在历史上,真的有人可以学鸡叫学到乱真的程度。这就要说一说鸡鸣狗盗的故事了。根据《史记》的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齐国贵族孟尝君曾经出使秦国,结果被秦昭王给扣留了。要想顺利逃出秦国,通过秦国门户函谷关的时候需要过关的凭证。孟尝君通过关系找到了秦昭王的爱妾,希望她能帮忙偷出过关的证件。美女也答应了,不过要有个条件,当时孟尝君曾经送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的裘皮大衣,美女羡慕不已,也希望能够有一件。可是孟尝君来的时候就带了一件,也已经给了秦昭王,这怎么办呢?       这还真难不倒孟尝君,要知道孟尝君以善于养士而著称,他的门客据说有三千人之多,而且是各类人才齐备。其中就有一位具有像狗一样偷盗的本领,这位仁兄从秦国的王宫里偷出了仅有的那件裘皮大衣送给美女,作为报答,美女也给孟尝君偷来了过关用的凭证。       有时候,我也想不通,既然那哥们能偷出大衣来,为什么就不能去偷出过关需要的令箭呢?不管那么多了,反正是孟尝君得到了过关的凭证之后,立即就离开秦国都城,直奔函谷关而去。就在他们离开之后不久,秦昭王发现孟尝君已经逃跑,立即派人去追。       孟尝君来到函谷关前的时候,天色尚早,关门还没有打开。眼看着后面的追兵就要到了,关键时刻,孟尝君充分的人才储备再次发挥了力量。在孟尝君的门客之中,有一位善于模仿鸡叫,于是他来到关前,引吭一鸣,引得周围的雄鸡争先恐后地鸣叫起来。守关的官吏听到一片鸡叫之声,以为已经到了该开关门的时刻,就打开了关门。孟尝君凭借着手中偷来的令箭,顺利过关。等到秦昭王派出的追兵赶到关前的时候,孟尝君一行早已离开了秦国。       如今在河南灵宝市和新安县,都重新修起了函谷关,虽有秦关、汉关之别,但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景点,就叫**鸣台! 鸡鸣狗盗,总有点儿上不了台面,总让人联想到偷鸡摸狗的勾当。在中国历史上,关于鸡叫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十分励志的故事,这就是闻鸡起舞!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晋末年,故事的主人公是祖逖和刘琨。根据《晋书》的记载,祖逖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和朋友刘琨等人谈论起时局,总是壮怀激烈,久久不能平复,立志要澄清天下,拯救江山社稷,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当时祖逖和刘琨都担任着司州主簿的小官,有一天他们住在一起,半夜里一阵公鸡的鸣叫中,祖逖猛然惊醒,想起混乱的朝政,再也无法入睡,他用脚把刘琨踢醒,对刘琨说道:“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个人一起舞剑直到天亮。后来人们就用闻鸡起舞的成语来形容那些立志报国的志士仁人昂扬的精神状态。       祖逖和刘琨,并没有仅仅停留于闻鸡起舞而已,他们后来也都建功立业。刘琨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独立支撑山西危局,据守晋阳十余年,极大地牵制了胡人在北方的力量,从而为东晋王朝在江南的立足赢得了时间。       祖逖在东晋末年也曾逃难到江东,不过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偏安,而是立志收复中原。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众北伐。在船过长江行至江心的时候,祖逖感慨万千,不禁抽出宝剑,拍着船楫说道:大江为证,我祖逖此行如果不能澄清中原,誓不过江!后来,祖逖果然在渡江以后,成功收复了豫州。       不说他们,拐回头我们继续来说鸡叫的故事。在人们的常识中,鸡叫从来都是大公鸡的事情,可现实生活中,偏偏会有例外的事情发生。个别母鸡的内分泌失调,也要和大公鸡抢着干这报时的工作,也会打鸣了。对于母鸡打鸣的现象,从来都被看成是不吉利的兆头。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人们就流行这样的谚语: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的话,这个家就要败了!       进而,人们从母鸡打鸣的现象,联想到人类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一般而言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一家之主。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少不了还有特殊情况。在一些家庭里,也偶尔会有乾纲不振的情况发生,老婆成了一家之主。在古人的观念之中,女人当家,就如同母鸡打鸣一样,最终会毁了这个家。而男人事事处处都听老婆的,也被认为违背了大家公认的社会道德。       当初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所加给商纣王的第一条罪名就是牝鸡司晨!周武王说道:“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也把它翻译成现代白话:商纣王只知道听老婆的话,所以我们一定要讨伐他!       说到这里,不知有多少女权主义者会为商纣王鸣不平,而又有多少人在渴望着周武王的登高一呼!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09:43

明知故犯的规矩
徐善景
      前段时间,我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一家超市前的街道上疏导交通。这条街道并不太窄,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多,车流量大,路边一旦停了车,立马就会拥堵。我的任务就是劝导司机,别在路边停车。      一辆白色小轿车缓缓靠边停下。我上前轻敲车门,一男子摇下车窗问:“这儿不让停车?”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他说声好后,把车开走了。不一会儿,一辆越野车停在离我不远处。我刚要走过去,女司机已经走下了车。我快步迎上去告知她不让停车时,她说去超市买块电池,马上出来。我指了指停在不远处的警车,她“哦”了一声,转身把车开到了北边不远的停车场。       两个小时,我成功劝走了十多辆小车。当然也有不听劝的。       有个年轻人开了辆宝马停在我身边,我敲了好几下车门,他才摇下车窗黑着脸问我干什么。我告知他后,他不下车,不关窗,也不屑看我,只是低头玩手机。又一辆车停在了宝马后边,我去劝导时,司机反问我:“前边停的不是车?”说话间,后边又接连停了三辆。我只好再次来到宝马车前说:“师傅,赶紧开走吧,交警过来了。”此时,有名交警正好朝这边走,宝马男瞥了一眼便匆匆离开。       最难劝导的是“蹦的”小三轮,开车的多是中老年人,且妇女居多。他们停在超市临路边的出口处,拉不住人就不走。上前劝导,要么是商量:“我都这把年纪了,拉个人不容易,行行好,别撵我们了。”要么是责怪:“交警在那边还不管呢,你管恁宽干嘛!”要么干脆不搭理你。要拿交警“吓”人家,立马回我:“没事,他们走不到跟前我就窜了。”       疏导车辆停放不易,行人也不怎么守规矩。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们在公园晨练结束回家,出了公园门口看见路对面是红灯,我便站住了,大家都嘻嘻哈哈笑我:“又没过车,走吧!”我没有动,他们走过去后看我还在站在那儿,便吆喝:“咋还不走哩,真是憨子!”      对面路边也站了个“憨子”,看模样是个中学生。绿灯亮后,我们同时起步,走到路中间碰面时,竟对视着会意地笑了。我不闯红灯是因为刚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在肩,深知生命于我的重要性。他不闯红灯,定然是老师交代要遵守交通规则,父母叮嘱要注意交通安全,他是听话的孩子。       生活中,烦红灯的人不少,认为耽搁时间。我家楼下不远的十字路口就设有信号灯,有天灯坏了,交通乱了套,都想先走,车挤在一起谁也走不了,那两天,行人过马路也胆颤心惊。可见,没有规矩不行。       道路并不窄,窄的是人心,明知规矩仍去犯,只图方便自己,结果,有多少事故因此发生,又有多少人因此丧命。想来,今天你违章停,明天他不守规矩,谁敢保证,倒霉的事永远碰不上自己。







作者简介:徐善景,汝阳县人。笔名竹影、豫西调,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09:52

心向善行错不了
徐善景
      听闻我失业的消息,朋友打来电话,他知道我至今还欠有外债,劝我“以后少发些善心,先把自家的生活料理好了再做公益”。      我明白朋友的好心,但我所做的公益事业多是举手之劳,参与捐助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钱,不值一提,也不会给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况且,我不抽烟不喝酒,省下的钱做些让自己心安的小事,心甘情愿,何乐而不为!      犹记30年前的那个冬天,母亲突发疾病住进医院。那时,家中生活还处在温饱线上,根本没闲钱,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家家情况都一样。没有办法,我跑到乡里的信用联社,想着能贷笔款子给母亲治病,偏偏社里唯一的信贷员出差了。借款不到,贷款不来,如何治病?我六神无主地哭起来。没想到的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这个30,那个50,很快凑够了500块救命钱,母亲得救了。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便装下了“行善”两个字。       有一年我还在老家时,同组的邻居家失火,财产全部烧毁。火扑灭后,我跟组长商量,倡议大家给邻居捐些钱物。邻居是外来户,组里的日常事他一向不积极,因此,倡议遭到拒绝。我刚读到的一首诗闪现在脑中:“在德国,超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替我说话了。”       我对大家讲述了诗的意思,对他们的拒绝表示理解,并认为那是邻居“咎由自取”。同时我也表明,人生在世,谁都可能遭遇危机,遇到灾难,再强大的人也可能成为受难者,变成弱小者。所以,困境中,人人都需要帮助和关爱。伸出援手,送去爱心,是人道,更是善举。大家明白了我的意思,纷纷向邻居伸出了援助之手。       参加工作后,上有老下有小,工资少,花钱的地方却不少,正因为此,我也做不出什么大的善举。但行善却时常装在心间。遇上谁有难事,看到哪里遭灾,捐上三五十百八十,多少是心意,图得个心安。对通过人脉关系给山区贫困学生捐助些衣物和学习用品的事情,我更是乐此不疲。      “好心总有好报!”每想到这句话,我都感慨万端。那年腊月,我给离单位不远的一个贫困学校联系了一批救助物资,我骑着摩托车去察看线路时,不小心栽下一个断崖。醒来后却躺在医院的床上,除了头上一个包,轻微脑震荡外,其他地方无甚大碍。不仅如此,摩托车也完好无损。后来听说,那个断崖很深,一天前,村里有个人把附近沟里的秸秆收集了堆放在那里,准备拉上断崖往家运。我栽下时正好落在秸秆堆上,又正好被那个人看到,才被及时送到了医院。       如果不是下边堆了秸秆,如果不是及时得到救援,如果……这确实是巧合,但又巧合得让人惊讶!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晓鉴鬼神”。登封法王寺的这副对联虽说有点迷信色彩,却有一定的哲理。善行是善念的转化,心有善念才会行善,没有善心,求神拜佛也枉然。        我名中有善,心中也有善。失业与否,与行善无关。心向善行,我没错,也错不了。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09:57

世俗的羁绊
徐志锋
       看过一个《渔夫和宝石》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渔夫就早早来到江边准备打渔。突然,他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原来是一袋石头。于是他捡起那袋石头,把渔网放在一旁,坐在岸边等待日出。       此时无事可做,无聊极了,他就懒洋洋地从袋子里取出一块石头,“噗”地一声,石头被丢进水里。他不断地从袋子里取出石头并一块一块丢进水里……       太阳渐渐地升起,大地又重现了光明,这时渔夫除了手上的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丢光了。当他借着刚刚出来的阳光看到他手中的最后一块东西时,他大叫一声:这是一块宝石!在黑暗中他将一整袋宝石丢到江里了!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渔夫开始懊悔,捶胸顿足咒骂自己,痛苦得失去了理智。因为他在无意间碰到的足以让他和后代过上富有生活的财富,他在黑暗中不知不觉又把这些财富丢掉了。       作者对渔夫的评价是:他总算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一颗宝石留了下来,在他将最后一块宝石丢掉之前,天刚好亮了,并且看到了它。      对于这样的结尾和评价,每读一次,总能生发出几多感慨,不是为渔夫,而是为作者,因为他绕来绕去也没能挣脱世俗的羁绊,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比渔夫更可怜。       渔夫真的幸运吗?虽然他得到了一块宝石,且不说得之当否(既然装入口袋,怎么会没有主人呢?),单只是他内心深处由于得而复失所造成的落差,对后半生的影响岂止是一块宝石所能抵消的!他会因这块宝石而从此寝食难安的!诚如此,还不如当太阳出来之前,把一袋宝石全部投进江里。那样,渔夫的心境没有破坏,生活没有改变,平淡却幸福,辛勤却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时候当幸福靠近又溜走了,与其知道了后悔,还不如原本就一无所知。





