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261】中庸读书心得

2018-03-11 20:27 37100人阅读 40人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261】中庸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0日下午,刘毅岱老师在星期六论坛讲《中庸读书心得》,会场座无虚席。
        刘老师首先强调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后主要是以下几点:1、读古籍需辨析文中主要文字,究其字形,识其字义;2、需经史合参,结合其历史背景,结合同时代相关典籍,相互对照,还原其通俗易懂之意,莫要高推圣境;3、需精读多遍,整体把握全文,寻其义,察其错讹断漏;4、需闭目打坐,以期静而定,定而慧,参悟此心同,此理同。
        他还说这次讲座主要是他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做得笔记只是当时读书之时的标记和感悟,每读一遍可能就会有新的体会,一家一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现将刘老师中庸读书心得笔记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01.jpg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介绍的中庸课件,为编者所整理,使大家对中庸有初步的了解。
02.jpg
沙发 2018-3-11 2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02.jpg
板凳 2018-3-11 20:3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03.jpg
地板 2018-3-11 20:3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4.jpg
5# 2018-3-11 20: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5.jpg
6# 2018-3-11 20:3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06.jpg
7# 2018-3-11 20:3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07.jpg
8# 2018-3-11 20: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08.jpg
9# 2018-3-11 20:3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09.jpg
10# 2018-3-11 20: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11# 2018-3-11 20: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2# 2018-3-11 20:3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jpg
13# 2018-3-11 20:3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秉气而生人之本性,率性而为乃人之初道,修此人道以合中庸,这个就是教化的道理。
    率性是循性而行,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逻辑,就是本性,这个本性就像一条路,一条河,人面对生活中的世界,就像走在道路上的车,行在河中间的一条船。俗语“讲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下自然直”。率性就是指人以直心,真心,孩童之心,按照先天逻辑的自发的引导去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里面不要搞那么多弯弯绕。
    先天逻辑虽然经过了四十亿年的积累矫正,但仍然不足以应对面前的现实世界,所以要随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建立后天的逻辑,修道就是矫正后天逻辑中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的部分,这是儒家的目的论。
IMG_5461.JPG

14# 2018-3-11 20:3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路上行车,在河里行船,这是不以人的个人意志所转移的,因为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你就受到时间的限制,时间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直推动你向前,无论你是什么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平等的。人道是必须要行的,因为你是人嘛,必然要做人事,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人事;走正道,走邪道,都是走道。人生来就知道我们的观察世界的手段不足以完整本质的反映真实自然世界,所以我们会拼命发展我们的观察手段,乃至于哈勃望远镜来观察世界。这就是人在循着自己先天逻辑来发展自己的一个例证。不要搞得那么天花乱坠,这个和天道没有关系,就是有关系也是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道,自然真实世界的逻辑;人道,是个人逻辑所能够认知的小世界逻辑。但是要建立和修正自己的行为逻辑来趋近于自然真实逻辑,除了观察世界世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必须要自己注意自己的思维逻辑,用禅宗的话讲,就是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个叫做“慎独”。
    我们的行为是受自己的行为逻辑所控制的,所有的思维过程都是逻辑过程,那么我们要修道,修正自己不符合自然逻辑的个人逻辑体系,就要从自己的思维逻辑开始。这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看不到的,所以叫做“慎独”。在《金刚经》就讲三个字:善护念。

IMG_5463.JPG
15# 2018-3-11 20:3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下面就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论有多么隐秘微小,难以察觉,我们都要找出来。注意它,观察它,不放过它。这样我们才能够清楚我们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老百姓说不要暗事亏心,头上三尺有神灵,这个神灵就是你自己呀!心里有坏念头、好念头、不好不坏念头自己都知道,都会表现出来,要修正自己的行为,那自己就要小心了,要善护念,要慎独。慎独《大学》里也有,“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自觉”,自己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禅宗传承以香艳诗来描述“慎独”,讲一段宋圆悟勤禅师悟道的段子:
