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洛阳四大名镇之 李村镇
民国时,李村属河南省第十行政专区洛阳县八区,李村镇位于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南依万安山,北临伊洛,紧临洛阳城,交通便利,是经商的好地方。明清以来,李村镇交通便利,历代为粮食、药材集散地。货物流通近至洛阳各地,远至开封、漯河、南阳、蚌埠、南京等,外地商贾纷纷落户此地。李村镇商业贸易繁荣,素有“小洛阳”之称。 唐代以前李村叫咸宁寨,因其出了个狭义之士董弘(字李村),遂改名为李村,从唐代以后,李村就是著名的商业集散地,商业活动遍布全国,清代被称为“十三省”,民国时期被称为“小洛阳”,有“豫西四大名镇”之誉,李村南汉魏时期的万安山、大石山、石林山、玉泉山、洛阳山,因与南顶得武当山对应,人们叫它“南金顶”、“小金顶”,李村人叫她“小南顶”,这山不高,主峰937米, 据传,唐朝太子李弘的近侍董弘,字李村,是此地人,对太子忠心耿耿。武则天对儿子李弘颇有微词,后来李弘猝死,董弘也自缢身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时人感其义举,就以其字“李村”作为其家乡的名字,以示纪念。 李公即李昭亮,字晦之,宋太宗明德皇后的哥哥李继隆的儿子。他4岁就当了东头供奉官,后任数职,死后赠中书令,谥良僖。此碑立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25米,宽1.56米,厚0.47米,碑文涉及宋代的党争、边事、官职、地名、税制、灾情等,内容丰富,有证史补史之价值。李村镇袁沟村马庄自然村有一块北宋李公神道碑。 李村镇李南村还有名为东堂的建筑群,创建于明末,继修于清代,今存三星殿、接引殿、财神殿、药王殿、火神殿等,北侧有碑林,其中有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的施舍善路碑,雍正八年立的三星殿碑等。 民国时,李村镇商贾云集,被誉为洛阳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洛阳”之称。李村镇集市与洛阳关林集市齐名,有“洛阳城大,李村会大”之说,李村四大富商,有冯家、梁家、潘家、史家。当地流传着“李村街三大匠,天六、狗四、石和尚”的顺口溜,赞扬工匠的手艺高超,名厨有穆章记、大邢师、小邢师,地方特色名吃有油旋馍、粉糊卜等。 1938年,日本占领河北省,国民政府河北省党政机关、富商大户及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退到黄河以南。洛阳成为河北省党政机关落脚的地方。由于市区拥挤,为防日军飞机轰炸,洛阳城区部分居民和机关搬迁到伊河南岸的李村镇。河北省四存中学也迁到李村,在李村办学五年,大大提高了伊河南岸地区的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抗战时期,李杏村任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十行政区(洛阳)专员。当时,日军经常轰炸洛阳,为了安全起见,李杏村把家人迁至李村镇(当时属洛阳县)居住。1939年9月,李杏村的母亲病故于李村。 上庄村的张秀荣---电影《槐树庄》中郭大娘的原型,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