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洛阳经常举办“文艺下乡”活动,在活动中我结识了洛阳豫剧院“关美利”院长。
因自己从小在洛阳长大,豫剧自然是离不开的精神粮食,于是我常向关院长请教有关豫剧表演的问题。
关院长是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大弟子,是河洛地区豫剧的“代言人。”在我与关院长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豫剧的知识。
关院长说,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剧种,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等五大声腔。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个人认为关院长所言极是,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省也有自己的豫剧团。
那么豫剧为何就不能代替京剧成为国剧呢?下面简单聊聊自己的观点。
豫剧就像郭德纲的德云社,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自负盈亏的团队,京剧就像只在春晚才登场的相声大师,靠国家补贴生活。到底谁更有生命力,不言而喻。
从受众面来讲,全国二十多个省都有豫剧团。全国受众群体高达4亿人。京剧只局限于戏曲,豫剧就是河南的流行歌曲,豫剧很随意,适合消遣,听着高兴心情舒畅愉悦,京剧要静下心来去听,渴了还是白开水解渴。
有人说,豫剧适合农村乡野演出,京剧只能在大剧院演出,而且常作为经典曲目代表神州对外宾演出。这只能说明豫剧贴近百姓生活,京剧在华丽灯光舞美的衬托下,更显现出国内文艺的华贵。 因此,那些家长里短、动不动就上闸刀、上不了台面的文化必然不能随意向外展示,这也是豫剧成为不了国剧的重要原因。
如今豫剧团在国内任何城市乡村表演,基本都会得到很多好评。豫剧贴近生活唱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字正腔圆,爽快又不失柔情。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拉拉知心话...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清早起来去拾粪那,咋就不见我的女人啊...小仓娃,我离开了登封小县...
以上几个豫剧中经典开场台词,相信河南人都不会陌生,甚至半个中国的百姓都会跟着哼上几句。这就是豫剧在中国的影响力。
今年春节河南省青年豫剧团在山东济宁市演出,现场可谓是人山人海。据当地人说:”除春节赶年集有此热闹场景外,甚至赶年集的人都不如看演出的人多,观众年龄段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 并非因我是河南人我就极力吹捧豫剧,我觉得无论文艺、饮食、器物等能称为“国字头”的对象,它一定是在国内受众群体最多的。
比如洛阳之所以被称为汤城,那是因为大多数洛阳人早饭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牛羊肉、豆腐汤。还有代表老郑同志的烩面,因为本地吃的人多,来郑州的外地游客都会去街头品尝一碗正宗的河南烩面。
可反观我们当下某些代表“国字头”的对象却是以价高稀缺为评选标准,其中最经典的便是“京剧”和“茅台。”
我不太了解京剧,只知道京剧在清朝与民国兴盛于北京(北平),除讲些庙堂之上的故事外,还有特殊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如果今年春节把京剧放在前文提到的山东济宁市,我不知现场是何场景。
还有我们的国酒茅台。咱们用脚后跟都能想到动辄两三千元一瓶的飞天茅台受众群体到底是谁,既然常饮茅台的群体只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那么茅台又为何被称为国酒呢?
有人说,稀缺的大熊猫也被称为国宝。
是的,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国宝,那是因为大熊猫是自然环境下的濒危物种,可京剧与茅台也是加以保护的濒危物种么?
我认为豫剧完全可以代替京剧成为国剧,而作为大多数国人口粮酒的“黄玻汾”或者“二锅头”则取代茅台成为国酒。
所以,北上广深的城市街景不能代表整个神州的百姓生活,但各省非省会城市和县区的街头巷尾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