* 作者简介:徐志锋,笔名锋芒,洛阳市作协会员。就职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


城市啄木鸟 发表于 2017-12-22 09:58

一篇一篇学习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10:01

带上心灵的阳光
轩海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读到苏轼这首词,总为其心折。苏轼的豪放、洒脱、智慧、豁达,面对人生磨难的乐观态度给人启迪,催人奋发。       这首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所写,他将痛苦的经历转化为超然的态度、旷达的胸怀,他自带心灵的阳光,自己解脱自己救赎自己。在这首词的前面,苏轼写了小序,说三月七日那天,半路遇到下雨,别人先行拿走了雨具,同行的人情状狼狈,个个怨声载道,叫哭不迭,唯有苏轼并不觉得辛苦,他在雨中感悟了人生的真谛,潇洒前行。下雨了,不必在意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如边吟诗唱歌边慢慢走。这是何等的轻松和潇洒,又有着怎样豁达从容的心态。不管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勇敢面对,勇敢承受。       带上心灵的阳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乐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宁定心神,不怨天尤人,相信大雨过后是一方晴空,心有阳光,身处逆境也不会绝望。       海伦·凯勒,美国残障教育家,她在出生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说话能力和听力。在黑暗又寂寞的世界里,她没有放弃,带上自己的阳光,自强不息,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付出百倍于常人的艰辛,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于哈佛大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宫刑,这是一种比死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身处逆境,司马迁没有绝望,他激励自己,“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正是有坚强的信念,心灵自带阳光,司马迁用十年的时间,写出了博大精深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人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就算是经历的过程很痛苦 ,但心里装着阳光,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人感到精神焕发,信心倍增。而有些人,他们因为一点小挫折,苦恼郁闷,精神颓废,一蹶不振,无休止的抱怨,抱怨天气,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没有他们不抱怨的,让自己也感到郁闷,就算那天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也会顿觉乌云密布,让人对生活对未来没有期待。       其实生活很不容易,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遭遇。在生活的洪流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随时都会有大浪袭来,让人措手不及,让人受尽困苦和磨难,犹如走进了漫无边际的黑暗。一个人的黑夜,学着独自面对,独自承受,保持平常心。主宰不了外界的环境,可以主宰自己的心灵,无论外面如何的烟雨凄迷,内心保持光明澄澈。就像一首诗里说的那样“给自己一个微笑吧,别让心灵承受太多的负重,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将岁月打磨**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天气多么坏,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坚强的信念,带上心灵的阳光,从容淡定,微笑前行。






*        作者简介:轩海香,女,70后,供职于我市某社区。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10:04

名字琐谈
杨倍力
       名字是人的代号,犹如庄稼之玉米、小麦、大豆;水果之桃、杏、李、苹果;物体之桌、椅、板凳、茶几。常独自想,倘若人人都无姓名,那世界不是乱了套,不知谁个是谁个,走到每处满闻“哎哎”的呼唤声。如果人人都“哎哎”,回头率肯定高,患歪脖病的人肯定多多。       封建社会宗族观念特强。从今天发现的某些宗族的家谱得知,起名字的排行有规有矩,世代不乱,且排行早有安排。比如孔姓家族,即使迁徙海外,排行也严格遵从祖训,一点不乱顺序,繁衍了数十代,香火可谓旺矣!       有些名字明显地打下时代的印记,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如叫解放、胜利、建国、国庆、土改、查田、红旗、文革、卫东、红卫的人就不少,从其名字不难知晓其出生年月以及当时国内发生的事情。       姓氏和名字往往巧妙搭配,读之意味深长,姓马的叫马识途,姓牛的叫牛得草,姓羊的叫羊得山,姓鱼的叫鱼得水。       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那位盲流丈夫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别具意味。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名字,比如北京、西安、南京、洛阳、伊川……。几乎中国有多少名城,就会有多少人名。       在农村,只生女不生男者便将女儿起名招弟、盼弟、亚男、用男。从前未实行计划生育,生的多了无法收拾,便给末一个孩子起名老末、狗剩等。       也有取名不慎引发牢狱之灾的。文革时期曾有一个案子,某地发现一“地主分子”给自己的5个儿子依次起名振中、振华、振民、振国,末一个叫政权。把那几个名字的后一个字依次排列起来,便成了“中华民国政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后果可想而知,那位“地主分子”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法办。       鄙人的名字倍力,不知父亲给我起名的本意如何,但从字面上讲有加倍努力的意思。有人说:“你这名字不好,应改为‘倍利’,这样就可以加倍获利了。”但我深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努力,不劳动,怎能有收获呢?       常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看来人的名字一旦叫出去了,犹如一碗水泼在了地上,想再收回来是万万不能的。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2 10:07

说“病”
杨红军
       生老病死,病是挥之不去的话题。据说,各种各样的病,形形色色的杂症,差不多不下千余种。小恙烦恼,沉疴痛苦,恶疾致人非命。人从一出生便与疾病进行着不懈的抗争。一些病像恶魔悄然临之,令你猝不及防。人们谈病色变,讳莫如深。正如俗语所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       然人吃五谷,焉能无病?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罹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心态。有的人一旦生病,或茶饭不思,愁眉紧锁;或怨天尤人,悲观绝望,惶惶然如世界末日将临。而有的人却能正确面对,淡然处之:既积极治疗,又超然物外,该吃吃,该睡睡,大大咧咧,病魔见此人不是好缠的主,干脆溜之乎也。套一句老话:疾病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我有一位老友,生性乐观,爱说爱笑。20年前不幸身患绝症,胃切除三分之二。他的养生法宝就是练气功。每日早晚各一次,站在路边或树丛里“吸吸呼”,多年来从不间断。如今老人年过七旬,依然面色红润,步履矫健,一顿能吃两碗米饭。老友笑言,谁想学气功,他免费教授,决不收一分钱。       疾病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尽管这种体验有些无奈和苦涩。人是在不断体验中长大的。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生病就是长见识,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认知疾病,积累经验,寻觅疗救之法,不正是人类从蒙昧走向科学的有效途径吗?其实疾病还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看到人生的短暂、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多舛,从而更深切地理解生命的含义。久卧病榻便发觉亲情友情的可贵,经历过重疴大难才顿悟人世间的美好。患大病的过程犹如灵魂经历了一次炼狱,它让我们学会了超脱洞察与包容,认识到过去追名逐利锱铢必较是多么可笑和不值。人与人之间并非冷漠可怖,而是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温馨与美好。       患病尽管是件很糟糕的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当你马不停蹄地为生活奔忙为生存打拼时,病或许就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警示,它告诉你,该悠着点啦,月盈则亏,弦绷易折,要懂得一张一弛的道理。其实,人就像一架机器,只有定期检修保养,才能保障正常运转。       “无病即是福”“吃好吃赖别得病”,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但光有愿望还不够,平时就应注重养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防患于未然。这一点我倒很欣赏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曹灿的“健康秘诀”:“胡吃闷睡,没心没肺,与世无争,活着不累。决不坑人,问心无愧,烟不多抽,酒不喝醉,嘻嘻哈哈,多活几岁!”

作者简介:杨红军,洛阳人。爱好文学,作品散见各种报刊,并获得若干文学奖项。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09:38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够迅速吸“粉”
姚石杰
       近日,《人民的名义》刷爆朋友圈,湖南卫视开播收视高居第一,周围很多朋友也向我推荐去看这部片子,由于本人对电视剧不“感冒”,但是周围的很多朋友打电话给我特意推荐这部片子,于是我带着好奇、疑惑等各种心情,打开电视点开了《人民的名义》。      带着复杂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连续看了5集,看完已是半夜12点了。对于一个不爱看电视剧的我来说,能够一口气连看5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部剧能够吸引到我?不是因为有大明星张丰毅、陆毅,而是因为其剧情和题材好。《人民的名义》剧情表现的尺度相当的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真实暴露出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反腐的决心。剧中很多现实的案例具有真实性,给我们了很大的启发,真正反映出权利的不对称性,指出公共权力以及制约性,信息不对称性,文中指出的就是腐败不对称性,“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看得过瘾。在古装玄幻剧、偶像剧、言情剧、爱情肥皂剧泛滥的时代,反腐题材并没有赢得人们的强烈关注,然而《人民的名义》就像一股清流,让反腐电视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饭后的谈资,根据权威媒体的统计情况来看,《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包括男女老少,吸了很多“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打击贪污腐败的关心。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够迅速吸“粉”?笔者认为:一是因为题材好,紧扣党中央打击贪污腐败这个主旋律。剧中的小官巨腐和高官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和利益,将人民群众利益置之度外,索贿、受贿、拉帮结派,这些都成为了看点;二是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以老革命、老检察陈岩石和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侯亮平为代表的党员群众代表,坚决守住了底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冲锋在前,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三是因为真实。正所谓“世上有戏里有”,这些官场行为、贪腐行为都是现实存在的,是现实写照,因为人们对官场生活的好奇心,所以格外吸引观众;四是金句频出。剧中侯亮平说:“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当你大把大把捞钞票的时候,怎么不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剧中的陈老说“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等台词,含义尽在不言中;五是剧中饱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在这些感情面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排在首位,陈海的离奇车祸,侯亮平“抛妻离子”去办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姚石杰,就职于时代报告杂志社,洛阳市检察文联顾问。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09:44

大姨妈乎?
杨培放
         说实话,今天一早俺又庸俗了。         早上,上班路上,听电台里飘出一句歌词:“就算有时候我大姨妈乎……”。听后不免困惑。现如今的歌真猛,这“大姨妈”也能写进歌词?而且,还是一女生演唱的。莫非这电台是敌台?播放靡靡之音,宣扬资产阶级臭流氓思想,来腐化诱惑我社会主义好青年?不对啊!这明明是我宣传部下属的某官方电台啊。莫非是俺听错了?不会,俺的听力绝对没有问题,昨天,领导隔着三间办公室表扬俺,俺都听得一清二楚。      带着疑惑,到了单位马上有请度大娘,看看刚才俺听的到底是什么神曲。结果发现这歌名叫《小女人》,而俺听到的几句歌词竟然是:“我愿做你的小女人,一心一意听从你的吩咐,就算有时候你大意马虎,我也会哈哈一笑傻乎乎。”很嗲、很温柔的说哦!      好吧,俺承认,俺刚才确实邪恶了。不过,比起任贤齐唱的“我让你依靠,让你靠,没什么大不了……”这首《小女人》就显得太小儿科了,他那首歌俺都懒得去邪恶。      难道,你们这些写歌词的就不能不把我们朝沟里带吗?大意马虎你就不能写成马虎大意吗?就算马虎大意不合辙合韵,你写个粗心马虎或者疏忽马虎都成啊。咱中国汉字多浩瀚哪,你这大意马虎摆着明不就是让我们去邪恶成“大姨妈乎”嘛。俺瞧出来了,原来你们是有意的啊!       你们是有意的,但我相信爹妈给孩子起名字绝对不会有意给起成这样“大姨妈乎”式的。可偏偏有不少傻得冒泡的逆天级爹妈愣是敢给孩子起出超乎人类想象的奇葩名字来。网上传的,据说从公安部姓名查询系统找出的不少奇葩的名字。比如:刘产、赖月京(还是个男的) 、范剑、范统、夏建仁、朱逸群、秦寿生(亏他父母想得出)、庞光、魏生津、沈京兵。此类名字被推举为排名第一的叫:史珍香。       不但姓名如此,有些商店的名字也很奇葩。说个俺亲眼目睹的商店名字。那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家商店位于现在牡丹广场的南侧,属于当时的有色金属设计院劳动服务公司下属。俺猜测,起名字的人大概出于追求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考虑,所以命名其为“信求商店”。我晕!合着您老不是洛阳人啊,“信求”这俩字的谐音何意,但凡是个洛阳人都知道。可奇怪的是,这家商店赫然存在了不短时间,好像到了90年代末才因有色院门面房重建而消失。我想,当时,在牡丹广场附近出没的人们应该对这家商店有印象的。它能存活时间这么久,说明人家在信誉上是没得说。而诚信是经营之本,所以,其虽名为“信求商店”却一点不“信求”。      行笔至此,又想起一件小事。几年前,准备组织一帮朋友外出自助游。俺委托一个热情度很高的小妹做攻略,全盘负责行程策划。前期一直进展顺利,出行时间已定,眼看成功在望,可突然接到小妹短信:“计划流产,待通知。”真可谓,惜字如金,言简意赅啊!俺懂,您老人家是家里有事,把出行时间给推迟了几天。可这短信敢让俺家领导看到,可就麻烦大了。以为俺在外面干了什么坏事哪。这不,人家都计划去流产,还让俺随时待命呢。       唉!浩瀚的中国汉字啊!从“大姨妈乎”到“计划流产”,您的神韵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杨培放,笔名洛神。70前,洛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市某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然不务正业,好文学好摄影好体育,写的老杂,拍的老花,打的是球。写文20余年,有百万余字散见各处。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09:49