    佛果圆悟的师父五祖法演曾作一首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郞认得声。”佛果禅师听了,若有所悟,于是向师父求证。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遂大喝一声,佛果禅师豁然开解,走至室外,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不禁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里的声音?”于是便将开悟心得写了一首诗,呈给五祖法演:“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锦绣帏——我们这个脑袋;笙歌丛——脑袋里乱七八糟的念头;风流事——哦,题目来了,什么事风流?是真名士自风流,大丈夫以本色见人。独自知——独自知,就是慎独,自己观察自己。


IMG_5464.JPG
16# 2018-3-11 20:4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怎么样才能慎独呢?下面方法论就来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怎么才能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书里说了,不要被你的情感所左右,你那个情感一来,看问题就片面。
    记得年轻的时候学人物素描,画来画去没意思,就把自己最好的照片,拿出来画,越画越有劲儿,做哪个练习也没这个下工夫,画完后往墙上这么一贴,很是得意。见有人来赶紧买弄,“哎,看看咱画得怎么样?”人家说,“你画的是哪个明星啊,我怎么没见过?”“这不象我吗?”人家一脸纳闷儿的看看我,直摇头,“不会吧?整个一倭瓜变成西红柿嘛!”咳!别提多沮丧了,那素描画就从墙上贬进废纸篓里了。
    每个人照镜子都是看自己越看越英俊潇洒,美丽漂亮。你们看看这个情感具有多大的魔力啊,呵呵。结果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不中节了。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个道理。还有容易影响正确判断的就是发怒,我常劝人生气不要超过十分钟,发怒的时候最容易做最坏的判断,所以佛家有发怒怨恨是火烧功德林的说法。人一旦站在情感的立场看自己看世界就会出偏见,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圆觉经上讲,“舟行岸移,云驶月运”就是这个道理。
IMG_5465.JPG
17# 2018-3-11 20:4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思的方法是这样,当你快速的观察自己念头的时候,先把自己从情感要控制你之前分离出来,做为一个旁观者,这个时候就比较没有偏见,经验产生的动力会把你引向一个比较公正、准确的目标,这个时候的“眼睛”差不多象“正法眼”了,做出的判断就比较合乎客观事实,你的起心动念就比较清楚,看你自己的下水也就比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判断客观事物也就比较准确了,比较中节了。
俗话讲人在事中迷,为什么?因为牵涉到“我”,看不清楚了。所以要把这个“我”分离出来,当作他来看,这样就好一些。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郞认得声。”
中节就是恰倒好处,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也是中节。这个方法要时时训练,套一句老话,要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要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慢慢养成一种动力定型。这样就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淵,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样才可以大吹法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个“致中和”就是符合自然真实逻辑,只有事实才会符合自然真实逻辑,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来源,也是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础。其实在未检验之前,我们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理的。“发而皆中节”就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可以暂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是正确的;反之则需要修正,在自己的思维逻辑里就进行矫正。不能等到称为结果,那样就来不及了。 IMG_5466.JPG
18# 2018-3-11 20:4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个时候子思把老师的老师举出来了,说明“中庸”是有来历的,祖师爷这么讲嘛。前面讲过了,是那个喜怒哀乐还没有来的时候,那么什么是庸呢?甲骨文这个“庸”的象形字,广这个部首是个屋盖子,遮风挡雨的,一个人屋盖子下面在用桶打水。庸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人群居住的地方,所以后来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叫做市井,市,交换物品的地方;井,取水的地方。还是不好理解,再参考参考,庄子在《大宗师》里面也用了这个“庸”。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好了,这下意思明白了,这个“庸”原来是藏在那里的,喜来了,喜用;怒来了,怒用;哀来了,哀用,“知通为一”就是“中”用。河南话讲“中不中?中!”君子,庄子说“达者”,君子对于中庸是努力实践的,是念念不忘的,所以要“时中”中,是时时都要“中”的,用禅宗的话讲,叫绵密观照,无有间断。所以用起来就比较“通”,比较方便。
    该喜就用喜,该怒就用怒,该哀就用哀,该乐就用乐,因为时中,用的就恰倒好处,差不多就得道了。不为情所用,而用情。你看君子就是不简单,翻身做了主人嘛。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没有“中”,不该哭的时候哭,不该闹的时候闹,不该上吊他上吊,结果是乱七八糟,做了情的奴隶,做了“喜、怒、哀、乐”的奴隶,当然就是“四”无忌惮了。后来荀子加上了“好恶”,“喜、怒、哀、乐、好、恶”称之为六情。
所以,君子的中庸是明“中”这个大本后的自觉,小人的庸是情感私欲的泛滥。
IMG_5469.JPG
19# 2018-3-11 20:5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要搞的时时都中是不容易啊,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今天心情不错,没什么烦心事,身体也没毛病,“中”这么一下,大概还可以。可是当烦恼来了,还“中”得了吗?不中。所以不能持久啊!
