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碑刻艺人李清义
民国初期,洛阳有位林东郊先生,曾考中清末翰林。善书画,书法追求古拙朴厚风格,四体皆精,以楷书为最。在当时欲请其书、撰墓志、墓表者甚多,都因无遇碑刻高手而屡遭这位林先生的拒绝。尽管洛阳方圆数百里石刻工匠之多,但在刻碑这门艺术方面能使这位翰林认可者,尚乏其人。直至一九一四年,孟津西山头村有一位年刚二十出头的石匠李清义,经林家生意中的伙计王亚度(送庄村人)介绍,到林家担当此任给林东郊先生刻制碑铭数百方,历经三十年之久,“铁笔李清义”的字样,留在每一方石刻之上。 一个年轻的善通石匠,如何成为碑刻高手,并成为这位仪态严峻,生性怪僻的书家林东郊选中为终生信赖的碑刻者;其中的缘故还需从李清义自幼热爱刻字艺术、刻苦学习碑刻技巧说起。 李清义祖籍孟津县西山头村,生于一八九四年,逝于一九五九年,他为人和善正直,聪慧好学。因家境清贫,自幼于攻读之余即随父李志成学就石匠手艺。在其父的传授下,学了点碑刻基础知识.由于父亲一生不以此道为重,一致使他在这门艺术上难以达到精湛的程度。因出于他自己的爱好,使他不断钻研。平时细心注意观察别人的刻字走刀方法,然后再经过琢磨和反复磨练,提高了自己的技艺。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在离开学校走向生活之后仍然坚持临帖学书,从中领悟汉字书写技巧和间架结构,到二十岁以后,已能熟练掌握碑刻技巧。初开始虽经推荐来到林家从事碑刻,但这位清末翰林还是经过亲自看过他刻字的刀法技巧之后,才满意的说:“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高手和能使我满意的铁笔”!从此以后,林书碑刻从不易人。 其镌刻手法还记忆犹深。在走刀方法上与人不同者有五。其一,除寸楷以上之大字外,均采用单刀刻法。即顺笔画内沿,一刀到头,反转刻字刀棱,调整角度,顺刀槽往回一拉,外沿即成。其二,按绘图划线规律,先横后竖分别刻出。每一字由右向左进刀,先把横画刻完,再刻下一字横画,直至数行横划全部刻完,再逐字刻制竖画和撇、捺。其三,不论原字墨迹笔道浓、纤,均能留下二条朱线如毫发。既能留下原书者的墨迹,又可保持原书的神韵。其四,走刀角度得当。能按书法中“笔走中锋”的要求,按照笔势,中心留尖底。其五,看重细微、神情表现之处的走刀。对重点部位及十分纤细的笔画,用特制尖刀缓缓细刻,或弯或直神韵十足。 李清义对碑刻,走刀考究,刻工细腻,凡是他亲手刻出的每方碑铭,无论综观全貌,或者微观其每字、每行,都恰到好处。虽为石刻,却无板刻呆滞之感,犹如再现纸上之妙。 他一生曾留下无数碑刻于后人,遗憾的是他那精湛的碑刻艺术却没有传留下来。现有当年刻制的《清故承德郎林公实存墓志铭》印其局部于后,供读者欣赏其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