脱了再说
杨培放
       近日,同学微信群有美女同学求助。言之,外套布边卡到拉链里了,且离领口很近。折腾好久也打不开。目前,已急一身汗,问该怎么办?出主意的人不少。只有俺,仅仅回答了一个字:脱。片刻,美女同学发来微信感谢。称之,采取俺的办法,已经解决问题。       不是俺有多牛叉。只是之前有过类似经历。俺琢磨着,但凡穿过带拉链衣服的,都跑不了,必须有拉链被卡的经历。遇到此,俺过去也是时常着急上火,越急越搞不定,只是有一次,灵机一动,索性直接把外套脱下来,然后再处理拉链被卡。这时,发现问题变得简单了很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拉链拉不开,总是着急一定要把它拉开,其实,先把衣服脱掉,再慢慢来,不就得了。做事情,遇见了困难,常常是急于解决。其实,不如先把这事儿放下,从他处着手。相同的事情,换个视角,便有不同的效果。没准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多年来,我们卓有成效的教育,成功地禁锢住多数国人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常常桎梏于一个小框子里。不仅如此,还多有惰性和惯性。人们多习惯于在一个点上看问题;习惯于直线思维;习惯于顺向思维。看待问题时的多样性,思考问题时的发散性和逆向性却少之又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压倒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于是,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时,按部就班的多,天马行空的少;循规蹈矩的多,胡思乱想的少;“唯上唯书”的多,“我不相信”的少。这大概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人文学科,少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一个缘由。也是我们在自然学科,模仿的多,发明创造的少的一个缘由。       生活中,也很需要这种“脱了再说”的思路。当人们急于办成某件事而无法顺利达到目的时,不妨借用一句佛家的语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暂时从事情的本身脱离出来,把自己置身物外,用一颗平常平和心,去打量这个让你头疼烦恼着急的事情,思考一下,你办成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同时问一下自己,这件事情的本身和做成这件事情的过程,抑或其他,哪一个对你尤为重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好像大多如此,但凡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总会不知不觉间把困难和问题看得特别重。其实,你所经历的痛苦、无奈、不安、焦躁、郁闷、伤心等,或许与他人相比仅仅就是个“毛毛雨”而已,根本算不得什么。与其这样,我们何尝不能适时从这些痛苦、无奈、不安、焦躁、郁闷、伤心中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说不定,突然间你就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哇!世界依旧如此美丽,生活依旧如此美好。       是的,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必定早已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如此说来,请问各位,以后遇到困难、面对问题时,你该怎么办?      这还用答啊!脱了再说呗!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00

别让爱心再“后怕”


俞继红


      看见老人在商店门前摔倒,热心小伙上前将其扶起,不料却被老人噎了一句“你害我干啥”?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热心小伙拨打了110,报警求助。后在警方见证下,调取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倒地”的真相。在民警的联系、接送下,一个多小时后,老人的女儿被民警用车接到现场,将老人劝回了家。老人和女儿走时,连一声谢谢也没说。热心小伙无奈表示,幸亏有监控录像,要不然真说不清了,想想还真有点后怕。读完报纸上这则社会新闻,不免也生出些“后怕”来,不是为爱心小伙,而是为爱心遭遇的“潜在危机”。
       这名热心小伙的爱心行为本身值得褒扬无疑,但面对他的却是更多的无奈。为什么做好事的人反倒被人讹,善良总是被无情地践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摔倒的老人扶不起”。如今,热心小伙刘永银又被讹上了,真是印证了“摔倒的老人扶不起”这句话。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会是巨大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首先是助人为乐的人们将会被动地吸取经验教训,以后也会主动地把爱心关进被讹诈的笼子里。其次是“摔倒的老人可以扶”的正能量必将遭受重创,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事必然会让很多的好心人“谨慎”起来。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开场合会降低自己的责任感,而最近媒体上及长期以来的社会现象使得大家认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容易惹祸上身。要改变全社会这种缺乏责任感的风气,应从相关制度建设着手,在做好事者或见义勇为者受到委屈时,公权机关应主动介入调查,由他们承担举证责任,这样才能卸掉市民见义勇为时的思想包袱,促进正义的社会风气形成。其次,当爱心需要证明,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站出来,别被少数的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勇敢地伸出手,扶一把,或者为好心人证明。社会应该加大对做好事的人的权益保障,加大对好人好事的援助和表彰力度,绝不能让做好事的人既寒心又后怕。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如果跌倒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是所有附近行人作鸟兽散,社会道德建设急速滑坡,人与人之间的爱心、诚信也会降到冰点。爱心是一粒种子,爱心播种就能让希望开花。所以,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行动,为他人、为我们自己的亲人,也为将来的我们,播种爱心,呵护爱心,让这名扶起老人的热心小伙在“帮人”之后不再心寒,不再“后怕”。















作者简介:俞继红,一拖人,就职于一拖(洛阳)柴油机有限公司。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05

猪八戒念经
于建勋
       猪八戒送唐僧到西天取经回到大唐后,跟随师傅住进皇家寺院,自恃取经有功,既不按天打坐念经修行,也不干杂役差事,每天是山吃海喝,懒觉长睡,养得更加肥胖。俗话说,福之祸所倚。八戒由于生活太安逸,时间一长,“三高”并发,得了脑梗,虽经皇家太医精心救治,最后还是落了个嘴歪的毛病。时不时在寺院这清静之地,用那吐字不清的歪嘴巴,大声嚷嚷,甚至高声叫骂,整点刺激的事来,以获取其存在感。       唐僧对八戒这个顽劣的徒弟伤透了脑筋,十分厌恶,总想让其离开自己。      这天,唐僧让人把八戒叫来,告诉他终南山下的雪花寺住持圆寂,让其前往接任。八戒虽嫌该寺院偏远,可一想好歹是一寺之主,就忙答应下来。临行,唐僧对八戒说:“作为一寺之主,修行至关重要,知你身懒脑愚,别的要求也不提了,每天念千遍南无阿弥陀佛应能做到。”八戒满口答应。       雪花寺的僧侣听说皇家寺院派来一位到过西天取得真经的高僧来寺作住持,大家异常高兴,除了将寺院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外,全体更换新衣,列队迎接新主。       八戒看着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众僧侣,心中好不得意,暗想我八戒被压抑有年,今日总算出头,再也不受师傅的约束,一定要依自己的思路,在这小小的寺院,过自己趁心的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打出一片新天地。       翌日,八戒召集众僧开始讲经:我和师傅一行四人不远万里千险万难到西天取来真经,其实真经只有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翻译过来意思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僧侣的终极追求。我宣布:从今天起,大家可以喝酒、吃肉、抽烟、玩女人,打坐、念经全免。大家要对我负责,为我服好务,就是修行。       八戒的一番演讲,惊得众僧侣目瞪口呆,这歪嘴和尚讲的是哪门子经,什么高僧,保不准是个赝品。大家心中甚是疑虑,可慑于住持的权威,只是小声议论,无人敢出面质问。       执事释无畏见无人出头,忍不住站了出来,质疑八戒的身份和讲经的水平。八戒见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大怒:“想当年俺老猪在取经路上,敢与多少妖怪对阵,立了多少功劳,你一个小小执事也敢在俺老猪面前耍横。俺来时师傅交待如有不服管教之僧,尽管暴揍。”随即举起耙子向释无畏打来。无畏见八戒腰圆体胖,力大无穷,自知根本不是对手,还是躲为上策,一跑了之,愧对了无畏之名。       其他僧侣见状,深感若继续呆在寺院,必无好果可吃,便学着释无畏,鞋底抹油,三天之内跑了个净光。       八戒看众僧全走,心想一个人倒也清净,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也不念了,每天是吃了睡,睡了吃,要不就是对女香客动手动脚,找便宜占。一年后,雪花寺臭名远扬,再无香客前来上供,寺内存粮全部吃光,八戒无法生存,只好又返皇家寺院。      一个好端端的雪花寺从此荒芜败落。后人感叹:真经如让歪嘴和尚去念,后果是很可怕的。






作者简介:于建勋,就职于宜阳县人民检察院。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10

别轻易向人诉苦
张宝峰
       在《红楼梦》中,最喜欢向别人诉苦的是赵姨娘。       第二十五回,马道婆来到赵姨娘房内,赵姨娘命小丫头倒了茶,马道婆见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弯角,就说:“我正没了鞋面子了。赵奶奶你有零碎缎子,不拘什么颜色的,弄一双鞋面给我。”赵姨娘叹了口气,就开始诉起苦来:“你瞧瞧那里头,还有哪一块是成样的?成了样的东西,也不能到我手里来!有的没的都在这里,你不嫌,就挑两块子去。”       马道婆说起贾环,赵姨娘“鼻子里笑了一声”,说:“罢,罢,再别说起。如今就是个样儿,我们娘儿们跟得上这屋里哪一个!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       诉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得到安慰,平复心里的委屈。然而,赵姨娘的诉苦,不仅没有得到心灵的慰藉,反而更加恼怒与仇恨,甚至被马道婆利用,写了一张五百两银子的欠条印上手模,求马道婆作法害宝玉和凤姐。结果害人不成,自己反倒被贾母恶骂一顿。更可怜的是,她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见谁就向谁诉苦。      第六十回,芳官给贾环一包假蔷薇硝,赵姨娘知道后怒火中烧,想去找芳官算账,刚好遇到藕官的干娘夏婆子。见赵姨娘“气恨恨的”,夏婆子忙问:“姨奶奶哪去?”赵姨娘一听,又开始诉苦:“你瞧瞧,这屋里连三日两日进来的唱戏的小粉头们,都三般两样掂人分量放小菜碟儿了。若是另一个,我还不恼,若叫这些小娼妇捉弄了,还成个什么!”      夏婆子听了“正中己怀”,忙火上浇油道:“我的奶奶,你老想一想,这屋里除了太太,谁还大似你?你老自己撑不起来,但凡撑起来的,谁还不怕你老人家?如今我想,乘着这几个小粉头儿恰不是正头货,得罪了他们也有限的,快把这两件事抓着理扎个筏子,我在旁作证据,你老把威风抖一抖,以后也好争别的理。便是奶奶姑娘们,也不好为那起小粉头子说你老的。”看着赵姨娘的火又起来了,夏婆子火上浇油,鼓动赵姨娘说:“你只管说去。倘或闹起,还有我们帮着你呢。”      赵姨娘一听“越发得了意”,壮起胆子跑到怡红院中,一场大闹。结果,被蕊官藕官葵官豆官等团团围住,一顿暴揍,而这时,信誓旦旦要帮她的夏婆子,早跑得没了踪影。赵姨娘不仅受了皮肉之苦,也失了“姨娘的体面”。       赵姨娘的悲哀,在于她选错了人,诉错了苦,结果总是被利用,被伤害。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听你诉苦,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你去诉苦。爱你的人,能理解你的苦,抚慰你的伤;不爱你的人,你的苦,会被嘲讽,被利用,你的苦水与泪水,甚至会成为他们的心灵鸡汤。 所以,别轻易向别人诉苦,别老在别人面前袒露你的伤心、难过、愤怒与脆弱,这并不是什么自我压抑,而是一种勇敢、豁达、明智,甚至是智慧。