    为什么这么难?难的是,我们的感官是不足以觉察到完整的、真实的、本质的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以及我们自己的逻辑,构成了自己的小世界,我们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并不是真实的大世界,所以我们一直会犯错误,但是我们就是要一直准备改正错误,去认识那个大世界,去逼近那个大世界。
IMG_5470.JPG
20# 2018-3-11 20:52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太聪明,自以为是),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太道德化),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人间正道不能畅行,我真知道啊,聪明的太聪明,自以为是;笨的又太笨,怎么说也搞不懂。正道不能广布人间,我也知道,自以为正直的人太道德化,陈义太高,可望而不可及,普通人不可能接受,而见利忘义的人又不讲道德。所以说,“大公无私”不中,这个境界太高,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大私无公中不中?不中,那不乱套了。公还是要大,不过也要照顾一下私,叫做“大公有私”比较好。道德立则身存,规矩立则业兴,故今世有“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之论。
IMG_5471.JPG
21# 2018-3-11 20:5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看看孔老夫子也在喊,“苍天,苍天!”
IMG_5472.JPG
22# 2018-3-11 20: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问,可以问自己;察迩言,检察自己的思想,思维逻辑;然后隐恶而扬善,还是那句话“恶念生时令其灭,善念生时令增长。”怎么才能隐恶扬善呢,还是教你在那四个“无忌惮”还没有来的时候,先把自己从情感要控制你之前分离出来,做为一个旁观者。
     “执其两端”,两端是泛指一切相对事物的概念,不被这个相对所迷惑,究其事物的本源,应机设教“用其中于民”,用合适的政策策略方法来治理国家。后来就变成“执两用中”这个词了,“执两”不好,是线性化的思维,如果有三呢,诸事纷纭,怎么执?“执其两端”还是“已发”与“未发”的关系,用中当然指中节了。舜不会那么笨,舜是说“允执厥中”,不跟你讲几个端,所以还是舜伟大嘛。其斯以为舜乎!舜把这个方法教给禹,你看舜真是大智慧者呀!
     孟子曰: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这里作了注脚,说明舜是先明自己,然后行仁义,用其中于民。
IMG_5478.JPG
23# 2018-3-11 20:5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大禹谟》里面舜教育禹的时候就这么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孔子讲的故事,舜教育禹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好,所以《中庸》也讲给我们听。
    千百年来总是要讲这个故事。南老师也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我们讲中国思想,儒家思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都用这四句话。也可以说中国文化讲人的学问修养的中心,教育的中心,都在这里,也可以只说一个字
     “人心惟危,危字是一个人站在高崖之上,掉下来就死翘翘,所以危险。人的危险是由于不合自然真实逻辑而造成的,这个危险来自于自己的小世界与真实大世界之间的冲突。所以必须明白,要像舜一样,时刻检察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中庸”。
IMG_5481.JPG
24# 2018-3-11 20:5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类有个毛病,就是狂妄自大,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都是笨蛋,可是自投罗网落入陷阱的时候,怎么就不知道躲避呢?人一旦知道了有这个“中”,用一下还很有心得,以为自己有智慧,可惜能持守中庸的也不超过一个月呀!一个月?我看一个钟头都没有。所以基督也说,“谦虚的人有福了!”前面孔老夫子说“智者过之”“贤者过之”也是这个意思,自以为是啊!
    《禅林宝训》佛眼谓高菴曰:“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自举其身。犹学者明于责人,昧于恕己者,不少异也。”灯下黑呀!要治这个毛病还是要立“中”这个大本,这个里面,什么我执我见就藏不住了,人也会慢慢地谦虚下来。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个样子啊,往往不听从直觉而被情感所蒙蔽。
IMG_5483.JPG
25# 2018-3-11 20:5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招老夫子待见就是沾得这个光,持守中庸啊。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为什么这么讲呢?
    《庄子·人间世》讲了这个故事,颜回觉得跟老师学了不少本事,推销员课程毕业了,要求自立门户,出去搞推销了,来向老师辞行。老师问他到那里去?颜回说,卫国那个国君是小孩子,不懂事,净干蠢事。我在您这学了这么多本事,得去教教他怎么治理国家。奚为焉?你打算怎么办呢?