       作者简介:张宝峰,洛阳晚报评论部编辑,专栏作家。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15

于成龙的成功法则
张洪强
       2017年春节假期,本人忙里偷闲,断断续续又完完整整看了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看得过瘾,看得爽,看得我一发不可收拾,电视看过之后,意犹未尽,就电脑搜索看看;中央一套看完之后,中央八套重播继续看;看得我像一个追韩剧的小女生,对主人公喜欢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这部电视剧既不是我最喜欢的抗日打仗,也不是我情有独钟的谍战悬疑,也没有美女,但是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名字——于成龙。于成龙是一个比包公包青天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大清官,这是一个让康熙皇帝赞不绝口的“天下第一廉吏”。这是来自山西吕梁方山县来堡村的“卓异”。      看完电视剧《于成龙》,第一时间,我要为中央电视台点赞,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传播正能量,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就应该从上面做起。让那些游戏人生的所谓明星们,让位给于成龙。让那些无聊绯闻,让位给唐诗宋词。让那些假大空,让位给真实的朗读者。于成龙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明星,于成龙应该成为我们各级官员学习的榜样,“向于成龙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常态。      看完电视剧《于成龙》,我一直在思考:于成龙为什么能够成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45岁才第一次当官,是广西罗城的“县委书记”。广西罗城在清朝初年就是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是一个土匪恶霸放肆横行的地方,是一个多年没有“党组织”没有规矩的地方,是一个谁都不愿意当官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于成龙一干就是六年。没有怨言,满怀激情,硬是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风清气爽,老百姓安居乐业,广西罗城也变成了金凤凰。于成龙政治生涯开启“卓异”模式,成为全国的优秀“县委书记”,成为全国各级官员学习的榜样。       为什么是于成龙?为什么于成龙能够成功,能够从基层官员做起,做到一品大官,26年如一日?于成龙的成功法则是什么?于成龙做官26年,有两个绰号:于青菜,于胆大。这是百姓的口碑,这是皇帝的称赞,这两个绰号透露出于成龙成功的法则。第一,于成龙严格要求自己,读书练武吃青菜,生活简朴。萝卜青菜是于成龙的标配,罗卜青菜有营养,粗茶淡饭养身体。于成龙的艰苦朴素是一贯的,于成龙的吃青菜是发自内心的。他不像我们某些官员玩两面派,台上大谈反腐倡廉,为人民服务,台下却是妻妾成群,子女安排到国外。于成龙就是最后当上大官,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也是萝卜青菜,人送外号——于青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君不见,许多共产党员刚开始做官,也是出身农家子弟,也知道为人民服务,他们的蜕变就是从大鱼大肉开始的,就是从商人送的那一点点好处开始的。不要小看吃青菜,它体现了与老百姓心连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吃青菜的官员,就是一个愿意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好官员。相反的,如果一个官员整天想着吃牛鞭驴鞭,他心里会有老百姓吗?吃牛鞭驴鞭的官员,满脑袋都是妓女小三。整天大吃大喝的官员,就是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后代。第二,于成龙敢于担当,无所畏惧。一个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官员,一个心里装着千千万黎民百姓的官员,是不会自私的。于成龙做直隶总督的时候,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碰上当地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气,他没有请示皇帝,就开仓放粮。他为什么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开仓放粮?那是于成龙亲自调查了,他知道耽误一天,就会饿死成千上百的人,他也知道,请示领导是不会错的,按部就班是不会挨批评的。这样的官员是稳的,但是,老百姓的生命呢?还有于成龙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敢于碰硬,亲手杀了皇帝的亲外甥。人称于胆大。实际上,这两个外号就揭示了于成龙的成功法则:于青菜+于胆大=于成龙于青天。实际上这两个因素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吃青菜的人,心中装着老百姓,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他的坚强后盾,无欲则刚,这样的官员敢于担当,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就是胆大之人,就是人民的英雄。       希望我们的共产党员多向于成龙学习,让我们的社会涌现出更多的于成龙、张成龙、李成龙们。





    作者简介:张洪强,男,1974年出生于孟津。一乡村教师。爱好文学,历史。网名LY54321,文章曾入选《洛阳杂文·2014》《家风国风纵横谈》。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21

依法治国与法律信仰       
赵        斌
       信仰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尊崇,更是一份不屈不挠的坚守与执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英雄对民族和国家的信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歌者对光明和正义的信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落魄的生命对慈悲与善良的信仰……       中华民族从不缺乏信仰,但在中国人的诸多信仰中,唯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每一位中国人由衷的期盼,因为法治代表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在法治社会里,对法律的崇尚会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不断积淀,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对法律普遍的社会信仰。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构建各类法律体系,更需要培植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对法律的普遍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奠定这块基石比颁布法律更重要、也更困难。一种信仰的形成既有赖于值得信仰的事物、思想出现,更有赖于社会观念的提升、积累和转变,必然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法律信仰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敬法。即将法律作为约束、规范自我行为的准则,不论工作生活、何时何地,绝不做与法律相悖的事。二是信法。始终坚信法律能够最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坚信法律是最公正的。三是崇法。发自心底尊重法律赋予的每一份权利,尊重法律保护的每一个生命、每一种自由,永远抱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普遍的崇尚与遵守,是法治的前提和根基,是法治社会应有的普遍性、基础性的观念。不崇尚法律的社会,不可能有法治可言;不崇尚法律的国家,也不可能成为法治国家。       法治以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秩序为终极目的,是现代世界各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框架,是人类社会经历数千年演变而形成的,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强调法律主体的平等性,也强调对国家公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从法律的价值追求而言,保障公民平等地得到这些权利,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正是法治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是人类共同美好的愿望,伴随了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人们始终把公平正义的期待寄托于英明的首领、王或皇帝,对权力及领袖的崇尚远远胜于法律。而早在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贵族共和制体制下的库利亚大会或元老会对王权予以了有力的制约,让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具有了广泛的基础。这是中西方法治文化历史性的差异。即便历史传统有差异,培植全社会的法律信仰关键还是要看今天我们怎么做。       当前培植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关键,还在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在工作中首先做到:敬法、信法、崇法,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公权力才不会再伤害人民群众,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才会通过每一个案件深入到人民群众内心,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也才能逐渐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当法律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信仰,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终将为未来法治中国提供崭新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简介:赵斌,男,49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四级高级检察官。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26

家风优劣人自召
赵宏涛
       上世纪,河南坠子《拉荆笆》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受人们的喜爱。       剧情大致是说,严有法的老母年事已高,妻子卢氏嫌婆婆累赘,于是就叫丈夫用荆笆把老娘拉到山上抛弃。儿子金娃去山上找到奶奶,然后,又把荆笆拉回来,对他爹娘说:“等你们老了,我也要用这荆笆把你俩拉到山上去”。最后,严有法夫妇幡然悔悟,接回老娘,膝下尽孝。       故事告诫世人,要以传承孝道、赡养老人为上,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身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孙后代,这就是人常说的家风。       家风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且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家之兴衰一看祖上是否宅心仁厚,广积阴德;二看自身是否广种福田,福荫子孙,积德行善。祖宗会福佑子孙,也会殃及子孙。假若把积德行善当傻子,坑蒙拐骗当本事,家必败;人若坚持积德行善,传承孝道,家必兴,人必贤。这是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由自求;善恶有报,如影随形,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因果关系。      《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一代富豪,可他为人不好,以势压贫,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一天晚上,窦燕山梦见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尽快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从此,他不仅痛改前非,积德行善,还在家里办了私塾,把没钱读书的孩子接来,免收学费。窦燕山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大积阴德,后来,他不仅生了5个儿子,且个个聪颖早慧,中了进士,为官清廉,被世人所称颂。       人常羡慕别人家孩子孝顺,媳妇贤惠,家族兴旺,但是否扪心自问:我是孝子贤孙,贤妻良母,积德行善之人,宅心仁厚之家吗?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二是行孝。善心、孝心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成长之基。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家风优劣人自召,莫以钱财误子孙。好家风一靠言传身教,二靠广种福田,广积阴德。因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作者简介:赵宏涛,就职于洛阳交警支队五大队。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14

作家要有敢于批评的精神
      赵宏欣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要有不足和错误的情况发生,而这种不足和错误往往潜藏在非主流的领域中,往往使人们在看到主流的同时被忽略、原谅和容忍,特别是在主导宣传正面的前提下,迫于政治、社会的阻力和压力而不敢触及和披露。      这时候,作家要勇于站出来,用批评的精神和笔触,对社会的不足和错误展开旗帜鲜明的批判。摆事实,讲道理,说狠话,去阻止社会不足和错误的继续,从而惊起和唤醒当政者引起重视,而促使其不足和错误的尽快纠正。       作家的批评是会遭到阻力的,这就需要有批评的勇气和精神。作家应该把批评视为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该惧怕或担心政治、社会的压力而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畏缩不前。       作家的批评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面对不足和错误不去批评,就引不起社会的重视,就不能促使其改正,从而使不足和错误长期发展下去,贻害社会,甚至发展成为社会的毒瘤。       作家的批评不能和风细雨,应该用尖刻的语言,着重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正确的观点,去刺激和深揭社会不足和错误的方面,以期引起社会的痛感,促使其尽快领悟,快速改正。       作家的批评应该取得群众的和声,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的突出问题,像点火一样把它燃烧起来,让群众参与其中,去加柴,使其成为一团更大的火,然后把问题放在大火上烧炙,这样问题的责任者就会感到疼痛难忍,从而使其改正。       作家的批评要有一种勇往直前或者说是较劲的精神。通常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会招致另一个人的不满,甚至反攻。作家批评社会也是这样,批评的言辞一出,就会刺痛社会不足和问题的神经,招惹一些具体人或部门,于是他们也开始设置阻力来阻止作家的批评。这时候,作家就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社会不足和错误得到纠正方休。       作家的批评应该列入作家良知的范畴。对于社会的不足和错误不是想批评就批评一下,不想批评就不去批评了,作家不应该有这种随意性的想法。一个作家不去批评社会的不足和错误,不愿去得罪有关不足和错误的那些人或部门,那么社会的不足和错误就会被潜藏所掩盖,从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危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作家就失职了。并且在失职的同时也丢掉了良知。       作家批评的效果也许会出现微弱的情形,也许会达不到批评结果的预期,但作家不能因为力量的微弱而放弃批评的职能,放弃责任的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作家的批评,因为社会的麻木,没有引起社会的认知和群众的共鸣,成为一种微声,那说明这时候是恰恰最需要作家的批评了,而且是呐喊式的批评。







作者简介:赵宏欣,河南省宜阳县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宜阳县作家协会主席、《昌谷》文学杂志执行主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小小说集、诗集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奖项30余项。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19

两种拜金主义者同样丑恶       
赵宏欣
       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有两种拜金主义者,一种是贫穷的拜金主义者,一种是富有的拜金主义者,两种拜金主义者涵盖了我国所有的人群,使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具有了一定的广泛性。       什么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就是崇拜金钱,极端地把金钱作为一切行为的目的的思想。       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社会中,金钱变得极其重要,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没有金钱寸步难行的地步。因此,金钱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主宰人们生活和命运的角色,已经达到了被许多人所膜拜的地步。       人的思维一旦钻进钱眼里,就很难拔出,就会被金钱所腐蚀。因为,金钱是有魔力的,它会引诱人,从而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金钱的引诱,不但会削弱人性中的崇高,而且连道德也会在金钱的追逐中从思想里迷失,从而使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走向极端。      在这些被金钱的引诱走向极端的人当中,既有贫穷者,又有富有者。贫穷者因为贫穷和急于摆脱贫穷,使自己在对金钱的追逐中变得不顾一切地执着,成为贫穷的拜金主义者;而富有者,因为品尝到了金钱所带来的享乐和奢侈,从而对金钱的追逐变得更加贪婪,成为富有的拜金主义者。这两种拜金主义者,都在朝思暮想地追求金钱,并使这种追求成为自身的一种理想。       当人们成为拜金主义者的时候,在他的灵魂中,很难再树立起道德的旗帜和高尚的思想,很难对于社会责任再有所担当。因为,金钱会腐蚀人们的灵魂,会把人性中高尚的东西腐蚀成锈迹斑斑,从而不能引导灵魂,走向人性的更高——这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比如有些人为追求金钱而道德沦丧,就有着太多的例证。       在对金钱的追求中,贫穷的拜金主义者丢掉了对贫穷的理解、同情和自身的善良,变得丧失信誉、真诚而孤注一掷,采用坑蒙拐骗的不道德方式,捞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富有的拜金主义者,运用自己的资本运作,不顾人们消费的安全,生产不合格甚至是有毒有害的产品,丧尽天良地损害人们的肌体。同时利用富有的强势,压榨、剥夺弱势劳作者的利益。因此,社会中的很多不安定因素,都是拜金主义者惹的祸。无论是贫穷的拜金主义者,还是富有的拜金主义者,都是同样丑恶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是用广角拍出的一大群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一座宏大庙宇的院落间,图片的说明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早地来到这个庙宇,烧香求财。那张图片通过广角的拍摄,把那一大群黑压压人群的场面以及磕头焚香的氛围拍摄得异常宏大,使我看后心灵异常震撼——这无疑是一张反映拜金主义者的现实杰作,也是当前拜金主义盛行的真实写照。我想,在这张图片里,充斥着的是贫穷的拜金主义者和富有的拜金主义者,他们因为追求金钱的共同点,而走在了同一张图片里。       通过这张图片和我日常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使我看到了拜金主义者在当今社会中的众多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我想告诉人们,拜金主义是一种极端错误的主义,它产生和存在于贫穷者和富有者中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候,正在丑恶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必须受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和人们的强力抵制。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23

长大后我成了谁
赵利勤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女儿要参加一台少儿晚会,表演的是一个集体舞,因为跳这个舞的孩子多,又要化妆又要换衣服的,老师管不过来,所以老师要求家长全程陪同。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幸近距离观看了一次小孩子的演出。       表演在一个大礼堂举行,来看的人很多,每个孩子的后面都至少跟着一个家长,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动员。儿童节每年只有一个,不管老师还是孩子都很重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排练,表演得活泼形象、生动可爱。台下的掌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看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表情,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我不由感慨万千: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最终都会长大**,可仔细想想,他们长大后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他们的天真烂漫变成了圆滑世故。小孩子心无城府,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为童言无忌,所以无论他们说什么大人都会原谅,甚至会感到可笑可爱。等到他们长大**,说话自然要经过考虑,什么话该说不该说,当着什么人说什么话,虽不能说老谋深算,但至少不能口无遮拦。否则,好听点儿说你幼稚,不会“来事儿”;难听了说你迂腐,落伍。尽管这些词和“正直”很接近,但没人会说你正直,就像如今的“老实”“小姐”一样,都变成了贬义词。       看着孩子天真可爱的动作,我知道,这些动作都是老师教的,老师跳出来不好看,教出来的孩子跳着为什么都好看呢?我想原因是他们对名利的理解不同。人大了,争名逐利成了人之常情。老师教好了,得到的是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跳舞只是一项任务,人生的路还有很长,现在的名利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长大了,他们恐怕早就忘了这次表演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耳边常常响起老师“孩子们,孩子们”亲切的呼唤。这样的称呼到小学三年级就很少听到了,当然,我决没有让这样的称呼一直延续到学生大学毕业的意思,可是现实问题是,只要孩子们一上小学,学习压力就大了许多,而且越上高年级压力越大,不爱学习的孩子就变得不可爱了,他们的成绩往往影响着老师职称的高低、奖金的多少,所以,很多孩子在成绩面前就变得不可爱了,老师也就不再叫他们“孩子们”了。我否认老师们厚此薄彼,但现实使然,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得了的。       孩子们慢慢长大,已经成年的我,替孩子们问一句:长大后,我成了谁?







作者简介:赵利勤,文学爱好者,有近百篇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洛阳日报》《前卫文学》等报刊。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29

你的孩子上什么班       
赵利勤
       “你的孩子上什么班?”这是暑假开始家长们见面常问的话。这个“班”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数理化英,什么都可辅导,还有学武术的、跳舞的、写作的、游泳的……有的家长想趁暑假给孩子“恶补”,各种兴趣全面培养,硬要把孩子的潜能悉数挖掘出来,不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家”绝不罢休似的,搞得孩子假期比上学都累。       家长的良苦用心无可厚非,但据教育家调查发现:人在智力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早慧儿童仅占3‰,而愚钝的儿童也占3‰。也就是说那994个孩子都是一样的。谁家都想出神童,神童究竟出谁家?       古今中外有很多神童的例子,但也有很多与此相对的例子: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40岁以后才表现出绘画才能;生物学家达尔文50岁以后才出研究成果;数学家张广厚,小学毕业时因数学不及格连初中也没有考上,但后来却与杨乐发明了“张杨定理”,闻名海内外……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些科学家最终不是也成才了吗?       毛泽东的父亲要他当会计,而他算术总是不及格;达尔文违反父旨没有当神父却去研究昆虫;郭沫若语文只考了60分;鲁迅原是去学医的;梁漱溟考北大落榜却被聘为北大教授;华罗庚少年时被认为没有数学细胞……“强扭的瓜不甜”,盆景好看,但却不能经历大自然的风雨,更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家长们是否该静下心来想想这个道理呢?      一个人的成功是主客观多方面因素造就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社会因为有人一夜成名而让很多人浮躁,各种才艺表演、歌曲戏曲擂台赛层出不穷,也造就了一些小明星,但这样的小明星有几个不是昙花一现呢?真正的艺术是要长期积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绝不是会唱一两首歌、会唱一两段戏就行的。我想家长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那个方仲永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补习班上也好,不上也好,总之让他们自由选择,只有一个标准:快乐就好!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34

三国:“攻城”与“攻心”
赵拓方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其时也,群雄并出,逐鹿中原。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各派军事集团的胜负,各个英雄人物的浮沉,真个是风云变幻,神奇莫测。倘于这缤纷繁杂的“变”中细细追究,则会发现除人们常常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起作用外,其有关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何也是一个极为主要的原因。       拿书中浓墨重彩描绘的著名战役为例,我们便会看到,凡决策者有必胜的决心,又有冷静的头脑,便能够清醒地分析情况,正确地作出判断,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决策者心理素质健康与否甚至比兵力多寡更为重要。官渡之战,袁、曹双方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很大。袁军70万,粮草充足,地理上占有优势;曹军7万,粮食将尽,又值新败。可曹能倾听谋士建议,坚定必胜信念,作出正确决策。由于心理状态良好,终于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而袁绍则心态不佳,动辄发怒,多疑寡断,阻隔忠言,酗酒信馋,以致兵败,且又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吐血数斗而亡。又如赤壁之战,孙、刘将帅心理状态较好,孙权虽犹豫再三,但经诸葛亮、周瑜作思想工作后也下了抗曹决心。他们促成孙刘联盟,利用敌人弱点,大胆进行决策,终于赢得胜利。而拥兵83万的曹操心理弱点暴露得较为充分,他仗着兵多将广得意忘形,横槊赋诗充分表现了他的目空一切,踌躇满志,刺死败了他兴头的刘馥,则可以看出他已丧失了起码的理智,头脑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难怪多次中了周瑜的圈套,最后闹了个“灰飞烟灭”的下场。彝陵之战,刘备为二弟之死气红了眼,意气用事,不听劝阻,几近心理变态。举兵70万伐吴本属一意孤行,又不能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以至于被陆逊火烧连营,反贴了老本,竟到了白帝城托孤的境地。       三国将领充分认识到决策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故而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之中又常间以微妙而又尖锐的心理战,来破坏对方的正常心态,以期胜算。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司马懿在渭北打了败仗,拒绝再战,诸葛亮送女人衣服那次。诸葛亮附言极尽侮辱之能事,以期激怒对方,谁知司马懿心理承受能力极强,“全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繁简,绝口不提起军旅之事”。反而把心理战攻击的矛头又指向对方,一句“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竟使得诸葛亮“众皆垂泪”“自觉神思不宁”“未敢进兵”。       吴蜀彝陵之战中,吴军连败十余阵之后,陆逊下令不许迎战,即使蜀军在阵前“辱骂百端”“解衣卸甲,赤身**,或睡或坐”也坚守不出,相反却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终于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大好时机,结果使刘备全军覆没。谁又能说这样的心理格斗不比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激烈呢?在相持中,谁心理上一旦垮了谁就完蛋。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岂能等闲视之。       夸张地说,还真有单靠心理战直接杀敌制胜的。诸葛亮堪称这方面的专家。你看他兵临渭水一场笑骂,竟能把王朗骂得气满胸膛撞死马下;巧传书信数语羞辱,居然使曹真气恨填胸亡于军中。至于“空城计”,则更可谓心理战神奇的典范。想那诸葛亮背依空城,面对强敌,居然轻摇羽扇,悠然抚琴,堪称古今“潇洒”之最了。他深知对方了解自己“一生谨慎”,断不会弄险,故而一反常态,手里未必不捏着一把汗。可此举毕竟蒙住了对方,不战自胜,成为书中最富戏剧性的情节。又如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施放火烟,引诱曹兵,说“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可谓对曹操心理了解透彻,若换了对手此计必不奏效。以上二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对敌方统帅人格人性上的知己知彼,参透心理,从而采取正确的巧妙的对策。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更多的时候单靠“三寸不烂之舌”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在三国的战场上,更多的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就说“七擒孟获”吧,就是以浩大的军事行动为本钱而谋求心理上的胜利的。只有不断地战胜对手,才能使其口服心服。“攻心”由以上所说的手段而在此居然上升为目的,“攻城”则被置于次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的重要性。       越是在危急复杂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便是在魏发五路大军攻蜀,蜀君臣为之震惊的情况下的绝好表现。诸葛亮闭门不出,当然有保守机密的成分,更为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要不受干扰,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问题的解决罢了。危急关头,保持冷静;头脑一热,必然坏事。若让身为蜀国主心骨的诸葛亮受到当时混乱局面的影响,乱了方寸,蜀国可真要大难临头了。       在书中,因心理状态欠佳而导致失败的例子还真不少。如孙策因怒而短寿,周瑜因气而亡命,关羽因傲而丧生,张飞因暴而遇害。我们在排除客观外在因素后,都不难从他们当时的心理素质不健全上找到原因。相反能及时调正自己的心态,即可由弱者变为强者。如曹操于大败之际常常爆发的仰天大笑,常为世人所讥。岂不知内中所透露的正是心志顽强的信息。心无铁石般坚硬,在那种困境下哭都来不及,断然是笑不出声的。俗话说“天不灭曹”,其实哪有什么“天”,不过是顽强的心理素质在起作用罢了。       北宋苏洵曾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孙子从反面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足见古人对心理素质的看重。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小则关系个人身家性命,大则关系集体和国家利益。“为将”者,即决策人物无论在何等情况下,抗拒不利干扰,摒弃病态诱因,保持心态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国是一个理性与激情为伍、阴谋与智慧共存的时代。《三国演义》在众多英雄征杀伐掠、斗智斗勇之际,揭示人物的种种心态,表现不同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深入研究。它不仅是一部战争学、人才学、运筹学、公关学,从某种角度来看,它又何尝不是一部心理学呢!








* 作者简介:赵拓方,笔名史凡,河南洛宁人。南开大学毕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书城》副主编,在多家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件,并获得多个诗文大赛的奖项。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42

配 角
赵新顺
       小时候,在家乡看大戏,不晓得是豫剧还是曲剧,一通紧凑的锣鼓过后,紧接着是一声声袅袅的戏文先行飘然入耳,然后才是各色脸谱的戏中人物姗姗而出。生、旦、净、末、丑,主角,配角,各种造型的戏中人物陆续出场。于是,一方小小的戏台上就开始了一场人生的悲欢离合。       儿时看戏,最不喜欢的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上,一个或两个文绉绉的角色,反复地在唱着那些大段的戏文,抑扬顿挫地好像没完没了。最欢喜的就是锣鼓紧敲、戏文极少的那些场景,总觉得这些比那些长篇大论的戏文好得多了。而每场大戏的最终,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似乎都能给人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   戏如人生,但人生却不一定就如大戏的结局那般美好了。      前段时间,偶然遇见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看戏的一位发小,他那沧桑的面容中依稀还存留着当年要强的一些印迹,交谈中得知了他的一些情况。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华,这位发小到当地一家工厂打工。当时他想,好不容易有一个固定的工作,还是堂堂知名央企的下属单位,为国家贡献,那就好好干吧。虽然当时的身份是临时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这位发小可谓是认真地学,勤快地做,不懂的就仔细问,天车、火焊、验收、测量、记账,凡是能接触到的工种,一年时间,他几乎一样不落地全掌握了要领。       后来,一直带他的那个师傅,在当时减员增效的政策潮流中被买断工龄,离开了那家企业。当时,这位发小几乎是一个人顶两个人,硬是凭着年轻的身体坚挺了下来。“认真、负责、业务精通、工作能力强”,这是那家企业中凡是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青春年华,十年的光阴过后,而立之年的这位发小跟这家单位签了合同,性质是“协作工”,比原来好像好了一些,有了保险福利,但身份还是配角。       本想着到了今天,又过了十年,发小应该由配角转成在编的主角了吧。但发小却苦笑着继续说道:“前几年和厂里签的合同又变样了,现在成了劳务派遣工了。签合同的时候,还是在那家单位,但合同里用工的主体却变成是本市的一家劳务公司。对那家劳务公司,就连地址究竟在哪儿我都不知道呀!”       关于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官方好像有专门的文件解释。但在中国这个几千年都十分讲究身份的国度里,身份如果不一样,那现实中的差别可就可想而知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流传在中国民间的看似调侃的戏言,难道通通都是歪理邪说吗?       二十多年了,发小在这家国企干的比在编的职工都优秀太多,这一点,就连那家企业也无可否认,但发小的身份却始终都算是配角,每个月的收入比有编制的主角要少一半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工业行情普遍低迷,发小的境况就更加不堪了。听他说,现在每个月的收入,不过只比这个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略高而已。       知道发小的媳妇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大女儿正读大学,小儿子正上小学,真不知道他们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同情发小的境遇,但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事例呢!除了工厂里的协作工,城市中满大街的那些环卫工、协勤、协警等等,诸如此类称谓的人在现实中不都是配角吗?他们中有的工作能力比在编的主角都强,但在官方的文件中都属于临时的,待遇的差别当然也就大不一样了。       毋庸置疑,现实政策中的许多用工形式,无形中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许多政策看起来都是特别的美好,但在现实中却总是让人感到那么多的无奈!       “马上都奔五的人了,还是继续熬着吧!社会上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协工’。唉!‘英雄没有编外’,难不成非得等到舍身就义的那一天,才能被这个国家认可,才能被授予真正的‘主角’身份?”       听了发小这些发自肺腑的唠叨之言,我久久地沉默了……       任何时候,“忍”也许都是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中庸之道的教育使然。小时候和发小一起看的那些大戏,往往都是以美好的结局收场。但愿以后发小的境遇会好起来,但愿现实中那些所谓三六九等的差别终将成为过去。一个伟大的梦想,应该总不会只是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空话,也一定也不会只是贴在大街小巷的标语。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它一定会成为现实的!因为社会一直在进步,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作者简介:赵新顺,偶用文君笔名至今。祖居洛阳关林,出生在清贫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文学,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喜欢用情浅的文字记录走过的印记。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0:59