    颜回就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东东一件一件摆出来,可是摆出来一件被老师打烂一件,最后颜回没有办法了,“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斋。”颜回:啊,我已经好几天饿肚子了,应该算斋了吧?你那个不是,要心斋!你心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要用你的那些逻辑推理,那些不过是你经验的加工厂,经验不对路,加工出来的东东没有市场嘛。听之以气,不是用耳朵听,是用心来听,就是“息”。我们中国文字很好理解,上面一个鼻子下面一个心,心和呼吸,你也不要管它什么,听嘛,听之任之,这个叫做“心斋”。等你这个心斋了,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再对你讲。
    颜回好就好在诚实,老师叫他怎么做,从来不打折扣,这一下没有主观了,没有“我”了。这样耳目直接通于心内,而且不被思想所干扰,得来的经验,就比较客观,加工厂出来的产品对路,就有市场嘛。这个不就是中庸吗?看看孔子的教育法,颜回这一下子,就入了中道。这个方法在禅宗里面叫“夺人不夺境”。
IMG_5484.JPG
26# 2018-3-11 20: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感官能力有限,当然包括逻辑判断也有限,所以每个人的小世界不可能与完整真实的大世界契合,所以说不可能。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这些都在一个人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可要做到“中庸”则必须与大世界契合,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算中庸,所以老夫子说“不可能也”。
    想当年秦始皇武功盖世灭六国而定天下,可算不简单了吧?可是不中,怨积民反,二世而亡;刘邦,高阳酒徒而已,没学问,可是项羽要煮他老爸,他居然还要碗汤喝,不为情所动,项羽干着急,没辙。刘邦不以一己好恶而用人,文用萧何,武用韩信,运筹帷幄凭张良,终于成就汉家江山,那就是中。
     小结:中庸,合乎自然真实世界逻辑的应用。要完全符合时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随时检察自己思维逻辑与真实自然逻辑之间的偏差,这样来即是纠正错误,趋近于自然真实世界逻辑。
IMG_5485.JPG
27# 2018-3-11 20:5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子路问强。
    子路,勇士也。尽管老夫子常常骂他“野人”,可是子路血气方刚,心直口快,率性天真,孔武有力,是条汉子,所以子路要问老师什么是强大。有这一问,老夫子就给他来个执其两端,用其中于子路也。看看老夫子怎么表演的。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南方人与北方人到底哪个强大呢?老夫子这个南方可不是现在的南方人,当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农耕民族,而北方人是指游牧民族。这两个民族到底哪个强大呢?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农耕民族以人文教化为主,讲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会以暴易暴,以德服众。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安定了少数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这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有温柔敦厚文化造就的君子在那里治理国家。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资源有限,为争夺生存空间经常发生战争,整日里枕戈待旦,不怕死,反正活着也受罪,造就了他们强悍的民风,力胜者为王,可是生活难得安定。看看,这是往子路心眼里说呢。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啊!你要做君子就要知道中和的道理,不被情绪所左右,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要有独立于天下的志气,当柔则柔,当刚则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和平时期,就以德治国,发展经济,造福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混乱,也不要改变自己所遵从的道理,至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呵呵,一通应机设教,设法改变子路对“强”的粗浅认识,真是循循善诱啊。一出“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的活报剧就演到这里,怎么样?各位看官,演的还不错吧?
IMG_5486.JPG
28# 2018-3-11 20:5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荀子·不苟》,申屠狄怀石赴河,行为之极端;惠施、邓析能把怪话说圆了,有鼻子有眼儿有根有据,论辩之极端。这些索隐行怪,后世传名都甚广,可是不是中道,君子当然不为了。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半途而废,我做不到啊!套句佛教的词儿,老夫子那叫住不退转地,欲罢不能啊。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要行中庸之道,到死都没人理解你,可你还不后悔,那才是圣人啊。为什么这样说能?老夫子认为自己也做不到。老夫子一辈子搞推销,结果没买主,没办法只好开办推销员学校,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自己检讨起来,也有后悔的时候。要不然怎么说,中庸不可能也。
IMG_5489.JPG
29# 2018-3-11 20:59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广大而精微!广大和精微是一个东东“中”,你广大了才可以精微,精微必然广大。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不满)。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思为什么讲这一段?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看,是可以互相印证的。造端乎夫妇,就是说可以从夫妇之道开始来研究为人之道、学习为人之道,及其至也,就是君子之道了。儒家之所以重视人伦的道理就在这里。好高骛远之所以不能实践中庸,就是因为总是喜欢广大,玄妙,不屑于目前的小事,“大丈夫当扫天下,何事一屋。”好象揪住“天命、天理、天道”就得道了。实际上小事做不好的人恰恰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所以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驳斥。“见微知著”也是这样,管仲从公子开方、易牙的为人之道看出了对齐桓公为人之道的危害,所以建议齐桓公远离他们。这不就是上下察吗?历代明臣都是这样教育君王的,诸葛亮临终遗言阿斗“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IMG_5488.JPG
30# 2018-3-11 21:00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传东汉时有个人叫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便问:“你这个小孩,怎么不打扫干净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答道:“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扫除天下之不平,那里会去扫除一室之污秽呢?”薛勤当即反问一句:“你一间屋子的污秽都不扫除,哪里还能去扫除天下之不平呢?”薛勤以小见大,从陈蕃懒于扫地这件小事得出不能干大事的结论,切中要害。
    人们常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说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可以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整体,达到提示事物本质的目的。同样,在论辩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抓住某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点,触类旁通,进而达到论证我方观点正确,反驳论敌荒谬论点的目的,这就是以小见大术的内涵。