杂感两则
郑宗良
贫乏的影视剧名令人生厌       说起影视剧的名字,感觉如今的编导似乎缺乏创意,你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便拍《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或是《岳母的幸福生活》;你拍《老牛家的战争》,我就拍《马文的战争》或是《女人的战争》再或是《两个女人的战争》;你拍《老妈的三国时代》,我就拍《妯娌的三国时代》;你拍《养父的花样年华》,我就拍《妈妈的花样年华》;你拍《温州一家人》,我就拍《温州两家人》等等。       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傻子。可是却又这么多人宁愿去做傻子,也不愿多动动脑子去想一个更好的影视剧名,而是愿意套用一个别人已经用过的名字或是类似的名字。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影视剧的内容和深刻内涵,还是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字,笔者不得而知。但贫乏的影视剧名不仅会令观众生厌,而且还直接影响影视剧的声誉。因为,附在马尾上的苍蝇永远是苍蝇,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光鲜,反而使得骏马无光。       想一个好名字,拍一部好看的影视剧,真的就那么难吗?希望国内的影视剧编导们三思。
如何看待硕士弃20万年薪卖凉皮    据中国广播网消息,西安交通大学一硕士研究生主动放弃20万年薪的外企主管职位,在母校对面摆摊卖凉皮,此事引发许多人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高学历人才放弃优厚待遇的岗位从事低端劳动的工作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卖脑花、合肥大学毕业生卖烤猪蹄等等。这虽然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却也引发人们对知识贬值、人人向钱看的议论。如“小庄师兄”凉皮摊位的两人,哥哥庄栋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弟弟庄楠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现在他们却要跨行创业。由高端向低端转行,一来很难体现所学专业的价值,使十多年的学习成果付之东流,未免太过可惜;二来此种现象的前赴后继,不仅会给社会带来错误的价值示范,而且已成为鼓励大家人人都向钱看的一种误导。而媒体的大肆宣传,似乎正在起着一种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高学历人才都去从事卖猪肉、卖凉皮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那么科技上的难关、知识上的险阻又该让谁去攻克呢?所以对于这种现象,我个人始终认为不宜宣传,更不宜鼓励,因为“小庄师兄”凉皮摊火了,科学会哭,知识会哭,那才是时代和社会的不幸啊。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6 11:04

家和万事兴
仲咏涛
       春节前,小姑给我打电话说奶奶病了。我赶到医院,奶奶插着氧气管,紧闭着眼睛半躺半卧在病床上。我大声喊她,奶奶张张嘴,却无力发出一点声音。我的心一下揪起来,没想到她病得如此严重。91岁高龄的老人家不知道能否挺过这一关?      这个冬天对奶奶来说,可谓是多事之冬。她先是在11月底不慎摔伤了腿,在正骨医院做了手术后,正处于恢复期,这次又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情况十分危急。看到我心急如焚,小姑宽慰我说:“现在这种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奶奶一定不会有事的。大家齐心协力,精心护理,她会好起来的。”小姑的话令我感到安慰。5年前,奶奶第一次腿摔骨折时,需要人照顾,她毅然辞职专心伺候奶奶,她的孝心感动了家人,家人也各尽其责,照顾老人的工作有条不紊。在大家尽心尽力的照料下,奶奶很快重新站了起来。       这次奶奶住院,小姑毫不犹豫地再次承担起照顾奶奶的大部分工作。       60多岁身体虚弱的大姑也忙前忙后地做饭、送饭、轮流值班。我们孙辈们在工作之余,也积极参与陪护工作。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对奶奶的护理无微不至,奶奶终于转危为安,创造了一个连医生都不敢相信的奇迹。大年三十下午,奶奶顺利出院,医护人员也对我们的家庭和睦啧啧称赞。       家庭和谐、和睦,凝聚了合力,让我家创造出了一个医疗奇迹,这件事让我想起我们企业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我所在的汽摩制造部,今年1月份完成产值达到826万元,产值完成同比增长34%,创造了产值新高。近期,轴承市场持续向好,面对难得的市场机遇和时间短任务重的不利形势,我们单位不讲条件,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迸发强大的能量,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赢得新年开门红。       说完了家庭和单位,我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国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去实现我们的强国梦。随着神州十一号飞船再次飞向太空,辽宁舰航母编队从宫古海峡穿越第一岛链,轰6K战机飞越黄岩岛以及先进的东风系列导弹强有力的“核震慑”,向全世界宣告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国家的强盛也给人民带来了太平盛世和富足生活。记得小时候,普通百姓家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如今已被新三大件:电脑、智能手机、小轿车所替代,也成了普通百姓生活巨变的见证。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和大众独自生存。国家能和,再强劲的敌人也会被众志成城的人民击败;企业能和,再无解的难题也会被齐心协力的员工克服;家庭能和,再凶险的病痛也会被同心同德的家人化险为夷。       国安千般好,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仲咏涛,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就职于洛阳LYC公司。2006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矿业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工人日报、内蒙古晨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柳州晚报以及《芳草经典阅读》《洛阳散文年选》《洛阳杂文年选》等书刊。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5:15

他山之石 (以姓氏首字拼音字母次序为序)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5:19

别让“反腐”成了贪腐者的通行证
蔡永庆
      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曾是一个很重视反腐倡廉的官员。报道说,在主政黔东南州时,他曾掀起一场规模不小的“廉政风暴”,亲自督办重大案件50件,几十名官员在这次廉政风暴中被判刑和处理。这位扮演着 “反腐先锋”“廉政标兵”角色的高官,自身也未能逃过中央“廉政风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最近被停职调查。随后被带走调查的,还有廖的妻子及与他关系密切的两位商人。       这是一个怪象,但又见怪不怪。看起来,廖少华反腐动了真格,一下子查处了几十名贪官,成绩显著。但他这样做的目的,想必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腐败。我们都知道,时下有“台上反腐,台下贪腐”这么一说,也知道不只是清官在反腐,贪官自己也反腐。想想看,也不足为奇,“贼喊捉贼”原本就是“贼”之常情嘛!只是看多了“大贪反小贪”,让咱们群众有时辨不清站在台上反腐的人,究竟是何面目。而这,无疑会影响群众对官员真实形象的判断。      特别是有些贪官因为高调反腐而获得了表彰,就更让人看不懂了。比如,湖北监利县县委原书记杨道洲被评为湖北省 “廉政标兵”,曾在反腐倡廉大会上作了一万多字的报告,没想到事后不久,这位“廉政标兵”因受贿罪而落马了。河南某市地税局原副局长卫某也曾是“廉政标兵”,他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时,反映他“廉洁”事迹的小品还在巡回演出之中。广西横县县委原书记汪波虽没拿到“廉政标兵”称号,但他落马的经历同样滑稽:那天汪在做廉政演讲,演讲刚结束,等候多时的纪检干部便走上前去,宣布对汪实行“双规”。       这种怪象的存在,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有些“标兵”确实曾经很廉洁,但没能坚持住;二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缺乏足够的监督力量;三是拿高调反腐作为掩护自己贪腐的幌子或通行证,这种情况应当最为常见。       自上而下的反腐形式,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归根结底,还是要让群众在对权利监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蔡永庆,男,19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阳泉市分行内控合规部,会计师职称。爱好文学,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阳泉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0多篇,并多次获奖。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5:27

我不想丢失自己
曹铁斌
       昨天,听一位朋友说,他家老爷子患老年性痴呆症了,外出时经常找不到自己的家。想一想真的怪可怜的。据说患上这种病的人,大多是大脑失去了记忆,失去了认知功能和社交能力,也就是说自己把自己给弄丢了。       由此,我们不妨把思路放得更宽一些想,可怜的人不只是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也许还包括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也经常把别人当作自己,这一错误,让真正的自己从我们身边走开,而且越走越远。       在生活里,我经常听到亲朋好友的忠告:你这个人太实在,这么些年看别人都有发展,你怎么就没有什么发展呢?你这个人太死板,看别人都会搞社会关系,你怎么就不会搞社会关系呢?你这个人太老实,看别人不花钱都能弄来东西,你为什么就办不到呢?你这个人不食人间烟火,看别人都会嬉皮笑脸、打情骂俏,身边女人围着转,你怎么就不会呢?你这个人白瞎了那满肚子的才华,怎么就没有用到正经地方呢?你这个人整天死抱着个书本,能当饭吃能顶钱花吗?……       他们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于是,我也下定决心,要向“别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从此,我对“别人”才有了关注。       小马工作上马马虎虎,但为人处世圆滑,擅长麻将,经常陪领导夜以继日地酣战,每天悠然自得,快乐无限,后来,被提拔为一个科室的站长。       老牛在工作上业绩平平,但会溜须拍马,总在领导屁股后头转,为领导敬酒,为领导递烟,前几年被提拔为一个组站的站长。       大杨年轻,能说会道,出手大方,干事不差钱。前两年,有一个副科的位置,多少人都在争抢,而他却一把搞定,令多少人眼热,从此都刮目相看。       小朱岳父大人是县里的重要官员,他也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善于交际,社会关系特硬,经常去舞厅、桑拿浴馆,据说,还有“小三”,可谓春风得意,每天在“高品位”享受人生的浪漫。      小郎家境不算特好,但老爸以前是副乡长,老子让了位,他接了班,令多少人羡慕,据说,给主管领导也没有少送“费心钱”。       老熊经商多年,业已发迹,腰缠万贯,豪宅别墅,轿车几辆,美女绕身,令人赞叹。在单位挂一个科室主任,却很少上班,领导见了都恭敬礼让……       半年多来,我一一仔细推敲,忽然发现,自己已是朽木一块,又囊、又糠、又糟,就是重新压成木板,也难以成为好的材料。       学小马的圆滑,学打麻将,我是学不会的,本人天生好静,业余时间,喜爱爬格子,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是也是自得其乐,兴趣正浓。       学老牛的为人,贴近领导,我是学不来的,像他那样做人,感觉脸红、心愧、羞得慌。本人性格直爽,对溜须拍马,历来反感,看到有人跟在领导屁股后头舔舔的,恨不得从哪儿跑出一头毛驴,撂蹶子一脚踢他八丈远。       学大杨的能说会道,虽然这个值得我模仿,可我觉得自己口才欠佳,在人多面前说话虽不至于口吃,但离能说会道相差甚远。我宁愿爬格子,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我的弱项上。       学小朱那样享受人生,这个既快乐又浪漫,是多少人的追求和梦想。可我父母都是乡下的农民,咱也没有县长岳父那样的靠山,每月只挣那点小钱,那种生活想都不敢想。       学小郎那样,有个好运落在头上,可这辈子是不可能的了,等来世投生到当官的爹娘那里。这辈子,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生命,除了感恩,我无悔无怨。       学老熊那样经商,享受畅游商海的乐趣,过上富足的日子,每天拥有滚滚的财源。但我还是不行,下海需要“游泳的技术”,我不懂经商之道,倘若盲目行事,岂不被淹,不仅没有赚钱,还会欠下外债若干。      经过分析之后,我终于明白:我就是我,为啥要变成别人的模样?于是,我静下心来,把“别人”从眼前挪开,干自己想干的事,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别人怎么活,与我无关。总之,我不想丢失自己……






    作者简介:曹铁斌,辽宁省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2014铁岭第二届“荷出此言”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2015《贵州日报》第二届“文朝荣杯” 廉政主题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2016保定市森林防火征文三等奖,2016铁岭第二届“纳兰性德奖”诗词作品创作大赛诗歌三等奖,2016铁岭第二届“端木蕻良奖”文学作品创作大赛散文三等奖、小说三等奖;著有散文诗集《春的伊甸园》、散文集《红尘的诱惑》。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5:35

一场法律与道德的争议
邓启权
      近日里,为于欢卫母杀人判于欢无期徒刑案,或偏重法律,或偏重道德,慷慨激昂,各抒己见,一场在民众中吵得沸沸扬扬的争论,实质上就是法与德的民间争议,至今还在继续着。       这场争论源于山东聊城,于欢之母苏银霞开办的公司向地当地房地产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月息10%,一年后,已归还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仍欠款20万,吴多次派多名催款人上门要款。2016年4月14日,再上门催款时,在厂门口闹事,拿大锅烧水,把东西满地乱扔。随后,以杜志浩为首的11人进入办公室,在施以辱骂、抽耳光、往胸部弹烟灰、用鞋子捂嘴之后,杜志浩当着于欢的面脱下裤子,用生殖器以极端下流的方式侮辱其母苏银霞,于欢气愤至极,拿起手水果刀刺伤四名催款人,其中杜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2017年2月17日,聊城中级法院一审判于欢无期徒刑。       于欢一刀捅出了高利贷、警察不作为、辱母等三大问题,其焦点是法与德。法律是道德的至高表现,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也可以释为,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具有强制性的道德。要构建高度主体意识的法治国家,就必须培育并让大众自觉践行德性生活。于欢是判为大孝之子奋起卫母当受表彰,还是判以防卫不当、故意杀人之罪呢?芸芸众生,众所纷纭。       古有沉香救母之传说,明知打不过,也要与二郎神玩命,因感动四大天神出手相助,以“劈山救母”,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对此,有法官曰,沉香违抗天规,又打伤了二郎神,该判无期徒刑。天规与民德,孰轻孰重,虽没有人去下一个结论,但自有公议。听到的总是说“救得好”,没听说讲不该救的。       古有沉香劈山救母,今有于欢杀恶救娘。22岁血气方刚的于欢见其母被黑恶群魔再三欺辱,在没有死人时,警察只撂下一句“要钱可以,但不能骂人”。于欢在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急下,奋起反抗。虽母亲得救,但造成此命案。一审法院认为,于欢面对众多讨债人的再三纠缠,不能正确处理冲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害人存在过错,且被告能如实供述,对其判处无期徒刑。民众对“讨债人纠缠”、“故意伤害罪”不满,舆论哗然。不但百姓问:“于欢杀恶救母,何罪之有!”;一位法学院教授也拍案直言:“于欢为民除害,杜某死有余辜,己丧失起码的人性!”众多言论呼吁,法律不应如此僵死、冰冷、无情!判决应捍卫正义和良知,不能违背大多数人心中的道德底线!众多人从伦理道德上表达对案中母子的同情。一位边防战士愤慨地说:“如果一个儿子连自己的母亲被暴徒脱了裤子极端侮辱都不能反抗,还是血性男人吗?如果一切凌辱都可以忍受,就是窝囊废!妈就是家,家就是国,如果连妈都保不了,保家卫国的意义何在?”(笔到此处,泪如泉涌,情不自禁,便想起还健在的96岁的老母;想起22年戎马参战卫国;想起少数如今还在坑民害国的贪恶;又思想起老翁这辈子体脑不息,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与这位忘年战友同心。       没有母体,哪有我身。世上一切文明,起源于母爱,人不爱母,何以文明进步。       国,原本为家,家,原本为人,人便为之本。护母,爱母,是珍惜万善之源。人之初,性本善,法律乡约,伦理道德,均系规范文明行为,促其相亲相近而不疏远,至诚至爱而不生怨恨。别忘了,千万法律中,还有《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博大伦理道德里,千古传统,忠孝为大。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者交融,家国根本,互不相悖,贵在践行。近闻黑恶势力团伙己摧毁,首犯吴学占己被抓捕,但愿执法于公平正义中多些对伦理道德的褒扬与促进,而不是相反,这当是众心所盼。








作者简介:邓启权,就职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现已退休。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5:40

“田忌赛马”的公平与诚信
高怀昌        “田忌赛马”盛传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是因为它的确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读之有所感悟,便写了《“田忌赛马”的信息与实力》一文,被6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载。止笔后蓦然再悟,觉得公平与诚信更是重要因素。       首先是赛马的公平诚信。齐王虽为王,但未依仗是王而对田忌有所限制,田忌也没因为是将而牵着驽马或草驴上场,故意相让。无论尊卑,平等出马,都出了上、中、下三等脚力差不多的赛马。其二是赌注的公平诚信。一视同仁,均为千金,不偏不倚,不因吾王尔将而厚此薄彼。其三是输赢的公平诚信。王与将赛,若王赢得起而输不起,输了便耍无赖,孙膑计谋得再好也白搭,甚或反目也有可能。然而齐王愿赌服输,赛时讲公平,输了守诚信,成就了这一千古美谈。那时天下纷争,尔虞我诈,公平诚信已被严重践踏,然而齐王尚能做到,实在难能可贵。此之后,一些当权者的公平诚信意识,已被权力欲挤占得不见踪影。       据说一小太监陪慈禧下棋,兴头上忘了避讳,贸然说了句:“杀老佛爷的马。”慈禧一听便翻了脸,命人把小太监拉出去给砍了。赛马是赛,下棋也是赛,且是成本更低的赛,却隐含着杀身掉头之祸。李世民有次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是个直性人,不善逢迎,把李世民杀个大败。李大怒,下令贬唐为潭州刺史,又对尉迟恭说:“唐俭对我如此不敬,我要借他而警诫百官。不过现在还没具体罪名,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有怨言,如果有,就以此定他死罪。”幸亏尉迟恭不是小人,否则唐俭惨了。朱元璋常找徐达下棋,徐棋艺虽高,但每次都略负朱皇上数子,让他高兴。一天朱与徐游莫愁湖时,忽来棋瘾,要与徐下棋,并对徐说:“今日下棋,如果你胜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徐虽不敢赢,但想要那湖,思来想去决定赢一回。结果一盘棋下来,朱输了,输了便恼了,正要发作,徐跪倒曰:“请陛下细看全局。”朱仔细看了,发现徐竟用棋子组成了“万岁”二字,朱大悦,只得赐湖。这盘棋看起来有惊无险,若没徐达这等本事,恐怕命亦休矣。      田忌赛马,除了谋略,除了信息、实力、公平、诚信,还让我们看到了孙膑的超凡脱俗与伟大人格。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学生,因才能为庞涓所妒,被庞膑足加害,后被齐国使者从魏国首都大梁(今开封)救出,寄居于田忌门下,当得知田忌要与齐王赛马时,他并没因对方是王而趋炎附势,弃将附王,而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丝毫没有犹豫谄媚之意,甚至连顾忌也不曾顾忌。假如是庞涓那样的小人呢?恐怕就要舍弃田忌而巴结齐王去了。宁扶竹竿不扶井绳,是句俗话。竹竿硬,井绳软,竹竿可扶,而井绳不可扶也扶不起,除了比喻宁可用可塑之人材,也不用无能之庸才的意思之外,还有遇事宁可依附竹竿,不可依附井绳之意。不信看看时下市侩之人,遇事时会依附乡长,还是会依附平民?更何况是齐王呢。但孙膑并没为王所动,而是置王于败阵之地,这就是孙膑的超凡脱俗与伟大人格。他由此名声大振,被田忌推荐给齐王,担任了齐王的军师,最终大败庞涓与魏军,成就了齐王一番霸业。司马迁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假如没有孙膑的伟大人格与发奋作为,别说膑脚,就是截了两腿也不见得会有《兵法》的。据报道,当前世界公认的十大军事著作,中国占两部,一部是《孙子兵法》,一部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正是具有伟大人格者所成就的伟大事业,并留给人类的伟大作品。






       作者简介:高怀昌,笔名金昌,大专学历,当过农民、军人、政府机关干部,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钱二卖丁》、散文集《心里的梦谷》,有作品获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8 16:24

要活得像一支部队
侯春艳
       全智贤在成名之后,依然超级自律、超级敬业,每天跑步爬山作瑜伽;饮食极其苛刻,严格控制每顿饭摄入的热量;每拍一部戏,百分之百投入,接到通告后提前到位,排演中听从指挥,从不耍大牌。这么多年过去了,36岁的全智贤身材越来越魔鬼,演技越来越出神入化,将韩国所有影视奖项尽收囊中,还顺便收获了男神级的暖男老公,生下了可爱宝宝,家庭事业双丰收,人生赢家莫过于此。       无独有偶。今年新年,微信上盛传一个普通姑娘通过严格自律提升自己,每天坚持跑步、读书、学习、写日记,考取了N个证书,无论身体、工作、生活、思想甚至气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现实版灰姑娘的人生逆袭。       两个真实的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选择什么样的活法,你自己完全可以决断并践行。      一个人的一生,也许上帝早已决定了它的长度,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掌控。但唯独你自己就可以决定它的宽度、广度、厚度和深度。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是我们自己百分之百可以掌控的事情。             很大程度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一个人可以活得慵懒散淡,也可以活得风生水起;可以活得人云亦云,也可以活得特立独行;可以活得灰头土脸,也可以活得回眸百媚……       当然,一个人还可以活得像一支部队。自律,向上,不懈怠,不犹豫,不迷茫,不浮夸,不随波逐流,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活出自己。关键是,你是否下定了决心,并努力践行,且坚持不懈。       人们常说,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几千年以来,时至今日,女人通常还被视为弱势群体。婚后的她们,整日围着老公和孩子转,慢慢转成黄脸婆,转成焦虑妈妈,甚至转成喋喋不休的怨妇。在缓慢的作茧自缚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丢失了个性。其实,无论到了哪个年龄,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完美的,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20岁的你,青春逼人,妙曼葱茏;30岁的你,温润娟秀,春风沉醉;40岁的你,优雅娴静,如月照拂;50岁的你,沉稳干练,气定神闲;60岁的你,笑容恬淡,眉目慈晖……       不放弃自己,关键的关键是爱自己。爱自己,狠狠地爱,怎么爱都不过分。       爱自己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百分之百的接纳自己,包括身体、思想、经历、遭遇、优点、缺点甚至是缺憾,通盘接受,全然欣赏、尊重、赞美、热爱。       爱自己,让自己内在饱满,充满爱和光辉。这样,你才能自然而然地把满满的爱流淌出来,给予他人,照见他人。否则,如果内心是荒芜的,又怎么可能给别人爱呢?打个比方,别人向你借玫瑰,可你根本没有玫瑰,怎么给别人呢?       爱自己和自私是两码事。自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处理事情,让周围的人以“我”为轴心来转动,以“我”的   喜怒哀乐为标准来衡量“你”的好坏。甚至欲求稍有不满,立即进行控制、攻击和打压。简而言之,自私是“我”百分之百正确,一切错误皆因你起;“我”百分之百完美,一切问题皆因你起。       爱自己,你会越来越强大。强大的含义包括了自信、独立,超强的判断力、决断力、执行力,还包括越来越多的爱的能力、慈悲心和终极关怀。       爱自己的道路漫长崎岖,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坚持,不断向上。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你值得更好地拥有自己,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部队,强大,独立,自爱,并爱人。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部队,如山巍峨,如水沉静,如日朗朗,如月皎皎。







* 作者简介:侯春艳,笔名意之,女,1976年生于新疆,河南南阳人,现居郑州,供职于省直某机关。作品散见于《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黄河诗报》《热风》《南阳晚报》等报刊。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9 09:19