     关于“学”与“通”,《中庸》讲到了两个极端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费而隐”,一个是“上下察”。其实就是大、小、上、下,全面整体本质的去认识这个世界。“费而隐”是说,君子之道没有什么神秘的,匹夫匹妇都能知、能做(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即便是圣人,也有不能完善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也是人,他的感觉器官与我们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圣人的小世界与真实自然大世界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圣人也会犯错误,只不过人家改正错误快,因为“慎独”,因为“中庸”,随时依据事实发展的方向趋势,随时矫正。
IMG_5491.JPG
31# 2018-3-11 21:01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里就更明确的指出了这篇文章要说的“道”就是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砍斧柄呀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你的手中。”君子治人样子也在自己这里呀,清楚明白地看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那么别人也是这样的,荀子说,“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
    忠恕违道不远,忠,中心。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恕,如心。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施诸己而不愿,那么亦勿施于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如心。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举了四条君子之道,都是为人之道,从这里可以返回首章,再看所谓“道”指什么?显然是人道,修道,就是修为人之道,君子之道。
IMG_5497.JPG
32# 2018-3-11 21:03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简单)以俟(音四,等待)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这点很重要,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抱怨,就像贾宝玉一样“无故寻仇觅恨”,还有就是《西厢记》里面的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唉!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
IMG_5499.JPG
33# 2018-3-11 21:04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事情出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把自己放进去综合考虑。即是别人把事情办坏了,起码自己有个知人不明的责任吧。所以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其实不容易。真做到了,就离中庸不远了。虽不至亦不远矣。
    殊不知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处理当前的事情上来靠谱。
    上级不要埋怨下级,把责任往下推。没有把事情处理好,你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让人家明白错在什么地方就好。而且反过来要自己检讨一下有没有责任,我们都知道下边出事领导是要担责任的。
   下级也不要抱怨上级,决策失误你有没有提醒?自己做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具体情况?这才是一个下级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所以“君子素位而行”就是忠于职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像射箭一样,没有射中靶子,不要怪靶子,要检讨为什么没有射中,风向、力度、准确度有木有把握好?这样下次就能射中了嘛。
    居易俟命,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俗话讲,做事在人,城事在天。如果只知道一味抱怨,从来不检讨自己,那么同样的错误你就会一犯再犯,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圈。
IMG_5500.JPG
34# 2018-3-11 21:05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聚合,顺从),和乐且耽(沉浸);宜尔室家;乐尔妻帑(音奴,指儿女)。”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修身,齐家)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劝学》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修身》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 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IMG_5501.JPG
35# 2018-3-11 21:06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音审,何况)可射(猜测)思!’
    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通“掩”)如此夫。”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这里话锋一转,搞了这么一大堆排场。很多古人也胡乱解释。这个是在讲祭祀,是为了把下面的话题引出来,结果朱熹居然把这里分出一章来,乱弹琴嘛。程朱在这里都是乱解释,我们切看看下面就知道为什么搞出这一段来了。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音响,相聚宴饮之,子孙保之。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音归瑞),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①夏后之时,或失或续。②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③得妫满,封之于陈,④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史记》)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年百有十岁,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受命者,未必大德。然而,无德者必不久。终于找到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理由了。)
IMG_5502.JPG

36# 2018-3-11 21:07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   武王缵(继承)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法先王,继其志,这就是孝的文化传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孝是指家族文化的传承。汉贾山《至言·闻忠臣之事君》,“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注:三老,有直、刚、柔三德的老人来掌管教育
IMG_5506.JPG
37# 2018-3-11 21:08 评论 收起评论
 楼主| 木头疙瘩 发表于 2018-3-1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时间关系,中庸并没有讲完,但刘老师提供了解读的方法和思路,大家可以学习与借鉴。

感谢刘毅岱老师的精彩讲解!
感谢论坛的精心组织!
感谢义工的辛勤付出!
感谢千山矿业提供场地!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谢谢大家!

38# 2018-3-11 21:15 评论 收起评论
洛阳_平常人 发表于 2018-3-12 07: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
39# 2018-3-12 07:20 评论 收起评论
又是一个春天 发表于 2018-3-12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衡量事物的标准,事物的根本。
庸,上庚下用,此为变化中的用。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中,适度,恰到好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每一秒钟都在犯错,每一秒钟都在改错。
40# 2018-3-12 09:40 评论 收起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回顶部 发新帖 找站务
投诉与建议快速响应
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登录更方便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朋友圈