关爱自禁微始
胡运生
       孔子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对执政党来说,这个“臭”就是“四风”。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党员干部的“衣食住行”、外出、楼堂建设等方面,都被更细更严格地规定。同时,中央及各级纪委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相继进行实名通报,充分体现了“人、事、时、地”4个“没有例外”。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古人云:“祸之始也易除,其除之,不可者避之;及其成也,欲除之不可,欲避之不可。”“爱护自禁微始”。采取“抓小”、“抓细”的改作风方式,是对存在苗头性问题干部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的做法,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爱。       扁鹊曾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讳疾忌医,病由表及里,小病就会拖成大病,最终无药可治。而只有从小处着眼及早着手,将问题解决在始发期、未遂期或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地保证党员干部不出问题、少出问题、不出大问题,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古语云:不教而诛谓之虐。宋朝吕元膺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当他抽身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得了这盘棋。吕元膺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事后,吕元膺借故调离此人,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获罪。后果被言中。吕元膺虽能见微知著,却没能及时教育纠正下级的小错而任其发展,这是一种失职。       东汉学者丁鸿曾上书说:“在灾祸之初,可以轻易地加以禁绝,而到了灾祸之末,则难以挽救。人们无不是因疏忽了微小的祸端,以致酿成了大祸。出于恩情而不忍教诲,由于仁义而不忍割爱,而事过之后,再看灾祸发生前的迹象,便昭如明镜了。”小节易制,大错难救。对看似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熟视无睹,一味姑息,纠正不力,不仅会让干部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还会产生“破窗效应”。“小罅存大患”,祸患源自一点一滴的不良细节累积。许多走上贪污腐败犯罪道路的党员干部,他们最初认为偶尔犯点小错误,只要不触及法律,不影响大局,就无伤大雅,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陋习,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对那些平时犯小错的党员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加以惩戒和警示,对问题干部的处置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只会逐渐磨损他们理想信念的棱角,无异于“温水煮青蛙”。       唐太宗说:“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问题仅发生在个人身上时易纠正,如形成大气候,犹如飓风卷地,局面就难控制了。一些走进“高墙”的领导干部忏悔,如果组织早一点帮助、踩刹车,自己可能就在贪腐的路上止步。一些被约谈提醒的党员干部常说“感谢组织及时把我拉回来”。       大量案例证明,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无不是从小处开始堕落,继而一步步滑进犯罪的泥潭。“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教训发人深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对违规犯错的干部搞既往不咎、下不为例,无疑是对党员和党组织不负责的表现。关爱自禁微始。对问题干部、苗头性干部抓早抓小,敢于较真,上纲上线,才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要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以高标准、严要求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从小处严管干部,做到“小问题”早提醒;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小毛病”要“小题大做”;对传染性大、危害性强的“病菌”,要早打预防针,避免一味纵容袒护,在理想信念滑坡之初,及时拉他们一把,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才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关心和爱护的最好体现,才能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作者简介:胡运生,江西省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9 09:25

修剪好你的欲望
胡运生
       我国古代很多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正是有了这些欲望,人类社会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正是有了人类对美好欲望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像嫦娥奔月这样的神话如今变为现实。今天,我们提出了“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最大正能量的欲望。       欲望是美好的,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成圣成德的内动力。      “七情六欲”与生俱来,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人的欲望,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是驱使人向往、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本质属性。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同种种欲望相伴相随的过程。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从而就有了为追求幸福奋斗的欲望、努力工作的激情,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印度哲人克里什么穆提说:“对欲望不能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正是非凡之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人们自身物质利益、精神需要的欲望和追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和美好的名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巨轮。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欲望或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爱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名利”二字。追逐合理的名利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改变生存状况、以求不断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动力使国民的力量汇流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巨大合力。正是因为人类对科学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然而,欲望有正邪之别,既可催人奋进,**之美;又可毁人前程、葬送生命。历史与现实表明:纵欲与禁欲同样与健康的社会格格不入。禁欲毁损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纵欲则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造成威胁。欲望发而中节即是善,过度膨胀才为恶。古人云:“香饵非不美也,鱿闻而深芷,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贪欲是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苏荣曾经忏悔:“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书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刘铁男也谈到:“利令智昏,让自己的智商都低了。”克制贪欲,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今”在上、“贝”在下,今日贪欲所得的“宝贝”,明日就成为你的殉葬品。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身心本无累,累的是背负太多。“多欲为苦”,贪欲无止境,欲壑终难填,从而导致苦恼丛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抱怨:活得很累,总有无尽的烦恼。那是因为一颗心不能宁静,总被私心杂念、生活锁事、人情世事困扰,原本澄澈明净的心变得浮躁不安。一味追名逐利,使人如坐针毡,毫无幸福感。尘世的喧嚣掩盖了真理的本色,迷茫的世界让人看不清真相。贪欲使人活得疲累不堪。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贪欲像洪水猛兽,会在你糊涂之时不知不觉地淹没你,在你清醒之时明目张胆地吞噬你。贪欲太多,就会导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理性,把欲望控制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不义之财不取,非理之事莫为,非分之想不存。遏制贪欲,就要合理释放欲望,正常追求欲望,理性限制欲望,防止欲望恶性膨胀。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多欲为苦”:贪财,财无所乐反添愁;贪名,名无所乐为名累;贪色,欲壑难填伤身多。“知足者虽卧地上,犹如天堂;贪婪者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智者善于遏制贪欲的“种子”,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想知足之乐。因为他们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仅睡一张床。欲望如满坡疯长的灌木,如不加以修剪去,就会变得丑陋不堪。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每个人都被欲望包围、迷惑、左右着。欲望在时刻考量着人,倘想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这就需要我们拿起“遏制”这把剪刀,经常修剪好自己的欲望,使它成为一道亮丽悦目的风景。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9 09:31

读书的效果与读书的“复利效应”
匡天龙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而是“复利”。复利,就是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这样不断循环,就是追求复利。而由复利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则为“复利效应”。      复利,即便起点很低,甚至微不足道,但只要假以时日,终能达到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与爱下棋的国王对弈,结果这个年轻人获胜。国王问其需要什么样的奖赏,年轻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在他们下棋的棋盘上放上麦子,棋盘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依次类推,直至将棋盘每一个格子都摆满。最后令国王瞠目结舌的是,即使将自己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这个年轻人,也不够百分之一。复利魔力,由此可窥一斑。       其实,不止财富增长须讲求复利,谋求“复利效应”,读书亦然。关于读书,相信很多人认同“天下第一好事便是读书”,也有很多人年轻时曾经立志要好好读书,应该说,在读书的自身条件上,他们起点相近,理想相似,然而最终结果往往千差万别,有的成就斐然,有的则碌碌一生。不一样的读书追求,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画卷.      影响一个人读书效果的因素固然多种多样,但起码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在于“方法”。有些人读书不讲求方法,不管什么书,拿起来便读,一放下就忘,如此读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聪明的投资者注重选择,善于取舍,他们会在收益、风险之间审慎圈定适宜的投资产品,如果有条件获取复利,他们则绝不会选择单利。读书,首要的也在于选择读什么书,选择的标准既要考虑到书籍的内在价值,也要结合自身条件,找准那些契合自己心性与认知水平的书来读。面对当前泥沙俱下的出版、传播形势,不加选择地滥阅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误导自己,此等“投资产品”,自然必须避开。在选对书籍的基础上,读书不能满足于没心没肺地读,既然投付宝贵的时间用于阅读,就要把握重点、认真思考,争取读有所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读书应当触类旁通、主动运用,把不断增长的读书能力,把从一本书中获取的知识及认知体验尽可能地应用于另一本书中,以此有意识地提升读书的“投资成效”,这样无疑更有助于收获“复利效应”。       制约读书成效的还不能不提到“坚持”。复利引起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时间的功劳,得益于长期的积累。可以说,复利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以耐心和坚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读书过程中,充分利用复利思维,坚持不可或缺。没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坚持,即便一个人再有读书的天赋,也无法站立于先贤的肩膀眺望到壮阔的美景。现在,很多人不是不阅读,只是,他们孜孜不倦阅读的通常不过是娱乐新闻里的飞短流长,相应却很少有时间触碰经典读物,这样的坚持,能否称之为“有效坚持”,值得存疑。       无论投资还是读书,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人人皆懂,然而毕竟知易行难,真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殊为不易。除了注重方法、强调坚持,还不得不提到心态问题。在复利模式下,一项投资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就越高。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得到的回报也许不理想,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投资者摆得正心态,耐得住煎熬,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想想看,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读书,静不下心来不行,慢功才能出细活,然而现在,确有不少人功利心太盛,读书读得饥一顿饱一顿,读了之后期望着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期望着马上能够全部用上,如此,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读书,心急不得,唯有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你的学识能力才可能攀登上新的台阶,这个时候,你也才有资本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进行自己的“投资”,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从而得以远远超出最初的投资。      有句话说得好,“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努力做一个“书都读得来的人”,用自我行动不断创造读书“复利”,那么,其做人、做事的“复利效应”也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作者简介:匡天龙,就职于广东省广州市金火学校。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7-12-29 09:47

学习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9 09:47

简单的生活
梁      兴
       简单的生活犹如一束野花,自然、素朴,但却有营养,有滋味儿。其实,不在于刻意追求简单,你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       女作家张纯如简单到不化妆不戴首饰素面朝天。晚年的张爱玲简单到房子里没有家具,睡觉就在地毯上,吃饭时用纸做的盘子来装食物。       有时候简单就是一种“背靠山墙晒太阳”。       亚历山大大帝碰到“像狗一样活着”的第欧根尼,说:“你希望得到什么呢?我保证会满足你。”第欧根尼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大帝慨叹:“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简单是生活的一种高境界,是洗尽铅华后的反璞归真。更多时候,简单体现出的是一种大气、一种责任和追求。       比尔•盖茨,在知天命之年刚过就宣布退休,捐出580亿个人资产,然后这样安排自己的日子——大量阅读,做慈善,打桥牌,打球……使自己从繁复的生活走向简单与轻松。中国首善陈光标认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他宣布死去后捐出自己所有财产。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只要你能用简单方式来处理物质与欲望,把事情看得较淡摆得较平,就可以获得简单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家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只要两把椅子,居里夫人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林语堂先生提倡一种平民式的简单。他说,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给你说情话;跟孩子做游戏。他所列举的这些,跟财富和地位无关。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生活中的平安和祥和。       其实简单还包含朋友之间,偶尔一句关心的长途电话,或者途径顺便登门的一席畅谈,就像陈酿佳醪倏尔打开,总能让人美美回味一段日子。       简单就是周末没钱逛商场,去游踏无名山水,任性而为,省却门票,脚在哪儿,路在哪儿,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意尽而归。      没有必要去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简单,其实很多时候,有一颗简单的心,就够了。




作者简介:梁兴,重庆作协会员,从事文字工作,著有《河流这里转弯》《牧童》《坎上坎下》等作品集。

尹君子 发表于 2017-12-29 09:56

生命的真谛
梁      兴
       从出生那日起,人们就开始了向生命终结迈进的倒计时。我们常用“时光如梭”这类的词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惆怅,时间像个大铁锤,把生命之钉一下子、一下子地钉了进去,钉进了永恒。       据说古印度过年有一个风俗,僧人常提着一个骷髅到别人家去拜年,这真是个骇人的风俗。我想此大意是要人们珍惜光阴,因为每过一年就是向死亡迈进了一大步。而对生命的年轮能作更精确度量的就是一个人的生日了,生日好像是人生这无法打顿住的旅途上的一座路标。       打开电视机,每天都可看到一些人为某个人的生日点歌,歌,翻来覆去地唱,贺词也是套路般的几句,诸如“青春永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可见世上并不乏诗人,哪怕做的千篇一律的诗,人们都乐此不疲。所以美国作家艾略特说:“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真实。”      每一天都是某些人的生日,也是某些人的忌日,生命永无止尽地轮回,而人们似乎更留恋青春的季节,向往着“青春永驻”。而青春季节里的人却未必都有一颗青春的热心,比如有人年纪轻轻却言看破红尘心已老矣;比如有人从未独自闯荡人生就早早在父辈的关照下“养老享福”了。另一方面,有人一生至老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岁月的流逝掩去了他们一副青春的容貌,世道的沧桑却泯灭他们青春的热情。正如美国名将麦克阿瑟说:“青春不是生命的一阶段,青春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们都希望青春生命的不老,而生命却是一个无法切断的延绵,每个人生的季节自有它独特的风景和别样的浪漫。      川端康成言:“我乘风而来,随水而去,我就是风,我就是水。”挥洒生命如斯,当是飘逸地不必以日子去尺量人生的里程、去核算生活的积累了。“日日是好日”,这才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可惜斯世能修炼到这境地的人们是不多的,尘世间总有太多的俗务使生命受到伤害,使我们常常痛苦地想把某些日子干脆从日历中抹去。       其实,每个清晨都是生命隆重的开始,每一天你都重新睁开眼来看这世界。每天都是你生命中唯一的这一天,所以,能够天天保持快乐地生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恩惠了,因为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已充分享受了生命,在没有衰老和怠倦的时候踏入另一个未知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获得了永生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永生——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2017洛阳杂文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